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新文化对儒学的态度

合集下载

“五四新文化”时期梁漱溟援儒学入“科学”和“民主”

“五四新文化”时期梁漱溟援儒学入“科学”和“民主”

梁漱溟援儒学入“ 学’ “ 主" 科 ’ 民 和
聂 慧 丽
( 焦作 师 范高等 专科 学校 政 史 法律 系 , 河南 焦作 4 4 0 ) 500
摘 要: 梁漱 溟 先 生是 中 国现 代 史上 著 名 的 思 想 家和 社 会 活动 家 , 为 现 代 新 儒 学 的 开 启 者 , 被 美 国 学 者 艾 恺 称 为 作 他
着 重 强 调 科 学 方 法 , 说 : 唯 有 有 方 法 的 乃 可 为 他 “
了人 的观念 、 自己的观 念 , 有 了所 谓 的 自由 。大 家 才 彼 此全 是一 个个 的人 , 也不 是 谁所 属有 的东 西 , 谁 大 家 的事 便大 家一 同做 主 办 理 , 人 的事 便 自己做 主 个

阐 述“ 学” “ 主” 科 和 民
的事 大家 都有 参 与做 主 的权 ” 再 是 “ 人 的事 大 家 , 个
都 无过 问的权 ” 。 他 强调 指 出西方 人 正是 因为 有
关 于西 方 文 化 , 漱 溟 认 为 , 成 就 不 外 “民 梁 其
主” “ 学 ” 两 样 , 说 : 我 对 这 两 样 东 西 完 全 和 科 这 他 “
11 9 5年 陈独 秀在 《 年 杂 志》 首揭 “ 主 ” 青 上 民 与 “ 科学 ” 面 大 旗 , 民 主 ” “ 学 ” 始 为 人 们 熟 两 “ 和 科 开 知并 开始 在 中国 奠定 了 它 “ 高 无 上 ” 至 的地 位 。正
如 胡适 所说 : 这 三 十年 来 , 一 名词 在 国 内几 乎 做 “ 有 到 了无上 尊严 的地 位 ; 无论 懂与 不懂 的人 , 论守 旧 无
“ 后的儒家” 最 。其 “ 西 学入 儒 学 ” 将 民 主 、 学与 儒 家人 生 态度 融 为 一 体 的儒 学观 , 显 了“ 四 ” 援 , 科 彰 五 时期 儒 学观 的 时代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

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以陈独秀思想为主的考察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也引起了同属亚洲、却有着不同发展道路的韩国同仁的兴趣。

考察韩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1) 新文化运动思想的黎明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韩国学界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新文化运动前的改革思想:从清末一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立志改革的志士仁人们始终以“中体西用”这一基本意识为前提展开他们的改革理论,以缓和西方文明对中国产生的冲击。

当时要改革中国的有志之士们始终坚持此改革方向,其原因与他们对中国和西方的认识有很密切的关系。

根据他们的观点,“中学”不论就其丰富性,还是多样性来说,都优于其他任何国家的思想,因此,依靠“西学”只能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表面问题。

换言之,他们接受“西学”,用“西学”来解决中国问题,不是在“体”的层次上,而只是在“用”的层次上。

但是,由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新态度和所做出的新评价,终于使“中学”为“体”的思想面临了严重的挑战。

1(2)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权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辛亥革命以后虽然出现了共和政治制度,但政治民主主义依然没有大的进展,相反,在政治和文化上却出现了逆历史发展和复辟倒退的滔滔洪流。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称帝,张勋企图恢复清朝封建专制制度,康有为等人为了孔教的国教化而进行的保皇运动,都是这种逆潮的表现。

正因如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才沉陷于绝望的境地。

其时又恰逢日本帝国主义向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这一事件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使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相对立,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觉意识和更为强烈的国家观念,使中国人民具有了群众运动的新经验。

