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合集下载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名词解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名词解释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
指的是心脏血管中的冠状动脉受到梗塞,也就是血栓或脂肪瘤的损害,从而影响血液流通。

当冠状动脉被堵塞,它们供应给心脏的血液受到限制,而这可能会导致心脏组织坏死,从而引发心脏病发作。

CAD的症状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最常见的是胸痛,因为心脏组织缺乏氧气和营养成分而受损。

心绞痛也是一个典型的症状,这是一种发作性的疼痛,可能会影响胸部,上腹部,肩膀,手臂或颈部。

此外,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疲劳,颤抖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

CAD的发病率普遍增加,主要是因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饮食结构的变化,这使得人
们更容易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例如,饮食中过多的饱和脂肪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缺乏足够的运动则会导致血压升高,这也会增加患有CAD的风险。

CA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药,抗血小板药,血糖控制药物,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而手术治疗则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支架置入术(PCI)等。

CABG是指将一条活着的血管移植到被堵塞的冠状动脉上,以改善血液流通;而PCI则是
把支架置入被堵塞的冠状动脉,以支撑开血管,使血液能够流通。

CAD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应该尽早采取行动来预防。


该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控制体重,合理搭配饮食,控制血压,戒烟限酒,以及定期做心血管系统的体检等,以便及早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保护心脏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脑出血
脑软化
(Hale Waihona Puke )肾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肾动脉开口处及主干近侧端 *主要病变:
1、肾血管狭窄--------顽固性肾性高血压 2、血管完全阻塞-----肾梗死 3、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由于肾动脉粥样硬化,肾血 流供应减少,肾实质缺血萎缩,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使肾体积缩 小,质地变硬。血管阻塞发生局 部性肾梗死后形成多处凹陷性瘢 痕,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2、纤维斑块
镜下观察:
(1)表面为 纤维帽:大量胶 原纤维、平滑 肌细胞、少量 弹性纤维及蛋 白聚糖构成。
(2)深层为: 泡沫细胞、平 滑肌细胞及炎 细胞
3、粥样斑块
肉眼观察:
动脉 内膜面见 灰黄色斑 块,既向 内膜表面 隆起,又 向深部压 迫中膜。
3、粥样斑块
镜下观察:
(1)纤维帽:玻 璃样变的胶原纤维 (2)红染无定形
(二)发病情况: 1、发病年龄、性别:多见于中、老年人
以40~49岁发展最快 20~49岁组男性高于女性
2、发病地区:北方高于南方
动脉粥样硬化症好发于全身大、中动脉。 1、弹力型动脉:主动脉 2、弹力肌型动脉:冠状动脉 脑动脉 肾动脉 四肢动脉等
二、原因及发病机理 (一)原因 -高脂血症 -高血压 危险因素- -吸烟 -糖尿病及高胰岛素血症 -遗传因素 -雌激素 -内分泌因素-甲状腺素
刺激 产 生 生 长 因 子
对平滑肌细胞有趋化作用
纤维增生
动脉粥样硬化
5、遗传因素
*冠心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是AS的危险因素
*有20种遗传性脂蛋白血症与AS的发生有关 *有200种基因对脂代谢有影响,目前已被证实和定位的:
载脂蛋白:apoA(11q) apoB(2p) apoC(19q) apoE 脂蛋白脂酶:LPL(8p) 肝脂酶:HL(5q) 胆固醇卵磷脂酰基转移酶:LCAT 胆固醇转运蛋白:CEPT(16q) LDL受体:19q 清道夫受体:8p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在动脉内形成斑块(粥样斑块),导致血管壁增厚和硬化,进而引发血液流动障碍和心血管疾病。

它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组织和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以及T细胞等。

它的发生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脂质积聚:过多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会在动脉壁内积聚。

这些脂质主要来自于摄入的饮食中,尤其是高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的食物。

2. 斑块形成:积聚的脂质会刺激内皮细胞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进而吸引更多的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于血管壁。

脂质聚集和炎症细胞积聚形成粥样斑块,它主要由脂质、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

3. 斑块破裂:斑块中的巨噬细胞可以分泌一些酶类物质,使斑块中的胶原纤维变薄和破坏。

当斑块破裂时,血液中的细胞和凝血因子会附着在斑块破裂的表面,形成血栓。

4. 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会聚集,形成血栓。

如果血栓堵塞了血管,就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心肌梗死和中风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肥胖等。

