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合导线平差(标准)

合集下载

附合导线以及闭合导线方位角计算精选文档

附合导线以及闭合导线方位角计算精选文档

48 43 18
539 59 00 540 00 00
理=5400000 = 测理=60 容=405 =89
485.47 +0.09 -0.08 0
xy
= +0.09 =0.08
= x²+ y²=0.120
K = D
0
=
1 4000
<1
2000
•13
例题:
用EXCEL程序进行闭合导线计算
•14
(四)附合导线平差计算
(4)计算改正后新 的角值:
ˆi i V
1
1
970300
484318 A1
A
XA=536.27m
A
1122224
2
1051706
2
YA=328.74m
1233006
4 1014624
4
3
3
•8
3、按新的角值,推算各边坐标方位角。
4、按坐标正算公式,计算各边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closing error in coordination increment)计算与调整 1
3
65 3
α34、α45、α51。
解: α23= α12-β2±1800=800
122
5
128
4
5
α34= α23-β3±1800=1950
4
α45=2470
α51=3050
α12=300(检查)
•2
2、坐标正算公式
由A、B两点边长DAB和坐标方位角αAB,计算坐标
增量。见图有:
X
XAB =DAB cos AB YAB =DAB sin AB
来依次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平差计算表

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平差计算表

附合导线平差计算表(左角用)
计算:检查:
注意事项:
1、使用时,先根据实际点数的多少插入或删除行数。

但第五行和第六行不得删除,夹角个数行及上6行不要删除,目的是为了保
持公式的正确性,行数确定后,从第六行F列到W列选中,把公式拉到您需要的行数
2、“蓝色”字体表示计算时,需要输入的项目,根据实际数据情况进行填写。

3、要根据使用的等级导线,来修改“角度闭合差限差”计算公式(N20数据)及“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Q22数据)
4、如果“N21”和“Q22”显示超限则数据不可用,要重新进行测量
5、计算好后可以把不需要显示的列隐藏起来,如“M”列
)。

附合导线excel平差计算表

附合导线excel平差计算表

测站 GD04 GD05
299.00
24
34.12
299.41
GD05-2
177.5016
177
0.8333 0.0044 177.84
-201059"121.98811来自15917.33
121°59'17"
241°23'51" 241.00 23 51.45 241.40
GD05-3
178.3542
178
0.5833 0.0117 178.6
-201059"
122.7454
122
44
43.33
122°44'43"
184°8.'35" 184.00 8. 34.79 184.14
GD05-4
178.4959
178
0.8167 0.0164 178.83
-201059"
122.9834
122
59
0.33
测站
ƒB=∑β -n*180+aAB-aCD = 335.1 ƒβ 容=± 40√n = 97.98 改正数Vi=-ƒβ /n= -55.8 测 量: 1206352" ±98" -201059"
起算边方位角 51 50.8604 止算边方位角 61 61.3976 偏角 349 -10.537
导线平差计算
方 位 角 度 边 长 D(m) -1299.089 235.369 639.451 -404.082 监 理: 日期: 年 月 日 K=ƒD/∑D =1/1 <1/2000 △x 坐 标 增 量 △y 调整后坐标增量值 △x △y X 坐 标 Y