这就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掀起新文化运动在客观上作了准备。

五四新文化时期梁漱溟对儒学的界定研究

五四新文化时期梁漱溟对儒学的界定研究
早在1917年梁漱溟进首先粱漱溟对宋代儒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北大的第一天就倡言要为孔子讨个说法我觉得指出宋代儒家将真实内在的情感化为繁缛的礼节规我有一个最大的责任即为替中国儒家作一个说范以理来压制人欲禁钢个性从而背离了人的明开出一个与现代学术接头的机会
河南理1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_ 社 ,第 1 卷 ,第 2期 ,2 1 1 0 0年 4月
梁 漱 溟 先 生 ( 8 3—1 8 19 9 8年 ) ,原 名 焕 鼎 , 字 寿 铭 ,又 字 漱 冥 , 以漱 溟 行 世 。他 是 中 国现 代 史 上 著 名 的 思 想 家 和 社 会 活 动 家 ,其 学 术 思 想 和 社 会 活 动 在 海 内 外 有 广 泛 的影 响 ,并 深 受 人 们 关 注 。
渗入 中 国 ,造成 东西方 不 同价值 观念体 系 和思维 方 式 的冲突 ,迫使先 进 的 中国知识 分子在 接受 西方 文 明 的同时反 思 自己的传 统文 化 ,并认识 到 中国不 仅
在 物 质 文 明 上 落 后 , 而 且 在 社 会 制 度 以 及 在 更 深 层
La g Sds ue t e utr i l c nr ue t te sl —a j sme t n e eo me t f teMa in ’ i tswi n w c l e cr e o t b t o h ef du t n d d v lp n “h y p h u c i a o
Absr c : Th a e o u e n i n tat e p p r fc s s o L a g’S t o g t o Co f inim d rn h u h n nuca s u i g“t e h Ma h y 4t Ne Cu t r w lu e Mo e e t v m n ”.t e a t o idst a a g’ e e r h so n u i n s d rn “t e M a t w Cu t r h u h rfn h tLin S r s a c e n Co f ca im u i g h y 4 h Ne lu e M o e n ” s a s se tc sud hewh c a t wn i e r to rgn lc e t n t n e c ft e d y v me t wa y t mai t y t ih h siso ntg ai n o ii a r a i e d n y o h a . o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反思对儒学的激烈批判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反思对儒学的激烈批判
― 、五四反传统的兴起 在 西 方 启 蒙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辛 亥 革 命 的 失 败 与 袁 世 凯 尊 孔复古的逆流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导火索。 陈 独 秀 结 合 中 国 近 代 的 历 史 进 程 进 一 步 指 出 :请 看近数 十 年的历史,每逢民主运动失败一次,反动潮流便 高 涨 一 次 , 同时孔子便被人“高抬一次”。“这 是何等自然逻辑”。他 认 为 , 中 国 人 由 于 长 期 受 封 建 帝 制 的 影 响 “脑子里实则装 满 了 帝 制 时代的旧思想… 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着君主 专制臭味”①。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及以 前 种 种 救 亡 图 存 运 动 的 失 败 ,都 应 归 结 为 广 大 国 民 的 不 觉 悟 , 不知自由民主为何物,而造成国民劣根性的原因就是与两千多 年帝制相伴随的旧道德。正是这种原因促使了新文化派人物对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进行了粗略的否定性评价。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反对儒教为中心的文化批判运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怀着改造国民性启发国民意识重塑国民性格的决心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否定的态度儒学独尊的地位被彻底打破
I论 坛 ■Biblioteka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思考--- 反思对儒学的激烈批判
文 / 王胜南
摘 要 :五 四 新 文 化 运 动 是 一 场 以 反 对 儒 教 为 中 心 的 文 化 批 判 运 动 ,以 陈 独 秀 为 代 表 的 一 批 激 进 的 知 识 分 子 怀 着 改 造
便 不 得 不 反 对 孔 教 、礼 法 、贞节、旧 伦 理 ,旧 政 治 。要 拥 护 那 赛 先 生 ,便 不 得 不 反 对 那 旧 艺 术 ,旧宗 教 。要 拥 护 德 先 生 ,又要拥 护 赛 先 生 ,便 不 得 不 反 对 国 粹 和 旧 文 学 。”⑥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之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之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非儒”之认识作者:张艳张涛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5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近现代思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彻底“反孔非儒”呢?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家及孔子的批判为中心对此问题进行梳理。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批孔反儒拉开帷幕的,这与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辛亥革命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在思想方面却并没有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君权观念、纲常礼教还依然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头脑中。

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在全国推行“尊孔复古”运动,以封建道德和礼教来麻痹人们,保皇派康有为主张奉行孔教为“国教”,张勋公然演出一幕“复辟”闹剧。

社会局势的混乱引起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甚感中国需要一场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明确表示:“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般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

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①可见这场运动不单是一场纯粹的思想文化运动,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意义。

正如陈独秀所解释:“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

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于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

”②由此先驱们才提出“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③的激烈言辞。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也涌入中国。

在西方文明强大威压下,知识分子开始不断地重审中国传统文化,他们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国粹和旧文学。

”④知识分子们正是在内外交相煎迫的国家形势下,而发起倡导科学、民主的新文化运动的。

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延续,是西方文明冲击下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自觉与反思。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评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评

题目: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评学院:建筑城规学院专业:建筑学班级:建筑122学号:xxxxxxxx学生姓名:xxxx因为不是文科专业,关于新文化运动以及儒家学说,我肯定有许多学术上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就谈一谈我对它的看法和理解。

要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儒家学说的批评,就要清楚批评的原因,我先从儒家学说的起源说起。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

中国儒学有四个比较明显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四、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作为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每一个建筑都是有其时代性和社会性的。

同样,我觉得学说流派也是一样的。

我从我的角度分析一下儒学的起源与发展。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礼乐崩坏,社会动荡,人民没办法好好地生活。

孔子看到了这个现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广大人民内心对于安定的生活也有深刻的期盼,于是,儒学就孕育而生了。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社会。

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一、20世纪以来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第一个问题,是讲挑战,就是要看这个百年的儒学,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背景,什么样的一个文化环境,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冲突,在这下面来成长、来发展的。

20世纪的中华儒学的发展,它是经历了四次的挑战和面对了四次的挑战。

(一)清末到民初政教改革对儒学的挑战第一次就是清末到民初的这个政教的改革。

因为知道这个1901年,这个清政府发布了《兴学诏书》,就是倡导全国建立新的学堂。

这个在当时来讲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那么在这样一个倡导下,老的儒学就慢慢衰微了,这里讲的老的儒学,就是儒学第一个意思就是当时的一种学校,就是以培养儒生,进入科举体制的这种儒学学校就式微了,就是全国开始大办这种新型的学堂,所以这个举措它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很明确的一个挑战。

