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密度测量实验教案
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教案
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教案教案一:测量固体密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如何计算密度。
2.掌握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3.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1.密度计算的公式:密度(ρ)=质量(m)/体积(V)。
2.秤、容器、水、待测物体。
三、教学过程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有时会有不同的重量。
解释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物体有时会有不同的重量。
解释密度的公式,并给出一个例子,计算物体的密度。
让学生对密度有初步的了解。
2.实验操作展示(10分钟)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操作,了解如何在实验室中测量固体的密度。
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如何用容器测量水的初始体积,然后浸入密度大于水的固体,再测量水的最终体积。
学生们需要观察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关键步骤。
3.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流程进行操作。
他们需要选择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固体,测量其质量,并使用相同的容器和水进行测量。
完成实验后,记录结果。
4.数据整理和分析(2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在一张表格中,计算每个固体的体积和密度,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固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密度和质量的关系。
5.结论和讨论(10分钟)学生讨论他们的实验结果,总结固体密度的特点。
他们可以讨论不同类型固体的密度范围,并讨论为什么这些固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密度与固体材料的种类、形状和结构有关。
四、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密度。
他们可以设计实验来测量材料的密度,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学生还可以进行探究性实验,研究测量影响密度的因素,如温度变化等。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有记录结果。
2.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是否能正确解释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案二:测量液体密度一、教学目标1.理解液体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初中测量固体的密度教案
初中测量固体的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2. 学生能够使用天平、量筒等工具测量固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固体密度。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密度公式的应用。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 实验中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天平、量筒、固体样品、水、细线、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密度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的密度会不同。
2. 学生分享对密度概念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密度公式。
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量筒测量固体质量和体积。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固体样品的天平和量筒数据。
3.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天平的调零、量筒的选择等。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固体密度。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
3.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与密度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密度概念和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让学生掌握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同时,通过拓展与应用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测定固体的密度
测定固体的密度【目的和要求】学习测定固体密度的一些方法,并学习使用量筒(或量杯)计量液体的体积,进一步练习使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仪器和器材】圆柱体组(J2107型),托盘天平(200克)或学生天平(J0104型),量筒(50毫升)或量杯,细线0.5米,食盐,烧坏,蜡块。
【实验方法】一、密度大于水的任意形状的小固体1.检查器材和任何测量工作一样,测量前要检查器材。
先检查量筒的刻度,弄清刻度的单位和每一小格所表示的体积(即分度值),再检查天平。
2.准备器材调整好托盘天平或学生天平。
圆柱体用一根线拴好。
3.测量圆柱体密度先用天平称出圆柱体的质量。
向量筒注入一定的水,读出水的体积。
然后把拴有细线的圆柱体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放入圆柱体后水面的刻度。
放入圆柱体前后水面的刻度差就是圆柱体的体积。
读水的体积的时候,要注意让视线与水面等高(如图l.12-l)。
实验时还应注意把量杯放平,不能倾斜或拿在手中读数。
把读得的数据记入表1.12-1中。
圆柱体质量(克)水的体积(厘米3)水和圆柱体的体积(厘米3)圆柱体的体积(厘米3)圆柱体的密度(克/厘米3)由于以上方法与固体的形状无关,所以它适用于测任意形状的密度比水大的小固体的密度。
二、密度小于水的任意形状的小固体有一形状不规则的蜡块,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测定它的密度。
方法一用天平称出蜡块质量m,在量筒中倒进V1体积的水,而后用手把蜡块恰好按没水中,这时水面指示的刻度为V2,则蜡块体积V=V2一V1;,因此蜡的密度。
方法二用天平称出蜡块的质量m,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用线拴住一个小铁块并将它没入水中,记下这时的量筒中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1,然后用线把铁块和蜡块绑在一起再没入水中,记下这时的总体积V2,则蜡块的体积为V=V2一V1,蜡的密三、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所有几何形状规则的物体,例如长方体、正方体、圆球、圆盘、圆柱体、圆锥、棱锥、梯形物体等等,都可以先测量有关的长度、高度、直径等,根据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然后在天平上称出它们的质量,由密度公式求出它们的密度。