导线平差计算表格及解析

导线平差计算表格及解析

闭合导线坐标计算
注:黄色部分为外业测量出的或者是已知的;
“n”:多边形内角的个数;
“ƒβ容”:图根导线角度闭合差的容许值为±60″√n,当图根导线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网时为±40″√n;
β=β测-ƒβ n;
在这儿坐标方位角的计算就不说了;
△x i,1+i=D i,1+i*cosαi,1+i; △y i,1+i=D i,1+i*sinαi,1+i;
ƒx=Ʃ△x,ƒy=Ʃ△y;
导线全长闭合差ƒ=√(ƒ2x+ƒ2y),相对闭合差K=ƒ∕ƩD,图根导线的容许相对闭合差K容=1∕2000,当K<K容时则说明符合精度要求,可以进行调整,
υ△xi,1+i=-(ƒx∕ƩD)*D i,1+i,υ△yi,1+i=-(ƒy∕ƩD)*D i,1+i;
△x △y x y
υ△xi,1+i υ△yi,1+i ±±
△x i,1+i
△y i,1+i
Ʃ
ƩD ƒx ƒy
辅助计算
观测角 (β测) ′ ″改正数
(β) 改正后角度 ′ ″
坐标方位角 ′ ″
56序号1234△x′△y′ƒβ角度闭合差=Ʃβ测-Ʃβ
理=Ʃβ测-(n-2)*180; ƒβ
≤ƒβ容;
ƒx=Ʃ△x,ƒy=Ʃ△y; ƒD =√(ƒ2x +ƒ2y )
注:1、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的差别在于两个方面:①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②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怎么计算就不一一说了,见谅!)
坐标增量 m 改正后增量 m
坐标值 m 距离 m。

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计算公式

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计算公式

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计算公式
高差闭合差可以定义为:在控制测量中,实测高差的总和与理论高差的总和之间的差值,表示为:fh=∑h测-∑h理。

在外业时,可用该公式检验外业的质量,判断是否结束外业。

三种水准路线计算高差闭合差所用的公式如下:
滑动水准路线、支水准路线:fh=∑a-∑b。

附合水准路线:fh=∑a-∑b-(h始-h终)。

以上公式比较抽象化,若并使高差滑动高这一概念抽象化,必须从高差的概念抓起,对公式进一步推论:
fh=∑h测-∑h理=(h终测-h始)-(h终理-h始)=h终测-h终理。

从公式可以窥见,高差滑动高就是终点的量测高程与终点的理论高程的差值。

在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中:计算的高差闭合差要和容许值相比,若超出容许范围,则应返工重新测量每个测站的高差,在不超出容许值的情况下才可进行下一步骤—闭合差的调整。

如:fh=-10mm小于fh容=8.26mm。

在滑动高的调整中:推论最后一个废止数与否与排序的高差滑动高大小成正比、符号恰好相反,否则不容许展开废止后的高程排序。

例如:最后一个废止数0.m,与高差滑动差fh=-0.m大小成正比、符号恰好相反。

在高程的计算中:判断改正后的终点高程是否等于理论值。

如:改正后的终点高程为.m,它等于终点6号点的已知高程. m,从而判断平差结果正确。

各种导线近似平差计算表Word版

各种导线近似平差计算表Word版




无定向导线近似平差计算表2
计算者:班级:学号: 姓名:检查者:
点名
真标
方位角
′″
边 长
(m)
真 坐 标 增 量
坐 标
[ ]
[ ]
[ ]




附合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计算者:班级: 学号: 姓名: 检查者:
点名
观测角值
° ′ ″
坐标方位角
° ′ ″
边 长
(m)
坐 标 增 量
坐 标
X
Y
Σ
[ ]
[ ]
[ ]
辅助
计算
注:表中的“观测角值”,左折角取“+”号,右折角取“-”号
单定向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计算者:班级: 学号: 姓名: 检查者:
点名
观测角值
° ′ ″
坐标方位角
° ′ ″
边 长
(m)
坐 标 增 量
坐 标
X
Y
Σ
[ ]
[ ]
[ ]
辅助
计算
注:表中的“观测角值”,左折角取“+”号,右折角取“-”号
无定向导线近似平差计算表1
计算者:班级:学号: 姓名:检查者:
点名
观测角值
′″
假定坐标
方 位 角
′″
边 长
(m)
假 定 坐 标 增 量
真坐标
方位角
′″
[ ]
[ ]
表中的观测角值左折角取号右折角取号传播优秀word版文档希望对您有帮助可双击去除
闭合导线近似平差计算
计算者:班级: 学号: 姓名: 检查者:
点名
观测角值

导线平差计算方案设置

导线平差计算方案设置

导线平差计算方案设置导线平差计算方案设置一、导线类型:1.闭、附合导线(图1)2.无定向导线(图2)3.支导线(图3)4.特殊导线或网(见数据输入一节),该选项适用于所有的导线,但不计算闭合差。

