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九课知识梳理
《文化生活》第九课_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道路复习课件
⑵怎样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 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③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④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 ⑤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设 社 会 主 义 文 化 强 国
走 中 国 特 色 文 化 发 展 道 路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精 神 文 明
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为什么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怎么做 是什么 3、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为什么 怎么样 根本任务 为什么 怎么做
3、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为人 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P97 ②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 和文化自信。 P98 ③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 导实践、推动工作。 P99 ④主要内容: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事 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 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 和国际影响力;P100 ⑤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P104) 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 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反对“全盘西化” 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近年来,山东省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为目标,加大投 资加速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建农家书屋、 乡村社区文化站点安装卫星接收系统接入互联网等文化惠 文化创新 民工程;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抓好 精神文明建设 大众传媒 大型、导向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全运会,实现文化共建 共享。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事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 实惠,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 先进文化方 向、主旋律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山东省是如何让人民 共享改革发展的文化成果的?(8分)
第9课 第1框 守护生命 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九课珍视生命第一框守护生命1.知识目标:了解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的一些基本常识。
2.能力目标:学会珍视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健康生活意识,树立珍视生命、维护健康的积极情感;追求真、善、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常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守护生命更需要对精神的关注和养护。
1.教法:情节设置,引导讲解。
2.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活动:请同学们将下列内容进行排序。
金钱、权力、名誉、地位、智慧、美丽、生命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导入课题——《守护生命》。
(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__自己的身体__。
2.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__负责任__的态度。
3.我们需要增强__安全__意识、__自我保护__意识,提高__安全防范__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4.__精神风貌__反映着我们的生命状态,守护生命需要关注并养护我们的__精神__。
5.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__物质生活条件__和__外部环境__的制约。
6.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__优秀的民族文化__,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__民族精神__。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爱护身体(一)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活动一:探究与分享(教材P100)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你的看法和建议。
学生:交流、讨论。
提示:看法: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建议:我们的兴趣爱好不能影响身体的健康,应该在保证正常休息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教师总结: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
关心身体的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二)守护生命要提高安全意识活动二:探究与分享(教材P101~102)思考:1.结合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收集相关资料,探讨应对以下灾害或灾难的自救自护方法。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及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二、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
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味书屋名称的由来:据说宋朝有一位名叫李淑的人,在《邯郸书目》中写过以下的话:“诗书,味之太羹(ɡēnɡ);史为折俎(zǔ);子为醯醢(xīhǎi);是为书三味。
”太羹指的是肉汁,俎就是切肉,醯醢是加佐料做成的肉酱。
综合起来的意思是说:读诗书、史书和名家经典这些书就像品尝用肉做成的佳肴一样。
如果从字面上说,那“三味”是指:肉汁的味道、肉的味道和肉酱的味道。
另外“三味”也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就是基于上面的意思写的:上联是“至乐无声唯孝悌”,下联是“太羹有味是诗书”。
三、字词积累1.生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皂荚树(jiá)桑椹(shèn)轻捷(jié)蟋蟀(xī shuài)斑蝥(máo)缠络(luò)臃肿(yōng zhǒng)珊瑚(shān hú)攒成(cuán)[积攒(zǎn)] 豁(huò)敛(liǎn)脑髓(suǐ)鉴赏(jiàn)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秕谷(bǐ)竹筛(shāi)书塾(shú)和蔼(ǎi)宿儒(sù 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倜傥(tì tǎng)淋漓(lín lí)拗过去(ǎo)[执拗(niù)] 盔甲(kuī)锡箔(bó)2.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复习综合测试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必备知识整合:(一)知识点要求1.不同文化思潮的比较与选择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4.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意义、要求。
5.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产生、内容、意义(二)[连线教材·深度解读]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1)指明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2)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在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难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3)革命文化:①形成时期: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②重要价值: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形成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②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③方针和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特征与性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⑤发展目的: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判断文化生命力的标准:①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②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二轮文化生活专题复习9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用越来越重要 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相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 互 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 融,使世界范围内反对 交 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 融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 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 重要内容 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读材料
联知识
[答案] 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 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将城市精神融入 市民的日常生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市民,有利于增强人们 的精神动力,推动城市的发展 。② 文化对人 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将 城市精神融入日常生活,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 动和认识活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市民 的人文素养 。③城市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 组成部分。将城市精神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有 利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城市的整体实 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考点应用
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考查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建设题目一览:
1.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宁夏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意义? 2.结合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山东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3.试分析“神州9号”成功发射的文化影响? 4.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提高山东文化消费水平有什么重要意义? 5. 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化竞争力”? 6. 我国为什么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地重要战略任务? 7. 为什么要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8. 请根据上述材料,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9. 请你就如何发挥文化在沿海开发中的拉动作用,提一个切实可行的建议, 并阐明其文化价值。
(推荐)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九课知识结构图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
根本任务
培育“四有”公民
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必须培育一代 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 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
发展教育、 科学和文化 事业
途径 开展精神文 明创建活动
教育事业
原因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 基石
目的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 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青年学生要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 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传播者。
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 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的④这是由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怎么走?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⑤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⑥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5)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九课 第二框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知识结构图
①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②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③有利于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
原因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 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高考政治总复习文化生活第4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PPT课件
