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案(1)(1)

合集下载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课件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课件

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 在传统村落中,村落的精英分子以身作则,以自身行为和道德风范形成“权 威”并影响村落,呈现出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城乡二元制度 实行以后,农村精英单向流往城市,乡贤文化由盛转衰,近于凋敝,乡土社会 的社会治理由权威性向碎片性转变。农村改革40年后的今天,资源单向流 入城市的时代已告终结,乡村逐步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投资创 业、诗意栖居的理想地,应当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 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活力。如何注入新活力,应当引入离退休 的干部职工、新富阶层等力量共同作用,推进乡村振兴。
我们的中国,她是发展的;我们的中国,她是乡土的;我们的中国,她是重 感情的!我们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存在着现代化发展速度快的 绝对优势,在发展中受到众多其他文化的冲击,但是正如费老所言,我们无 法忘本,我们传统的文化一直植根于我们的心中,血脉相连。
[单元学习任务]
1.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 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现代意义。 2.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如“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等,把握作者 的学术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的逻辑思路,把握 本书的知识体系。 3.阅读相关评论文章和其他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联系当下社会转型的背 景,理解本书的现实意义;学以致用,运用书中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认识当下乡村社 会的巨大变迁。 4.根据阅读目的和关注重点,综合运用精读、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提高阅读整本 书的效率;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注意积累阅读社科类学术著作的经验。
社会文化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转变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人类文化的传播提出了“三喻”论,即“前喻文 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年轻的要向年长的学习,在农业 文明时代,文化的传承是前辈向后辈传递。“并喻文化”是指不需要先辈的经验 积累,文化可以在同代人之间传播,这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传播方式。“后喻文 化”是指年长的需要向年轻的请教,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年轻人 比老年人思维更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文化传播发生了反转,由后辈向前 辈传播。今天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典型的“后喻文化”时代,年轻人正在发挥着主 导作用。面对瞬息万变的电子技术,老人回家问儿子、孙子的事经常发生。一 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轻人利用电商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乡村的资源,促使实体 经济与虚拟经济高度融合发展。以何种举措应对“后喻文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 代化的关键。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设计1、通读本书的前言,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知道全书的主旨;2、通读本书的后记,大致清楚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作品评价等内容;3、通读目录,对全书的论述对象和主题分布有大致的认识;4、通读每一篇文章,找出每篇文章的关键词,并概括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在摘抄本上。

即兴班级小辩论,放眼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屈原精神?二、精读《乡土中国》精读任务一:相关概念梳理(ppt图表展示)精读任务二:批注法(ppt图表展示)如,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提出“差序格局理论后,是如何运用“差序格局”来分析“自我主义”的?通过精读,我们可以概括为:以“己”为中心,不以“小己”来应对一切,而把道德范围依着需要而推大或者缩小。

精读任务三:精读文本,归纳文本主要内容(ppt图表展示)精读任务四:精读文章,梳理脉络,能用思维导图呈现各章内容三研读《乡土中国》研读任务:梳理整本书的结构脉络,写本书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示例四. 呈现《乡土中国》阅读报告四、思辨探究1.思考前三篇文章间的意义关系。

(先个人完成,再小组讨论)2.比喻论证是《乡土中国》常见的论证方法。

请分析《差序格局》中的比喻论证具有怎样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从14篇文章中选一篇,具体分析主要运用了那些表达方式及其艺术效果。

4.用一段文字(100字以内)分析第九至第十一这三篇文章与书名《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再与同学相互讨论。

5.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举办一次题为“中国需要‘法治’还是‘礼治’”的辩论会。