而且该类型不需要填写未知点数目。

当点击表格最后一行时自动添加一行,计算时删除后面的空行。

5.坐标导线。

指使用全站仪直接观测坐标、高程的闭、附合导线。

6.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指仅进行单面读数且仅进行往测而无返测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当数据中没有输入“中视”时可以用作五等、等外水准等的记录计算。

当输入了“中视”时可以用作中平测量等的记录计算。

说明:除“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仅用于低等级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外,其它类型选项都可以进行平面及高程的平差计算,输入了平面数据则进行平面的平差,输入了高程数据则进行高程的平差,同时输入则同时平差。

如果不需进行平面的平差,仅计算闭、附合高程路线,可以选择类型为“无定向导线”,或者选择类型为“闭附合导线”但表格中第一行及最后一行数据(均为定向点)不必输入,因为高程路线不需定向点。

二、概算1.对方向、边长进行投影改化及边长的高程归化。

2.应选择相应的坐标系统,以及Y坐标是否包含500KM。

选择了概算时,Y坐标不应包含带号。

三、平面计算设置(一)、等级:选择等级,以便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自动进行限差等的设置。

不同的规范,或者相同的规范但不同的版本可能技术要求不同,请在软件进行自动设置后做必要的检查,如有不符,可以自行设置。

(二)、近似平差与严密平差的选择及近似平差的方位角、边长是否反算1.近似平差:程序先分配角度闭合差再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即分别平差法。

2.严密平差: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平差。

3.《工程测量规范》规定:一级及以上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及以下平面控制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

当采用简化方法平差时,应以平差后坐标反算的角度和边长作为成果。

(整理)导线测量平差教程—计算方案设置

(整理)导线测量平差教程—计算方案设置

计算方案的设置一、导线类型:1.闭、附合导线(图1)2.无定向导线(图2)3.支导线(图3)4.特殊导线及导线网、高程网(见数据输入一节),该选项适用于所有的导线,但不计算闭合差。

而且该类型不需要填写未知点数目。

当点击表格最后一行时自动添加一行,计算时删除后面的空行。

5.坐标导线。

指使用全站仪直接观测坐标、高程的闭、附合导线。

6.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指仅进行单面读数且仅进行往测而无返测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

当数据中没有输入“中视”时可以用作五等、等外水准等的记录计算。

当输入了“中视”时可以用作中平测量等的记录计算。

说明:除“单面单程水准测量记录计算”仅用于低等级的水准测量记录计算外,其它类型选项都可以进行平面及高程的平差计算,输入了平面数据则进行平面的平差,输入了高程数据则进行高程的平差,同时输入则同时平差。

如果不需进行平面的平差,仅计算闭、附合高程路线,可以选择类型为“无定向导线”,或者选择类型为“闭附合导线”但表格中第一行及最后一行数据(均为定向点)不必输入,因为高程路线不需定向点。

二、概算1.对方向、边长进行投影改化及边长的高程归化,也可以只选择其中的一项改正。

2.应选择相应的坐标系统,以及Y坐标是否包含500KM。

选择了概算时,Y坐标不应包含带号。

三、等级与限差1.在选择好导线类型后,再选择平面及高程的等级,以便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自动填写限差等设置。

如果填写的值不符合您所使用的规范,则再修改各项值的设置。

比如现行的《公路勘测规范》的三级导线比《工程测量规范》的三级导线要求要低一些。

2.导线测量平差4.2及以前版本没有设置限差,打开4.2及以前版本时请注意重新设置限差。

四、近似平差与严密平差的选择及近似平差的方位角、边长是否反算1.近似平差:程序先分配角度闭合差再分配坐标增量闭合差,即分别平差法。

2.严密平差:按最小二乘法原理平差。

3.《工程测量规范》规定:一级及以上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及以下平面控制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方法平差。