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损伤内皮细胞和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可以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均衡膳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等。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血压药物、胆固醇调节药物和抗凝血药物等。

此外,对于一些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成形术、介入手术或搭桥手术等治疗方法。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通过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预防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出现。

《动脉粥样硬化》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课件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existing 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外周血管疾病和其他严重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和诊断
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症状包括胸痛、呼吸困难和疲劳。晚期症状可以导致心脏病发作、中风 和肢体缺血。
诊断方法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血液检查、心电图、超声波和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依据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依据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和防治
危害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心脏 病、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 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 量。
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 重要方法包括均衡饮食、规 律运动、戒烟和保持健康体 重。
饮食指导
饮食指导包括减少高脂肪和 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 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动脉粥样硬化的误区和常见问题
《动脉粥样硬化》PPT课 件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为动脉硬化。它会导致动脉 壁的增厚和硬化,进而影响血液流动。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由动脉内皮损伤引起,导致脂质物质在动脉壁内沉积 形成斑块。
引起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高血压。
健康生活方式的推荐
均衡饮食
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 入,减少饱和脂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 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 行车。
戒烟
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 化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PPT医学课件

动脉粥样硬化PPT医学课件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控制血糖和血脂
保持低脂、低盐、高纤维的饮食 ,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减少对 血管的损害。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
降血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 血脂水平,减少血管内的 炎症反应。
降压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ppt医学课件
2023-11-11
目录
•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学 • 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 •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 •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疾病 •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 • 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管疾病
0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Chapter
定义和分类
治疗
血运重建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等)、抗血小板 治疗等。
06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疾病
Chapter
脑梗死
定义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 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细胞 死亡的疾病。
症状
脑梗死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 肢体麻木、无力、口齿不清等。
01 02 03 04
原因
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 化,其他原因包括血栓形成、栓 塞等。
07
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管疾病
Chapter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1 2
症状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后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 病情进展可出现静息痛、溃疡、坏疽等症状。
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超声、CTA等检查手段进行诊断 。
3
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包括内膜剥脱术、搭桥手术等 。
肾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动脉硬化用什么方法治疗正确

粥样动脉硬化用什么方法治疗正确

粥样动脉硬化用什么方法治疗正确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降压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减少血小板凝聚,防止血栓形成;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降压药物可以控制血压,减轻动脉压力对血管壁的损害。

2.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保持适当体重,定期进行有氧运动,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展,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

3. 血管介入治疗:当严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明显症状时,可采用血管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以改善血液流通。

4. 外科手术治疗:当血管病变较严重或无法通过介入治疗改善时,可能需要进行血管旁路或血管重建手术。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在接受治疗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还需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控制患有的慢性病,以减缓疾病进展。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心脏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会从定义、发病原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斑块逐渐增厚形成斑块,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一系列病变。

二、发病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抽烟、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此外,心理因素、遗传病变以及炎症反应等也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三、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和动脉壁钙化等方面。

在脂质代谢紊乱的情况下,脂质在血管内膜下积聚形成斑块,称为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逐渐增大,最终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妨碍了心肌的正常血液供应。

四、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能无任何症状,重者可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胸闷、心悸、气促、乏力、晕厥等。

心绞痛的发作多与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相关,常表现为胸前或胸骨后憋闷、压榨样疼痛,放射至左肩臂或颈部。

五、诊断方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心血管影像学等多种方法。

心电图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诊断工具,可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等情况。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脂、血糖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等,辅助判断病情和预后。

心血管影像学包括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可直观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六、预防措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等。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生化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生化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生化
动脉粥样硬化又称动脉硬化,是一种能够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疾病。

它是由于脂质堆积在血管壁上,导致损伤和硬化,故而被称作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堆积源自于血浆中较高水平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经过一系列改变为微小的块状物,看上去就像粥一样。

而这些粥块会附着在心脏血管的壁上,增厚并最终致使血管堵塞造成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

当血浆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过高时,它们会在血管壁上积攒凝胶物质,从而使得血管收缩紧绷、弹性严重变差。

