张爱玲小说浅谈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现代小说解析张爱玲的《金锁记》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爱情和女性命运为主题,笔触细腻,情感丰富。
《金锁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解析这部小说,探讨其中的主题、情节以及文学特点。
一、背景与主题《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2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白小姐与相爱多年的男友张太太之间的错综情感纠葛。
小说的主题主要围绕着爱情、婚姻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展开。
二、情节梳理《金锁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展开,情节主要围绕着白小姐与张太太的爱情展开。
白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传统世家,她出生在上海贫寒的环境中,但因为才华出众和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得她在上海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在一次文学讲座上,她邂逅了张太太并迅速陷入了爱情漩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白小姐无法与张太太结合。
她被迫与一个富商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孩子。
尽管如此,爱情的火苗依旧熊熊燃烧,她与张太太的感情仍然存在,尽管他们无法在一起。
三、人物塑造主要人物:1. 白小姐:聪明、独立、才华横溢的女性角色。
她在小说中代表了上海新女性的形象,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2. 张太太:有名有姓的新式上海女性,她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小说中。
她在家庭和社会压力下选择了婚姻和珠宝事业,但内心深处仍爱着白小姐。
4. 富商:白小姐的丈夫,虽然娶了白小姐,但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
五、文学特点1. 描写细腻:张爱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小姐复杂的内心世界,将读者带入她的情感纠葛与痛苦之中。
2. 对爱情的追求:小说中的主题之一是无法实现的爱情,它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屡见不鲜。
作者通过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不同爱情形式的追求和渴望。
3. 反映现实与社会角色:小说呈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社会的现实,女性面对家庭、职业和爱情之间的抉择以及社会角色对女性的限制。
6、结语《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小姐和张太太的爱情叙事,展现了女性在婚姻与事业之间的挣扎,以及对传统观念的反叛。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及其小说题材探析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她的小说作品涉及了广泛的题材,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给人以深思。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以家庭为题材的作品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她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家庭中的种种情感纠葛,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两位女主角的对比,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张爱玲通过对家庭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
其次,张爱玲的小说中也探讨了婚姻的主题。
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剖析了婚姻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在《色,戒》中,她以一个女间谍的视角,揭示了婚姻中的欺骗和背叛。
她通过对婚姻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男女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约束。
此外,张爱玲的小说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题材。
她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
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在《金锁记》中,她通过一个女主角的经历,展现了战争和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张爱玲通过对社会变革的描写,深刻地反思了历史的进程和个人的命运。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多样,从家庭、婚姻到社会变革,每一篇作品都
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她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变性。
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让读者反思和思考。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梁灵雅(华阴市教师进修学校本科班072班)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名活跃文坛的女性作家,她以鲜明独特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文坛的肯定。
张爱玲是一位感悟性的作家,她所热衷的是表现对女性命运和女性世界的生活,尤其是生存在旧时代的女性。
在那个衰落的文化背景下,她给我们展示着文明与人性的衰歌,塑造出一个个徘徊绝望,心情灰暗,看不到任何出路的女性。
这也是张爱玲对她那个时代都市女性命运状态的一种深刻的阐释,包含着深广而丰富的社会内容。
关键词:女性世界女性世界女性悲剧目录1、介绍作者其创作背景。
2、阐述张爱玲小说中女人世界。
3、评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4、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信最熟悉的作家之一。
前些年看过“张爱玲热”,特别是1995年这位作家在美国孤独在去世后,有关她的出版物和各种报道简直铺天盖地。
