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上)第1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课时2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教案
4 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改写朗诵,激情导入内容:利用上节课的诗歌改编作业举行诗歌对比朗诵会,一人诵读原诗,一人诵读改写诗歌。
步骤:教师导入-诗歌朗诵会-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相关用语:同学们的改编和朗诵都非常棒,分别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诗歌的优美意境,让我们体会到了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诗歌的长廊,首先学习一首唐诗《次北固山下》。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并解释目标)二、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方式:教师范读激发学习热情,借助情景诵读感受诗歌音韵。
步骤:教师范读—集体诵读—情景诵读—探究诗歌音韵美。
过程:1.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朗诵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熟练朗读诗歌。
2.情景诵读。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引领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角色感、舞台感,用声音演绎英雄情怀。
(1)多媒体出示诵读指导: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山”“水”后小停顿,以体现诗人飘泊羁旅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平”“阔”“正”“悬”四个形容词重读,以体现景色之阔大。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生”“入”后小停顿,形容词“残”“旧”重读,以体现时序交替,岁月匆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两句末尾的三字拖音,前一句用升调,语速缓慢,以体现思乡之浓重)(2)多媒体朗诵视频片段进行情景朗诵示范。
(3)学生自行训练情景朗诵,然后展示。
3.音韵探究(投影:请结合诗歌内容,从韵律、修辞等角度说说这首诗歌音韵之美是如何体现的?学生小组内探究后展示,教师予以引申和归纳)。
预设:(1)诗歌总共四联八句,每一联的最后一个字是诗歌的韵脚,其韵母都为an,便于朗诵,符合律诗的特点。
(2)每一联都采用了对偶的修辞,颈联还采用了拟人,句式工整有节奏,富有情趣。
4.教师小结归纳与过渡: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人教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伴随着您一直 走到那夜郎以西。
作者所寄托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明 月”带去的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 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作者首句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 哪个词说明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
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暮春,“杨花”给人以 飘忽不定之感,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对 它们的描写给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感情基调。
想象奇特、借景抒情,意境深远,情真意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子规:暗含悲痛
左迁——贬谪之远
同情关切 感情真挚
抒情 愁心托明月——牵挂思念
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 以奇特的想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 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 切之情。
天净沙·秋思
1.白描手法,言简意丰。
这首小令仅用二十八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 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前三句,十八个字, 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真可谓“惜 墨如金”,凝练而简略。九个事物名词前的修饰词 语使各个景物都具备鲜明的形态,既无夸张,也不 用典,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听诗歌朗读,把握诗歌字音、节奏。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 字音、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降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即杜鹃,又称“布谷鸟”
闻道龙标过五溪。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 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 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 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 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 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 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能力目标: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重难点)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一)常识简介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
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
(或播放录音)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教学详案
4.《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详案第2课时一、检查作业同桌互相背诵前两首诗。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1.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听老师范读;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示:对偶句的词语音节要读得一致,如:潮平——(长顿)两岸—(短顿)阔,风正——(长顿)一帆—(短顿)悬。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颈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2)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①客路,是旅人前行的路。
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这是春潮初生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海日,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2.赏读。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首联: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旅人前行的路,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做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时。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自己传递家书了。
全诗情感真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课件
课件PPT
第八页,共三十页。
整体(zhěngtǐ) 感知
精研细读
课件PPT
1.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 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 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
秋思 景 古道—西风—瘦马 (游子惨状)写景铺垫
游子之悲
孤寂愁苦 抒 夕阳—西下(特定时间、环境)
羁旅之思 情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页。
主题(zhǔtí)概 括
课件PPT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 飘零天涯(tiānyá)的游子在秋天里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 愁苦之情。
拓展(tuò zhǎn) 延伸
学习诗歌我们要学会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为画面, 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 想和想象(xiǎngxiàng)感受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进入了他的艺 术境界。这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朗读法和联想法。
第十三页,共三十页。
主题 概 (zhǔtí) 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 (还远)在天涯!(“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
第二十一页,共三十页。
课文(kèwén)解 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枯藤老树昏鸦 首句写秋末之景,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
