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教案 1

合集下载

18(教案)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1

18(教案)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登鹳雀楼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1.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
2.背诵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读
指名试背
齐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开火车认读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
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鹤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练说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楼依尽人欲穷
认读生字
三、课堂练习
1.读词抄词。(课后第三题)
2.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一( )且一( )
青一( )公一( )
3.扩词。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篇1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

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诗登鹳雀楼教案(精选3篇)古诗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感受《登鹳雀楼》的旷远意境和雄浑气势。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课文说明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

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

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

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

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登鹳雀楼教案1

登鹳雀楼教案1

登鹳雀楼教案关于登鹳雀楼教案汇总六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就难以避开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思维。

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纳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爱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

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育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乐观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具准备:挂图、画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

(师出示板书,并解题)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二、新课讲授(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第一行诗句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2、“日”:太阳。

“尽”:完了。

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学习第二行诗句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仿照)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登鹳雀楼》教案三篇

登鹳雀楼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教案#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6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

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

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

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

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

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四、指导学习生字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

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楼:lóu,读边音。

“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

入:rù,独体字,两笔。

注意和“人”区别开。

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

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

更:gèng,读后鼻音。

独体结构。

有7笔。

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1.组词:人日入目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

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尽:完。

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一」幼儿学习王之涣的古诗登鹳雀楼,要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

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古诗《登鹳雀楼》中班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

《登鹳雀楼》教案(优秀4篇)《登鹳雀楼》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1出示生字楼依尽人欲穷2引导用生字组词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入(进入入门出入)穷(穷尽贫穷穷苦)3教学字形/article/(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欲:楼:三、课堂练习1读一读,再抄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白日依山尽,景(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篇二教学内容: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

(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鹳雀楼》优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

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

(依)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

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5篇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 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 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 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1—6 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 文 160 篇(段)。各年级对古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一,二年级的古诗教学只 要求读读背背,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 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 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 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 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 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 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 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 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案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七篇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七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案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诵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登鹳雀楼》教案_1

《登鹳雀楼》教案_1

《登鹳雀楼》教案《登鹳雀楼》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3、揭示挂图。

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

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四、初读课文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

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古诗三首登鹳雀楼》教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登鹳雀楼》教案 精选1篇

教案:《古诗三首登鹳雀楼》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欣赏、背诵、朗读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登鹳雀楼》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和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关于登高望远的古诗,为学习《登鹳雀楼》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1)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包括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抒发的豪情壮志等。

(3)分析《登鹳雀楼》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登鹳雀楼》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登鹳雀楼》的理解和感悟。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背诵《登鹳雀楼》,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2)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接龙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3)让学生以《登鹳雀楼》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登鹳雀楼》的重要意义。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登鹳雀楼》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杜甫的创作背景,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登鹳雀楼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诵?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
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eng),要求读准后鼻音。


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

鹤雀是一种鸟儿,样
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
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鹤雀
楼"。

"登鹤雀楼"就是登上鹤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
齐读课题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鹤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助拼音读通课文
指名读
正音,指名读,齐

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鹤雀楼,他
(1)指名读一、二两
行。

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

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
傍晚的太阳。

指名回答(太阳、青
山、黄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
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
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
"的意思?(依)
诗人站在鹤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滔滔
的黄河,奔腾咆哮着
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
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
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鹤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4)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
层楼。

2.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2.讨论。

认真看图思考。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1.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
音。

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读
2.背诵指名试背
齐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
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开火车认读
练说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楼依尽人欲穷
认读生字
三、课堂练
习 1.读词抄词。

(课后第三题)
2.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一( ) 且一( )
青一( ) 公一( )
3.扩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