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4.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4.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法律保障生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我们的生活方面的作用,理解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在保障生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的法律意识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法律抱有敬畏之心,有的学生则对法律缺乏基本的尊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我们的生活方面的作用,理解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保障生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2.学生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在保障生活方面的作用。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
3.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准备相关道具和资料。
3.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图片,图片内容包括法律标志、法庭、律师等,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生活方面的作用。
案例可包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等,涉及法律知识点的讲解。
3.操练(20分钟)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活动可以分组进行,每组学生根据情景设定,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进行角色扮演。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写法,培养分析思维与整合思维。 三、价值目标 制作主题为“扬中华美德 育君子之风”的美德公益宣传片,弘
扬美德,陶冶情操,树立更高的道德修养追求,修身正己。
核心任务
制 作 一 段 主 题 为 “ 扬中华美 德 育君子之风” 的 美 德 公 益 宣 传 片。
课文 选材
《叶圣陶先 生二三事》
中心
组材技巧
《驿路梨花 解放军修建小茅屋;梨 雷锋精神已在全
》
花等哈尼小姑娘照料小 国各地、各民族
茅屋;瑶族老人送米、 人民的心中发扬
修葺小茅屋;“我”和 光大,世代相传
老余修葺小茅屋。
。
《陋室铭》
运用象征巧 设线索设置 悬念误会前
后照应
《爱莲说》
学习评价
根据第一课段所选定的美德主题,搜集或编写故事素材,结 合所学的组材技巧,确定和组织好公益宣传片的故事素材。
的都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 事,小事件现大品格,以小见 大。
《驿路梨花》学习任务单 品读“梨花”
《陋室铭》学习任务单
《爱莲说》学习任务单
2.比较、分析课文,填写表格,从选材、中心、组材技巧 三个角度梳理课文的不同写法,归纳写作学习元素。
要求: (1)结合重点语段的赏析与课文,独立梳理归纳“组材技巧” 的写作学习元素,补充表格;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级分享,教师点拨; (4)结合分享成果与点拨,完善表格内容。
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3)其
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
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 (3)对比鲜明: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大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优质课件(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大单元教学设计一、本单元的地位本单元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着力体现学生生命成长的连续性与教育内容的衔接,既是本册教材最后一个单元,也是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单元。
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学习,力图展现法律包含的公正、自由、和谐等因素。
教材着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带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治的进程,了解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理解法律对生活的保障作用,感受法律对青少年的关爱,领会法治思想、法治精神,引导学生自觉尊崇法律,学会依法办事,努力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初中学生对我国不断推进的法治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
一提起法律,他们可能更多地联想到法律的威严、强制性,很少能想到法律的保障作用;有的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实施了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却浑然不知,法治意识比较淡薄。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
明确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了解法律的产生、法律的特征和作用,体会法律让生活更美好。
三、本单元设计意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通过法治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加强法治教育,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
未成年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
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三春晖寸草心-孝老敬亲,从我做起》》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三春晖·寸草心-孝老敬亲,从我做起》》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要立足于培养孩子们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多个方面,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迪智慧的作用。
2022新课标中讲到语文要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语文,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孝亲敬老”恰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的一脉,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懂得“孝”的意蕴。
语言运用是语文每一节课都要着重的地方,小到一个汉字,大到整篇文章,要引导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组织语言,沟通交流,能够清晰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节课探究了“孝”字的写法,这是最汉字内涵的挖掘,同时引导孩子们将自己对于“孝”的见解以及要对父母说的话表达出来,这都是在锻炼语言运用。
思维与审美,也是在初中阶段要塑造的方面,引导孩子们去辩证看待“孝”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将“孝亲敬老”传递到更多的地方。
教材分析《孝老敬亲,从我做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围绕“孝亲敬老”主题开展活动。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引导学生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材为孩子开展综合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指引,比如从“孝”的论述,可以引导孩子们探寻“孝”的内涵;对孝亲敬老活动的开展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可以指引学生们自行去策划一个活动;对于海报和手抄报、漫画的制作也给出了相应的提示。
通过本节课,引导孩子们思考“孝”的真正含义,同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践行“孝”,并让“孝”传递到更多的地方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有了初步的形成。
在语文方面,也掌握一定了的文言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和写作能力,审美能力也渐渐得到提升。
对于“孝”这个字,初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认知,但层次较浅,怎么才算是“孝”呢?他们仅仅停留在要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事,或者是听父母的话,所以可以通过让他们自行收集“孝”的论述,思考“孝”的内涵,同时引导他们将格局从家事走向国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律保障生活》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的一节内容。
教材从法律的涵义、法律的作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我们的生活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于法律在保障生活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较多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支持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法律的涵义、作用,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在保障生活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法律的基本涵义、作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难点: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法律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道具和场地。
3.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涵义、作用,以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法律在保障生活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发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总结法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10.2《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与法律同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我们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认识较片面,理解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我们与法律息息相关。
2.难点: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制作PPT,展示案例和相关知识点。
