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论第八条

合集下载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撰。

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

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录《温证论治》。

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湿热论》(又名《湿热条辨》)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编撰,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不分卷。

本书仿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体例,分条列论,简明易诵,各条之下有薛氏自注,对条文所涉内容详加辨析,故后人有以《湿热条辨》为此书命名。

全书仅论35条,直述湿热病证候表现、传变规律及治法方药。

所论多为作者临床心得,间或论及张仲景《伤寒论》及吴有性《温疫论》的理论或治法。

此书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虽仅六千余字,却在湿热病方面对温病理论有创新性的补充。

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始见于此书,至今对临床温病辨治仍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本次整理以徐行《医学蒙求》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温热论原文1到10条

温热论原文1到10条

温热论原文1到10条
温热论原文1:温热是一种物质或环境的温度感受,通常表达为暖和或适宜的感觉。

温热论原文2:温热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而异,每个人对温度的感受不同。

温热论原文3:温热是指人体感受到的一种温度状态,通常在舒适范围内,有利于身心健康。

温热论原文4:温热是指温度适中的状态,既不会感到寒冷,也不会感到过热。

温热论原文5:温热是一种舒适的感觉,使人感到放松和安逸。

温热论原文6:温热是一种对温度适宜的感受,能够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温热论原文7:温热是一种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感受,可以帮助人们保持体温平衡。

温热论原文8:温热是人体自然反应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调节血液循
环和代谢来维持体温。

温热论原文9:温热是一种与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的感受,可以帮助调整身体的温度平衡。

温热论原文10:温热是一种对室内或室外环境温度的感知和适应能力,可以通过穿衣、调节空调等方式来改变温度感受。

温热论

温热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不循前后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盖伤寒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属卫,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加温热则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风与温和,蒸郁不能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温热论第八条

温热论第八条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 清热凉血养阴,活血化瘀散血之品 • 方剂:犀角地黄汤,化斑汤 • 用药:生地,丹皮,阿胶,赤芍
血热
耗血 动血
瘀血
卫气营血与针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邪热在上焦,《黄帝内经》是最早记 载了针刺治温的方法,指出“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 不足”,对病甚者及邪在上焦病证,主张取诸阳五十九刺,书 中列举“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选取少商穴 以泄肺热,开肺之热痹。 《伤寒论》言“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 风府”。 而现代治疗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少商,针用泻法,以患者 汗出为度。此与“在卫汗之可也”相一致。 热入气分多选用远道选穴、巨刺法、繆刺法、浅刺速出法以 清泄气分实热 营分证、血分证因其病位较深,热势较重,热在血脉,宜凉血 散血,多选用近部选穴、深刺久留法、刺血疗法等 。
卫气营血的辩证
卫分证:初期阶段,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
失调,表热证。 (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 苔薄白,脉象浮。)
气分证: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
阳热炽盛里证。(病变非常广泛,病位可涉 及肺,胃,肠,膜原,胆)
营分证:温热之邪内陷心 营,以实质性损害为。营热 伤阴,扰神窜络。(营分受 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 甚无寐,或斑点隐隐· · · ) 血分证:最后阶段。耗血动血,瘀热内 阻。(舌质深绛,耗血,动血,伤阴,动风之 趋势)
谢谢!
• 气分——热邪侵 入于里,热炽津 伤,脏腑功能失 常,病位层次在 脏腑
• 血分——热盛迫 血致耗血动血而 出血瘀血

凡看法· · · · · ·
eg.逆传心包&病发于里的春温
人体有形的 液态物质的 损伤

《温热论》

《温热论》

《温热论》
1.
验齿
再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走于此处。

病深动血,结瓣于上,阳血色紫,紫如干漆;阴血色黄,黄如酱瓣。

阳血若见,安胃为主;阴血若见,救肾为要。

然豆瓣色者多险,惟症尚不逆者犹可治,否则难治矣。

此何故耶?盖阴下竭、阳上厥也。

齿若光燥如石者,胃热甚也,证见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

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为难治。

若上半截润,水不上承而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处转润为妥。

若齿垢如灰糕样者,胃气无权,津亡而湿浊用事,多死。

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为胃火冲激;不痛者为龙火内燔。

齿焦无垢者死;齿焦有垢者,肾热胃劫也,当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肾可也。

若切牙啮齿者,湿热化风,痉病;但切牙者,胃热气走其络也;切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以内荣也。

