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
近代中国历次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前的土地改革]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1931年春,毛泽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为了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县、区、乡各级都建立了土地委员会。
分田的大体步骤是:(一)调查土地和人口,划分阶级。
(二)发动群众清理地主财产,焚毁田契、债约和帐簿,把牲畜、房屋分给贫雇家,现金和金银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进行分配,公开宣布分配方案,插标定界,标签上写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积。
抗战时期土地改革(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由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转变为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
5月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中,提出准备“用立法和别的适当方法去解决土地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减租、减息、减税”等合法的斗争方式,以“求得群众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正式决定把减租减息作为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1947年11月,中共中央重新印发了毛泽东1933年主持制定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重要文件。
同年召开的中共中央12月会议讨论了有关土地改革的一些具体政策。
1948年3月,毛泽东对土改总的指导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评析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评析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与影响评析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段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民权益的保障以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主要讨论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以及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土地制度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导致了国家的落后和社会的不平等。
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农民则生活在贫困和剥削的环境下。
这一不公平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矛盾,也制约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针对土地制度的改革成为中国社会改革的中心议题。
二、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1. 土地的重新分配土地改革运动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将土地从少数地主手中重新分配给农民。
通过清算封建土地所有权关系,将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重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
2. 土地农具的互助合作土地改革运动也推动了合作经济的发展。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农民开始组织起来进行互助合作,合并土地,共同利用农具和养殖设施,共同发展农业生产。
这种互助合作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效益,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3. 解放农民劳动力土地改革运动还解放了农民劳动力。
通过翻身农民的运动,农民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开始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农业生产中。
他们获得了劳动权益的保障,同时也释放出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评析1. 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土地改革运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重新分配土地和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逐渐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大量农民摆脱了贫困,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农村地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2. 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土地改革运动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通过土地改革,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民主权益得到了保障。
这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近代史对党的土地政策理解和体会
中国近代史对党的土地政策理解和体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为真理而求索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伟大复兴史。
百年历史中,“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从党的百年历史看,土地政策不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认真学习、总结、传承和发扬党在制定和执行土地政策过程中形成的做法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把握新阶段土地政策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党初期(1921—1937年):土地革命这一时期,面对反帝反封建的形势任务,党采取了土地革命的方式,没收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将其分给贫农和中农,目的是建立并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巩固工农政权。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形成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开展北伐战争。
在此期间,党领导农民群众建农会,“打土豪,分田地”,农民运动得到了快速发展。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之后,党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理论和政策,并采取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的方式,实现并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在理论层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进行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调查报告,提出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等论断,为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实践层面: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秋收起义,在攻打长沙受挫后,率领部队到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
中国近现代土地政策总结
1. 太平天国(1851年):《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平均分配。
该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但它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
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并未付诸实施。
2. 旧三民主义(1905年):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国家还可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3. 新三民主义(1924年):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 《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5.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1929年4月,毛泽东、邓子恢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是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
土地,历来是人们生存的根本。
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无数的重大事件,都跟土地有关。
从农民起义,到各种各样的改革,归根到底,都是关系到生存,关系到土地。
而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问题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
实践证明:在近代中国,谁能正确解决好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拥护,就能保证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进行。
一、太平天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特别是棉纺织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倾销,致命地打击了沿海地区的手工纺织业,造成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战争赔款和战后鸦片输入引发的白银外流,使农民的负担无形中增加数倍;封建王朝后期固有的土地兼并现象,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
以上三方面的共同影响就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应运而起。
清政府因固有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性质决定了它根本不可能解决近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可以说因为它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引发了太平天国革命。
洪秀全揭竿而起,“有田同耕”、“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矛头直指封建土地制度。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张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使太平天国的烈火在数年之内燃遍半个中国。
但是,太平天国是用一种绝对平均的、理想化的土地政策来替换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其绝对平均主义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这无疑是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过比较模糊的“平均地权”的主张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辛亥革命期间,农民几乎没有参与)。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在近代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从中认识到了土地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在中共“二大”制定的革命纲领中,农民成了革命的动力,中共“三大”提出同国民党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将国民党改造成包含农民阶级在内的四个阶级的联盟。
概括近代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
概括近代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当前我国土地新政策主要特点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国务院多次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
基本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擅自改变用途,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二、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土地违法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土地违法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应当追究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三、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依法由国务院分批次审批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调整为每年由省级人民政府汇总后一次申报,经国土资源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城市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
