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等11则
汉族的古代姓氏

汉族的古代姓氏
中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汉族姓氏更是丰富多彩,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厚重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接下来,我将列举一些汉族的古代姓氏。
1. 赵氏: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军阀国家赵国,其姓氏始祖是赵盾,为周武王时期的大将军,后代子孙逐渐定居于赵国地区,形成了赵氏姓氏。
2. 钱氏:源于商代时期的邑中国,始祖是商朝贵族钱季,其后代逐渐分散到各地并形成了钱姓。
3. 孙氏: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鲁国,其始祖是鲁文公之孙孙叔敖,后代逐渐发展成为孙氏。
4. 李氏:古代姓氏中最为常见的一个,源于春秋时期李克之,后来的一些李姓人物经历了各种历史事件,使得这个姓氏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5. 刘氏:别称刘姓,是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源于周朝周武王时期的洛阳国公刘累。
6. 张氏: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将张仪,其后代有的分散到各地并繁衍生息,形成了众多的张姓家族。
7. 王氏:源于商代时期的邑中国,始祖是商朝宗室王孙,他的后代逐渐形成了王氏姓氏。
8. 吴氏:源于春秋时期楚国人吴起,其後代子孙逐渐定居于吴地区,形成了吴氏姓氏。
9. 徐氏: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徐福,其後代逐渐发展形成了徐氏姓氏。
10. 马氏: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马溢,后代逐渐分散到各地,并形成了马氏家族。
以上仅是汉族姓氏中的一部分,每个姓氏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深入研究汉族姓氏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发展。
先秦时代姓与氏不是一回事—孔子不姓孔、勾践不姓勾、商鞅不姓商

先秦时代姓与氏不是一回事—孔子不姓孔、勾践不姓勾、商鞅不姓商中国历史重大事件第五篇:先秦时代的姓与氏不是一回事——孔子不姓孔、勾践不姓勾、屈原不姓屈、商鞅不姓商先秦部分重要人物概况表孔子不姓孔、勾践不姓勾、屈原不姓屈、商鞅不姓商,听起来是不是不能理解?【先秦姓氏有别】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先秦则不然,先秦“姓、氏”有别。
周朝宗法制从整体上说,姓是大宗的族号,旧有的族号,始祖的族号;而氏则是大宗(姓)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号,后起的族号,分居地始祖的族号。
所以《通鉴·外纪》这样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说文解字》“氏”字下段玉裁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比如微子启为宋氏始祖、蔡叔度为蔡氏始祖、曹叔振铎为曹氏始祖。
要而言之,姓表血统而示女系,氏表功勋(周天子分封诸侯自然是有功者受封)而示男系。
如果说,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那么,氏就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别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
【姓的起源】“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白虎通义·姓名》说:“姓者,生也”。
《说文》更进一步作了解释“姓,人所生也”。
这些皆可以进一步佐证“姓”即“女所生”,也就证明了“姓”确实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姓”字演变在母系社会中,逐渐产生了八大姓,也被称为上古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现在中国大多数姓氏都是源于上古八大姓。
(见中国历史重大事件第四篇:上古八大姓——华夏民族的祖先,查查你的祖上是哪位王侯将相https:///i6748921890603008515/)祝融八姓演变表根据现有的资料,周代以前的古姓并不多。
西周铜器铭文所见的姓,可以明确考定的不到30个。
另见于史书者,如《国语·郑语》载史伯之言,谓祝融之后分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8姓;又《晋语四》司空季子称,黄帝25子,得姓者14人,计有12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
古今姓氏知多少

古今姓氏知多少作者:高思宝来源:《新天地》2016年第01期时下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让不少人认识了“芈”这个跟米发音相同的姓氏。
有人感慨说,“芈”这个姓氏已经消失了很多年,直到电视剧的热播才让这个生僻的姓氏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在国内姓“芈”的还有一万多人,东西部地区都有分布。
关于姓氏,还有哪些我们可以知道的呢?姓与氏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姓与氏是分开的。
比如说《芈月传》中,楚王、芈月和屈原其实都姓芈,但是称呼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因为姓氏分开的缘故。
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一书中介绍说:夏商周之前,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姓是一个大家族最初的统一名称,而随着这个大家族逐渐开枝散叶,大家族产生的不同分支就有了不同的氏。
