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情景性试题解读专题辅导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第一轮重点专题突破三情景开放性试题复习课件

中考物理第一轮重点专题突破三情景开放性试题复习课件

光现象
光现象总结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速度非 常快。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传播。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 时,会产生折射现象。
运动和力
01
02
03
运动和力的关系
物体运动是由力作用的结 果。
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 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 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浮力与压力
浮力
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 的力。
压力
物体在接触面上受到垂直 作用力。
浮力与压力的关系
浮力大小等于物体上下表 面压力差。
能量与功
能量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

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 向上移动距离。
能量与功的关系
力做的功可以转化成物体能量的变 化。
02
重点难点解析
测量与实验
测量仪器的使用与读数规则
04
综合性试题练习
声光热类
总结词
这三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光和热学基本概念、规律和现象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详细描述
声音类试题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以及声音的特性、音调和音色等的辨别;光 学类试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基本规律,以及透镜成像、眼睛视力的矫正方法等; 热学类试题主要涉及物态变化、热传递等基本现象,以及热膨胀、热传递方向的控制等。
03
情景开放性试题练习
声现象类
总结词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
噪声及其控制
考查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和综合应 用能力

中考物理复习(情景归纳专题)

中考物理复习(情景归纳专题)

情景归纳专题(物理)一解答情景归纳题的基本方法:审题——对比、归纳——组织结论例1.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比较(a)、(b)两图可知;(2)比较(b)、(c)、(d)三图可知。

图1分析:第一环节——审题。

审题在任何题型中都很重要,情景题中也不例外。

从题中我们一般能获得这样两种信息:1.实验目的;2控制的变量。

本实验研究的是定滑轮的使用特点,所以应该带着“定滑轮有怎样的使用特点”这个问题去分析情景,去回答结论。

除了实验目的,从题干中我们还发现,每次他都匀速提起钩码,因此我们所得的结论都是在使用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时得到的,那么“使用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应该作为控制条件出现在你的结论中。

第二环节——对比、归纳。

审题之后,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对比图片间的不同点,归纳图片间的相同点,本题中的相同点是匀速提起相同重物,不同点是(b)图中使用了定滑轮,作为结果:使用了定滑轮后,由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反映出所用力的大小没有变,而用力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第三环节——组织结论。

结论的基本格式为“控制的变量(即没有发生改变的)+改变的变量+结果的改变”。

答案:(1)使用定滑轮匀速提起同一重物能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2)使用定滑轮匀速提起同一重物,用力方向改变,力的大小不变。

补充说明:在总结结论时,同学们要善于进行信息的转换,本题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定要转换成力的大小,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没有意义的。

类似的有:在加热方法相同的条件下,加热时间的长短,同学们就应该转换成吸收热量的多少等等。

二从题干中分析,筛选出变量例2. 为了研究导电溶液的导电性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某同学分别将饱和食盐水与饱和硫酸铜溶液分别灌入直径1.5厘米,长为10厘米和20厘米的塑料管中,其实验过程如图2所示。

a b c d(1)比较图2a、b(或c、d)可初步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图2a、c和b、d可初步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物理第一轮重点专题突破三情景开放性试题复习课件

中考物理第一轮重点专题突破三情景开放性试题复习课件
计划
针对学生的不足,制定个性化的复习 计划,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的 训练。
目标
在下阶段的复习中,提高学生的解题 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中考物理 情景开放性试题。
对命题趋势的预测与展望
预测
预计中考物理情景开放性试题将继续成为命题的重点,涉及的知识点将更加广 泛和深入。
展望
希望学生能够把握命题趋势,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 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光的反射和折射:理解 反射和折射的基本规律 ,掌握镜面反射、漫反 射、折射等概念和应用 。
光学仪器:了解凸透镜 、凹透镜、显微镜、望 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工作 原理和使用方法。
电学专题
详细描述
欧姆定律:掌握欧姆定律的含义 和应用,了解电流表、电压表、 变阻器等电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总结词: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 规律,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等 电学参数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对于较为复杂的题目 ,可以采取分步骤、 分阶段的方法,逐步 解决问题。
注意运用逻辑推理和 数学计算,逐步推导 和求解问题。
表达技巧
表达要清晰、准确,注意物理量 的单位和符号。
对于计算结果,要给出准确的数 值和单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
差。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规 范性和科学性,避免出现口语化
表达。
功和能:理解功、功率、动能、 势能等概念,掌握动能定理和机 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动量: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守恒定 律,掌握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 律的应用。
光学专题
01
02
总结词:掌握光的直线 传播、反射、折射等基 本规律,了解光学仪器 的工作原理。
详细描述
03
04
05
光的直线传播:理解光 的直线传播规律,掌握 光线、光束、光速等概 念。