即使是现在,在街头巷尾的书摊上,张爱玲的书仍然是畅销的。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描写女性命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成为一种现象。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身世,祖父是清未著名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
这种曾经的显赫在民国时代已经中落,只是在张爱玲的家庭环境中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记。
她的父亲是个遗少式的人物,吸鸦片,纳婕太太,往更败落的路子上走。
不过他也风雅能文,给了张爱玲一些古典文学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断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中西化文化的熏陶,当她从事写作时,她立志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小市民”,以这样现代市民作家的眼光来看待都市普通人的故事,故而张爱玲笔下和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新时代女性”不同,她在写“旧女性”,尤其是“新女性”表现之下的旧女性。
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下特定历史环境中,张爱玲感受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气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个性解放”、“民主自主”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加与创造,在此波动下,张爱玲以她自己的生活感触来描写女性婚姻,自由恋爱,青春苦闷等问题。
浅析《张爱玲》作品
【导读】张爱玲的小说是个故事,是个让自身去说明的故事。
这就是人们喜欢张爱玲的文章的原因。
看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被读者注意。
多数喜欢写字的女子是喜欢张爱玲的,确实,张爱玲的文章强调人生朴素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女子的气质,生在一个不安稳的时代,文字是她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她投入地去写每一篇散文、小说,经常为之动容。
而现实生活中,能让她真正融化的也许只有和胡成兰的短暂婚姻。
读张爱玲的文章,能找到三十年代的女子尽管落寞却极力维护着的矜持,那个时代用这样的参照手法描写了作为女子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的记忆。
而以此给予周围一个启示。
一般说:时代的纪念碑。
这样的作品都只是记录了男女之间的小事情,作品里没有战争,没有革命。
但却在人的最本能的恋爱中,还原了人的朴素,也更加放恣。
而对于当时的战争与革命,往往要求才智要比情感的支持更加迫切。
真的革命与革命的战争,在情感上应该和恋爱一样已经渗透在人生的全面,但对于自己是和谐。
文学史上朴素地歌咏人生的作品不多,倒是强调人生飞扬的作品很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飞扬的。
没有这样的底子,飞扬的只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给人的是兴奋,而不是启迪。
张爱玲的文章里许多力的成分大于美的成分。
力是快乐的,美是悲哀的&&多年以后我重读《十八春》感觉较以前读有了更深的体会。
更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故事的前半部,节奏温暖舒缓,爱情仿佛是一副细致的工笔画,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一笔一画都有去向都有交代,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现在重读,却喜欢了故事的后一半,明明经历着惊心动魄,经历招人一切无关风月的苦,一次次与相爱的人错过,却能举重若轻,一语成谶。
人生越来越写意,脱缰的生活早已不再介意,对于命运,因为有了敬畏,于是有了更深的懂得。
文章中力的快乐是对人生的肯定,美的悲哀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它的启发性大于刺激性。
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葱绿配桃红。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主题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
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
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
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
《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
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
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
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
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
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
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一)金钱至上型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
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1]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剖析: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与爱情摘要张爱玲,一个从未消失于大众视野的名字,人们对她的争议也从未断过。
张爱玲是个什么人?有人知道,也有人不太知道。
我说的不是不知道她这个人,而是不了解她这个人。
而我对于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也只能用“矛盾”一词来形容对她的情感。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除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