5.4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案 沪科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节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1.物理观念:(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如盐水)体积和测量小块固体(如石块)的体积。
(2)会利用物理公式测量某个物理量,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
2.科学思维:对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这种科学方法有感性认识。
3.科学探究:(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对测量性探究方法,从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到得出结果,分析实验误差有初步认识和感受。
4.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实验数据记录、处理的体验,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体验,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念。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托盘天平、刻度尺、烧杯、水、量筒(量杯)、石块、土豆、盐水、食用油。
一、课题引入师:这里有不规则石块、土豆、盐水、食用油,你将如何测出它们的密度? 生:先分别测量出各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对于不规则的固体物质,要想测量其密度,必须先准确测量其体积。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新课教学1.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ρ=mV。
需要的器材:天平(测量质量m )、刻度尺(测规则物体体积V )、量筒或量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V )。
2.量筒的使用。
(1)认清量程、分度值,便于快速准确读数(不需要估读,取整即可)(2)读数时视线要与下凹液面最低处或上凸液面最高处相平。
(3)液体的体积单位一般是升(L)、毫升(mL)。
1 L =1 dm 3 1 mL =1 cm 3 1 L =103 mL 3.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测量方法。
(1)方法:“排水法”或“溢水法”。
具体:量筒内放入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 1,放入被测固体,读出水面升高后的体积V 2,用V 2-V 1即物体体积V 。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11教学目标1、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3、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2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基本熟练了密度的计算以及单位的换算。
2、学生对天平的使用已经了解,但不清楚量筒的使用。
3重点难点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完成下面的问题:(1)量筒上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毫升(mL)还是立方厘米(cm3)?1mL= ____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最小测量值)是多少?(4)液体的体积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都可以用量筒来测量,使用时应先观察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如右图所示,观察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
这个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体积是_________,密度是___________。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 原理是:ρ=__________⑵ 方法:①用天平测_____________的总质量m1 。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__________中一部分,读出___________内液体的__________。
③称出___________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
实验2—3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定
实验2—3 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定【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物理天平的调整和使用方法。
2.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两种方法。
【实验仪器】物理天平,待测物体,线绳,烧杯,水,比重瓶,温度计。
【实验原理】若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 ,体积为V ,则其密度为Vm =ρ (2-3-1) 可见,通过测定m 和V 可求出ρ,m 可用物理天平称量,而物体体积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
1. 用液体静力称衡法测量固体的密度(1)能沉于水中的固体密度的测定所谓液体静力称衡法,即先用天平称被测物体在空气中质量m 1,然后将物体浸入水中,称出其在水中的质量m 2,如图2-3-1所示,则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F = (m 1-m 2)g (2-3-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
因此 F =ρ0Vg (2-3-3) 其中ρ0为液体的密度(本实验中采用的液体为水);V 是排开液体的体积亦即物体的体积。
联立(2-3-2)和(2-3-3)式可以得021ρm m V -= (2-3-4) 由此得 0211ρρ⋅-=m m m (2-3-5)(2)浮于液体中固体的密度测定待测物体的密度比液体小时,可采用加“助沉物”的办法,如图2-3-2所示,“助沉物”在液体中而待测物在空气中,称量时砝码质量为m 1。
待测物体和“助沉物”都浸入液体中称量时如图2-3-3所示,相应的砝码质量为m 2,因此物体所受浮力为(m 1-m 2)g 。
若物体在空气中称量时的砝码质量为m ,物体密度为 021ρρ⋅-=m m m(2-3-6) 2. 比重瓶法(1)液体密度的测量对液体密度的测定可用流体静力“称量法”,也可用“比重瓶法”。
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比重瓶的容积是一定的。
如将液体注入比重瓶中,将毛玻璃塞由上而下自由塞上,多余的液体将从毛玻璃塞的中心毛细管中溢出,瓶中液体的体积将保持一定。
