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论集萃
古代经典书论
书论选读一一、用笔篇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仰面跌到),乃是千古不传语。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刚劲有力)。
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
注:发笔,即落笔。
要提得笔起,即落笔时要把笔提着,不要使笔有坠落感。
自偃,不要让笔自己跌倒。
千古不传语,用笔的千古秘诀。
自古以来,在书法用笔方面有许多关于“笔力千钧、入木三分”等等的说法。
但是,“笔力千钧、入木三分”,主要讲的是关于书法线条中的力量感。
书法线条中的力感,是用笔技巧的表现力,并不是指人们用力大小。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就是用笔技巧很重要的方面。
这就是董其昌所说的用笔方法的千古秘诀。
用笔难,难就难在笔技巧的表现力上,难就难在笔力能不能刚劲有力。
但刚劲有力不是僵硬,不是板直。
书之线条,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用力过头是僵硬,用力过小是柔弱。
怒笔木强,是用力过大,是线条僵硬。
倒辄不能起,是缺乏笔法技巧。
会用笔者,笔毫周身全都有力,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能倒能起。
如果不信,请你去临摹一下褚遂良和虞世南的行书,看看他们的用笔技巧,是不是都是这个道理。
笪重光《书筏》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牵丝,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之茂密在流贯,形之错落在奇正。
注:执,掌握和控制。
使,支配和使用。
笔的执使在横画,讲的是写横画,重在笔的掌握、控制、支配和使用。
立体,字的设立和设置。
字之立体在竖画,讲的是竖画在字的结构中的重要性。
竖画类似建筑物中的顶梁柱,要力强坚固,否则的话,字就会有失稳性。
气,气势气概。
舒展,展开。
气之舒展在撇捺,讲的是一个字的气势大不大,展不展得开,在撇捺这两个点画上。
融,和乐、怡适。
筋之融结在纽转,讲的是字的笔画与笔画之间,连接得是否和乐和怡适,靠的是各点画之间的连接和系带。
书家珍藏150条历代书论精髓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清.刘熙载〈艺概〉●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明.项穆〈书法雅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清.刘熙载〈艺概〉●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唐.孙过庭〈书谱〉●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清.松年〈颐园论画〉●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清.刘熙载〈艺概〉●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
宋.朱文长〈续书断〉●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唐.虞世南〈笔髓论〉●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古人论书集锦
古人论书集锦
为人。 为人。 宋朱文长《 朱文长《续书断》 续书断》 欲学草书,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 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 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 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不难工矣。 宋黄庭坚《 黄庭坚《跋与 张载熙书卷尾》 张载熙书卷尾》 书字虽工拙在人,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 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淆, 心意闲淆,乃入微耳。 乃入微耳。 宋黄庭坚《 黄庭坚《论捌》 论捌》 石刻不可学,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 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 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 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乃得趣。 宋米 芾《海岳名言》 海岳名言》 草书若不人晋人格, 草书若不人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 张颠俗子,变乱古法, 变乱古法,惊诸凡夫, 惊诸凡夫,自有识者。 自有识者。 宋米 芾《论草书帖》 论草书帖》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而多得古人笔意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而多失古人笔意。 而多失古人笔意。 宋姜 夔《续书谱》 续书谱》 风神者,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 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 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 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 四须险劲,五须高明, 五须高明,六须 润泽, 续书谱》 润泽,七须向背得宜, 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八须时出新意。 宋姜 夔《续书谱》 凡宇之为体, 凡宇之为体,缓不如紧, 缓不如紧,开不如密, 开不如密,斜不如正, 斜不如正,浊不如清, 浊不如清,左欲重, 左欲重,右欲轻, 右欲轻, 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宋黄希先《 黄希先《论学书》 论学书》 大抵饱学宗儒, 大抵饱学宗儒,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 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之然也。 兹胸次使之然也。 宋佚名《 佚名《宣 和书谱》 和书谱》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乃为有益。 元赵孟颇《 孟颇《定武兰亭跋》 定武兰亭跋》 昔人得古刻数行,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 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便可名世。况《兰亭》 兰亭》是右军得意书, 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 已,何患不过人耶? 元赵孟顺《 赵孟顺《定武兰亭跋》 定武兰亭跋》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 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 参神理。 。 明王 绂《书画传习录》 参神理 书画传习录》 高书不人俗眼, 高书不人俗眼,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明徐 渭《题自书(一支堂帖)》 学书当兼收并蓄, 学书当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 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桉。 接丰采于几桉。 明屠 隆《考巢馀事》 考巢馀事》 临帖如骤遇异人,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 不必相其耳目、手足、 手足、头面, 头面,而当观其举止、 而当观其举止、笑语、 笑语、精神流 露处。 露处。 明董其昌《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常谓一法不通, 常谓一法不通,儒者所耻若一体不通, 若一体不通,亦书家所耻也。 亦书家所耻也。 明赵宦光《 赵宦光《寒山帚谈》 寒山帚谈》 欲书必舒散怀抱, 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 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 斯可称神。书不变化,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 匪足语神也。 明项 穆 《书法雅言》 书法雅言》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所收各论著以历史朝代为序, 同朝代的大致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 但南北朝以各国为序, 1949年以后的按出版先后排列。
所收的论著中有的书名有疑问或是作者伪托的, 因在长期流传中已成陈说, 则袭其旧。
所收论著不分原书单刻丛刻,尽可能注明版本,并注出刊行朝代或年份, 以便读者查询文本内容。
秦汉《用笔论》一篇,书论,旧题秦·李斯著。
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篇》、《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小学类。
《草书势》一篇,书论,又名《草势》,汉·崔瑗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张怀瓘《书断》、唐·徐坚《初学记》。
《篆势》一篇,书论,汉·蔡邕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唐《太平御览》。
《笔论》一篇, 书论, 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清·钱曾《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艺术丛书》、《芋园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九势》一篇,书论,又名《九势八字诀》,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非草书》一篇,书论,汉·赵壹著。
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太平御览》、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魏晋南北朝《飞白赞》一篇,书论,又作《飞白书势铭》,三国·魏·刘劭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唐·张怀瓘《书断》。
《隶书体》一篇,书评,晋·成公绥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成公子安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学书法,不可不知的历代书论书目!