2023年上海市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5 情景图片之1 声

2023年上海市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5  情景图片之1  声

经典例题题型一:声学情景题例1.(★★★)为了研究吸管中空气的发声原理,先将吸管的一端压扁后,剪去两角,再将这端放入口中,吹出声音如图(a)所示,用剪刀将吸管的另一端剪短后吹出声音如图(b)所示,再剪短后吹出声音如图(c)所示。

(1)观察图(a)、(b)或(c)可初步得出;(2)观察比较图(a)、(b)和(c)可初步得出。

【考点】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吸管中空气的发声原理。

图(a)、(b)、(c)中人对吸管吹气时,管内空气振动,我们听到声音,说明空气振动时可以发声。

比较图(a)、(b)、(c)发现它们的吸管长度由长到短,但发出的音调却由低到高,很容易得出吸管越短,发出的音调越高。

【答案】(1)空气振动,可以发声(2)吸管越短,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教学建议】可以在网上了解各种不同乐器的发声原理,吸管属于管乐器,是通过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是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度来改变音调的。

例2.(★★★)为了研究琴弦发出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华将一根琴弦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另一端绕过桌边的小滑轮,通过挂上不同数目的钩码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

他先挂上三个钩码,并用A、B两个三角形柱状小木块将弦支起,如图(a)所示,他用塑料尺弹拨弦的中部,听到弦发出较高的音调;然后他增大A、B间的距离,如图(b)所示,拨动琴弦,听到的音调比(a)低;最后他减少琴弦一端的钩码个数,如图(c)所示,拨动琴弦,听到的音调又比(b)低。

请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考点】探究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解析】(a)与(b)两次实验中,同一琴弦的松紧程度相同,琴弦的长度不同,音调不同,据此得出音调与琴弦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b)与(c)两次实验中,同一琴弦的振动长度相同,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音调不同,据此得出音调与琴弦松紧程度之间的关系。

【答案】(1)松紧程度相同(2)同一琴弦,长度相同时,琴弦越紧,音调越高【教学建议】本题考查的是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琴弦发出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分析好三图中相同的量和不同的量是解答关键。

初中物理教学创设情景提升理解(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创设情景提升理解(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教学创设情景提升理解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创设情景提升理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情景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情景教学是一种以情境为依托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富有意义的物理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教学创设情景的提升理解策略。

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物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力的作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扯、推动、挤压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力的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物理现象表象。

例如,在教授“光的传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光线的传播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物理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授“浮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浮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

通过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例如,在教授“欧姆定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浅谈初中物理情景试题的复习

浅谈初中物理情景试题的复习

浅谈初中物理情景试题的复习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到来,笔者作为长期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针对初中学生在中考中遇到的情景性试题,结合例题谈谈自己对这类试题复习的看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者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关注并科学地判断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该将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近些年来,中考物理在普遍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特别突出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回到物理中来,是中考的必然趋势。

作为考生应该逐渐积累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情景类试题一般包括:1.自然类即从物理学角度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此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弄清楚考查题目中自然现象与物理知识的联系。

2.社会类即注重物理知识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从给出的情境中抽象出物理问题,注意挖掘试题中的隐性条件,善于联想,给出题目答案。

