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分类
休克的分类及分期
![休克的分类及分期](https://img.taocdn.com/s3/m/0fea77326bd97f192379e908.png)
休克的分类及分期作者:郭杨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21期休克分类病因分类①脓毒症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休克。
②低容量性休克:是指大量体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的综合征。
③心源性休克:当心脏不能用足够的排出量以保持组织的正常灌注时即可产生心源性休克。
④过敏性休克:发生于机体对某种药物或异种蛋白过敏时,由免疫球蛋白E抗体介导的一种机体的严重变态反应。
⑤内分泌性休克:是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慢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急、慢性。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低血压与休克。
⑥神经源性休克:由于严重的脑损伤、缺血、深度麻醉、脊髓损伤、药物性交感神经阻断(如高位脊髓麻醉)等引起的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血液积滞于扩张的血管,周围阻力降低,有效血容量减少的休克。
血流动力学分类造成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基础疾病,而是由此造成的循环功能失调。
①低容量性休克:由于全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称为低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烧伤等情况。
低容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中心静脉压(CVP)降低,回心血容量减少,心排出量下降所造成的低血压;经神经内分泌机制引起的外周血管收缩、血管阻力增加和心率加快;以及由微循环障碍造成的各种组织器官功能不全和病变。
②梗阻性休克:由心外因素阻塞血流所致,如肺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
③分布性休克: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扩大,带来血液分布的异常,大量血液瘀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因而引起的休克称为分布性休克,也称为血管源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时,不同病因通过内源性或外源性的血管活性介质的作用,使小血管特别是腹腔内脏的小血管扩张,血液瘀滞在内脏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休克。
它见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导致的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休克,以及过敏性和部分创伤性休克。
④心源性休克:心泵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是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休克分类
![休克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e3b6a271b90d6c85ec3ac6ed.png)
休克分类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及主要脏器损害所产生的一种危急综合征。
分类:休克分为低血容量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必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五类。
一、低血容量休克1、急性大量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脾破裂、官外孕及外伤性大出血等)引起,临床上称为失血性休克。
2、大量血浆丧失(如严重烧伤时)引起,临床上称烧伤休克,主要由于大量血浆样体液丧失所致。
3、脱水(如急性肠梗阻、高位空肠瘘等)引起。
由于剧烈呕吐,大量体液丢失所致。
4、严重创伤(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引起,常称为创伤性休克,除主要原因为出血外,组织损伤后大量体液渗出,分解毒素的释放以及细菌污染,神经因素等,均是发病的原因。
二、感染性休克(又称中毒性休克)三、心源性休克由于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心律失常,心包填塞、肺动脉栓塞等引起,使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或舒张期充盈不足,致心输出量锐减。
四、神经源性休克由于剧烈的刺激(如疼痛、外伤等),引起强烈的神经反射性血管扩张,周围阻力锐减,有效循环量相对不足所致。
五、过敏性休克某些物质和药物、异体蛋白等,可使人体发生过敏反应致全身血管骤然扩张,引起休克。
外科常见的休克多为低血容量休克,尤其是创伤性休克,其次为感染性休克,在外科病人中多由于化脓性胆管炎、弥漫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及烧伤败血症等引起。
休克的治疗原则无论哪种休克,都有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体液代谢紊乱,因此治疗休克时应按如下原则处理。
一、扩容这是抗休克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措施之一,必须及时、快速、足量地补充血容量。
二、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外科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是积极地、适时地处理原发疾病,这是抗休克治疗的根本措施。
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休克时由于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产生大量酸性产物,在休克早期积极扩容改善微循环障碍情况下,一般酸中毒较易纠正。
但重度休克时酸性产物堆积结果机体发生严重酸中毒,应立即输入5%碳酸氢钠。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https://img.taocdn.com/s3/m/0147096790c69ec3d4bb7558.png)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各种休克间的关系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辅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0.5为正常 =1为轻度休克,失血20%-30% >1为休克 >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2为重度休克,失血>50%
(1)失血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4)低血容量性休克: (5)心源性休克: (6)神经性休克: (7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心脏的泵功能衰竭
)
血流动力分类法
3.梗阻性休克 (血流通道受阻
)
4.分布性休克 (微循环分布性缺欠)
休克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b6b608e95acfa1c7ab00cc8a.png)
• 休克病人的诊断
明确病因 # 有严重创伤、大量出血、重度感染、过敏病史和心脏病
史等,可能并发休克。
# 对无明确病因时,根据临床表现、体检以及实验室检查
确定。
临床表现 1. 精神状态;2.循环状态;3.呼吸系统变化;4. 其它系统变化,如体温,皮肤颜色、温度、外周 血管充盈状态等。
临床检查
体温 心率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差
• 休克的自主性反应(Autonomous Response)