比重瓶的体积可通过注入蒸馏水,由天平称其质量算出,称量得空比重瓶的质量为m 1,充满蒸馏水时的质量为m 2,则比重瓶的体积为V =(m 2-m 1)/ρ (2-3-7)如果再将待测密度为ρ'的液体(如酒精)注入比重瓶,再称量得出被测液体和比重瓶的质量为m 3,则ρ'=(m 3-m 1)/V 。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6.3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第3节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三节《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这是一节测量型实验课,是对天平、量筒、密度等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并能够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密度公式有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实验。
学情分析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比较高。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经历,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少,因此学生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不能很好地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对天平、量筒的读数错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密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密度的单位上。
教学目标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过程,并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过程续表续表积V 。
(5)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盐水的密度。
教师:请大家根据讨论得出的实验步骤设计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数据记录表:答调量会残留一些盐水或者说盐水没有倒完。
交流、设计表格个别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总结。
2.实验仪器:天平、量筒、水等。
3.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并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m。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示数V1。
(3)将小石块放入水中,读出示数V2。
(4)小石块的体积为V=V2-V1。
(5)小石块的密度为ρ=mV =mV2-V1。
4.实验数据记录表教师:下面大家就根据上面的实验步骤,来测量一下桌子上小石块的密度。
教师在教室中巡视,并及时指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的密度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量筒,系好细线的石块,盛有水的烧杯,滴管,抹布。
实验要求: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
实验过程:
(1)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观察游码是否在左侧零刻度线处,如果不在用镊子将游码移至左侧零刻度线处(反向调节)。
检查天平是否平衡,若等距摆动或指针居中则说明天平平衡。
(2)测量与记录,在天平左盘中放入石块,在天平右盘中,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放入砝码,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石块的质量m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标尺上游码左侧对应的示数,计入表格。
取下石块和砝码,并让游码归零把天平放回原处。
取出量筒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
在量筒内加入适量的水(最好整刻度,差一点可以用滴管添加),使其能够浸没石块。
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V1。
注意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的凹液面相平计入表格。
把绑有细线的小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小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计入表格。
(3)数据处理,算出石块的体积(V2-V1=V)。
计入表格,用石块的质量m除以石块的体积V算出石块的密度p(m÷V=P),计入表格。
(4)整理器材,取出石块,并用抹布擦拭干净,放回原处,把量筒的水倒入烧杯,量筒放回原处,用抹布擦拭桌面。
(5)实验结束。
固体密度的测量
34 第四章 基础实验实验4-1 固体密度的测量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每种物质具有确定的密度。
密度与物质的纯度有关,工业上常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来做成份分析和纯度鉴定。
【实验目的】1. 掌握游标卡尺、千分尺的读数原理。
2. 了解物理天平的构造,掌握物理天平的调节与使用方法。
3. 学会用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规则固体物体的密度。
4. 学会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固体的密度。
5. 理解不确定度及有效数字基本概念,用不确定度正确表示测量结果。
【实验器材】游标卡尺、千分尺、物理天平、玻璃烧杯、细线、铝块、铜圆柱、铜圆管、钢球。
【实验原理】一、用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规则固体物体的密度若物体的质量为m 、体积为V ,密度为ρ,则根据密度定义有Vm=ρ (4-1-1) 可见只要测量了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就可确定其密度。
物体的质量可由天平测出,当待测物体是规则的铜圆柱体时,可分别测出直径d 和高度h ,则体积为2/4V d h π=。
因此,该铜圆柱体的密度为hd m24=πρ (4-1-2) 当待测物体是一圆管时,设其外径为D ,内径为d ,高度为h ,质量为m ,则其密度公式为hd D m)-(422πρ=(4-1-3) 当待测物体是小球时,设小球直径为D ,则小球密度公式为mD ρπ=36 (4-1-4) 二、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固体物体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定律: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同体积液体的重量。
如果忽略空气的浮力,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g m W 11=(m 1为物体的质量),全部浸入水中的重量g m W 22=(m 2为物体在水中的表观质量),则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 1212-(-)W W m m g =,应等于同体积水的重量0Vg ρ,由此可得物体的体积120()/V m m ρ=-,所以,该物体的密度为35211-=ρρm m m (4-1-5)【实验内容】一、测量铜圆柱体的密度1.用千分尺测圆柱体的直径,在上、中、下各部分测量三次,将测量数据填入表4-1-1中,求出其平均值和不确定度。
