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溶液的形成学案设计(无答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活动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溶液制备的实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3.学生在互动讨论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沟通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体验化学的乐趣,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自信心,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教学策略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案例,是基于溶液的概念、特征以及制备方法的深入探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了解溶液的本质特征,学会通过实验方法制备简单的溶液,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液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溶液的知识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溶液有哪些性质?”,“如何制备溶液?”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同时也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总结归纳
(一)情景创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我采用了情景创设法。首先,我通过引入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药剂等,让学生感受到溶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景,如制备不同种类的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透明度等外观特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2、媒体使用:用多媒体投影出表格,让学生实验
碘、高锰酸钾分别加到水和汽油中出现的现象
3、[交流]请一组同学将他们的实验现象、结论展示给大家。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4、展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而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5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问题讨论
C.只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混合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至少由两种物质组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二、课堂探究
合作探究一溶液的形成
问题讨论:(1)溶液的概念是什么?(2)从溶液的概念中可以发现它的特征有哪些?
媒体使用:展示五种液体:红色(品红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紫色(高锰酸钾溶液),无色(氯化钾溶液)。
2问题讨论: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3交流: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于净。我们把这样的液体叫乳浊液,
结论: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
三、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
B.固体物质的水溶液下层比上层密度大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静止后有沉淀析出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
2、下列各组物质里,前者是后者的溶质的是( )
A.生石灰、石灰水B.酒精、酒精的水溶液
C.氯化氢、盐酸D.二氧化碳、碳酸溶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9.1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9.1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方法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指出下列物质的颜色1.硫酸铜溶液2.澄清的石灰水3.高锰酸钾溶液4.硫酸亚铁溶液5.稀盐酸6.稀硫酸二、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互动1设问: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实验:蔗糖、食盐溶解于水交流:出示课件静置一会儿澄清澄清结论物质都消失在水中,得到一种澄清的混合物互动2提问: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后归纳小结。

小结:由于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了混合物。

互动3提问:上述实验过程中,混合物中最少有几种物质?归纳: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点拔: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互动4提问:溶液由哪些成分组成呢?小结: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提示: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溶液中溶质可有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

互动5实验交流:出示课件溶剂溶质现象分析水碘水高锰酸钾汽油碘汽油高锰酸钾归纳: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也不同。

互动6 演示实验交流:出示课件溶剂溶质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结论互动7 实验交流:出示课件归纳: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互动8实验:用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仪器来探究NaCl、NH4NO3、NaOH溶于水形成溶液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各抒己见,发表白己的见解。
实验探究
形成概念
联系生活
运用知识
(过渡)
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亲手来做一下,然后来交流实验结果。
(探究实验一)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步骤
现象
结论
仪器:玻璃棒、100 mL小烧杯、药匙。
(设问>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三、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
1.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放热。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吸热。
小结: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 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课后作业
《课堂制胜》17~18页
(投影>
乳化的概念。
观看动画。
理解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
(第二课时)
(讲解)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并画出所设计的实验简图。
(引导实验)
按照你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根据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并画出简图。
(讲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设计:9.1溶液的形成(无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设计:9.1溶液的形成(无答案)

三仙坳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导学案导学案序号:课题:溶液的形成课型:新授-理论课时: 1 班级:_153_主备人:审核人: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难点】溶液的定义,溶质、溶剂的判断,乳化。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完成下列习题1、溶液是。

2、溶剂是。

3、溶质是。

4、溶液的质量= +5、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6、乳浊液是。

7、物质溶解过程中会发生或现象。

【课堂探究】一.溶液(蔗糖溶解实验)观察实验,完成下列内容(实验9-1)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归纳出溶液的组成和特征(1)组成:溶液是溶质是溶剂是(2)溶液的特征是想一想: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水能溶解所有物质物质吗?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作溶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溶质与溶剂的关系观察实验,然后完成下列内容(实验9-2)(实验9-3)由此实验可以得到溶质与溶剂的关系(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相同的溶解性吗?(2)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有相同的溶解性吗?(3)溶质可以是、或(4)怎样确定溶液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5)是最常见的溶剂。

三.乳化衣服上沾有油污用水洗不掉,根据生活经验,用什么物质可以除掉它?老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然后完成下列内容(实验9-4)乳浊液是乳化现象是(第二课时)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实验事实来认识:溶质与溶剂的混合跟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的混合一样吗?【归纳】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9.1溶液的形成 教案3

9.1溶液的形成 教案3

初三化学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教案示例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溶液的概念,了解乳浊液和悬浊液的特点。