途径:刺激颈内动脉压力感受器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 小动脉血管收缩全身血流再分布 # 增加HR和心肌收缩力维持CO # 静脉容量血管收缩静脉回流量 # 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维持动静脉血管收缩 # 释放抗利尿激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轴
增强水钠潴留,维持血管内容量
(一)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1. 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 2. 创伤性休克(Traumatic Shock) 3. 烧伤性休克(Burn Shock)
(二)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 由脓毒血症所诱发。
(三)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四) 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 (五) 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 Shock)
利用该公式有助于对低氧进行分类:
CO降低时称为“缺血性低氧” (如心源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
Hb降低时称为“贫血性低氧” SaO2下降时称为“低氧性低氧”
(如围术气各种病因导致的低氧血症) ERO2改变时称为“细胞病理性”或“异常分布性低氧”
(如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这种分类有利于识别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循环休克。
最新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最新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https://img.taocdn.com/s3/m/63ed29048bd63186bcebbcec.png)
血流动力分类法
1.低血容量休克
2.心源性休克
3.梗阻性休克
4.分布性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的泵功能衰竭) (血流通道受阻) (微循环分布性缺欠)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各种休克间的关系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辅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0.5为正常 =1为轻度休克,失血20%-30% >1为休克 >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2为重度休克,失血>5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休克的分类及护理措施ft Word 文档 (2)
![休克的分类及护理措施ft Word 文档 (2)](https://img.taocdn.com/s3/m/0615805ac850ad02de8041c1.png)
休克的分类方法临床现在较常用的休克分类方法三两种,即休克的原因,休克的起始环节,休克时血液的动力学的特点,下面简单为您介绍一下:1、按病因分类(7种):失血性、烧伤性、创伤性、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2、按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正常时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因素包括三方面:足够的循环血量、正常的血管容量、正常的心泵功能):(1)低血容量性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血容量减少导致静脉回流不足,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由于减压反射受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
(2)血管源性休克休克时,由于组织长期缺血、缺氧、酸中毒和组胺及一氧化氮等活性物质的释放,造成血管张力低下,加上白细胞、血小板在微静脉端黏附,造成微循环血液瘀滞,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a、过敏性休克:属于1型变态反应。
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会,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微动脉扩张,微静脉收缩,微循环瘀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b、感染性休克:(常伴败血症) ①高动力型休克:由于扩血管银子作用大于缩血管因子,引起高拍低阻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②低动力型休克。
c、神经源性休克:由于麻醉或损伤和强烈的疼痛抑制交感神经缩血管功能,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此时微循环不一定明显减少,有人认为不属于真正的休克。
(这句话不很明白,抄来的,有人可以请教吗?真正的休克本质上是微循环障碍,这种神经源性的休克只是引起一过性的血管扩张而血压降低,尚未导致微循环出问题-by yukimiao) (3)心源性休克:发病中心环节时心输出量迅速降低,血压可显著下降。
(低动力型休克) ①低排高阻型:是因为血压降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的冲动减少,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外周小动脉收缩,使血压能有一定程度的代偿。
②低排低阻型:这类病例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积大,心输出量显著降低,血液瘀滞在心室,使心事壁牵张感受器受牵拉,反射性地抑制交感中枢,使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引起血压进一步减少。
休克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44a133c4da38376baf1faecf.png)
休克一、定义:休克(Shock),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二、病因:1、血容量不足大量出血(外出血或内出血)、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量排尿)、失血浆(大面积烧伤、创伤、炎症)。
2、创伤严重创伤、骨折等。
3、感染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中毒性休克。
4、过敏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品引起过敏反应,使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5、心源性因素常继发于急性心梗、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炎、先心病、风心病等心脏疾患。
6、内分泌性因素嗜铬细胞瘤等引起的循环衰竭性休克。
7、神经源性因素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等可造成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相对减少、血压下降。
三、分类:1、按病因:低血容量、感染性、过敏性、心源性、神经源性。
2、按病理生理学:1)、低血容量性休克基本机制为循环血量减少。
2)、心源性休克基本机制为泵功能衰竭。
3)、分布性休克基本机制为血管收缩舒张调节功能异常。
4)、梗阻性休克基本机制为血流的主要通道受阻。
3、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1)、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或冷休克)血流动力学特征是心输出量降低,总外周阻力增高。
低血容量性、创伤性、心源性、大部分感染性休克均属此类。
2)、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型休克或暖休克)血流动力学特征是心输出量增高,总外周阻力降低。
