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3:山地的形成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山地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的地理特征。

2.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山地是指地表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起伏明显的地形。

山地按高度可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4.小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内外力因素有哪些?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四、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整理山地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2.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山地的定义及分类,掌握了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貌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山地形成原因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山地有哪些特征吗?”(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那么,山地是怎么来的呢?它的形成有哪些主要原因呢?”“我们要知道,地壳运动是山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优秀教案总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及特点,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侵蚀等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观察地形图、卫星影像等资料,识别不同类型的山地。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地形成的原因2. 山地地貌的特点3. 地壳运动与山地形成4. 岩浆活动与山地形成5. 风力侵蚀与山地形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地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侵蚀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山地地貌的识别,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侵蚀等地质作用在山地形成中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山地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形图、卫星影像等资料,帮助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山地。

3.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地地貌,提高实践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地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山地形成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山地形成的原因及特点,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力侵蚀等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山地地貌,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类型的山地。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山地地貌,总结山地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5. 总结提升: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地形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山地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注重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实地考察,评价学生对山地地貌识别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关爱和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2. 掌握山地地形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山地形成的原因;2. 山地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山地形成过程的理解;2. 山地地形特点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材;2. 教学PPT;3. 地形模型;4. 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地形的基本类型,如平原、丘陵、山地等。

2. 提问:你们对山地有什么印象?山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二、山地形成的原因(10分钟)1. 讲解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等。

2. 分析各类原因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3. 通过PPT展示山地形成的过程。

三、山地地形的特点(10分钟)1. 讲解山地地形的主要特点:崎岖、陡峭、海拔较高、坡度大等。

2. 分析山地地形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丰富、植被稀少、气候垂直差异等。

3. 通过地形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山地地形的特点。

四、案例分析:我国的山地(10分钟)1. 分析我国山地的分布和特点。

2. 讲解山地对我国经济、地理环境的影响。

3. 通过PPT和视频展示我国山地的美丽风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山地形成的原因和山地地形的特点。

2. 提问:你们认为山地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保护山地资源?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山地形成的原因和山地地形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地形知识的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六、山地形成的地壳运动(10分钟)1. 讲解地壳运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的运动方式等。

2. 分析地壳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3. 通过PPT和地质图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在山地形成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学情分析: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山地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过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山地形成的原因2. 山地形成的过程3. 山地形成的特点教学难点:1. 山地形成过程的复杂性2. 山地形成特点的多样性教学准备:1. 地球科学相关教材2. 互联网资源3. 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形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形,发现山地分布的特点。

2. 提问:什么是山地?山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二、山地形成的原因(10分钟)1.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3.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三、山地形成的过程(10分钟)1. 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挤压、抬升等。

2.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

3. 风化侵蚀:物理风化、化学风化、侵蚀作用等。

4. 沉积固结: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作用,以及固结成岩过程。

四、山地形成的特点(10分钟)1. 地形崎岖:山地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峻。

2. 植被稀疏:山地气候条件恶劣,植被生长困难。

3. 生物多样性:山地生态系统较为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

4. 资源丰富:山地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丰富。

五、案例分析:我国山地分布及形成原因(10分钟)1. 分析我国山地分布的特点。

2. 举例说明我国主要山地的形成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山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结合我国山地分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山地对我国经济、环境的重要性。

在课后,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六、山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保护(10分钟)1. 山地生态系统概述:介绍山地生态系统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山地的形成》教案新部编本

《山地的形成》教案新部编本
姓名
王立涛
学校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职称
中教一级
课题
专题:《山地的形成》
学科
地理
学段:高中
任教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地理必修第1册 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版次:2007年6月第2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我们认识到知识必须由主体自我建构。因此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基于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从景观图的观察开始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绘制山地形成示意图,自主思考山地的分布及形态变化,最后合作探究山地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举例、回答
知识迁移
探究二:山地分布在哪?
展示:山脉分布图及板块示意图
提问:1、将山脉位置标记在板块示意图
2、山脉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3、山脉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关系?
讲授:板块边界类型,并区分其对山脉形成的不同影响。
总结: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易形成规模庞大的褶皱山脉。洋底的生长边界处则会形成庞大的火山山脉。
画图、思考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依据中图版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内容设计的专题。本节以山地为案例,设计了三大探究环节:首先以景观图及文字资料引入,让学生直观理解形态不同的山地,成因类型是不同的;其次通过“全球主要山脉分布图”及“板块分布示意图”的对比,让学生宏观认识内力作用对山地分布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对“地形倒置”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明确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学以致用,结合地质构造的特点解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帮学生树立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地理学核心概念。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种类。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基本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山地形成的原因和种类。