另外,炎性细胞因子和脂质可能会改变内皮细胞功能,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多为心血管病,其主要症状有高血压、心肌梗死、中风等,同时,有些病症可能导致肾衰竭、乳糜尿等异常。

心脏病发病危险增加,而预防此类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管理饮食、运动、使用血清硫酸及抗血栓药物等方式来控制血液中脂质和甘油三酯的水平。

动脉粥样硬化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把握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及时合理治疗可以有效预防,也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病提供有用的指导。

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基本病变特点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特点是心血管内膜
下出现富含胆固醇及其代谢产物的脂质斑块,使血管壁变得不规则、
增厚,减弱了弹力和延展性,致使血液流动受到了阻碍,最终导致动
脉狭窄甚至堵塞的病变过程。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特点有四个,分别是:
一、内皮细胞损伤:动脉内皮细胞是维持血管健康的关键。

但是,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因素都能造成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使其变得更易于黏附血小板和白细胞,最终发生炎症反应。

二、脂质沉积:脂质斑块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表现。


是指一种由胆固醇、蛋白质、纤维素等物质在动脉壁内膜下沉积形成
的硬化性斑块。

此时,斑块会使腔道变窄,进而影响血流和氧气运输。

三、细胞增生:动脉壁中的肌肉细胞是易于增殖的,当损伤后,
它们得到了允许放大和赋权的信号及足够能量和建筑纤维蛋白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增殖的细胞数量增加,动脉壁的厚度增加,进而损
害更加显着。

四、钙化:钙化指动脉内壁中出现氢氧化钙晶体,从而加重了动
脉壁的硬化。

有研究表明,动脉钙化可以反映现有斑块病变的严重程
度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好血压和血糖、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以及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等措施都能有益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动脉硬化
• 各种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 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小动 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 和动脉中层硬化 (Monckeberg arteriosclerosis)。小动脉硬化是小 型动脉弥漫性增生性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患 者。动脉中层硬化多累及中型动脉,常见于四肢 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在管壁中层有广泛钙沉 积,除非合并粥样硬化,多不产生明显症状,其 临床意义不大。
机制一 胆固醇沉积的 第一道防线 - 血管内皮
Nature 407,233-241
机制二:炎症-AS 发生的重要机制
机制三 胆固醇数量因素 影响其沉积与形成 AS
数量因素
机制四 血管内氧化 应激促进 AS 发生
1. 血胆固醇载体是LDL 5. 在ROS作用下,LDL表面不饱和脂肪酸双链 断裂,结合Apo B形成oxLDL
高血压防治
• 高血压防治的重点是早期防治,降压达标,尽可能维持血压在110/75mmHg 理想水平或者<120 /<80mmHg的正常水平;正常高值血压120-139/ 8089mmHg就应该早期防治,通过生活方式或者降压药物使得血压能维持理 想或正常水平,因为血压正常高值病人的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比理想水平就 高一倍。
1 ASCVD和ASCVD高危人群
1.确诊的ASCVD:
识别
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肌梗死病史 稳定/不稳定心绞痛 冠脉或其它血管重建手术 缺血性卒中/TIA 动脉粥样硬化证据(颈动脉/肾动脉)
治疗
中-高强度他汀 LDL-C目标值<70mg/dL
管理
疾病管理 患者教育
2.糖尿病:
识别
糖尿病+ASCVD 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1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PPT课件

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PPT课件
3
动脉分类:据管径大小
大动脉:主A、髂A、无名A、颈总A、锁骨下A等 中动脉:心冠状A、脑底A、四肢A、肾A 细小动脉: 小动脉: 肾小叶间A、弓形A、脑内小A…… 细动脉:肾小球入球A、脾中央A……
4
组织学:三层
内膜:内皮细胞,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少 许平滑肌
中膜:平滑肌,夹有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大A主 要为弹性纤维
中膜萎缩弹性减弱, 局限性扩张 破裂可致大出血
28
6.血管管腔狭窄: 相应组织器官缺血
29
二 . 主要动脉的病变 (一)主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主动脉后壁及分支开口处 病 变:
30
动脉瘤
31
(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2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颈内动脉起始部 基底动脉 大
3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一)好发部位 1. 左前降支上1/3 2. 右冠状动脉主干 3. 左主干 4. 左旋支
38
(二)病理变化
G:管壁偏心性增厚,管腔狭窄,分级Ⅰ——Ⅳ级 M:同基本病变
39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的心脏病,
脑中动脉及大脑动脉环 病 变:
33
后 果: 脑萎缩、脑软化、动脉瘤破裂脑出血
34
(四)肾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肾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叶 间动脉、弓形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35
(五)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下肢动脉 后果:较大血管严重病变致间歇性 跛行,肌肉萎缩, 坏疽
36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硬化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硬化性疾病,也是一种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它可以使动脉变硬、变窄,影响血液在动脉中正常流动,出现心血管病变,最终引起脑血管病、心肌梗死和腹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成为不可逆转的严重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病。