那么到了1905年,这个更重要的就是清朝政府决定结束科举制度。

因为知道这个科举制度对于儒家的这个生存来讲,是带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可以说在前现代的这个中华社会,儒家思想和文化,它能够得以生存有三个重要的基础。

那么第一个基础就是国家、王朝宣布它为意识形态,那么正式颁定儒家的经典是国家的经典,那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王朝的统治的这种推行。

第二就是教育制度,主要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规定了儒家经典,是作为文官这个考试制度的主要的科目。

那么当然还有第三个,就是整个在几千年来,中华社会流行的这种家族的这种乡治的这种制度。

那看晚清的战略改革从科举制度上,对这个儒家的这个生存可以说造成了一个重大的影响。

那么在这个1905年以后,虽然这个科举制度结束了,但是清政府仍然决定就是在所有的学校保留经学,保留经学的课程。

那么要求学校要继续在这个孔诞日,要能够祀孔,就是祭祀孔子。

那么这点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也改变了。

辛亥革命以后,在这个蔡元培这个主掌教育部以后,就决定要废祀孔、删经学。

那这样这个尊孔读经一般讲的,那么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也遭遇到了挫折。

五四运动与儒学——兼论儒学的现代困境

五四运动与儒学——兼论儒学的现代困境

余 英 时 在 《五 四运 动 与 中 国传 统 》一 文 中指 出 ,“对 于 五 四 运 动 的研 究 和 评 论 ,向来 都 强 调 它 ‘新 ’的一 面 ,尤 其 是接 受 西方 思 想 的部 分 。就 五 四 以来 的整 个 历 史进 程 来 看 ,这 一 强 调 无疑 是 有 充 分 的根 据 的 ,因 为五 四在 近 代 思 想 上 的正 面 意 义 确 在 于 此 。 ” 余 英 时 将 五 四 运 动 在 思 想 方 面 和 中国 旧传 统 的 关 系 略 加 疏 解 , 指 出五 四运 动 虽 以提 倡 新 文 化 为 主 旨但 其 中仍 杂 有 旧传 统 的成 分 。“五 四运 动 的倡 导 者 一方 面 固然 受 到 前一 时 代 学 人所 鼓 吹 的 进化论 、变法 、革命等源于西方的社会政 治思想的深刻而明显的 刺 激 ,但 另一 方 面 则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接 受 了 他 们 对 于 中 国传 统 的 解 释 。”余 英时 同意 把 五 四 当做 一 次 反 传 统 、反 儒 学运 动 的观 点 , 又注 意 到 了 五 四 运 动 与 中 国传 统 之 间 的 内在 关 系 。他 认 为 五 四 运 动 自 有其 中 国传 统 的根 源 ,它 的 反 传 统 反 礼 教 思想 基 本 上 源 于传 统 中 的非 正 统 或 反正 统 的 思 想 。 五 四 运 动 虽成 功 的摧 毁 了 中 国 的传 统 文 化 秩 序 ,但 是 五 四 以 来 的 中 国 人尽 管 用 了新 的 和 外 来 的观 念 ,可 是 所 重建 的文 化 秩 序 也 还 没 有突 破 传 统 的格 局 。
周 策 纵 指 出 ,五 四运 动 早 期 的新 知 识 分 子 们 攻 击 儒 学 ,主 要 是攻 击 现 行 的 对 儒 学 学 说 的 正 统 解 释 。 这种 解 释 与攻 击 也 都 不 一 定 完整 地 把 握 了 孔 子 的 理 论 或 精 神 。 在论 争 中 ,中 国历 史 、典 籍 、宗教、文化进行了批判性 的重估 ,此后无休止 的争论中 ,又出 现 了许 多 复 杂 的 情况 。

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新文化运动不是反儒学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儒学关系---新文化运动不是反儒学运动
法社会封建时代的道德来支配现代社会。
第三 , 新文化派的 “非儒” 言论大都针对当时尊孔复辟的
逆流而发 , 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
8
批判的态度看历史
· 用进步史观来评判儒学 ·
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思想文化
9
参考文献
[1]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 误解及其他[J] [2]傅静,董家丽.“打倒孔家店”之历史反思[J] [3]李南阅.浅论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J] [4]张艳国.尊孔与袁世凯复辟[J] [5]屈中正,张艳红,周凌云.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儒学”的分析[J]
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 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 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 ---陈独秀《独秀文存》
“看那二千余年来支配中国人精神的孔门伦理,所谓纲常,所谓
是牺牲被治者的个性以事治者?
名教,所谓道德,所谓礼义,那一样不是损卑下以奉尊长?那一样不

---李大钊
6
历史的误解
五四新文化派所反对的不是 儒学,而是礼教。 新文化运动所要打倒的也不 是儒学,而是对儒学的教条 主义和狂热迷信。
7
历史的误解
第一 , 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 “儒学” 或 “孔子之道”、
“孔道”、 “孔教”、 “儒教” 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
第二 , 新文化派从不否定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 , 但反对用宗
的‘清道夫’,担来思想的清 水,一勺一勺的洒向那孔尘弥 漫的大街。现代中国人应该 ‘打倒孔家店’,正因为二千 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 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 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 下来槌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新儒家思潮

新儒家思潮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这一学派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新儒家的学说被称之为“新儒学”,它是与马克思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并称的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思想代表。

