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

合集下载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15.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及其主要矛盾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规定性(1)从社会性质来说,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2)从发育程度和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部分,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阶段。

2.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1)这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已经实现工业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商品化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然经济占相当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形成了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化大生产不发达、商品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

(2)这是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性质决定的①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但我国对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等问题的认识还有待加深。

②从上层建筑看,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已占社会统治地位,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由此也确立了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但我们的政治体制还有待改革,民主和法制两个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1)理论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党制定基本路线、经济纲领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和根本出发点。

(2)实践意义①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需要的科学论断,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

②如果考虑到当今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经济落后而可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来说,也必然会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阶段。

政治经济学 笔记

政治经济学 笔记

政治经济学笔记参考书(理论经济学各专业):1.《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高等教导出版社2.《政治经济学热点与难点争鸣》逄锦聚高等教导出版社应用经济学各专业可以不看上面两本书留意:1.控制基来源基本理及其论述办法(文字组织)2.慎密接洽实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懂得三个根本问题:1.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都属于理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办法和重要义务。

3.如何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泉币常识要点:1.商品的二身分以及临盆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2.价值情势的成长与泉币的来源;泉币的本质和本能机能;泉币流畅规律。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感化(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懂得)。

重点:1.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2.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懂得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提示:(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说清楚明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本。

(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本钱主义临盆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残剩价值是由残剩劳动创造的,从而为残剩价值理论供给了科学根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残剩价值理论的基本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本钱和可变本钱,进而提出了本钱的有机构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本上,马克思提出了本钱积聚理论,平均利润和临盆价格理论,以及残剩价值分派理论,从而揭示了本钱主义经济活动规律以及本钱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3.从成长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熟悉。

4.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本设备中起什么感化?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懂得,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本设备的感化来懂得。

提示:(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根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感化情势。

(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须要劳动时光之间的内涵关系;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示这种关系的外在情势。

中央财经金融学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

中央财经金融学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

中央财经金融学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1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1复习笔记一、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与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交换是由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决定的;交换的对象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交换越发展,生产也会随之发展;如果交换受阻,就会延缓和阻碍生产的发展。

(2)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②分配对生产有决定作用:分配对效率具有激励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3)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②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另一方面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2)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包括三个方面:①直接生产过程内部活动的交换。

②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地区、企业、个体劳动者之间的产品交换。

③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换。

(3)人们在分配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既包括生产资料分配中的关系(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也包括产品分配过程中的关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圣才出品】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广义上讲,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A.de.蒙克莱田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

在该书中,他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表明了其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时,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便开始了。

(2)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W. 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作了根本的改造,主要表现在:①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并据此进行社会经济分析。

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③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并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①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关系,并进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市场经济。

②承认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并将研究的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③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应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承认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并进而明确公有制企业在股权多元化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

⑤依据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将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明确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7.1 复习笔记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1.市场经济中的交易主体市场交易主体是指参与市场交易的利益主体。

包括三类即个人(居民家庭)、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和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1)个人(或居民家庭)。

居民个人通过提供劳动成为市场经济的供给主体,并获得相应报酬。

同时,居民个人作为消费者,根据个人偏好购买消费品,也是市场经济重要的需求主体。

(2)企业(包括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交易主体,其一方面是要素的需求者,另一方面是商品的供给者。

(3)政府(包括各级、各类型的政府权力机构)。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三重角色:市场秩序的维护者(主导或参与市场制度的建设)、宏观经济的调节者(运用各种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市场的交易主体(政府采购)。

2.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涵(1)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微观经济主体,也称微观经济单位,是指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或“个体单位”。

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居民和企业。

市场经济中,连接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的纽带是交易。

(2)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微观经济主体或微观经济单位,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①从结构上看,在市场经济这种层级式的网络结构中,居民和企业这种具有独立产权的“个体”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经济单元。

②从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市场经济功能发挥的角度看,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交易的主体,既是市场机制的调节对象,又是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功能形成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居民和企业1.居民个人或家庭,在经济学中统称为居民,是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之一。

(1)居民在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地位居民以最终消费主体、投资主体、劳动力的供给主体等身份与企业和政府结成广泛的利益交往关系,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

