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必修一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必修一10-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d708a4ead02de80d4d8405d.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文安排在语文版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和人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新闻的阅读应该是熟识的,他们每天都通过各种媒体接触到新闻。
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这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就会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对学生而言,新闻的阅读有可能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又必须应担负的任务,而是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因此,在新闻类阅读教学的备课中,教师要仔细地思考学生在这方面有哪些已经积累了的和正在不断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知识的掌握,等等。
三、设计思想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思想指导本文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新闻消息,但写法上有独特之处,它有点类似于通讯。
文章表现了集中营的恐怖和集中营给人们心理上造成的震撼,显现了纳粹暴行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深深烙印。
本文教学宜发挥此优势,让学生在学习本文写法的同时心灵受到触及。
四、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作者将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使学生在感受本文思想的基础上,提高思考的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会学生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难点是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看过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最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958bb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6b.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6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教案篇一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所用班级:济源一中高一年级。
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实录整理、反思:卢新军教学目标:1.感受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
2.学会新闻写作,并能在文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感情。
反思:《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新闻史上的一篇优秀作品,曾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是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取主要信息。
鉴于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一篇新闻作品,有一定的新闻知识积淀,初步具备了从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我将目标定为:通过概括比较,体会本文与一般新闻写作的不同之处,并能学以致用。
课堂实录及反思:一、导入新课,感知文本1、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只要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国家,它是谁呢?学生:日本。
老师:为什么是日本?学生:因为它侵略过我们中国,屠杀我们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老师:那么,对于欧洲人尤其是犹太人而言,他们会永远记住谁?学生:德国,纳粹德国。
老师:因为它们同样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对吧?那么,同学们,说到纳粹德国,说到它们的暴行,有几个地名大家可能知道,在这些地方发生过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无法想象的骇人听闻的人间惨剧。
同学们,你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学生:布热金卡、奥斯维辛老师: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学生:这是纳粹德国的一个集中营,是一个杀人工厂。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40104628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4.png)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池州八中贾再兴教学目标:1、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2、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让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简介作者和奥斯维辛集中营1、简介作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2、关于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
1940年到1944年,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
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三、深入文本,体味作者感情。
(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思考:)1、参观者参观游览了哪些地方?参观毒气室和焚尸室——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绞刑室2、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a7f15a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9.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bc55a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72.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批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2)培养学生对人类尊严和生命的尊重。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如比喻、象征、对比等。
3.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历和遭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思考,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欣赏。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与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图片。
3. 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和案例。
4. 写作和讨论的指导和评估工具。
六、教学准备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文本打印副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59c2ac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c.png)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提高对新闻事件的敏感性和思辨能力。
4.倡导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历史与现实中的不公与苦难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含义,认识到作者试图传达的新闻与历史的关系。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思维碰撞。他们在讨论新闻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将在以后的课堂上更加注重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实践活动方面,新闻特写写作练习让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突破写作难点。
-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特点,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和事实陈述的平衡。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何通过文字传递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激发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关注。
举例:
-在分析课文标题时,重点讲解作者为何选择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标题,探讨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深层含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写作特点以及在历史反思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新闻特写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新闻与历史的关系,发挥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13d9e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0.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
该文以二战时期德国纳粹集中营奥斯维辛为背景,描述了记者在参观奥斯维辛后的所见所感。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理解课文背景,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
2. 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表达情感的方法。
3.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巩固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重点词汇:灭绝、刽子手、无辜、惨绝人寰等。
3. 重点句型:通过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表达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文。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战争与和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战争纪念馆,了解战争历史,树立珍爱和平的观念。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335da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8.png)
人教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题的报道性文章。
通过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现状和幸存者的采访,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罪行和人类历史的悲剧。
本章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深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把握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过程2.1 教学内容1. 文章基本信息:作者、发表时间、报刊名称等;2.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3. 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4.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2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阅读理解:通读文章,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叙事手法、结构特点和主题思想,分享心得体会;4.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梳理文章要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罪行;2. 阅读分析法: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体会;4.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3.2 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再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场景;2. 问题驱动: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感悟引导: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引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团队合作精神;3. 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历史与人性的感悟,总结教学效果;4.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了解学习情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e4763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3.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bbdf2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1.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文章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提问学生对奥斯维辛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奥斯维辛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并提问他们对于这个有什么想法。