新儒家的学说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文化哲学,他们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性和优越性,认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儒家人文主义,它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吸纳和会通。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新儒家经历了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思想家。

有关新儒家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等问题,目前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说法,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从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有梁漱溟、熊十力、张君劢、冯友兰、贺鳞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儒家;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港台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等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从八十年代开始,有杜维明、刘述先等为代表第三代新儒家。

从理论发展阶段来看,新儒家的学说大致又可分为四个理论阶段新儒家的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较突出的缺点是:一、把多元的、多民族、不同时空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简单归结为儒家文化,这是不符合中国历史的事实的。

二、对传统儒家文化造成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巨大负面影响,不是低估就是视而不见,即使有一点批判也往往是轻描淡写的。

三、过分强调了道德的作用,没有找出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可行性途径,他们的理论大多带有一厢情愿的、纯理论的色彩。

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

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

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与新儒家的思想界限(文/ 唐文明)新文化运动的转折以1919年的“五四”事件为标志,这是不争的事实。

与这个转折有很大关系的是当时的思想界在西方认知上发生的变化。

虽然早在晚清时期,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新的时代是一个“民族帝国主义”的时代,但对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认知,正是在一战之后、“五四”之前达到了一个高峰,从而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后来“五四”运动被定性为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就是着意于这一点。

一战之后、“五四”之前中国思想界的西方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西方社会内部种种严重问题——诸如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政党之偏私、武人之跋扈等——的清晰观察。

将内外两方面问题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一幅反思图景,而新文化运动的转折正是基于这种反思。

这种反思既有政治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

政治层面特别聚焦于对资本主义的不满,解决的思路大多折向社会主义。

文化层面当然关心的是精神问题,基本的判断是西方现代文明以物质文明为其主要特征,在精神文明方面则多有不足。

从启蒙的主题来看,文化层面的反思显然比政治层面的反思更为根本,甚至是被作为后者的基础来看待的。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反思首先并不是站在另一种文明的立场上展开的,而是基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不满情绪而从留意其内部的自我反思这一点开始的。

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说法后,分别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Morality),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

以哲学或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首先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内部反思,且正是对这种反思的认可导致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对中国自身文明的态度上的转变。

“五四”前后兴起的新儒家的思想,就是在这种倡哲学与道德以弘扬精神文明、以补民主与科学之不足的方向上展开的,因而仍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高度认可:不仅没有人否认民主与科学的价值,启蒙的声音仍是其中的最强音。

五四新文学的儒学文艺观渗透

五四新文学的儒学文艺观渗透
( 衢州学院 中文系 ,浙江 衢州 3 4 0 ) 2 00

要: 脱胎 于新 文化运动的五四新 文学 , 以激进的姿 态对 以儒 学为代 表的 中国传统 文化进行 了极为深刻 的颠
覆与反思 , 力实现着与儒 家文化的割裂。然而五 四文 学无法回避传 统文化尤其是 儒 家思想的重大影 响, 努 其文学理 念 又与儒 学文艺观产生 了不 同程度 的暗舍 ; 创作 实践 中, 学传统 因子也悄悄渗透 于各类文本 中, 在 儒 且赋 予 了新 鲜的时


