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客家人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一、前言客家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南方地区。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为了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调研,对客家人的生产生活、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实践内容1. 实地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广东省梅州市,这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在当地的导游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客家围屋、土楼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了解了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
我们还参观了客家博物馆,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2. 访谈调研在梅州市,我们采访了多位客家人,包括当地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普通居民。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还调研了当地的经济状况、社会稳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
3. 社会实践活动在梅州市期间,我们还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义务支教、扶贫帮困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实践成果1. 深入了解客家人的生产生活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调研,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具有以下特点:(1)以农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商业。
(2)居住环境独特,以围屋、土楼等为代表。
(3)重视家族观念和宗族组织。
(4)崇尚文化教育,重视子女的教育。
2. 了解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客家人的文化传承具有以下特点:(1)客家方言:客家方言是客家人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2)客家音乐:客家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山歌、戏曲等。
(3)客家民俗:客家民俗丰富多彩,如舞龙、舞狮、庙会等。
(4)客家饮食:客家饮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如盐焗鸡、炖汤等。
3. 探讨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客家人的社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逐渐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社会稳定,治安良好。
(3)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才辈出。
(4)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客家文化(5篇范文)
客家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广东博物馆调查报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汉民族文化分支的客家文化,则是其中不可缺少、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为了加深对客家文化的历史了解和实践探讨,我组成员于5月30日前往广东省博物馆进行参观。
总结发现客家文化不但具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中的农耕文明、客家节日以及婚嫁习俗最具代表性了。
在博物馆的广东历史展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客家的农耕图展,“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生活写照在画面上展露无疑,展示了客家先民胼手胝足开垦梯田的业绩。
为了维持生计,客家先民在岭上依山建房,开山凿田。
由于山高坡陡,聪明的客家先民依狭窄的山势开垦小田,甚至在沟边坎下石隙之中,都会奋力开凿,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块石,让它们都变成田地,长出粮食。
这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梯田犹如横在天地间的一部厚重史诗,写满了一代代客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成为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
大部分客家人居住在山区,经济以农业为要,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主。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家禽的粪便作为粪种,掺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些“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这是客家人团 1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展厅的场馆中还展示了客家人所独特制作的农用工具。
有传统耕种时使用的犁、耙;传统灌溉时所用的脚踏水车;施肥时用于装载肥料的灰箩、粪桶;收割时使用的稻桶、打稻机、箩筐、镰刀;加工时所使用的风车、石磨等;还有在衣食住行方面上所用的斗笠、蓑衣等生活用具。
而其中的风车是杰出代表,使用风车清选粮食时,用饧箕装上稻谷或稻米倒入风车漏斗口中,再用手摇动风车,那些糠就会被吹走了,留下的就是实粒的谷子,碾出来的米粒也就会很饱满的了。
而饧箕是用篾条或竹条编制而成,做工精细,其用处很多,有一点类似量筒。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
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目录一、前言二、调研目的和意义三、调研方法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4.1.2 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4.1.3 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4.2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4.2.1 客家文化传承与保护政策措施4.2.2 客家文化传承机构和团体的组织形式4.2.3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挑战4.3 典型案例分析4.3.1 江西三江口客家村的文化传承与发展4.3.2 广东梅县客家文化的创新与推广4.4 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建议五、结论六、参考文献一、前言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域和民族特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客家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本次调研将重点关注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传承和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调查和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促进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该调研对于推动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同时,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客家村落、博物馆和艺术团体等,了解客家文化的实际传承和发展情况。