就拿楚国的先祖来说,起初大家都姓芈,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有了不同的氏,以示区别。
比如楚王这一支,本来姓芈,在周文王之后这一支有个人叫熊丽,他这一支后来就都以熊为氏。
楚国的芈这个姓后来演化出了伍、屈、项、蓝、麻、钟、左、靳、景、鄂、卓、能、庄、慎、敖、荆、红以及上官十八姓,即荆楚十八姓。
荆楚十八姓后来又衍生出单姓143个,复姓112个。
为什么同一个姓会衍生出这么多氏呢?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屈原,他姓芈同时身为屈氏子弟,是因为他的先祖被封在了屈这个地方,从此这一支芈氏族人就以地名为氏,与其他芈姓人相区别,后来姓氏合一,就成了屈姓。
又比如芈氏有一支分支叫左氏,这是因为他们的先祖当过楚王的左史,所以他们就以官职为氏。
严格意义上说,姓与氏的分裂本身就是大家族开枝散叶后逐渐疏远血缘关系的一个必然过程,而姓与氏的重新合二为一,只是将这种同源发展到远亲进而发展到陌路的关系固定化而已。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昭公娶吴国女子,吴国与鲁国都是源自姬姓,虽然说同姓不婚,不过到鲁昭公这一代,姬姓一族经过了几百年的分流,即便鲁国吴国同为姬姓的男女结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鲁昭公为了避嫌干脆给女子另外起了个氏叫孟,以表示两人不是同姓可以结婚。
中国古代的姓与氏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古代 的姓 与 氏
黄 腾
姓是什 么?姓 , 源于 同一 女性 始祖 的 氏族 公有 根据他们 始祖 的起源 赐姓 , 赐封 地 为 氏。封 于鲁 国 是 再 的名称 。在 以女性 为 中心 的母 系社 会 , 姓是 氏族 的公 的周公旦 与周 天子 同为姬 姓后裔 , 而鲁又 成为他 后裔 名, 其后代“ 只知其母 , 知其父” 不 。因此 , 姓是 由女 、 生 的 氏 。 拼合而成 。从西周青 铜器上的铭文 中所 看到最早的古 古人又 以什么为 氏呢?郑 樵的 《 志 ・ 通 氏族 略序 》 姓, 大多有一个女字偏旁 , 例如至今依然 常见的姬 、 、 姜 共分三十二类 , 中常 见 的 有 以下 几类 : 其 一是 以 国为 赢、 姚等。 氏。如周武王 的儿 子唐 叔虞封 于晋 国 , 为晋 氏的始 成 古人 以什 么为“ ” 姓 呢?主 要有 两种 : 是 以氏族 祖。二是 以采 邑为 氏。诸 侯赐 下属 以世 袭 的 田邑, 一 后 生活的地名为姓 。据《 国语 ・ 晋语》 载 , 记 黄帝 的姬 姓源 者便 以田邑之名 为 氏。如大 禹的后 裔敬 叔封 于鲍 邑, 于其 氏族居住 区的姬水 , 帝 的姜姓 则源 于姜 水。二 其后代 以鲍为 氏。三是以官 爵为 氏。司徒原 是周 代六 炎 是 以氏族崇拜的 图腾为 姓。《 家姓》 百 中的熊 、 牛 、 马、 卿之 一 , 世袭 此 职 的 , 以司 徒为 氏 。四是 以居地 为 便 羊、 、 、 、 、 、 、 、 、 皮 、 龙 梅 李 花 叶 林 水 石 毛、 风等姓 与古代 氏。春秋 时期郑 国有 一位 大夫 居住 在城 的西 门 , 其后 氏族 图腾有着直接 的联 系。 代以西 门为 氏。五 是 以技 艺 为 氏。如 占 卜的 以 卜为 氏是什么? 氏又与 姓有 什 么联系 ?《 通鉴 . 氏 , 夕 纪》 杀猪宰羊 的以屠 为 氏, 制作瓶瓶罐罐 的以甄为 氏。 说 :姓者 统其 祖考之 所 出 ; “ 氏者 别其 子孙 之所 自分 ” 。 秦始 皇统 一六 国之 后 , 推行 郡 县制 和新 的户籍制 换而言之 , 姓是 大宗的族 号 , 氏是由大宗分 出去 的支系 度 , 与 氏的 差异 逐渐 淡 化 , 终合 而 为一 。秦汉 以 姓 最 小宗的族号。 由姓分 化而 来的 氏 , 成为 由男 性为 中 后 , 便 人们使用 的姓 绝 大 多数 是 由先 前 的 氏转 化而 来。 心的父系氏族的公 名。传 说 中的尧 称 陶唐 氏 , 称有 正如清代学者 钱大 听所说 : 以姓为 氏 , 成为 一代之 舜 “ 遂 虞 氏, 也就不是 氏族 领袖 个人 的私 名 , 而是他们所在 氏 制 ” 。 族 的公名 。周王朝时 , 天子分封有功有 德的人为诸侯 , ( 者单位 :防城 港市防城 区扶隆 中学) 作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之年、始室、克壮:指30岁。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不惑之年指40岁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杖家之年:指50岁。 六九年:即54岁。 杖乡之年、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指60岁 高龄、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耆[qí]艾:指六十岁的人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孟浩然——孟襄阳;
柳宗元——柳河东; 汤显祖——汤临川; 康有为——康南海;
张九龄——张曲江;
王安石——王临川; 顾炎武——顾亭林; 袁世凯——袁项城。
7.称官名
贾谊——贾太傅;
嵇康——嵇中散;
阮籍——阮步兵;
王羲之——王右军;
王维——王右丞; 苏轼——苏学士;
白居易——白司马; 孙讨虏——孙权;
14.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
《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 语 ! ”
(二)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 苍生、黎元、氓等。
2.职业的称谓。
(5)地名命名
(6)出生情形命名
(7)生理特征命名
(8)数字命名 宋元时,以父母年龄合计数或出生时祖父 年龄命名。
朱重八
(10)祝愿命名
(11)诗句命名 钱谦益:“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僧道名的使用
道教不抛弃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所以道 号可以和姓连在一起称呼。 丘处机、王重阳 僧人抛弃一切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故只 有法名而无姓。 陈玄奘、沙悟净、鲁智深