常见于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性休克。
四、诊断1、有发生休克的病因;2、意识异常;3、脉搏快超过100次/min,细或不能触及;4、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压后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皮肤花纹,粘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小于30ml/h 或无尿;5、收缩压小于10.64kPa(80mmHg);6、脉压小于2.66kPa(20mmHg);7、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有水平下降30%以上。
凡符合1,以及2、3、4中的二项,和5、6、7中的一项者,即可成立诊断。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def917e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4e.png)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导致休克发生的重要环节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主要受三个因素调节,即血容量、心脏排血量和血管张力;影响以上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均可导致休克发生;休克分类目前也倾向于依据对以上三因素的初始影响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液分布性休克和阻塞性休克;事实上各类型休克对循环动力学影响决不是单一的,尤其到休克后期常常是各影响因素交叉存在,对休克处理也应依据对病情的综合分析,按照以上因素对机体影响的轻重缓急分别处理;一、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休克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低血容量是指血管内有效血容量的减少;可由于全血的丢失,血浆量的减少或者自由水的丢失;出血是静脉回流减少导致休克的最常见原因;动脉压降低通过压力感受器介导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表现为动静脉收缩和直接心肌兴奋;静脉收缩对于维持静脉血液回心从而维持心排量尤其重要;动脉收缩起初是为在心排量降低时维持正常动脉血压,由于脑和冠状动脉收缩不明显,对维持心脑灌注有益;但对其他器官,如肾脏,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将严重减少血流灌注;交感神经兴奋的心脏表现是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增强;在无出血情况下循环血浆丢失也会引起与失血症状相似的休克;如严重烧伤可引起足以导致休克的血浆丢失;由于血浆丢失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与失血性休克临床表现相同,只是选择性血浆丢失增加了血液粘滞性,加重了血流淤滞;体液或电解质丢失也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如呕吐腹泻时体液大量丢失,肠梗阻导致大量分泌或渗出液体被隔离在肠管内,或腹膜炎时大量液体渗出到腹腔内也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处理以迅速恢复有效血容量为主,后期因引发全身应激反应及合并心功能抑制,处理也趋于复杂化;二、心源性休克由各种严重心脏疾病引起的急性心泵功能衰竭,导致左心室不能泵出足够的血量;起初,外周循环通过血管收缩来尝试代偿,但如果左心功能损伤足够严重,不能维持正常循环,就会发生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常见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当左心室心肌坏死超过40%时心脏即难以维持正常循环功能;其他可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少见原因还包括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和败血症;大多数术中心肌梗塞的病人会发生对输液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低血压,心电图动态变化有助于证实诊断,一旦诊断成立,建立有创监测有利于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并随时评价治疗效果;围术期心肌梗塞的临床处理包括维持理想前负荷,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活性药,必要时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早期溶栓治疗能否应用应结合外科情况综合考虑;术后争取尽早行介入或手术治疗;三、血流分布性休克包括感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内分泌性等,其中以感染性休克为最常见;感染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为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脏充盈减少而心排出量增加高排低阻型;尽管心排出量增加和氧输送增加,但仍出现细胞水平的组织供氧不足;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程进展程度不同感染性休克还可因心功能受抑而表现为低排低阻型及低排高阻型;感染性休克的病情较复杂,几乎全身所有细胞、组织及器官都受到影响;细菌细胞产物刺激机体产生促炎症介质及炎症抑制介质,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组织伤害,事实上在败血症性休克中发生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异常是由于激活了炎症介质而并非是由于炎症本身;感染性休克病人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感染伴发的体温变化;后期常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处理首先应治疗或清除感染源,应用有效抗生素,血流动力学支持包括液体复苏以恢复有效灌注压目标MAP 70~80mmHg,液体复苏不满意时联合应用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大剂量激素、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抗内毒素治疗、和抗细胞因子治疗,疗效均不肯定;四、阻塞性休克阻塞性休克的基本原因是对正常循环血流的机械梗阻造成全身灌注减少,如腔静脉压迫、张力性气胸、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分离;最常引起阻塞性休克的临床情况是心包填塞,临床可表现为颈静脉扩张、心音低钝、奇脉、低血压;临床处理以病因治疗为主;五、休克的治疗原则休克的纠正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发现和消除休克的病因至关紧要;对休克病人的理想化处理是在休克的临床症状明显化之前,早期发现并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至少在其尚未发展到难治性休克前给予有效治疗,终止病程进一步恶化,避免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实际上在病人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之前能够早期发现或预测可能发生休克的客观指标不多,而麻醉医生在接诊病人时多数病人已经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如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皮肤湿冷、尿量减少;这些征象表明休克已经发展到失代偿阶段,即时麻醉医生的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准确地判断病情,提供正确有效的治疗;一紧急处理休克病人病情多较危重,麻醉医生接诊后应立即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昏迷病人应保持气道通畅和正常通气,无自主呼吸病人立即气管插管或通过紧闭面罩通气,同时清除口腔和气道分泌物,备好吸引器,防止病人呕吐误吸;头面或颈部损伤开放气道困难者行气管切开;存在活