另外,还将与客家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专访,就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
四、调研结果4.1 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况4.1.1 客家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客家文化是指由客家人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系统,包括语言、宗教、建筑、风俗、音乐、舞蹈、服饰和文学等方面的内容。
永定县客家文化产业调查报告
永定县客家文化产业调查报告一、序言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是市场经纪条件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世界的潮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打造地区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现今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产业的高效健康发展,这将大大推动客家文化产业化的进程。
为了更好地了解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化的情况,我们小组4人分别选择了闽西不同的客家县进行调查,我做的是永定客家文化产业化现状调查。
二、调查背景客家丰富的文化资源,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各个角落,其中永定是纯客家县份,有悠久的客家文化底蕴。
客家人在不断迁徙、开拓新的生存空间的岁月里,面对无数残酷环境,勇敢拼搏、团结进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
定居之后,客家人与当地的原住民和周边的族群交往融合,中原文化之根吸纳了当地的文化元素,融汇成慎终追远、耕读为本、开拓进取、诚信善良、兴家报国为内核的客家文化。
永定土楼建筑的文化观念融汇了客家文化的真谛,永定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结晶。
土楼从简陋到完美的历程,见证了永定客家人奋发进取的历史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三、调查主题关于永定县客家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四、调查目的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载体,永定客家土楼从横空出世迄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而且经久不衰。
永定客家土楼体现了客家民系所留存的中原汉民族价值观念和客家人在辗转南迁过程中为适应和开拓新的生活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因素,因而形成了它有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永定县客家文化产业化主要是以“福建土楼*客家永定”为主题,以打造客家土楼文化品牌为重点,以客家土楼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永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理念、思路以及机制,加大闽台客家文化交流与协作,推动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永定土楼和民俗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实现客家文化与产业经济的良性互动,将客家文化逐步转化为全面的市场化,打造成地区的品牌形象,成为地区的一张“名片”。
龙南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模板
龙南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模板龙南客家文化调研报告模板: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龙南地区的客家文化现状,探索其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访谈:我们深入客家村落、文化遗址等地,与当地居民、文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客家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2. 调查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龙南居民的调查问卷,通过统计分析收集的数据,了解当地民众对客家文化的知晓程度和传承意愿。
3. 文献资料收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三、调研结果1. 当地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普遍认为客家文化只是一种地方表演艺术,对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缺乏了解。
2. 龙南地区的客家文化遗址较多,包括客家宗祠、土楼等,这些传统建筑和文化符号已成为当地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3. 相比于其他地区,龙南的客家文化传承相对薄弱,很多年轻人对客家文化兴趣不高,缺乏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4. 客家文化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四、调研建议1. 提高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增加龙南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知程度。
2. 加强客家文化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传承的热情。
3.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客家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客家文化。
4. 建立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加强对客家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工作。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龙南地区的客家文化在面临传承困境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调研建议,希望能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调查报告客家民风
调查报告客家民风调查报告:客家民风一、引言客家民风是指客家人民的习俗、风尚和价值观念。
客家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他们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等地,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家。