先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氏本不同秦汉合为一

先秦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氏本不同秦汉合为一新郑黄帝故里的中华姓氏树如今的姓和氏,是一回事儿,所谓“张氏”、“刘氏”,意思就是“姓张的”、“姓刘的”。
然而,姓与氏刚出现时,它们其实各有含义。
先秦时期,两者更被明文规定严格区分。
姓与氏在产生之初有什么区别?两者为何合二为一?如今的姓、氏,在用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姓氏产生伏羲正姓氏时,姓与氏的含义如今,人们说起姓与氏,大多觉得两者是“一回事儿”。
其实,姓与氏刚出现时,含义各不相同,还曾经被明文规定严格区分。
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对姓与氏的区别有所介绍。
他认为,两者产生时,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共有符号、标志。
它最初的形式是图腾,后来形成了文字意义上的“姓”。
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
”这说明,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在当时是由女性来确定的。
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妫、姒等,都是女字旁。
近现代史学家大多研究认为,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便是姓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它是宗族的根本族号,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变化。
古籍《通鉴·外纪》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随着人口繁衍,原始部落分出若干新部落,新部落为了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单独起了一个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氏是姓的支系。
正是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太昊伏羲氏才有了“正姓氏”的创举,使华夏子孙逐渐蕃盛。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礼不娶同姓”的规定,一直延续到周。
婚姻制度、姓氏制度不断丰富,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田恒金教授,曾对先秦时期的姓氏、人名进行过专门研究。
他认为,到了周代,姓氏制度已相当严密,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志·氏族略》记载:“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传统文化】历史上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别婚姻 氏别贵贱

【传统文化】历史上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别婚姻氏别贵贱【传统文化】历史上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别婚姻氏别贵贱导读:姓氏现在往往被连在一起用,然而,从姓氏的本意来看,二者原本并不是一回事。
姓,会意字,从女,生声。
“女”为女性、女人;“生”为生育、出生。
“女”“生”为姓,其本意即为女人生的孩子随母亲姓。
姓的甲骨文中,“生”像植物萌芽的样子,表示万物生生不息,正如人类代代相传。
对于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非常明确:“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
”班固在《白虎通德论》卷九中也同样阐明了其“女”“生”的本意:“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古人的名字极为繁杂,由姓氏、氏、名、字、号五个部分共同组成,所以,姓氏最早就是分离的,并不是一个词。
姓氏产生于前,氏发生在后。
据考据,中国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尚无了姓氏,而且,子女最初都随其母亲姓氏。
在母系社会,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就是同姓,姓字的本意就是女人后生的子女,代表了一种血缘关系,就是家族基因的沿袭。
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妫、姒、嬴等,都就是女字旁。
似乎,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最早就是由女性去确认的。
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言其母、无人知晓其父”,这就是姓氏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至了伏羲氏族社会时期,随着同一祖先所繁殖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家族往往可以分为若干支系,并聚居至各个相同的地方。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留存姓氏以外,为了相互区别以则表示自己的特异性,便林宏吉一个称号做为标志,这样就产生了“氏”。
也就是说,“姓氏”就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则从姓氏中衍生出的相同支系。
氏族社会时期推行“族外婚”,同一个氏族的男女无法成婚,“姓氏”因而也起著了“别婚姻”的促进作用。
这即为就是《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氏,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
”《国语?周语》记述:“姓者,后生也,以此为祖,令之天道,虽不及百世,而此姓氏不改为。
第一节汉民族的姓氏称号