2.会区别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三种混合物。

教学重点三种溶液的特点及应用教学难点三种溶液的特点及应用教学程序【设问】我们知道把硫酸铜、食盐等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放入水中都能形成溶液呢?回顾旧知识,思考问题。

交流发言;植物油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形成的是乳浊液。

【追问】溶液和乳浊液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对比分析,小结溶液和乳浊液的特点。

【投影】溶液和乳浊液的特点。

【过渡】是不是所有物质放入水中就只有这两种情况呢?【引导实验】在同学们的课桌上有硫酸铜、植物油、泥沙等物质,请同学们把它们放入水中,看形成的物质有什么特点?结合教师提示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

【讨论对比】三者的特点是什么?对比三种混合物的特点。

【引导分析】这种泥沙形成的液体叫做悬浊液,你能根据乳浊液的概念来给悬浊液下一个定义吗?对比乳浊液的概念,归纳悬浊液的概念。

评价学生所下的定义,进一步完善讨论,形成共识。

【讲解、投影】象这种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讲解】对于溶液的重要用途,我们已经了解了,那么乳浊液和悬浊液呢?谁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两种液体的用途?【小结】乳浊液和悬浊液有广泛的用途:在医药上、建筑业上、农业上、工业上等都有广泛的使用。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拓展视野】介绍含义更广泛的溶液与悬浊液:如清新的空气、合金等。

板书设计:拓展性课题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一、溶液、乳浊液的特点1.溶液: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乳浊液: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

二、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特点: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

1.工业上的应用2.农业上的应用3.医药上的应用4.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9.1溶液的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9.1溶液的形成

课题: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组成,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教学过程:【导入】学生:讨论生活中接触到的液体物质教师提问:1、这些液体物质都是混合物吗?2、它们是溶液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实验探究一】蔗糖到哪里去了?学生活动:1、观察蔗糖发生了什么变化?2、品尝液体不同位置的味道,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分析:蔗糖看起来“消失”了是因为: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叫做蔗糖溶液。

【播放蔗糖分子分散到水分子间的动画图】结论: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分析溶液的概念:1、一种或几种(溶质可以是一种,可以是多种)2、均一、稳定(溶液的特性)3、混合物(溶液的组成)【练习】1.判断下列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2017年福建中考)闽籍科学家张俐娜发明了一种快速溶解农业废弃物的“神奇溶剂”。

该“神奇溶剂”氢氧化钠、尿素和水的质量比为7:12:81。

①“神奇溶剂”是一种溶液,其溶质有_______。

②某次生产需用到100 kg“神奇溶剂”。

现用氢氧化钠溶液和尿素来配制,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

3、判断说明(1)溶液是无色的。

-----总结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铁溶液(2)无色、透明、澄清的液体就是溶液。

----总结无色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4)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5)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课题1 溶液的形成课时2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初步探究活动。

2、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解释化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方法小组实验探究、启发式、引导式等多种手段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五教学准备六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共案)备注(个案) 主备课人:刘爱华讨论时间:年月日第一课时[展示]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红色(品红溶液)、无色(碳酸钠溶液)、黄色(氯化铁溶液);要求学生回答看到这五种液体后的想法。

[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说明同学们想象力很丰富,其实这些都是溶液。

那么什么是溶液?它有哪些奥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与探究一]—它们到哪里去了?学生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实验完毕小组汇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物质溶解于水氯化钠蔗糖高锰酸钾现象结论的微观原因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溶液的特点。

[教师]那么加入的三种固体药品到哪里去了呢?[展示食盐、蔗糖溶解于水的动画][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溶液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呢?那么什么是溶液呢?它又包括哪些成分呢?[教师边说边板书]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组成:[教师]同学们能说出我们刚才所制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吗?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如下结论: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高锰酸钾溶液中溶质是高锰酸钾,溶剂是水。

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化学下册9.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化学下册9.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九年级化学下册9.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溶液的形成学习目标1、较为熟练判断溶液及组成.2、知道乳浊液的概念,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道常见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情况。

学习重难点重点:物质溶解时吸热与放热现象难点:物质溶水时的实验探究使用说明重点完成自主学习问题,对其它部分问题可提前进行思考或探究。

课前使用。

自主学习问题学法指导【自主学习】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

豆浆 B.酒精 C.食醋 D.牛奶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

啤酒 B.矿泉水 C.汽水 D。

液氧3.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能得到溶液的是()A.氧化铁加入水中B.汽油加人水中 C。