客家民风独特而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深入探讨客家民风的特点和影响。
二、客家民风的特点1. 勤劳朴实客家人民以勤劳朴实著称。
他们注重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为劳动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在农田里耕种,还是在工厂里劳作,客家人民都表现出极大的勤劳精神和努力工作的态度。
2. 孝道传统孝道在客家民风中占据重要地位。
客家人民传承着“孝道至亲”的传统观念,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节日里,客家人都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敬意。
孝道观念的传承,使得客家人民形成了深厚的家族情感和亲情纽带。
3. 重视教育客家人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命运,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客家人都会尽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他们注重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鼓励他们追求知识和追求卓越。
三、客家民风的影响1. 社会和谐客家民风的特点使得客家社会呈现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勤劳朴实的精神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孝道传统使得家庭关系更加融洽,重视教育的观念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客家社会的和谐面貌。
2. 文化传承客家民风的独特性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客家人民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自己的习俗、风尚和价值观念传承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3. 经济发展客家民风的特点也对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勤劳朴实的精神使得客家人民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孝道传统使得客家人民形成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和习惯。
这些因素为客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动力。
客家村落民俗研究报告
客家村落民俗研究报告
01、引言
客家村落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俗资源。
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探索其传统习俗、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和内涵,为保护和传承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贡献力量。
02、客家村落民俗概述
2.1 客家村落的定义和特点
2.2 客家村落民俗的分类和特征
03、客家村落民族文化
3.1 客家人的历史和迁徙
3.2 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3 客家村落的民族意识
04、客家村落传统习俗
4.1 婚嫁习俗
4.2 丧葬习俗
4.3 生活习俗
05、客家村落的宗教信仰
5.1 儒教文化的影响
5.2 佛教在客家村落中的地位
5.3 宗教信仰与民俗活动的关系
06、客家村落的节庆活动
6.1 农历传统节日
6.2 地方特色节庆
6.3 舞狮、炮竹等表演活动的民俗意义
07、客家村落民俗与可持续发展
7.1 保护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意义
7.2 民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
7.3 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和方法
08、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客家村落民俗的全面调研与分析,发现客家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保护和传承客家村落的民俗文化,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客家村落打造成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关于客家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贺州市客家饮食文化的调研报告独树一帜的客家饮食文化,客家人就像是一个以味觉写成的民系。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特殊民系,两千年来客家餐饮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以茶、酒、菜肴、小吃为系列的饮食文化,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客家人原来生活在中原地区,经多次南迁,集中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又进而扩散至四川、广西、海南、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
相对于这些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是客,因而称为“客家人”。
一、客家菜的形成客家菜肴特点是主料突出,讲究香浓,下油重,味偏咸,有独特的乡土风味。
客家汤原料一般是采用滋补保健型的草药与猪骨、或鸡用猛火炖足4小时而成。
其汤味浓而色清,清香润喉。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关系密切。
客家人早期多聚居于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易温热,忌寒冷,故多用煎炒,少食生冷。
在使用香辣方面也较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
客家人出门即爬山,生活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份以补充消耗的热能和水分,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喜用“三鸟”,即鸡、鸭、鹅。
口味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居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使客家人艰苦朴实,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易留存的食物,家居可佐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色。
二、客家饮食产品的代表作东江盐?鸡是客家菜的代表作。
此外,客家清炖鸡、汤泉蒸鱼嘴、东江酿豆腐、椒盐鸭下巴等都是客家的代表菜。
在客家饮食文化中除了菜肴以外,其中的茶和酒也很有特色。
“擂茶”在客家族群中是代代传承的茶点之一。
“擂”为研磨之意,它最早为“三生茶”,以生茶、生姜、生米研磨成糊状至粉状,加入盐(或糖),开水冲泡即可。
此外,客家人的竹壳也极负盛名,它是将红茶放入竹壳茶容器中一年后,再取出冲泡,茶水中既有茶叶的香味,也有竹子的清香。
客家人常喝的一种酒是用糯米和黄豆酿成,从一个粗陋的大缸中舀起来,用优雅的瓷壶盛起,很甜,一点也不像广东本地的米酒,跟客家菜的咸腻倒是十分相宜。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作文素材