作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它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储蓄行为、劳动力供给行为等行为方式及其变化,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5.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1.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是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

2.社会总资本运动(1)含义社会资本运动就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而所谓单个资本的运动是指各单个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形态,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2)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①相同点:二者都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并且要在运动中变换资本的职能形式。

②不同点:a.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b.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c.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3.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1)含义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由三部分构成: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两大部类的划分①社会总产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在物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两类: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②社会生产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Ⅰ)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Ⅱ)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③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c+v+m),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也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关键。

(3)三次产业划分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三次产业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8第八功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8第八功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1)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在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中,由于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小手工业生产者发生分化,一小部分上升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家,而大部分成为雇佣劳动者。

(2)资本原始积累①含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②过程:a.建立起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雇佣劳动关系。

对直接生产者特别是农民进行剥夺,用剥夺的方法和残暴的手段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

b.货币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并转变为资本。

这一过程是通过殖民制度、国债、重税、保护关税制度、商业战争等暴力和非暴力方式完成的。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

一方面,工厂制度使原来的手工劳动者成为听由机器支配的资本关系的附属品;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胜利排挤了封建地主和大部分中间阶级,社会阶级结构分化为两极,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最终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2.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1)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②国有经济的出现并不改变这一特征,因为:a.国有经济的发展是有限的,并没有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b.国有经济除在公共部门外,主要集中在某些特殊部门,这些部门都是私人资本不愿经营或不能经营的。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9.1 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

(2)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

(1)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

(2)经济发展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加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3.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1)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与质量(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3)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4)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5)自然资源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程度(6)制度和体制(7)对外开放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三步走”战略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已完成两步,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但却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3版)_高等教育出版社_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3版)_高等教育出版社_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运行18.1 复习笔记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1.社会总供给及其决定因素(1)含义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a. 广义的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

b. 狭义的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为代表。

(2)决定和影响因素决定社会总供给的总量及其规模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市场价格水平。

一般说来,价格越高,产出量越大,供给量也越大;价格越低,产出量越小,供给量也越小。

②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一般说来,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由此决定的社会总供给的总量越大,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就越大;反之则相反。

③经济结构的变化。

如果产业结构合理,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国民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场供给必然充足;反之则造成供给短缺。

同时,需求结构也对社会总供给具有重要的影响。

④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

进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补充,可以增加社会总供给;出口是对社会总产出的减少,从而引起市场供需状况的变动。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必须重视进出口贸易对社会总供给(从而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⑤其他因素。

经济体制甚至一国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等,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总供给产生影响。

(3)结构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即各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决定产业结构及其演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需求结构的变化。

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供给结构决定需求结构,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影响或促进供给结构的变化。

②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在产业结构演进的不同时期,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要求是不同的。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产业结构演变表现为由低级阶段的资源依赖型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资本、技术依赖型。

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圣才出品】

第2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21.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1)经济调节。

政府实行科学决策,并制定和实行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以弥补市场失灵,引导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市场监管。

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和居民等市场主体服务,限制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3)社会管理。

政府提供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进行国防建设,维护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保护各类产权主体合法的财产权利。

(4)公共服务。

政府要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基本制度与规则,奠定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基本前提;提供道路、交通、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和投资。

(5)生态环境保护。

政府要保护资源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增长,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和保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宏观调控的含义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改善等战略目标。

(2)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实行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归根到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地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通过市场竞争所达到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结果,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完全相吻合,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使之吻合就是完全必要的。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12.1 复习笔记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及表现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这一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客观历史进程,属历史范畴。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其最重要的现象与特征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并进行配置。

(3)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在于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

2.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跨国公司的发展。

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3)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各国的选择。

经济全球化赖以存在的资源配置机制是市场经济。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全球化分工深化的程度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

①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

在垂直分工下,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层次,不可能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②水平型国际分工,是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同一部门之内,按照生产环节,或零部件,或产品型号进行的分工。

国际水平分工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优势,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配置,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表现是: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矛盾1.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制定规则获得好处国际上通行的制度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当这些国家在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及习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圣才出品】

第16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16.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要把握三个要点: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还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②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2)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也是市场经济,由以下因素决定: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