2. 山地形成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1. 山地形成的具体过程。

2. 山地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 教学视频或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山地地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提问:你们知道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吗?二、山地形成的原因和种类(10分钟)1. 讲解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岩层弯曲、侵蚀作用等。

2. 介绍山地形成的种类:褶皱山、断层山、火山山、侵蚀山等。

三、山地形成的基本过程(10分钟)1. 地壳运动:讲解地壳的运动形式及其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2. 岩层弯曲:介绍岩层弯曲的原因和过程。

3. 侵蚀作用:阐述侵蚀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四、山地形成的过程示例(10分钟)1. 以褶皱山为例,讲解山地形成的具体过程。

2. 以断层山为例,讲解山地形成的具体过程。

五、山地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分钟)1. 分析山地形成对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影响。

2. 讨论山地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讲解和实例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山地形成的原因、种类和基本过程,并对山地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地理环境观察和分析能力。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山地地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山地地形的特点与应用(10分钟)1. 介绍山地地形的主要特点:坡度大、沟谷深、地形险峻等。

2. 探讨山地地形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分析山地地形在农业、建设、旅游等方面的应用。

七、山地灾害及防治(10分钟)1. 讲解山地灾害的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 分析山地灾害的原因和影响。

3. 探讨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植被保护、工程建设、预警系统等。

4.2山地的形成(学案含答案)

4.2山地的形成(学案含答案)

4.2《山地的形成》导学案【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学习目标】1、能说出山地的三种类型与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能简述背斜、向斜、断层、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3、会运用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指导生产和生活。

【重点难点】重点:背斜山、向斜山、断层山、火山的成因;地质构造图的判读;难点:板块构造学说;【自主预习】阅读教材P73-76,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褶皱?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2、填表比较背斜与向斜背斜向斜判读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岩层一般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两翼中心,两翼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侵蚀后地貌成因背斜,岩层破碎,常被向斜,岩性坚硬,不易,常形成图示①~④岩层由老到新;P处向斜成山;M处背斜成谷3、读教材P73第4段文字材料,完成下列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A.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六个大的板块,而且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这六大板块是B.板块边界是一些构造带,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C.这些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

(2)板块运动与地貌4、断层的成因是什么?如何判断断层?5、断层形成了什么样的地貌?6、火山的结构是怎样的?【自主探究】【探究1】板块构造学说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的分布和变化。

读教材P73最后一段和图4.10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

为什么?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3、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

【探究2】褶皱山2018年1月12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背斜首口页岩气预探井开始压裂施工。

背斜是褶皱的基本形态之一,多埋藏有石油、天然气。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谷地的原因。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山地的形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知识点概述在地理学中,山地是指大地形上海拔高度较大,地形起伏较剧烈的地区。

而山地的形成是在地质变迁和自然过程的长期演化中不断形成的。

因此,探究山地的形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地理知识。

本教案主要目标为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山地的定义、分布和特征;•山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国内外典型山地的特征与成因。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和教材;2.学生认真预习教材,并预先准备好笔记。

导入学生学生们,我们在初中地理课中学过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那么,现在请告诉我,你们对山地这一地貌类型的了解是什么?知识点讲解1.山地的定义、分布和特征山地是指大地形上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多的地区。

在世界各地,山地一般被认为是海拔高于1,000~1,500米的高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多,气候多样,土壤丰富,植被繁茂。

山地分布广泛,大致可分为三类:•大陆性山地:分布在美洲洛矶山脉、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帕米尔-喜马拉雅山脉等地。

这些山脉呈南北走向,沿海拔带分布。

•岛屿型山地:分布在日本、印尼、菲律宾、新西兰等火山地区。

•钟乳石沉积山地:分布在喀斯特、石灰岩等地区,地貌特征丰富,主要发育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2.山地的形成原因及其形成过程山地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侵蚀作用等,但主要是以下两种原因:•构造作用:地球内部作用引起地表的翻转、抬升和挤压使山峰形成。

•侵蚀作用:狭义上的侵蚀作用是指水、风雪对地表的冲刷、风化作用,使山体下切而形成山谷等地貌。

山地的形成过程不断演变,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显山期:地壳运动引起的弯曲等构造作用开始促进地壳外形开发,并开始产生山体的雏形和向外的扩张。