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作文素材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客家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文化特点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为维护和传承客家文化做出贡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观察:参观客家村落、庙宇、祠堂等相关场所,了解建筑风格、布局以及文化内涵。
2. 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问卷,了解当地民众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度、了解程度以及参与度。
3. 专访:选择几位当地积极参与客家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员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传承经验以及对客家文化的理解。
三、调研结果:1. 建筑特色:客家建筑一般采用砖木结构,主要以红砖和青砖为材料,屋顶多采用歇山顶或者抄手顶,具有独特的风格。
建筑的布局以四进院落为主,保持着传统祖辈文化的血脉。
2. 节日庆典:客家人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年这些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如祭祀祖先、赛龙舟等。
3. 饮食文化:客家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慢”字特征明显,饺子、腌菜、烧腊等都是客家菜的代表。
客家人崇尚朴实、节俭的生活方式,讲究食材的原汁原味,以独特的调味品让菜肴口感更为鲜美。
4. 歌舞乐器:客家人喜欢唱歌、跳舞,传统的客家歌曲和舞蹈形式独具一格,如“迎春纳福”、“唢呐”等,丰富了客家文化的内涵。
5. 文化传承现状:调研结果显示,客家文化在当地仍然保存较为完整,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一些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参与度较低。
而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活动正逐渐消失,亟待加以保护和传承。
四、调研分析:客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客家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年轻一代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度不高,传承工作较为困难。
因此,应加强客家文化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度,培养年轻人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调研建议:1. 教育系统应将客家文化纳入课程,通过学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度。
赣南客家文化
赣南客家文化以白鹭古村为例姓名:班级:学号:考察时间:2015年5月2日考察地点: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村考察方式:实地考察考察目的: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赣南客家文化、向同学介绍,让更多人了解赣南客家文化(此次关于赣南客家文化的调查主要以白鹭古村为例,并且主要为概念、发展历史和建筑方面的考察)考察报告:客家人的概念:1、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的汉族,历经五次的大规模南迁,在南方各省形成的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个支系。
2、而为什么叫客家呢?客,顾名思义,就是与“主”相对。
赣南的客家人:赣南是历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当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历史上的赣南,成了最早接纳南迁中原汉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之一。
有一个说法,比较贴近实际: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赣州全市约900万人口中95%以上都是客家人。
白鹭古村:白鹭古村位于江西省赣县的最南端,毗邻兴国和万安,是以又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这里至今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浓厚的客家文化。
到目前为止,白鹭是江南保存最完好集中的客家古村落,虽历经860多年的风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规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
只是在村里参观的时候,发现不少年久失修而倒塌的民居,几乎大部分现存的民居都缺乏有效的维护,听说现在村里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希望白鹭能借以得到妥善的保护。
悠久的历史让白鹭拥有了为数不少的“第一”和“唯一”: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士命名的女士祠,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江南第一个村级民俗博物馆,故宫唯一一块遗留在外的金砖……白鹭古名居是沿着鹭溪呈月牙形分部,而且村里的四条主要街道,极似一大大的“丰”字。
白鹭人很早就品评了村里含数字的主要景点,并归纳为“白鹭十景”:天一池、二义仓、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庙、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
虽然到现在,这十处街坊景观许多都不复存在了,但在白鹭老人的心里,一定保留着这些美好的记忆片段。
客家文化的调查报告 3
社会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关于研究宁化客家文化的报告调查时间:2013年8月10日—8月16日小组成员:所属班级:指导老师:目录引言 (3)一.调查背景 (3)二.调查目的 (4)三.调查方法 (4)四.客家和客家文化的概述 (4)五、宁化客家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 (5)六、宁化客家文化的演变 (8)1、农业生产习俗 (8)2、饮食习俗 (9)3、婚姻习俗 (10)4、丧葬礼俗 (10)5、服饰 (10)6、语言 (11)七、对于保护客家文化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2)八、小组关于保护客家文化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2)1、政府角度 (12)2、政府与组织合作角度............................. (12)3、组织与组织合作角度.......................... (12)参考文献 (13)附:照片访谈提纲关于研究宁化客家文化的报告引言:宁化客家文化由来已久,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同时又受到宁化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南方土著文化的影响,形成为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
