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
2、学习抓“文眼”、理思路、分析情景关系、知人论世的散文阅读方法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手法:比较阅读、诵读体验、合作探究
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知道的关于秋的诗词文。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在郁达夫的心灵境界中折射出一个怎样的秋呢?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学生自己订正关于字音词义方面的预习,导学案二关于文章思路,一般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对第十二段的理解,可作为一个难点进行突破。
导学案一、三可以作为讲解的重点。
四、示范解析,合作探究
1、有人绘秋色,有人写秋声,有人摹秋形,郁达夫侧重写什么?在文中哪里?(秋
味;第一段)突出了秋味什么样的特点?(清、静、悲凉)
这种“立片言以居要,为一片之警策”的词句就是文章的文眼。文眼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调,凸显文章主题,很重要。
齐读课文第一段,结合文眼,重新理解题目,完成导学案一(“故都”有文化底蕴和历史苍凉感,折射出作者的悲凉心境来。)
2、研读第三段“秋院图”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组成图画?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听觉视觉多方面绘景。
(2)比较下面文字与原文,哪一个更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或“清、静、悲凉”来?
“在北平,你不出门去,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你会看到碧绿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下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者秋草。”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3)思考讨论:“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孤寂落寞的情怀)
小结:作者是先有情还是先有景?先有情然后选景,绘景时又抓住景物能够表现感情的特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
3、学生分小组赏析其他四幅图画,展示。
4、继续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不从故都丰富的历史古迹中寻找秋味?你认为郁达
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怎样理解“悲凉”的秋味?
指导学生联系作家身世、性格、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五、难点突破
齐读第十二段,试着找出中心句(“足见”一句),思考与上文五幅秋景图的关系(由具象到抽象,由形到神、由点到面),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六、小结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和散文阅读的方法。
七、拓展练习
课堂练笔(200字左右)
校园(家乡)的季
教学反思
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我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做到学生能够做的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如字词,背景知识,作家介绍等,学生可通过查阅字典、资料等自己独立完成,要培养他们这种独立预习的习惯。另外,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课的思路清晰,层次清楚,所以理清思路部分也应该由学生自己完成。
而教师的讲解应集中在本文的最大的特点上,那就是情景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如课上就有一个学生说到“以乐景衬乐情和以乐景衬哀情”的正衬和反衬手法),但还不能清晰、熟练的进行分析,在老师示范分析了“秋院图”之后,学生就能明白分几步去分析。但这里的不足是,我的示范分析之后,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及时的进行小结,所以学生小组分析时,有的组还是不能有条理的去进行分析。
同时,也由于时间关系,本来准备的课上练笔只能放到周记当中完成,对学生把阅读知识转化为写作知识指导不够及时。
综上所述,我觉得这一课教学设计思路是正确的,但还应该讲究时间的把握和细节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