09测量固体的密度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一)测量固体的密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铝块的密度
二、实验器材:天平一台(m ax=200g,e=0.2g)、量筒(100ml)一个、装有适量水的烧杯
一个、滴管一个、细线适量。
三、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取下固定托盘架的橡胶圈;
2. 手扶天平横梁,用镊子将游码移到标尺上的零刻线处;
3.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螺母,使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线处。
4.将铝块放在天平的左盘上,估测其质量,用镊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夹取砝码放在右盘中,并使用游码,使天平横梁再次水平平衡。
5.右盘内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示数即为铝块的质量并填入表格中;
6.将适量的水倒入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量筒中,并用滴管补齐在某刻线上,记下量筒示数V1,记录在表格中;
7.用细线系住铝块;手提细线使铝块完全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量筒示数V2;
8.利用表中实验数据,计算出铝块的密度。
9.整理实验器材。
四、实验数据记录表
五、实验结果
铝块的密度ρ为2.82×103kg.m-3。
测量铝块密度实验操作评价表。
初中物理测量固体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测量固体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掌握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2. 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密度的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天平、量筒、砝码、固体样品等。
2. 教学材料: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的?2. 学生回答:可以通过称重来判断。
3. 教师总结:是的,通过称重我们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但是质量并不能完全描述物体的特性,我们还需要了解物体的密度。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 解释密度公式的含义:密度是质量除以体积,所以密度可以理解为单位体积的质量。
3. 举例说明密度的应用:比如判断物质的纯度、鉴别物质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讲解实验步骤:a. 准备固体样品,使用天平称量出样品的质量m。
b. 将固体样品放入量筒中,记录液面初始位置V1。
c. 向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液面末位置V2。
d. 计算固体的体积V=V2-V1。
e. 根据密度公式ρ=m/V计算固体的密度。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我们通过实验测量了固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出了固体的密度。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我们需要测量固体密度?密度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学生回答:测量固体密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特性,密度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来判断物质的纯度、鉴别物质等。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实验样品的密度,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2.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和公式,掌握了测量固体密度的方法。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教案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二、教学重点: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测量液体的质量和测量固体的体积四、教学方法。
导学法五、教具:天平、砝码、石块、量筒、细线、烧杯、水、盐水。
六、教学过程设计:【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实验预习】1、对于同一种物质,其质量跟体积成(正/反)比,其比值是(一定/不一定)的。
在物理学中,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表示。
用公式写出来就是:ρ=m/v密度的单位是:,符号是:2、怎样正确使用量筒?3、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4、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用品】天平、砝码、石块、量筒、细线、烧杯、水、盐水。
【实验方案】1、测量浓盐水的密度(1)操作步骤:①用天平测量出洁净的烧杯的质量ml ;②用量筒测量浓盐水的体积V;③把已知准确体积的浓盐水倒人已知准确质量的洁净的烧杯里,用天平测量“烧杯+浓盐水”的质量m2;④计算出浓盐水的质量m;⑤计算出浓盐水的密度ρ(2)设计表格,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重复操作3次,取平均值)。
2、测量不规则形状石块块的密度(可以小组讨论测量方法)(1)操作步骤:(2)设计表格,记录并处理实验数据(重复操作3次,取平均值):【实验作业】1、某同学用托盘天平测定某液体的质量,其步骤如下:先测容器的质量,使用了以下祛码:20g,10g,5g再将被测液体倒人容器中,测量它们的总质量,使用了以下祛码:50g,10g,5g 两次测量过程中均未移动游码,则被测液体的质量是:2、写出用实验方法判断一铁球是否空心的方法和步骤,并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3、测量不规则形状固块的密度,除了在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请写出你的设想或实验方案来;【教学反思】:。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教案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教案实验名称: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实验目的:1.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的实验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差异。
实验器材与试剂:1.液体:水、酒精、植物油等;2.固体:金属块、木块、塑料块等;3.电子天平;4.容量瓶或烧瓶;5.量筒或膨胀量筒;6.实验笔、尺子等。
实验原理: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公式为密度=质量/体积。