地表示(biǎoshì)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流水人家
次句推出一幅(yī fú)优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 的对比,但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第二课时 备课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说出两首诗韵律的不同。
2.借助注释,在朗读中展开合理的想象,能够生动形象的描绘诗中的画面,说出两首诗意象、意境特点的不同。
3.结合意象和背景,能够准确概括两首诗中寄寓的不同情感。
韵律——比异【导入】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评价任务1及评价量规】评价任务1: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说出两首诗韵律的不同。
评价量规:评价评价量规标准符合标准基本符合标准不符合标准——读音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楚,字音错一处吐字清楚,字音错超过一处活动1、2韵律节奏感强,能够灵活掌握朗读时音的高低、轻重、停连,读出韵律感。
节奏感强,但朗读时部分音的高低、轻重、停连把握不够准确,韵律感稍弱。
节奏感较弱,不能掌握朗读时音的高低、轻重、停连,没有读出韵律感。
活动1、2能够说出两处及以上两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能说出一处两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不能说出两首诗在韵律上的不同活动3仪态大方、得体,精神饱满,不矫揉造作较大方、得体,精神饱满,稍显矫揉造作不够大方、得体,精神饱满,矫揉造作活动1、2【教学活动】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以下助读资料,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助读资料:五言、七言诗节奏划分有两种情况:(1)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例如:潮平/两岸/阔;七言诗为二二二一,杨花/落尽/子规/啼。
(2)单音节在句中,五言诗为二一二,如:江春/入/旧年,七言诗为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
2.听范读,纠正朗读,读出韵律美。
(1)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读出韵律美。
(或播放录音)。
2021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精要版)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
的内容没有联系。
理解探究
全诗围绕“观”字展海上的日月
理解探究
诗中哪几句描写是虚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主要 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 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 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 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 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 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中国古代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东 汉末年权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的奠基者。
曹操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他善诗 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 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同 时亦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 品”。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 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 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整体感知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研读诗歌
叙事 写景
实写 虚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是本诗的第一层,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这一部分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本诗的第三层,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 读者面前。
诗歌解读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四首(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美,分析诗歌在生活中的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意象、韵律等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教学方法上,我觉得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或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情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实践活动中的诗歌创作环节,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创作热情,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创作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诗歌的情感表达。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注重诗歌的内在情感,而不仅仅是外在形式。
此外,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学生在赏析诗歌时,能够结合自身感悟进行创新性表达。
举例:《登飞来峰》一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定的信念和豪情。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浮云”和“最高层”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在政治道路上的自信与决心。
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学了这首诗,同学们眼中的曹操不再停留在那张白脸、那个奸雄、那个心胸狭窄、那个狡诈多疑的形象上了。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我们可以从这些动人的诗作开始。
朗读、背诵。
(五)问题探究4:理解情景交融的手法
(1)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教案序号:课题:4、古代诗词四首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2.通过诵读理解思乡之情。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寄托的情感。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观沧海》
(一)导入新课:破题解惑
自由读:读出激昂
(2)请用简洁的词或短语,说一说:我看到了_________的大海。说出依据。
(三)问题探究2:理解描写角度和手法
明确:海水滚滚
海中山岛傲然耸立
周围草木茂盛
汹涌澎湃水势湍急
……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还是在写海里的景色吗?描写角度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明确:由远及近。
(2)诗人由山岛、树木,写到洪波,描写的手法有没有发生变化?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进入诗的意境,再造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诗歌四首》,去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二、教学新课(一)诗歌常识简介在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一般把它们统称为诗歌。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古体诗: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有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乐府诗: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音乐管理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如《观沧海》。
近体诗: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诗,它又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近体诗格律极严,必须押韵和对仗。
文中的《次北固山下》属于五言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言绝句,《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
(二)古代诗歌分类(三)学习《观沧海》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任务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达。天净沙。露营
天净沙。冬
电影零食吉他, 星空帐篷福娃,
球场草坪欢笑。 明灯高照,
师生怒放心花。
残阳冷树寒鸦,
古道枯草荒郊,
老驴西风破褂。 一壶浊酒,
惯看萧瑟天涯。
G
作者寓情于景,简笔 勾勒出一幅苍凉萧瑟的深 秋晚景图,寄寓了其漂泊 异乡的凄凉之感及浓烈的 思乡之情。
课后作业
1.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2.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导学追问
1.“小桥流水人家”在曲中有何作用?
