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PPT课件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ppt课件
3.中性颗粒呈等电点状态与伊红美兰均可结合,染成 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医学课件
14
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在酸性环境中染色偏红;在碱性 环境中染色偏蓝。因此要求用磷酸盐 缓冲液,使染色环境维持在6.4~6.8 之间,以达到满意的染色效果。
医学课件
15
1.用玻璃笔在血膜两端划线。 2.瑞氏染液覆盖血膜,染 0.5~1min。
医学课件 20
制备血涂片
染色
镜检
检查区域: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 红细胞紧密排列但不重叠。 低倍镜: 估计细胞分布和染色情况,浏 览全片是否存在异常细胞。 油镜: 观察红细胞形态。
医学课件 21
正常红细胞形态
双凹圆盘形,淡桔红色,中央1/3为生 理性淡染区,呈正常色素性。红细胞直径 为6.7~7.7μm,平均直径7.2μm左右,厚 约2μm。无核,胞质内无异常结构。除健 康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和部分白血病。
血涂片的染色
染色的目的是使细胞膜、细胞浆、胞 浆中颗粒及细胞核等主要结构染上特定的 颜色,以便于显微镜下观察与识别。
医学课件
11
一、瑞氏染色法(Wright’s stain)
对胞浆和中性颗粒染色较好,对胞核稍差。
二、吉姆萨染色法(Giemsa’s stain)
对胞浆和中性颗粒染色较差,对胞核和寄 生虫着色较好。
医学课件
25
小红细胞( microcyte )
医学课件
26
红细胞大小异常
2.大红细胞( macrocyte):直径>10μm。最 常见于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细 胞性贫血(MA)。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 (H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 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15μm。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MA)和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症(MDS)。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禁忌症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患者拒绝。
8
骨髓穿刺
穿刺部位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脊椎棘突、胸骨以及 胫骨粗隆前下方等部位。 骨髓液量 0.2mL,过多将被血液稀释。 骨髓取材指标 ①抽取骨髓一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②外观骨髓液红色粘稠状、有骨髓小粒*、油滴。 ③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 组织细胞、原始及幼稚粒、红细胞。 ④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 于血片之比。
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 医技分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注:骨髓小粒是骨髓细胞中的一个结构,为少量条索状纤维搭成的网架,其间布以造血细胞和非造血 细胞的团块,多分布骨髓涂片尾端和两侧。
9
骨髓穿刺
未抽取骨髓液的原因 ① 穿刺位置不佳,未到达骨髓腔。 ② 针管被皮下组织或骨块阻塞。 ③ 某些疾病可能出现“干抽现象”,如骨髓纤维化、骨髓有
核细胞增生过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0
血涂片制备
手工推片法 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及仪器结果复查。 ✓ 薄血膜推片法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应用最广。 ✓ 厚血膜推片法 对疟原虫、微丝蚴等阳性检测率高。 自动推片法 可获得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的血涂片,
但尚未普及。
刘成玉,罗春丽. 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
血涂片染色
19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肉眼观察 选择血膜的颜色、厚薄、骨髓小粒等适宜者 进行镜下观察。
NEU%>85%;LYM%>50%(成人)>60%(儿童);M%>13%;E> 10%;B>2%.
