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的色彩美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赏析古诗词中的色彩美色彩是生命的外部象征,能给人强烈直觉,丰富人的想象,激发人的感情。

古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这种绚丽的视觉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明亮轻快的色泽,充溢着诗人愉悦的感情;凝重灰暗的色调,则寄寓诗人伤感怨悱的意绪。

他们撷草木之艳,集虹霓之彩, 用心于设色,然后泼洒于诗行中描绘出一幅幅清新艳丽、生动可感的彩色画境,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鸭绿鹅黄、青松翠竹、绿叶红花等以色彩之美吸引着诗人。

例如倡导“诗中有画”的王维曾说自己“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凭着自己长期隐居于山水林壑之间对自然美独特的敏感和对画理的娴熟运用,以画家的表现技法来展现山水景物,所以他的诗不但意味深长,而且还具有鲜明生动的画意。

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如火的红叶和蓊郁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山石白,树叶红,而山中主色调则是翠,三种色彩强烈、醒目,反差明显,组合在一起更诱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白石滩》这首小诗描写白石滩的月夜景色。

诗中“绿”字,表面上看只是形容蒲草之色,用的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大有妙处。

蒲草生长在水中,又是在夜里,诗人却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绿色,并且感到它那么肥嫩,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皎洁、明亮。

全诗仅二十字,就写出了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纱之亮,浣溪女之美。

这一幅笼罩在月光的银纱中的绿色风景画,给人以清朗、明净、纯洁的美感,它也寄寓着诗人对这种美的热情追求。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脍炙人口、传唱千古的佳句更是传神地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莲叶铺展着无穷的碧绿,而阳光映照下的荷花也闪耀着别致的艳红。

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与情感表达

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与情感表达

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与情感表达引言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们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与情感。

在许多古代诗词中,色彩意象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通过运用不同的颜色来描绘人物、环境和情感,为读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古代诗词中的色彩意象与情感表达,并举例说明。

色彩意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色彩意象在诗词中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它能够通过颜色的选择和运用来增强诗词的情感表达。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色彩来象征不同的情感状态,例如,黄色可以代表忧郁、忧伤或是成熟的感觉,红色往往和热烈、愉悦、喜悦相关,蓝色可能与忧郁、温柔、寂寞等情感相联系。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意象,诗人能够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描绘秋天红叶的景象,来表达人生短暂的感慨;在杜牧的《秋夕》中,他通过紫色的荷花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黄色意象与情感表达黄色是一种既明亮又暗淡的颜色,常常用来表达忧郁、忧伤或是成熟的感觉。

在古代诗词中,黄色常常用来描绘秋天成熟的景象和人们的离别之情。

描绘秋天的成熟与离别1.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洞庭波浩渺,登鹳雀楼高。

临风眺群壑,怀古伤离号。

此地经历万古,百年一刹那。

黄叶如秋雨,青楼几疏凉。

此诗中的黄叶意象象征着秋天的成熟和人生的短暂,通过黄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和离别的忧伤之情。

黄色暗示忧郁的情感1.王之涣的《登骅骝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西北望乡路,黄云度征轩。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诗通过黄色意象描绘了边疆的荒凉和战乱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对战争和动乱的忧郁之情。

红色意象与情感表达红色是一种热烈、愉悦、喜悦的颜色,常常用来表达充满活力和热情的情感。

在古代诗词中,红色常常用来描绘花朵、春天和喜悦的心情。

描绘花朵的美丽与喜悦1.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

”这首小诗的成功与其色彩的妙用分不开。

白毛、绿水、红掌、青波,对仗工整,色彩明丽。

诗人用极普通的四色来描摹事物,似信手拈来,然清新可爱,宛如一幅水粉画,人见人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词中所写之物如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

诗人有时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便用单一颜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读者的视觉形象。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中的“碧”、“绿”写出了杨柳婆娑、碧绿如染、春意十足的景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勾画玉树琼枝、漫天皆白的圣洁世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海上明月共潮生”写起,接着写明月当空,朗照大地。

皎洁的月光洒在江水、沙滩、芳甸上,一切景物像披上了一层乳白色的轻纱。

一幅多么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图画。

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绝句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抒发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诗中的“红”、“白”二色反差衬映出主题。