导线平差计算

导线平差计算

导线平差计算1 简介闭合导线和附合导线是长输管道站场和穿跨越测量常用的控制手段,其优点是可以同时完成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导线平差原理请查阅相关文献。

不同平差软件的平差方法步骤基本相同,本文件基于南方平差易软件平台介绍导线(闭合导线、附合导线是最简单的导线控制网)平差的操作方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测量规范》(SY/T 0055-200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 操作步骤(1)录入数据录入数据是将导线测量数据录入平差软件。

可以采用手工或文件方式录入(建议采用后者,选菜单“文件/打开”)。

其数据格式如下:[NET] 控制网信息[PARA] 控制网参数[STATION]坐标和高程信息(11表示高程已知,如果无坐标则无法在平差易中看到和输出地图)[OBSER] 观测的转角、平距、高差等信息下图为导入数据窗口:图3-1 导入数据窗口(2)坐标推算(F3)选菜单“平差/推算坐标”,根据已知条件(测站点信息和观测信息)推算出待测点的近似坐标。

为构建动态网图和导线平差作基础。

(3)概算选菜单“平差/选择概算”→配置概算参数→输出概算结果。

下图为“选择概算”的配置参数窗口:图3-2 配置概算参数(4)调整观测数据将概算结果调整到输入的观测数据中,重新导入。

(5)计算方案的选择对于同时包含了平面数据和高程数据的导线, 一般处理过程应为:先进行平面处理, 然后在高程处理时软件会使用已经较为准确的平面数据(如距离等)来处理高程数据。

对精度要求很高的平面高程混合平差,您也可以在平面和高程处理间多次切换,迭代出精确的结果(但建议平面和高程分开了平差)。

针对导线平差,需要设置中误差及仪器参数、高程平差参数、限差及等级内容。

选菜单“平差/平差方案”即可进行参数的设置,如下图:图3-3 平差方案参数设置(6)闭合差计算与检核(F2)根据观测值和设定参数来计算导线的闭合差,从而来检查某条导线是否存在观测粗差或误差。

1-10单导线条件平差计算--附合导线方位角条件方程-修改

1-10单导线条件平差计算--附合导线方位角条件方程-修改

坐标方位角条件就是: TˆN 1 TCD 0
TˆN 1 TCD 0
代入
TˆN 1

TAB
[ˆi
]N 1
1

(N
1) 180
? 思考
TCD TN 1 TˆN1
TAB [ˆi ]1N 1 (N 1) 180 TCD 0 代入 ˆi i vi (i 1,2,, N 1)
[vi ]1N 1 wT 0
wT (TAB [i ]1N 1 (N 1) 180 TCD ) (TN 1 TCD )
A
D
β2
β4
βN
坐标方位角改正数条件方程: [vi ]1N 1 wT 0
β1 B(1)
2
4
S1 S2 β3 S3
3
N
SN-1
( xˆ N 1,yˆ N 1 )
条件方程类型:
1坐标方位角附合条件方程式 2纵坐标附合条件方程式 3横坐标附合条件方程式
A
D
β2
β4
βN
β1 B(1)
2
4
S1 S2 β3 S3
3
N
SN-1
SN βN+1
C(N+1)
附合导线示例图
理论
感谢聆听,批评指导
公式
思考
平差
算例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举一 反三
治学 严谨
Error Theory and Surveying Adjustment
逻辑
性强
主讲人:史经俭 张静 席晶
本讲内容
附合导线方位角条件方程

附合导线严密平差算法总结

附合导线严密平差算法总结

附合导线严密平差算法总结图1如图的单一附合导线,有4个已知点A、B、C、D,2个未知点TP1、TP2。

设观测边数为n, 则未知点数为n-1, 观测角数为n+1。

以上图为例,n = 3。

观测边为:S1 = B->TP1,S2 = TP1->TP2, S3 = TP2->C思路:由于A、B坐标已知,则可以算出起始方位角,再根据B点坐标和每个观测角(夹角,左角)推算出TP1、TP2、C点的近似坐标值。

如果是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则用盘左盘右重复观测求平均的方式,直接测出TP1、TP2、C点的近似坐标值以及CD的方位角。