3.准备时间:约1课时(45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场景,如法庭、警察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典型案例,如盗窃、诈骗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出维护权益的方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写作 怎样选材 教案
识选材
选材的概念:选材是指写作时选择适用的材料或素材。
老师引导:选材,要选择,前提是有素材可选才能选。
学生积极响应
引出列素材要用的思维拓展法
学选材
用思维拓展法列素材
以列举适用于作文题《有你的时光》的素材为例,学习思维拓展法:审清题目要求,抓住题目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列举出具体的写作对象(人/事/动/景)物,再由物及事,写出相应的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最终由事显情,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文章中心思想。
五、难点
掌握思维拓展法,学会用思维导图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的素材。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利用一张反映学生看到作文题时手足无措的图片导入
出示图片,语文考试我们最害怕?写作文。为什么会害怕呢?因为不知道写什么,想不出东西来写。那么这节课,我专门帮助大家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学习记叙文选材的方法和技巧。
(二)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思维拓展法,学会用思维导图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的素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开拓了思维,克服写作畏难心理,让写作更容易,更简单。
学生学会用心留意生活,树立积累意识。
四、重点
了解思维拓展法,懂得用思维导图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的素材。
引导学生按照思维拓展法的步骤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礼物》的素材。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思维导图。
学生自由思考,积极回答
开拓学生思维,更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选材的第一步:用思维拓展法列出适用的素材。
实战演练
1.请用思维拓展法画一幅思维导图,列举出适用于作文题《礼物》的素材。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第2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律在我们身边》是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的权益。
课文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运用还不够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法律是国家制定的一种行为规范,可以保护公民的权益。
然而,他们对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重要性可能还缺乏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法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法律保障我们的生活,保护我们的权益。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法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的材料和道具。
3.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知识,如交通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如校园欺凌、交通事故等,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1.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
2.《新课标》要求:七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获得有益启示。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和略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又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写人记事的散文不再陌生,除了掌握了概述文章内容的基本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章中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领会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借鉴本文写法进行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练习。
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写法的好处,引领学神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
学情分析: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
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
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价值观也在形成过程中,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1.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写作技巧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教师应提前准备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事件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课堂讲解1. 课文讲解:- 教师应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点,阐述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写作技巧讲解:- 教师应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抒情、议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
课堂练习- 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技巧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写作练习- 教师可以布置与本课相关的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进行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课堂小结- 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提醒学生注意难点。
四、课后作业- 教师应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的全部内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下u4阅读教学设计
七下u4阅读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阅读兴趣。
具体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细节。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技巧,提取关键信息,帮助理解文章。
3. 学生能够分析词汇、句子和段落的含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4. 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和展开讨论。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与流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可使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内容,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2.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可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通过问题提出知识预热,激发学生思考。
3. 预读与讨论(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预读活动,学生可以先浏览课文,并根据问题提示,提前思考与问题相关的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4. 阅读理解训练(25分钟)教师根据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
学生在完成题目后,教师可以进行答案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5. 课文拓展(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活动,展开深入讨论。
同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以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
第三部分:教学资源与评估方式1. 教学资源- 课本:根据选用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
- 预习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相关资料。
2. 评估方式- 课堂问答和讨论: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 阅读理解题目:通过学生对题目的回答,评估他们对课文的准确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延伸与拓展1. 阅读扩展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来进一步拓展阅读能力,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k)
2.法律的特征是什么?
3.国家创制法律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国家强制力是指什么??
5.怎样理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6.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三、学习新课(师生研讨案例,互动学习)
(一)法律的特征
1、运用你的经验: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你对法律的感受,说说
分析法律的另二个特征
过渡:播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片断,你能说说你看了这个电视剧的感想吗?相关人员最后都被判刑说明了什么?
A.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贪官。
◇思考:党和国家依靠什么来“打老虎和苍蝇”?
答: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国家强制力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它的运用必须以合法为前提。
这则材料表明了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
5.阅读教材93页探究与分享:小云的故事,提问:
(1)你认为小云的父亲不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法律依据是什么?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2)举例说明法律时刻保护着我们的生活
6.拓展空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对此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以上材料说明,法律具有什么作用?