2. 引导学生讨论奥斯维辛的历史背景,了解奥斯维辛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第二章:文章概要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段,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于奥斯维辛的描述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段,并总结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于奥斯维辛的描述,了解作者的感受和态度。
第三章:文章细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例子。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二段,分析其中的例子和论据。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方式。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二段,并分析其中的例子和论据。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和论据如何支持作者的观点,并展开讨论。
第四章:作者的观点和感受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2. 培养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三段,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态度。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三段,并总结作者的观点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态度,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第五章:总结和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让学生回顾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c642c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4.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优秀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05081e6c175f0e7cd13792.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疆班语文组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3.培养学生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预习课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2.直观教学法和讨论交流法,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挖掘文本背后作者寄寓的思考和情感,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通过对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进行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2.学习本则新闻的独特写法;进入情境切身感受,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其智慧。
三、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
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六、课前布置预习: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
2、复习巩固新闻相关常识。
阅读本文,试着用一句话概况新闻主要信息,体会概括时与标题能否联系。
3、阅读中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刚学过的批注手法记录下自己的宝贵思想。
七、教学过程:(一)【名句、诗歌导入】: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列宁我的故乡,有百万坟墓。
我的故乡,让战火烧尽。
我的故乡,是多么不幸。
我的故乡,有奥斯威辛。
——勃罗涅夫斯基和着忧伤的旋律,我们一起来聆听波兰诗人勃罗涅夫斯基的悲鸣。
从这首短诗中我们知道了一个叫做奥斯维辛的地方。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主角,而在那场屠戮中,奥斯维辛则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人间地狱。
多媒体展示:课件——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导语诗歌诵读视频,视频内容为奥斯维辛集中营图片(二)【预习检测与巩固】:1、思考与回顾:初中学习过的课文与课下的积累中,你关注过新闻么?对新闻了解多少呢?明确: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构成: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设置目的:复习相关常识,以课文为例,理解与掌握新闻,巩固知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fbd7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8.png)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参观体验及其感受。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 探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人类的警示。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人类的警示。
2. 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人类的警示。
3.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人类的警示进行讨论。
4.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补充。
5. 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意义和对人类的警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程度。
2. 学生作业:通过布置相关作文或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6e7adc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d5.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新闻写作中“零度写作”的手法。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3)学习本文独特的视角和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
(2)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提高对新闻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反思人性,珍爱和平。
(2)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
(2)分析文中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蕴含在平静叙述中的深沉情感。
(2)理解“参观者”的反应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文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其阴森恐怖的氛围。
然后提问:“当我们面对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新闻该如何呈现?”从而引出课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罗森塔尔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题目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作者还要写这篇新闻?2、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分析“没有什么新闻”却成新闻的独特视角(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小组讨论:这种独特视角的妙处在哪里?(3)教师总结: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恰恰突出了奥斯维辛的惨状众所周知,而每一次的揭露都是对人类良知的一次拷问。
2、探究细节描写(1)让学生找出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如“在女牢房,一个参观者看到,一个女人把手伸到铁丝网外,向一位囚犯递面包,被带刺的铁丝网划破了,流出血来”。
4.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人教必修一)
![4.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人教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1f82d88ae53a580216fcfeae.png)
4.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2.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学生领会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之情。
3.通过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理性思考,使学生能铭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设想】本教学设计贯彻“课程目标”中“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精神,大胆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力求挖掘新闻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作品本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借助细节描写、精辟议论、主观抒情等写作技巧阐发新闻魅力;社会价值主要再现了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呼唤全世界人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通过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艺术价值)以及新闻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铭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作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视频片断,学生谈感受。
教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
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
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
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放映图片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资料,剪辑的视频为纳粹挥鞭驱赶犹太人焚烧自己同胞尸体的片段,通过简短的影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详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8e5ab1192e45361166f538.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必修一中的一篇新闻写作,这篇新闻稿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整篇新闻稿突破了以往新闻写作所采用的零度语言,在语言风格上更具有文学色彩。
本文运用对比,侧面描写等诸多表现手法,一方面表现出纳粹杀人无数的残酷罪行,一方面又暗示和平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希望仍然会笼罩在世界上空,人们的生活将幸福美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寻找作者在文章中交代的有效信息。
观看图片,身临其境地感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氛围。
分析文章中侧面描写的句子,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深刻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感受战争的残酷,树立崇尚和平维护和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法西斯的罪恶。