再根据c点的已知坐标与近似坐标求坐标闭合差,由CD的已知方位角和近似方位角求角度闭合差,两个闭合差联立求得边长和角度的改正数,最后求得未知点的坐标平差值。

条件平差过程:1.建立条件方程,求得条件系数2.求法方程系数3.求权阵4.计算出联系数K5.解算出观测值改正数V6.由观测值和改正数计算平差值详细步骤如下:1、建立条件方程在单一附合导线中,只需要三个条件方程即:方位角附合条件、纵坐标附合条件和横坐标附合条件方程。

(省略了条件方程的推导过程,详细过程请查看参考资料:《测量平差.pps》)(1)方位角附合条件[Vβi]n+11+ Wβ= 0式中,Wβ= - (T0– T CD+ [βi]n+11 - (n+1)*180°)(角度闭合差)βi ——角度观测值(夹角,左角)Vβi ——各观测角的改正数。

如果是用全站仪观测,则Wβ= - (T CD– T CD)式中,T CD ——CD的方位角观测值,T CD ——CD的已知方位角(2)纵坐标X附合条件方程[Cos TI * VSi]1n - (1/ ρ”)* [(Yn+1- Yi) * Vβi]1n - W x = 0;式中,TI——各方位角观测值(近似值)VSi——边长改正数Yn+1—— C点即终止点的横坐标Y的观测值(近似值)Yi——待定点的横坐标Y的观测值Wx = - (Xn+1- XC)XC—— C点即终止点的纵坐标X的已知值ρ” = 2062.65(3)横坐标Y附合条件方程[Sin TI * VSi]1n + (1/ ρ”)* [(Xn+1- Xi) * Vβi]1n– W Y = 0;式中,TI——各方位角观测值(近似值)VSi——边长改正数Xn+1—— C点即终止点的纵坐标X的观测值(近似值)Xi——待定点的纵坐标X的观测值WX = - (Yn+1- YC)YC—— C点即终止点的横坐标Y的已知值ρ” = 2062.652、求条件方程的系数矩阵联立3个方程得改正数条件方程组:[Vβi]n+11+ Wβ= 0[Cos TI * VSi]1n - 1/ ρ”* [(Yn+1- Yi) * Vβi]1n - W x = 0;[Sin TI * VSi]1n + 1/ ρ”* [(Xn+1- Xi) * Vβi]1n– W Y = 0;其系数矩阵arrA为:(即改正数V的系数,此处以图1为例, n = 3)3、联系数法方程(简称法方程)AP-1A T K – W = 0A——系数矩阵arrAK ——乘系数P ——权阵W ——闭合差矩阵由上得法方程的系数阵N:N = AP-1A T(权的推导见参考资料:《全站仪观测导线测量平差方法的研究.pdf》)角度权:P βi = 1;(因为角度的标称精度是固定的,各观测角权值相等) 边长权:P Si = (μ0 *μ0 ) / (M D * M D )(误差比例系数固定,边长的误差与距离有关,因此不一致)式中,μ0 ——先验测角中误差,以秒为单位 M D —— 距离观测中误差若 导线边长为S i (米),e1 为仪器的边长标称固定误差(mm ),e2为仪器的边长比例误差系数(无单位),则M D = ± (e1 + e2 * S i * 0.001)mm 需转化为厘米:M D = M D ** 0.1 (cm )由于此处是要P 的逆矩阵P -1,因此要求P 的各元素的倒数(P 是对角矩阵,对角矩阵的逆矩阵就是原矩阵元素的倒数) Psi = 1/ Psi ;由上可得,P -1 矩阵如下:4、求改正数由于N 已经在前面的步骤中求出,求N 的逆矩阵。

导线平差

导线平差

导线平差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导线测量内业计算的目的就是计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x 、y 。