收 稿 日期 :0 0 1- 9 2 1— 1 0
作者简介: 贵志浩 (9 5 )浙 江衢 州人 , 16 一 , 浙江衢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 主要从 事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
13 4
和作为礼教的孔教作了明确 的区分 :反对孔教 , “ 并不 很显然 , 新文化运 动的倡导者们与儒学 的切割并 是反对孔子个人 , 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 。不 非 完 全 彻底 , 们 也 有 承认 儒 学 合 理 性 的一 面 , 着 他 有 过 因为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 , 适合 现代潮流 , 还有一 与儒 学 的精 神 联 系 , 么反 映在 文 学 上 也必 然 与 儒学 那 班 人 硬要 拿 他 出来 压 迫 现代 人 心 ,抵抗 现 代 潮 流 , 成 文 艺观 存在 千 丝万缕 的联 系。 了我们 现代 的最大 障 碍 。”呵 见他 所反 对 的是孔 子 学 【 说 与 现代 社 会 的不 适应 之处 , 孔 子学 说被 统 治 者所 是 利用并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后来在《 新文化运动是 什 么》 一文 中 , 他作 出了这样的反思 :我们 不满意于 “ 五 四新 文 学 观 是 一 种 不 同于 以往 的全 新 的文 学 旧道德 , 因 为孝 悌底 范 围太 狭 了 。 什么爱 有 等差 , 观 , 是 说 它建立在反传统反儒 学的基 础上 , 颠覆 了旧文学 施 及 亲始 , 免太 滑 头 了 。 未 就是 达 到他 们人人 亲 其亲 、 贯强 调 的道统 观念 。 而正 如新 文 化运 动所 面临 的 然 长 其 长 的理 想世 界 ,那 时社 会 的纷 争恐 怕 更 加利 害 ; 文 化批 判 与精 神 承继 一样 , 四新 文 学 观也 无 法 割裂 五 所 以现代道德底理想 , 是要把家庭的孝悌扩充到全社 与传统文学 的关系。这一点周作人在《 中国新文学 的 会 的友爱 。现在有一班青年却误解 了这个意思 , 他并 源 流》 中有 较好 的说 明 。 没有将爱情 扩充到社会上 , 他却打着新思想新家庭 的 新 文学 观念 的最 初 倡 导者 是 胡 适 和 陈独 秀 , 们 他 旗帜 , 抛弃 了他 的慈 爱 的 、 可怜 的老母 ; 种 人 岂不是 率先举起 了文学革命 的大旗 , 这 胡适在《 文学改 良刍议》 误解 了新文 化运 动 的意思 ?因为新文 化运 动是 主张教 中提 出了“ 八事 ”日须言之有物 , : 日不摹仿古人 , 日须 人 把爱 情 扩 充 , 主张 教 人把 爱情 缩 小 。” 这 种将 爱 讲 求 文 法 , 不 阁 日不 作无 病 之 呻 吟 , 日务 去 烂 调套 语 , 日不 扩 充 的主 张 , L 的“ 吾 老 以及人 之 老 , 吾 幼 以 用典 , 与孑 子 老 幼 日不讲对仗 , 日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的《 文学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发展成熟期
代表人物除梁、 张、熊,冯友兰、 贺麟
二、现代新儒学的崛起
新儒家 的活动
思想理论 建设
人才的培 养 社会改造 的实践尝 试
变 由 此 出 现 了 一 种 新 的 格 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也 使 现 代 文 化 保 守 主 义 思 潮 的 演
意 义 : 推 动 了 新 儒 学 本 身 的 发 展 ,
二、现代新儒学的崛起
第一代的代表 人物:梁漱溟、 张君劢 、熊 十力 、马浮、 冯友兰等
第二代:唐君 毅、牟宗三、 徐复观、方东 美等
第三代:杜维 明、刘述先等
二、现代新儒学的崛起
现代新儒家: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主导或核心的地位
,以继承、阐扬传统儒学中所包含的哲学和人生智慧为职
志,并通过吸纳、融合、会通西学来使它取得现代形态,
第六章 重估传统:现代新儒学思潮
第一节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一、儒学复兴思潮的涌动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孔 子以及儒家学说批判
一部分学术界人士 的异议
树立起了一个具有现 代意义的思想对立面
一、儒学复兴思潮的涌动
对儒学持批 判态度
• 以梁启超、章太炎、 严复等为代表
倾向于复兴 儒学的思想 类型
具有现代文化 和民主政治意 • 以陈嘉异、柳诒徵、梁漱 识,同时又对 儒学抱有同情 溟、张君劢为代表 态度
政治和文化 上一贯恋旧 的保守人士
• 以孙德谦、张尔田为代 表
一、儒学复兴思潮的涌动
现代儒学复兴思潮与传统儒学
传统儒学:对封 建君主政治有着 对儒学肯定,特 很强的依附关系。 现代儒学复兴思 都不赞成立孔子 别关注其伦理道 潮:本民族的文 为教主 德观念的现代价 值 化传统十分尊重, 对于封建君主制 度持反对态度

五四新文化运对儒学态度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对儒学态度的再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对儒学态度的再认识毛学斌人们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的反儒学的运动。

在高中的学习中,一提到五四运动马上就会想到打到孔家店,而打到孔家店通常被理解为打到传统打到儒学。

于是五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成为学术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

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的当成一次反儒学运动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曲解和偏激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当时他们提出的一些言论和口号中得出他们真实的态度。

从当时《新青年》提出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新文化派他们提出的“打到孔家店,打到孔府,孔道及儒教等”实际上指的是礼教。

陈独秀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当时对儒学得批判只涉及伦理方面而不涉及宇宙观和人性观,而且在伦理层面上只批评那种以纲常为中心的社会约束性道德,而没有涉及以“仁、诚”为中心的道德。

总之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基础道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并没有否定,相反还给以肯定。

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吴虞曾说过,我们批判的是礼教而不是礼仪。

第二,新文化运动从不否定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但反对用封建社会的宗法道德来愚昧民众,来阻碍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想在我国的传播。

陈独秀在《答佩剑青年》中说过“本志诋孔以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于现代社会生活,未尝过此以论也。

可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当时新文化学派他们当时所批判的中心点是专注于当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封建社会的宗法道德等方面。

第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既是反对尊孔复古逆流,也是反对袁世凯的帝制复辟。

民国初年正是孔子被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所利用的玩弄之时,在1915年和1917年先后出现了两次打着孔教名义的帝制复辟,这两次帝制的复辟使当时的有志之士看清了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而当时的反儒言论主要就是针对这一系列事件而发生的。

陈独秀在《四答常乃德》中说过“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

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评价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评价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评价儒学历来都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既表现在对世俗社会风气、政治上的不合理之处展开批判,亦表现在对儒家以外其他各家思想的批判方面,当然还表现在对儒学内部不同传统的批判方面。

儒学正因为自己传统内部充满着批判性,因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批判儒学,从而推动儒学向前发展。

当然,如果仅仅抓住“批判性”三个字来讨论儒学的特征,对于当代儒学的新发展未必有多大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提出了“政治儒学’、‘生活儒学”等新的命题,与现代新儒家所提倡的“心性儒学”构成一种回应关系,也未尝不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但如果仿照这种构词方式来研究儒学,其结果极有可能将具有整体性的儒学作碎片化的处理,表面上看儒学研究新成果迭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实际上可能导致儒学的自我瓦解。

