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下
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
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
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
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
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
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
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
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
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
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
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
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
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
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
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
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
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
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
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
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
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
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
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
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
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
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
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