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掌称赏,从我的个人阅读兴趣出发,张爱玲小说中最吸引我的是其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在生活的重压面前,在面对自己的感情世界时是如何做出种种选择?这种种选择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情感波澜?为什么女性的爱情历程多以失败告终,是社会,家庭,还是她们遇人不淑?带着这些问题我深入到了小说的文本,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关键词:爱情经济依附悲剧身世历史·女性·荒凉沉沦一、经济依附下的无爱世界在《苏青、张爱玲对谈录》中有记者问“现在一个职业妇女所赚的钱,恐怕只够买些零星东西,或者贴补家用吧?”张爱玲的回答是“是的,在现在的情形下,恐怕只能做到这样。
”在经济上,张爱玲亦是弱者《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一个破落世家的大户小姐。
她是勇敢的,面对包办婚姻她虽然哭哭啼啼般洒脱挣扎,却没有娜拉敢于反抗的斗志。
她用法律来捍卫自己,通过离婚摆脱夫权的束缚,从而获得爱情自主权。
在离婚七八年之后,面对娘家人的欺骗和凌辱,一无所有的白流苏用自己残余的青春作为赌注,千方百计地扮演“光艳的伶人”,在上海和香港这两个肉欲横飞的都市之间以恋爱为手段,努力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理想的归宿。
不论结果如何,出发点已经决定了爱情的实质。
之后,白流苏与范柳原展开了捉迷藏、斗心眼的情场游戏,饱尝了经济的压抑、情感的屈辱,获得情妇的位置。
最后,一场倾国倾城的战争成全了她与范柳原的婚姻,算是一个圆满的收场。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张爱玲是一位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孤岛成名的女性作家,也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经历四十年代的昙花一现和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至八十年代的张爱玲热。
张爱玲有言“悲凉是一种完成】。
”在这里笔者对其一生及其创作中所特有的悲剧意识进行了探索,解读其作品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及其对作家一生的影响。
一、张爱玲小说悲剧意识的形成原因张爱玲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的童年以及婚姻的不幸和她所接触的周围环境,酿成了她的悲剧的人生观,同时也酿成她小说的悲剧创作意识。
1.张爱玲家庭经历的影响人的一生中对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当然是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它也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家庭又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在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作家所接触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家个性和特色的形成。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世家里,其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清末大臣张佩伦,母亲黄逸梵是个名门闺秀。
尽管张爱玲出生在这样的贵族家庭里,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并未获得一般人想象中的幸福。
这主要源于她父母不幸的婚姻。
张爱玲的父亲依靠祖上的财产过着奢侈的生活,在与黄逸梵结婚后不久,便开始了养姨太太、赌钱和吸大烟的生活,一步步堕落下去。
而黄逸梵决定抛夫别子,赴洋留学。
后来她从国外回来,曾试图挽救这个濒临破裂的家庭,然而她并没有成功。
从生活方式的不同乃至思想的迥异,发展到家庭无休止的争吵,最终导致了离婚。
父母不幸的婚姻,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里过早地投下了重重阴影,无论是谁,在童年这个本该需要父母爱护的时候却被遗忘一旁,看着父母之间的战争应该是惊恐的、无助的,也许就是在这一时期,幼小的张爱玲,感受到人生的悲,世事的难和时事的艰辛,这对其童年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同时张爱玲父母的离婚,也导致她与弟弟的归属权和抚养权的问题,结果是她俩被判为父亲监护和抚养。
论张爱玲小说的自传性
论张爱玲小说的自传性张爱玲是一位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深深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鲜明的自传性特点,她的作品不仅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她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封建没落的家庭,家庭背景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从小就目睹了家庭的分裂、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人性的冷漠,这些经历都反映在了她的作品中。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她通过主人公的命运,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男性的价值观和对女性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她对人生的看法。
张爱玲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
她的文字优美细腻,极富诗意,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擅长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这种创作手法使她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张爱玲的小说也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她通过反讽、嘲讽等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使读者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张爱玲的小说中体现了鲜明的自传性特点。
在她的作品中,许多人物和情节都取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例如,在《小团圆》中,她以自己为原型,刻画了一个性格孤僻、敏感多疑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
此外,张爱玲的小说中还涉及了许多当时中国社会敏感的话题,如婚姻、爱情、家庭等,这些话题也是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写照。
张爱玲的小说主题思想深刻而多元。