此何以故?虚则喜实也。

舌本不缩而硬,牙关咬定难开者,此非风痰阻络,即欲作痉症。

用酸物擦之即开,酸走筋,木来泄土故也。

塘医话温热论

塘医话温热论

塘医话温热论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盖伤寒之邪,留变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胞,邪尚在肺。

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温于湿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

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症,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

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

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

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退斑为要。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肾水毒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症。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症。

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汗大出,便为气脱之症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势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入血恐就耗血动血,宜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之类。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一、重点背诵原文[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二、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温热论1~10条

温热论1~10条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固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也。

3、不而,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于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留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慌,频频呼唤,忧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忧不卧,肤冷汗出,便为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尤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温热论前十二条

温热论前十二条

《温热论》(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撒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

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温热论》温病大纲12条文

《温热论》温病大纲12条文

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胃,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需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3 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4 不尔,风夹温热而躁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和,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辨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5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邪从汗出。

解后卫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7 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大肠也。

亦需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躁为无湿矣。

8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叶天士《温热论》课件

叶天士《温热论》课件
视觉效果。
避免使用过多 文字,利用图 表、图片等可 视化元素展示
信息。
确保素材来源 合法,尊重版
权。
文字设计:选择清晰易读的字体,避免使用过于花哨的字体
图片设计:选择与内容相关的图片,确保图片清晰、美观
布局设计:合理安排文字和图片的位置,确保整体布局和谐、 美观
色彩搭配:选择与内容相匹配的色彩,避免过于鲜艳或过于暗 淡的色彩搭配
动画效果:适当使用动画效果,增强课件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互动设计: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问答、投票等,增加观众的 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动画效果:PPT 课件中可以添加 适当的动画效果, 如文字、图片的 动态展示,增加 视觉效果和吸引
力。
过渡效果:在 PPT课件中,使 用过渡效果可以 使不同页面之间 的切换更加流畅 自然,提高课件 的整体效果。
预览:在完成PPT课件制作后,需要先预 览整个课件,查看是否有错别字、格式错 误等问题。
修改完善:根据预览结果,对课件进行 修改和完善,包括调整字体、颜色、排 版等,确保课件的视觉效果和内容质量。
校对:在修改完善后,需要对整个课件进 行校对,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最终确认:在完成校对后,需要最终确认 课件的内容和格式,确保符合要求并适合 教学使用。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PPT






姓名:叶天士
出生时间:1667年
出生地:江苏吴县
职业:中医学家
成就:创立温热病学派, 著有《温热论》等著作
逝世时间:1746年
创立了温病学派,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出了“卫气营血”理论,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 著有《温热论》等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擅长治疗温病,被誉为“温病圣手”

温热论古籍

温热论古籍

《温热论》是清代叶天士所著的中医典籍,它是论述风温、温热、湿温等外感病证辨证施治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对《温热论》的简要介绍:
首先,该论中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治法上必须随之而变,叶氏把卫气营血的传变概括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传变过程。

也就是说,当卫分病邪传入气分时,在治疗上应注重调理气分,活血化瘀;当营分病邪传入血分时,治疗上应着重于活血化瘀。

这就从病理上说明了为什么同样属于温热病,卫气营血的传变结果会在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其次,论中阐述调护的方法及病证初起和治疗的禁忌,体现了叶天士悉心钻研《内经》,不但注重证象,还特别重视病理的思想。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温热病学理论体系,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此外,《温热论》中强调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疾病虽由外邪引起,但体质的强弱和禀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疾病的病情轻重和传变途径。