动性出血病人在加压包扎等简单止血措施同时积极准备手术;尤其体腔内大出血病人应尽早安排手术治疗,否则术前即使积极输血输液有时也难纠正休克状态,反而增加失血量;围术期容易出现低氧血症,应鼓励病人吸氧,增加吸入氧分数有助于减少氧债,改善组织氧合;建立通畅的外周静脉通路,用于输血输液和输注抢救用药;提供能让病人感觉舒适的体位,抬高下肢10~15cm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心脏,但不要头低足高位,避免腹腔内脏器压迫膈肌影响呼吸;对四肢和脊柱骨折病人注意制动,减轻疼痛并防止意外伤害;对休克病人还应注意保暖,避免体温下降;围术期由于伤口暴露、组织低灌注、大量输血输液以及麻醉对体温调节中枢的抑制作用,病人体温一般呈下降趋势;低温会降低乳酸和枸橼酸代谢,加重酸碱紊乱,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也影响心功能,同时使氧离曲线左移,影响麻醉药物代谢;也有些病人由于炎症反应和抗胆碱药物作用术中体温可以升高,应予物理降温;无论寒战还是发热皆增加耗氧量,对病人不利;二液体复苏休克发病的中心环节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治疗休克的第一个目的是尽可能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即令是对心源性休克,如急性心梗,过分控制液体只会使病情复杂化;此时首先输液至PAWP15~18mmHg,除外低血容量状态然后集中精力处理心泵功能不全;低血容量性休克尤其是失血性休克早期,组织间液进入血管代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因此病人同时存在功能性细胞外液丢失;液体补充可先由晶体液开始,大量输入生理盐水可引起高氯性酸中毒,含糖液体加重脑损害,一般首选乳酸钠林格氏液;输注量取决于患者的体重和缺失量,开始先快速输注20ml/kg;反应良好应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尿量增加、氧输送增加;等渗晶体液快速输入后大部分转移至组织间隙,每输入1000毫升晶体液约增加血浆容量200毫升;补液初期可补充休克病人细胞外液体缺乏,但过分增加细胞外液对病人不利;实验资料表明,输注4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可暂时维持失血性休克动物的动脉血压,同时表现为CVP升高而微循环灌注严重不足,组织氧分压下降超过50%;而且过量输注晶体液有可能在血容量尚未完全纠正时即出现周围组织水肿;高渗盐水%通过吸引组织间液进入血管可迅速扩容,在失血性休克紧急复苏时选择性应用,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组织水肿病人,如闭合性脑损伤;但高渗盐水扩容和改善循环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不能反复应用,用药后产生一过性高钠血症;近年来联合应用高渗盐水和胶体液于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收到良好效果,具有液体用量少、血流动力学改善快而持久2小时以上,并能显着提高组织氧供和氧耗,改善氧供需平衡等优点,对机体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适时补充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动物明胶等可弥补单纯晶体液的不足之处,具有扩容迅速、输液量小、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缺点是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休克晚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输入的白蛋白类胶体渗漏至组织间隙,增加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加重组织水肿;有资料表明6%羟乙基淀粉用于创伤性休克病人能降低毛细血管对白蛋白通透性,增加血容量同时减轻组织水肿,作用原理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失血和大量液体输注势必会降低病人血球压积,而血球压积过低影响血液携氧能力,对失血性休克病人说来,及时输血尽快恢复血容量和血球压积是最根本的治疗措施;血球压积低于20%病人必须输血或浓缩红细胞,理想的复苏效果应使病人血球压积不低于30%;输血输液后病人循环改善表明治疗有效,伴随重要器官灌注改善,内环境紊乱也趋于纠正;但严重休克病人除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外常常还有其他问题合并存在;输血输液至PAWP18~20mmHg病人循环功能改善仍不明显,或心脏指数不再随输液增加starling曲线达到平台期而MAP低于70mmHg,应及时开始其他综合治疗;三改善组织灌注组织灌注不足是休克发生发展及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尽快改善组织灌注是休克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保证重要脏器组织灌注的基础是提供满意的心脏排血量和足够的有效灌注压;休克病人为偿还氧债需要保持相对高的心脏排血量,充分液体复苏后CI仍低于或MAP低于70mmHg时考虑应用正性肌力药;一般首选多巴胺,由小剂量2~4μg/ .开始,剂量过大>10μg/时多巴胺有α兴奋作用,提高血压要以牺牲组织灌注为代价,因此建议应用能维持最低可接受血压水平的最小剂量;用药后血压升高而心排量低于目标水平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扩张药;如血压和心排量均不能达标建议联合应用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儿茶酚胺不敏感病人应检查并纠正酸中毒和低钙血症;重要器官灌注充分的标志应是血流动力学稳定,尿量满意,血乳酸浓度下降,血气检查无明显酸中毒,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大于75%;四保证组织氧合保证组织灌注的目的之一就是向组织供氧以满足细胞水平的氧消耗;如果组织需氧量大于氧输送量,细胞就转入无氧代谢,结果造成乳酸酸中毒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因此,对休克病人应加大氧输送量以提供足够的氧供组织消耗;。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0a392f4365ce050877321331.png)
休克分类与处理原则导致休克产生的重要环节是机体有用轮回血量削减.有用轮回血量重要受三个身分调节,即血容量.心脏排血量和血管张力.影响以上三个身分任何一个,均可导致休克产生.休克分类今朝也偏向于根据对以上三身分的初始影响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血液散布性休克和壅塞性休克.事实上各类型休克对轮回动力学影响决不是单一的,尤其到休克后期经常是各影响因故旧叉消失,对休克处理也应根据对病情的分解剖析,按照以上身分对机体影响的轻重缓急分别处理.一.低血容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外科休克最罕有的一种类型.低血容量是指血管内有用血容量的削减.可因为全血的丧掉,血浆量的削减或者自由水的丧掉.出血是静脉回流削减导致休克的最罕有原因.动脉压降低经由过程压力感触感染器介导增长交感神经体系活性,表示为动静脉压缩和直接心肌高兴.静脉压缩对于保持静脉血液回心从而保持心排量尤其重要.动脉压缩起先是为在心排量降低时保持正常动脉血压,因为脑和冠状动脉压缩不明显,对保持心脑灌注有益.但对其他器官,如肾脏,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压缩将轻微削减血流灌注.交感神经高兴的心脏表示是心率加速和心肌压缩力加强.在无出血情形下轮回血浆丧掉也会引起与掉血症状类似的休克.如轻微烧伤可引起足以导致休克的血浆丧掉.因为血浆丧掉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与掉血性休克临床表示雷同,只是选择性血浆丧掉增长了血液粘滞性,加重了血流淤滞.体液或电解质丧掉也可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如吐逆腹泻时体液大量丧掉,肠梗阻导致大量排泄或渗出液体被隔离在肠管内,或腹膜炎时大量液体渗出到腹腔内也使有用轮回血量削减.低血容量性休克早期处理以敏捷恢复有用血容量为主,后期因激发全身应激反响及归并心功效克制,处理也趋于庞杂化.二.心源性休克由各类轻微心脏疾病引起的急性心泵功效衰竭,导致左心室不克不及泵出足够的血量.