计算之前,应先全面检查导线测量外业记录、数据是否齐全,有无记错、算错,成果是否符合精度要求,起算数据是否准确。

然后绘制计算略图,将各项数据注在图上的相应位置,如图6-11所示。

一、 坐标计算的基本公式 1.坐标正算根据直线起点的坐标、直线长度及其坐标方位角计算直线终点的坐标,称为坐标正算。

如图6-10所示,已知直线AB 起点A 的坐标为(x A ,y A ),AB 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分别为D AB 和αAB ,需计算直线终点B 的坐标。

直线两端点A 、B 的坐标值之差,称为坐标增量,用Δx AB 、Δy AB 表示。

由图6-10可看出坐标增量的计算公式为: ⎭⎬⎫=-=∆=-=∆AB AB A B AB AB AB A B AB D y y y D x x x ααsin cos(6-1)根据式(6-1)计算坐标增量时,sin 和cos函yA图6-11 坐标增量计算数值随着α角所在象限而有正负之分,因此算得的坐标增量同样具有正、负号。

坐标增量正、负号的规律如表6-5所示。

则B 点坐标的计算公式为:⎭⎬⎫+=∆+=+=∆+=AB AB A AB A B AB AB A AB A B D y y y y D x x x x ααsin cos (6-2)例6-1 已知AB 边的边长及坐标方位角为456380m 62.135'''︒==AB AB D α,,若A 点的坐标为m 82.658m 56.435==AAy x ,,试计算终点B 的坐标。

解 根据式(6-2)得m 62.792456380sin m 62.135m 82.658sin m 68.457456380cos m 62.135m 56.435cos ='''︒⨯+=+=='''︒⨯+=+=AB AB A B AB AB A B D y y D x x αα2.坐标反算根据直线起点和终点的坐标,计算直线的边长和坐标方位角,称为坐标反算。

导线复测的各项精度要求

导线复测的各项精度要求

、根据交桩情况,结合此段线路所有构造物的特点,对设计院提供的C级和D级控制网进行增设、补设控制点。

2、采用GPS复测C级网,全站仪(Ⅰ级或Ⅱ级测距精度、角度指标差1″或2″)分段符合D 级点,角度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四测回),距离采用往返测(四测回),增补的导线点按照同精度进行附测,在复测前所使用的仪器必须进行检校,其指标差应符合以下规定:(1)、照准部旋转时,各位置气泡读数互差:DJ1型仪器不应超过2格(按两端气泡读数子和比较为4格);DJ2型仪器不应超过1格(按两端气泡读数子和比较为2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DJ1型仪器不应超过1″;DJ2型仪器不应超过2″。

(3)、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DJ1型仪器不应超过0.3″;DJ2型仪器不应超过1.0″。

(4)、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绝对值:DJ1型仪器不应超过10″;DJ2型仪器不应超过15″。

(5)、经纬仪2倍视轴(2C)的绝对值:DJ1型仪器不应超过20″;DJ2型仪器不应超过30″。

(6)、光学对中器旋转180°时,先后标定的两点应重合。

(7)、测尺频率的校正精度应高于1×10-6。

(8)、发射、接受、照准三轴之间应平行和重合。

(9)、周期误差的振幅不应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固定误差的0.6倍,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0.5mm。

(10)、加常数的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固定误差的0.5倍;乘常数的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比例误差系数的0.75倍。

3、在测量作业时,仪器要轻拿轻放,键盘按钮、制动锁、微调螺旋要柔手操作,仪器搬站必须装箱,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检校三周轴的平行性与圆水准器及光学对中器。

(2)、视线宜高于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3m以上。

(3)、视线应避免通过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一般要求离开高压线2~5m。

(4)、视线宜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囱等)。

(5)、视线背影应避免反光体,在反射光束范围内,不得同时出现两个反射器,测距时步话机应暂停使用。

附和导线近似平差

附和导线近似平差

三、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CAD、CASS、纬地语言编程、excel VBA语言编程、VB可视化编程、主流软件的使用(如:CAD、CASS、纬地等),其次更需要明确测量的内涵。

(一)踏勘选点选点就是在测区内选定控制点的位置。

选点之前应收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高一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