她人性的弱点、家庭关系的冷漠以及婚姻的悲剧,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描写,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同时,她也女性的地位和命运,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女性的困境和追求。
此外,她还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对传统的爱情观和家庭观念提出了质疑。
张爱玲的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她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风格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她的主题思想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论文篇1引言:张爱玲崛起于乱世荒凉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区的一朵奇葩,这样的时代背景使得张爱玲的创作一开始就不乏苍凉之感。
再加上她自己没落的封建大家族的出身,以及少女时代无爱的家庭生活,更多的关照女性自身的悲剧成为她的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而在创作中,张爱玲常常是以同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笔下的悲剧女性的。
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而她笔下的女性悲剧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封建枷锁钳制下被男权社会所规定了的女性悲剧张爱玲的作品中,女性占有绝大多数的席位。
而和当代一些女性写作中缺少男性在场的极端女性叙事不同,她塑造女性形象,通常是将其放在爱情婚姻生活中来展开的,如此一来,两性关系就成为了打开女性世界的一扇窗。
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也算不枉此生了。
可是在现实的爱情婚姻生活中,张爱玲笔下女性的悲哀则往往表现为女性作为男性附庸的存在。
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白流苏的结局仿佛并不算悲惨,至少她的目的达到了,获得了现实的婚姻家庭,各方面都有了保障,然而她依然没有摆脱男权枷锁。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必然命运便是要远离生命的欢乐和世界的多彩去独自咀嚼那与生俱来的悲哀。
二、物欲的膨胀造成的女性悲剧张爱玲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开始烛照中国社会,传统的封建文明依然根深蒂固。
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上,她以深邃的目光透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作为接受西方文化较早的新女性,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写作者,她曾经坦言自己是拜金主义者。
也许是认识到了物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许多女性在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中疯狂的追逐物质,对金钱的一味追求使得爱情变成了乏味的游戏和获得物质的筹码。
同时,七巧对金钱丧心病狂的追逐,不仅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更造成了儿女的悲剧。
由于害怕自己的钱被别人瓜分,她把自己的两房儿媳妇逼死,更是硬生生的拆散了女儿和童先生,使得儿子和女儿也都没法拥有正常的婚姻家庭,一个个在这个封闭的罪恶王国里烟雾缭绕,了此一生。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导语:语言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每一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张爱玲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她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是分不开的。
一、比喻与暗示的奇妙运用张爱玲的小说有诸多令人叫绝的奇喻,张爱玲是一个不吝啬使用比喻的作家,她仿佛就是一个在文学的河边玩着沙的小孩子,比喻对她而言就是她身边前后左右无穷无尽的沙子,随手一抓便是一把,再捏塑一番,就成了具有美感的作品。
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打成一片,轻描淡写地呵出一片苍凉的气氛和风格。
(一)感觉化的比喻张爱玲的比喻生动、形象,构成方式为外物感觉化。
人生是舞台,个人逃不脱要扮演剧中的某个角色。
张爱玲却在这人生舞台上导演着,用笔娓娓动听地为我们介绍过去异常或正在进行的人生戏剧里的奇情奇景,她用自然景物衬托了人物的心灵空间,让人从中领悟出最悲怆的人生之谜。
在张爱玲的作品里,似乎万事万物皆可拿来做比喻,就连很多别人已经写过、写滥的事和物在她的笔下,也突然就与其他事物发生了联系,变成了绝妙的比喻,变成了她任意驱使表达爱憎的工具。
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
写女人肌肤嫩白的比喻又何止千种万种,却从来没有人把这样的肌肤之白比作往外泼的牛奶。
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二)暗示化的比喻暗示化的比喻是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精华。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
张爱玲小说浅读
张爱玲小说浅读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老友,作家柯灵如是说。
那么,张爱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
张爱玲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
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
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
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
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张爱玲小说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
她坚持写凡人琐事,展示普通人的生活,视角也是平民化的;张爱玲的文学语言显出特立独行的女性韵味,委婉细腻;心理分析出神入化;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
《倾城之恋》、《金琐记》更透彻、更深刻地体味出她小说所蕴涵的独有的艺术特色.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优秀的作家,虽处于三四十年代中国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但她是为数不多的“为创作而创作”的现代作家之一。