它指的是动脉内壁上膜形成松弛而松散、不稳定的粉状物,像淀粉一样,使动脉变硬、变窄,影响血液在动脉中正常流动,引起血液的供应紊乱和动脉痉挛。

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主要有冠状动脉病变、脑血管病变、心肌梗死、腹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缺血性病变、心绞痛和心前区不适等。

缺血性病变主要表现为手脚冰冷、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区突然剧烈疼痛,一般出现在运动后或饭后,伴有胸闷、胸骨区紧张等症状,心前区不适表现为心慌、心悸不安、心悸等,可伴有吞咽困难、憋气、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包括心电图、血压检查、超声心动图、血管超声检查、核磁共振等,以及微小分子物质原发性或受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主要为保养性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和血压,保持适当的体重,严格限制饱和脂肪酸及饮食,减少烟酒摄入,加强锻炼,补充维生素和植物性抗氧化物,合理使用药物治疗等。

另外,还可以考虑血管重塑术,血管内膜剥离术,动脉粥样硬化瘤切除术等。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没有救治,只能通过保养性治疗调节,在调节中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如果症状不明显,通过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如碳酸氢钠)、降低血脂、控制血糖和血压等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患者因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痛苦。

另外,应注重预防,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要少油腻、多吃蔬菜水果,按时吃药,保持适度的体力活动,戒烟戒酒等都是健康的必备条件。

总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每个人的义务,只有通过调节和保养性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疾病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血管内膜受到损伤后,引起炎症反应和脂质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缓慢进展的动脉疾病。

这种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因此导致的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而本文主要旨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壁由三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内膜,中膜和外膜。

其中内膜是血管壁中最重要的层次,也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部位。

内膜的主要成分是内皮细胞和基底膜,这些细胞通过紧密连接和细胞外基底膜相互连接。

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NO等物质,调节血管张力和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

内皮细胞在面对各种刺激时会发生损伤和炎症反应。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损伤的内皮细胞可以释放出促炎症和促凝血的物质,进一步导致血管炎症和促进血液凝固。

其次,由于损伤的内皮细胞影响了血管通透性,导致血管管壁的透过性增加,允许更多的脂质和白细胞进入血管壁,形成脂质沉积。

此外,容易受到损伤的内皮细胞也可以激活炎症细胞,导致内膜层中出现炎症细胞。

2.脂质沉积脂质沉积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关键步骤。

它代表着脂质出现在血管内壁和血管中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的水平。

它通常开始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周围的一小片区域。

由于其特殊的位置和损伤的情况,该区域容易吸引和储存多余脂质,并且放大纤维蛋白含量,形成类似于泡沫细胞的细胞,将其称为“脂质泡沫细胞”(foam cells)。

这些沉积物向外延伸,并最终形成称为“斑块”的沉积区。

斑块在形状和大小上各异,大多数都有一个中央部分,即“核心”,由脂质和其他沉积物混合而成,包围着由细胞和其他细胞组织形成的外围区域。

在发展的过程中,斑块可能导致内膜层损伤和脆弱,有时甚至可以穿透中膜,形成主干动脉瘤和动脉瘤。

3.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引起炎症反应的根本原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0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定义和病理学特征
定义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导致 动脉血管壁的增厚、硬化和斑块形成。
病理学特征
AS的特征包括脂质沉积、内皮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平滑肌细胞增殖、纤 维帽形成和斑块钙化等。
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原因和危险因素
降脂药物
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降 低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
其他药物
如降压药、降糖药等,控制血压和 血糖,预防心血管事件。
非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
血管内超声检查
使用高频超声探头检查血管内部 情况,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性质和稳定性。
血管重建术
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经皮冠 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改善心肌供
密切监测病情
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如血脂、血压、血糖 等,以及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以及进行其他必要的治疗措施。
06
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挑战
发病机制
深入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 明确其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过程。
早期诊断
血和心脏功能。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对于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传导阻 滞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可以 提高心率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05
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 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的风险评估和 管理
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
血脂检测
C-reactive prot…
血压和心率监测
家族史和遗传因素评估
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评 估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症