学书法,不可不知的历代书论书目!历代书法理论书目由于历代书论繁杂,各发各家言,难以全述。
下面列出历代书论名录,以便爱好书法的朋友选取感兴趣的部分,选择性阅读。
注意,是选择性阅读。
秦汉李斯《用笔法》蔡邕《篆势》蔡邕《隶势》蔡邕《笔论》蔡邕《九势》崔瑗《草书势》许慎《说文解字序》赵壹《非草书》魏晋卫夫人《笔阵图》卫恒《四体书势》鲍照《飞白书势》江式《论书表》成公绥《隶书体》索靖《草书状》钟繇《用笔法》王羲之《书论》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王羲之《自论书》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南北朝虞龢《论书表》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笔意赞》王僧虔《论书》王僧虔《又论书》颜之推《论书》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萧衍《答陶隐居论书》萧衍《草书状》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袁昂《古今书评》庾肩吾《书品》王愔《古今文字志目》江式《论书表》鲍照《飞白书势》隋唐五代释智果《心成颂》李世民《指意》欧阳询《八诀》欧阳询《传授诀》欧阳询《用笔论》欧阳询《三十六法》张怀瓘《书断》虞世南《笔髓论》虞世南《书旨述》孙过庭《书谱》窦臮窦蒙《述书赋》张怀瓘《书估》张怀瓘《二王等书录》张怀瓘《书议》张怀瓘《文字论》张怀瓘《六体书论》张怀瓘《评书药石论》徐浩《论书》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李阳冰《论篆》蔡希综《法书论》李华《二字诀》李嗣真《书后品》韩方明《授笔要说》卢携《临池诀》释亚栖《论书》林蕴《拨镫序》张彦远《法书要录》韦续《墨薮》李煜《书述》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宋代欧阳修《试笔》欧阳修《六一论书》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米芾《砚史》米芾《书史》米芾《海岳名言》米芾《宝章待访录》朱文长《续书断》陈槱《负暄野录》无名氏《三十六法》苏轼《论书》蔡襄《论书》黄庭坚《论书》朱熹《论书法》赵构《翰墨志》姜夔《续书谱》元代盛熙明《法书考》郝经《移诸生论书法书》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陈绎曾《翰林要诀》虞集《论书》吾丘衍《学古编》无名氏《书法三昧》明代项穆《书法雅言》杨慎《墨池琐录》杨慎《书品》汤临初《书指》祝允明《奴书订》祝允明《评书》徐渭《书论》徐渭《执笔法》徐渭《七字书诀》丰坊《书诀》丰坊《童学书程》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费瀛《大书长语》宋啬《书法纶贯》赵宧光《寒山帚谈》张绅《法书通释》潘之淙《书法离钩》方孝孺《评书》解缙《春雨杂述》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钱谦益《绛云楼题跋》莫云卿《论书》清代钱泳《书学》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梁章钜《学字》朱履贞《书学捷要》笪重光《书筏》阮元《南北书派论》阮元《北碑南帖论》宋曹《书法约言》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傅山《作字示儿孙》傅山《散论》周星莲《临池管见》包世臣《艺舟双楫》何绍基《书论》王铎《论艺摘录》刘熙载《艺概》冯班《钝吟书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桂馥《国朝隶品》侯仁朔《侯氏书品》王宗炎《论书法》梁同书《频罗庵论书》蒋骥《续书法论》杨守敬《书学迩言》梁巘《评书帖》魏锡曾《书学绪闻》万经《分隶偶存》姚配中《书学拾遗》曾国藩《书论语录》清人原著《书法秘诀》孙光祖《六书缘起》文伯子《书法辑要》王澍《翰墨指南》王澍《论书賸语》(节录)近现代沈曾植《寐叟论书六则》黄宾虹《书史两则》黄宾虹《笔法两则》弘一《谈写字的方法》鲁迅《写字就是画画》于右任《书论七则》沈尹默《学书有法》胡小石《书艺略论》郭沫若《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林语堂《中国书法》沈子善《学书捷要》闻一多《字与画》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丰子恺《艺术的园地》(节选)邓散木《临池偶得》林散之《笔谈书法三则》白蕉《白蕉论艺》祝嘉《论书法中的“疾涩”》林风眠《书法的影响》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商承祚《说篆》梁实秋《书法的前途》潘伯鹰《书法杂论》陆俨少《笔墨技法简论》徐邦达《五体书新论》启功《关于法书墨迹和碑帖》启功《启功给你讲书法》黄绮《书中五要》马国权《爨宝子碑》研究金开诚《颜真卿的书法》丁梦周《书法线条的品格》茹桂《试谈书法欣赏》邱振中《“写字”与“书法”》孙晓云《书法有法》。
历代书论精粹-米芾(5篇)
历代书论精粹-米芾(5篇)第一篇:历代书论精粹-米芾米芾《海岳名言》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
唯家藏真迹跋尾,间或有之,不以与求书者。
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江南吴山完、登州王子韶大隶题榜有古意,吾儿友仁大隶题榜与之等。
又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大字更无辨。
门下钓忖其小楷,:“每小简可使令嗣书。
”谓友知也。
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
”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
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
葛洪《天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
欧阳询《道林之寺》,寒俭无精神。
柳公权《国清寺》,大小不相称,费尽筋骨。
裴休率意写牌,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谓不如画算,勾,其势活也。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见之,大小各自有分。
智永有八面,已少锺法。
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
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
自柳,世始有俗书。
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峤之体,殊有不俗者。
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
开元以前古气无复有矣。
唐人以徐浩比僧虔,甚失当。
浩大小一伦,犹使楷也。
僧虔、萧子云传锺法,与子敬无异,大小各有分,不一伦。
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
石刻不可学,便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唯吉州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後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於褚也。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柳与欧为丑怪恶札祖,其弟公绰乃不俗於兄。
历代书论集粹(54篇)(八)
历代书论集粹(54篇)(八)宋代书论·姜夔·续书谱[节录]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
(草书)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文,有牵引下字,乍徐还疾,忽往复收。