因此,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论中还强调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他认为疾病的预防重于治疗,强调通过调理体质、饮食起居、精神心理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温热论》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它不仅阐述了温热病证的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还强调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预防为主的思想。

这些理论不仅对中医温热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也对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亲自阅读《温热论》原著,感受其中的思想精髓。

《温热论》

《温热论》

《温热论》《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邪在肺卫】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流连气分】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噪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里结阳明】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

亦须用下法,不可以气血之分,就不可下也。

但伤寒邪热在里,劫烁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湿邪内搏,下之宜轻。

伤寒大便溏为邪已尽,不可再下;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粪燥为无湿矣。

完整版【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ppt

完整版【温病学】叶天士《温热论》.ppt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1、2)
1、在卫汗之可也,“汗”指什么?(辛凉透解、辛温 发汗、辛寒清解)
2、温病的治疗大法有哪些? 3、病在肺经可属(1卫或气;2卫;3气) 4、邪在心包可在(1卫;2营;3血;4营或血) 5、逆传心包—— 6、透热转气—— 7、如何理解“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1)
[提要] 温病证治总纲。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 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指出温病治法 与伤寒有别。
叶天士《温热论》
温病大纲(原文2)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 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 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 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 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叶天士《温热论》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叶天士《温热论》
三、《温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及简介
本篇著作世传有两种版本。其内容基本相同, 仅文字略有出入。 一是由华岫云收载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 《温热论》,称为“华本”。 一是唐大烈收载于《吴医汇讲》中的《
二、叶天士著作
叶氏一生忙于诊务,著述多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存世的有《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 《叶氏医案存真》、《眉寿堂方案选存》、 《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
叶天士《温热论》
二、叶天士著作
据唐大烈《吴医汇讲》小引中所记,《温热论》 为“先生游于洞庭山,门人顾景文随之舟中, 以当时所语信笔录记”而成。 该篇文辞简要,论述精辟,甚切实用,为中医 典籍中论述温热病的一部专著,被称为温病学 理论的奠基之作。
叶天士《温热论》
一、叶天士生平

温热论

温热论

温热论(一)温病大纲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肺,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提要】温病政治纲要。

概括了新感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遍趋势、指出温病治法与伤寒有别。

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尤可退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动血耗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8)【提要】卫气营血病机的浅深层次及其不同治法。

(二)邪在肺卫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则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提要】伤寒与温病传变的区别,温邪在表及其夹风夹湿的不同治法。

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遇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3)【提要】承上文进一步阐明温热夹风夹湿的症候特点,以及与伤寒的鉴别要点。

(三)流连气分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胜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6)【提要】温邪流连气分的治法,战汗的形成机理、临床特点、护理措施、预后及与脱证的鉴别等。

(四)邪留三焦6、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温热论全文精校版

温热论全文精校版

温热论全文精校版温热,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

无论是饮食、生活还是情感,温热都贯穿其中。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温热这一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含义和影响。

一、温热的饮食文化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基本的需求之一,而温热则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温热的食物能够补充身体的能量,提供给人们持久而温暖的力量。

这些食物包括温热的汤羹、热气腾腾的米饭和炖煮的肉类。

在寒冷的季节里,人们会选择食用这些温热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温暖。

二、温热的生活方式除了饮食,温热还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人们会选择穿着厚实的衣物来保暖。

温暖的毛衣、厚重的外套、舒适的棉被都能给人们带来温热的感觉。

此外,人们还会选择一些温热的活动来健身,例如瑜伽、踢毽子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让人们感受到身体被温热包裹的舒适感。

三、温热的情感表达除了物质层面的温热,情感层面的温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关系中,人们会表达对彼此的温暖和关怀。

例如,亲人之间会互相为对方送去关怀的问候和照顾;朋友之间会给予对方温热的拥抱和鼓励;恋人之间会用温柔的言语和行为表达爱意。

这些温暖的举动和表达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感到温热。

四、温热对人们的影响温热不仅仅是一种感受,它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温热能够有效减轻人们的压力,并增加幸福感。