动脉粥样硬化症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示 意 图
( )
正常冠状动脉(镜下)
冠 状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各种类型冠状动脉横断面
三 分类: (一)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心肌耗氧量,供氧量暂时失平衡所致
机制:心肌缺氧 代谢产物堆积刺激 交感神经末梢。 临床特点:心肌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
出现阵发性心前区疼痛或紧 迫感,疼痛常放射到左肩和 左臂,持续十几秒到几分钟; 舌下含硝酸甘油可缓解。
动脉粥样硬化和复合病变示意图)
四、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一)主动脉AS 部位:主动脉后壁、分支开口处(腹主动脉,主动 脉弓,升主动脉等) 病变:斑块破裂, 溃疡,附壁血栓,中膜萎缩形 成动脉瘤 (二)脑动脉AS 部位:好发于基底动脉环和大脑中动脉。 病变:脑萎缩,脑缺血,脑软化。 (三)肾动脉AS 部位:好发于肾动脉开口处、叶间动脉以及 弓形动脉。 病变:肾梗死,机化瘢痕(固缩肾),形成动脉粥 样硬化性固缩肾。 (四)四肢动脉AS: 间歇性跛行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2005.11.13
第一节 一 概念
动脉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症)
(atherosclerosis,AS)
(一) 概念
(二) 类型:可分为四种
1 细动脉硬化
2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
3 动脉中层钙化
*4 动脉粥样硬化症:是一种与脂质代谢 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大、 中型动脉。病变特点是动脉内膜发生 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板块,造成动脉 硬化。
( )
心 脏
冠 状 动 脉 内 血 栓
冠状动脉内血栓(二)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预防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类,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一旦患病,除少数类型的疾病,患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有极大影响。

但相关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可通过一些措施加以预防,患者也可以借此缓解症状,避免疾病复发。

那么,预防措施是什么呢?动脉粥样硬化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原因当前临床认为,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依照其能否改变的特征,主要集中于两方面。

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含家族病史、遗传因素、性别、年龄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含不健康生活习惯(包括酗酒、吸烟、熬夜等),以及其他基础性疾病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

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硬化中发生率最高,通常在脑动脉、主动脉和冠状动脉处易于发生,尤其是在肌壁外冠状动脉支处。

2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机制临床上众多心脑血管疾病,本质上都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联,而动脉粥样硬化这一过程,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这一因子息息相关。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会对血管壁内皮细胞产生较强破坏作用,增加内皮细胞间隙,刺激单核细胞游走,进到血管壁中。

被血管平滑肌细胞受体和巨噬细胞吞噬过后,也有可能产生泡沫细胞。

这两种细胞坏死之后,就会生成坏死物,形似糜粥,由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发病。

泡沫细胞死亡之后,会使炎性反应持续进行,降低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

处于活化状态的巨噬细胞,会分泌酶降解胶原纤维帽,形成稳定性较差的斑块,进而增加破裂风险。

破裂之后的斑块中会含有一定量的凝血物质,进入血管腔之后,就会形成局部血栓。

血栓如果在脑血管大量积聚,就会引发脑血栓,严重者会出现脑梗塞或脑梗死病症;如果脑血管位置相对薄弱,同时患者有高血压疾病,一旦血管破裂,就会引发脑出血,现代医学也将其称为脑卒中;如果是在心脏冠状动脉处形成血栓,就会引发心肌梗死;如果在眼底动脉发生血栓,即为黄斑变性;如果是在下肢动脉形成血栓,就会导致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心血管3-AS CHD