•隐山期:山地的累积过程相对缓慢,此阶段山体基本稳定。

•新山期:工作强度有所减缓,开始产生传说中火山爆发的一系列地形尤其是属于火山现象。

这是一个变动性较强的时期。

人教版高中地理学案-山地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学案-山地的形成

地理必修1人教新課標4.2.山地的形成學案一、重點和考點(一)課程標準1、以山嶽為例,分析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瞭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態特徵。

3、瞭解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4、理解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5、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如青藏鐵路、南昆鐵路或本地的交通建設),認識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6、培養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學方法。

7、關注國家或家鄉重大的交通建設,樹立運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建設家鄉的志向。

(二)考試說明1、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

2、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

二、主幹知識梳理(一)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1、褶皺的基本單位是,褶曲的兩種基本形態是和。

2、從形態上看,背斜一般是,向斜一般是;從岩層新老關係來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層,兩翼,向斜中心部分岩層,兩翼部分。

3、背斜成穀的原因是,向斜成山的原因是。

4、,統稱為褶皺山。

5、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時,岩體就會,之後,如果兩側的岩體沿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

6、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運動為主,則其中相對下降的岩體形成,如我國的、等;相對上升的岩塊形成,如我國的、、等。

7、由,統稱為斷塊山地。

8、火山由和兩部分組成。

沒有破壞的火山口的形態是,有時會積水成;破壞了的火山口呈狀態。

火山錐是由和在流動過程中堆積而成的,上部,下部。

(二)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1、在山嶽地區修建交通運輸幹線,高,大。

因此人們通常優先建設_________ 較低、較小的,其次才是。

2、山嶽地區的交通運輸線路,主要分佈在和。

3、在山嶽地區交通線路迂回前進。

線路彎曲程度和總長度一般要相應的和丘陵地區。

三、典型例題解析例一2007重慶卷下圖為a城到d城之間的高速公路建設規劃示意圖。

規劃設計走向有甲、乙兩個方案,經過比較分析,最終選擇按乙方案建設,線路總長58.5千米,建設費用31億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費用多5億元,長度多7千米,根據圖5及相關資訊,回答問題。

关于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文大全

关于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范文大全

关于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优秀范文大全第一章:山地形成的背景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形成的基本概念2. 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教学内容:1. 山地定义及分类2. 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等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方式了解山地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通过地质图、实例等让学生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地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2. 掌握地壳运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教学内容:1. 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板块运动、造山运动、造陆运动等2. 地壳运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山脉的形成、山地高度的变化等教学活动:1. 通过地质图、实例等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2. 分析地壳运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以实例进行说明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地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岩浆活动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2. 掌握岩浆活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教学内容:1. 岩浆活动的基本类型:火山喷发、岩浆侵入等2. 岩浆活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火山山的形成、山地轮廓的变化等教学活动:1. 通过火山岩图片、实例等让学生了解岩浆活动的基本类型2. 分析岩浆活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以实例进行说明第四章:外力作用与山地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外力作用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2. 掌握外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教学内容:1. 外力作用的基本类型: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2. 外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山地侵蚀、山地地貌的变化等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实例等让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基本类型2. 分析外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以实例进行说明第五章:山地形成的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形成的主要实例及其形成机制2. 掌握山地形成实例的分析方法教学内容:1. 山地形成的主要实例: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等2. 山地形成实例的分析方法:地质年代学、地球物理勘探等教学活动:1. 通过地质图、实例等让学生了解山地形成的主要实例及其形成机制2. 教授山地形成实例的分析方法,以实例进行说明第六章: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教学目标:1. 理解山地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过程2. 掌握山地地貌的演变机制教学内容:1. 山地地貌的基本特征:坡度、悬崖、峡谷等2. 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等3. 山地地貌的演变机制:地质构造、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实例等让学生了解山地地貌的基本特征2. 分析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演变机制,以实例进行说明第七章:山地气候与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2. 掌握山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及保护措施1. 山地气候的基本特征:垂直气候带、气候类型等2. 山地气候与山地形成的关系:山地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山地地貌的影响等3. 山地生态环境的特点:生物多样性、脆弱性等4. 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教学活动:1. 通过气候图、实例等让学生了解山地气候的基本特征2. 分析山地气候与山地形成的关系,以实例进行说明3. 探讨山地生态环境的特点及保护措施,以实例进行说明第八章:山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2. 掌握山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教学内容:1. 山地资源的基本类型: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2. 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水电开发、矿产开采、林业经营等3. 山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态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等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山地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2. 分析山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以实例进行说明第九章:山地灾害与防治1. 了解山地灾害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2. 掌握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教学内容:1. 山地灾害的基本类型:滑坡、泥石流、地震等2. 山地灾害的成因:地质条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3. 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山地灾害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2. 分析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以实例进行说明第十章: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2. 掌握山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教学内容:1. 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2. 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旅游规划、旅游设施建设等3. 山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教学活动:1.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2. 分析山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以实例进行说明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山地形成的背景知识重点:山地定义及分类难点: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的理解和记忆二、地壳运动与山地形成重点: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难点:地壳运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的深入理解三、岩浆活动与山地形成重点:岩浆活动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难点:岩浆活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的深入理解四、外力作用与山地形成重点:外力作用的基本类型及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的深入理解五、山地形成的实例分析重点:山地形成的主要实例及其形成机制难点:山地形成实例的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六、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变重点:山地地貌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过程难点:山地地貌的演变机制的理解和应用七、山地气候与生态环境重点:山地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难点:山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八、山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山地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难点:山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的应用九、山地灾害与防治重点:山地灾害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难点:山地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十、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重点: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开发利用方式难点:山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本教案涵盖了山地形成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山地形成的背景知识、地壳运动与山地形成、岩浆活动与山地形成、外力作用与山地形成、山地地貌的形成与演变、山地气候与生态环境、山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山地灾害与防治、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课题名称: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掌握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山地的形成过程。