起先,外周轮回经由过程血管压缩来测验测验代偿,但假如左心功效毁伤足够轻微,不克不及保持正常轮回,就会产生心源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的罕有原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当左心室心肌坏逝世超出40%时心脏即难以保持正常轮回功效.其他可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少见原因还包含心肌病.心律掉常.心脏瓣膜病和败血症.大多半术中间肌梗塞的病人会产生对输液治疗无效的固执性低血压,心电图动态变更有助于证实诊断,一旦诊断成立,树立有创监测有利于实时不雅察病情变更,指点治疗并随时评价治疗后果.围术期心肌梗塞的临床处理包含保持幻想前负荷,恰当运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活性药,须要时运用自动脉内球囊反搏帮助轮回,早期溶栓治疗可否运用应结合外科情形分解斟酌.术后争夺尽早行介入或手术治疗.三.血流散布性休克包含沾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内排泄性等,个中以沾染性休克为最罕有.沾染性休克的典范表示为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脏充盈削减而心排出量增长(高排低阻型).尽管心排出量增长和氧输送增长,但仍消失细胞程度的组织供氧缺少.根据发病原因和病程进展程度不合沾染性休克还可因心功效受抑而表示为低排低阻型及低排高阻型.沾染性休克的病情较庞杂,几乎全身所有细胞.组织及器官都受到影响.细菌细胞产品刺激机体产生促炎症介质及炎症克制介质,两者互相感化产生组织伤害,事实上在败血症性休克中产生的血流淌力学和代谢的平常是因为激活了炎症介质而并不是是因为炎症本身.沾染性休克病人早期的重要临床表示为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沾染伴发的体温变更.后期常成长为多器官功效障碍分解征.临床处理起首应治疗或清除沾染源,运用有用抗生素,血流淌力学支撑包含液体苏醒以恢复有用灌注压(目标MAP 70~80mmHg),液体苏醒不知足时结合运用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加去甲肾上腺素.其他治疗办法还包含大剂量激素.前列腺素合成克制剂.抗内毒素治疗.和抗细胞因子治疗,疗效均不确定.四.壅塞性休克壅塞性休克的基起源基本因是对正常轮回血流的机械梗阻造成全身灌注削减,如腔静脉榨取.张力性气胸.肺栓塞和自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别.最常引起壅塞性休克的临床情形是心包填塞,临床可表示为颈静脉扩大.心音低钝.奇脉.低血压.临床处理以病因治疗为主.五.休克的治疗原则休克的改正有赖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发明和清除休克的病因至关紧要.对休克病人的幻想化处理是在休克的临床症状明显化之前,早期发明并实时赐与恰当的治疗;至少在其尚未成长到难治性休克前赐与有用治疗,终止病程进一步恶化,防止产生多器官功效衰竭.现实上在病人消失明显临床症状之前可以或许早期发明或猜测可能产生休克的客不雅指标不久不多,而麻醉大夫在接诊病人时多半病人已经消失明显临床症状如心率加速.血压降低.皮肤湿冷.尿量削减.这些现象标明休克已经成长到掉代偿阶段,即时麻醉大夫的重要义务是尽可能精确地断定病情,供给精确有用的治疗.(一)紧迫处理休克病人病情多较危重,麻醉大夫接诊后应立刻处理危及性命的紧迫情形.晕厥病人应保持气道通行和正常通气,无自立呼吸病人立刻气管插管或经由过程紧闭面罩通气,同时清除口腔和蔼道排泄物,备好吸引器,防止病人吐逆误吸.头面或颈部毁伤凋谢气道艰苦者行气管切开.消失运动性出血病人在加压包扎等简略止血措施同时积极预备手术.尤其体腔内大出血病人应尽晨安插手术治疗,不然术前即使积极输血输液有时也难改正休克状况,反而增长掉血量.围术期轻易消失低氧血症,应勉励病人吸氧,增长吸入氧分数有助于削减氧债,改良组织氧合.树立通行的外周静脉通路,用于输血输液和输注挽救用药.供给能让病人感到舒适的体位,举高低肢10~15cm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心脏,但不要头低足高位,防止腹腔内脏器榨取膈肌影响呼吸.对四肢和脊柱骨折病人留意制动,减轻痛苦悲伤并防止不测伤害.对休克病人还应留意保暖,防止体温降低.围术期因为伤口吐露.组织低灌注.大量输血输液以及麻醉对体温调节中枢的克制造用,病人体温一般呈降低趋向.低温会降低乳酸和枸橼酸代谢,加重酸碱杂乱,加重凝血功效障碍,也影响心功效,同时使氧离曲线左移,影响麻醉药物代谢.也有些病人因为炎症反响和抗胆碱药物感化术中体温可以升高,应予物理降温.无论寒噤照样发烧皆增长耗氧量,对病人晦气.(二)液体苏醒休克发病的中间环节是有用轮回血量削减,治疗休克的第一个目标是尽可能快速恢复有用轮回血量.即令是对心源性休克,如急性心梗,过火掌握液体只会使病情庞杂化.此时起首输液至PAWP15~18mmHg,除外低血容量状况然后分散精神处理心泵功效不全.低血容量性休克尤其是掉血性休克早期,组织间液进入血管代偿有用轮回血量缺少,是以病人同时消失功效性细胞外液丧掉.液体填补可先由晶体液开端,大量输入心理盐水可引起高氯性酸中毒,含糖液体加重脑伤害,一般首选乳酸钠林格氏液.输注量取决于患者的体重和缺掉量,开端先快速输注20ml/kg.反响优越应表示为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尿量增长.氧输送增长.等渗晶体液快速输入后大部分转移至组织间隙,每输入1000毫升晶体液约增长血浆容量200毫升.补液初期可填补休克病人细胞外液体缺少,但过火增长细胞外液对病人晦气.试验材料标明,输注4倍掉血量的乳酸林格氏液可临时保持掉血性休克动物的动脉血压,同时表示为CVP升高而微轮回灌注轻微缺少,组织氧分压降低超出50%.并且过量输注晶体液有可能在血容量尚未完整改正时即消失四周组织水肿.高渗盐水(7.5%)经由过程吸引组织间液进入血管可敏捷扩容,在掉血性休克紧迫苏醒时选择性运用,尤其实用于不克不及耐受组织水肿病人,如闭合性脑毁伤.但高渗盐水扩容和改良轮回感化中断时光较短,不克不及重复运用,用药后产生一过性高钠血症.近年来结合运用高渗盐水和胶体液于掉血性休克液体苏醒收到优越后果,具有液体用量少.血流淌力学改良快而持久(2小时以上),并能明显进步组织氧供和氧耗,改良氧供需均衡等长处,对机体凝血功效有必定影响.合时填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动物明胶等)可填补单纯晶体液的缺少之处,具有扩容敏捷.输液量小.感化中断时光长等长处.缺陷是有可能影响凝血功效.休克晚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长,输入的白蛋白类胶体渗漏至组织间隙,增长组织间隙胶体渗入渗出压,加重组织水肿.有材料标明6%羟乙基淀粉用于创伤性休克病人能降低毛细血管对白蛋白通透性,增长血容量同时减轻组织水肿,感化道理与其分子量大小有关.掉血和大量液体输注势必会降低病人血球压积,而血球压积过低影响血液携氧才能,对掉血性休克病人说来,实时输血尽快恢复血容量和血球压积是最基本的治疗措施.血球压积低于20%病人必须输血或浓缩红细胞,幻想的苏醒后果应使病人血球压积不低于30%.输血输液后病人轮回改良标明治疗有用,陪同重要器官灌注改良,内情形杂乱也趋于改正.但轻微休克病人除有用轮回血量缺少外经常还有其他问题归并消失.输血输液至PAWP18~20mmHg病人轮回功效改良仍不明显,或心脏指数不再随输液增长(starling曲线达到平台期)而MAP低于70mmHg,应实时开端其他分解治疗.(三)改良组织灌注组织灌注缺少是休克产生成长及导致病人逝世亡的重要身分,是以尽快改良组织灌注是休克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包管重要脏器组织灌注的基本是供给知足的心脏排血量和足够的有用灌注压.休克病工资清偿氧债须要保持相对高的心脏排血量,充分液体苏醒后CI仍低于4.5L/min.m-2或MAP低于70mmHg时斟酌运用正性肌力药.一般首选多巴胺,由小剂量(2~4μg/ kg.min-1.)开端,剂量过大(>10μg/kg.min-2)时多巴胺有α高兴感化,进步血压要以就义组织灌注为代价,是以建议运用能保持最低可接收血压程度的最小剂量.用药后血压升高而心排量低于目标水日常平凡可酌情运用血管扩大药.如血压和心排量均不克不及达标建议结合运用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儿茶酚胺不迟钝病人应检讨并改正酸中毒和低钙血症.重要器官灌注充分的标记应是血流淌力学稳固,尿量知足,血乳酸浓度降低,血气检讨无明显酸中毒,混杂静脉氧饱和度大于75%.(四)包管组织氧合包管组织灌注的目标之一就是向组织供氧以知足细胞程度的氧消费.假如组织需氧量大于氧输送量,细胞就转入无氧代谢,成果造成乳酸酸中毒最终导致细胞逝世亡.是以,对休克病人应加大氧输送量以供给足够的氧供组织消费.。
动物休克—休克的原因及分类(动物病理学课件)
![动物休克—休克的原因及分类(动物病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0aa60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3.png)
谢谢聆听!