6.《乡土中国》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请结合《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分析比较研究的特点和效果。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对社会学学科研究内容及方法有基本了解;2. 掌握《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两章论述内容;3. 具备阅读《乡土中国》全书及相关学术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论文出发全面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格局难点: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认知《乡土中国》文本【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后记一、导入费孝通与社会学•介绍作者费孝通(着重于求学经历与社会学科建设)(后记第一部分的梳理罗列)•表明费孝通与社会学的紧密关联•指出《乡土中国》一书的学科属性、研究范式•解释课时标题——为什么需要“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二、社会学的范围•提问学生对社会学的印象,谈谈他们目前认知里社会学需要研究什么?•通过照片展示社会现象(指出“反身性”的社会学思考)•罗列热点的社会学研究话题•转折-回到后记第二部分开头,“剩余社会学”的尴尬处境三、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提出社会学有其学科特殊的研究,这个特殊性需要通过学科的核心问题已经呈现,即回应“二”中转折提及的“剩余”尴尬•播放《脱口秀大会》第二季关于996与科技进步的单口喜剧片段•指出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对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讨论•回应经济学、政治学,对比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关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学家的不同,进而进一步指出社会学的特性所在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指出后记文本中提到的“边缘科学”(交叉学科)的定位,即和经济、政治、生物、地理、机械等学科的紧密关系•对应“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讨论,讲解后记文本中提到的两层研究•指出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延伸:通过对照社会学研究与文学文本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达,指出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以社会学家严飞对上海郊区有关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与歌手李健的歌诗作品《迷雾》为例)五、社会学与人类学•简述两个学科的学科发展史•点明有关“自我”的社会学与有关“他者”的人类学•启发学生,“乡土中国”对费孝通而言是“自我”还是“他者”,对2020的高中生而言又是如何六、社会学的学科价值观(社会学是否负责解决社会问题?)•介绍韦伯与马克思的不同观点•指出费孝通一代五四传统的学人的价值观•向学生提出问题:《乡土中国》是否解决了中国社会的问题?七、总结与读书方法•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社会学的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学科范畴、价值观•以完成的思维导图为尺度,面对《乡土中国》的正文,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读书方法指导(对文本之外的社会语境进行了解,如时代背景、学科背景、作者态度等等)(以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为理论,可举例说明)八、延伸阅读与介绍•古典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齐美尔、滕尼斯•费孝通同时代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学科奠基人):吴文藻(冰心丈夫)、林耀华、翟同祖、潘光旦•中国当代知名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李银河、项飚、钟敬文•当下中国大学体系下的社会学教育第三课时无法被城市征服的习惯《乡土中国》文本内容:乡土本色一、导入•回顾社会学学科的思维导图•指出从学科到具体论文的对应关系(社会学的价值观-费孝通的价值观;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从“中国人与乡土社会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引出第一章标题“乡土本色”二、文本梳理•课堂阅读+思维导图讲解三、投入分析•以五条人纪录短片《立足世界放眼海丰》为分析对象,“乡土本色”思维导图为理论,在纪录片中找到五条人的乡土经验(纪录片细节与思维导图的分支相匹配)第四课时差序格局《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差序格局一、“私”的问题•学生课堂阅读相关文段•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私”•提问学生如何解决(学生当然解决不了)•指出“私”首先是事实,评判将其界定为“问题”,指出研究问题首先要中观、客观,放下偏见和预设才能真正放下解决问题的途径二、团体格局•学生课堂阅读相关文段•找出“捆柴”的比喻与明确的家庭这个特征•指出对比论证的写作策略,先写简单、明了的对照组,以此来比较论述复杂的重点研究对象•以“捆柴”和家庭为两个关键词,继续阅读文本,找出乡土社会中与之成对照关系的特征三、差序格局•梳理差序格局的特征•抓住同心圆的图式,讲解“差序”•呈现“差序”的准确界定•突出讲解自我主义第五课时:礼治秩序对应《乡土中国》文本内容:礼治秩序一、统治的概念及各种具体的形式•学生课堂阅读本章开头•找出文本中提及了各种统治方式•归纳统治的基本概念•指出统治阶级的存在与意识形态的要求二、礼治社会•课堂内文本细读“礼治”的部分•找出“礼治社会”的三个特征•总结“礼治社会”的核心与运行方式三、礼治与法治•礼治与法治开展对比•提问学生会选择礼治还是法治(学生多数必然选择法治)•以“素媛案”为材料,指出法治之漏洞•总结对礼治与法治的态度,祛除偏见。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研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材料: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教学课件及配套体系化资源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活动一:故事导入,理解研读
教师活动:
一、通过小说《白鹿原》的一段土地纠纷案引入:
白鹿原上,李寡妇先后将自家的一块水地卖给了鹿子霖和白嘉轩。为了争夺这块地,白鹿原上的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发生了家族斗殴。两家剑拔弩张,都申明绝不就此罢休,倾家荡产也要打赢官司。
3.某甲抽大烟……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接着动用了整个伦理原则,小儿子……大儿子……老父亲……
学生活动一:
结合这几处的实例,你能总结出他们解决纠纷的过程有何共通性吗?
1.调解人:权威地位
2.方式:调解
3.原则:伦理
依据费孝通研究问题的方法,从本书的具体例子中梳理总结出研读对象的内涵。
10分钟
教学活动三:深入探究,原因分析
结论:礼治社会 乡土中国熟悉、稳定的特性
引导学生从乡土中国的特点出发,探究乡土社会采用无讼的原因。
12分钟
教学活动四:联系当下,思考意义
学生活动三:
无讼的调解方式在当下是否还有积极意义?举出相关事例并发表你的看法。
我们依然需要“礼治”“教化”“调解”。
联系当下实际,探究无讼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12分钟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以“无讼”为例完成对其内涵、原因和当下意义的探讨。
2.运用“从具体现象中提炼概念”“在具体事物里核实概念”的方法完成“无讼”的专题研读。
教学重点:研读“无讼”专题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探究研读问题,思考其在当下的意义。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教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导读一、名著扫描《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名著,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礼法、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

