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外古代城市设计的对比

(理性、情绪、欲望) 从斯多葛派到宗教唯心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真理就
是主观感觉,顺从命运、努力承担起命运赋予的职责。 超级国家的思想,Zero《理想国》--世界城邦、世界公
民
14
古罗马城市设计
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
• 强烈的使用主义态度
中外古代城市设计的对比
课程设计:XX
目录
1
城市的形成
2
工业革命以前的西方城市
3
中国古代的城市
4
总结
2
课程简介 一、城市的形成 “一部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角度来写,即写成一部城 市设计史。” ----吴良镛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产生居民点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
16
古罗马城市设计
城市社会、政治、经济 活动的中心 建筑彼此在形式上与整 体不协调,规模更大 广场封闭、轴线对称 有丰富的雕像装饰,从 战争中掠夺
12
古罗马城市设计
1、时代背景 ①古罗马时期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 ②罗马征服了大部分地中海地区,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
大量的营寨城。 ③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享乐主义特征 ②实用主义特征 ③炫耀主义特征
13
古罗马城市设计
3、思想内核 伦理化倾向,人生的真谛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现实
理想城市模型
15
古罗马城市设计
• 营寨城 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 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 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营寨城 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的影响 。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比较研究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城市规划。
而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则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但在城市规划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本文将对这两种规划进行比较研究。
一、背景和特点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发展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主要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地区。
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繁荣迅速崛起,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城市规划方面,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以保护城市安全为基本要素,因此建造了城墙和城堡,同时也注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道路交通的便利性。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于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一直延续到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不同在于其强调传统文化和哲学,因此,中国城市规划通常以城市中心和城市围合的形式为设计重点,并且注重规划中的未来发展性。
二、城市布局和结构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城市经常被包围在城墙之内,城墙有助于保护城市不受入侵。
城墙内的布局通常采用徽型或者方格状布局,城墙内的重点在于街道的宽度和几何形态。
由于城市通常是从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因此,城市中心通常是繁华的商业区,周围是住宅区和工业区。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通常以圆形或者四方形的形式为设计布局,城中心是关键的设计元素。
相对于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城市中心和外围空间的结合性,城市的四条主要街道首尾相连、交汇于城中心,形成了城市的“气脉”和“骨骼”。
三、城市建筑和装饰1. 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和装饰以石头、砖块和木材为主要材料,建筑风格也较为保守,少有创新。
建筑通常采用豁口状窗户、尖拱形拱顶和简单的装饰设计。
此外,西方中世纪城市规划的建筑多为教堂和城堡等宗教和军事建筑,建筑性质较为单一。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差异

3 . 古代城市形态差别的原因
3.1 生产生活方式不同 中国的合院式城市形成了由围墙围起的独立单元。宫殿
是城市的中心,百姓房屋面向宫殿。中国古代城市是封闭 和内向型的,这种封闭内向型的结构是以“家”为单位的 “院落文化”。这反映出我国以稳定的农业为主,自给自 足的生产生活方式。
区别于中国的院落文化,欧洲文化可以说是“广场文 化”,开放外向型的结构反映了欧洲以变动的畜牧业和贸 易交换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03 其形成差别的原因 04 小结
1 . 中西方古代城市形态
2 . 中西方古代城市形态的特点
2.1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周礼・考工
记》中的记载,就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 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这几乎成了一套定式被严格遵循,如北京、西安、洛阳、 南京、沈阳等一些古都城市都可以找到上面理论中提到的 规划形式和城市布局。
与西方城市相比,中国古代城市一直是主要作为各级 封建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的。虽然也有市场,但很大程 度上带有纯粹满足封建主物质消费需要的性质。市场的主 人备受歧视,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被称为“市井小人”, 经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市场的主人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或各级政权的代表 及权贵官僚,城市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是封建 统治的强大堡垒。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在城市形态上就表现 为方正规则布局,宫城居中,道路网的布局及道路尺度基 本是考虑哲理或象征意义的需要。
Thyoaunk
End
结束语
谢的放射环状道路可以起到包围和保护核心区的 作用。市场遍布全城,居民可沿街居住或营业。中世纪欧洲 的城市,往往是封建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 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由于西方基督教势力的强 大,城市以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 场为中心,街道由此呈放射状向外伸展,城市轮廓也很自由 。
中国和欧洲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