WRITE A TITLE IN THIS SECTION
视粘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昏 迷等。
休克的原因
休克的分类
➢ 按病因分类: • 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
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 ➢ 按发生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 • 根据造成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始动环节,可将休克分为低血容
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 ➢ 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的特点分类: • 高排低阻型休克(暖休克)和低排高阻型休克(冷休克)。
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
1
目录
Contents
1
休克的概念
2
休克的原因Leabharlann 3休克的分类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作用时,所发生
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 足为特征的,并由此导致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 乱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休克的概念
临床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皮肤湿冷、可
(冷性休克)。
休克的原因
休克的概念
休克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素作用时,所 发生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 重不足为特征的,并由此导致各重要器官机能、代 谢紊乱和结构损伤的一种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
休克的原因
(一)失血与失液 (二)创伤 (三)烧伤 (四)感染 (五)心脏疾病 (六)过敏 (七)强烈的神经刺激 剧烈疼痛、
休克的分类
休克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
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 神经源性休克。
休克的分类
(二)按发生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 根据造成微循环灌流量减少始动环节,可将休
休克的分类及应急预案演练
![休克的分类及应急预案演练](https://img.taocdn.com/s3/m/ca79072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df.png)
一、引言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生命体征异常,是机体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循环血流量不足,导致组织灌流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休克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
本文将对休克的分类及应急预案演练进行详细介绍。
二、休克的分类1. 按病因分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大量失血、失液或脱水等原因导致循环血容量减少。
(2)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急剧下降。
(3)感染性休克: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休克。
(4)过敏性休克:由过敏原引起的急性过敏反应。
(5)神经源性休克: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脑干损伤等引起的休克。
2. 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类(1)轻度休克: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血压下降等,生命体征尚稳定。
(2)中度休克:患者出现神志模糊、脉搏细速、血压明显下降等,生命体征不稳定。
(3)重度休克:患者出现昏迷、呼吸衰竭、心跳骤停等,生命体征极度不稳定。
三、休克应急预案演练1. 演练目的(1)提高医护人员对休克的认知和识别能力。
(2)加强医护人员对休克患者的抢救技能。
(3)优化休克患者的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
2. 演练内容(1)低血容量性休克1)场景设定:患者因外伤导致失血,出现休克症状。
2)抢救流程:医护人员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给予氧气吸入,监测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给予抗休克药物。
(2)心源性休克1)场景设定: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源性休克。
2)抢救流程:医护人员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抗休克药物,必要时进行心脏按压和除颤。
(3)感染性休克1)场景设定:患者因感染导致休克。
2)抢救流程:医护人员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给予抗生素治疗,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给予氧气吸入,监测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给予抗休克药物。
(4)过敏性休克1)场景设定:患者因药物过敏导致过敏性休克。
2)抢救流程:医护人员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给予肾上腺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给予氧气吸入,监测生命体征,并根据需要给予抗休克药物。
休克的应急处理流程
![休克的应急处理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5895774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3c.png)
休克的应急处理流程一、引言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生命威胁性疾病,通常由于血液循环不足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正确的应急处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描述休克的应急处理流程,确保流程清晰且实用。
二、休克的定义和分类2.1 定义休克是指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全身组织氧供不足,最终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2.2 分类根据休克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血容量减少性休克:如失血、脱水等。
2.心源性休克: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3.阻塞性休克:如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等。
4.分布性休克:如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
三、休克的应急处理流程3.1 确认休克的存在当遇到疑似休克的患者时,首先需要确认其是否处于休克状态。
常见的判断指标包括:•血压下降:收缩压低于90mmHg或基础水平下降40mmHg以上。
•心率增快:心率超过100次/分钟。
•皮肤湿冷、苍白或发绀。
•意识改变: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等。
3.2 保护患者在确认休克后,需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患者:1.将患者平放,提高下肢,以增加心脏前负荷。
2.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
3.3 建立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路是应急处理休克的重要步骤,用于给予液体和药物治疗。
1.首选外周静脉通路:选择外周静脉较粗大且易于操作的部位,如前臂静脉、锁骨下静脉等。
2.若外周静脉难以建立,可考虑中心静脉通路:选择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等。
3.4 给予液体复苏液体复苏是休克处理的关键步骤,旨在迅速纠正血容量不足。
1.快速输入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林格液等。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液体种类和速度:如失血性休克可使用红细胞悬液,感染性休克可使用抗生素。
3.5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在给予液体复苏的有时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增加心输出量和改善血流动力学。
1.血管收缩剂: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2.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
3.6 寻找并处理病因休克的处理不仅仅是纠正循环功能障碍,还需要找出导致休克的病因并加以处理。
休克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9534643e915f804d2a16c109.png)
休克:机体在多种强烈损伤性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降低,使组织微循环血液灌流量急剧减少,由此导致细胞损伤,重要器官功能障碍、代谢紊乱和结构破外的急性全身性病理过程。
机体重要器官微循环灌注量急剧减少、细胞受损是休克发生的重要特征。
按病因分类:1、血容量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急性大失血、大量体液丢失;2、大面积烧伤导致烧伤性休克;3、病原微生物的严重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4、严重创伤引起创伤性休克;5、心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下降,引起心源性休克;6、I型变态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如药物、血清制品、疫苗引起过敏性休克;7、强烈的神经刺激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1、低排高阻型休克:特点为心排出量减少,心脏指数降低,总外周阻力增加。