3.科技类即把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要求解释现象,这类题目对于农村学生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农村学校的学生要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听多读多看,充分考虑科学技术的应用环境,避免生搬硬套,胡乱联系。

例题:从万虎到“嫦娥”卫星的奔月飞行明朝初期,万虎坐在座椅上,把47个火箭捆在座椅后,一声轰鸣,万虎刹那间消失在火焰和烟雾之中。

为纪念这个勇敢者,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虎山。

如今我国已经开始了嫦娥卫星的奔月之旅。

“嫦娥一号”卫星由长征运载火箭送入到近地点200 km,远地点51000 km的轨道,星箭分离后经过轨道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在三条大椭圆轨道上运行共7天,在经过一次大的轨道变轨,使卫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将沿着这条轨道飞向月球,并向地面传回大量的月球三维图片。

例谈中考物理新情境题的解题策略

例谈中考物理新情境题的解题策略

例谈中考物理新情境题的解题策略常听一些同学中考后抱怨说,平时做的习题可谓“聚沙成塔,积溪成河”了,可怎么就是不对路,试卷上的某道题没见过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现在的中考命题不像原来东拼西凑抄“老”题了,而是命题人员现编现“卖”出题设和问题都很新颖独特的新情境题。

其中有以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为背景创设物理情境的,也有以“STS”问题或最新时事、科技动态创设物理情境的。

如何才能在考场上顺利解答物理新情境题呢,笔者认为必须掌握以下几条解题策略。

1. 有些同学面对新情境题束手无策,究其原因是不能准确定位问题的类型,其实这时只要将该题与以前做过的题目展开对比,分析比较其中相似或相反的关键所在,准确定位属于何种“物理模型”,就能变生为熟。

2. 学会知识的迁移,善于将自己熟悉的“老”知识迁至试题的“新”情境之中,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变通。

3. 深入剖析题目的内涵和外延,认清题设的本质,看看是否属于“新瓶装陈酒”,有些题目剥去所谓的新情境,就成了大家认识的“熟”题。

4. 不急不燥,反复读题,全面思考,耐心寻找题中的隐含条件或易忽略的因素,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准确把握解题的突破口。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例1. “高处不胜寒”,意指山越高气温越低,对其成因的解释错误的是()A. 高山的森林茂密,岩石多,比热大,温度变化较小B. 高山的空气比平地稀薄干净透明,吸收太阳热量少C. 高山的风速大,加速山上水分蒸发,带走大量热量D. 热空气因膨胀上升,膨胀对外做功,山上内能减少解析:同学们都知道,同一地方,海拔越高,那里的气温就越低。

究竟是什么原因,恐怕以前没思考过,怎么办?考虑到本题是单选题,可根据所学的热学知识用排除法先找出肯定错误的答案,再想想其它答案为什么对,就能解开“高处不胜寒”之谜。

岩石的比热较小,高山上气温变化应较大,A说法肯定是错误的。

例2.超导材料通过电流时,它的电阻为零。

你认为这种超导材料适合制作()A. 输电导线B. 电炉丝C. 保险丝D. 电磁铁线圈解析:大家都说超导材料好,应用广泛,科学家正努力研制临界温度较高的超导材料,争取早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浅谈初中物理情境性试题的开发

浅谈初中物理情境性试题的开发

浅谈初中物理情境性试题的开发试题的命制包括目标、情境和任务设计三要素。

情境是试题的土壤和载体,是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结点,其隐含的问题是体现试题立意、进行任务设计的原料。

本文就从情境特征、情境与问题整合、情境设问三个方面,来谈炎初中物理情境性试题的开发。

一、情境特征要鲜明1.情境的真与伪真实的情境材料适用于评价目标对象,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经验,决定了情境必须是真实的。

一方面,采用真实的自然背景作为问题情境,是检验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另一方面,从真实的情境中发问,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情境的新与旧新情境是指情境挑选的情景材料与学生学习经历过的不相同,如果使用的材料考生很熟悉,测量的行为目标就可能转化为测量记忆内容,这样测量结果的效度就会降低。