质量的单位是克(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厘米(cm³)。
实验步骤:1.测量液体的密度(1)通过天平称取一个容积为100ml的容量瓶,并记录下质量。
(2)将容量瓶装满待测液体(如水),并记录下质量。
(3)计算液体的质量差值,并确定液体的质量。
(4)用量筒或膨胀量筒准确地测量液体容积,并计算液体的密度。
2.测量固体的密度(1)通过天平称取一个定置量(如50g)的固体样品(如金属块、木块等),并记录下质量。
(2)使用尺子准确测量固体的尺寸,并计算固体的体积。
(3)根据质量和体积的值,计算固体的密度。
实验结果分析:1.将实验测得的液体密度与已知的液体密度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2.比较不同固体的密度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预期结果:预期结果是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已知的液体和固体密度进行比较,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比较,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密度的方法,以及分析密度差异的原因。
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品和器材使用前要进行检查,确保完好无损;2.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溅烧或其他伤害;3.使用天平和量筒时要注意精确读数,避免记录误差。
拓展实验:1.比较不同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差异;2.探究温度对液体密度的影响;3.通过实验研究溶质浓度对溶液密度的影响。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理解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会了测量液体和固体密度的实验步骤。
同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比较,我也深入了解了不同物质密度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案
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教案教案: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能用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3.能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4.能应用所学知识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天平、容量瓶等)、实验药品(不同浓度的盐水、各种固体物质);2.学生准备:笔记本、计算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活动1.教师出示一瓶装满盐水的容量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为什么水中会有盐?(考察学生对盐水的认知)2.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解释盐水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引出今天的主题: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步骤二:理论讲解1.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公式为:密度=质量/体积。
2.教师通过实物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比如:1千克的黄金和1千克的铁在体积上占用的空间是不一样的。
3.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质量和体积的单位(质量:克、千克;体积:立方厘米、立方米等)。
步骤三:实验操作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并提醒大家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2.学生分成小组,依次进行以下两个试验:a.测量液体的密度:每组给出不同浓度的盐水,学生需要用天平称取一定质量的盐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记录下质量和体积,并计算出密度。
b.测量固体的密度:每组给出各种固体物质,学生需要分别称取一定质量的物质,通过测量水的体积和物质浸入水中前后体积的差值,计算出物体的体积,并计算出密度。
步骤四:数据分析1.学生整理实验数据,编制数据表格,并计算出每个实验样本的密度。
2.学生观察数据,分析并总结液体和固体的密度之间是否存在规律,以及同种物质的密度是否相同。
步骤五: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邀请学生发表观点。
2.教师针对学生观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规律,如不同浓度的盐水密度大小的关系,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的关系等。
四、达成评价: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密度的概念,并能够用计算式计算密度;2.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测量液体和固体物质的质量和体积;3.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密度,并进行数据分析;4.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总结规律。
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设计方案
基本原理:ρ=m/V 实验器材:鸡蛋、密度计、水、盐、玻璃杯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水,将鸡蛋轻轻放 入,鸡蛋下沉 2、往水中逐渐加盐,边加边用密度计搅拌,直至鸡蛋 漂浮,用密度计测出盐水的密度即等到于鸡蛋的密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本原理:ρ=m/V 实验器材:刻度尺、圆筒杯、水、小塑料杯、小石块 实验步骤:1、在圆筒杯内放入适量水,再将塑料杯杯口朝上轻轻放入, 让其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高度h1 2、将小石块轻轻放入杯中,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水的高度h2 3、将小石块从杯中取出,放入水中,下沉,用刻度尺测出水的高度h3 计算表达式:ρ=ρ水(h2-h1)/(h3-h1)
2、将金属块完全浸入水中,用弹簧秤称出金属块在水中的视 重G1 计算表达式:ρ=Gρ水/(G-G1)
基本原理:ρ=m/V 实验器材:木块、水、细针、量筒 实验步骤:1、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 2、将木块放入水中,漂浮,静止后读出体积V2 3、用细针插入木块,将木块完全浸入水中,读出体积为V3 计算表达式:ρ=ρ水(V2-V1)/(V3-V1)
2、将属块轻轻放入水中,溢出部分水,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出质量 为m2
3、将金属块取出,把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出烧杯和剩下水的质量m3 计算表达式:ρ=ρ水(m2-m3)/(m1-m3)
基本原理:ρ=m/V 实验器材:弹簧秤、金属块、水、细绳 实验步骤: 1、用细绳系住金属块,用弹簧秤称出金属块的重力G