分析作者采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标题的意图。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感悟作者对和平的歌颂和对战争的控诉。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图文情景创设法【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学生准备:课前通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5秒)有这样一个地方,叫做布热津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暖和,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四周的草地上,儿童在追逐游戏。
但这里曾是最恐怖的杀人工厂,见证者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没有什么新闻的奥斯维辛,作者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
二、整体感知(一分钟)下面,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都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哪些地方?点拨: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和绞刑室。
三、品语言、悟情感(三分半)思考,作者采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标题的意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历史与人性)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历史与人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77c304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2.png)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历史与人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2.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和语言表达,体会作者对历史与人性的思考。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主题理解和细节描写分析。
2.难点:历史意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历史导入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
2.文本分析
(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等,体会其作用。
(3)探讨文章的语言表达,如冷静、克制的叙述风格。
3.主题探讨
(1)结合历史背景,讨论文章的主题,如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拷问等。
(2)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悲剧的根源和避免悲剧重演的方法。
4.讨论与分享
(1)组织学生讨论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悟。
5.总结归纳
总结文章的主题、细节描写和历史与人性的思考。
6.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历史与人性的短文。
(2)观看一部关于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纪录片,写一篇观后感。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完整版)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2a2779011ca300a6c3902c.png)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完整版)《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新闻的特点以及新闻的结构2.能力目标:分析文章题目的深刻含义,学会探究文章的成功之处3.情感目标:体会“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深刻主题教学重点:分析文章题目的深刻含义,学会探究文章的成功之处教学难点:体会“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爱和平”的深刻主题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手段: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入:新闻的结构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的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可省略。
新闻的特点:具有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二、介绍本篇新闻报道:《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此时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13年了。
当罗森塔尔到当年德国法西斯建造的杀人魔窟奥斯威辛集中营采访时,只见阳光明媚、树木繁茂、儿童嬉戏,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发生,但是罗森塔尔却以异常敏锐的新闻触角发掘出其中重大的新闻,撰写了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它在1960年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奖。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赞说,这是罗森塔尔写的最好的作品。
这篇新闻报道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们这节课来探究一下。
三、请学生读课文,并布置以下任务: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勾画出生字生词,3.思考:①章题目为“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②在一个或许被人认为没有新闻的地方。
作者却执著地去写,而且果真写出了大新闻,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并获得了新闻界的大奖。
那么这篇文章肯定有成功之处、你认为这成功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来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将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提升整体阅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的强烈愤怒,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化传承与理解:牢记历史教训,培养学生远离战争,抵制暴力与罪恶,热爱和平的思想。
【学习重点】
1.分析作品如何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预习说明】
1、结合学案内容,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历史。
2、梳理文章结构,划出本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部分。
3、根据以往所学,小组讨论本文的独特之处。
【知识链接】
⒈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⒉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⒊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重(nínɡ)纳粹(suì)焚尸(fén)雏菊怒放(chú)
B.婆娑(suō)嬉笑(xǐ)撰写(zhuàn)明媚温暖(mèi)
C.沼泽(zhǎo)凋谢(diāo)废墟(xū)步履蹒跚(lǚ)
D.戕害(qiānɡ)窒息(zhì)祷告(dǎo)销声匿迹(lì)
2.下文横线处的句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_。
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
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实验。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篇世界新闻大奖作品,
导语部分是,
背景部分是,
主体部分是,
结语部分是。
二、文本探究
1.本文主要写了哪里?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奥斯维辛集中营杀人工厂人家地狱
2.走近纳粹的杀人工厂,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纳粹是怎样残害“囚徒“的,那么他到底写了什么,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内容,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参观者的参观路线: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除此以外还写了什么?参观者的主观感受。
作者如何表现参观者的主观感受的:通过人们参观时的动作、语言、表情变化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看见的东西呢?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
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三、拓展延伸
3.除了独特的视角以外,本文还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吸引你?
A.细节描写
找出相关描写,说说作者写这些细节是要表现什么?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
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两种事物形成
强烈反差,是控诉,美好的生命曾在这里毁灭;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
B.这不仅是细节描写,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再找一例。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
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在这里作者突出的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
明确: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c.语言上的特色
作为一篇新闻,却反复说“没什么新闻”
明确:这个“人间地狱”早已不值一提,它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每次提及不外乎是令人窒息的罪恶,一批批参观者在奥茨维辛看到的都是同样的东西,感受的都是同样的震惊、窒息、愤怒。
这就是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简洁含蓄而又富有表现力,请试着再举一例。
明确: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⑴题:为什么没有可以作为祷告的地方?
明确: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的,而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是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的。
“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婆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
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
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
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4.新闻报道贵在客观叙述,而这篇新闻从头到尾贯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新闻的生命在于时效,而本篇新闻时效性不强。
作为一篇不同于一般新闻的新闻,本文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大家分析一下一篇不是新闻的新闻为什么能获得大奖?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
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结束语:第15节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
问题:“够了”表现了参观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死难者的遭遇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纳粹罪恶的义愤填膺,对历史不再重演的期望。
二战已经越来越遥远了,时间也冲淡了人民的记忆,可奥司维辛依然向人们诉说着往日的辛酸。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奥司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在世界上不断发生,作为万物之主宰的人类为何不吸取教训呢?惨象,够了,鲜血,够了,这一切一切都够了,今天也让我们用这个词来结束今天的课程。
四、学以致用
假设某电视台要播出“奥斯威辛系列”栏目,请你为此栏目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解说词。
当汉谟拉比法典不再发光;当贪婪与邪恶在心中酝酿;当高大的城墙灰飞烟灭;当战争的枪声在瞬间打响。
此刻,绝望便笼罩在心头,文明便不再闪光,人类的道德便开始沦丧。
于是,有多少无辜的生灵在硝烟滚滚中飘然逝去?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血雨腥风里饮恨而亡?有多少光辉的成就在互相厮杀中毁于一旦?60年过去了,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有关二战的反思却并没有停止,也不应该停止。
让我们唱着“让世间找不到黑暗,幸福像花儿开放”的歌儿,再去看看令人恐怖,令人窒息,令人沉痛的“奥斯威辛”吧。
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
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
我们要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课异构”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下营中学
高一语文组:孟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