红花和白头宫女形成反衬,使人产生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杜牧的《山行》是一首颂秋名作,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写景尤为出色: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满山云锦,如炼彩霞,不是春花,胜似春花。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感悟到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生命力。

全诗格调昂扬、催人奋发,着一“红”字,豪情顿生。

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彩来刻画意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四句用了黄、翠、白、青四种色调,由近及远,极富层次感。

“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胭脂凝夜紫”(《雁门太守行》),这里用黑、黄、紫色尽写了悲壮、苍凉的气氛。

(作者单位:331600江西省吉水二中)。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

古诗词的色彩美作者:岳新环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01期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六月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因为作者在这两句诗中分别用“无穷”与“别样”修饰“碧”“红”,赋予“莲叶”与“荷花”极为浓重的色彩,在强烈的红绿对比中给我们绘出了一幅令人观赏不尽的江南夏荷图,让人浮想联翩。

色彩虽然只是事物客观显现,但在诗人那里却有其妙用,用它装点画面,营造意境,以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一、单一的色调渲染画面诗人采用单一的色调渲染画面,以加强读者的视觉印象,让人过目不忘,被深深吸引其中。

清代戏曲家洪升有首诗《雪望》:“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风雪黄昏中,诗人举目遥望,天地间一片白茫茫,雪还在下着,白色的鸥鹭再也辨识不见,只能听见它们的啼叫声,近旁野畔的白梅也开放了,可再也分辨不出哪是白梅,哪是白雪。

诗人早年即已显露才华,闻名当世,仕途却很坎坷,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甚至有一阶段靠卖字为生,他对现实的不满,对前途的茫然,充盈在字里行间。

诗人在反复渲染中,给我们绘制出一幅暮色飘雪图。

读此,每一位读者都要生出几份凉气。

二、鲜明对比的色调增强画面观感,以强化感情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传唱至今。

作者青年时曾经漫游江南,旅居江南,对江南美景的印象极其深刻,虽已六十七岁仍念念不忘。

作者成功采用比喻渲染两种浓重的色彩,通过它们强烈的对比,给我们勾画出了江南春水图,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偏爱。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先描绘漫天昔日的雪地景色,说明此次朋友所去的胡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一句“风掣红旗冻不翻”形成红与白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整个境地的洁白,让人更感觉到寒冷,更增添了离别时令人窒息伤感,对朋友的担忧。

三、色彩的暗地对比,让人感到富有含蓄的画面美清代诗人徐兰曾随军出关作战,他有首《出居庸关》的诗:“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必肯逗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色彩之美如下:
1、胭脂色:胭脂,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将这种花整朵摘下,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色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渔家傲·粉蕊丹青描不得》
宋·欧阳修
粉蕊丹青描不得,金针线线功难敌。

谁傍暗香轻采摘,风淅淅,船头触散双鸂鶒。

夜雨染成天水碧,朝阳借出胭脂色。

欲落又开人共惜,秋气逼,盘中已见新荷的。

2、桃红色:又称“桃夭”,出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类似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常给人娇俏可爱之感。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3、缃叶色:缃,指浅黄色,缃叶是桑叶初生的颜色,也用来指被秋风吹黄的荷叶。

《荷》
唐·李峤
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

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

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

魏朝难接采,楚服但同披。

4、松花色:是松树花粉的颜色,色泽为微微透着绿的浅黄色。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节选)
唐·李白
轻如松花落金粉,浓似苔锦含碧滋。

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

5、月白:古人认为月亮颜色并非纯白色,而是带着一点淡淡的蓝色。

因其近似月色,故称“月白”,又莹润的质感。

《新秋》
元·赵孟頫
夜久不能寐,坐来秋意浓。

露凉催蟋蟀,月白澹芙蓉。

渐觉綀衣薄,欲将纨扇慵。

诗词 探索诗词中的 色彩美学

诗词 探索诗词中的 色彩美学

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色彩美学。

通过对诗词中的色彩运用和描绘的探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对色彩的理解和表达,以及色彩在文学中的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诗词中的色彩美学。

1. 色彩与情感在诗词中,色彩常常与情感紧密相连。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句词中的“红豆”和“春”蕴含着浓烈的情感色彩,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红色和绿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和生机,因此这些色彩的运用也带有美好的情感寓意。