2.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山地的形成原因,如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

2.帮助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山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发学生对山地的形成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活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

2.通过地图,解释山地的分布规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Step 3: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地进行研究。

2.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山地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3.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Step 4:概念总结(15分钟)1.教师总结山地的形成原因,包括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侵蚀作用等。

2.教师总结山地的特征,如高耸陡峭、重力作用、坡度陡峭等。

Step 5:拓展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出该地图上山地的分布情况。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将山地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Step 6:课堂分享(10分钟)学生将他们的拓展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Step 7:板书总结(5分钟)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一座山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进行山地模拟实验,通过模拟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过程,观察山地的形成。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山地的形成高中地理优秀教案总汇第一章:山地概述1.1 山地定义理解山地的概念,山地是指地表高程较大,坡度较陡,沟谷较深的地形。

分析山地与丘陵、高原、平原等其它地形的区别。

1.2 山地分布掌握世界山地的分布情况,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探究山地分布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1.3 山地特点描述山地的地形特点,如坡度、沟谷、峰岭等。

分析山地对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第二章:山地形成的原因2.1 地壳运动理解地壳运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如板块碰撞、断裂等。

学习地质构造与山地形成的关系,如褶皱、断层等。

2.2 外力作用掌握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学习侵蚀、搬运、沉积等过程对山地形态的塑造。

2.3 人类活动了解人类活动对山地形成的影响,如开矿、建设等。

探讨人类活动与山地环境的关系。

第三章:山地资源与利用3.1 土地资源分析山地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如农业、林业等。

探讨山地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3.2 水资源理解山地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如河流、湖泊等。

学习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措施。

3.3 生物资源掌握山地生物资源的种类与分布,如植物、动物等。

探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第四章:山地灾害与防治4.1 山地灾害类型了解山地灾害的种类,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分析山地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4.2 山地灾害预防学习山地灾害的预防措施,如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

探讨山地灾害预警与救援的方法。

4.3 山地灾害治理掌握山地灾害治理的技术与方法,如植被恢复、沟谷整治等。

分析山地灾害治理的成效与问题。

第五章:山地环境保护5.1 山地生态环境问题理解山地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如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分析山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

5.2 山地环境保护措施学习山地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技术方法等。

探讨山地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成效。

5.3 山地可持续发展掌握山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策略,如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第一篇: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诗词赏析此诗为写景名篇。

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

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

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

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山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总汇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总汇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教案总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山地形成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岩层断裂等山地形成的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地形、分析地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地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岩层断裂等山地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山地形成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形图、地貌图,以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准备地质构造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山地形成的地质过程。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于展示山地形成的动画和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山地定义和特点:阐述山地的高度、坡度、沟谷等特征。