硫酸铜加人水中 D。

花生油加人水中4、叫乳浊液,洗涤剂等具有功能,所以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

5.在水中加入高锰酸钾晶体,充分振荡,得到色的溶液,其中的溶质是,溶剂是。

6、物质溶解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这一过程要热量;另一种是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推测积极思考,认真分析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得溶液的温度发生变化.自主学习总结:1、学到了什么?如何学到的?2、自已不能解决的问题?自已新发现的问题、方法、思路?探究性问题方法点拨【合作探究】1.吃饭时,小王同学不小心在新衣服上沾上了油污,请问:你有什么办法清除掉油污?并说出其中的原理。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学案(参考课时:3课时)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定义、特征和组成。

2.熟记溶质、溶剂的概念,初步能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二、自主学习:【知识点1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实验9-1:蔗糖、食盐溶解。

并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形成过程的实质。

蔗糖溶于水后,蔗糖会,水会变味,是因蔗糖以的形式均一地到水分子中,形成一种的混合物。

食盐(或氯化钠)溶于水后,食盐(或氯化钠)会,水会变味,是因氯化钠以和形式向水中,形成稳定的氯化钠溶液。

溶解属于变化。

【知识点2溶液的定义和组成】结合蔗糖溶解、食盐溶解的实验现象,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外界条件不变,烧杯中的蔗糖与水会不会分离?。

这体现溶液的性。

(2)如果把烧杯中的溶液倒出一部分,那么它的浓度、密度与原溶液相比是否一样?。

这体现溶液的性。

(3)如果向盛有食盐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小勺高锰酸钾。

搅拌后,还能看到高锰酸钾吗?。

这说明同一液体中可以溶解(填“一种”或“多种”)可溶性物质。

小结: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做,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

因此,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溶解在中形成溶液。

【阅读】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组成的,那么应怎样来命名溶液呢?若溶质是A,溶剂是B,则可把溶液命名为:A的B 溶液;若溶剂B是水时,水可省略,可命名为A溶液。

例如:食盐溶于水后,形成食盐的水溶液(简称食盐溶液)。

即溶液为溶质的溶剂溶液。

三、合作探究:【练习】请你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溶液溶质溶剂溶液溶质溶剂蔗糖溶液稀盐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澄清石灰水碘溶于汽油中医用酒精油脂溶解在汽油中碘酒溶液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FeCl2溶液【知识点3溶液、溶质和溶剂间的质量关系】【思考】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溶液的体积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册 9.1《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册 9.1《溶液的形成》教案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3. 教学用具交互式白板;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海洋图片,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探究实验一:老师用投影功能演示蔗糖和水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教师可以简单提问,同学们的想法,再观看(白板)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由学生思考得出:溶液形成的微观原因,是因为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1)请三位同学上来品尝三种液体,说出液体名称,上、中、下三处的味道如何;通过品尝溶液体现的特征——均一性;(倒掉一部分,剩下部分的味道有没有改变)(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稳定性(是否需要出分层的溶液形成对比?;(3)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答:能(不能)老师(在投影下完成)向刚刚配制的蔗糖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有颜色的物质)让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答:混合物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并参考教材,请同学们得出溶液的定义(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投影展示溶液的定义溶液的特征(由学生从定义里找到关键词在白板利用批注功能标注出)教师PPT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判断是不是溶液。

学生总结: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根据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

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解析版)——2020-2021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9.1 溶液的形成(学案)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及三者间的关系;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溶于水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溶液的形成过程;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3.乳化作用。

一、溶液【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蔗糖消失了。

【思考】蔗糖去哪里了?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

【思考】❶蔗糖水的上层和下层一样甜吗?一样甜,蔗糖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具有均一性。

❷若蔗糖水的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和水会分离吗?不会,即溶液是稳定的。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点: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完全一样(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溶液形成以后,条件不变,溶质、溶剂长期不分离。

【讨论】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如水也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练一练】把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A. 食盐B. 粉笔灰C. 面粉D. 植物油【答案】A【练一练】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无色透明B.含有溶质和溶剂C.都是液体D.均一、稳定【答案】D3.溶液的组成: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蔗糖;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注意】①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

②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质量指溶解了的那部分溶质质量,不包括没有溶解的那部分质量。

③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

震荡,观察现象。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2018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学习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学习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3、观察几种溶液:硫酸铜、氯化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仔细观察他们请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第26-28页的内容,并完成以下内容。

1、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叫做溶剂,_______________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 _____叫做溶剂。

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碘酒中_________是溶剂,______是溶质。

3、溶液的命名:的溶液。

[板书]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1、实验探究(1)蔗糖表面的分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 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辨别常见的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二、学习重点1、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征。