基本原理:ρ=m/V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细绳 实验步骤:1、用天平称出金属块的质量 2、往量筒中注入适量水,读出体积为V1 3、用细绳系住金属块放入量筒中,浸没,读出体积为V2. 计算表达式:ρ=m/(V2-V1)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
“国培义教骨干培训”作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姚国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3、学会天平量筒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教具】教师:多媒体课件、量筒学生:天平、量筒、水、烧杯、金属圆柱体、盐水、细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密度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请大家看屏幕,了解一下密度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播放课件:一组展示生活中密度知识的图片)既然密度这么重要,我们就要学会它的测量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二、讲授新课(一)明确以下内容实验目的: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原理:ρ=m/V告诉学生,本节课是用公式法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规则形状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它的体积,如果物体的形状不规则,或者待测的物质是液体,该如何测量它的体积呢?这就要用到量筒。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播放课件,出示问题:看一看,做一做,说一说。
通过这三个步骤,使学生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
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 2。
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3.尝试测量一个金属圆柱体的体积。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体密度测量实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密度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会用天平、量筒等常规方法测量物质密度;
3、会运用学过的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知识,测量物质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密度的公式,明确要想测出物质密度,需从质量和体积入手思考设计
实验;
2、明确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3、围绕“排液法”的器材选择和实验思路,逐步换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
生对产生的新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学生思维中的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以探究性的专题逐步创
设成阶梯型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创造性思维,以产
生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知道测量密度的常规方法——排液法
2、掌握密度的公式,并能结合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等物理知识推导出密度的
表达式。
二、难点: 1、对于密度测量中的一些非常规方法的理解以及方法过程的先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回顾一下:1、密度的公式:V
m =ρ 2、常规的器材——天平用于测量质量、
量筒用于测量体积
3、方法——排液法
具体方法:浸没时 V 物= V 排液= V 2-V 1
变化一下:没有量筒,对于规则物体的体积——刻度尺
强调:排液法的适用性更加广泛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提高一下:针对排液法的应用,提出两个可能遇到的问题:
1、 如果被测固体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此时的 V 物≠V 排液 ,怎么办?
方法:悬沉法
针压法
2、 如果被测固体易于液体反应或易溶于液体,怎么办?
方法:排面(细沙)法 方法与排液法相似
(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再进行作业纸上对应题目的解答。
)
引伸一下:一、思考如果没有天平,怎么办?
——提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常规的使用方法
2、 如果提供测力计、细线、烧杯和水,可以测小石块的密度吗?
利用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现象,提出另一方法的思考——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再进行作业纸上对应题目的解答;并且为下一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
)
二、思考没有天平又没有测力计的情况,只有量筒和水,又怎么办?
(启发学生运用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漂浮和下沉,学生清楚方法后,进一步提出要求写 出密度的表达式)
漂浮时, G = F 浮
沉底时, V 物= V 3-V 1
表达式:
ρ=m / V 物
=G/(V 3-V 1)g
=F 浮/(V 3-V 1)g
=ρ水g(V 2-V 1)/(V 3-V 1)g
=ρ水(V 2-V 1)/(V 3-V 1)
思考一下:一、思考如果物体是悬浮在液体中的话,我们可以怎样测物体密度?密度计
二、并且介绍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启发学生,运用了漂浮和下沉的原理之后,对于悬浮原理的思考及灵活应用。
)
(三)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课后讨论:
1、如何用刻度尺、烧杯和水,测质量分布均匀的正方体蜡块的密度?
2、如何用细铁丝、烧杯和水,测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蜡块的密度?
(进一步改变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后更加深入思考。
启发学生,其实测密度的方法根据器材选择的不同还有很多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找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
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勇于钻研的精神。
)
附上:课堂同步学案
1.将水倒入量杯中,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 1
2.将橡皮泥捏成船状,放到水上,读出此时总体积V 2
3.将橡皮泥捏成球状,放入水中,读出此时总体积V 3 方法:
V 1
V 2 V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