缓以效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
然不欲相带,带则近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
以捺代\,以发代辵,辵亦以撇代,惟丿则间用之。
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再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
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艺之至,未始不与精神通,其说见于昌黎《送高闲序》。
孙过庭云:“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凋疏。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乖合之际,优劣互差。
”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
如“佳”之四横,“川”之三直,“鱼”之四点,“画”之九画,必须下笔劲净,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至雕疏。
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
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欲其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
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
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则无病矣。
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丿又有数样。
一点者欲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有必有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起、两带、一应。
历代书论集萃
历代书籍论集萃之阳早格格创做目录:1、书籍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籍势》3汉:许慎《道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籍》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北北往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籍体》6卫恒《四体书籍势》6索靖《草书籍状》7卫铄------卫妇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籍(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北《书籍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籍断》14颜真卿《述张少史笔法十二意》 20孙过庭《书籍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止》23欧阳建《试笔》24苏轼《论书籍》24黄庭脆《论书籍》27赵构《翰朱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仆书籍订》33缓渭34傅山35(6)浑代部分36刘熙载:《书籍慨》36包世臣:《艺舟单楫》37何绍基37李瑞浑40康有为《广艺舟单楫》42于左任432、书籍法述要44书籍法的欣赏513、教古编534、海岳名止575、笔髓论586、朱影禅心597、热山帚道64权舆一64格调二68教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籍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 8、广艺舟单楫88本书籍第一(88)尊碑第二(90)买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道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北第九(99)备魏第十(99)与隋第十一(100)亢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教道第二十二(109)述教第二十三(110)署书籍第二十四(110)止草第二十五(111)搞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籍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籍论书籍论导读华夏书籍法是一种特殊艺术.它不然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宝贝,也是天下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偶葩.华夏的书籍法艺术不然而履历少暂,源近流少,而且效率少近.挨从汉字一爆收,便出现了书籍法艺术的抽芽.通过冗少的履历演进战死少,直至秦代,统一了笔朱,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那一具备划时代意义的灿烂功绩,正在华夏书籍法艺术史上写下了暴虐的一页,为书籍法动做一门独力的艺术而存留,奠定了脆真的前提,也为后世汉隶、楷书籍、草书籍、止书籍的变动、死少战繁枯,开辟了广阔的门路.与华夏书籍法艺术的死少、繁枯相符合,我国古代的书籍法表里也逐步死少、兴衰起去.相对于而止,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出现比书籍法艺术的产死要早一些.据暂时所能睹到的资料,古代书籍论著做最早出现于汉代.西汉大教者、文教家扬雄正在他的《法止•问神》中,提出了一个出名的论断:“书籍,心画也.”那里的“书籍”虽不是博指书籍法,然而它最早道述了有闭华夏书籍法表里的基础命题——书籍法共书籍法家思维感情之间的闭系战书籍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量等问题,对于后世的书籍法创做战书籍法表里爆收了少近效率,成为华夏书籍论史的源头.华夏古代书籍法表里的死少、兴衰与繁枯,大概不妨分为以下几个时期.汉代是我国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初创期.随着书籍法艺术的老练战兴衰,博门钻研书籍法的表里著做便应运而死.最早道述书籍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籍法家崔瑗的《草书籍势》.崔氏正在文中认为,草书籍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形貌、赞扬了书籍法的形态好战动背好.对于书籍法的艺术审好功能战价格做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要害的书籍论著做,如赵壹的〈〈非草书籍》、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越收是大书籍家蔡邕的《笔论》战《九势》,正在华夏书籍论史上占有要害职位.魏晋北北往是我国古代书籍法表里的老练期.那一时期,书籍法艺术非常兴衰,出现了一大批书籍法名家.书籍法艺术的死少也戴动了书籍法表里的钻研.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绰约多姿的物象、动背去描画、比圆百般书籍体形态好的表里著做,如成公绥的《隶书籍体》、卫恒的《四体书籍势》、索靖的《草书籍状》、刘劭的《飞黑势》、杨泉的《草书籍赋》等,表示出一种“尚象”的审好趋背.东晋时,书籍家已不谦足于对于书籍法中表形态的形貌,而开初探供用笔、结体战章法本收的逆序,并注意钻研人的主瞅毅力与书籍法的闭系.