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下

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

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

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

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

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

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

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

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

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

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

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

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

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

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6、“闲人”究竟是什么人?

〖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

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

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为俗务所累,

可以悠然赏景。

当然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

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

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

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

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

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

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

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

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

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

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

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

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

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

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Ppt出示: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

怀民亦未寝步于中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流利翻译: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和《狼》中的“盖以诱敌”;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

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

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接下来,让我

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

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

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

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走入”“进入”。这个“入”字写

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

上外壳”。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

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

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

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

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

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

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

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

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

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

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

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

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

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

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

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东坡志林?西江月》

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

5.总结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

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

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

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

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

六、推荐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轼《东坡志林》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

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

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

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

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

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

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

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

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

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

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

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

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

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

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

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

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

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

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

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整理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 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师:同学们好!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 (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

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 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屏显“门”的古字。) 生:“户”字是“门”字的一半。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doc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的是《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共分五部分:说教学内容、说教学对象、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学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个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说教学对象 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说教学目标

2. 品读法。学会展开联想与想象,细细品味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精炼准确的语言,培养审美情趣。 3. 合作探讨法。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对语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应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结合学生实际,我决定以“读”为突破口,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生回答。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品经典美文。(板书课题、作者。)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的视觉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二)初读感知,突出重点。 ①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 ③生个别读,师生共同评价。 ④生根据要求齐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生能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寝、藻、荇”等字音;“念、空明、但”等字意。 3、理解文中赏月名句及作者情怀。 正课: (一)考考你的积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就突发奇想把天上的明月邀请下来,陪伴自己喝酒。 古代的文人雅士们借月抒发了无数的愁苦,而月也排解了他们心中不尽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也曾在一个有着清明月色的夜晚与友人同游,为我们绘下那独特的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二):走进《记承天寺夜游》 (15分钟自主归结知识点回顾重点) 自主解决:1、作者作品及作者的代表名作 2、文中重点的字音、字形、词义、句子翻译 3、理解文章主旨及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情感。 (三)重点梳理: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豪放派的代表。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 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板书:)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2、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研讨课 一、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 者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时期。虽为调离实则被 贬,有职无事。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思 想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学习时只有在了解作 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 杂微妙的心境,并通过把握情与景的交融,体味作者豁达 开阔的胸襟。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材料:多媒体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能默写全文,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读出文章韵味,通过诵读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词语的基本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透过景物描写体味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理解、掌握并且积累文言重点实词和虚词,记住 词语的基本意义。 难点:1、对文中“闲”字的理解。 2、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六、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作了这样一首诗: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们可知道这三父子指的是谁?师:他们指的就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他们并称为:“三苏”。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苏轼所写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多媒体课件出示问题) 1、你所知道的承天寺? 2、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3、通过预习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处吗? 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豪放诗派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从小就受过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初中《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下 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 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 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 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 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 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 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 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 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 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 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感受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它的训练价值,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那我采用的方式是: 1、品读。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采用教学思路变序法突破重难点,理解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3、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欣赏,采用连话成文和对比的方法学会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美景。 4、仿写。借景抒情容情于景的描写景物。 5、把体验——生成——运用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四、说学法 主要是以诵读法、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疏通文意,把握内容。品析美景,体验情趣,运用方法和技巧。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我将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大板块。时间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分钟) 我在课前就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朗读体验,整体把握。(10分钟)

部编版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一、【词句注释】 (1)承天寺: (2)元丰六年: (3)户: (4)欣然: (5)行: (6)念: (7)者: (8)遂: (9)至: (10)寻: (11)张怀民: (12)寝: (13)相与: (14)中庭: (15)空明: (16)藻、荇(xìng): (17)盖: (18)也: (19)但: (20)闲人: (21)耳: 二【译文】 三、【拓展探究】 1.全文以'_______'为线索,依据作者的_____,以诗的笔触描绘了__________,创设了一种__________的意境,表达了作者_________。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7.如何理解闲人? 8.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构: 第一层:(_____句) 第二层:(_____句) 第三层:(_____句) 10.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四、【理解性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内容简短但内涵丰富,包含了苏轼的整个人生态度。学生沟通过学习这篇古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苏轼。对课文的翻译比较简单,重点是对“闲人”的理解,通过对“闲人”的正确理解折射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念,遂,至,但 同时要重点注意几个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念无与(我)为乐者” (2)倒装句:相与于庭中步。 (3)“中庭”即“庭中”,古文中常有这类语序与现代汉语颠倒过来的词语,如“中夜”等 八年级的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而本文的难点就在与在逆境中如何思考人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及方法目标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 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 达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 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会文中写景的妙处 2、对“闲人”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 二、试读课文,认准字音。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二.初读课文,划分节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课堂小结 六.读课文,谈感受 七、作业布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总是喜欢用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情,或念友,或感怀。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呢? 补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藻荇()遂()寝()柏() 2.释义。先翻译下列加点字词,再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遂: 整句翻译: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第二名)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省初中优质 课一等奖第二名) 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段岩霞 【设计意图】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 五字。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 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 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 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 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 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 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 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 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 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 “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