2. 色彩与意境诗词中的色彩常常用于营造意境和氛围。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通过白色和黄色的描绘,展现出了壮阔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内心的宁静。

3. 色彩与象征在诗词中,色彩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白色在古代诗词中往往象征着洁净和纯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红色则常常代表着热情和喜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明月”就带着红色的祝福之意。

在诗词中,色彩美学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运用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当我们深入探索诗词中的色彩美学时,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更能够为我们带来一种心灵上的愉悦和启迪。

在欣赏诗词的也要多留心色彩的运用,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美学价值。

以上就是对诗词中的色彩美学的探索和理解,希望能够为你对这一主题的了解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在我们的生活中,色彩无处不在,而诗词中的色彩运用更是让我们体验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愉悦。

期待你在阅读本文后,也能对诗词中的色彩美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对于我个人来说,诗词中的色彩美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每当我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常常被其中细腻而生动的色彩描绘所吸引,感受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的力量和精神的洗礼。

我深信诗词中的色彩美学将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和愉悦,成为人们灵魂的一片净土。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清代 方 薰 《 静 居 画 论》 论 山
及 绘 画 着 色 云 : “ 色 不 以深 浅 设
为 难 ,难 于彩 色 相 和 。 和 则 神 气
生 动 , 否 则 形 迹 宛 然 , 画 无 生 气 。 作 诗 同 理 , 注 重 色 调 的 共 ” 性 ,统 一 诗 歌 的 基 调 ,可 以形 成 浓 厚 生 动 的 氛 围 ,构 建 色 调 鲜 明 的意境 美 。 杜 甫 《 上》: “ 满 巴 西 城 草 绿 ,城 空 白 日长 。 风 吹 花 片 片 ,
...................

古 诗 词 中 的色彩 美
回 段装- 车
内容摘 要 :古诗词 往往 以色彩之 丰 富来呈现 物象之 繁复 ,更 以色 彩所 蕴涵 的多重意义 来构建 独特 的 意境 、表达 复杂 的情感 。因此 ,从色彩 的角度 来欣 赏古诗 词 ,我们 可 以对 古诗 词产生 更鲜 明的体验 ,获 得更深 刻 的美感 享受。 古诗 词 中 的色 彩运用 或相 互映衬 ,对 比鲜 明 ;或烘 托 气氛 ,构建 意境 ;或 以色 主 情 ,情景相谐 ,可谓手法 多样 ,变化 多姿 。
红 , “ 绿 ” 和 “ 红 ” 这 两 种 翠 鲜
花 鸟 缠 绵 ,使 得 这 幅 “ 南 春 ” 江 的 图 画 变 得 愈 加 明 丽 鲜 艳 ,有 声 有 色 ,也 愈 显 出 江 南 春 景 的 广 阔
深邃 、繁 丽 多姿 、韵 味 十足 。
二 . 托气 氛 烘 构 建 意境
天 莲 叶 无 穷 碧 , 映 日荷 花 别 样
与 “ 红 ” 那 般 强 烈 ,却 也 相 互 鲜 映 衬 ,传 达 出 一 种 凄 冷 的感 觉 效
果 。而前 两 句 中 “ ” 与 “ ” 翠 红

古诗词中的色彩

古诗词中的色彩

古诗词中的色彩古诗词中的色彩,是诗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它们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感受,更是心灵上的共鸣。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色彩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意境的营造,一种美的表达。

红色在古诗词中象征着热情、喜庆和生命力。

如杜甫的《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里的“花溅泪”便是用红色来表现作者对战乱时期的忧虑和无奈。

又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野火烧不尽”便是用红色来表现生命的顽强和不屈。

绿色在古诗词中象征着生机、希望和宁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白日依山尽”便是用绿色来表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里的“月有阴晴圆缺”便是用绿色来表现人生的曲折和变化。

蓝色在古诗词中象征着高远、澄澈和超脱。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豪华若何?烟波浩渺空蒙蒙。

”这里的“烟波浩渺”便是用蓝色来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又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便是用蓝色来表现诗人对英雄豪情的赞美和敬仰。

白色在古诗词中象征着纯洁、高洁和超然。

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的“银烛秋光”便是用白色来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里的“钟山只隔数重山”便是用白色来表现诗人对仙境般的美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浅谈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浅谈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浅谈古诗词中的色彩美作者:蔡丽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8年第09期提到色彩,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画家。