三、名、字、号 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号则是个人的别称 四、汉族的命名方式 1、根据汉字的声韵变化命名。如:胡亥 2、运用汉字字形变化命名: 将姓字增义。如:王匡、石磊、林森 将姓字减义。如:陈东、聂耳 将姓字拆开。如:董千里 3、以连姓成意取名。如:江万里、安如山、王人美 (倒读) 4、以排行取名:二名有一字同:文英、文萍、文霞
二、汉族姓氏的来历: 汉民族从古至今地姓氏,据统计共约5652个,其中单 姓38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36个。 1、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名姓作为姓氏。一是表现对 母亲的无限崇拜。如:姜、姚、姬等。二是反映对图 腾的崇拜。如:马、牛、羊(杨)、龙、皮、毛、梅、 李、叶、林等。 2、以封地、采邑为姓氏:柳、赵 3、以居地为姓氏:欧阳 4、以官名职事为姓氏:司马、司徒、王、侯、陶 5、以祖先族号、谥号或字为姓氏:唐、夏、商、周、 文、武、康、成 6、以少数民族的译音或以汉字的姓氏为姓氏:回族: 马、白、丁 满族:罗、关
第五章、汉民族的宗法礼俗
第一节、汉民族的姓氏称号 第二节、汉民族的家族、亲族 第三节、汉民族的婚丧嫁娶 第四节、汉民族的岁时节日
第一节、汉民族的姓氏称谓
现在的姓氏指的就是姓。 一、古代姓与氏的区别: 在汉代以前, 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概念。 姓:是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 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 落的称号。“姓”字从女从生,许 多古姓如:姜、姬、姚等都有女字 偏旁。据此推测,在母系社会就有 了姓。 氏:是姓的分支,是在姓的基础上 产生的,它是姓由于子孙繁衍分为 若干分支散居各地的结果,是分化 散居的氏族部落分支的称号。古代 只有贵族才能有姓有氏。在战国后, 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于是逐渐 合二为一,到了汉代则全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与氏,大家都觉得就是一回事。
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得姓就就是氏。
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得”、“姓刘得”。
但就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与氏就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得。
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得社会历史有着重要得意义。
姓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得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得分支。
姓得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
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就是后起得,随着各种历史条件得影响出现不断得变更。
《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与氏得关系: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就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她得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
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得。
先来谈谈姓。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秦汉以前得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
例如周王室与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就是姬姓,齐、申、吕、许等国就是姜姓,秦、徐等国就是赢姓,楚国就是芈姓,殷人后裔得宋国就是子姓,夏人后裔得越国就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得陈国就是妫姓,等等。
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得情况。
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得人已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得历史传说。
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
至于秦汉以后,对于姓得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得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秦得传说。
尽管如此,我们还就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得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与远古时期社会得某些重要侧面。
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就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得痕迹。
有得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得“图腾”崇拜现象。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

历史文化常识:古代人的姓名与称呼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就是人的一种符号代表,会跟随人的一生,起着代表自我而与他人相区别的最实际的作用。