许多旧的情境改换一下面貌以“新”的情境出现,对学生的刺激不够,难以考查学生真实的科学素养。

新情境所隐含的问题要处于大多数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得以解决的问题情境。

3.情境的聚与散编制试题情境时要对情境进行适度的整理与简化,使之指向性更具体。

自然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真实的情境往往是复杂的、多变的、模糊的。

如果真实的情境不加以适度的简化和抽象,那么问题就会过于开放而指向性不明。

因此,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测试中,我们都需要让问题情境呈现清晰、明确。

二、情境要与问题融合1.情境与问题的匹配为了使试题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对情境进行适度的整理与简化。

使创设的情境中含有相关的问题,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整理后的情境体现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建构、决策等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体现思维含量要求,考査学生思维品质和策略应用的水平。

根据情境新、旧和设问新、旧匹配四种情境与问题的类型,见表1。

2023年上海市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5 情景图片之4 力

2023年上海市九年级物理中考知识点复习经典例题讲解专题5  情景图片之4  力

题型四:力学情景题例11.(★★★)为了研究连通器内液体静止时液面的高度差,小王将水注入用不同粗细的玻璃管制成的连通器中,待水静止后,水面如图(a)、(b)、(c)所示(管的横截面积S B>S A>S C);然后他分别在连通器右侧的玻璃管中注入不同高度的酒精,静止后液面如图(d)、(e)所示。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a)、(b)或(c)中液面高度及相关条件可得:当连通器内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静止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图(d)和(e)中液面高度差与酒精增加量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和连通器的特点【解析】(1)连通器中液面的特点:静止在连通器中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在同一水平面上;(2)分析比较图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1)液面高度差为零,且与管的横截面积无关(2)当连通器内有水和酒精时,其中一管中的酒精高度越多,两管中液面的高度差越大【教学建议】让学生知道: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静止时液面才会相平,不同液体的液面静止时不相平,如果学生程度很好,可以在底部假想一个液片分析一下。

本题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重点是找出实验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结合控制变量法得出正确结论。

例12.(★★★)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黄同学选用了两块材质相同、厚度不同的海绵A、B,以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A、B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与砖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一致,实验过程如图(a)、(b)、(c)、(e)、(f)、(g)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为△L1、△L2、△L3和△L4,且△L2>△L4>△L1>△L3。

中考物理第二部分重点题型突破专题二情景开放性题复习精讲课件

中考物理第二部分重点题型突破专题二情景开放性题复习精讲课件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课 后复习30分钟。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二、补笔记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编后语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一、释疑难
2019/5/27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thank源自you!2019/5/27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初中物理赏析两道情景探究题学法指导

初中物理赏析两道情景探究题学法指导

赏析两道情景探究题山东刘洪群情景探究是在新课程标准下伴随着学生探究活动应运而生的试题,它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结果的把握,更重要的是突显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学习的体验、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走向;它再现了人们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题目一】:甲、乙两位同学在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看到实验桌上的器材有:学生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小灯泡一个,验电器一个,导线若干,他们交流后决定:1.由甲同学向老师报告,要求增加的元件是___________,同时撤掉__________换取__________。

2.甲同学率先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刚接好最后一根导线,表的指针迅速达到最右端,乙同学立即切断电源,经检查发现在连接电路时没有将______________;也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同学注意了上述问题,同时又调节了电源后,将电流表接在串联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表的指针向左偏转,乙同学发现了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调整后再次闭合开关发现只有一个小灯泡发光,电流表有读数,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乙同学的协助下,甲同学终于完成了探究串联电路电流规律的正确连接,甲同学读取电流表的示数后,感觉比其它实验小组的读数大一些,于是他断开开关又仔细观察发现电流表还有0.04A的读数,这时才意识到使用电流表之前还必须将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接着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正确选择量程后,刚闭合开关电流表的指针也迅速达到最右端,并且两灯泡都不亮,甲同学立即切断电源,经检查发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故障排除后,乙同学很快完成了实验,并总结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I总与支路电流I1及I2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物理专项复习《真实情境中的物理演示探究问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专项复习《真实情境中的物理演示探究问题》含答案