其实,用文字生动地表现事物形色,诗词作家的本领丝毫不亚于画家。

诗词中表现的颜色丰富多彩,色彩斑斓。

赤橙黄绿青蓝紫,色色具备。

最常见的是写实描绘,颜色词与它们修饰的事物紧密相连,一同出现。

《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修饰鹅毛,“绿”“青”修饰水,“红”修饰鹅掌,“白”“绿”“红”三色搭配,画面清新可爱,充满童趣,一(只)群在水中嬉戏的大白鹅形象跃然纸上。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骄阳下,铺满水面无边无际的深碧荷叶,傲立其间的粉红荷花,画面绚丽夺目,作者浓墨重彩,好一派浓郁的的盛夏风光!色彩中与“绿”接近的是“青”,“青山郭外斜”“岸上杨柳青”“溪上青青草”“一行白鹭上青天”,“青”在诗词中修饰的多是绿色植物或天空。

而我们现在常用修饰天空的“蓝”,诗词中多用“碧”替代,“碧云天”、“便引诗情到碧霄”。

能窥见“蓝”本色的要数那句“春来江水绿如蓝”,颜色似乎非常纯正,但还是与“绿”脱不了关系。

倒是“最是雨后江上望,白云堆里泼浓蓝”,“浓蓝”即深蓝色,显示了“蓝”的本来面目。

“红”“绿”两色是诗词中的常客,紧随其后的当推“黄”色,其出场频率也相当高。

“满地黄花堆积”、“雨中黄叶树”、“千里黄云白日曛”,“黄”色多用在秋冬季节的景物上。

再说“橙”色,“正是橙黄橘绿时”“纤指破新橙”“橙香梦泽团脐蟹”……,“橙”在古诗词中基本上是以水果的形象出现,与色彩无太大关系。

最后来看看“紫”,以本色出场的“万紫千红总是春”、“山花红紫树高低”自不必说,而“日照香炉生紫烟”,阳光照耀下,瀑布上空蒸腾的水汽,却泛出神秘的紫色,仙气袅袅,迷蒙而缥缈,与作者“诗仙”的名号倒是非常吻合。

“塞上燕脂凝夜紫”、“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描写夜色的“紫”,却显得厚重而苍茫。

除彩色之外黑白两种极致颜色的运用,在诗词中也相当精彩。

古诗中的色彩

古诗中的色彩

古诗中的色彩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古诗里那些字字珠玑,其实藏着一个个绚烂的色彩世界?就像咱们打开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每一句诗都是一抹独特的色彩,让人心醉神迷。

来,跟着我,咱们一起漫步在这古诗的色彩盛宴中吧!1. 翠绿篇: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闭上眼,是不是能感受到那雨后山林的清新翠绿?就像是大自然最纯粹的呼吸,每一口都让人心旷神怡。

2. 金黄篇: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但你知道吗?在这火红的枫叶之前,是秋天独有的金黄,那是阳光洒在落叶上的温柔,暖洋洋的,让人忍不住想拥抱整个秋天。

3. 雪白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想象一下,一夜之间,世界被纯白的雪覆盖,是不是觉得心灵都被净化了?那雪,就像是天空寄来的情书,每一片都写着纯洁与宁静。

4. 湛蓝篇: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站得高,望得远,那远处的蓝天,蓝得深邃,蓝得让人心胸开阔,仿佛能包容世间万物。

5. 火红篇: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江南的日出,美得让人心动,那江面的花红得热烈,就像是热恋中的人儿,炽热而奔放。

6. 青黛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想象一下,那屋后的榆柳,青翠欲滴,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是不是有种回归自然的宁静与安详?7. 紫霞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日光下的香炉峰,云雾缭绕,竟生出了紫色的烟雾,那是仙境才有的颜色吧?让人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无限遐想。

8. 墨绿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那山林间的松树,墨绿深邃,像是藏着无数秘密,引人探寻。