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
中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
但在中国古代,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一、姓和氏上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唯一能确定的尊亲。
“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
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
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古书中的弈秋、脑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二、名和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一般是孩子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字。
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
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
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三、号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
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
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谓琴、棋、书、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
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发明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四、谥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其他的已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文史常识11-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文史常识-古人的姓氏与名字古人的姓氏与名字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
但是孟姜女这一称呼是如何构成的,其中的三个字各代表什么含义,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
如果简单地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就造成了误会。
事实上,“孟姜女”中的“姜”字才是她的姓,“孟”只是表示她排行为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
要详细弄清这类问题,就必须了解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
姓氏我国古人的姓氏与名字要比今人复杂。
先秦时期,同一个人有时会有好几种不同的称呼姓氏与名字的方式,战国之后才逐渐趋于固定,一直到汉代才同现在基本一致。
我国在汉代之前有姓有氏,姓与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概括了姓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姓作为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或部落的称号。
姓的由来久远,从许多古姓如姜、姬、姚、嬴、姒都有“女”字偏旁,我们可以推测,大约在母系社会中就有了姓的分别。
传说中我国远古社会的各个氏族,都有不同的姓,例如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少皞是风姓。
到了周代,王室及同姓封国鲁、晋、郑、卫等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又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为华氏、向氏、乐氏、鱼氏等;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国祖先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马氏等。
姓与氏相比,前者是不变的,而后者的变化可以很大,所以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例如周人以姬为姓,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以姜为姓,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陈人以妫为姓,相传是从虞舜时延续下来的;尽管这些姓的来源只是传说,但姬姓、姜姓、妫姓经历了千百年没有发生变化,却是可以肯定的。
古代姓氏文化

,这种辨别符号必须跟随母亲才能形成,“妈妈姓啥我就姓啥”,这就是后来姓和女性之间紧密联系的原因。
周代女称姓,男不称姓也是这一古老风俗的遗留。
简单的说,姓最早的来源就是“生”。
姓强调谁生,是侧重于辨别血缘关系的族群之统称;而氏强调谁立,是建立在一姓基础上的集团利益关系的家族之统称。
氏的起源先秦时期的姓大约有三十五个,氏的数量比这要多得多,比如汉代王符在《潜夫论》中说,楚季氏、列宗氏、斗强氏、良臣氏、耆氏、门氏、侯氏、季融氏等四十个氏都属芈姓,一斑窥豹,可见氏的数量一定少不了。
如果要问先秦到底有多少个氏,这还真是个难题,统计起来很麻烦。
我国古代家族中实行的似乎是姓氏双轨制,一个人不但有姓,还有氏,如果再加上名字号谥这些零敲碎打的话,一个人的头衔会很多,帽子会很大。
我们读《春秋左氏传》,常分不清里面人物的姓氏名字。
比如春秋时鲁国有个叔孙州仇,其他的称呼还有武叔、武叔懿子,子叔孙等。
这个人的姓氏名字就不好区分。
其实他是周公之后,姬姓,叔孙是他的氏,名州仇,东周流行双字谥,所以武是他的谥号,懿也是他的谥号,字是什么,没传下来。