当人们感受到温热时,身心会得到放松,从而使人们更加快乐和满足。

其次,温热还能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冬天食用温热的食物和参与温热的活动能够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最后,温热还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温暖的关怀和表达,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团结和友爱的氛围得以建立。

综上所述,温热是一个充满美好与关怀的词汇。

它在饮食、生活和情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温热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用温热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并从中获得幸福和满足。

让温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态,共同创造一个温馨而温暖的世界。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刘景源【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05(003)004【摘要】@@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的温病之治疗原则分别进行了高度概括,最后还指出了温病与杂病治疗的不同.他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邪?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真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总页数】4页(P16-19)【作者】刘景源【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相关文献】1.从《外感温热篇》看叶天士对温热病的主要贡献 [J], 厉永龄2.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夹风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治 [J], 刘景源3.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 --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J], 刘景源4.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J], 刘景源5.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 [J], 刘景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温热论第八条

【精】温热论第八条
失调,表热证。 (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 苔薄白,脉象浮。)
气分证: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
阳热炽盛里证。(病变非常广泛,病位可涉 及肺,胃,肠,膜原,胆)
营分证:温热之邪内陷心 营,以实质性损害为。营热 伤阴,扰神窜络。(营分受 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 甚无寐,或斑点隐隐···)
气则药闭。塞” 即气是机指,治诛疗伐不是正以气清,气正为伤主邪,辛实寒、 苦,寒且清卫气分之气品应机慎郁用闭,,而邪宜无用一外些达具之有路轻清
透 出, 《邪泄气遂 温已作分内 病入用而陷 条营的解,于 辨药。气物里》分宣。中阳无畅指明邪气出热,机“用,盛肺辛使为凉已清清人肃气营,之之郁• 只热脏清而能透热化泻火火 初• 轻入清伤 及 伤, 微 轻气宣正营则微 苦 清气分,阴气苦 之 ,无,机则 味 不助苦涩降 , 可祛寒滞邪当不,并过外慎流辛认煎•• 出用,辛 白凉为,,更。寒虎则风过清汤因使且平温煎气营营苦肺”则热分燥,无证亦病味故透中可用厚取转,伤药入辛之热阴•宜中邪,机凉黄解伤阴。芩毒汤汤,黄连
血分证:最后阶段。耗血动血,瘀热内 阻。(舌质深绛,耗血,动血,伤阴,动风之 趋势)
卫气营血的论治
在卫汗之可也
• 治法:汗法。疏泄腠理,透汗邪法外,达 “故云 在表 ,宜用辛凉轻剂” 汗出?? 出多少汗??
• 忌辛温发散之剂(但是对于表气郁闭较甚 者,辛凉之剂中可以酌加辛温之品。)
腠理闭郁??
• 赤芍 且营分证中,热邪伤及营阴,苦寒当慎用,因苦燥亦可伤阴,阴伤则气机涩滞不流,更使营热无透转之机。
而现代治疗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少商,针用泻法,以患者汗出为度。 (舌质深绛,耗血,动血,伤阴,动风之趋势)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伤寒论》言“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 风府”。
➢ 而现代治疗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少商,针用泻法,以患者 汗出为度。此与“在卫汗之可也”相一致。
➢ 热入气分多选用远道选穴、巨刺法、繆刺法、浅刺速出法以 清泄气分实热
营分证、血分证因其病位较深,热势较重,热在血脉,宜凉血 散血,多选用近部选穴、深刺久留法、刺血疗法等 。
气则药闭。塞” 即气是机指,治诛疗伐不是正以气清,气正为伤主邪,辛实寒、 苦,寒且清卫气分之气品应机慎郁用闭,,而邪宜无用一外些达具之有路轻清
透 出, 《邪泄气遂 温已作分内 病入用而陷 条营的解,于 辨药。气物里》分宣。中阳无畅指明邪气出热,机“用,盛肺辛使为凉已清清人肃气营,之之郁• 只热脏清而能透热化泻火火 初• 轻入清伤 及 伤, 微 轻气宣正营则微 苦 清气分,阴气苦 之 ,无,机则 味 不助苦涩降 , 可祛寒滞邪当不,并过外慎流辛认煎•• 出用,辛 白凉为,,更。寒虎则风过清汤因使且平温煎气营营苦肺”则热分燥,无证亦病味故透中可用厚取转,伤药入辛之热阴•宜中邪,机凉黄解伤阴。芩毒汤汤,黄连
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 清热凉血养阴,活血化瘀散血之品 • 方剂:犀角地黄汤,化斑汤 • 用药:生地,丹皮,阿胶,赤芍
血热
耗血 动血
瘀血
卫气营血与针刺
➢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邪热在上焦,《黄帝内经》是最早记 载了针刺治温的方法,指出“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 不足”,对病甚者及邪在上焦病证,主张取诸阳五十九刺,书 中列举“热病七日八日,动喘而弦者,急刺之”,选取少商穴 以泄肺热,开肺之热痹。
卫气营血的辩证
卫分证:初期阶段,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
失调,表热证。 (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痛,舌 苔薄白,脉象浮。)
气分证: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
阳热炽盛里证。(病变非常广泛,病位可涉 及肺,胃,肠,膜原,胆)
营分证:温热之邪内陷心 营,以实质性损害为。营热 伤阴,扰神窜络。(营分受 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 甚无寐,或斑点隐隐···)
血分证:最后阶段。耗血动血,瘀热内 阻。(舌质深绛,耗血,动血,伤阴,动风之 趋势)
卫气营血的论治
在卫汗之可也
• 治法:汗法。疏泄腠理,透汗邪法外,达 “故云 在表 ,宜用辛凉轻剂” 汗出?? 出多少汗??
• 忌辛温发散之剂(但是对于表气郁闭较甚 者,辛凉之剂中可以酌加辛温之品。)
腠理闭郁??
• 表邪性质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表方法亦不同
谢谢!
• 栀豉焦汤矣加,味亦即言病在卫分,勿用清气 。
不可拘泥于清气一法
若属有形 之邪,如 湿,痰,
燥屎等
随其所 得而攻