3. 讲解山地形成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岩层弯曲、岩层断裂等地质作用。

4. 展示山地形成的过程:利用GIS软件或动画、视频,展示山地形成的过程。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实际案例,探讨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6. 总结提升:归纳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2. 活动设计:a. 学生通过观察地形图、地貌图,分析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b. 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山地形成的过程。

c.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分析的结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七、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山地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活动设计:a.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山地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b.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查阅的结果,互相交流和学习。

八、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教学内容:山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一、课标要求及解读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

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

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具体表现知道的较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认知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褶皱、断层的概念,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3:山地的形成
【课程目标】
1.熟练掌握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提高判读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实际应用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区分背斜、向斜、断层的方法。

【重难点】
1.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
2.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
3.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的实际应用。

【使用说明】
课前预习:阅读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课内探究案。

〈注:1.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针对性训练。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山地有、、等多种类型。

山地的形成主要与营造地表形态两种力量中的
作用有关。

〔一〕褶皱山
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的;
2.基本形态:褶皱的基本单位是,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
,一种是。

〔二〕断块山
1.断层: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使岩体发生,两侧岩体沿
发生明显。

2.形成地貌: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产生的地貌各不同。

垂直位移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或,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或。

〔三〕火山
1.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如果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
,如;如果沿着地壳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形成,如。

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山区一般地势起伏较大,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对交通线建设的制约性因素较多。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地地区交通运输以为主,其次是。

2.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为降低修建交通运输线的成本和难度,交通线路往往选择在
的和地带。

3.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延伸方向:交通线往往迂回曲折,在陡坡上表现为形。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板块构造理论
图1板块构造图
1.在图1中写出各字母所代表的板块的名称,并用红色笔迹涂出板块的生长边界。

2.板块边界分为和;
生长边界,板块,常形成,如

消亡边界,板块,常形成,如。

探究二:背斜、向斜、断层的判定
图2地质构造图
1.在图2方框内写出该地的地质构造名称,并在圆圈内写出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质构造
形成地形〔地貌〕实例
实际应用,如挖隧道、打水井、
打油气井、找泉水的选点
一般地

倒置地形及原因// //
背斜
向斜
断层//
探究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山区某中学组织学生调查公路选线原那么,
右图是他们从有关部门得到的设计方案
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完成
以下问题。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公路,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
较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A~B与B~D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因素是( )
A、占用土地
B、工程造价
C、民工数量
D、技术水平
〔4〕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_____ __。

A~B和C~D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_ ______C~D线路。

针对性训练
1.读右图回答,从成因上看,山地甲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山
B.向斜形成的
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
成的火山
2.读右图〝某地质构造和等高线图〞,图中地貌和地质
构造分别是〔〕
A.山谷、背斜
B.山谷、向斜
C.山顶、背斜
D.山顶、向斜
3.以下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庐山
D.安第斯山
4.喜马拉雅山的成因为〔〕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
D.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
5.以下地形不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
D.
泰山
6.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
的横向铁路,据右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
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7.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人工修建大型水库是一种外力作用
B.有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断裂变形叫断层
C.油气一般储存在向斜构造盆地中
D.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以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8~9题。

8.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9.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10.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对以下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乙_____,丙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方向力的作用,属于___〔拉张或挤压〕力。

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运动和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运动。

〔3〕在地形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褶皱构造上覆沉积物是由_________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质作用为:先___,再___,其后___,最后___。

〔外力堆积作用/水平挤压运动/垂直运动/外力侵蚀作用〕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内力
〔一〕1.挤压作用波状弯曲 2.褶曲背斜向斜
〔二〕1.破裂断裂面位移 2.谷地低地山岭高地〔三〕1.〔宽广的〕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火山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口火山锥
【二】1.公路铁路 2.地势相对和缓山间盆地河谷3.〝之〞字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
1.见图
2.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背离运动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红海等
相对运动褶皱山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等
探究点二:1.
2.略
探究三:〔1〕○2受山地影响,山区修建公路要避开陡坡,尽量沿着等高线修建
〔2〕考虑经济因素,尽可能经过城镇,加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
〔3〕B
〔4〕迂回前进大于
针对性训练:1.C 2.A 3.C 4.A 5.C 6.A 7.D 8.D 9. B
10.〔1〕背斜向斜断层〔2〕水平挤压水平垂直水平
〔3〕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沉积水平挤压运动垂直运动外力侵蚀作用外力堆积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