本文从农业习俗、教育、语言文字、饮食、建筑、婚丧习俗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调查背景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也包括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同样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长期生活积累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大部分学生对各自的地方文化不甚了解,甚至对部分文化产生怀疑和抵制,无意学习、继承和发扬。
这就要求我们寻找教育的新支点来引导我们加深对各地文化的认识、思考。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一方土,暑期时间我们通过对宁化客家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研究,提高审美欣赏能力,促进了我们走出教室与课本的学习,走进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学习。
田村镇客家祠堂文化调查报告
田村镇客家祠堂文化调查报告学 号:************ .姓 名:谢佳玲 .班 级:广告141 . 指导教师: ** .学 年: 2015—2016 .2015年12月27日目录目录 (1)一.调查背景 (2)二.调查目的 (2)三.调查结果 (3)1.田村镇客家祠堂概况 (3)2.客家祠堂的作用 (3)3.田村镇谢氏祠堂 (4)德新堂 (4)三都堂 (6)4.客家祠堂的建筑文化和风水文化 (6)5.田村镇客家祠堂的现况 (7)6.田村镇客家祠堂文化调查感想 (8)四.附录 (8)1.谢氏宗祠实地拍摄视频网址 (8)2.参考书籍 (9)一.调查背景我的家乡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5%以上。
在当今时代,有这么一个说法,客家民系,形成于赣南,成长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发展于海外。
江西赣南,便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自商周以来,客家人就在在这里聚居生活,千百年来,这片红土地上凝聚了深厚的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是一个迁移形成的汉族民系,从古至今,客家人总共经历过六次大规模的南迁,自中原向南,再向海外。
这使得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迁徙地的土著文化,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古汉文化的活化石。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十分重视姓氏宗族,虽经历多次迁移,但祖宗牌位总不离身,到了新的地方,也要修建祠堂,供奉祖宗牌位。
在赣南,客家人宗族兴盛,每个村落的姓氏都有祠堂,稍有发展的姓氏还会修缮族谱。
赣县田村镇是我的祖籍所在,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祠堂,蕴含着丰富的祠堂文化。
祠堂充分展现了赣南客家建筑的风格,文化底蕴深厚。
祠堂文化包含着客家建筑文化、宗族文化以及风水文化等众多客家文化,了解祠堂文化对客家民系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调查目的通过实地拍摄田村谢氏祠堂,收集相关民间故事,调查家乡客家祠堂的文化底蕴,发掘家乡祠堂的历史与现在,深入了解客家祠堂文化的博大精深。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
梅州地区客家风俗习惯保留程度的调查报告10级工业工程2班叶洁冰 201041108220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
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所以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于研究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保留这么一种无形的财产,是我们作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跟保护。
为了了解梅州客家地区的风俗习惯保留程度,也为了以后更好的保留我们客家的无形资产,所以做了以下的调查。
主要是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
为了使调查更具有说服力,我分两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于90后的新生代,实地访问是对于老一代的访问,了解。
从而归纳总结客家文化的保留程度。
一、梅州客家的风俗文化的来源。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而对于客家而言,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龙岩市武平县客家文化调查
武平客家文化产业化现状调查报告一、序言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使文化产品进入流通、交换、消费的环节,按照产业的要求和原则来经营和管理。
为了了解现在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化状况,为以后如何发展客家文化产业,我们小组4人分别选择了闽西不同的客家县进行调查,我在暑期实践中选择了武平客家文化产业化现状调查。
我们考虑到中央越来越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闽西客家文化也越来越受欢迎,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势在必得,对客家文化产业化现状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在前期准备中,我们发现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化水平一般,因此我们选择了对闽西客家文化产业化现状进行调查。
根据闽西各个客家县文化发展状况,我们对客家探源、客家分布、客家姓氏、客家语言、客家民俗、客家美食、客家特产、客家文艺等所调查的各县的突出情况。
二、调查背景千年古邑武平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客家聚居地、革命老区县、中央苏区县,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矿区,是闽西、粤东、赣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共龙岩市委、市政府结合贯彻落实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视察工作时提出的“要充分发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在对台工作中的突出作用”的重要指示,于2008年提出了“发挥闽西客家祖地…五缘‟优势,开展富有闽西客家文化特色的…海峡客家‟系列活动,扩大对台客家文化交流”。
武平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局,提出建设闽粤赣边经济强县发展目标,将文化建设融入促进经济增长大局,让文化成为内需的“新热点”和增长的“新源头”,以文化为引擎,通过城市带动,实现文化、项目、产业的完美结合。
闽西武平县客家文化产业现状如何是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着力推动海峡客家文化产业群的开发与创新,不仅符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也将是海峡两岸区域合作的重要形式与推动力之一,也是落实中央《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调查主题关于武平县客家文化产业化现状的调查四、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武平县如今的客家文化和产业化情况,采取何种策略来发展客家文化,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势互补,避短扬长,把文化领域的部分行业推入市场按产业来经营,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生存能力,做强做大。