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 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 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 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 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 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 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 夜的漫步者,一个诗 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特等奖《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说课教师:邓州市春风学校高海明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承天寺夜游》,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第四单元主题下的第二篇记叙文。 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来看,是希望是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借助课文故事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大意,进一步学习传统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品味文中运用景物描写抒发杂感情的方法,乐观豁达的感情。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定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首先是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3个: 1、知识与能力维度: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翻译全文。 2、方法态度:体会文中写景和抒情的关系,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景物,并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仿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启发学生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其次,因本课游踪十分简单,字面意思容易理解,于是我将重点定位为以下二个方面: 1、体验从奇特的角度观察所描写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法赏析描写景物。 2、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感情,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是:仿写。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巧,将所学的方法在实际中得到运用。 二学情预估 首先,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了九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技巧,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其次,文本和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再次,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最后,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法描写景物,难度较大。 三、说教法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方法。为了提高课堂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体验——生成——运用,则必须加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深挖教材的只能因素,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讨论,加宽拓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实现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2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 五、教具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 早些时候苏轼与王安石往来较密,关系还算融洽。但苏轼倚才傲物,性情耿直,总爱跟王安石抬扛,并伺机加以嘲弄、挖苦。每每探讨字源,苏轼便跟他咬文嚼字,常常弄得王安石下不了台。 有一次王安石说“鲵”字从鱼从儿,合当是鱼子,并说四马曰驷,天虫曰蚕,古人造字,定非无义。 苏轼听后拱手进言道:“鸠”字九鸟,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安石不知苏轼是嘲笑之言,听后窃喜,真以为可增加自己字源说的内容,忙诚心向苏轼讨教。 苏轼笑道: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七只小鸟再加上它们的爹妈,不正好是九个吗? 弄得王安石笑哭不得,宰相肚里也实在难撑船啊!自此便不喜欢苏轼。 (二)自主探究 1、自读课文:梳理文意,积累重难点字词 2、结合微课内容,品读课文语句,思考: 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三)讨论解疑 1、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朗读课文,纠正读音,读准停顿。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翻译文本,互相校对 3,讨论:a.为什么夜游 b.看到了什么 c.想到了什么 (四)展示提升 1、重难点字词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2、重难点语句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提纲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背诵、翻译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3、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二、自我检测: 1、文学常识积累法(筛选主要信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在城东买地养家。 《 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此时)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4岁。死后谥“文忠公”。 本文写于1083年,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他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温故知新法: 本文作者( ),字( )号( ),谥号( ),( )朝著名的( )家、( )家。他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 )的词风。我们还学过他的:《 》《 》。(请同学起来背诵) 请写出唐宋八大家中其他五人: 3、注音:未寝. ( ) 藻荇.. ( ) 竹柏. ( )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翻译句子。 欣然..起行: 遂. 至承天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色入户. 解衣欲.睡 盖.竹柏影也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 无与为乐者 4、小组内检查背诵情况、翻译一遍。 三、合作探究法: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的心情。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了庭中月色,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文章最后一句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认为这句话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怎样理解“闲人”二字? 四、走近苏轼(欣赏诗词) 五、小结: 作者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我的收获: 你从本文学到了些什么?(可从写法、思想感情方面考虑) 质疑: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 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宽广……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2、整体感知,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3、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断句,掌握朗诵、翻译的方法; 2、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本篇课文的作者是非常有名气的。大家猜猜看。他是一位诗词大家,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处在北宋时期,与他的父亲、弟弟一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行列中。大家猜出来了吗?对了,他就是大文豪——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诗词、散文方面有巨大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二、文体知识与背景介绍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 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引发“乌台诗案”。八月,被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课文研读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 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事情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事情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月,描写庭中月夜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四、课文结构 全文分为三层:记叙——寻伴夜游 描写——庭中月色 抒情——月下感叹 五、文章主旨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公开课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

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三、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通过诵读,培养语感。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五、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六、学法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①作者何以夜游?②何以至承天寺?③他为何不去找别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欣赏文中优美的意境。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二、课前自学 资料助读苏轼才华横溢,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就是苏轼经历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1、走进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号,是________朝的 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如: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请同学们将节奏标注到书上。) 3、再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记”的要素并括主要内容。 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起因__________。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研讨与交流

1、写出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请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此时的画面。 文中描写月景的'语句: 描绘画面: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自称“闲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个“闲”字?“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提示: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谈。) “闲” 复杂情感: 四、自测自评 1、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的。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盖竹柏影也 (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相与步与中庭( ) 3、选出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4、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 ___________, 突出其__________的特点,“藻、”、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读出文章韵味;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能力: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类文章。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明事——析景——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资料 一、情境导入:播送歌曲《但愿人长久》,介绍苏轼,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的确,对于苏轼来说,黄州是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般敲击着他的心灵,但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豁达人生观的塑造,从而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解衣(jiě) 藻荇(xìng) 遂至(suì) 未寝(qǐn) 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和文学常识 1.多形式朗读 2.分类积累文言词 (1)一词多义 ①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2)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②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小组合作翻译文言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