如世传卫妇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妇人笔阵图>后》、《书籍论》、《笔势论》、《用笔赋》、《记黑云先死书籍诀》等,皆是那圆里的要害书籍论.至北北往时,受时风的效率,开初重视对于各个书籍家的评论.那圆里有效率的著做有羊欣的《采古去能书籍人名》、虞战的《论书籍表》、瘐肩吾的《书籍品》等.越收是王僧虏的《书籍赋》、《论书籍》、《笔意赞》等书籍论,着意探供书籍法创做的历程战特性,对于后世书籍法艺术的死少效率少近.隋唐是我国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兴衰期.隋代虽坐往时间很短,然而其书籍法上启北北往碑刻,下开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籍程序的建坐奠定了前提.其书籍论也重正在探讨楷书籍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战智果的《心成颂》是那圆里的代表.随着唐代书籍法艺术的达到昌衰,书籍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籍法表里也兴衰起去,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籍论著述陆绝问世,对于细部技法的探讨战对于书籍法创做逆序的收会渐渐代替了对于书籍法艺术总体影像的道述,波及了书籍法艺术的各圆里,体现了唐代“尚法”的民风.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籍谱》、张怀域还的《书籍议》、《书籍疑》、《书籍断》、《文宇论》、《六体书籍论》,《论用笔十法》,窦泉的《述书籍赋》,缓浩的《论书籍队颜真卿的《述张少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近编的《法书籍要录》等皆是那一时期书籍论的代表做.越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籍谱》、颜真卿的《述张少史笔法十二意》,正在华夏书籍法表里史上占有要害职位.宋代是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变动期.由于百般本果,宋代的书籍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教衰止.而且正在书籍法表里上也有所变革战死少.宋人论书籍主张书籍法创做不该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算于面画、安插等简直要收,而应重视做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籍家的内正在细神与气量,自由天抒收其胸臆,力供变革.它是宋代“尚意”书籍风的反映.朱少文的《绝书籍断》、苏轼的《论书籍》、《东坡题跋》、黄庭脆的《论书籍》、米莆的《书籍史》、《海岳名止》、姜夔的《绝书籍谱》等,皆是那一时期书籍论的代表著做.《绝书籍谱》尤为系统细到,为历代书籍家所推祟,效率巨大.元明二代的书籍法艺术也不多大死少,帖教仍旧衰止,尚已走出书籍法创做的矮谷.正在书籍论圆里,由启继晋唐之法,对于宋人“尚意”书籍风举止可定,从而重视书籍法艺术的形态好,标举魏晋风格.元代书籍论主假如道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构撰、刘有定注的《衍极》战陈绎曾的《翰林要诀》.明代书籍论则强调崇尚古雅,提议骨力与研好兼擅.陶宗仪的《书籍史会要》、歉坊的《书籍诀》、项穆的《书籍法雅止》等则是其代表论著.浑代是古代书籍法表里继往开去的一个时期.从浑中期开初便渐渐产死了帖教与碑教明隐分流的格局,而且帖教渐渐由衰转衰,碑教则日渐兴衰.故书籍法表里前期重视对于翰朱本收的分解,代表著做有笪重光的《书籍筏》战朱履贞的《书籍教捷要》.后期则主假如对于碑教表里的探讨,阮元的《北北书籍派论》、《北碑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单揖》战康有为的《广艺舟单揖》是那圆里的代表著做,并产死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沉北的民风.刘熙载的《艺概•书籍概》对于北北书籍风的特性分别做了综合,强调他们各有所少,则隐得比较公道、客瞅.不然而如许,《书籍概》还对于华夏古代书籍法艺术的履历、书籍体演变的履历战书籍法艺术的本收、风格等问题举止了周到、系统而细要的表里归纳.那些论著正在华夏古代书籍论史上占有要害职位.它们对于浑代碑教的表里战试验举止了周到、系统的归纳,促进了浑代书籍法艺术的死少战繁枯.并对于近新颖书籍法的死少,爆收了少近的效率.华夏古代书籍法表里死少的大概表面如前所述,咱们不易从中创制以下几个超过特性:最先,重视对于审好风范的归纳与带收.普遍道去,一个社会必定有一个社会的风范,那种社会风范也必定要效率社会文化的各个圆里;而社会文化各圆里对于那一风范的欢迎大概制止,又必定会间接效率到那一社会风范的兴衰与消得.共样,各个时代对于书籍法艺术的审好风范也纷歧样.怎么样带收那种审好风范,使之成为那一时代审好的主宰风范,便成为各个时代书籍论家们所闭注战探讨的问题.如汉魏时书籍论中的“尚象”、晋时书籍论中的“尚韵”、唐时书籍论中的“尚法”、宋时书籍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于各个时代书籍法艺术试验中审好风范的归纳,而通过归纳反过去又指挥书籍法创做的试验,促进书籍法艺术的死少与繁枯.其次,对于书籍法艺术的钻研周到而系统.只消咱们大略翻阅一下华夏古代书籍法表里著做,您便会瞅到:我国古代对于书籍法艺术的钻研战归纳是齐圆背的,波及到书籍法艺术的各个圆里,而且自成体系.如果将它与华夏古代画论相比较,便更能隐现出那一特性.比圆对于书籍法死少史的钻研,自从北往宋羊欣的《采古去能书籍人名》开其端,此后各个往代险些皆有那样的一批著做.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浑终书籍法死少的履历,保存了华夏书籍法死少履历的完备里貌.又如对于书籍体演变履历的钻研,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籍、止书籍、章草、今草等书籍体的爆收、死少、变更以及观念、特性等各个圆里,系统而周到.再如对于书籍法技法的钻研也是极为深人、周到,大凡是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朱、布黑等等,皆有仔细而细到的钻研.再次,重视书籍品与人品的闭系.早正在西汉时扬雄便提出了“书籍为心画”的出名瞅面,认为书籍法艺术做品是书籍家思维意识、品止、品藻的间接反映.那一瞅面对于后世爆收了少近效率.北宋书籍论家朱少文正在其《绝书籍断》中便认为,一部分书籍法艺术的下下与他的性格建养有很大闭系,并举例道:“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收于笔翰,则刚刚毅雄特,体宽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坐往,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云以书籍为心画,于鲁公疑矣.”那本量上便是道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去自于他的下风明节.近代书籍论大家刘熙载正在《艺概•书籍概》中更细确天道:“书籍,如也.如其教,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籍法不然而不妨瞅出书籍家的“教”、“才”、“志”,而且不妨念睹书籍家其人.人品好书籍品肯定好.其余,擅于借帮死动局里的比圆去表黑评赏者的体验,以充分隐现欣赏历程中多种情绪活动接织的情状.早正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便使用歉富、好好的比圆,去强调书籍法创做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百般死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籍论家留继启了那一保守.