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将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提升整体阅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的强烈愤怒,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化传承与理解:牢记历史教训,培养学生远离战争,抵制暴力与罪恶,热爱和平的思想。
【学习重点】
1.分析作品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预习说明】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历史。
2、梳理文章结构,划出本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部分。
3、根据以往所学,小组讨论本文的独特之处。
【知识链接】
⒈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⒉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⒊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重(nínɡ)纳粹(suì)焚尸(fén)雏菊怒放(chú)
B.婆娑(suō)嬉笑(xǐ)撰写(zhuàn)明媚温暖(mèi)
C.沼泽(zhǎo)凋谢(diāo)废墟(xū)步履蹒跚(lǚ)
D.戕害(qiānɡ)窒息(zhì)祷告(dǎo)销声匿迹(lì)
2.下文横线处的句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
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实验。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篇世界新闻大奖作品,
导语部分是,
背景部分是,
主体部分是,
结语部分是。
二、文本探究
1.本文主要写了哪里?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奥斯维辛集中营杀人工厂人家地狱
2.走近纳粹的杀人工厂,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纳粹是怎样残害“囚徒“的,那么他到底写了什么,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内容,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参观者的参观路线: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除此以外还写了什么?参观者的主观感受。
作者如何表现参观者的主观感受的:通过人们参观时的动作、语言、表情变化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看见的东西呢?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三、拓展延伸
3.除了独特的视角以外,本文还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你?
A.细节描写
找出相关描写,说说作者写这些细节是要表现什么?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两种事物形成
强烈反差,是控诉,美好的生命曾在这里毁灭;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
B.这不仅是细节描写,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再找一例。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在这里作者突出的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
明确: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c.语言上的特色
作为一篇新闻,却反复说“没什么新闻”
明确:这个“人间地狱”早已不值一提,它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每次提及不外乎是令人窒息的罪恶,一批批参观者在奥茨维辛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东西,感受的都是同样的震惊、窒息、愤怒。
这就是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简洁含蓄而又富有表现力,请试着再举一例。
明确: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⑴题:为什么没有可以作为祷告的地方?
明确: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婆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4.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叙述,而这篇新闻从头到尾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的生命在于时效,而本篇新闻时效性不强。作为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本文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大家分析一下一篇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能获得大奖?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