易错点二:混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醒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 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 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特别提醒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有 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只有建立起 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让文化自觉变成扎实的行动。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正确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的决定因素 提醒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继承 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不能笼统地说 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决定;是由增强国家 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而不是由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 现实需要决定。
4.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必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
要 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
性 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
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
含
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
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
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
别
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
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
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
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
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
富文化资源相匹配Leabharlann 现实需要决定的宏伟目标
必由之路
文化生活_第九课_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高考复习策略
❖ 3.此课时的核心在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以 复习中要把握以下时事热点:
❖ ①结合网络整治、红歌比赛、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建 设等活动,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 ②结合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分析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 ③结合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认识先进文 化建设的必然性。
特别提 示
❖ 【特别提示】“先进文化”是一个静态概念,既 有相对性,又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内涵也不 断发生变化。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 动态概念,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形态或某一层次、 某一阶段的文化,而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 然规律。
考点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特别提 示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先进文化)
❖ (2)请你就如何克服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 提出合理化建议。(7分)
❖ (1)①网络文化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技术手 段,具有传播迅速、直观,覆盖面广的特点,满足了人们 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但不能因此把网络文化等同于先 进文化。(4分)②先进文化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坚持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分)③网络文化的内容中既有 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成份,也存在落后的、腐朽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对网络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大力 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4分)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考点考向概览
考点概览
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
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一主线,重点立足社会主义精神
《文化生活》 第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阜宁县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导学案《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编写人: 张贵祥 审核人: 陈于庆 日期:一、高考考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 为指导,建设 、面向世界、 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意义: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 的梦想。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 。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 和 的关系。
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 和 。
2.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含义、表现及要求(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 的深刻认识、对 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 的充分肯定、对自身 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目标充满信心。
(3)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 1.发展教育事业(1)原因:教育是 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2)要求:坚持 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发展科学事业(1)原因: 是第一生产力。
(2)要求: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 和 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生活一轮复习第九课
• 4.(2011· 中山模拟)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全面来临 的时代,“红色经典”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商 业化改编。由于原作者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价 值观被颠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为一种当下流 行的价值参照系渗透进来,从而使“红色经典”改 编出现了许多问题。 这启示我们( ) • A.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流价 值取向 • B.“红色经典”原作者的价值观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 C.发展先进文化应该坚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 D.发展先进文化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解析:“启示”就是“要求我们怎么做”。A项错误; B项是对作者的评判,不符合题意;C项没有反映题 意主旨。 • 答案:D
2.(2011· 中山模拟)据调查,在受孩子们喜爱 的优秀读物中,许多都是引进版图书,如《哈 利· 波特》等。许多家长说,还是希望能够让孩 子多读些“中国味”的优秀图书。这说明( ) A.应倡导经典文化,抵制和拒绝流行文化 B.引进图书是腐朽文化,应予以查封 C.应借鉴外来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解析:家长希望孩子多读“中国味”的优秀图 书,说明我们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要继承 和发展传统文化。故选C。 答案:C
• 1.(2011· 苏州模拟)到现在为止,有些长期从 事医疗工作的西医工作者对中医仍然持有一 种偏见,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对这种偏 见,从认识的角度讲,这是________的表现。 ( ) • ①崇洋媚外 ②民族虚无主义 • ③守旧主义 ④不爱国 •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事西 医工作的人对中医的偏见,这是否定传统文 化,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的表现。故 ①②符合题意,应选B项。③④不符合题意, 应排除。 • 答案:B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二
P131典例2
答案
(2012·山东卷,31)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 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 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 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 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 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 神。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 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
第二十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国社会制度 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 人民群众根本意愿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 文化体制
考点精讲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为什么
2.具体做法
目录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为什么)
文化 实质 综合 国力 文化 发展 文化 环境 文化 权益 文化素养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促 进社会发展,提高个人素养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 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文 化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优秀成果,是推动中 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 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和 示范作用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 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设计1
第九课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人教版政治必修3 高二第四单元授课教师:所属学校:授课时间:11月13日第3节课授课地点: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简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课3《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
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
因此本课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回顾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让学生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的意义,知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知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
因此,本课是从国家层面,讲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道路,明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
同时,让学生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经过了对文化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已经掌握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途径,也领略了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于第四单元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但本课理论性较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点时较难达到知、情、行的统一,所以必须在回顾文化历史和展望文化未来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过去的知识和生活常识总结分析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原因,新时期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增强民族自尊感,自信心,自觉担当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传播者。
(三)研究问题从我校构建“四步活学课堂”以来,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推进。
注重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政治课程的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能力目标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活化了的知识和能力的积淀和升华。
而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学使命注定了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
八年级(上)思品第九课知识点复习
第九课法律是武器1.青少年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原因是什么?答:(1)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幼弱时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个人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
(2)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现象时有发生。
要防止此类现象发生,就需要用法律规范社会各种方面的行为,运用各种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保护。
(3)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关部门、组织、团体以及学校、家庭乃至每一个公民,都应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等。