二、知人论世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88 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的座右铭是“脚踏实地,志在富民”。

毕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1939 年完成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

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 20 世纪 40 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 14 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三、内容提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是乡土性的,并由此指出文字下乡的困难在于乡土社会的人们没有用文字帮助他们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治愚的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

费孝通从群己关系上将中西方的社会结构进行对比,认为西方社会是一种团体格局,而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富于伸缩性,群与己、公与私的界限都变得十分模糊。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一)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教学设计(一)

示例:《乡土中国》目录图
作业 •预习第一至三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单
第二课
乡土本色与文字下乡
——《乡土中国》一至三章阅读活动设计
•一.导入
•读进去(读懂):
•①梳理各章内容(主旨、层意、概念) •②理清各章关联
•读出来(审视):
•不同观点,对话碰撞,形成独立判断
•二.梳理文本
1.学生展示成果(略)
2.学习任务单(表一)示例
3.各章内容要点
• 第一章,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与村 之间孤立隔膜、熟人社会)
• 第二章,从空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 第三章,从时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4.梳理各章内在关联
第一章是第二、三两章的基石,第一章讨论了乡土 社会的性质特点,是第二、三章的理论基础; 第二、三两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分别从空间 角度和时间角度论证了“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 会中生活的需要”这一结论; 三章内容整体上构成总分关系。
• 第五章谈道德是第四章社会结构的衍生,道德建立在社会结构的基础之上。
3.学习任务单(表一)示例
4.学习任务单(表二)示例
5.关键概念阐释
“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中重要概念, 请对此概念下一个定 义。
• 提示:(1)不能用原文的比喻代替概念阐释;
• (2)界定概念的外延——适用范围, 概念的内涵——本质属 性;
2.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
• 快速浏览、翻阅全书或者整篇文章,对其内容的组 织得出一个初步的印象。
• 抓住全书的核心观点,区别全书各部分的主次关系, 弄清全书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将核心要素处理 为中央图标,用不同颜色的线条将其他部分内容串 联起来。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说明本单元属“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阅读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著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单元阅读指导和单元学习任务,阅读《乡土中国》,力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要理解书本的核心概念(乡土、家族、差序格局等)、重要观点(家族是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具体系)和学术思想(用西方社会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现象,从而建构中国的社会学理论),分析身为中国人的基因密码,认识当代中国与乡土中国之间的文化承续与因果联系,建构自身的阅读积淀。

二、单元学习目标1.运用三读法(浏览、跳读、精读)、圈点勾画,做出全书内容提要,坚持每天阅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运用思维导图法等方法,理解文章的重要概念和主要观点,探究费孝通学术体系的建构与表达。

3.运用联系比较等方法,评价《乡土中国》主要学术思想,并能够运用学术观点质疑或解决生活现象。

4.运用评价量表,反思阅读习惯,学会分享交流阅读经验。

课段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课时安排导读整体感知阅读方法1课时精读第1-3章概括主要内容阐释重要观点解释关键概念解释文化现象4课时第4-7章第8-11章第12-14章研读联系拓展文化比较、实际运用3课时评价交流分享成果展示、综合评价1课时第一课时〔阅读范围〕:浏览全书,精读重看序言、后记、目录。

〔课前学习〕请在①②③④处填入合适选项,帮助完善思维导图,或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画出整本书思维导图。

血缘和地缘 B.礼治秩序 C.乡土本色 D.家族①②③④。

〔课堂学习〕活动一:交流预习作业,学会写旁批。

明确:聚焦高频词、核心概念、特殊现象活动二:学会思维导图,理解关键概念明确:思维导图三要素1主题——确定中心词2关键词——延伸分论点3层次——运用色彩线条图像大小等填补细节,直观深刻删减法:保留段落主干,删除枝节信息。

活动三:概括全书内容,学会文段写作明确:《乡土中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试图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呈现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共三篇)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和导学案(共三篇)

第五单元整本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阅读学术著作《乡土中国》。

书中所写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措,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乡土中国》。