四、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一)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不得违反规划、超计划用地。
(二)严格执行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标准,不得超标准用地。
(三)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
市区各工业园区建设的标准厂房,层级要达到平均五层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强度不能低于150万/亩,其他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不能低于120万/亩。
(四)严禁闲置土地。
用地单位闲置土地满一年的,由政府征收土地闲置费,闲置土地满两年的,由政府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五)提高建设用地有关规费缴纳标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提高一倍,城镇土地使用税提高两倍,耕地开恳费、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也将有所提高。
五、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一)调整征地补偿费标准,市级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征地补偿费不低于3万元/亩,县、乡级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征地补偿费不低于2万元/亩。
支付给被征地农户的土地补偿费分配比例一般不得低于80%。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一)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的变革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
(2)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社会革命)(1)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2)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3.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2)办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影响: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①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影响: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
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双减双交政策:①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②影响: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限制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5.解放战争时期(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近代史纲要—土地政策相关知识点总结
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
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
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土地 改革 运动
1947年7月至9 月
在人民解放 军转入战略 进攻之后, 为了维护广 大农民的利 益、进一步 激发他们支 援解放战争 的积极性
《中国土地 法大纲》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 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 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 ”,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
1905年11月
孙中山将同 盟会的政治 纲领概括为 三民主义
同盟会机关 报《民报》 发刊词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 平均地权”,也就是核定全国土 “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 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 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 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 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家,为国民共享。
减租 减息
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根据 地为适当调 节各抗日阶 层的利益实 行的土地政 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 民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 交息以照顾地地主富农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的积极向,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 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土地 改革 运动
1946年5月4日
在全面内战 爆发的前 夕,根据中 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和社 会革命的中 心工作的变 化。
《关于清算 、减租及土 地问题的指 示》(史称 《五四指示 》)
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 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 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 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 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 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 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 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办法, 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 级的斗争。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毛泽东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
毛泽东
邓子恢
依靠贫农富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1)军垦屯田
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地主,农民交租交息
:承认了地主、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
(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口号)
1927年党的,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毛泽东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
禁止土地买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保存经济;
【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彻底废除】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半社:、统一经营)
(完全社:土地归公、集,
主要形式:和乡镇企业;
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五四指示)
耕者有其田;(过渡)
(变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
《》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 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土地财产,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的需要,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措施。
近现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时期的封建制度、民国时期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现代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在清朝时期,土地政策主要体现为封建土地制度。
土地是由封建地主集中占有和控制的,农民只是土地使用权的享有者,而无法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种封建制度限制了农民们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和农民的贫困。
民国时期,土地政策取得了一些进展。
政府开始推动土地改革,试图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来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国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法规,如《农民土地法》等,鼓励土地承包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这些政策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国,土地政策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变革。
农村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并引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新特点。
政府还积极推动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封建制度到土地改革再到现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今后,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深化,继续完善土地政策将是重要的任务之一,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经典:近现代中国土地制的变迁
12
四、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次土地政策调整
13
1、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颁布,没收地主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
• 1950年冬,除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全国范围 的土改展开。
• 1952年底土改完成,3亿多农民获得了7.5亿 亩土地,免除了每年7亿斤粮食的地租。
改变土地政策,即由减租 减息改为没收地 主土地分配给农 民。“五四指示”没有一般宣
布废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而是 赞成、批准并领导农民通过清算 等途径以“有偿方式”等多种方 式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同时, 对中小地主作了较多的照顾,富 农的土地一般不动。这样做,是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全国内战尚 未爆发)出发的,是正确的。
15
2、农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背景: • 把私人农业转变为集体农业,是社会主义革
命的重要步骤和内容。 • 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土改后不久,贫苦农
民出卖土地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 工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建立在自给
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强大的 农业。
16
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实践过程
第一阶段(1953-54):农业生产互助组(临时互助 组,常年互助组: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个人所有, 相互帮助,生产合作,组织规模小。)
在土地政策方面作了让步,
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改为减租减息政策,即实
行“二五减租”和“分半
减息”(减租减息),借
以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
削,提高他们抗日和生产
的积极性,同时实行交租
交息,借以照顾地主的利
益,团结对敌。这个政策
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实
行了一段时间。
9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 示》,简称“五四指示”,决定
我国经历了几次土地改革?分别是是什时候?