张爱玲小说主题内容的表达离不开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都体现出她不懈的艺术追求,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其中《倾城之恋》、《金琐记》很具有代表性。
《倾城之恋》是个反传奇,她在两个层次上显示了冷嘲的,反讽的态度。
一个层面是面是不存在美色与倾城的联系,就小说女主人公而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继《倾城之恋》之后,张爱玲又创作了她的代表作《金锁记》,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
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
《金锁记》之所以震惊文坛,是因为张爱玲成功地塑造了曹七巧这一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曹七巧在与残忍的生存困境的较量中失去自我,从而导致她的人性扭曲。
张爱玲以《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作品告诉我们:相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自我来说,物质生存更为重要。
惟有活着,才有寻找自我归宿的可能。
下面我结合《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作品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初稿
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缺“前言”部分一、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概述这是论文,不是教材,不宜使用“概述”这样的解说式的表达。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富创造力的女性作家。
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处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世界以及生活在这世界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既遵循中国的古老传统,又有破茧而出的新思想新理念.她不拘泥于时代的约束,真实地反映出人性的特点,抒写普世之中的人的悲欢离合。
她生于那个年代,耳闻目睹、亲身经历,都是她的创作背景和源泉,使她创作出一部部发人深省的小说,向人们展示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段首至此,除了最后一个分句,其他文字几乎与论题无关。
论文行文需要开门见山。
)张爱玲对悲剧美的追求,使她的小说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意识。
(从这个表述来看,你对术语“悲剧意识”的内涵的把握有问题啊。
)悲剧意识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小说所刻画的人物、情节的冲突(这其实是作家的悲剧意识在作品要素上的体现/表现)。
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生存欲望和现实困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个其实是作家悲剧意识的内容之一,最终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情节等体现出来)。
她在《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曾写道:“迟早理想要撞着了现实,每每使他们倒抽一口凉气,把心渐渐冷了.”可见,理想、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小说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根源。
(行文一下子就跳到“根源”上去了,找不到这样跳的合适的理由啊)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平庸无为的世界里抓住些什么,或是爱情,或是理想,或是平凡稳定的生活.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一步一步地看着自己所追求的走向幻灭。
同时(前后文在逻辑上脱节),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正是鲜明的个性使他们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因而才能不断寻求他们所向往的。
可这种寻求的过程却迫使他们看清欲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他们的信念和毅力也随之消耗殆尽,最终走向梦想幻灭的深渊,逃离不了悲剧的命运。
对张爱玲小说的分析
对张爱玲小说的分析摘要:张爱玲的作品关注的最多的就是女性,写女性更多的是贴近真实、细腻。
她体味到了男性和一般女性体味不到的深悲哀,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她们的悲哀。
透过这些或一辈子囚在笼中的鸟似的女子,或已丧失人性、心灵扭曲似的女子,或是寻求自我意识的新女性。
从这里我们或许能更多的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
关键词:张爱玲:牢笼:心灵扭曲:寻求自我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红极一时、极富传奇色彩和神秘魅力的著名作家。
她的作品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枷锁控制着人性的社会大背景下,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
张爱玲写的女性是生存在新旧时代夹缝中的没落淑女,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
她们身上具有独立的意识,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下也逐渐丧失了自由的权利,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还是迷茫的依赖于男权制度。
张爱玲笔下不彻底的女性不论是从“婚姻”还是“自我意识”甚至“母性”来看,她们都有了一个共同命运特点:那就是她们的生活中都充满着悲剧色彩。
一、笼中鸟似的的人物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体现在其作品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留情》中的敦凤,《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等。
她们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闭在家庭的城堡之中,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
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囚禁在家庭的牢笼之中。
“现代婚姻是一种保险,由女人发明的。