2.出示幻灯片34中的法律条文,通过理解,得出结论: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们向善。
3.阅读教材93页探究与分享:法律规范我们的行为
4.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法律的特征,同时也对比一下其他行为规范有什么不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优质课教学设计(2课共4课时)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生活需要法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法治的发展进程,增强自身法治观念。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认识法治建设进程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化的进程。
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
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本课作为本单元统领整个法律部分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调整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矛盾纠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我们一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人类开始了迈向法治社会的步伐。
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生活需要法律。
教学难点:法治的发展进程。
三、学情分析未成年人作为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治意识如何,关系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
受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限制,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法治观念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有必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四、教学过程导入:“身边法律大家谈”经验分享我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法律,请你来分享:1.你还知道哪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2.如果没有这些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
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哪些法律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些法律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本课的学习。
环节一:走近法治1.法律与生活播放视频《民法总则草案保护的事儿,你一个都躲不开》民法总则草案被视为我国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本经济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的作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认识法治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学生能够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够深入,法治观念尚未完全形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治的重要性,提高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法律的重要性,法律的作用,基本的法律知识。
2.难点:法治观念的形成,法律意识的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法律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以便进行分析讨论。
2.制作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准备角色扮演道具:为学生提供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增加课堂趣味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法律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示例:
(三)自读课文
平。——张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学习评价:
●1、理解构思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2、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作用 ●3、传达出了某种品质或精神
第三课法总结”
项目
篇目
教师课 《爱莲说》
上示例
对写作的启发 通过人物所喜爱/或厌恶的事物来表现其美德。
作中: ● 2、锻炼搜集、提取整合关键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联想与想象力、仿写能力等。 ● 价值目标: ● 1、阅读名人事迹,汲取精神力量,深入领会中华美德的含义,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修身正
己,确立担当意识。 ● 唤醒中学生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的意识,讲好中华美德故事,提升社会责任感
单元实施
● 第一课段 ● 略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梳理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学习
篇目
表1:《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概要
文体
事件
评价性词句
人物品德
《叶圣陶先生 二三事》
● 3. 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文本主要内容。复述时注意以下两点: ● (1)复述内容。总体来说,要说清楚记述了哪些事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德。具体来说,首先要关注人
物是谁、做了什么;其次要关注表明人物特点的词语和评价性语句;最后还要思考事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 (2)复述顺序。可以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复述,也可以修改复述顺序。例如《驿路梨花》还可以按照小茅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4.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第2课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4.9.2《法律保障生活》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法律保障生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法律的作用,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法律与生活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与生活的关系。
2.讨论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材料。
2.准备讨论探究的问题。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并进行分析,了解法律的作用和与生活的关系。
3.操练(2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分析法律的作用和与生活的关系。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修身正己”,这个单元,这些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其中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短文两篇》,一篇略读课文《最苦与最乐》和一个习作及一个综合性学习。
【教学目标】1、本单元主要学习略读的方法。
2、通过精读了解某一类文章的特点后,就可以推而广之,去略读许多同类的文章。
3、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
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4、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难点】重点:主要学习略读的方法。
难点: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学法指导】1、略读法。
略读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
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教学难点: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方法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朗读品析,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
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测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如牵涉遵嘱锋芒修润精炼(2)理解词语:简明扼要、草率了事、南腔北调、不耻下问、一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2. 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4、整体感知,自主学习:(2)速读课文,梳理思路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3)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修改文章待人厚送客复信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4)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二、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
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总结拓展:1. 总结: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
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四:板书设计:驿路梨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过程与方法】1.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
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检测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撵(niǎn)驿路( yì) 陡峭(dǒu qiào)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 hū)修葺(qì)(2)理解词语: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驿,这里指过往人所走的道路。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竹篾:劈成薄片用来编织竹器的竹条。
火塘:室内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
修葺:修理房屋。
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2、作者简介: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
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
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3、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条理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2)、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3).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上那些人所做的事以及做这些事的目的。
(可列表说明)人物事情目的“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瑶族老人专门送粮食来方便过路人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解放军)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梨花)照料小茅屋方便过路人(4).按时间顺序说说建造和照料小茅屋的过程。
这和课文顺序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按课文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②.按时间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路过这里住宿,修葺了小茅屋。
③试比较这两种叙述顺序,哪一种更好些?为什么?明确: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
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三、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叙述的人物、事件以及叙述的顺序,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了准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悟文章写梨花与中心的关系,会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2.通过研讨,学会分析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助人为乐、互相关怀的道德风尚。
重点及难点:把握环境描写作用;会分析词语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检查、导入:1.复述课文;2.说说小茅屋主人是谁?为什么?二、研读课文,理解感悟: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