古代诗词鉴赏中的色彩美的赏析

古代诗词鉴赏中的色彩美的赏析

结 语
因此,由诗及画、再由画及诗地审视色彩 运用与文人雅士独特的审美趋向和审美情趣 ,对于提高我们对古诗词(尤其是古代写景 题材诗歌)的鉴赏感悟能力与提升我们对传 统文化的审美品位是十分有益的。
古诗词中色彩的作用
古诗词中色彩的作用:
着色——入境——言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白毛、绿水、红掌、清波, 对仗工整,色彩明丽。诗人 用极普通的四色来描摹事物 ,似信手拈来,然清新可爱 ,宛如一幅水粉画,人见人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爱。
——骆宾王《咏鹅》
色彩的运 用
为了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诗人 们常用色彩对比的手法。
古诗词中的色彩 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毛 浮
骆 宾
绿 水 ,
王 《 咏 鹅







古诗词中色彩的作用
①诗歌——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高度概括的
语言,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
②要抒发感情,往往要借助于意象,烘托特
定的意境。 ③这就要求诗也要讲究色彩的运用,形成色
调鲜明的意境美。所以说自古 Nhomakorabea来,诗歌就有用色彩描写塑造 意象,表达感情的传统。
冷——暖
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具有绘画的鲜明 性和直观感;同时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增强了诗歌 意境的感染力。
色彩的运 用
冷——暖
➢ 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 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 明朗而热烈。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色彩的运 用
有时,诗人在一首诗中运用多种色调来 刻画意境。
色彩的运 用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

古诗词中的色彩美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荚。

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

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荚。

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弗1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

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

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荚。

古诗中的颜色赏析

古诗中的颜色赏析

古诗中的颜色赏析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在古诗中,颜色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和抒发心情。

不同的颜色在古诗中承载着不同的意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本文将以古诗中的颜色为主题,对其中的红、白、黄、绿、蓝、黑等颜色进行赏析,探寻其深刻的内涵和美妙的意境。

红色,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热烈、热情和喜庆。

比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王维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其中的“野火烧不尽”便是用红色来描绘热烈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红色还被用来描绘离别时的伤感和悲凉。

红色在古诗中不仅仅是一种颜色,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人生的感悟。

白色,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纯洁、清雅和高贵。

比如在《白发三千丈》中,杜甫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里的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人生的沧桑,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古诗中,白色还常常被用来描绘冰雪、白云和白鹭等自然景物,给人以清新和高雅的美感。

黄色,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丰收、温暖和金黄。

比如在《将进酒》中,李白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黄色象征着丰收和富裕,给人以温暖和欢乐的感觉。

在古诗中,黄色还常常被用来描绘秋天的金黄和稻田的丰收,给人以丰富和美好的联想。

绿色,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生机、清新和希望。

比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王维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循环,给人以生机勃勃和无限希望的感觉。

在古诗中,绿色还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新绿和山林的葱茏,给人以清新和宁静的美感。

蓝色,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深远、宁静和神秘。

比如在《静夜思》中,李白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蓝色象征着夜空的宁静和月光的神秘,给人以深远和超脱的感觉。

品析古诗中色彩的意蕴

品析古诗中色彩的意蕴

教学交流古诗虽然不能像绘画一般直观地表现色彩,但能够通过对色彩词的运用、语言的描述,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

古诗的抒情言志之作用,历来为人所认同。

一、邻色并置,相映成趣邻色是指同一色相的并列色,如黄和绿,红和橙。

在古诗中,将邻色并列在一起,往往能使古诗显得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和“绿”是邻色,放到一首诗中,将柳叶的青翠欲滴,柳叶在阳光下散发出的圆润而柔和的光泽表现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由衷的喜爱和赞美。

杨巨源写道:“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柳树抽出了嫩芽,初叶鹅黄,远远望去,树叶还未成荫。

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芽,那么清新悦人。

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诗人的欢悦和赞美之情。

一“绿”一“黄”,相映成趣。

二、色彩对比,形象鲜明鲜明的色彩对比和冲突不仅能够给读者强烈的视觉体验,而且能够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碧绿的莲叶和殷红的荷花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只觉满目当中,都是无穷无尽的一汪绿色。