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我的总结与感悟
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我的总结与感悟深入了解客家文化:我的总结与感悟2023年,我有幸能够来到客家地区,深入了解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此,我想分享我的总结与感悟。
一、客家人的精神面貌客家人向来以勤劳、自强、敬业、勇毅为特点,他们纯朴、淳厚、自律、敬祖、尊老、重义、团结和奉献的精神,从历史到现实,都是值得铭记的。
客家地区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祖屋、家谱和族谱,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客家人普遍信奉祖先,祖神庙和祖坟都是他们心中的圣地,他们认为只有在家族的延续和弘扬中,才能实现祖先的传承和发扬。
当我游览客家村庄时,深刻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劳和克勤克俭的品质,以及对家庭、家族、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精神。
在他们的生活中,稳定和幸福的家庭生活非常重要,家族的荣誉和形象也是他们的重要关注焦点,社会责任和义务是他们奉献的理念和行动。
二、客家文化的特色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深沉、神秘、独特的特色。
客家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语言、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方面。
客家人擅长运用音乐和歌曲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弘扬文化。
客家音乐多以笛子、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为主,其旋律优美委婉,韵律宛转抒情,充分反映了客家文化的感性和博大。
客家舞蹈属于民间舞蹈,以柔美、优雅为特色,展现了客家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豁达开朗的心灵境界。
在舞蹈表演中,艺术家们把个人的情感和精神融入到舞蹈中,将习俗、传说、历史等融入到舞蹈艺术中,抒发出强烈的荣誉感、团结感和爱国情怀。
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土楼是客家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客家土楼是一种圆形或方形形状的四五层高的建筑,个别的土楼还有六至七层,墙壁用土、石等材料糅合而成,具有优美的线条和巨大的空间。
土楼既能抵御自然灾害,又能提供舒适的居住生活,体现出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生活智慧。
三、客家文化的未来深入了解客家文化,能深刻领略到这个历史悠久的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认识到客家文化的生命力仍旧在发展、蓬勃舞动。
关于人们对客家文化认知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们对客家文化认知的调查报告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
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调查目的:如何才能实现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可持续地弘扬传承,通过调查知道人们对客家文化的了解有多深,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普及客家文化、持续弘扬传承客家精神调查情况:通过这次的问卷调查发现人们对客家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欣赏只有少部分人不认同客家人,人们对客家人、客家精神、客家生活方式等等的认同度还是较高的。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50%的人认为客家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具备客家血统会讲客家话。
有55.7%的人对客家人及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有了解一点。
还有就是人们对客家文化的第一印象有52.2%的人认为是客家方言(客家话),20%的则认为是客家建筑(围龙屋、圆形土楼)。
人们通过了解客家文化的途径中,调查结果显示,30%通过作为客家人在客家环境中耳熏目染;25%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解说;17.7%通过网络或书籍;8%通过客家文化旅游等等。
从数据看,在客家环境中比较容易推广客家文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绝大部分人对客家人的知识也仅是略知一二,而且还不一定准确,更谈不上全面系统,这样就得不到客家文化知识的准确传播。
有的客家文化教育现状,有的由于对象有局限、有的由于没有专门的课程等原因,远远达不到有效的教育程度,中小学乡土教育正是如此。
长期以来,乡土教育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
但是,由于应试评价主导教学,乡土教育课程基本形同虚设。
乡土教育课本身也要么缺乏整体的知识体系,要么缺乏统一的主题,要么实践活动没有连续性,其效果可想而知。
要对客家青年实施有效的客家文化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以专门课程对客家青年实施客家文化教育,才是最佳办法。
正是由于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红色生态客家文化调研报告
红色生态客家文化调研报告红色生态客家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征,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红色生态客家文化则是指客家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通过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为当地旅游经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深入走访当地的客家村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情况;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当地居民及游客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和需求;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对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三、调研结果1. 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红色文化是指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红色传统和红色精神,客家文化则是指客家人民的独特民俗文化。
红色生态客家文化则是在红色传统和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2. 传承发展情况:通过对当地客家村落的实地调研发现,一些村落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活动、修缮红色文化景点等方式,积极传承和发展红色生态客家文化。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村落对红色生态客家文化传承不足的问题,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