本文提出儒学的批判性与批判儒学的话题,是基于对儒学的核心精神仁爱与仁道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历史上的儒家,他们的思想体系及其理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核心精神还是仁爱与仁道。

而仁爱与仁道的精神,其核心的观念是把人当作同类来看,要求以对待人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人,这就是儒家思想一再强调的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这一根本底线。

而这一根本的人伦底线落实在政治行动上,就是“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基本政治哲学理念。

儒家以仁爱与仁道为核心的哲学理想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儒学的批判性与批判儒学的根本灵魂。

不理解此根本灵魂,则无法理解儒学的批判性与批判儒学的真正精髓。

儒学所蕴含的建设性的思想内容与其所包含的批判性特征,甚至是批判儒学的思想内容,正是儒学一体两面的体现。

本文所采用的是“即哲学史讲哲学”的方法,亦可以说是“以论带史”,类似传统学术中的“六经注我”方法。

该方法源自黑格尔“哲学就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但又不同于黑格尔命题的基本预设。

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精神”出发,将人类的文明史看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

在这一封闭的“绝对精神”里,哲学就是哲学自我展开的历史。

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儒家文化观——以李大钊“选择性批儒”为例

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儒家文化观——以李大钊“选择性批儒”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谈到:“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

”[1]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过去中国影响最大的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的涤荡演变中几经沉浮,时废时兴,至今日,仍备受争议。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孕育一切创新文化的土壤,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于今天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有借鉴意义。

五四时期的中国,随剧烈的社会变革而来的是极端而激进的思想启蒙,加之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急剧的东西冲突下,首先接触到外来文化的先进知识分子向往并倡导科学、民主,将一切矛头直指“孔家店”,孔子成为近代中国积贫累弱的替罪羊。

五四运动前后掀起的数次“新文化运动”实质上都是对儒学文化进行价值再重估的文化批判运动。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文化面临的窘境“文化繁荣时,人们难以对自己拥有的文化进行自我批判,文化自我批判往往发生在文化的衰落时。

”[2]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最严峻的国情。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便开始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停滞不前且远远落后于西方,国民思想更是禁锢于“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抱守残缺。

面对西方列强企图用坚船利炮“撬开”国门的重重危机,不同阶层的国民试图从器物与制度层面向西、向日学习,以期振兴中华,都以失败告终。

伴随着政治局势的混乱与西方新思想的流入,知识分子的文化思想活动十分活跃,中国出现了新的“学术争鸣”局面。

在寻求挽救民族危亡、振奋国民的道路上,有“新型”知识分子认识到真正能救中国的是进行一场由表及里的思想文化层面的变革。

于是,人们逐渐把矛头指向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一股“反传统”之风,而儒家文化作为代表专制和愚昧的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与当时追求民主和科学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自然而然成为了反传统文化的攻击对象。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doc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doc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13300字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研究中,五四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

70多年来,有关五四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人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断解说着五四的不同历史意义。

这一方面是因为五四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四以后的中国历史,直接间接地都与五四有关,现代中国的许多问题也都导源于五四运动,因此对五四的探讨便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意义非凡了。

然而五四又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有时候人们把它抬得很高,有时候人们又把它贬得很低。

即以最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学术界而论,八十年代,西学在中国受到重视,五四也随之受宠;九十年代,国学盛行,加上一些西方学理的输入,五四连同科学、理性又都一再受到质疑。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人们或褒或贬,皆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即五四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运动。

因此,梳理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便成了认识五四、了解五四的关键。

本文将主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1]对儒学的态度。

一提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打倒孔家店[2],而打倒孔家店通常又被理解为打倒传统或打倒儒学。

于是五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支配着学术界并成为五四研究中的主流话语。

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看作一次反儒学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或误读。

这种误解是五四运动以后70多年来人们在研究、纪念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

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者常常犯以今例古的错误,即是以现今观念套到古人身上去。

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实际上是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任何解释都牵涉到人先存的历史文化、先存的语言观念、先存的前提和假设。

离开特定的语境,我们就无法理解其真实的含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也是如此。

离开五四前中国社会政治状况,五四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及其思想背景,现实的政治生活和个人体验,我们就无从理解他们对儒学的真实态度。

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政治革新无望,复古思潮猖獗,而儒学又渐渐失去生命力的情况下兴起的。

张申府的儒学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张申府的儒学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孔子及儒学成为 进步的标志,而尊崇孔子及儒学则被视为落后于时代。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也相应地被划分为“批孔派”和“尊孔派”。

然而,这样的二分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不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以儒学为主 体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在“批孔派”的思想深处存在着重新诠释孔子思想的倾向,在“尊孔派”的思想深处存在着化解孔子 思想消极因素的倾向。

张申府既不主张一味批孔,也不主张盲目尊孔,而是以罗素的逻辑解析为依托,结合唯物辩证法,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理性地对待孔子及其思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2020年第12期 学习与探索No.12,2020(总第 305 期)Study & ExplorationSerial. No.305-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张申府的儒学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赵菲菲,柴文华(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张申府的儒学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双重关系:一方面,其儒学思想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浸礼,带有鲜明的五四印记;另一方面,其儒学思想又表现出显著的个性特征,以自身的理论创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张申府主张重新估价“尊孔”与“批孔”两种观念,提出以“救出 孔夫子”来弥补“打倒孔家店”所带来的偏颇,通过“扬弃儒学”来去伪存真,从而挖掘孔子思想的真正意涵。