2.从这首小令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赏析】①以乐景写哀情;小桥流水处有人家,作 者却骑着瘦马独自在古道上前行;通过对比,反衬 出作者漂泊异乡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②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浪迹天涯、漂泊无定的悲苦;
落魄文人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
好像都出自大海之中。 真是幸运极了,用这首诗歌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志向吧。 6
导学追问
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景物?采用了什么手 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水波:荡漾 山岛:竦峙(壮阔场景)
观 沧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动静结合)
秋风:萧瑟 洪波:翻涌(肃杀气氛)
虚实结合
海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主旨
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想象奇特,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同情与 关心。
第四课时
秋思
行人临发又开封。
天净沙 ·秋思
自学初问
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分为杂剧和散曲 这两类。
第二课时
自学初问
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 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 开元初任荥阳主簿,参与编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两课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两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
2、能力目标:以灵活多变的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李白(701—762),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三、整体感知1.朗读。
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课文精读《观沧海》1.简介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石山。
语文统编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教学内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一首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绝句。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牵挂,感受诗人的真挚友情。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春天的风景图片,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讲述王昌龄被贬龙标的故事,引出课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二)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
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
)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1.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四)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问题探究
3. 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
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 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升起时,天地之间是XXX的,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 XXX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 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谊的纯 洁。
读读想想
1.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 联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了怎样的情 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次 首联:青山外,绿水前 ——船上想象,暗含奔走之劳,点题
北 颔联:潮平岸阔,风正帆悬 ——船上所见 固 山 颈联:生残夜,入旧年 ——写景点时令,时间过得太快
我寄愁心与,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吧。
随君直到夜郎西。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问题探究 1. 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 情,融情入景。
2. 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 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 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直:不停留 急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 南)人,唐代诗人。作为开元初年的北 方诗人,王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 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 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 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 为著名的一篇。
创作背景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放或在外任职的人 就不得归家,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 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作者于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 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第1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课时1-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上课课件
树木丛生
观 沧
海的宏伟 山岛
(实景)
百草丰茂
海
海波:洪波涌起
日月若出其中
海的气概 (虚景)
星汉若出其里
博大胸襟 远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
王湾
CONTENTS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特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 景。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3.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第三层 (9-14):
描写了海水、山岛及山岛上的草木。
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 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 展开,写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 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若”字为人称道现了怎样的自然理 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自然理趣: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 更迭) ①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 尽新春已到的景象中表现了自然理趣。②运用拟 人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 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初读课文 疏通诗意
向东,往东 到达,登上 大海,这里指渤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结
诗文主旨
《次北固山下》中诗人通过描写在北 固山下停宿时所看到的两岸开阔秀丽 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之情。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技巧
客路:青山外 绿水前
潮平岸阔 风正帆悬
次 北 固 山 下
观景 海日残夜 江春旧年
思早 乡春 之景 情色
思乡:北归大雁 捎书洛阳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写作技巧
这篇散曲有哪些写作特点?