2、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三、学习难点1、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知识准备1、回顾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如糖水、盐水等。

2、思考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

五、学习过程(一)溶液的概念1、实验探究(1)在三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20mL 水,然后分别加入少量蔗糖、食盐、泥土,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比较蔗糖溶液、食盐溶液和泥土与水的混合物的异同。

2、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溶液的组成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例如,在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在食盐溶液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

4、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2)稳定性:只要外界条件(温度、溶剂量、压强等)不变,溶液无论放置多久,溶质都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二)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例如,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盐酸中,氯化氢气体是溶质,水是溶剂。

2、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例如,酒精和水互溶时,酒精量少,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一般都把水看作溶剂。

(三)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1、实验探究(1)取三只烧杯,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水,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分别向三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搅拌,待固体完全溶解后,再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

2、实验现象及结论(1)氯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

(2)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说明硝酸铵溶解时吸热。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又新镇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又新镇九年级化学下册9.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九单元 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 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3.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一、溶液【自主学习】 阅读书本26-2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 在20 mL 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或食 盐)吗? 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的叫做溶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溶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溶质。

3. 溶质可以是 _, 也可以是 ______________ 或 _______ 。

4. 溶液的质量等于 _________ 的质量加上 ___________ 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______________ 等 于溶质的体积加上溶剂的体积。

【实验探究】 【实验9-1】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讨论】1. 溶液的特征:上面的蔗糖溶液或食盐溶液,各部分的 性质都填“相 同”或“不相同”),说明溶液具有 _;温度不变,水不蒸发,它们 —L 填“分层”或“不分层”),说明溶液具有 _性。

溶液是 ( 填“单质” 或“混合物”)。

2. 蔗糖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跟踪练习】 1. 判断溶液的组成教学 重难 占 八、、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均一性教学方法实验、实验探究法 课题溶液的形成课型 新授课课时 第一课时安排导学 目标备注导学 流程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 ___________ 。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9.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溶剂;能正确判断不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掌握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剂、溶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溶液概念的形成和溶剂、溶质的正确判断。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知道死海吗?死海位于约旦在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处,它是一个内陆湖,因湖中没有水生植物和鱼类、岸边寸草不生,人们把它称作“死海”。

传说许多年前,罗马帝国的军队来到“死海”,他们把几个俘虏捆绑起来扔进湖里处死。

没想到,这些俘虏不但没有淹死,反而被湖里的波浪送回到岸边。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生:湖水密度大,水中有很多盐。

师:湖水中不只有盐,还有很多其他的物质。

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溶液世界,认识溶液。

二、新课讲授1.溶液的概念师:关于溶液,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如: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制.取氧气时用到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实验探究一:探究溶液的形成。

分别取少量的蔗糖和氯化钠于2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师:同学们发现了什么?生:固体“消失”不见了。

师: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这一现象。

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请学生回忆,蔗糖和氯化钠分别由什么构成?生: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师:将蔗糖和氯化钠放入水中,固体消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和水分子已经均匀的混合在了一起。

[展示蔗糖溶解的微观动画并讲解]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把蔗糖加入水中,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并且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课题:红地笔记:
一、溶液
1.溶液的形成: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如食盐、蔗糖、纯碱等,溶于水后得 到的液体,化学上称为溶液,溶液是混合物。

观察蔗糖或食盐溶于水的实验,蔗糖或食盐“消失”了,说明蔗糖或食盐以分子(或离 子)形式分散到了水分子中间,得到了澄清的蔗糖溶液(或食盐水溶液)。

2.溶液的特征
当外界的条件不变(指温度和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食盐、蔗糖等不会与水分离 开来,说明溶液有稳定性;取出蔗糖溶液中任一部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组成完全相 同(甜度相同,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

3.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 合物。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①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②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③溶液是混合物。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而溶剂只有一种。

(2)溶质、溶剂都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因此,空气、合金等都可以看做是溶液。

(3)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上把固体或气体看做是溶质,液体看做是溶剂。

(4)当状态相同的两种物质混合形成溶液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溶剂,量少的一种叫溶质。

(5)其他物质与水混合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多少,一般都把水看做溶剂,水是常见的溶剂。

(6)若加入的溶质没有完全溶解,那溶质是实际溶解的那部分,未溶解的不是该溶液的溶质。

(7)如果是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那么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物。

如把氧化钙投入水中:22()CaO H O Ca OH +=,故溶质是2()Ca OH ,而不是CaO ; 将足量的Zn 粒溶于稀H 2SO 4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ZnSO 4,而不是Zn 。