中考物理专项复习《真实情境中的物理演示探究问题》物理情景给出一幅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一个主角,就是研究对象,比如说力学中的一个质点,然后就是该研究对象的活动背景,比如在平面或者斜面上,再就是研究对象受到作用的情况,比如其受力、具有的能量等。

简单说,物理情景给出了研究对象所处的物理场景。

物理过程指的是,研究对象参与的一系列状态,和这些状态联系的时间空间过程。

比如一个质点,其初始状态(初始位置,初速度,受力情况)确定后,其经历的一系列的状态到达其末状态(末位置,末速度)。

因此,物理过程是研究对象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的集合。

中考试题考查情景题、演示实验题,一般都是给出操作场景,对展示的过程正确性进行判断分析,对出现的现象给出回答。

涉及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实验题。

图中与磁现象有关的四个实验,其对应的判断正确的是()A. 甲图说明磁体周围不同点的磁场方向都不同B. 乙图是电磁感应现象C. 丙图说明电流具有磁效应D. 丁图说明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答案】D【解析】A.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点的磁场方向一般不同,有些位置磁场方向是相同的,故A 错误;B.乙图中研究的是电磁铁,原理是电流的磁效应,故B错误;C.丙图中,转动扇叶二级管发光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故C错误;D.丁图中,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运动,说明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故D正确。

【例题2】(2021浙江嘉兴)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又要保障安全。

下列实验操作中符合要求的是()A.移走蒸发皿B.使用测电笔C.夹持试管D.添加砝码【答案】B【解析】A、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故A错误。

B、在使用测电笔时,拇指和中指不要接触测电笔前端的金属体,食指必须接触测电笔末端的金属体,使电源、测电笔、人体和大地之间形成通路,故B正确。

C、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未擦干净;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上倾斜;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夹应该夹住试管的中上部,只拿试管夹长柄;故C错误;D、往天平的右盘添加砝码时要用镊子夹取,不可以直接用手拿,故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中考情景性试题解读
从近几年课改试卷中,不难发现情景性试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这一类考题能充分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试题中的材料能以课本内容为基本出发点,以贴近生活、跨越学科、科技发展为背景,取材广泛,涉及的知识面宽。

下面笔者就从09年中考新题中攫取几道题做一分类解读。

一、基于课本内容的拓展与延伸
例1(09江苏)某兴趣小组在研究扬声器结构时,发现扬声器中有一个环形磁体,他们不知道环形磁体的磁极分布情况,于是几位同学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磁极呈横向分布(例如图甲,左侧为N极,右侧为S极);猜想2:磁极呈轴向分布(例如图乙,上面为N极,下面为S极);猜想3:磁极呈上中下分布(例如图丙,上下面为N极,中部为S极)。

⑴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3是错误的。

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⑵为了验证其他猜想,他们用细线将环形磁体水平悬挂起来(如图丁所示),结果观察到磁体在任意位置都能保持静止。

这说明猜想是错误的。

⑶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剩下的一个猜想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主要器材:;简要做法:;如何判断:。

解析:⑴依据应是:一个磁体只可能有两个磁极;⑵因为将磁环悬挂起来在任何位置都能处于静止,说明该磁环这样悬挂不具有指南北的特性,所以猜想1是错误的。

⑶既然运用磁体的指向性规律不能确定出磁环的磁极,那么可以运用磁体的磁场性质、磁极间的作用规律、磁体上磁性强弱规律来判断。

这里仅举一种方法:①器材:小磁针;②做法:将小磁针放在磁环的周围不同位置上,观察小磁针静止时的两极情况。

③判断方法:根据磁针两极指向情况确定出磁环的磁极位置。

点评:扬声器是课本上的一个模型,从扬声器上的特殊形状的磁体──磁环入手,既有课本上物理知识的运用,又充分体现了物理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寻求材料中的考试热点
例2(09山东烟台)如图是磁带录音机磁头工作原理图。