根据测图要求,确定导线的等级、形式、布置方案。

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初步布设方案,再到实地踏勘,选定导线点的位置。

若测区范围内无可供参考的地形图时,通过踏勘,根据测区范围、地形条件直接在实地拟定导线布设方案,选定导线的位置。

导线点点位选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方便测角,相邻导线点间要通视良好,视线远离障碍物,保证成像清晰。

2、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边长,导线边应离开强电磁场和发热体的干扰,测线上不应有树枝、电线等障碍物。

四等级以上的测线,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3 以上。

3、导线点应埋在地面坚实、不易被破坏处,一般应埋设标石。

4、导线点要有一定的密度,以便控制整个测区。

5、导线边长要大致相等,不能悬殊过大。

导线点埋设后,要在桩上用红油漆写明点名、编号,并用红油漆在固定地物上画一箭头指向导线点并绘制“点之记”方便寻找导线点,如图6-5所示。

(一)踏勘选点选点就是在测区内选定控制点的位置。

选点之前应收集测区已有地形图和高一级控制点的成果资料。

根据测图要求,确定导线的等级、形式、布置方案。

在地形图上拟定导线初步布设方案,再到实地踏勘,选定导线点的位置。

若测区范围内无可供参考的地形图时,通过踏勘,根据测区范围、地形条件直接在实地拟定导线布设方案,选定导线的位置。

导线点点位选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方便测角,相邻导线点间要通视良好,视线远离障碍物,保证成像清晰。

2、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边长,导线边应离开强电磁场和发热体的干扰,测线上不应有树枝、电线等障碍物。

四等级以上的测线,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3 以上。

3、导线点应埋在地面坚实、不易被破坏处,一般应埋设标石。

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

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和粗差检验
毕业设计
附合闭合导线闭合差计算 和粗差检验
整理课件
1
主要内容
导线测量 查找导线测量粗差的方法 设计程序演示
整理课件
2
摘要
控制测量工作的程序是先控制后碎部;这样,每一碎部点 的位置都可由高精度的控制点直接测定,碎部点的测量误差不 会相互影响,有效地避免了测量误差的积累。导线是小地区平 面控制测量的常用方法,适宜在建筑区、林地等通视困难地区 和道路、隧道等带状施工地区使用,尤其还使用在矿山巷道测 量中。导线测量就是通过测角和量距,求出各导线点的坐标。 根据已知点和待定点的分布状况,导线可分为支导线、附合导 线、闭合导线等不同的布设形式。运用粗差检验的方法来判断 哪些角度和边长出错;最后,通过平差计算来提高导线的测量 精度。
桩别 备注
大铁钉
食品店
大 庆 路 8.75m D5
中西 北 18-1
12.36m



整理课件
15
2.导线边长测量
——测定导线各边长(往返丈量)。
1).精度要求:符合规范规定。
例:图根导线 D往 D返 1 D平均 3000
).测距方法: 钢尺量距 电磁波测距
整理课件
16
3.导线角度测量
——观测导线各转折角、连接角。
一.单导线的布置形式
1.附合导线 2.闭合导线 3.支导线
整理课件
6
1.附合导线
AB、CD为已知边,点1、2、3、4为新建导线点。 已知数据:AB,XB,YB;CD,XC,YC。
C CD
B DB1 1 D12 2 D23
3 D34 4 D4C
C
(XC,YC)
D
AB B A (XB,YB) 1

附合导线规范

附合导线规范

附合导线规范篇一:导线测量精度要求3.3 导线测量3.3.1 导线控制网可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导线网。

3.3.2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表3.3.2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注:表中n为测站数,D为测距边长,以千米计。

3.3.3 导线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小于1:3。

3.3.4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应在有效检定期内,作业前应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校,仪器性能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3.3.5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5的规定。

表3.3.5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数少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测回间应均匀配置度盘。

采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时可不受此限制。

2)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四等以上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o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限制。

3.3.6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方向测回间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该测回。

3 测回中重测的方向数超过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数据作废并重测。

4 测站中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该测站全部成果作废并重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