4.仪器报警信息 如原始细胞、各类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粒细胞左移、大血 小板、血小板凝集、红细胞碎片、难溶性红细胞等。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PPT课件
2)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 (3)浆细胞: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反应性浆细胞 增多症、疟疾、黑热病、伤寒等。 莫氏细胞;火焰状浆细胞;拉塞尔小体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二、外周血中红细胞形态检查 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 阶段,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导 致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改变,与血红 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 略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45
1、正常红细胞形态:6~9μm 2、异常红细胞形态 (1)红细胞大小不一 1)小红细胞:直径﹤6μm 2)大红细胞:直径﹥10μm 3)巨红细胞:直径﹥15μm 4)红细胞大小不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
径相差一倍以上。大红细胞直径可达12μm, 小红细胞直径仅2.5μm。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 血,严重的增生性贫血等
min左右。 4、用接近中性的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或用滤纸膜外观为淡紫红色。在显微镜下红细 胞染粉红色,在厚薄均匀处略有碟状感,白细胞胞浆中的 颗粒能显示各种细胞的特有色彩,细胞核染天青紫红色, 染色质清楚,粗细松紧可辨。
5
一、外周血中白细胞形态检查 1、正常白细胞形态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 张皓
1
血细胞分析是临床诊疗工作中常做的检验项 目,血细胞分析仪广泛用于全血细胞计数,随 着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和仪器性能的提 高,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但是全自动血细胞 分析仪也存在着内在缺陷,由于血细胞形态的 多样化和复杂性,只能提供血细胞多少、大小、 分布及相互间比例,得出正常或异常的提示, 不能直接提供血细胞质量改变的确切信息,如 过度依赖会出现漏诊和误诊。对于发热、贫血 和血细胞异常的标本,在鉴别感染性疾病和非 感染性疾病,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等必须 做外周血的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PPT优秀课件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3μm 核圆形,偏位明显,染色质凝聚成大块或团块
状,甚至固缩不能看出任何结构(碳核) 胞浆量增多,淡灰或粉红色 比例 10.75-2.36%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RBC与有核细胞之比 常见病
1:1
各类白血病
10:1
各类白血病 增贫
2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50:1
慢性再障、MDS
300:1
急性再障 、急停
临床分类过程中,增生程度介于两者之间,以 +/-号表示。如:增生活跃+或-。
第二部分
偏酸 合适
偏碱
五 光学显微镜使用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低倍镜(10倍):
判断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小粒、油滴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 估计小粒细胞面积 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目 寻找瘤细胞团 油镜下(100倍):观察单个血细胞形态。
骨髓小粒分级(1)
肉眼及低倍镜下观察: (-) 无骨髓小粒 (+) 骨髓小粒稀疏,相隔较远 (++)骨髓小粒较密集,于血膜尾部甚
骨髓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
急、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多为 (++)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细胞面积及细胞成分: 慢性再障多在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 造血细胞为主。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细沙状均匀分布,
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外周血五种白细胞形态特征
细胞类型
大小(um)
中性杆状核粒细 胞
10-15
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同上 Nhomakorabea嗜酸性粒细胞 11-16
嗜碱性粒细胞 10-12
淋巴细胞
6-15
单核细胞
10-20
外形
细胞核
核形
染色质
着色
细胞质 颗粒
圆形
弯曲呈腊肠样, 两端钝圆
深紫红色 粗 糙
淡橘红色
量多,细小,均匀布满胞质
同上
分为2-5叶,以3 叶为多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分为2叶,呈眼镜 样
同上
同上
量多粗大,颗粒排列整齐,圆 而均匀,充满胞质,鲜橘色
同上
因颗粒遮盖核结 构不清,分叶不
粗而不均匀
同上
量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匀,常 覆盖核上,蓝黑色
圆形或椭圆 圆形或椭圆形着
形
边
深紫红色 粗 块状
小淋巴细胞一般无颗粒,大淋 透明淡蓝色 巴细胞可有少量、不均匀、深
紫红色颗粒
圆形或不规 不规则形,肾
则形
形,马蹄形,或
淡紫红色,细 致疏松呈网状
淡灰蓝色
量多细小,灰尘样紫红色颗粒 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
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感染、中毒情况愈严重。
(3) 空泡(vacuole)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也可在核上出现。
一般认为空泡是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
(4) 杜勒小体(D0hle body) :中性粒细胞胞浆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 ~2 μm ,与正常染色区域界限模糊,是胞浆局部不成熟即核浆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败血症和烧伤等。
D0hle 小体也可在单核细胞中出现。
(5) 细胞(degeneration )和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退行性变是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