录音机的磁带上附有一层硬磁性材料的小颗粒。

录音时,动圈话筒将声音转变成强弱变化的电流,这样的电流通过录音磁头,产生了强弱变化的磁场。

磁带划过磁头时,磁带上的小颗粒被强弱不同地磁化,于是记录了一连串有关磁性变化的信息。

放音时,磁带贴着放音磁头运动,磁性强弱变化的磁带使磁头中产生变化的感应电流,电流经放大后使扬声器发声,便“读”出了录音带中记录的信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⑴在图中标出此时录音磁头线圈中电流的方向;⑵说出录音和放音过程主要运用了哪些物理原理;⑶请你再列举一个用磁来记录信息的生活实例。

解析:⑴运用安培定则可确定出录音磁头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答案见图2;⑵根据短文的介绍,可知道录音时由于强弱变化的电流通过磁头能产生磁场,说明了电流具有磁效应,放音时由于磁场的强弱变化产生了变化的电流,说明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再有磁带上的硬磁性材料小颗粒能记录磁性变化信息,说明小颗粒发生了磁化。

⑶生活中用磁记录信息的例子很多,如磁盘、磁卡、银行卡、电话卡、信用卡等。

点评:这类情景题立意高、考查的知识点低,能体现时代特征,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动向,关注社会热点,热爱科学知识。

三、渗透其他学科
例3(09贵州黔东南州)“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大多数同学是唱着这支优美的歌曲长大的,歌曲中含有许多物理知识。

请回答:⑴风使同学们感到凉爽,主要原因是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

⑵倒映的白塔是光射而形成的_____像。

⑶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它受到重力和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________力。

⑷船浆向后划水,船向_____运动,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

解析:阅读从文中的内容,很容易解答各题:⑴蒸发;⑵反,虚;⑶浮,平衡;⑷前,相互。

点评:本题以音乐中的歌词为背景,通过同学们熟悉的歌词大意,综合考查了液体的蒸发现象、平面镜成像以及初中物理相关力学知识点,难度不大,但考查范围较广。

四、联系生活实际背景
例4(09河北)当滑雪者从雪山顶峰风驰电掣般下滑时,你是否想到为什么白雪轻飘飘、软绵绵的,却可以承托高速奔驰的滑雪者呢?
白雪内有很多小孔,小孔内充满空气。

踏着滑雪板的人把重量都压在滑雪板上时,雪内的空气就会被逼出;因此,滑雪板不是与雪地直接接触,而是在一层气垫上滑行。

这层气垫不但对滑雪板施加一个向上的托力,并且减小了雪地与滑雪板之间的摩擦。

然而,这层气垫只能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如果滑雪者在雪地上停留超过一秒,就会沉下去。

⑴滑雪者从雪山顶峰向下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

⑵滑雪板可以轻易在雪地上滑行,是由于:。

⑶若滑雪板的长1.5m、宽12cm,滑雪者的速度最小为 m/s,他才能不会再雪地上下沉。

⑷若滑雪者与滑雪板总重720N,当其站立在水平雪地上时,滑雪板对雪地的压强为 Pa。

解析:⑴因为滑雪者从上向下滑动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消耗能量,从而使机械能的总量减小;⑵从文中可以发现,滑雪板能在雪地上滑行,就是因为滑雪板与雪地之间形成气垫,减小了滑雪板与雪地之间的摩擦;⑶滑雪者在滑雪时是在滑行方向上运动距离,所以运用公式v=s/t可计算出滑雪者的最小速度应为1.5 m/s;⑷人在站立时是两只脚着地,即受力面积应是两个滑雪板的面积,根据压强公式p=F/S可得出此时雪地受到的压强为2000 Pa。

点评:此题以生活中滑雪运动为话题,引导同学们走进现实世界,体验生活,将课内学到知识向课外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