中国近代史上中共得土地改革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得斗争时期(1950年)。
三次土地改革,减轻了地主得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得物质条件。
一、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得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得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得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得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得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得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得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得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得积极性。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
农民得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得一个可靠保证。
三、新中国成立后得斗争时期(1950年)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得土地所有制。
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得政策.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得得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得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得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得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得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得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
中国近代史上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政府实行的土地公有制政策和毛泽东时期的土地改革政策。
在清政府时期,土地公有制是通过废除私有土地,宣布国家对所有土地实行占有和分配,从而实现公有化的。
这一政策是为了缓解农民的生存压力,并在平衡土地利益分配方面发挥作用。
然而,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土地权益不平等和农民权益受到侵害等问题,因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实施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政策。
这一政策是为了消除土地方面的不平等和剥削,为农民争取土地权益和提高其生活水平。
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实行的措施包括对土地私有化、对地主阶层的重新分配、对土地的重新登记和颁发土地证。
这一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生产热情,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任何一个政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因此,在执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利益和局限性,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和预期目标。
近代中国土地政策
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发展十分 迅速,农民阶级在中共的领导下,组织农会,起来 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政权和武装, 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并有力的支援了北伐战争, 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明确提出土地革命路 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土地革命对于发动农民阶级 参加革命的重要作用。
共产党
形成过程
1946 年5 月4 日,开始由减租减息逐渐向“耕者 有其田”过渡,方法是发动农民运动,通过没收、征 购、地主献田、群众反奸清算、减租减息、退租退 息等办法,由农民自己从地主手中获取土地,这改变 了过去单纯靠没收地主土地来实现“土地农有”的 办法。 1947 年9 月10 日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最终以法律形式被 确立下来。 1949年“耕者有其田”终于名至实归。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在具体的土 地改革中,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总路线。
共产党
原因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中国 社会主要矛盾由中日民族矛 盾转变为阶级矛盾,以及国 共双方内战危机的加深。
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过程: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民族危机的重压直接影响了土地
制度的变迁。为团结各阶层抗战,将过去对地主、富农的 打击转为联合,没收地主土地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立“地主减租减 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为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 土地政策。
共产党
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 过《土地问题决议案》:提出“抽多补 少”的分田原则;区别对待大地主与中 小地主;不过分打击富农;保护大小商 店。 1930年又规定“抽多补少”之外加上 “抽肥补瘦”原则。 1931年2月,明确宣布:土地由农民私 有。 1933 年6 月, 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土地农 有”制度。另外,“公田”制度在根据地逐 渐巩固后也开始确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土地改革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
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等等。
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的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决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吴迪或少地的农民。
中国近代土地政策总结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
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大主要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时间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
1928.12
(1)军垦屯田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民族矛盾: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
1946.5.4解放战争时期1949)(1945—1947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
;(过渡)耕者有其田(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多余土地财产;征收富农没收地主土地财产,
废除土改前一切债务;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
土改时期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保存富农经济;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1952彻底废除】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一考点是历来是考试的重点,出题角度较多,客观题或主观题都有可能。
因此,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要扎实掌握。
下面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王老师就这一考点为同学们做一个详解。
一、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1)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1930年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原因:①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②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
(3)作用:农民在经济政治上翻了身;使中共赢得广大农民的拥护,政权得到巩固,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抗日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2)原因: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需要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抗战,争取抗战胜利。
(3)作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1)政策:①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1947年9月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2)原因:①抗战胜利后,解放区农民要求土地。
②解放战争的第二年,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需要巩固后方。
(3)作用: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大批青壮年踊跃参军,支援前线,农民群众的支援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强调注意两点:(1)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法案
内容
清末明初
(1840-1924)
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
农民个体私有,平均主义
辛亥革命
平均地权(理念)
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目的:发动农民反对军阀
政策:耕者有其田(口号)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28.12
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村获得生产和分配自主权;
1979
《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包产到户;
包干到产;
毛泽东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
禁止土地买卖;
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1929.4
毛泽东
《兴国土地法》
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
毛泽东
邓子恢
依靠贫农富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
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1)军垦屯田
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2)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民族矛盾:承认了地主土地所有权、地主对农民的债权和租佃关系;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1946.5.4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五四指示)
耕者有其田;(过渡)
(变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947
《中国土地法大纲》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 耕者有其田;
没收地主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土改时期
(1950-19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按劳分配;
保存富农经济;
【1952年底全国基本完成土改,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平均分配
互助组(社萌芽:土地私有、共同劳动)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土地归公、集体所有)
改革开放以来
1978
?家庭联产承包制
大规模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
主要形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