表现为平均动脉压降低不明显,但脉压显著缩小,尿量明显减少,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又称为“冷休克”。
2、高排低阻型休克:特点为心输出量增加,心脏指数升高,总外周阻力降低。
表现为血压略低,脉压可增大;动脉血氧差明显缩小;由于皮肤血管扩张或动-静脉短路开放,血流量增多,皮肤潮红、温暖。
又称为“暖休克”。
3、低排低阻型休克常见于休克晚期:特点为心排出量和总外周阻力都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下降。
按休克的始动环节分类:良好的心脏功能、正常的血管容积和充足的循环血量是保障微循环灌注的三个基本条件。
1、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临床出现三高一低表现,即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和血压下降,而总外周阻力增高。
2、血管床容量增加引起血管源性休克;3、心泵功能障碍导致心源性休克。
休克早期表现:失血量低于20%(<800ml)。
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病人表现轻度兴奋征象,如意识尚清,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100次/分),脉搏细数,呼吸增快;血压可骤降(如大失血),也可略降,甚至正常,脉压明显减少,但脉压缩小(<30mmHg),尿量正常或减少(25~30ml/h)。
休克的分类及抢救ppt课件
![休克的分类及抢救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2396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8.png)
制定和推广休克抢救指南和操作流程,规范抢救行为,提高抢救成功率。
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活动
通过社区、学校等渠道开展公众急救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探索新型抗休克药物和治疗方法
深入研究休克病理生理过程
进一步揭示休克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为新型药物和 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思路。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 切开。
神经源性休克的抢救要点
解除神经刺激
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 ,如止痛、降低颅内压 等。
补充血容量
积极补充血容量,维持 血压稳定。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 改善微循环和器官灌注 。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感染向肺部蔓延。
控制输液量,避免过多过快输液导致肺水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防与处理
• 及早使用机械通气,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防与处理
01
处理措施
02
03
04
高浓度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
休克的分类及抢救ppt课件
目录
• 休克概述 • 休克分类 • 抢救原则与措施 • 各类休克的抢救要点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总结与展望
01
休克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衰竭综合征 ,表现为组织氧合不足和细胞代 谢紊乱。
发病机制
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 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 。。Biblioteka 神经源性休克脊髓损伤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6f67587cbceb19e8b9f6baa9.png)
★ 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30~35%;
★ 创伤性休克
失体液>20%
★ 感染性休克
★ 心源性休克 :CO急剧降低 ★ 过敏性休克:血管床容积扩张和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 神经源性休克:全身阻力血管扩张
1
二、按血液动力学特点分类
★ 低排高阻型休克(低动力型休克、冷性休克) ★ 高排低阻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暖性休克)
2
血液
动力学
特点
临床 特点 包括
低排高阻型休克 高排低阻型休克
心脏排血量低
总外周血管阻力高 中心静脉压低
动脉血压低
心脏排血量高
总外周血管阻力低 中心静脉压正常/升高
动脉血压低
四肢湿冷 皮肤苍白
四肢温暖 皮肤潮红
低血容量性休克 少数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大多数感染性休克
3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
![休克分类与休克指数](https://img.taocdn.com/s3/m/432222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4.png)
休克是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明显下降,引起组织器官灌注量急 剧减少,导致组织细胞缺氧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病理生 理过程.
有效循环血量明显降低和器官组织低灌注是休克的血流动 力学特征.
组织缺氧氧供给<需求是休克的本质.
PART ONE
ADD YOUR TITLE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1失血性休克: 2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 4低血容量性休克: 5心源性休克: 6神经性休克: 7过敏性休克:
病因学分类
1.低血容量休克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2.心源性休克 心脏的泵功能衰竭
3.梗阻性休克 血流通道受阻
血流动力分类法Biblioteka 4.分布性休克 微循环分布性缺欠
失血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神经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各种休克间的关系
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辅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 0.5为正常 =1为轻度休克,失血20%-30% >1为休克 >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2为重度休克,失血>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克分类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暴力作用后,发生了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出血等情况,使患者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临床表现创伤性休克与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关,急诊时必须根据伤情迅速得出初步判断,对重危伤员初诊时切不可只注意开放伤而忽略极有价值的创伤体征。
注意观察伤员的面色、神志、呼吸情况、外出血、伤肢的姿态以及衣服撕裂和被血迹污染的程度等。
1.休克早期,脑组织缺氧尚轻,伤员兴奋、烦躁、焦虑或激动随着病情发展,脑组织缺氧加重,伤员表情淡漠、意识模糊,至晚期则昏迷。
2.当周围小血管收缩、微血管血流量减少时皮肤色泽苍白,后期因缺氧、淤血,色泽青紫。
3.当循环血容量不足时,颈及四肢表浅静脉萎缩。
4.休克代偿期,周围血管收缩,心率增快。
收缩压下降前可以摸到脉搏增快,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5.周围血管收缩,皮肤血流减少肢端温度降低四肢冰冷。
6.用手按压患者甲床,正常者可在1秒内迅速充盈,微循环灌注不足时,则说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提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
7.临床上常将血压的高低作为诊断有无休克的依据。
但在休克代偿期由于周围血管阻力增高,收缩压可以正常,可有舒张压升高,脉压可<4.0kPa(30mmHg),并有脉率增快,容易误诊因此应将脉率与血压结合观察。
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mmHg):一般正常为0.5左右。
如指数=1,表示血容量丧失20%~30%;如果指数>1~2时,表示血容量丧失30%~50%。
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血压脉率差法正常值为30~50,数值由大变小,提示有休克的趋势。
计算法为:收缩压(mmHg)-脉率数(次/分钟)=正数或> 1为正常;若等于0,则为休克的临界点;若为负数或<1,即为休克。
负数越小,休克越深。
由负数转为0或转为正数,表示休克好转。
总之,对血压的观察应注意脉率增快脉压变小等早期征象,如待休克加重、血压下降、症状明显时很可能失去救治时机。
8.正常人尿量约50毫升/小时。
休克时,肾脏血灌流不良,尿的过滤量下降,尿量减少是观察休克的重要指标。
可采用留置导尿管持续监测尿量,电解质、蛋白比重和pH值。
心源性休克是指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
其病因以急性心肌梗死最多见,严重心肌炎、心肌病、心包填塞、严重心律失常或慢性心力衰竭终末期等均可导致本症。
本病死亡率极高,国内报道为70%~100%,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可望增加患者生存的机会。
是心泵衰竭的极期表现,由于心脏排血功能衰竭,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心输出量导致血压下降,重要脏器和组织供血严重不足,引起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