”或有意或无意,张爱玲笔下的许多女人都仿佛如笼中的鹦鹉,从不想高飞,也不尝试高飞,还竭力避免飞翔,甚至是在笼门大开的时候。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然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摆脱不了“嫁汉随汉,穿衣吃饭”的旧婚姻模式,把寻找金钱靠山作为择爱目的和标准,资产阶级的金钱观、价值观与封建婚姻观竟然奇迹般的吻合了。
她与浪荡公子范柳原邂逅相爱,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狡猾凶残的婚姻场上的赌棍,他只想寻找情妇偷欢,而不愿承担责任,而白流苏只是觊觎他的财富要嫁给他。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张爱玲在195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芙蓉镇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社会风貌和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采用了悲喜剧的叙述风格,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喜剧与悲剧并存的现实。
《芙蓉镇》以芙蓉镇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沈佳儿的描写,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的繁华与庸俗。
小说中大量使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如对芙蓉镇的建筑风貌、物品摆设等进行了精细入微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对白的准确捕捉。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一种仿佛亲临其境的感觉,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当时上海社会的氛围。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主人公沈佳儿的命运描写,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沈佳儿在与罗成的婚姻中经历了种种变故,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的爱情,嫁给了别人。
这个故事充满了悲情,但又不乏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使得读者在悲剧中能够感受到一些喜剧的元素。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并没有以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来收尾,而是以沈佳儿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嫁给了别人而告终。
这种结局既是对主人公命运的宿命化描写,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的折射。
正是这种结局,使得小说既充满了悲情,又具有了喜剧的结局。
除了在故事情节上体现悲喜剧的叙述风格,小说中的对白也是其悲喜剧性的重要体现。
张爱玲通过对人物对白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荒诞。
人们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常常是无奈的,但又常常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
尤其是在婚姻这个话题上,人们常常在笑中隐藏着泪水,用一种取笑自己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不幸。
这种对白的处理方式,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悲喜交织的感觉。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1、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1)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2)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2、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1)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3、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1)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大多只有单条线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时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故事的结构,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2)张爱玲的小说也大多具有如此特点,虽然中间有一些比较小的倒叙和插叙,但是总体的线索仍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的浅析
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的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的浅析导语: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力是快乐的,美却是悲哀的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张爱玲小说的苍凉意味的浅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张爱玲小说苍凉的思想主题(一)丧失的家族亲情张爱玲对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有着深刻的认识,人活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她通过丧失的家族亲情和虚幻的浪漫爱情,展现了个体面对命运变故的尴尬与无助,表达了对人类生存价值和终极命运的形而上思考,这使她的小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苍凉感,即个体无法抗拒和驾驭的命运悲剧!在张爱玲小说中,家族亲人之间充斥着欺骗利用抛弃等,不存在纯粹的感情,个体生命被异化的亲情彻底否定,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苍凉感,而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则是异化的罪魁祸首!