3. 居民及游客需求: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对于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只有少数人能够说出相关的知识;游客则对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的兴趣较高,希望能够参观和体验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景点。
四、发展建议1. 宣传教育:加强对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其价值。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加强学校教育,将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纳入课程。
2. 丰富文化活动:增加红色生态客家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可以组织红色文化讲座、展览和演出等活动,使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红色生态客家文化。
3. 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对红色生态客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保护好现有的文化遗产,同时挖掘和开发更多的文化资源。
客家调研报告
客家调研报告标题:客家调研报告编写人:智能助手调研时间:2021年10月1. 引言客家是指早期由中原地区移民至中国南方各省的汉族聚居民族群体,其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差异。
为了了解客家人的生活状况、文化特点以及社会发展情况,本次调研选择了广东省龙岗区作为研究对象。
2. 调研目的(1)了解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居住情况以及就业状况。
(2)探究客家人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及文化传承。
(3)调查客家人对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态度和期望。
3.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共向100名客家民众发放问卷,并进行了15次有效的深度访谈。
4. 调研结果(1)生活环境与居住情况:通过调查发现,龙岗区是客家人聚居的重要区域之一。
大部分调查对象居住的是传统客家民居,其中许多已经进行了改造和现代化设施的更新。
大部分客家人青睐居住在传统村落,保持着传统的团体居住方式。
(2)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客家人的就业以农业和农村劳动力为主,少部分从事工商业和服务业。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些年轻的客家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业。
(3)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客家人保留了丰富的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庆典。
例如,丧礼和婚礼等重要场合仍然坚持进行传统仪式。
传统节日如农历年、清明节、端午节等也得到了广泛庆祝和传承。
(4)文化传承:调查结果显示,客家人对自身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视,许多人积极参与客家文化的宣传和保护工作。
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客家文化的投入和支持,开设了多个客家文化研究机构和活动中心。
5.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客家人保持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客家人对于自身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视,同时也期望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关注。
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同时重视客家人的社会发展需求。
6. 参考文献(列出参考文献列表,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格式化)。
客家文化调查报告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
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
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
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客家的历史,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暑假对客家文化的调研报告姓名:班级:2013(1)班学号:2013123668调查时间:2014年—2015年寒假期间调查地点:广东、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范围内调查方式:通过实地走访、询问、网上查找资料调查目的:为了增强保护客家文化意识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中叶。
客家的起源,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分别是: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
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
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
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
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
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
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客家的历史,为什么在这里会产生具有如此强烈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呢?从总的方面看,这里早已是一块人烟稀少的地方。
两晋之际,尤其是唐宋之际,由于北方不断遭受战争的摧残,农村经济凋敝,因而使得大批难民渡江南下,另求生计。
在经过不断辗转迁徙之后,部分移民来到了这块被大山屏蔽的赣、闽、粤三角地区,与当地土著相互杂居,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的原始基础是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著文化和具有汉唐风韵的中原汉文化,而推动该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唐宋以来大批进入赣、闽、粤三角地区的北方移民。
故有学者称其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移民文化。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所以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
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实现由移民社会向定居社会转变需要。
客家人的分布,内地客家人口分布: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非纯客县65个。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8个:非纯客住县有20个。