张申府以“实”和“理性”倡导“科学与民主”,认为“理性”既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亦是民主精神的灵魂,同时 “理性”还是儒学的“仁”在人们生活中的表现。

张申府还对五四时代的文化启蒙运动进行了深入反思,主张融合中西文化中“一与通”“多与析”的思维方式,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理论,将“仁” “科学法”及“唯物辩证法”三者有机结合,进而开辟出中、西、马相互融合、辩证综合的创新文化体系,以期达到对五四文 化启蒙运动的反思与超越。

关键词:张申府;儒学思想;“理性”;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图分类号:B261-0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 2020) 12-0027-06儒学思想体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独树一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欧阳军喜一问题的提出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研究中,“五四”始终是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

70多年来,有关“五四”的论文和专著层出不穷,人们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断解说着“五四”的不同历史意义。

这一方面是因为“五四”已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四”以后的中国历史,直接间接地都与“五四”有关,现代中国的许多问题也都导源于“五四”运动,因此对“五四”的探讨便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意义非凡了。

然而“五四”又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有时候人们把它抬得很高,有时候人们又把它贬得很低。

即以最近二十年中国大陆学术界而论,八十年代,“西学”在中国受到重视,“五四”也随之受宠;九十年代,“国学”盛行,加上一些西方学理的输入,“五四”连同科学、理性又都一再受到质疑。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人们或褒或贬,皆基于这样一种预设:即“五四”是一次激进的反传统运动。

因此,梳理“五四”与传统的关系便成了认识“五四”、了解“五四”的关键。

本文将主要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1]对儒学的态度。

一提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人们就会想到“打倒孔家店”[2],而“打倒孔家店”通常又被理解为“打倒传统”或“打倒儒学”。

于是“五四反儒学”的观念一直支配着学术界并成为“五四”研究中的主流话语。

其实,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看作一次反儒学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或“误读”。

这种误解是“五四”运动以后70多年来人们在研究、纪念和回忆的过程中逐步确立的。

这种观念形成的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者常常犯“以今例古”的错误,即是以现今观念套到古人身上去。

现代解释学认为,“解释”实际上是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任何解释都牵涉到人先存的历史文化、先存的语言观念、先存的前提和假设。

离开特定的语境,我们就无法理解其真实的含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也是如此。

离开“五四”前中国社会政治状况,“五四”知识分子所受的教育及其思想背景,现实的政治生活和个人体验,我们就无从理解他们对儒学的真实态度。

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政治革新无望,复古思潮猖獗,而儒学又渐渐失去生命力的情况下兴起的。

“五四”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仍试图用一种新方法来解释日渐失去活力的儒学,并通过“中西融会”的方式,充分吸收西方文明,从而给传统儒学注入新鲜的因素,以图缓解儒学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紧张。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解释及其采取的叙事方式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反对的还是制度化、物质化的儒学,即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

下面申而论之。

二新文化派“反儒”言论的分析要弄清楚新文化派对儒学的真实态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们的言论作具体的分析,看看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其真实的含义是什么,他们要否定的是什么,以及要否定到什么程度。

任何“文本”的真实含义并不就是它“看上去”直接向我们所说的。

相反,它的意义必须通过对它所以产生的历史情景或生活环境的严格准确的重建才能被发现。

《新青年》同仁的“反儒”言论很多,而且态度非常激烈,如果孤立地看,很容易造成误解。

只有把相关的言论综合起来,放到具体的历史情景中去考察,才能弄清其真实的含义。

总的说来,《新青年》的“反儒”言论有四大特征。

第一,新文化派在批评中所说的“儒学”或“孔子之道”、“孔道”、“孔教”、“儒教”等实际上指的就是礼教。

儒学与礼教有联系又有区别,礼教以儒学三纲说为基础,强调忠、孝,其特点是人身依附,属形而下之儒学。

从文化理论来看,任何文化现象都可以概约地分为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

儒家在中国的影响实包括三个层次而无遗,但其影响最深最远的,实在法律制度公私生活方面。

[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儒”言论,重点放在破坏礼法、破坏旧伦理、破坏旧习俗,批判的层次始终停留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画,对儒家的理论层面,如仁、义、心、性等问题则几乎没有涉及,[4]相反还加以肯定。

这种情况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反对的是礼教,不是整个的儒学。

下面是陈独秀在不同场合对儒家学说的认识。

陈独秀说: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

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

[5]孔教之精华曰礼教,为吾国伦理政治之根本。

[6]孔教的教义,乃是教人忠君,孝父,从夫。

无论政治伦理,都不外这种重阶级尊卑三纲主义。

[7]孔子之道,以伦理政治忠孝一贯,为其大本,其他则枝叶也。

[8]从上面所引的材料看,陈独秀谈儒学或孔教或孔子之道时,总是与忠、孝两个概念连在一起。

试看他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中所列举孔子之道种种,无非是与忠、孝相连的尊卑制度和阶级观念而已。

忠、孝为历代统治者所利用之后,作为愚民治民的工具,这正是陈独秀和其他新派人物所要加以揭露的。

尤其是“孝”,它是引出其他各种德性的元德。

有了孝,就能保证履行官僚制最重要的等级义务。

[9]因此孝以及由此引出的家族制度和忠君观念,便是受攻击最多最厉害的地方。

总的来看,陈独秀对儒学的攻击只涉及伦理方面而不涉及宇宙观和人性论,而且在伦理层面中只批评了那种以纲常名教为中心的社会约束性道德,而没有涉及以“仁”、“诚”为中心的精神超越性道德,对儒学的道德基础,即人禽之辨,文野之分,义利之分及“仁”、“诚”等道德范畴,不仅没有否定,而且还给予充分的肯定。