这个姓氏双轨制没给我们中国文化添多少彩,倒是添了许多后人认知的麻烦。
周代的时候,氏是姓的下属单位,一个姓能分许多氏。
但在上古时,我的感觉是氏不一定隶属姓。
氏的本义是“本”的意思。
其甲骨文字形为,金文,是个典型的指事字,其下一点就指出了“本”的意思。
与氏字有关的字也大多有根本的意思,低、胝、底、诋、纸等这些字都有根本、基础的意思。
所以氏可能比姓的资格还要老。
我国最早的神话人物称氏的多,称姓的很少见,如伏羲氏、神农氏、防风氏、燧人氏等。
这些人物当然都是云山雾罩,当不得真。
可从这些人物名称来看,氏的称呼一定是非常古老的。
这些氏们应该是初民社会部落公认的统称,它和强调血缘关系的姓是不一样的,和后来周代姓氏制度中的氏也不一样。
它强调的是当时一个部落的某种特征,并以这种特征为氏。
到了周代,分封天下,着眼礼制,氏也随之成为姓之下的一个单位。
6汉字与姓氏名讳1

三是祠堂、祖茔、族产公田的座落方位地图 四是家族的历史。
17
(2)家谱的“行辈字派”
一类是美德或吉祥的字,如德、仁、明、亮、 全、有、忠、诚、孝、礼、福、禄、吉、祥、 贤、良等;
第二类是希望宗族延续和昌盛的,如永、传、 昌、盛、兴、延、继、承、世、多等;
8
3、官职为姓。
司马(军政和军赋)、司徒(丞相)、司空(工 程)、司寇(司法和纠察)、史、理、钱、宗、帅。
司马:远祖颛顼之曾孙重、黎,周封其后于程(洛 阳),以程为氏,周宣王时有程伯休父任司马,后 人遂姓司马。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均为其后裔。
4、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
王子、王孙:周景王之子名朝,其孙以朝为氏,后 写作晁。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修辞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
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别的话来表述。
空—凶、肝—膶、舌折—利 箸—筷、梨—圆果
26
另一种避讳指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
皇帝的名字,全国的上下臣民都要避讳,这可以叫 做“国讳”,也可以叫做“公讳”。
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后代的人都要避讳,这 可以叫做“家讳”,或者叫“私讳”。
7、以居住地为氏:
西门、东郭、南宫、东方、西闾;柳(柳下)、 池(池边)、傅(傅岩)。
10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
屠、庖、陶、甄、卜、巫。在夏商周时期,“百工” 属于低级贵族,不得封土,但可称氏,后人以其 职业为氏。
9、以事为氏:
李氏:祖少昊之后皋陶,本姓嬴,尧舜时任理官, 掌刑狱,后人以官为氏。商末理征得罪纣王被杀, 其子避难山中,以木子为食,遂改姓李。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姓氏姓氏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即百官。
《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就都以百姓(百官)与黎民对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姓,"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变化。
《荀子·强国篇》曰:入境,观其风俗,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
即是明证。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mǐ)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1],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4、古代的姓与氏

4、古代的姓与氏
与今天的姓氏合一不同,古代的姓和氏是分开的。
姓是一种族号,而氏则是姓的分支。
许多上古的姓均有“女”字旁,比如姜、姬、嬴、姒等,这大约就是母系社会留给后人的记号。
随着子孙的繁衍和迁徙,每个“姓”散居各地的分支便都有一个独立的标志,这便是“氏”,比如诸侯国便以封地为“氏”。
周朝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因为氏用来“明贵贱”,姓用来“别婚姻”,同姓不婚。
“百姓”,最初的意思便是百官,比如《尚书》中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
其中,百姓指的是贵族,而黎民指的是庶民,随着周朝贵族制的没落,黎民百姓遂全部用来指普通民众。
到了战国时期,姓和氏逐渐开始合二为一。
而到了汉朝,便姓氏便统称为“姓”,与今天的含义相同了。
秦始皇本为嬴姓赵氏,秦国和赵国系出同源,均源自周穆王时期的造父,周穆王因功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所以按周制,秦始皇的名字应该是“赵政”。
汉朝时期的姓氏制度

汉朝时期的姓氏制度汉朝建立之后,中国社会从上到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打破了中国姓氏结构原来的平衡和秩序。
中国的姓氏状况此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最醒目的变化体现在,古老的姓悄然退出了社会舞台,姓氏混一,“姓氏”合成为一个词。
而人们无论贵残贫富,都有了自己的姓氏。
上文已提到过,虽然中国远古时代就出现了姓,但在漫长的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有姓,失去人身权利的奴隶是没有资格有姓的,而平民和自由职业者或依附于某个姓族,或以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为称呼标志,也没有自己的姓。
到了春秋时期氏逐渐在社会上取代了姓的实际作用,但是有资格拥有氏的依然是社会上等阶层,与奴隶和普通的百姓无缘。
当时社会上有大量无姓无氏的人,如《孟子》中提到的“弈秋”,《庄子》中提到的“庖丁”,一个是名叫秋的下棋者,一个是名叫丁的厨师,都是没有姓氏的平民。
还有孔子出游途中遇到的长沮、桀溺、荷篠丈人等,也都无姓无氏。