②经济利益的差异。

③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1)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式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经济究竟是什么形式的经济的认识,我国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

①1978年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1978年后,理论界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先后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②1984年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再提以计划经济为主。

④1992年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要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2)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①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就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说市场经济还有一个姓“资”姓“社”问题,而恰恰是为了表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应该而且能够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圣才出品】

第六章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6.1 复习笔记一、信用及其功能1.信用的含义在经济学中,信用指的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2.信用的产生信用产生的基础是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或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的出现了不一致。

(1)空间上的不一致表现为商品或货币在不同国家、地区、企业及个人之间此余彼缺。

(2)时间分布的不一致表现为商品或货币在同一国家、地区、企业及个人的时多时少。

商品进行赊销,货币通过借贷调剂余缺的途径可克服这种商品或货币在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一致的途径。

即债权人赊销商品或贷出货币,债务人则按规定时间支付贷款或偿还借款,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这样,便产生了信用。

3.信用的形式(1)商业信用①含义: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②商业信用的特点:a.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b.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c.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③商业信用的工具: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是商业信用的工具。

(2)银行信用①含义: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②银行信用的特点:a.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是银行信用的实质。

b.货币资本是银行信用的对象。

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c.银行信用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

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及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3)国家信用和企业信用①国家信用:国家借助于举债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第二十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20.1 复习笔记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理论依据和基本方略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以国际市场为纽带,与世界其他国家既联系又竞争。

(1)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选择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①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

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大生产,必然要求国际交往。

②开放的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节约资源、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2)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①通过对外开放、内外交流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②有利于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实行国际国内经济对接。

③对国外发展经验和成果去粗取精,有利于我国科技的进步、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④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大势所趋,符合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①亚当·斯密最早研究分工理论,他提出分工的基本原理,主张各国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相互交换,贸易双方都能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使贸易双方获利。

(2)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①国际价值。

商品的国际价值由商品所有供给国在现有国际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国际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该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考研(逄锦聚)《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一、名词解释1、宏观调控P405★★★①是指政府以满足人民需要和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经济的、计划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②宏观调控的基本要求是,使宏观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中介和微观经济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保持总供求的基本平衡,顺利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2、财政政策★★★①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

它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组成;②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和总需求调节的作用和方向可将其划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平衡性财政政策;③财政政策手段主要有: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信用、财政补贴等。

3、货币政策★★★①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通过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手段,来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②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扩张的货币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平衡的货币政策;③货币政策的具体手段有: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手段等。

4、收入分配政策P414★①是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目标而制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它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总量政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政策和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等。

②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3.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为本质的剥削制度,这种剥削制度与奴隶制和封建制有着不同的性质:①占有剩余劳动的形式不同。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商品生产是普遍现象,价值规律贯穿生产的始终,通过商品生产来剥削劳动力;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中,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只是局部现象。

②生产的目的不同。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占有剩余价值,小商品生产的目的是占有使用价值。

(2)资本主义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关系的普遍化,推动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②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③商品关系的普遍化特别是劳动力的商品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过程:①商品经济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

②社会分工导致了劳动具有以下特点:a.劳动的社会性。

社会分工使得生产者各自的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b.劳动的私有性。

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生产者独立决策,享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因此其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

③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矛盾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个阶段的体现(1)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体现为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与私人垄断组织之间的矛盾。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商品和价值)【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商品和价值)【圣才出品】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2.1 复习笔记一、商品及其内在矛盾1.商品经济(1)含义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

(2)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①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②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

(3)商品经济的特征①自主性。

商品生产者具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和独立核算的经济利益,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平等性。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以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商品交换。

③竞争性。

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追逐自身更大的经济利润而展开竞争。

④开放性。

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指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它存在于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经历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②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指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1)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体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①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②必须对他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③必须是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①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定数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①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而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圣才出品】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11.1 复习笔记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到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竞争阶段。

(1)基本特点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占有,资本家既是生产资料的直接所有者,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组织者。

②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生产部门,都存在着实力不相上下的各种不同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在该生产部门居于垄断地位。

③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非常频繁,可以不受人为遏制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④市场已经形成一个广泛的、有机的体系,其中商品市场是基础,其他市场都围绕着商品市场而运行,发挥着它们各自的功能。