[10]陈独秀如此,吴虞、李大钊、胡适等莫不如此。

所以吴虞说,“我们今日所攻击的乃是礼教,不是礼仪。

”[11] 第二,《新青年》从不否定儒家学说的历史价值,但反对用宗法社会封建时代的道德来支配现代社会。

且看陈独秀是怎么说的:本志诋孔,以为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于现代生活,未尝过此以立论也。

[12]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故不能已于一言。

[13]吾人不满于儒家者,以其分别男女尊卑过甚,不合于现代社会之生活也。

然其说尚平实近乎情理。

其教忠,教孝,教从,倘系施者自动的行为,在今世虽非善制,亦非恶行。

[14]可见,陈独秀诋孔,专注于宗法社会封建时代的道德不合于现代生活一面。

吴虞诋孔,也是专注于这一方面。

他说,“不佞常谓孔子自是当时之伟人,然欲坚执其学以笼罩天下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不攻之者,势也。

”[15]陈、吴的这一特点胡适早已指出过。

[16]吴虞的日本朋友青木正儿也认为陈、吴两人言论的立脚点,“都由政治学上出发,而归着于孔子之道不合于现代底结论。

”[17]李大钊与陈、吴一样,也是立足于孔子伦理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这一方面。

他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

”[18]可见,“五四”新文化派在这一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他们都致力于揭示礼教与现代生活的内在紧张。

“五四”新文化派的这一特点与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对待儒学的态度极为相似。

[19] 第三,《新青年》的“非儒”言论大都针对当时尊孔复辟的逆流而发,具有鲜明的现实色彩。

民国初年正是孔子被袁世凯和大小军阀玩弄利用之时。

1912年10月,陈焕章、沈曾植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孔教会”。

1913年3月,孔教会代表陈焕章、严复、夏曾佑、梁启超上书参政两院,提出《请定孔教为国教》请愿书,虽然这议案被否决,但在同年10月通过的《天坛宪法草案》中又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接下来的事便是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

两度帝制的出现,使人们越发看清了孔教与帝制的关系,而当时的言论,就是针对这一系列事件而发的。

陈独秀说:学理而至为他种势力所拥护所利用,此孔教之所以一文不值也。

此正袁氏执政以来,吾人所以痛心疾首于孔教而必欲破坏之也。

[20]李大钊说:“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一语,……不啻将教授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隐然为一部分之取消,是必有大奸慝怀挟专制之野心者,秘持其权衡,而议坛诸公,未能烛照其奸,诚为最可痛惜之事。

[21]吴虞说:君主既握政教之权,复兼家长之责,作之君,作之师,且作民父母。

于是家族制度与君主政体遂相依附而不可离,儒教徒之推崇君主,直驾父母而上之,故儒教最为君主所凭藉而利用,此余所谓政治改革而儒教家族制度不改革,则尚余此二大部专制,安能得真共和也。

[22]可见,《新青年》的“反儒”言论,大多是针对孔教会的复古活动而发。

因为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所以持论也稍嫌激烈。

如果不放到当时具体的语境中去考察,确实是难以让人理解的。

比如钱玄同的废灭汉文的主张,实在是“愤极了才发出这种激切的议论”[23]。

而且《新青年》同仁多半是不赞成这种主张的。

陈独秀则有感于人类惰性阻碍文明进化的事实,因此主张上也就较为激烈。

[24]李大钊则认定“思想界之销沉,非大声疾呼以扬布自我解放之说,不足以挽积重难返之势”,“故言之不觉其沉痛也”[25]。

第四,新文化派即使在他们态度最为激烈的时候,总是反复申明自己并不是真的反孔子或儒学。

且看下面的几段话。

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

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

[26]李大钊说: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27]陈独秀说: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又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蔽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

即以国粹论,旧说九流并美,倘尚一尊,不独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

[28]李大钊说:圣人之权威于中国最大者,厥为孔子。

以孔子为吾国过去之一伟人而敬之,吾人亦不让尊崇孔教之诸公。

即孔子之说,今日有其真价,吾人亦绝不敢蔑视。

惟取孔子之说以助益其自我之修养,俾孔子为我之孔子可也。

奉其自我以贡献于孔子偶像之前,使其自我为孔子之我不可也。

使孔子为青年之孔子可也,使青年尽为孔子之青年不可也。

[29]陈独秀、李大钊以上所言,无非是想表达两个意思。

(一)他们反对儒学被人利用而不反对儒学本身;(二)他们反对儒学定于一尊而主张思想自由。

这两点实代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基本态度。

由此可见,新文化派所攻击的是儒学的专断和腐败,所要打倒的是对儒学的教条主义和狂热迷信,而不是儒学本身。

事实上,除陈独秀、李大钊反复申述过自己并不是真正反孔外,胡适也自始至终不承认自己反孔,他说他对孔子、孟子和朱熹都是十分崇敬的。

[30]吴虞也认为胡适、陈独秀诸先生把他当作“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实在是误解了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