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互相兼并最终秦统一全国,原先的各国贵族被赶出了他们的宫廷、封邑,与乡野平民为伍,因而将以前贵族オ有的姓氏也带入了平民阶层中,蒙在姓氏头上的那一层神秘的贵族气氛逐渐消散了,周朝时姓氏只为贵族专有的制度也在无形中被打破了。
这时候,大量平民也逐渐进入社会,取得姓氏。
首先是在天翻地覆的社会大动荡中。
许多卑的农夫、士兵踏上了吃风云的政治舞台,他们取代了以前的贵族、官史,成为新的权势阶层,也为自己争得了取姓冠氏的权利。
其次,社会大动荡冲击了以前的庄园、封邑体系。
大量以前依附于贵族的劳苦大众被抛向了社会,过去在封闭的环境中那种无姓无名、只要有个简单称呼的状况已不能适应社会交往需要。
于是,那些因祖祖辈辈所从事的职业(如张、马、庾贾、甄、陶),因所依附的田邑(如高、林、茅),以及所住的环境、山谷、河流等(如东郭、南宫、百里、池、关)被人们互相之间长期使用的习惯称呼,无形之中都转化为姓。
第三,随着社会对姓氏看法的宽松,有些平民就刻意为自己寻一个姓氏,或者就以父祖的名作为自己的姓,在社会上流通。
古代的姓和氏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
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
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
《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
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
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
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
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
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
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
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
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
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
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
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
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文化常识

历史文化常识一、【姓氏起源】对于考究其来历,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时候,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0多种类别。
①以国名为氏。
如齐、鲁、晋、郑、卫、陈、蔡、曹、许等。
②以封地(采邑)为氏。
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苏,岔生后代便姓苏;晋国大夫毕万于魏,其后世子孙以魏为氏。
展禽(鲁孝公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
③以官名为氏。
晋国的荀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以司城为氏。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技艺)为氏。
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⑤以出生地、居住地为氏。
这类姓氏中,一般都带邱、郭、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点。
⑥以同周王或诸侯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称公子喜,其孙舍之称公孙舍之。
⑦以祖辈的字为氏。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
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祖父之字为其氏。
如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
周平王有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为姓。
⑧直接承袭姓为氏;⑨天子赐氏;⑩以次第为氏;⑾古代少数民族带来的姓氏;⑿以谥号为氏;⒀因赐姓、避讳而改氏等。
1、(2009年全国文综卷I,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2、(2009年全国文综卷II,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A.族号B.邑名C.爵号D.官名二、【年号·谥号·庙号】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等11则
作者:李莉
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2期
汉代以前姓与氏不同
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是一种东西,然而姓与氏的合而为一,是从汉代才开始的。
那么汉代以前姓与氏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姓大氏小,氏是从姓分化而来的。
在古代,一个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有一个总名;随着人口的繁衍,这个宗族不断分裂出一些分支,各个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别名。
这个宗族的总名就是姓,各个分支的别名就是氏。
男子称氏,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族属,让人一看即知从属于哪个宗族哪个分支。
女子称姓,则是为了严守“同姓不婚”的原则,避免与同姓谈婚论嫁的尴尬。