《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了娘家,娘家人首先考虑的不是亲情,而是最实际的生活打算,当白流苏从夫家带来的财产被哥嫂挥霍一空之后,她所要维系亲情的筹码就没有了,娘家人视她为累赘和扫帚星,每个人都想把她赶出家门,白流苏的三哥认为,你生是他(前夫)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就连母亲也不肯替流苏说句公道话,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最终她变成了六亲无靠的人!白流苏的生存境遇就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扭曲的人性冷漠的亲情,诠释了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生存困境!《金锁记》中出身卑微的曹七巧嫁到姜家后受尽屈辱,没有尊严,没有地位,就连仆人也看不起她,当她十年媳妇熬成婆之后,就开始疯狂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她一时高兴起来就逼着女儿长安裹脚,使长安的脚不可能完全恢复原状;长安丢了床单,她就到学校大闹起来,使长安只能辍学在家;她还教唆长安抽烟,耽误女儿的婚姻大事;当长安爱上了童世舫之后,自顾自努力去戒烟,但曹七巧却不想让女儿有好的结局,故意让童世舫知道他的幽娴贞静的中国姑娘是抽鸦的,将长安的爱情扼杀于萌芽之中!《多少恨》中,虞家茵的父亲虞老太爷就是自私贪婪和欲望的化身,虞老太爷与家茵的母亲已经离婚多年,他却突然来到上海向家茵要钱,要求女儿为自己谋个职位,家茵拒绝了父亲的无理要求,虞老太爷就讽刺女儿说我塌台,自个儿索性在人家住下了,也不嫌没脸,她竟然直接去找夏太太,许诺说服家茵到夏家当小妾,父女之间毫无亲情可言,为了自身利益完全撕去了温情的面纱!(二)苍凉的情爱生活张爱玲探讨了许多人世之厄的生存问题,表现了女性遇到命运变故时的卑微无助与无奈,她们的爱情与婚姻往往透着苍凉意味,张爱玲说过,一个女人,再好些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张爱玲小说都离不开男女之情,但很少有真挚浪漫的爱情,多是充满铜臭的交易,在突如其来的变故面前,女主人公根本无法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遭遇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被连根拔起,生命从此枯萎!小说《倾城之恋》的题目《倾城之恋》就充满了反讽意味,所谓的爱情神话处处夹杂着极端冷漠的心态和功利主义思想,女主人公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一个有着浓重封建意识的传统女性,离婚后她陷入了生活困境,这时遇到了富商范柳原,就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两人展开了一场《倾城之恋》,白流苏看透了人性之恶,领教了人世之厄,并在突如其来的战争中获得了团圆的结局,但战争中的患难之情并没有改变范柳原,他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留给白流苏的只有迷茫惆怅和失望,小说处处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意味!《花雕》中,章云潘和郑川娥相识之后,双方都很满意,并确定了终身大事,可是自幼体格健壮,从来不生病的川娥却在即将结婚之时患了肺病,川娥也想不到会成为这样,但章云潘的我总是等你的成了空头支票,结婚成了毫无希望的等待,最后川娥死了!在小说《封锁》中,封锁的电车使人产生了放纵自我的冲动,翠远和宗桢在电车遭到封锁时相遇相爱,但封锁过去之后,一切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双方都忘记了发生的一切,按部就班地生活!张爱玲以美丽而苍凉的笔调书写了爱情和人物命运,表达了她对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的思考,揭示了落后的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戕害!二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审美意蕴苍凉是一种审美的形而上的生命格调,表达了个体在变幻莫测的"无法驾驭的命运面前的孤独"绝望和无助;苍凉是一种痛苦而彷徨忧伤而孤独的感觉,是一种悲剧性的'命运体验和最普遍的情感状态,也是一种形而上的哲思和人生感悟!因而,苍凉成了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传统文学史上就有许多直指人生苍凉的杰作,如苏轼十年生死,无处话凄凉的伤感孤独,唐婉世情薄,人情恶,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的无声控诉,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人生喟叹,无不表达了个体无助无奈的人生苍凉!张爱玲将苍凉的主题演绎成了小说创作的文学心境。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与荒诞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与荒诞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与荒诞导语:作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充分展示了40年代的旧上海、香港洋场华人的空虚、堕落及变态的灵魂。
她以其女性的纤细与敏感捕捉人生的孤独与无奈、人生的荒诞与悖谬,并从细微处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使其作品笼罩在阴冷、灰暗的色调中,弥漫着冷峻的悲剧色彩,并由此形成了“苍凉”与“荒诞”的风格。
张爱玲是一个独特的带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无论是其显赫的门第,还是成长的曲折;不论是惊人的才华,还是凄惶的晚年,这一切都给众多的读者和受众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研究的兴趣。
张爱玲不仅对其笔下的人物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描摹与刻画,而且善于以女性的纤细与敏感捕捉人生的苍凉与荒诞,从细微处揭示人们的生存困境。
其作品弥漫着冷峻的悲剧色彩,充分展示了40年代的旧上海、香港洋场华人的空虚、堕落、变态的灵魂。
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人性的扭曲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写尽了人间百态,人世沧桑。
一苍凉的色调,悲悯的人生张爱玲的小说主要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彼时的中国仍然处于战争的漩涡与灾难之中。
人们最低的生活需求都得不到保障,更遑论美满的婚姻、浪漫的爱情、高雅的情调和人生的满足感与幸福感。
张爱玲正是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与周围的人情冷暖,在其作品中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感慨与无奈:她远离时代的激流,极力避免政治的漩涡,却目睹和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与混乱,感受到人生如梦,个人渺小和一切文明即将毁败的惨象。