⑤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都已经形成,充分体现出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平等性。

⑥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程度较低,资本家生产经营的规模不大,占有资本较少,企业的组织形式比较简单,以单个资本构成的单人业主制为主。

⑦社会经济运行中,主要靠市场价格调节,资产阶级国家只保护私有制和国家安全,不对微观和宏观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⑧市场机制发挥着对经济的全面调节的作用。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过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建立在私人资本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基础上,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随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劳资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危机也频繁爆发。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过程。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垄断。

①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a.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b.资本集中是指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即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名词说明一、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利用等经济关系组成;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能够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但在必然条件下(如给予所有者必然的经济利益)和一按期限内他事实上占有生产资料;支配,是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治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利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③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能够依照自己的意志处置该物;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点,而所有权是在必然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④所有权和所有制是彼此联系的,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内容。

3、产权(02年,名解)★★★★★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又称财产权利、财产权。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利用权和支配权。

和派生的“三权”——转让权、收益权、处分权。

③产权的大体特点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权能结构);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爱惜、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利用进程中,所有者、利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点是:两权分离。

(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5、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07名解,3分)(大体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全然性制度,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点,现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二是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任务,出发点这三个概念第一章重点在第二节,第四节的第二个大问题区分所有制,所有权,产权三个概念所有制:1.作为经济学范畴,2.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3.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所有权:1,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2.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派生的权利,3.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产权:内容和特征:内容:1以财产所有权为主题的一系列的财产权利的总和,2.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特征:1产权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2.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 3具有独立性,转让性,收益性产权制度关于产权界定,运管,保护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它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经济的约束关系.制度创新:创新主题为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而对制度进行的一种重新安排.制度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创新利润.过程表现为从制度的均衡到制度创新再到新的均衡和新的创新的不断演进.第二章第一节商品经济的含义:两个要点,1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2,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分清楚必要和充分条件)简单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商品经济的特征:四点商品的定义:1,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3不是一种物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区别普通物品的使用性和商品的使用价值(前者是物品自身的用途和属性,后者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定义:1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1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2,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的经济关系,3,是一种历史的范畴。

具体劳动定义:1,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2,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3,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理解: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永恒条件,它形成了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的定义:1,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形成商品的价值,3,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4,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同质的,只有量上的区别。

理解劳动的辨证统一关系(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理解劳动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第二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两重含义:1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2,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

理解科学技术在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44页)第三节价值规律资源配置的形式:计划与市场。

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缺陷。

价值规律的内容:两点;作用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三点。

第三章第一节一货币的起源(非重点难点)1货币的含义:(1)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3)五种职能2价值形式的含义:四个形式中一般价值形式是本质的变化3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三点4 货币形式是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就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立的两极:…二货币的职能(要考也是小题)1货币的本质2价值尺度含义3支付手段一般要结合货币流通规律来看4五种职能的关系5货币流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定义自己看第四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一节综合讲一、资本1资本的含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实物资本含义3无形资产含义4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通资本含义及划分依据5风险投资含义四个特点中134容易辨析6论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1)资本定义(2)特点三点(3)形态7论述资本经营的特点及主要的经营方式(1)资本经营定义(2)特点四点(3)四种经营方式二、剩余价值生产与工资1剩余价值含义2剩余价值率含义(出题角度多一点)3劳动力商品复习要点(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定义(3)可能出题点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2条件4论述劳动力商品(1)劳动力商品定义(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2条件(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取决于。

三点(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5论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6工资定义7论述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1)首先肯定论点(2)重点区分劳动和劳动力概念(3)为什么劳动不能成为商品3点(4)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的8论述剩余价值试怎么生产出来的?9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出一些小题)10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三,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积累,积聚,集中资本积累:(1)剩余价值的资本化(2)扩大再生产的源泉(3.)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区别和联系P7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依据不同)劳动力资本:从价值形式上看,不同于原材料,但是在周转方式上是类似于原材料,一次投入一次收回。

流动资本不等于流通资本。

流动资本相对于固定资本而言流通资本相对于生产资本而言。

生产资本依据周转方式划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流通资本则可以划分为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区别P74)1.固定资本折旧与损耗(主要注意无形损耗)有形——两种原因无形——两中形式(损失资本家自己承担)2.P84,思考题3A,资本积累的动因:内在动力,追求剩余价值;外在压力,市场竞争。