“五谷”指哪几种农作物?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五谷”在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指稻、黍、稷(粟,即谷子)、麦、菽(大豆);一种是指麻(大麻)、黍、稷、麦、菽。
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农业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古代官员的请假制度
古代官员请假制度具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超假甚至可能被免去官职。
隋唐五代以及宋朝,一般情况下官员每月只能请假三日,超过三日的就要罚俸。
每个朝代的病假时间几乎都为三个月,一百天左右。
如果超越百天,而且没有上级部门的延长指示,就会被免官。
超假的官员,假满要回吏、兵部听候安排其他职务,原则上是要降级使用。
古时丧假的时间比较长,臣子必须要守孝三年,以尽孝道,也叫“丁忧”,带有强制性色彩。
古代帝王为了彰显孝道,一般都会准许丧假,甚至允许官员因丧不辞而归。
太牢、少牢分别指什么?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圈之中,故这类牺牲称为牢。
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天神、五帝和先祖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皇帝为何称自己为“朕”
朕最初是身体的意思,《尔雅•释诂》中就解释说:“朕,身也。
”在先秦时代,朕是一个普遍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人人都可以自称为朕。
第一个将朕据为己有的皇帝是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颁布了一系列礼仪规范,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从此,一般人不能再自称朕了。
不过汉代听政的皇太后在下诏时,也可以自称为朕。
日本的古称——“倭国”
我国古代称呼日本为“倭”、“倭国”,这个说法首见于《山海经》,其后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这可能就指以日本北九州为中心的许多小部落国家。
倭国和中国建交很早,早在汉代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就派使臣到汉朝进贡,光武帝还赐了一枚印玺。
这枚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的福冈市志贺岛出土,上刻有“汉委奴国王”的文字,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但是一般人认为,“委(倭)奴国”只是北九州博多附近的傩县。
后来为了称代方便,将日本简称为“倭”,到了646年大化革新后称“大倭国”。
乡、县起源于周朝
乡、县是我们今天的行政单位划分中的基本单位,这些行政单位最早可追溯到周代。
根据传统的看法,周代的行政单位划分是把每一个封国从整体上分为“国”(“都”)和“野”(“鄙”)两部分。
“国”内行“乡”制,在乡制中,社会组织的基本细胞是一夫一妻的“家”,分别由若干家组建起比、闾、族、党、州、乡六级行政单位。
同“国”一样,“野”的行政组织也以家为基本细胞,分别由若干家组建起邻、里、酂、鄙、县、遂六级行政单位。
古代“城管”及法律条文
其实城管并非现代社会产物,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庄子•知北游》记载:“正获之问于监市履豨也,每下愈况。
”“监市”的职能就相当于今天的城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增多,而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原来只靠政府治安部门管理城市就行了,但后来由于人手少,又有人员编制的限制,这样下去肯定不利于城市发展,那就得增加人手了。
于是,监市应运而生。
古代的监市并不是正式在编人员,而是由政府从民间挑选组建,属于外聘人员,相当于现代的协管员。
《旧唐书》有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
”监市执法范围也较广,不仅管理集市秩序,还兼有现代工商、税务、治安等部门的职能。
明朝公开出售“招生指标”
古时的入学名额叫“员”,生员就是这意思,即今“招生指标”。
招生指标并不是每个朝代都买卖的,最疯狂的年代,是明朝。
随着国力下降,中央财政严重亏空,明朝廷急于搞钱,曾经明码标价,公开出售招生指标:凡想上大学、到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军民子弟”只要肯出“赞助费”,就发给“录取通知书”!有意思的是,明朝时收取的赞助费不要现金,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
据《明史•食货志二》上的数据,要想获得国子
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则稳定在100石米,相当于现代的14160斤。
自助餐:海盗的发明
自助餐起源于8世纪~11世纪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当时,海盗们每次抢来财物,就由海盗首领出面,大宴群盗,庆祝胜利,但他们却不熟悉也不习惯西餐的繁冗礼仪。
他们灵机一动,发明了自己到餐台上自选,自取食品及饮料的吃法。
以后的饭馆经营者将这种吃饭方式予以规范化,并丰富了吃食的内容,就演变成今日的自助餐。
直到现在,很多西方自助餐厅还冠以“海盗餐厅”的响亮名字。
柬埔寨发现古高棉帝国高山穴居人神秘悬棺
美国考古学家近日在柬埔寨豆蔻山脉科学考察过程中新发现多处古代墓葬遗址和多个神秘的古代悬棺,这是考古学家自2003年以来在豆蔻山脉发现的十个类似古代墓葬的一部分。
通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法对悬棺及其中尸骨进行深入研究后,考古学家发现,这些悬棺应出现于公元1395到1650年间,当时正是著名的高棉帝国走向衰亡时期。
尽管考古学家目前仍未明确这些古人的真正身份,但墓葬遗址却可以透露出许多关于当时高山穴居人的健康状况及生活方式。
【文稿】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