从传统农村人手研究中国基层生活,缘于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 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2. 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1.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费孝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3. 根据平时阅读积累总结阅读整本著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二、作者费孝通(1910-2005)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0 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该年度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

1981 年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该年度的赫胥黎(Huxley)奖章。

1988 年在美国纽约获不列颠百科全书奖。

1993 年在日本福冈获该年度亚洲文化大奖。

《乡土中国》1-起始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系列课件

《乡土中国》1-起始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系列课件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 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 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 “血缘”,所以我们可以乡土中国•血缘与地缘》
《乡土中国》的价值
很少有那部学术著作像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那样, 在五六万字的规模下容纳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概念。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著作。
(搜狐新闻)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 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最近我遇到一位从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 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 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 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 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第二段
孙悟空遇到不熟悉的妖怪,会先去找谁?
土地公
如何解释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春运?
中国人以土为生,安土重迁。
为什么我们那么重视籍贯?
籍贯(又名祖居地、原籍)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 出生地。
籍贯原则上一般从父,个别特殊情况从母。 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 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 在地);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 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1935年费孝通和新婚妻子王同惠应前往广西大瑶山考察。两人在 旅途之中和向导失散。费孝通因误入当地瑶族猎户设置的捕兽陷阱,身 受重伤,为了挽救丈夫,怀有身孕的王同惠只身前往身外求援,然而, 更大的悲剧发生了,王同惠不幸坠深渊身亡。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课件(一)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课件(一)

第三课
差序格局与私人道德
———《乡土中国》第四、五章阅读活动设计
•一.导入
• 下面这些俗语反映了中国人怎样的心态? •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②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 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思考: • 对这种现象,费孝通先生是进行道德批判还是进 • 行学理分析?
人的故事
先概述中国社会 乡土特色,再从 不同角度列举事 实论证中国人靠 土地谋生,而后 分析由此带来的 聚村而居的社区 特色,最后讨论 熟人社会的规矩 与信任。
四、学习任务单及思维导图
1.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说明 • ①介绍关键概念 • ②如何概括核心观点。 • ③分析论证思路
2.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
请列举费孝通的成就与贡献
学术成就 社会贡献 文化贡献
二、阅读方法
1.介绍粗读的方法,检验粗读的成效
2.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 0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 0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 03.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
悟 • 04.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 05.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
2.学习任务单(表一)示例
3.各章内容要点
• 第一章,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与村 之间孤立隔膜、熟人社会)
• 第二章,从空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 第三章,从时间格局角度,论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4.梳理各章内在关联
第一章是第二、三两章的基石,第一章讨论了乡土 社会的性质特点,是第二、三章的理论基础; 第二、三两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分别从空间 角度和时间角度论证了“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 会中生活的需要”这一结论; 三章内容整体上构成总分关系。

《乡土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乡土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通用5篇)

《乡⼟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通⽤5篇)《乡⼟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通⽤5篇) 作为⼀位优秀的⼈民教师,很有必要精⼼设计⼀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作更加有效地进⾏。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乡⼟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通⽤5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乡⼟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1 【学习⽬标】 1、阅读序⾔与后记,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感受作者勇于创新⽢于奉献的学术精神。

2、宏观把握《乡⼟中国》⼀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中国》的意义与⽅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学习准备】 1、学⽣完成《乡⼟中国》序⾔及后记的阅读,并在⾃⼰有感触、有疑惑的地⽅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师的照⽚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学习评价】 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学习过程】 ⼀、慧眼鉴英雄,伟业伴磨难 1、导⼊语:清华⼤学校长梅贻琦先⽣有⾔:“所谓⼤学者,⾮谓有⼤楼之谓也,有⼤师之谓也。

”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绝对配得上“⼤师”这⼀头衔。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的著作,慢慢⾛近这位⼤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让同学们猜⼀猜哪位是费孝通先⽣。

吴⽂藻((1901—1985)梁思成(1901—1972)钱钟书(1910—1998)费孝通(1910—2005)季羡林(1911—2009) 明确:这五位学界泰⽃依次是吴⽂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

(图⽚来⾃百度图库) 教师在与学⽣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点补充:(1)吴⽂藻先⽣是费孝通的社会学⽼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

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

(2)这些照⽚都是⼏位学术泰⽃年轻时的照⽚,学者不必既⽼⼜丑。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乡土中国》是一部由费孝通所著的著名著作,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

通过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许多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针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教学设计进行介绍与分析,希望能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教学内容概述《乡土中国》全书内容包括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涉及了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