核变性是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
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成若干小块,当体外实验或治疗药物诱发细胞凋亡(apoptosis )时易出现核碎裂的凋亡小体(apotpotic body )。
2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中性粒细胞的核形反映了它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常分2 ~5 叶,杆状多,常为5 ~9 叶,甚至10 叶以上,各叶大小差别很大,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在一些恶性血液病中偶尔可见。
(2 )巨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和过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前者胞体可大至30 μm,核染色质略细致,着色变浅,胞核呈肥大杆状或特长带状。
后者核分叶超过5叶。
这两种细胞易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恶性贫血,也可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和白血病血象中出现。
(3 )Pelger-Huet 畸形: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有空白间隙。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相关知识
3、棒状小体(Auer) :常出现在髓细胞性白血 病人的外周血中,有Auer 小体者对白血病的诊断 及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5
粒细胞中毒性颗粒,中性杆状核细胞内充满粗大染色深的颗 粒,提示感染。
中性粒细胞巨幼变,细胞分叶过多,见8叶。
棒状小体(Auer )
(Ⅲ)红细胞内的异常结构:
1、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铅中毒 2、染色质小体:巨幼贫、溶贫及脾切除后 3、卡波氏环:溶贫、巨幼贫、铅中毒等 4、有核红细胞:溶贫及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20
染色质小体(红)卡波氏环(黑)、嗜碱点彩红细胞(绿)
21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红细胞内有两个染色质小体。
有内含物的红细胞:嗜碱点彩红细胞,细胞大,染色偏蓝, 胞浆内有大量细小淡紫红色颗粒,分布均匀。
图1
图2
M3病人血片中见早幼粒细胞,图1 细胞的胞浆中见两个棒状 小体。图2细胞的胞浆及细胞核上多见柴捆样棒状小体。
慢粒血象
慢粒病人的WBC常>100*109/L,多见杆状以上细胞,嗜酸、嗜碱细胞偏高。
有核红
中幼粒 早幼粒
晚幼粒 有核红
明确病因 临床表现 WBC计数及分类
BASO、EOS 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RBC、PLT 骨髓象 中性粒碱性磷酸酶 Ph`染色体
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核圆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均匀,可见1-2个 核仁,胞浆蓝色,一般无颗粒,偶有空泡。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Ⅰ型
异淋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 细胞型)
异淋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型)
异淋Ⅱ型
异淋Ⅲ型(幼稚型):细胞大,椭圆形,胞浆多,蓝色,染 色不均匀,无颗粒,可见2个核仁。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27
原始红(明显核仁及钝伪足)
28
早幼红细胞
圆形,直径15---18μm 核圆形,略偏位,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消
失或不明显。 胞浆量增多,蓝色,核周明亮淡染区,无颗
粒。0.92-0.41%
29
30
中幼红细胞
胞 体 圆 形 , 直 径 8— 18μm
核圆形,居中,或偏 位,染色质凝聚小 块直至碎墨块状, 核周边出现透亮的 缝隙。
20
胞核: 体积:有大---小,成熟红细胞无核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紧密快状 核膜:不显著---显著 核仁:清楚---不清---消失 胞核与胞浆体积之比: 大----小 细胞发育成熟过程:由原始---早幼---中幼---
晚幼---成熟细胞
21
以红细胞系统的成熟过程为例
22
1-2 单个血细胞观察顺序
16
第二部分
正常血细胞形态
17
(一) 骨髓血细胞分化
正常情况下,在造血干细胞分化、 发育、成熟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存在一 定的规律性。造血干细胞逐级分化形成 各系列、各阶段的骨髓血细胞,造血干、 祖细胞在形态上无法鉴别,只有分化发 育为各系列原始、幼稚细胞后,其形态 学特征才较明显,才能辨认。
18
6
内容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第二部分 单个血细胞形态特点 第三部分 骨髓和外周血有核细胞构成比 第四部分 骨髓报告书写格式和骨髓申请单
7
第一部分
标本制作
8
(一) 血液和骨髓标本的来源
部位:一般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穿刺, 必要时行胸骨穿刺,儿童还可以选择 胫骨。
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志: 抽吸骨髓时患者感锐痛,骨髓液外观 红色粘稠性、有骨髓小粒、油滴。显 微镜下见有骨髓成分(如幼红细胞、 幼粒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 细胞等)
外周血液细胞学PPT课件
• 血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可见于恶性疾病,也
可见于良性疾病,仔细辨认细胞形态学特 点并做出正确判断非常重要。临床上,常 由于不能对血细胞准确辨认而造成误诊, 引发医疗纠纷的例子时有发生。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 题直接影响着检验质量,给临床诊断治疗 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应予以高度重视。
形态学专业人员要具有高素质的基 本条件
• 要具有较高的形态学水平、全面的临床与血液学
及有关边缘学科知识,才能算得上德材兼备的优 秀专业人才。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观察与思维,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起临床疾病的正确思 维程序,遵循循证医学起到“纲举目张”的功效。 是指导在临床和检验实践中确立诊疗时应以个人 知识与技术和当前获得最佳的临床资料与参数有 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运用诊断与检验技巧在工作 中取得更多的客观依据,才能把血液病诊断与血 液学检验提高到新的高度。所谓技巧就是解决实 际问题的诀窍。