从而出现一系列以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病因1.心肌收缩力极度降低包括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暴发性心肌炎(如病毒性、白喉性以及少数风湿性心肌炎等)、原发性及继发性心肌病(前者包括扩张型、限制型、及肥厚型心肌病晚期;后者包括各种感染、甲状腺毒症、甲状腺功能减退)。
家族性贮积疾病及浸润(如血色病、糖原贮积病、黏多糖体病、淀粉样变、结缔组织病)、家族遗传性疾病(如肌营养不良、遗传性共济失调)、药物性和毒性过敏性反应、(如放射阿霉素、酒精、奎尼丁、锑剂、依米丁等所致心肌损害)心肌抑制因素、(如严重缺氧、酸中毒、药物、感染毒素)药物、(如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等)心瓣膜病晚期、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扑动或颤动),以及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
2.心室射血障碍包括大块或多发性大面积肺梗死(其栓子来源包括来自体静脉或右心腔的血栓、羊水栓、塞脂肪栓、气栓、癌栓和右心心内膜炎赘生物或肿瘤脱落等)、乳头肌或腱索断裂、瓣膜穿孔所致严重的心瓣膜关闭不全、严重的主动脉口或肺动脉口狭窄(包括瓣上瓣膜部或瓣下狭窄)。
3.心室充盈障碍包括急性心包压塞(急性暴发性渗出性心包炎、心包积血、主动脉窦瘤或主动脉夹层血肿破入心包腔等)、严重二、三尖瓣狭窄心房肿瘤(常见的如黏液瘤)或球形血栓嵌顿在房室口、心室内占位性病、变限制型心肌病等。
4.混合型即同一患者可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
其心源性休克的原因既有心肌收缩力下降因素,又有心室间隔穿孔或乳头肌断裂所致的血流动力学紊乱。
再如风湿性严重二尖瓣狭窄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风湿活动时引起的休克,既有风湿性心肌炎所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因素,又有心室射血障碍和充盈障碍所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5.心脏直视手术后低排综合征多数患者是由于手术后心脏不能适应前负荷增加所致,主要原因包括心功能差、手术造成对心肌的损伤、心内膜下出血,或术前已有心肌变性坏死、心脏手术纠正不完善,心律失常手术造成的某些解剖学改变,如人造球形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引起左室流出道梗阻,以及低血容量等导致心排血量锐减而休克。
临床表现1.临床分期根据心源性休克发生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休克早期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大量分泌入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患者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恐惧和精神紧张,但神志清醒、面色或皮肤稍苍白或轻度发绀、肢端湿冷,大汗、心率增快。
可有恶心、呕吐,血压正常甚至可轻度增高或稍低,但脉压变小尿量稍减。
(2)休克中期休克早期若不能及时纠正,则休克症状进一步加重,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意识模糊或欠清,全身软弱无力,脉搏细速无力或未能扪及,心率常超过120次/分钟收缩压<80mmHg(10.64kPa)。
甚至测不出脉压<20mmHg(2.67kPa),面色苍白发绀,皮肤湿冷发绀或出现大理石样改变尿量更少(<17ml/h)或无尿。
(3)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状。
前者可引起皮肤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后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肝和脑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相应症状。
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可表现为少尿或尿闭,血中尿素氮肌酐进行性增高,产生尿毒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尿比重固定,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等。
肺功能衰竭可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发绀,吸氧不能缓解症状,呼吸浅速而规则,双肺底可闻及细啰音和呼吸音降低,产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之征象。
脑功能障碍和衰竭可引起昏迷、抽搐、肢体瘫痪、病理性神经反射、瞳孔大小不等脑水肿和呼吸抑制等征象,肝功能衰竭可引起黄疸、肝功能损害和出血倾向,甚至昏迷。
2.休克程度划分按休克严重程度大致可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休克。
(1)轻度休克表现为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干、出汗,心率>100次/分钟脉速有力四肢尚温暖,但肢体稍发绀、发凉,收缩压≥80mmHg(10.64kPa),尿量略减脉压<30mmHg(4.0kPa)。
(2)中度休克面色苍白、表情淡漠、四肢发冷、肢端发绀,收缩压h在60~80mmHg(8~10.64kPa),脉压<20mmHg(2.67kPa)尿量明显减少(<17ml/h)。
(3)重度休克神志欠清、意识模糊、反应迟钝、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出现大理石样改变,心率>120次/分钟心音低钝,脉细弱无力或稍加压后即消失。
收缩压降至40~60mmHg(5.32~8.0kPa),尿量明显减少或尿闭。
(4)极重度休克神志不清、昏迷呼吸浅而不规则口唇皮肤发绀,四肢厥冷,脉搏极弱或扪不到心音低钝或呈单音心律收缩压<40mmHg(5.32kPa),无尿,可有广泛皮下黏膜及内脏出血,并出现多器官衰竭征象。
3.其他临床表现由于心源性休克病因不同,除上述休克的临床表现外,还有相应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
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常有心前区剧痛可持续数小时伴恶心、呕吐、大汗、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甚至因脑急性供血不足可产生脑卒中征象。
体征包括心浊音界轻至中度扩大,第一心音低钝,可有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若并发乳头肌功能不全或腱索断裂,在心尖区可出现粗糙的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并发室间隔穿孔者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双肺底可闻湿啰音。
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
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
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血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病因当血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时,就会呈现休克综合病征。
表现为心排出血量减少,尽管周围血管收缩,血压下降。
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导致血液乳酸含量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
血流再分布使脑和心的血供能得到维持。
血管进一步收缩会招致细胞损害。
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致使体液和蛋白丢失,加重低血容量,最终将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典型临床表现为皮肤苍白、冰凉、湿冷(常常有花斑),心动过速(或严重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外周静脉不充盈,颈静脉搏动减弱,尿量减少,神志改变,血压下降等。
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感染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
感染灶中的微生物及其毒素、胞壁产物等侵入血循环,激活宿主的各种细胞和体液系统,产生细胞因子和内源性介质,作用于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影响其灌注,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病因1.病原菌感染性休克的常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如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等);不发酵杆菌(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脑膜炎球菌;类杆菌等。
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等也可引起休克。
某些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其病程中也易发生休克。
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暴发性流脑、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腔感染、菌痢(幼儿)易并发休克。
2.宿主因素原有慢性基础疾病,如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烧伤、器官移植以及长期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抗代谢药物、细菌毒类药物和放射治疗,或应用留置导尿管或静脉导管者可诱发感染性休克。
因此本病较多见于医院内感染患者,老年人、婴幼儿、分娩妇女、大手术后体力恢复较差者尤易发生。
3.特殊类型的感染性休克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是由细菌毒素引起的严重症候群。
最初报道的TSS是由金葡菌所致,近年来发现类似征群也可由链球菌引起。
2临床表现除少数高排低阻型休克(暖休克)病例外,多数患者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患者神志尚清,但烦躁、焦虑、神情紧张,面色和皮肤苍白,口唇和甲床轻度发绀,肢端湿冷。
可有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