祛湿,化痰, 通下……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阶段:邪热入营,劫灼营阴,扰神窜络
• 包括:凉营清热,透热外达, 滋养营阴
• 代表方剂:清营汤 • 用药:犀角(亦生地加大黄),玄参,
羚羊角
脉中
• 营分——热灼营 阴致血中津液受 损
• 血分——热盛迫 血致耗血动血而 出血瘀血
小凡看法······
eg.逆传心包&病发于里的春温
• 卫&气——功能失常
人体有形的 液态物质的
损伤
• 营&血——实质损伤
卫气到营血的传变是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转变, 病位渐深,病情转重,由气到血,也由实证转为虚实 夹杂。
《温热论》第八条
主讲人:
大凡看法····· 浅深层次&传变规律
• 卫—气—营—血的分布部位/作用范围等
决定了温病的传变规律
关于卫气
营血的经
• 卫—气—营—血的传变层次
典论述
说明温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
脉外
• 卫分——温邪袭 表,卫外失司, 病变层次在体表
• 气分——热邪侵 入于里,热炽津 伤,脏腑功能失 常,病位层次在 脏腑
到气才可清气
• 治法:清气泻热。里热得清,津液得存,中 止疾病发展,以防营血之变。
到气,动态传 变
×寒凉早投; 气分才用此法。
气,范围广
清气,应从广义上理解
(清气、祛湿、和解、 通下·····)不可拘泥于
清气一法
清气法 (气分无形里热)
邪已入营不可清气。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
,邪心在神卫不分安不,夜可甚清无气寐。或若斑过点隐用隐寒,凉即,撤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