如孙过庭《书籍谱》中写道:“瞅妇悬针垂露之同,奔雷坠石之偶,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大概重若崩云,大概沉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降降乎犹寡星之列河汉…….”正在那里,做家便使用了一系列死动局里的比圆——本量上是博喻,去比较钟繇、张芝战二王书籍法的神妙情形,从而使人赢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收会.此类例子真是举不堪举.总之,华夏古代书籍法表里是一笔贵重的文化遗产,值得咱们宽肃归纳战继启.秦汉部分概论:汉代是我国古代书籍法表里的初创期.随着书籍法艺术的老练战兴衰,博门钻研书籍法的表里著做便应运而死.最早道述书籍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籍法家崔瑗的《草书籍势》.崔氏正在文中认为,草书籍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形貌、赞扬了书籍法的形态好战动背好.对于书籍法的艺术审好功能战价格做了充分肯定.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要害的书籍论著做,如赵壹的〈〈非草书籍》、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越收是大书籍家蔡邕的《笔论》战《九势》,正在华夏书籍论史上占有要害职位.秦:李斯《论用笔》汉:卫恒《四体书籍势》汉:崔瑗《草书籍势》汉:许慎《道文解字序》汉:赵壹《非草书籍》汉:蔡邕《九势》、《笔论》汉:卫恒《四体书籍势》秦李斯《论用笔》妇用笔之法,先慢回,回徐下;如鹰视鹏逝,疑之自然,不得重改.支足,若游鱼得火;舞笔,如景山兴云.大概卷大概舒、乍沉乍重,擅深思之,该当自睹矣.秦往书籍家——李斯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北上蔡西北)人.主张以小篆为尺度书籍体.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于称,它给人以刚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于汉字的典型化起了很大的效率.小篆的出现,是汉字死少史上的一大先进,根据《安定广记》引《受恬笔经》纪录,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治.李斯是秦代出名的政事家,文教家战书籍法家.他年少时,起初正在乡村搞管制文书籍的小官,厥后,随荀卿教习,当任廷尉.正在秦初皇统制功妇,李斯以良好的政事近睹战卓越才搞,被任命为丞相.秦统一前,果各诸侯国少暂盘据团结,产死了道话同声,笔朱同形的局里.秦初皇背去殷视着有尺度的字体去与代往日流通的同体字,于是便挨听到李斯擅少书籍法,便把那任务接给他.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便简,整治出一套笔划简朴,形骸整齐的笔朱,喊搞秦篆.秦初皇瞅了那些新书籍体后,很谦意,于是便把它定为尺度字体,通令世界使用.当时,人们对于小篆的结构不太认识,很易写得称心如意.李斯便战赵下,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战《博教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秦初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厥后教喊搞秦视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脚书籍《会稽铭文》.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而后坐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喊刻石山),那便是履历上着名的【会稽刻石】.传为由李斯书籍写的刻石有《泰山启山刻石》、《琅琊刻石》战《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相闭碑本: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崔瑗《草书籍势》书籍契之兴,初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终叶、文籍弥繁;时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勦其朱翰;惟多佐隶,旧字是删.草书籍之法,盖又大略;当令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杂俭之变,岂必古式.瞅其法象,俯俯有仪;圆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左,视之若欹.兽跂鸟跱,志正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已驰.大概**面*,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喜怫郁,搁劳后偶.大概凌邃惴栗,若据下临危,旁面邪附,似螳螂而抱枝.遗言支势,馀綖纠结;若山蜂施毒,瞅隙缘巇;腾蛇赴穴,头出尾垂.是故近而视之,漼焉若注岸奔涯;便而察之,一画不可移.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略举大较,好像若斯.许慎《道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俯则瞅象于天,俯则瞅法于天,视鸟兽之文与天之宜,近与诸身,于是初做《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嫡业其繁,饰真萌死.黄帝之史仓颉,睹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同也,初制书籍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与诸夬”;“夬扬于王庭”.止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往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做书籍,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止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籍,书籍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启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共焉.《周礼》:八岁进小教,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籍.一曰指事.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与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收会.收会者,比类合谊,以睹指撝,武疑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尾,共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少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大概同.至孔子书籍《六经》,左丘明述《秋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道.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文籍.分为七国,田畴同亩,车途同轨,律令同法,衣冠同制,止语同声,笔朱同形.秦初皇初初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共之,罢其不与秦文合做家.