2.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是哪两部?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法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
3.家庭生活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及解决方案有哪些?答:侵权现象:(1)打骂、虐待、歧视。
(2)父母离异后不愿抚养子女。
(3)让正在读书的子女辍学在家。
(4)私拆子女的信件、日记等。
解决方案:(1)跟父母沟通,给他们讲道理和法律知识。
(2)请老师、亲戚、朋友进行劝阻。
(3)向当地有关部门或学校请求帮助。
(4)严重的向人民法院起诉。
4.家庭保护的法律依据是什么?答:家是我们成长中最安全的港湾,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不得对未成年人放任不管,不得迫使其离家出走。
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异的,离异双方对子女都有教育的义务。
”5.学校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及解决方案有哪些?答:侵权现象:(1)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暴力胁迫。
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导学案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考考点:1、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考情分析:这是新版《文化生活》教材的内容,也是今年的新增考点。
2014 年高考山东卷考了一道选择题,四川、福建、天津、安徽分别在非选择题中考查了本部分知识。
从考查的内容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是重点,都是通过结合具体的文化发展的现象以隐性的方式介入,突出考查知识的重组、整合能力,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分析能力,题目难度适中。
考点梳理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方向)【自主梳理】1.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当代中国,谁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1)是什么?(2)为什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点训练】1.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和文化强国的梦想,必须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此应①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建设的路径)【自主梳理】1.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1)是什么?(2)为什么要确立这一战略宏伟目标?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内涵(2)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基本要求(教材97 页专家点评)(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系是什么?【深度解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发展方向及发展目的、发展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 的启示是: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B.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D.它们能够把周围的事务伦理化。
文化生活第九课
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 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 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①历史原因: 封建思想的残 余和旧的习惯 势力根深蒂固 。
②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 腐朽思想文化 的冲击。
③内部原因: 市场经济自身 的弱点反映到 人们的精神生 活中来
1、传统习俗属于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 式表现出来,必须坚决抵制传统习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要在方向上能保持先进性,性质上能保持 科学性,其内容可以涉及各个领域,形式上更是多种多样,完全能 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
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 ①政府:对文化市场,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 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 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②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 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③公民: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 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 辱观,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自觉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1、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产生的原因相同,两者没有严格 区别。
落后文化属于文化中的糟粕,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 造和剔除;腐朽思想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 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产业,必须坚决抵制和取缔。
2、改造落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将使我国的文化生活 内容贫乏,形式单一。
复习目标2:通过重难点突破,对 知识进行深层次掌握,并通过高 考习题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文化生活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复习提纲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发展先进文化的地位、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3、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1)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3)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4)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4、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意义:⑴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⑵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高中政治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2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部编版必修4
3.运用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的知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说 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不忘本 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课前预习•固基础
自主梳理
知识点 1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总体要求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__马__克__思__主__义___为指
2. 实 现 综 合 创 新 : 我 们 要 坚 持 __不__忘__本__来___ 、 __吸__收__外__来___ 、 __面__向__未__来___。通过综合创新,形成__民__族__的__科__学__的__大__众__的___社会主义文
化。
预习自测 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 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框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学情展示•定方向 课前预习•固基础 核心素养•提能力 知识回眸•关重点 随堂训练•测达标
学情展示•定方向
明确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说出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描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 求。
(2)要求: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 好人民群众__基__本__文__化__权__益___,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 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九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知识点汇总新人教版必修3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基本特征、本质和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核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依据)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③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一单元理论依据:(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3)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必要性:第四单元第八课必要性: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新版文化生活第九课第十课知识问答
新版《文化生活》第九课和第十课知识问答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此要努力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要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3、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2)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而要求决定的。
(3)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4)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5)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6)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生活》第九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知识点梳理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基本特征、本质和核心)?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和核心),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依据)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这个目标,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②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③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一单元理论依据:(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2)文化与综合国力竞争(3)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必要性:第四单元第八课必要性: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必由之路: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2)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主要内容: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发展教科文,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5)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4.什么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⑤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⑥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5、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决定因素:
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2)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的唯一正确道路, 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6.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知识整合)
(1)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反对“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
(2)基本要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3)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5)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教科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7、知识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三、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8、什么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含义、来源与表现)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9、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条件?
必要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科学指导理论、宝贵资源、深厚实践基础
10、怎样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含义表现可转化为要求: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2)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与文化强国、文明发展道路的关系)
(2)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对各项事业的重要性)
2、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中特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主要内容: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做新时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4)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