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现象知识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面现象知识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摘要] 系统地综述微乳的处方组成以及不同的给药途径在药剂学方面的应用状况,微乳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对难溶性药物强大的增溶作用.还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靶向作用及较高的生物利用度等优点,在药剂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微乳;表面活性剂;药剂学

The Application of Surface Phenomenon in

Pharmaceutics

[Abstract] The prescription compo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methods of administration in pharmaceutics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Microemulsion,with a very good prospect in pharmaceutics in the future ,has many good characters such as good solubilization to indissolvable drugs,delayed release,targets and high bioavailability.

[Key words]microemulsions;surfactant; pharmaceutics

表面活性剂在药剂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润湿作用,乳化作用,起泡作用,增溶作用等。常用于难溶性药物的增溶,油的乳化,混悬液的润湿和助悬,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促进药物的吸收,增强药物的作用,是制剂中常加的附加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还可以用于消毒、防腐及杀菌等。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也可以作为修饰剂,吸附于胶体微粒载体,对其表面进行修饰。而乳化作用是表面活性剂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乳剂为微乳。本文综述了微乳的处方组成及其在几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为表面现象在药剂学中的深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处方组成

微乳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粘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它首先是由Hoar和Schulman在1943年提出来的[1]。从结构上可分为水包油型(O/W)、油包水型(W/O)及双连续型。

1.1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表面活性剂是确定微乳处方组分的最重要一步。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界面张力形成界面膜,促使微乳形成。一般来说,表面活性剂在微乳中的比例占到了20%-30%,至少也要占10%[2]。表面活性剂能够增加主药的溶解性,确保制剂的稳定性。确定表面活性剂,首先必须考虑它的HLB值,HLB值在4~7的表面活性剂可制备W/O型微乳,HLB值在8~18内的表面活性剂可制备O/W型微乳。

1.2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大部分微乳的形成都需要助表面活性剂的参与[3]。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中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协助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增加界面流动性,减少微乳形成时的界面弯曲能,使微乳自发形成;调节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使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有较大的吸附。这些要求决定了助表面活性剂必须在油相与界面上都达到一定的浓度,且分子链较短。常用的助表面活性剂有短链醇、有机氨、烷基素酸、单双烷基酸甘油酯以及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等。在这些助表面活性剂中,醇类的应用最为广泛。醇类能提高载药量,增大药物溶解度,所形成的微乳区范围大[4]。

1.3 油相的选择

大分子油相不易嵌入表面活性剂中,而小分子油相可以像助表面活性剂一样容易嵌入表面活性剂中形成界面膜,这就意味着油相分子的大小对微乳的形成至关重要[5]。一定范围内,油相分子体积越小,对药物的溶解力越强,油相分子体积过大则不能形成微乳。为了增加药物溶解度,增大微乳形成的区域,应选用短链油相。常用的油相有花生油、豆油、肉豆蔻酸异丙酯、月桂酸异丙酯、中等脂肪链长度的甘油三酯类。

2 微乳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微乳作为极具潜力的新型药物载体,具有其他药物载体不可比拟的优点[6]:热力学稳定,可滤过,易于制备和保存;可同时增溶不同难溶性的药物,制成复方制剂;粘度低,注射时不会引起疼痛;药物高度分散,利于吸收,大大提高药物体内生物利用度;O/W型微乳可保护易水解的药物,W/O型微乳可使水溶性

药物持续释放。正是由于这些优点,近年来微乳制剂在国内外的应用日益广泛。

2.1 透皮给药系统

微乳作为透皮给药制剂的载体,具有增加亲脂或亲水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等优点[7]。

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特性。它的促渗作用的机制有:增溶及提高渗透浓度梯度;增加角质层脂质双层流动性;破坏角质层水性通道;微乳完整结构经毛囊透皮吸收;药物从微乳中析出后透皮吸收[8]。用微乳经皮给药,可以避免一些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长效缓释微乳还可以克服频繁给药所带来的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微乳还有易于给药,可以及时终止治疗的优点。微乳用于经皮给药是目前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2.2 黏膜给药系统

粘膜给药是用适合的载体使药物通过口腔、鼻、眼、直肠等粘膜进入体循环而起到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微乳因其较强的促透能力,在粘膜给药方面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鼻黏膜的穿透性较高而酶相对较少,对药物的降解作用比胃肠道黏膜低。将微乳制剂应用于鼻黏膜给药。可有效延长药物在鼻黏膜滞留时问,增强药效,大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鼻黏膜给药可透过血脑屏障,提高药物的脑靶向性[9]。

将微乳制剂应用于眼部给药,微乳进入角膜上皮后。药物需经过由微乳内部向介质再分配的过程.从而延长药物眼部滞留时间及与角膜的接触时削,增加药物的角膜通透性。提高药物浓度和生物利用度,避免了普通滴眼剂中95%药物由于结膜吸收或泪液排放而损失的缺点[9]。

2.3 注射给药系统

微乳具有热力学稳定,可热压灭菌,也可微膜滤过;黏度低,注射时不引起疼痛;药物从微乳中缓慢释放,可延长药物体内作用时间并具有淋巴靶向性等特点,是一种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注射用药物载体[10]。微乳液滴的粒径小于血红细胞,黏度低,同时还具有注射体积小、缓释、靶向以及毒副作用小等特点,常用于难溶性药物的注射给药。

疏水性药物的非胃肠道给药,尤其是静脉给药,是药剂工业上的主要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