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的基础诊断快速简捷 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细胞化学、造血干细胞 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 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 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 分子生物学的血液分析仪、流式细胞仪的应用,推动了血 液病与血液学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 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 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 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 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达到 WHO新分类的分子生物学水平。
外周血细胞形态PPT课件
正常红细胞
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
点彩红细胞(1)
又名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血片中有时可见在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多色性红细 胞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深兰色颗粒者称为点彩红细胞。在正常人血 片中极少见,约占0.01%。此种细胞出现表示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象。有人认 为它是由于在铅、铋、锌、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金属破坏,而嗜碱性物质 (核糖核蛋白)在染色时被沉淀所致。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 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正常人椭圆形红细胞也可高达15%。 这种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红细胞至少占25%,一般 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此细胞。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 增高见于口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核右移
空泡
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亦可在核中出现。 它是细胞受损后,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
中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较粗大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 的黑蓝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见于较严重的化脓菌感 染及大面积烧伤等。
分叶过多
核左移
退变
嗜碱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Howell-Jolly 也称染色质微粒,表现为在成熟或晚幼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个 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点,大小不一,为有核红细胞核碎裂的遗迹。多见于巨 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的骨髓及血片中。
Cabot环
Cabot环 为红细胞内染成紫红色的纤细的大环形或8字形物质,常出现于嗜多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教学目的要求
•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瑞氏染色的原理及注意事 项、正常外周血细胞形态、常见的异常外周血细 胞形态。
• 熟悉:外周血的采集与抗凝,血涂片的染色步骤。 • 了解:常见异常外周血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
外周血的组分
离心
血浆
血小板 白细胞 (有核细胞)
红细胞
抗凝全血
血细胞的发育模式图
– 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 嗜多色性红细胞:呈灰蓝或灰红色,较大
– 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最多见,提示红细胞生成活跃。
红细胞染色异常
a 红细胞呈低色素性改变(环形红细胞),a为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染色异常
嗜多色性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异常
• 常见的异常形态主要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 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泪滴形 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裂片形红细胞等,异常红细胞达 到一定比例时对某些疾病有提示价值。
• 常用的染色方法:
– 瑞氏(Wright)染色法 – 吉姆萨(Giemsa)染色法 – 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
染色前
染色后
Wright染色法—原理
• 染料组成:酸性伊红与碱性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反应式 为:M+Cl-+Na+E- →ME↓+NaCl,ME溶于甲醇制得瑞氏染液。
• 着色原理: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 样。
红细胞形态异常
口形红细胞:中央淡染区呈扁平状,似张开的嘴型或鱼口。正常人<4%,常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10%),急性酒精中毒,DIC时可少量增多。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PPT课件
24
红细胞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 microcyte ):直径<6μm。血 片中出现大量的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 红蛋白生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IDA)、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HS),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 淡染区消失。
对胞浆和中性颗粒染色较差,对胞核和寄 生虫着色较好。
三、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法
取二者之长,染色效果好。
12
瑞氏染色法
染料: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兰(亚甲蓝) 的复合染料。亚甲蓝氧化为次级染料天青。
溶剂:甲醇。溶解 + 固定。 磷酸盐缓冲液(PBS):pH6.4~6.8
13
染色原理