心血管3-AS CHD

二、心肌梗死
1、概念
部分心肌由于严重持续缺氧所引起 的坏死,称心肌梗死。 2、病因与发生机制 往往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又并发: 血栓形成; 斑块内出血; 冠状动脉痉挛 心脏负荷过重 出血、休克。
突发胸前区/胸骨后剧烈压 榨样疼痛,疼痛可向左肩及 最多见于左室前壁、心尖部及 3、范围及分型 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可持续 室间隔前2/3;— 左前降支供血 请思考心肌梗死的 几小时~几天,休息/含服 其次为左室后壁、右心室及 好发部位在哪里? 硝酸甘油类药物均不能缓解 • 薄层梗死(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4、部位 室间隔后1/3;—右冠状动脉供血 再次为左室侧壁—左旋支供血; subendocardial infarction ) • 厚层梗死 5、临床表现 • 全层梗死 (透壁性心肌梗死, transmural infarction)
{病因和发病机制}
1.高脂血症 血脂升高和凡能引起血脂升高的疾 病均易导致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胆固醇↑、甘油三酯↑ 、低密度脂蛋白(LDL)与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 病(CHD)的发生极为密切,特别是LDL亚型中的 小颗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的水平被认为是 判断CHD的最佳指标。 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呈负 *。 相关
斑 块 内 出 血
{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1、主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 主动脉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病变严重 程度依次为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 脉弓、升主动脉。 后果:
一般不会造成血管阻塞,但少数情况下 可形成动脉瘤,动脉瘤好发于腹主动脉。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 最常发生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其次为右冠状动脉; 再次为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旋支。 ----病变特点: 冠状动脉内膜不规则增厚导致管腔 呈不同程度的偏心性狭窄。

心血管内科--专题报告--动脉粥样硬化案专题报告

心血管内科--专题报告--动脉粥样硬化案专题报告

心血管内科--专题报告--动脉粥样硬化案
专题报告
简介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动脉内膜逐渐受损,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和堵塞。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液中的脂质沉积、血管壁损伤和炎症反应等。

这些因素将导致内膜损伤和斑块形成,最终引起血管狭窄和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多个器官的血液供应不足,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下肢缺血等。

这些症状的程度和部位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诊断方法
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依靠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
包括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等。

这些检查可以
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位置和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治疗策略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降脂药物、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等,旨在控制血脂水平、抑制血栓形成和改善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
和支架植入术,用于扩张狭窄的血管和恢复血液流动。

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健康
造成威胁。

通过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种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病灶内多量泡沫细胞, 胞质内富含脂质
泡沫细胞的来源:
血液单核细胞 摄取LDL →泡沫细胞 动脉平滑肌细胞

泡沫细胞
(二)纤维斑块
(fibrous plaque)
平滑肌细胞增生产生大量胶原纤维覆盖于内膜表面而脂质 被埋于深层,形成突出于内膜表面的斑块。
G:隆起于内膜表面,瓷白色,蜡滴状
M: 表层: 为纤维帽(平滑肌细 胞、胶原纤维)
(一).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心绞痛是心肌急性 短暂性缺血、缺氧所造 成的以胸痛为特点的临 床综合征。
(二).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由于冠状动脉血流
中断导致心肌严重、持
续的缺血而引起的局部
心肌坏死。
1、心肌梗死的部位
左室前壁、心尖部及 室间隔前2/3——左前降支 阻塞,约50% 左室后壁、室间隔 后1/3及右室大部——右冠 状动脉主干阻塞,约25%
动脉分类:据管径大小
大动脉:主A、髂A、无名A、颈总A、锁骨下A等 中动脉:心冠状A、脑底A、四肢A、肾A 细小动脉: 小动脉: 肾小叶间A、弓形A、脑内小A…… 细动脉:肾小球入球A、脾中央A……
组织学:三层
内膜:内皮细胞,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少 许平滑肌
中膜:平滑肌,夹有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大A主 要为弹性纤维
外膜:结缔组织