此外,张爱玲的思想因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人生的孤独与无奈,人生的荒诞与悖谬,都深深浸润着她,加上中国古典文学审美观的熏陶,使得她的作品笼罩在阴冷、灰暗的色调中,并由此形成了作品的“苍凉”风格。
在《倾城之恋》中,四爷的“胡琴咿咿呀呀地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这一主题显然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日渐衰败,生活将变得更加难堪与煎熬,给人平添一种惆怅与感伤,往日的繁华与奢侈已经变成旧梦,可是大家庭的嘈杂与琐碎依然存在,如鬼魅缠身如影相随。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色【摘要】张爱玲在现代文坛上是独树一帜的。
成功的原因除了她小说中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一篇篇千疮百孔的爱情故事、一幕幕对于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外,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功不可没。
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展现了她语言的华美。
平声字的运用奠定了悲哀的基调,叠音词的运用又使这种情感迂回荡漾。
华美与悲哀,在张爱玲笔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从而形成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张爱玲;语言特色;华美;悲哀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她以冷静犀利的笔法揭示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香港等都市男女的人生百态。
其对人生剖之透彻、运笔之精湛,令人称道。
张爱玲在《茉莉香片》的开头谈到“……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同样也可以用此来括:华美而悲哀。
本文试从修辞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华美的风格“华美,又叫华丽、绚丽、富丽、藻丽,就是情思丰富,情感强烈,语音动听,辞彩缤纷,艳丽绚烂,光彩夺目,生动形象,呈现出艳彩、新奇之美。
”’(+大凡描写多姿的景物,抒发细腻的感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大都表现为华美的风格。
华美这种语言风格,在语音、词汇、句式、辞格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张爱玲小说中,引人注目的是其词语的艳丽绚烂和辞格的奇巧脱俗。
张爱玲充分利用具有形象色彩的、浓艳的描绘性词语描写房屋建筑、自然天象、居家陈设、服饰装束等,从而显得富丽华贵、色彩斑。
例如:(1)山腰里这座白房子是流线型的,几何图案式的构造,类似最登的电影院。
然而屋顶上却盖了一层仿古的碧色琉璃瓦。
璃窗也是绿的,配上鸡油黄嵌一道窄红边的框。
窗上安着雕花铁栅栏,喷上鸡油黄的漆。
屋子四周绕着宽绰的走廊,当地铺着红砖,支着巍峨的两三丈高一排的白石圆柱,那却是美国南部早期建筑的遗风。
(《沉香屑·第一炉香》)(2)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巾,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
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
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
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
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
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
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
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玻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
偌大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
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
”张爱玲喜欢用紫色、金色等浓艳色彩的字眼,而本来代表着高贵富丽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从来给人的都是一种绝望的凄怆,在艳丽的字眼背后掩盖的是满眼满心的荒凉。
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丝、银粉、桃红等等一系列标志着喜庆的富丽的色彩和青、绿、紫等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相对照,一暖一冷,一艳一晦,一喜一悲,这种鲜明而又参差的色彩对照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视觉上受到猛烈的冲击,烘托出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给人以无边的联想,让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种凄凉和了无生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恐惧。
这段色彩分明,描写细微的文字写出了芝寿无边的绝望,使读者对芝寿的悲惨处境给予深深的同情。
同时通过芝寿的绝望、悲惨也从侧面进一步的达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态人生、变态心理的目的。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
”
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
《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
《色戒》是关于王佳芝通过美人意图计杀害汉奸易先生,最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却惨遭杀害。
张爱玲的散文虽然不如小说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国的日夜》通过一个妓女的视角描写周遭的一切。
其它作品如《谈音乐》、《谈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关于某种事情的看法,但是张爱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议论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说的几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
因此,认识的结果就是: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
我们也应当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