斯做《仓颉篇》,中车府令赵下做《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做《博教篇》,皆与史籀大篆,大概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籍,涤除旧典,大收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籍,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我秦书籍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籍,五曰摹印,六曰署书籍,七曰殳书籍,八曰隶书籍.汉兴有草书籍.尉律:教童十七以上初试,讽籀书籍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籍史.书籍大概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教不建,莫达其道暂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道教大妇秦近,亦能止之.孝通常,征礼等百馀人令道笔朱已央廷中,以礼为小教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做《训纂篇》.凡是《仓颉》以下十四篇,凡是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籍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歉等校文书籍: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籍也.二曰偶字,即古文而同者也;三曰篆书籍,即小篆,秦初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做也;四曰佐书籍,即秦隶书籍;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籍,所以书籍幡疑也.壁中书籍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籍》、《秋秋》、《论语》、《孝经》.又北仄侯张苍献《秋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睹近流,其详可得略道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偶者也,故诡改正文,乡壁真制不可知之书籍,事变常止,以耀于世.诸死竞道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籍为仓颉时书籍云:女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少,人持十为斗,虫者伸中也.廷尉道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寡,皆分歧孔氏古文,谬于史籀.雅儒鄙妇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睹通教,已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擅家止,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睹《仓颉》篇中“幼子启诏”,果号古帝之所做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籍》曰:“予欲瞅昔人之象.”止必遵建旧文而不脱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妇!”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公,利害无正,巧道衺辞,使天下教者疑.盖笔朱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初,前人所以垂后,后裔所以识古.故曰:“本坐而道死”,“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治也”.今道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疑而有证.稽撰其道,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教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籍》;《礼》、《周官》、《秋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赵壹《非草书籍》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死之草书籍过于希孔、颜焉.孔达写书籍以示孟颖,皆心诵其文,脚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教之徒竞慕二贤,守令做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余惧其背经而趋雅,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念罗、赵之所睹嗤沮,故为道草书籍本终,以慰罗、赵、息梁、姜焉.盗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籍,称浩气不妨消邪,人无其畔,妖不自做,诚可谓疑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若妇褒杜、崔,沮罗、赵,忻忻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于矜伎,贱彼贵我哉!妇草书籍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制.盖秦之终,刑峻网稀,官书籍烦冗,战攻并做,军书籍接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缓慢耳,示浅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然而贵删易省烦,益复为单,务与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现在之教草书籍者,不思其浅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睹也.其*扶拄挃,诘伸龙乙,不可得也.龀齿以上,苟任涉教,皆兴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公书籍相与之际,每书籍云:适迫遽,故不迭草.草本易而速,今反易而早,得指多矣.凡是人各殊气血,同筋骨.心有疏稀,脚有巧拙.书籍之好丑恶,可为强哉?若人颜有好恶,岂可教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寡笨效之,只删其丑恶;赵女擅舞,止步媚蛊,教者弗获,得节匍匐.妇杜、崔、张子,皆有超雅绝世之才,博教馀暇,游脚于斯,后世慕焉.博用为务,钻脆俯下,记其疲倦,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朱.虽处寡座,不遑道戏展画天,以草刿壁,臂脱皮刮,指爪摧合,睹鳃出血,犹不戚辍.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删丑恶,教步者之得节也.且草书籍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已此较能,往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道试,四科不以此供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擅既不达于政,而拙无益于治,推斯止之,岂不细哉?妇务内者必阙中,志小者必忽大.俯而扪虱,不暇睹天.天天至大而不睹者,圆钝细于虮虱,乃不暇焉.第以此篇研思钝细,岂若用之于彼圣经,稽历协律,推步期程,探赜钩深,幽赞神明,览天天之心,推圣人之情.析疑论之中,理雅儒之诤.依正道于邪道,侪雅乐于郑声,兴至德之战睦,宏大伦之玄浑.贫不妨守身遗名,达不妨尊主致仄,以兹命世,永鉴后死,不亦渊乎?蔡邕《篆势》。
历代书论精粹,没见过这么全的!