B,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一切影响利润率的因素P74C,积累与积聚的关系:积累引起积聚;积累是积聚的前提;积聚又增强了积累D,积聚与集中的关系P752,资本有机构成技术构成——从物质形式上划分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划分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不变,价值构成也可以变化:技术构成变化,价值构成也可以不变化。

有机构成的变化可与技术构成,价值构成的变化不一致。

3,资本循环资本循环考察的是资本运动的一个阶段,一个周期;资本周转则是循环的反复过程。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三个阶段: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不等于三种职能:(1)在购买阶段: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职能是购买生产要素为生产M作准备;(2)生产阶段: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职能是生产M;(3)售卖阶段:职能形式是商品资本,职能是售卖商品,实现M(M:剩余价值)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三种独自的资本,是同一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各自的特点,实现的两个条件P80)4,资本周转周转时间的构成生产资本构成对资本周转的影响总周转的计算(注意出计算的可能)第七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单个资本,社会资本含义个别资本不等于个别资本运动,社会资本不等于社会资本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共同点:从运动过程来看,都包括生产阶段和流通阶段;从运动的形式来看,都要经历购,产,销三个阶段;从运动目的来看,都是为了获得价值的增殖。

区别:个别资本运动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的生产消费及其想适应的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而社会资本运动不只包括……,还包括……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括预付资本的价值运动,不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社会资本既包括……,也包括……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不是个别资本,是社会总产品…………………………的核心:是社会总资本的实现这个过程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要理解这个过程,把书上关于这个问题的篇章一定要看透,能自己推导,说明为什么这个就是核心)3,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前提:两大部类(Ⅰ和Ⅱ),价值三个部分(C+V+M)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及相互关系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实现条件过程:三个过程条件:三个公式实现过程ⅠC ①+ V+M③ⅡC+ ③V+M②在Ⅰ内部交换;②在Ⅱ内部交换;③在两个部类之间交换实现条件1,Ⅰ(V+M)=Ⅱ C 基本的实现条件如果左〈右,则表示生产资料不足,消费资料过剩如果左〉右,则………………2,Ⅰ(C+v+m)=Ⅱ C+ⅠC 引申条件1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生产补偿角度来看如果左》右,则…………;左《右,则………………3,ⅡC+v+m=Ⅰ(V+M)+Ⅱ(V+M)引申条件2从消费资料的补充角度来看第二节扩大再生产一,前提条件1,追加的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优先增长Ⅰ(V+M)》ⅡC如果左等于右,则…………;如果左小于右,则…………2,追加的消费资料Ⅱ(C+M-M/X)》Ⅰ(V+M/X)分析两边如果是等于或者小于的情况二,实现过程ⅠC+△C ①+V+△V+M/X③ⅡC+△C③+V+△V+M/X ②①②部类内部交换,③部门之间交换三,实现条件三个公式,请见书第四节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关系忽然特点,它们在价格,供求量,买方和卖方的地位的比较CHAP11第2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成本价格(或者叫生产成本,生产费用)——V+C=K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利润含义(2)M与利润的关系W=K+P=C+V+M量相同,本质不同M是P的本质,P是M的转化形式3,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利润率的含义: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计算公式4,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1)P转化为平均P:两个概念的含义P转化为平均是竞争的结果:部门内部竞争,同类商品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P,资本的转移(2)生产价格:价值的转化形式;不违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P176)注意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第三节一,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1商业资本的含义:是产业资本在流通领域的专门G——W……P……W——G2.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作用:自己看商品资本独立为商业资本职能的两个标志:出现独立的商业资本家;独立的投资3商业利润的本质: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参与分配的产业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不在流通中产生。

1,商业利润必须相当于平均P(注意计算)2,产业资本家一部分M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方式:价格差额3,商业流通领域的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与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有关非………………:与价值实现,价值运动有关二,借贷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含义1,借贷资本形成:不是职能资本,不是产业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职能独立化的部分;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一部分闲置资本的游离,并且对闲置资本有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