1.白描手法,言简意丰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
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2.动静结合,寓情于景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背景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而知。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指在外漂泊未归的游子。
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傍晚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断肠”一句,为全 篇主旨所在,卒章显志,表达了天涯沦落人想起故乡时,肝肠寸断的凄苦之 情。
跟踪检测
3.阅读《次北固山下》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是从哪句诗看出来的? ______春___季__。__“__江___春__入__旧__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蕴含自然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的句子是:“_海___日__生___ _残__夜___,_江__春___入__旧__年____。”写出了大江直流,波平浪静,具有“盛唐气象”的句 子是:“__潮__平__两___岸__阔___,_风___正__一__帆__悬____。”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跟踪检测
4.阅读《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1)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__不__好__,_因__为___“__瘦__马__”__令___我__们__联__想___到__游__子__已___经__奔__波__太__久___、__太__疲__倦___了__,__甚__至___可__能__处__境___ 困__窘__,__连___马__都__累__瘦__了___;__而__“__骏___马__”__则__让___人__联__想__到__骑___马__者__应__是___英__姿__飒__爽___的__侠__客__,__正___驰_ _骋___天__地__间__,__施___展__自__己__的___抱__负__。__二___者__意__境__大__相___径__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小令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这___首__小__令__借__景___抒__情__,__通___过__“__枯__藤___”__“__老__树___”__“__昏__鸦__”___“__古__道__”___“__西__风__”___“__瘦__马__”__ 等“景语”,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情语”。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新知导入
天净沙·秋思
散曲,是金元时期兴起的一种可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新诗体,是元代韵文 的主体,主要有套数和小令(与词中小令不同)两种。套数也称散套、套曲、 大令。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相连而成的套曲,同一套数的各支 曲子押韵必须相同,要一韵到底。套数一般都有“尾声”,表示内容和 乐曲的终结。 小令,又叫叶儿,一般是独立的一支小曲子,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 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小令简短精 练,格律上不像词那样新严课格导入。-助如学资马料-致学习远字词的-初《读感天知净-随堂沙练·习秋思》。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跟踪检测
2.选出对下列各句红体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1)水何澹澹
(D )
A.形容水波汹涌的样子
B.形容白浪滔天的样子
C.形容风平浪静的样子
D.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2)客路青山外
A.客人的路
B.旅人前行的路
(B) C.寄居在外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技巧
天 净 沙 秋 思
·
枯藤 老树 昏鸦 写景 小乔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凄凉 冷清
抒情
夕阳西下 肠断天涯
孤寂 愁苦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景白 物描 烘勾 托勒
跟踪检测
1.下面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枯藤/老树/昏鸦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王湾作 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曾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的山水所倾倒, 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 这首诗是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 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枯 藤 老 树 昏 鸦,小 桥 流 水 人 家,古 道 西 风 瘦 马。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伴着)萧瑟的西风,走着一匹瘦马。
“枯藤”“老树”已有秋末衰败、凄凉之气氛,再加“昏鸦”的点缀,气氛更 浓,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看到一种安居乐业的闲适生活,想到自己的境 况,游子不禁流露出旅居他乡的漂泊感。本已凄凉的“古道”“西风”,再 加上一匹“瘦马”,更显凄凉之意。而游子长期漂泊在外,此时的心境可想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典故,作者见北归的大雁掠过睛空,想借“雁足传书”来慰藉家人, 使整首诗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愁之中。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精读课文
写作技巧
这篇古诗有哪些写作特点?
1.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本诗按船所处的位置来写诗人的所见、所思,脉络分明,结构严谨。首 联写行程;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颈联既写景又点明时令;尾联写诗人 离家已久,尚不能归,心中涌起无尽的思乡之情。 2.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它不仅写景绝 妙,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新事物蕴含着蓬勃的生机, 必将取代旧事物。此联给新课人导入以-助乐学资观料-积学习极字词向-初上读感的知精-随堂神练力习 量。
精读课文
诗文探究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海 日 生 残 夜,江 春 入 旧 年。
残夜未退,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旧年未过,江面已呈露春意。
颈联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生”说明旧事物中孕育新的生 命,景中出理;“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 沉,引发人们产生对未来美的遐想。
诗文探究
如何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清晨江上行舟,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 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时光流逝,岁月无情,让诗人感慨无限。 作者将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 真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从而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力量。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元曲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马致远在年轻时热衷功 名,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其政治抱 负一直未能实现。 他半生都在漂泊无依中度过,也因此郁郁寡欢,困窘潦 倒。在一次旅途中,时逢黄昏,灵感突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 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 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元曲包括杂剧和 散曲,马致远的杂剧和散曲创作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其散曲扩大了曲的题材领 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雅俗兼 备,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天净沙·秋思》。其杂剧代 表作为《汉宫秋》。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课后作业
2.阅读《夏意》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夏意
第2课时
4.古代诗歌四首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01 学习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助学资料
04 精读课文 05 跟踪检测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识记、积累重点字词。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略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主题思想。 (难点) 3.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方法。 (重点)
新课导入-助学资料-学习字词-初读感知-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