大动脉—弹力动脉

中、小动脉

细动脉
动脉硬化


动脉管壁增厚变硬 动脉粥样硬化 细动脉硬化—高血压病 动脉中层钙化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S)
动脉内膜脂质沉积
化 粥样斑块形成
内膜灶状纤维
动脉管壁增厚失去
弹性及管腔狭窄 缺氧和坏死 中、老年人
左室侧壁 ———左旋支
2、病理变化:
G:贫血性梗死
M:凝固性坏死
3、类型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病变主要累及心内膜下的心肌即心腔侧1/3的心
肌。
透壁心肌梗死 也称为区域性心肌梗死。
病变累及心室壁全层或至少2/3厚度的心肌。
4、心肌梗死的合并症
① 心力衰竭 内膜下心肌梗死累及二尖瓣乳头肌,造成二尖瓣关 闭不全→急性左心衰竭 透壁性梗死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
②心脏破裂
梗死部位心肌溶解软化 见于:心室壁游离缘 室间隔
乳头肌
心脏破裂
乳头肌断裂
③室壁瘤
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疤痕组织在左心室内血 液压力作用下向外膨出而成,多发生于梗死愈合 期,也可发生于急性期。

ventricular aneurysm
④附壁血栓形成
⑤心源性休克,大面积梗死
⑥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急性心包炎
中等大小动脉管壁偏心性增厚,腔小
镜下:
(四)复合性病变(complicated lesion)
1.斑块内出血:管腔急性阻塞
2.斑块破裂
粥样溃疡
粥样物质进血流——栓塞
3.
血栓形成: 加重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血栓栓塞
4.钙化
硬、脆,易破裂
5.动脉瘤(aneurysm)形成:
中膜萎缩弹性减弱, 局限性扩张 破裂可致大出血
6.血管管腔狭窄:
相应组织器官缺血
二 . 主要动脉的病变
(一)主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主动脉后壁及分支开口处 病 变:
动脉瘤
(二)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三)脑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颈内动脉起始部 基底动脉 大 脑中动脉及大脑动脉环 病 变:

果:
脑萎缩、脑软化、动脉瘤破裂脑出血

病例
男性,62岁,退休工人,在某单位做夜间工地 看护员。某夜,怀疑有人偷窃而追赶,后突然倒 地,待其他同事到达后发现其已死亡。报警。解 剖尸体发现:
坏死累及心外膜 ⑦心律失常,传导束受累
3.心肌纤维化 (myocardial fibrosis)
中-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管腔狭窄,造成心肌 长期慢性缺血缺氧,多灶性陈旧性心肌梗死灶或疤痕灶。 收缩功能减退,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
4.冠状动脉性猝死
冠状动脉性猝死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 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 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率失常所致。 有些患者可能就要发生心肌梗死但梗死尚未形成,患者 已经死亡。
(四)肾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肾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叶 间动脉、弓形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性固缩肾
(五)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好发部位:下肢动脉 后果:较大血管严重病变致间歇性 跛行,肌肉萎缩, 坏疽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一)好发部位
1. 2. 3 左主干 左旋支
(二)病理变化
G:管壁偏心性增厚,管腔狭窄,分级Ⅰ——Ⅳ级 M:同基本病变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缺血的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 挛、炎症性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临床病理类型: 心绞痛 心肌梗死 心肌硬化 冠状动脉性猝死
深层:平滑肌细胞、巨噬细 胞、泡沫细胞、细胞外基质
(三)粥样斑块(Atheromatous plaque) 粥瘤(atheroma)
斑块深层细胞坏死崩解+病灶内脂质→粥样物质 G :大小不一, 1-1.5cm 黄色或灰 黄色,突出于内膜面。切面: 斑块表面为纤维帽,深层为黄 色粥糜样物质。

粥样斑块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Disease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心血管系统:
心脏、动脉、毛细血管、 静脉
心血管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 后天性:
心脏: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心瓣膜病、 心包炎、心肌炎、心肌病 血管: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心脏: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
相应组织、器官缺血、
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危险因素: 高脂血症:AS病变中沉积的脂质来源于血浆脂质 高 血 压:可能与造成内膜损伤有关

性 化
烟:血液中一氧化碳增高→内皮损伤
激活凝血因子Ⅷ及某些致突变物质使平滑肌增生 别:雌激素可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胆固醇水平
糖 尿 病:患者血中甘油三酯、VLDL水平显著增高
遗传因素:家族聚集倾向
促使LDL氧
基因突变导致LDL极度升高
发生机制学说:

脂质渗入学说
损伤反应学说
单克隆学说 病灶内平滑肌的增生为单克 隆性犹如良性肿瘤
其他

一、基本病变
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在其内膜形成斑块
正常动脉内膜
动脉粥样硬化
(一)脂纹(fatty streak):早期病变
肉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