本教学设计将全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介绍、主要内容阐述、思考问题引导及课堂互动环节四个部分,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对《乡土中国》这部经典著作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与把握。

二、教学目标设定1.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理解《乡土中国》所揭示的历史现象和社会问题。

2. 激发学生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品味,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对《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阐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把握。

2. 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和交流自己对书中观点和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实地考察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乡村实地考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乡土中国》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详细安排1. 基础知识介绍通过讲授的形式,介绍《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的生平及学术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学术立场和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专业性和深度。

2. 主要内容阐述分章节对全书内容进行介绍和阐述,包括中国乡村社会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经济结构、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书中内容的整体认识和把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学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教学设计+学案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重庆南开中学(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毛泽东批读24史同步总结和整理批读的一般类型(比较概念图、树状图、思维导图)教学活动三:实践批读么(一)以《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为例,本课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二)综合各式批读类型,自主批读(三)交流小组批读成果,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导向和批读实践,让学生落实批读10分钟教学活动四:提升批读(一)学生:展示笔记,介绍本小组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展示笔记,进行补充、修正与完善。

同步介绍学案上的技能链接板块(见附录)。

(二)提供百度百科释义,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批读,对概念把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通过学生自主批读、交流批读,教师示范,进一步体会如何借助批读,更好地理解文章。

15分钟“差序格局”或许是费孝通先生著作中引发后辈中国学者最多讨论和争论的一个概念。

《乡土中国》一书中有四章提到了这一概念,其中三章有多侧面的论述,但费老对这一概念并未严格界定,语焉不详。

——苏力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54卷第1期附录:学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批读”指导课学案姓名班级1.请预习《<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第1-12页导读和批读的提示内容;2.请认真阅读第51-60页《差序格局》一章,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大意;3.请浏览认知下述技能。

【技能链接1】(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

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

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有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可能缺乏阅读兴趣,存在畏难情绪,因此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

2.通过对序言、后记和目录等内容的浏览、精读、品读,激发阅读兴趣,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3.学习把握本书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

4.做好本书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规划。

教学目标1.思维发展与提升: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

3.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评价目标能从《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写作缘起、研究方法、写书目的以及书的作用和意义等多方面作出较完整的概括介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成书背景、框架架构与价值所在。

教学难点:学会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浏览、粗读等阅读方法。

教法学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完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读课预习案。

2.教师上课用PPT课件。

3.学生每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故乡是什么?是根植心底的一份眷恋,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牵挂心头的一腔情怀。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是融化在血脉中的感情。

这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乡土情结?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讲授新课】活动一:阅读“序言”“后记”,完成下列阅读任务。

1.《乡土中国》是一本的书。

请用两三个短语或短句概括其特点。

2.从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费孝通先生。

(简要分析)学生先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然后小组派代表作交流。

教师归纳整合。

教师预设:(1)书的内容(构成):①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②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③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第一课时:导读激趣课
重庆市第八中学付泽新
修改赵渊博
教师活动二:激趣引导与价值介绍
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想清楚“为什么去做”甚至比“怎么做”更重要。

有些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会不会枯燥无味?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为什么要阅读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呢?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与提高呢?那么我们来进行几个问题的探究。

1.展示几张图片:中国人的小区花园种菜图、泡沫箱种菜
图、汽水瓶种菜图与美国住宅前的草坪图。

同时展示一则
新闻《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有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有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

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有很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种菜,你
能用你的理解来解释么?
可能的追问:我们的长辈们热衷种菜,不止热衷,甚至还擅长种菜?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的重点:喜欢和擅长种菜并非仅是个人的选择、个人的特质,而是群体的选择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习惯。

所以,原因还要从社会、传统中去找。

2.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种菜,教师从《乡土中国》中找到理由,
给出回应。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村生活的了。

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通过以上几个活
动,以鲜活的示例
来激发学生兴趣,
带领学生从身边可
知可感的情景出
发,带领学生学会
发表自己的意见,
再展示《乡土中
国》中对相关问题
的探讨,一方面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为后续
导入相关社会学概
念做准备。

20分钟
为什么中外会产生这样不同的称呼方式?这反映了中西方家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补充:我们甚至还设计了这样的软件——中国亲戚关系计算器,来帮助自己梳理清楚亲戚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的提示和追问落脚在我们对亲戚称谓“执着”的原因,对亲戚之间亲疏远近的准确把握背后的文化传统上。

4.教师呈现《乡土中国》中的内容,给出对此问题的回应。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
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

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

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

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我说西洋社会组织象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60页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