这翠绿的荷叶,向远方延展。

荷叶上面的朵朵莲花,如同绿丝绸上绣上去的大朵大朵的红花,像红玛瑙般镶嵌在绿意当中。

三、交错使用,境界大开在有些古诗中,诗人把邻色和对比色巧妙地组合到一首诗中,更加提升了古诗的境界。

杜甫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此中翘楚。

“黄”和“翠”、“青”是邻色,而“白”和“青”是对比色。

近看,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叶、柳枝间嘤嘤鸣叫,给人以柔和生动之感。

远看,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之下,一行白鹭显得那么醒目。

这首诗的视角由点到线,一直向无垠的空中延伸,视野越来越开阔,画面越来越宏大。

四、以物代色,韵味浓郁一些古诗中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颜色词,但颜色蕴含其中,反而更添韵味,引人联想。

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才华横溢,这首题画诗,全诗没有一字写色彩,但色彩呼之欲出。

阅读古诗词中的色彩美附答案

阅读古诗词中的色彩美附答案

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衬托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秀丽而又和
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亮性和直观感,增添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谐,真是“独树一帜”。全诗呈现出一幅色彩鲜亮、奇异壮伟的边塞
到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善境界。

第1页共3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改变之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阅读古诗词中的色彩美附答案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 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
②很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用色时,或
16.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 析。〔3 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17.不仅诗歌讲究色彩的画意美,园林设计经常也着眼于此。下 面《苏州园林》中的一段文字,与本文在巧用色彩创造美感方面,有 哪些道理是相通的?〔3 分〕 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 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 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协作,引起人们清静闲适的感 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参考答案: 13.〔3 分〕〔1〕单一色调的改变之美 〔2〕全篇用色 〔3〕多
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长。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
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了诗人伸展开阔的心境。
一开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方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

中国诗歌中的色彩

中国诗歌中的色彩

中国诗歌中的色彩
中国诗歌中的色彩非常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色彩的解读:
1.黄色:在中国文化中,黄色被视为吉祥、富贵和繁荣的颜色。

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黄色是皇家贵族的象征,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使用。

因此,黄色在中国诗歌中往往被用来表现权力和荣耀,或者用来赞美皇室和宫廷生活。

2.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热情和爱情的颜色。

在诗歌中,红色通常被用来表现幸福、热情和活力。

例如,在《江城子·春兴》中,作者用“海棠红”来形容春天的生机勃勃。

3.绿色:绿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生命、希望和和平的颜色。

在诗歌中,绿色通常被用来表现自然、生命和希望。

例如,在《渔家傲》中,作者用“绿水青山”来形容自然的美景。

4.白色: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纯洁、神圣和优雅的颜色。

在诗歌中,白色通常被用来表现纯洁、高尚和优雅。

例如,在《南歌子·香墨弯弯画》中,作者用“白纱裙”来形容女子的优雅。

5.黑色:黑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神秘、庄重和威严的颜色。

在诗歌中,黑色通常被用来表现神秘、庄重和威严。

例如,在《赠刘景文》中,作者用“黑发”来形容年轻人的庄重和威严。

总之,中国诗歌中的色彩非常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这些色彩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景,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文化和传统的理解和感受。

白居易诗歌中的色彩审美研究

白居易诗歌中的色彩审美研究

白居易诗歌中的色彩审美研究
白居易是一位千古流传的大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中独具特色的色彩审美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从其诗歌中的色彩审美来看,白居易充分融入了丰富的色彩意象,在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时,运用了多种色彩的技巧,用色彩衬托出文学创作的高度情致和表现力。

从《孔雀东南飞》可见白居易充分运用了绿色来描写古代古汉文化的雅趣,以绿色调色,明朗而美丽:“古城宁夏碧玉楼,绿池柳色新荷香”,这里彰显出绿色的映衬出其他色彩的神韵,充满清新活力;又如“晴和风作晚来雨,孤帆彩烟杏花香”。

它把多重色彩叠加在一起,形成一幅别具一格的色系,达到多彩、四弄的美感,体现出白居易的丰富多彩的色彩审美。

白居易的诗歌中不仅有明媚的绿色,还有唏嘘的蓝色,如他的《暮秋独游曲江》中写得:“清晨燕子到,万物乐春色。

空山暗蓝影,细雨斜飞腥”,这里蓝色寓意深远,追寻那无尽的空灵,领略那熠熠的宁静美景;《竹枝词》里,“小桃红、豆蔻青”的互相映著,把花草之间的清新迷人色彩表现得十分妙趣。

另一方面,白居易在情感抒发方面也托色出非凡成就,用“烟火”、“月光”之类
的的概念表达对烟火之景的追寻与对月光之境的向往,“忆江南”中“游子萧萧两袖
清风”更是将柔和、透彻的愁色熔为一炉,体现出自然景物间深厚的情感。