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8个,非纯客住县16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湖南、浙江、海南、贵州、云南、江苏、安徽、陕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都分布有一些。
(“纯客县”是指使用客家方言的人口超过九成,且当地经济、文化主要为客家民系主导的县域,这样的县域,只存在于中国内地,而且只存在于客家大本营即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旅居亚洲的客家人共约380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
旅居美洲的客家人约46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
旅居欧洲的客家人约有20万,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
旅居非洲的客家人约8万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
客家的精神,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这在客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
正是这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
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和涵化上。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
今天的客家,绝不单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
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一寺。
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
妈祖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乡的保护神。
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客家的建筑,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广东梅州的大埔县、广东潮州饶平县。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
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有的人叫他们“客家围屋”。
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河源南园古村——客家古建筑遗产南园古村又名南园第一村(南国古村又名南国第一村),位于中国河源仙塘镇红光村,由红光村委独立出资,是南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客家风水古村落,据古书记载:自唐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建村以来,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南园位于河源市区东北方向,居禾溪约中枢之地;东江水傍南园而过,甘泉滋润,仙气缭绕;其龙脉发源于碣砑山,绕行向西复自西而南,盘旋起伏,气势雄伟,绵垣不绝”数平方公里福地神龙环抱有情。
河源客家的民居,南园民居古建筑共有30多座,有客家围龙屋、雕楼、书院等其中多以府第式结构为主,讲究风水布局、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多采用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所体现的特色是:取材便利,楼体坚固牢靠、规模大、结构封闭一体,同时还体现了阴阳思想和儒道治家思想。
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大夫第”、“新衙门”、“老衙门”“古炮楼遗址”、“柳溪书院”等。
南园古村落的客家民居古建筑多以府第式结构为主,讲究座向、主次对称、外型堂皇美观,多采用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一座大型的古民居建筑有上百个房间,可供一二十户上百户口人居住。
厕所、柴草间、畜栏一般都在住座屋两侧一定距离的地方。
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大夫弟”、“新衙门”、“老衙门”、“老楼”、“新楼”等。
南园古村旅游区现由“大夫弟”、“新衙门”、“古炮楼遗址”、“老衙门”和“柳溪书院”等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建筑遗产组成一个完整的村落,体现了其古民居建筑的特色和艺术、古村落出色的防御性及潘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家训。
客家话,客家话,又称客话、客家语、客语等,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属于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话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
客家话地区主要集中在粤东、闽西、赣南交界的赣闽粤客家地区,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台湾、马来西亚及一些华人社区。
此语言被定名为客家话是20世纪的事情客家话,又称客家方言,或称客方言、客语或广东话(土广东话)客家话是汉族客家民系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包括西藏等省份、香港新界(北)、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台湾、印度等等)例如客家话里面同样的“有”就有好几种说法“优”“海”“赫”“heai1、汝在哪也? ngi coi ngai ya2、汝又在届做乜嘅也?-- 你又在干什么啊(带点不耐烦)3、莫(毋爱)恁也,好无?--别这样了,好不4、快点也,无日夜恁拖拖拉拉。
---快点啊,别总是这样拖拖拉拉。
5、我样知也?--我怎么知道呢客家的婚姻习俗,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
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客家的服饰习俗,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
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
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
姑娘梳辫,少妇盘髻。
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短衫的,俗称褂哩。
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
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客家的祭祀,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
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
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阶段。
客家的美食,在榜上有名的系指东江客家菜,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
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是:盐焗鸡、酿豆腐和红烧肉。
与潮菜比较,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客家美食名城福建长汀的菜肴的“原汁原味”非常突出。
烹饪是很少用味精的,甚至不用味精。
此外,糖也少用。
食品色素历来不用。
菜谱中的蒸、炖、酿、焖、煮的菜肴特别多。
炖牛腩、精蒸白鳗、甲鱼游江、炖鱼肚、精炖鱼、蒸全鱼、清汤田鸡、清蒸鸳鸯鸽、双燕迎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