(8)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无水部分作溶质,结晶水作溶剂,如将CuSO 4·5H 2O 溶于水形成的
溶液中溶质是CuSO 4,而不是CuSO 4·5H 2O 。

5.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6.溶液的命名:某物质(溶质)的某(溶剂)溶液,如:蔗糖的水溶液、碘的酒精溶液。

7.溶液的用途:(1)化学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得很快,生产某些产品的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可 以缩短生产时间。

(2)溶液对于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植物吸收的养料 必须是溶液,在医疗上用的多种注射液也是溶液。

二、探究影响溶解的因素
1.物质的溶解性
(1)探究碘和高锰酸钾都易溶于水和汽油吗?
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

(2)探究水和乙醇能互溶吗?
水和乙醇可以互溶。

2.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三个因素
有关。

例如: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蔗糖
在热水中溶解的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多。

3.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1)接触面积:一般认为,如果溶质和溶剂的接触面积较大,那么其溶解速率比接触面积小时要快。

例:将糖块和蔗糖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蔗糖溶解的速率快。

(2)温度:大多数物质在热的溶剂中的溶解速率要比在冷的溶剂中快(同一种溶剂)。

例:将食盐分别溶于冷水和热水中,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速率快。

(3)搅拌:在实验室中做溶解实验时,一般都需要用玻璃棒来搅拌,以加快溶解的速率。

例:将相同质量的碳酸钠粉末放入相同质量的水中,一杯静置,另一杯用玻璃
棒搅拌,用玻璃棒搅拌的溶解速率快。

三、溶解和乳化
1.溶解现象和乳化现象
【实验步骤】:①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3mL水和几滴植物油,观察试管中的液体是否分层。

②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洗涤剂,用胶塞分别塞紧试管、振荡,
观察现象。

③静置几分钟,在观察现象。

④把2支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并用
水冲洗试管,比较2支试管的内壁是否干净。

能洗掉油污。

②若在油水中加入洗涤剂,振荡后形成较稳定的乳状液,这种
乳状液可冲洗掉。

2.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一般不透明,其特征是不均一、不稳定。

(2)乳化现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

(3)乳化作用的应用:①洗涤:用洗涤剂可除去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清洗试管内的油
污。

②配制农药:喷洒农药时,把农药稀释成一定体积比的乳浊液。

1.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实验名称】: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实验步骤】:①把一个小烧杯放在一块刨光的小木板上,木板上先加一些水,然后再烧杯
里注入100mL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加入50g硝酸铵(NH
4NO
3
),小心
地用玻璃棒搅动溶液,注意温度的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把一个小烧杯用熔化的石蜡黏结在一块木板上,然后再烧杯里加入100mL 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注入40mL浓硫酸(注意缓慢地注入),边注入
边用玻璃棒小心的搅拌,注意温度的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①硝酸铵溶于水,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使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结成薄冰,拿起烧杯时,可以看到和烧杯底冻结在一起的小木板也同时被提起。

②浓硫酸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溶液的温度显著升高,使烧杯下的
2.
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扩散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吸收外界的能量向水中扩散的过程是物理变化,要吸收热量
(2)水合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放出热量。

3.溶解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降温: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时,对外界表现为温度降低,
如NH
4NO
3
的溶解是吸热的溶解。

(2)升温: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时,对外界表现为温度升高,如NaOH的溶液是放热的溶解。

(3)温度改变不明显: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时,溶解的热现
象不明显,如NaCl的溶解过程。

常见题型
1.
(1)盐酸______________;
(2)食盐水______________;
(3)胆矾溶于水______________;
(4)三氧化硫溶于水______________;
(5)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和水
B.硝酸钾和水
C.碘和酒精
D.植物油和水
3.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的是()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
B.用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用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
D.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4.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会放出热量的是()
A.NaCl
B.KNO
3
C.浓H
2SO
4
D. NH
4
NO
3
5.过量的铁与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
A.铁
B.硫酸铜
C.硫酸铁
D.硫酸亚铁
6.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硝酸铵固体
D.食盐
7.许多化学反应都要在溶液中进行的原因是()
A.操作简便,设备简单
B.节约原料,节省成本
C.可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
D.固体物质间不能直接反应
8.
9.(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实例:______________溶液不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实例:______________是液体,但不是溶液。

(3)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实例:______________可作溶质,但不是固体。

10.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

如图所示是某药业公司生产的氯化钠注射液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浑浊现象?为什么?
家长签字:
开心札记:哪种火车车厢最少?(脑筋急转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