总之,白居易诗歌中涌现出的色彩审美技法,不仅在意象和情感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而且表现出对色彩把握和创造独特意象的卓越能力。

白居易是一位拥有无穷灵感的诗人,他定能获得千古流芳的最高评价。

古代诗词的情感色彩与审美功能

古代诗词的情感色彩与审美功能

古代诗词的情感色彩与审美功能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瑰宝之一,其独特的情感色彩与审美功能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情感色彩与审美功能两个方面,对古代诗词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古代诗词的情感色彩1.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古代诗词作品情感表达丰富多彩,既有抒发豪放壮志的,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有表现婉约柔情的,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种多样性使得古代诗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情感色彩的丰富性古代诗词中的情感色彩极为丰富,涵盖了喜悦、悲伤、愤怒、孤独等多种情绪。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喜悦的心情,而李白的《将进酒》则充满了豪放的激情。

这种丰富性使得古代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情感与景物的交融古代诗词中情感与景物的交融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法。

如王维的《相思》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了作者的相思之情。

这种交融使诗词更具意境,提高了艺术美感。

二、古代诗词的审美功能1.形式美古代诗词在形式上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

这种形式美使得古代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艺术美的追求。

2.意境美古代诗词追求意境美,通过简练的文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种意境美使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人们所喜爱。

3.寓意美古代诗词中寓意美是诗人通过诗词表达某种哲理或情感,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种寓意美使诗词具有深刻的内涵,启发人们的思考。

4.音韵美古代诗词在音韵上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种音韵美使得古代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人们所传颂。

三、结论古代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情感色彩与审美功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诗的色彩美
中国古典诗歌因其语言优美、画意隽永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坛的瑰宝。

我国古代诗人往往将诗和画联系起来,构筑完美的艺术境界。

诗人们以精湛的艺术画笔,铺陈色彩,借色传情,寄寓内心的情绪和审美意趣,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色彩瑰丽、意境深远的画卷,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色彩意象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了顶峰。

1.古诗色彩的视觉认知
色彩的运用和组合,能给诗歌带来浓郁的画意,创造优美的意境。

例如:《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写一片翠竹,葱郁秀丽,生意盎然,呈现出一派清新繁茂的色调。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写桃花一片,火样鲜红,色彩明艳,夺目耀眼。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经过清晨春雨的滋润、洗刷,柳叶柳枝更加清翠,颜色焕然一新。

柳色青青,映照得客舍青青,呈现出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自然图景。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云销雾散,杲杲日出,显露出一片绿水青山,突出表现了大自然的幽静和纯净,令人悦目怡情。

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一“白”色绘出一个光明灿烂的世界。

这“天下白”使诗人“迷魂”觉醒,心胸豁然,壮志勃发。

这些诗所描绘的色彩,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它们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大自然中人们常见的色彩美。

以上所举诗例,其中的色彩均属单色。

单色,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全面的感受。

单色,描绘出自然环境、客观世界的纯净美。

除了单色,诗歌中经常有双色的运用。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山水之美,简直是被这首小诗刻画得淋漓尽致了。

“红”、“蓝”两种颜色的运用,巧妙地概括了江南水乡景色的特征,使景物鲜明怡目,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江南春景图。

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红花、绿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
绿的更绿(绿如蓝)。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

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掉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绿蚁”、“红泥”一实一虚,相对列出,在红炉绿酒两种色彩的和谐搭配之下,在天寒欲雪的苍茫背景之下,诗人平和舒畅的心情和盘托出,令人自然地联想到杜甫的“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样运用了极为浓重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手法,用大面积的绿陪衬高亮度的红,色调绚丽而调和,将夏日的湖光景色写得明丽如画。

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写海棠花凋谢,绿红更替,用“绿”肥衬托“红”瘦,突出花的衰残。

若单单绘出“红瘦”,深度、力度和意味都似乎不够了。

双色,往往构成对比色。

它起着两种色彩互相对比、对照,互相映衬、烘托,以及相互补充的作用,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大千世界,五色斑斓,多姿多彩。