历代书论精粹,没见过这么全的!书法精髓--筋骨血肉。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
——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
——清.王淑《论书滕语》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
——北宋.苏轼《论书》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
——唐.徐浩《论书)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
老劲者,肉中带骨也。
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
丝来线去,脉络分明。
——《书学详说》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
——唐.孙过庭《书谱》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
——唐张怀灌《文字论》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
——明.项穆《书法雅言》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北宋.黄庭坚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
腴则多媚,润则多姿。
——清.笪重光《书筏》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
——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书有筋骨血肉,前人论之备矣,抑更有说焉?盖分而为四,合则一焉。
分而言之,则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血为水墨,水墨须调;肉是笔毫,笔虚圆健。
血能华色,内则姿态出焉;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
故书以筋骨为先。
【经典分享】历代书论集粹(54篇)(一)
【经典分享】历代书论集粹(54篇)(一)秦朝书论·李斯·用笔法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
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两汉书论·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
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
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揖让而辞巧。
籀诵拱手而韬翰。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
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
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笔论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
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历代书论精选
历代书论精选
历代书论精选
古代文化传承千年,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书论。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一些精选书论,用以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 《论语》孔子言行录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言简意赅的论述内容,使其成为世人敬仰的经典之作。
2. 《道德经》老子隐逸之道
《道德经》是老子创作的道家经典,以简洁深邃的语言表达了老子关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其中蕴含的思想,具有广泛的智慧和启发力。
3. 《红楼梦评传》曹雪芹群芳谱
《红楼梦评传》是对《红楼梦》的解读和评述,对于揭示小说中人物命运、情感和社会风貌有着独到的见解,被认为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珍贵书论。
4. 《古文观止》王士禛笔墨之瑰宝
《古文观止》是清代学者王士禛编著的文学选集,其中列举了大量古代文人佳作,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也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5. 《资治通鉴》司马光慎独释历史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史书。
其以严谨的史料分析、深入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被称为中国史书中的瑰宝。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经典书论的精选,每一部作品都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文化传承和思想沉淀的重要性。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经典著作,感受古人智慧的璀璨光芒。
历代书论集萃之欧阳理创编
历代书论集萃目录:1、书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势》3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体》6卫恒《四体书势》6索靖《草书状》7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南《书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断》14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20孙过庭《书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言》23欧阳修《试笔》24苏轼《论书》24黄庭坚《论书》27赵构《翰墨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奴书订》33徐渭34傅山35(6)清代部分36刘熙载:《书慨》36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李瑞清4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2、书法述要44书法的欣赏513、学古编534、海岳名言575、笔髓论586、墨影禅心597、寒山帚谈64权舆一64格调二68学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8、广艺舟双楫88原书第一(88)尊碑第二(90)购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说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南第九(99)备魏第十(99)取隋第十一(100)卑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学叙第二十二(109)述学第二十三(110)榜书第二十四(110)行草第二十五(111)干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论书论导读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历代书论集萃之欧阳歌谷创编
历代书论集萃欧阳歌谷(2021.02.01)目录:1、书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势》3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体》6卫恒《四体书势》6索靖《草书状》7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南《书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断》14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20孙过庭《书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言》23欧阳修《试笔》24苏轼《论书》24黄庭坚《论书》27赵构《翰墨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奴书订》33徐渭34傅山35(6)清代部分36刘熙载:《书慨》36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李瑞清4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2、书法述要44书法的欣赏513、学古编534、海岳名言575、笔髓论586、墨影禅心597、寒山帚谈64权舆一64格调二68学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 8、广艺舟双楫88原书第一(88)尊碑第二(90)购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说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南第九(99)备魏第十(99)取隋第十一(100)卑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学叙第二十二(109)述学第二十三(110)榜书第二十四(110)行草第二十五(111)干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论书论导读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历代书论集萃之欧阳与创编
历代书论集萃目录:1、书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势》3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体》6卫恒《四体书势》6索靖《草书状》7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南《书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断》14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20孙过庭《书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言》23欧阳修《试笔》24苏轼《论书》24黄庭坚《论书》27赵构《翰墨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奴书订》33徐渭34傅山35(6)清代部分36刘熙载:《书慨》36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李瑞清4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2、书法述要44书法的欣赏513、学古编534、海岳名言575、笔髓论586、墨影禅心597、寒山帚谈64权舆一64格调二68学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8、广艺舟双楫88原书第一(88)尊碑第二(90)购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说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南第九(99)备魏第十(99)取隋第十一(100)卑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学叙第二十二(109)述学第二十三(110)榜书第二十四(110)行草第二十五(111)干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论书论导读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历代书论集萃之欧阳地创编
历代书论集萃目录:1、书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势》3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体》6卫恒《四体书势》6索靖《草书状》7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南《书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断》14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20孙过庭《书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言》23欧阳修《试笔》24苏轼《论书》24黄庭坚《论书》27赵构《翰墨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奴书订》33徐渭34傅山35(6)清代部分36刘熙载:《书慨》36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李瑞清4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2、书法述要44书法的欣赏513、学古编534、海岳名言575、笔髓论586、墨影禅心597、寒山帚谈64权舆一64格调二68学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8、广艺舟双楫88原书第一(88)尊碑第二(90)购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说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南第九(99)备魏第十(99)取隋第十一(100)卑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学叙第二十二(109)述学第二十三(110)榜书第二十四(110)行草第二十五(111)干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论书论导读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古人书论精粹
古人书论精粹1、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资学。
沈括《梦溪笔谈》2、执笔之法,实指虚拳。
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清.冯武《书法正传》3、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
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
清.包世臣《安吴论书》4、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
唐.卢携《临池诀》5、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
唐.欧阳旬《用笔论》6、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
元.解缙《春雨杂述》7、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
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8、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9、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
清.梁献《执笔论》10、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11、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
清.刘熙载《艺概》12、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
”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
”明.丰坊《书诀》13、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
明.丰坊《书诀》14、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
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
元.郑铄《衍极并注》15、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