1 .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物质,与酸性伊红 结合染成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
27
大红细胞 巨红细胞
28
红细胞大小异常
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指 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见于严重 的增生性贫血的血涂片中。巨幼细胞性贫 血尤为明显,与骨髓造血紊乱有关。
29
红细胞大小不均
30
红细胞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 microcyte ) 大红细胞( macrocyte) 巨红细胞(megalocyte) 红细胞大小不均 (anisocytosis)
2 .嗜碱性颗粒和淋巴细胞胞浆为酸性,与碱性美兰 结合,染成紫色或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
3.中性颗粒呈等电点状态与伊红美兰均可结合,染 成紫红色,称为中性物质。
14
pH对细胞染色的影响
在酸性环境中染色偏红;在碱 性环境中染色偏蓝。因此要求用磷酸 盐缓冲液,使染色环境维持在6.4~ 6.8之间,以达到满意的染色他血液系统疾病时红 细胞除有数量变化外,往往伴有形态改 变,表现在红细胞大小、形状、染色性 质和内涵物的异常。因此,红细胞形态 检查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 临床价值。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ppt课件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22
正常红细胞 形态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23
异常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大小异常 红细胞形状异常 血红蛋白充盈度与着色异常 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红细胞排列异常 有核红细胞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24
红细胞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 microcyte ):直径<6μm。血片 中出现大量的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红 蛋白生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IDA)、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HS),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 淡染区消失。
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应如何推制血片?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8
推制适当的血膜
角度大, 速度快, 太厚, 太短
推片不光滑,呈毛刷状
用力不均,呈搓板状
血量过多,无尾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玻片油腻,有空泡
9
1.灰白层涂片法 抗凝血离心,取灰白层涂片。 用于白细胞减少者的白细胞分类和红斑 狼疮细胞(LEC)检查。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3
1.新玻片上有游离碱质,须清洗后使用。
2.用过的载玻片须用肥皂水或乙醇除去 染料和油污。 3.使用时切勿用手触及玻片表面。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4
* 手工推片法
薄血涂片法 灰白层涂片法
厚血涂片法
* 自动血液涂片法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5
手工薄血推片法
推片
手持玻片推制血膜
用推片从血滴前方接触血滴
吸附血液成一线
推完血片,迅速干燥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推片角度
6
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 两边和两端留有一定空隙。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外周血细胞形态的观察
白细胞形态异常
要点一
总结词
白细胞形态异常是指白细胞大小、形态、染色深浅、核形 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白细胞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态异常、染色异常和核 形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增大或 缩小;形态异常表现为细胞形状不规则、胞质内颗粒增多 或减少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浅;核形异常表 现为核沟、核泡等改变。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 、肿瘤等原因所致,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 断。
血小板形态异常
总结词
血小板形态异常是指血小板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可能与血栓形成、 出血性疾病等有关。
详细描述
血小板形态异常包括大小异常、形状异常和染色异常等。大小异常表现为巨大血小板或 血小板减少;形状异常表现为血小板呈圆盘状、球状等;染色异常表现为染色过深或过 浅。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原因所致,需要结
05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的 注意事项与未来发展
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保持血样新鲜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需要使用 新鲜血液样本,因此采集后应
尽快进行观察。
避免污染
观察前应确保血样未受到污染 ,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标准化操作
观察时应遵循标准操作流程,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异常细胞的识别
红细胞体积增大,核分叶过多等。
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总结词
外周血细胞形态观察在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观察,可以对白血病 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
详细描述
白血病时,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和形态常出现异常。通 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形态、核分裂象以及细胞群的分 布特征,可以对白血病进行初步诊断和分型。例如,急 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数量增多,以小淋巴细胞 为主,核分裂象活跃;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 数量明显增多,以粒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