诗人为了反映大自然的丰富色彩,描绘复杂的形象,展示色彩缤纷的世界,单色、双色都不足以表现时,遂使用多种色彩。

骆宾王《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一只浑身长满雪白羽毛的鹅,轻轻拨动着红色的脚掌游在碧绿的湖水上。

“白、红、绿”三种颜色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戏水图”。

写作这首诗时作者正年少,阅历谈不上丰富,整首诗所表现的内容也算简单。

但正因为色彩词的准确运用,使得原本如儿歌式的一首诗成了传诵不衰的千古名句。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动人的春景图:新绿的柳枝上,成队的黄鹂在欢唱;蓝天上,一行白鹭渐飞渐远。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愉悦的心情。

诗的前两行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鸣翠柳”、“上青天”,描绘了黄鹂欢唱、白鹭飞翔的景象,有声有色,令人赏心悦目。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中出现了“夹江对峙的青山、回旋激荡的碧水、水天相接处的红光、从天际徐徐而来的白帆”等色彩景物。

这些景物自然而巧妙的组合构成了一幅雄伟秀丽、意境深远的山水画。

色彩间配合得十分和谐、优美且很有层次,令人赏心悦目。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死。

”全诗用黑、金(黄)、燕脂(血红)、红、紫等多种鲜明而浓重的色彩,加强了悲壮情调,体现了奇峭瑰丽的风格。

苍凉肃杀的环境气氛,紧张危机的形势,激烈的战斗场面,都借色彩而达到突出的表现。

诗中不论运用单色、双色或多色,都须搭配适当,敷施得体,以免破坏色调的和谐,形象的完美,给人以杂、乱、怪的不悦目之感。

在设色敷彩时都必须注意画面的和谐统一,求得形象完美,气韵生动,臻于自然完美。

2.古诗色彩的情感感受
从视觉上感知色彩,只是对色彩最浅层次的认知,对色彩更深层次的解读,应该来自情感的感受。

“以色主情,以情观色”是古代诗人描绘颜色的总原则。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诗人们对颜色的描绘具体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

同一景,同一物,可以因为看景人不同而情异。

如:同样是花,同样的红,无论是“红杏枝头春意闹”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都让人感觉如沐春光,生机盎然。

而“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却令人惆怅满怀,徒添伤感;同样是红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对大自然,对秋色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宫廷内,“西宫墙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此时的红,却带着幽怨和落寞使人沉重。

又如面对落红之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刻画的是暮春花落,佳人落泪之景,抒发的是迟暮伤感之情,而龚自珍唱出的是绝然不同的景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明亮开朗,乐观奋进。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和“林花谢了又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描画的却是年华不再,盛世难返的深沉叹息。

同一色,同一人,也可以因时空不同而情异。

同是诗人李商隐的句子,“青袍白简风流极,碧沼红莲倾倒开”(《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的颜色无半点悲情,渲染的是诗人意气风发的愉悦心情,气氛热烈而欢快;而“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春日寄怀》),从草色未变联想至官袍未换,反衬时光流逝,白发日增,无限伤感。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以至阶级对立的现状在忧国忧民的诗人笔下也出现了大量佳作。

其中有不少诗句是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而达到同情或控诉的效果的。

如:白居易《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及“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这两句诗就是如此。

一边通过“苍苍、黑”等色彩词生动地勾画了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碳生活的艰辛、痛苦。

同时也说明了他是一个受剥削、受宰割的下层劳动人民;一边通过“黄、白”这两个色彩词的运用使那宫使为虎作伥者的身份不言而喻。

诗人没有直接发议论加以点破,但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宫使罪恶的揭露、控诉都已蕴含在这两组词中了。

又如:“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杜荀鹤《再经胡城县》)“朱绂”(深红色)本是唐代文武四品高官的装束。

“县宰”而“加朱绂”,表明他加官受赏。

他凭什么“加朱绂”?诗人没有说,而是有意识地把“县宰”的“朱绂”和人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联系起来,最后再用“血染成”来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

句中色彩词准确而巧妙的运用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反动本质,极大加深了诗的讽刺和控诉的效果。

总之,色彩是某些事物存在的外在形式,唐人做诗,很善于运用色彩。

他们用心设色,然后泼洒与诗行中,应物象形,使诗歌亮丽光彩,宛如一幅幅写意的图画,故后人的诗评中,常有“诗中有画”之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