黄庭坚《论书》16、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
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刘熙载《艺概·书概》17、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
东晋.卫铄《笔阵图》18、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
历朝书论汇编
历朝书论汇编引言历朝书论汇编是一部收集了中国历代朝代的书论作品的文集。
本文将深入探讨历朝书论汇编的内容和意义,并对其中的几个经典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
概述历朝书论汇编是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书论进行整理和总结,包括了文学评论、书籍评价、阅读心得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当时文学著作的评价,也是对社会风貌、思想观念、文化传承的记录。
历朝书论汇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对后世的文学研究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北宋时期的《太平广记》概述《太平广记》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李昉编纂的一部书论作品,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书评和文学评论,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典籍之一。
内容•《太平广记》以大量的书评和文学评论为主要内容,对当时的文学著作进行了详尽的评价。
•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太平广记》还包括了一些诗歌和曲子的评论,展示了北宋时期文学的风格和特点。
意义•《太平广记》是对北宋时期文学作品的总结和评价,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太平广记》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传承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太平广记》收录的诗歌和曲子的评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宋代的《文苑英华》概述《文苑英华》是宋代文人杨亿编纂的一部书论作品,书中收录了当时各类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佳作和经典之作。
内容•《文苑英华》收录了大量的诗歌、曲文、骈文和辞章等各类文学作品,展示了宋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
•书中每篇作品都有详细的评论和评价,对作品的艺术特点、创作手法和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文苑英华》还包含了一些作者的传记和相关的文学史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意义•《文苑英华》是对宋代文学的重要总结和评价,对后世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
•通过《文苑英华》,读者可以了解到宋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创作风格,对文学研究和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书论集萃目录:1、书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用笔》2汉:崔瑗《草书势》3汉:许慎《说文解字序》3汉:赵壹《非草书》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钟繇《用笔法》5成公绥《隶书体》6卫恒《四体书势》6索靖《草书状》7卫铄------卫夫人《笔阵图》7王羲之《自论书(传)》8羊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八诀》11虞世南《书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断》14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20孙过庭《书谱》21(4)宋代部分23米芾《海岳名言》23欧阳修《试笔》24苏轼《论书》24黄庭坚《论书》27赵构《翰墨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奴书订》33徐渭34傅山35(6)清代部分36刘熙载:《书慨》36包世臣:《艺舟双楫》37何绍基37李瑞清4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42于右任432、书法述要44书法的欣赏513、学古编534、海岳名言575、笔髓论586、墨影禅心597、寒山帚谈64权舆一64格调二68学力三71临仿四74用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七81了义八82附录:金石林绪论84 8、广艺舟双楫88原书第一(88)尊碑第二(90)购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说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八(98)宝南第九(99)备魏第十(99)取隋第十一(100)卑唐第十二(101)体系第十三(102)导源第十四(103)十家第十五(103)十六宗第十六(104)碑品第十七(105)碑评第十八(105)余论第十九(106)执笔第二十(106)缀法第二十一(108)学叙第二十二(109)述学第二十三(110)榜书第二十四(110)行草第二十五(111)干禄第二十六(112)论书绝句第二十七(114)历代书论书论导读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
打从汉字一产生,便出现了书法艺术的萌芽。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直至秦代,统一了文字,创制了秦篆(小篆)、秦隶。
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业绩,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为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存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世汉隶、楷书、草书、行书的变革、发展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繁荣相适应,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也逐步发展、兴盛起来。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
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
”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兴盛与繁荣,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
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
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
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
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
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
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
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
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
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
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瘐肩吾的《书品》等。
尤其是王僧虏的《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着意探求书法创作的过程和特征,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隋唐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兴盛期。
隋代虽立朝时间很短,但其书法上承南北朝碑刻,下启唐楷诸家,为唐代楷书法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书论也重在探讨楷书的笔法与结体,智永的《永字八法》和智果的《心成颂》是这方面的代表。
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达到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
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张怀域还的《书议》、《书信》、《书断》、《文宇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窦泉的《述书赋》,徐浩的《论书队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彦远编的《法书要录》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作。
尤其是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孙过庭的《书谱》、颜真卿的《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变革期。
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
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
宋人论书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
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
朱长文的《续书断》、苏轼的《论书》、《东坡题跋》、黄庭坚的《论书》、米莆的《书史》、《海岳名言》、姜夔的《续书谱》等,都是这一时期书论的代表著作。
《续书谱》尤为系统精到,为历代书家所推祟,影响巨大。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也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
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
元代书论主要是讲究法度,代表论著有郑构撰、刘有定注的《衍极》和陈绎曾的《翰林要诀》。
明代书论则强调崇尚古雅,倡导骨力与研美兼善。
陶宗仪的《书史会要》、丰坊的《书诀》、项穆的《书法雅言》等则是其代表论著。
清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
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
故书法理论前期重视对笔墨技巧的阐发,代表著作有笪重光的《书筏》和朱履贞的《书学捷要》。
后期则主要是对碑学理论的探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揖》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揖》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并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轻南的风气。
刘熙载的《艺概•书概》对南北书风的特色分别作了概括,强调他们各有所长,则显得比较公允、客观。
不仅如此,《书概》还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书体演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的技巧、风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而精要的理论总结。
这些论著在中国古代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们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发展的大致轮廓如前所述,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以下几个突出特点:首先,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
一般说来,一个社会必然有一个社会的风尚,这种社会风尚也必然要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而社会文化各方面对这一风尚的欢迎或抵制,又必然会直接影响到这一社会风尚的兴盛与消亡。
同样,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也不一样。
如何引导这种审美风尚,使之成为这一时代审美的主导风尚,就成为各个时代书论家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其次,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
只要我们粗略翻阅一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著作,你就会看到:我国古代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总结是全方位的,涉及到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
如果将它与中国古代画论相比较,就更能显示出这一特点。
比如对书法发展史的研究,自从南朝宋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开其端,以后各个朝代几乎都有这样的一批著作。
它们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
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
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人、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宇、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再次,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
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
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并举例说:“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扬子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
”这实际上就是说颜氏端庄雄健的风格来自于他的高风亮节。
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
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另外,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以充分显示欣赏过程中多种心理活动交织的情状。
早在东汉蔡邕的《笔论》中,就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人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
自此,历代书论家留继承了这一传统。
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
”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从而使人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便于领会。
此类例子真是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古代书法理论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