中国和欧洲的城市规划有何不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和欧洲城市规划的不同之处。
一、城市规模的不同中国和欧洲在城市规模上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大城市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内地经济发达的城市,这些城市人口众多,市区面积广阔,城市建设主要体现为高楼大厦和现代化极强的大型商业中心。
而欧洲的城市规划更注重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在城市规模上相对较小,城市建筑以人文历史为主,街道巷弄狭窄,建筑中低矮,街区布局多为环状,让城市更有文化底蕴。
二、城市街道和公共空间的规划在城市规划方面,中国强调公路、桥梁、地铁等交通建设,以适应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节约空间的优势。
而欧洲城市则在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街道等的规划和设计更加注重细节、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
例如,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区,道路往往仅为单车和步行者开放,既降低了空气和交通噪音污染,又提高了人们居住的质量,并且在其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街道设计中,很好地结合了自然和城市人文环境。
三、城市绿化管控的不同中国的城市绿化大多出现在立体大楼、规划公园等内部空间,套娃式的设计居多。
欧洲的城市则注重街道、广场、公园绿化的整合,通过城市绿化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创造健康宜居市区环境,稳定气候变化,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例如,在法国的巴黎市场区,通过道路双边绿化,特色树种植梯形状机栏杆以及建筑立面绿化等细节方面的设计,成功地打造了可持续、美丽、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
四、城市建筑外观的不同在城市建筑外观方面,中国更加强调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强调建筑的体量、高度、面积等;而欧洲的城市建筑设计更注重美学和形式美,宏伟壮观的城市中心建筑与古老历史文化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浓郁的文化内涵,例如英国伦敦的议会大厦,造型非常美观,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后开始修建的一项大型工程。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摘要:城市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古代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结合产生原因,比较了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形态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制城市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它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建构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中西方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等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因此首先对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比较。
一.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礼制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因为这种方正严整、等级分明的城市格局可以反应皇权统治的至尊无上。
此外,在古代中国,本身抽象和无意义的数字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
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这些思想在城市规划就有应用。
(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
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每个阶段,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常规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的中心。
中外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

3 4.
第3 9卷 第 1 3期 2 0 1 3 年 5 月
山 西 建 筑
S H ANXI ARCHI TECTURE 201 3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3 ) 1 3 — 0 0 3 4 — 0 3
窑 。进人 中石器时代 , 渔 民逐渐 开始 以捕 捉鱼类 、 收集海 藻 、 贝 2 0 k m, 倪 师市 区西 南 9 k m, 伊 水 和 洛水 交 汇 处 附 近 , 总 面积 约 壳 以及采集块 茎植 物 等 活动 , 这 些 活动 往往 需 要长 期 的定 居 生 3 . 7 5 k m 。这 表明城 市有 了一定 规模 , 已经 完整地 形成两 座宏伟 活, 于是出现了部落居 民点 。到 了新 石器 时代 , 社 会形 态 不断 改 的宫殿 ( 宗庙 ) 基址 。一 号宫殿坐落在整个遗址 中部的 台基 上 , 由 变, 原始人学会 了播种 以及有组织 的采集 , 农 业逐渐 得到 了发展 , 堂、 庆、 门、 庭等单体建筑所 组成 ( 见图1 ) ; 其东北部是 另一 座大型
中 外 古 代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思 想
邓 川 王奕文
摘
张芳 瑜
6 1 1 8 3 0)
( 四川农 业大学城 乡建设 学院 , 四川 都江堰
要: 通过 对被 动时期 ( 即原始社会 到奴 隶社 会末期 ) 的中外城市 进行分析 , 从理论和 实践 两个角度对该时期 的城市规 划思想进
生 产即商业 ; 商业 与手工 业从农 业 中分离 出来 , 这便 是 人类 的第 二 次劳动大分工 。这种 生产 与生 活方式 的变 化使 单一 的居 民点 产 生了分化 , 出现 了以农 业为 主的 乡村 和以商业 为 主的城 市 … 。 在本 文 中, 主要从 国 内和 国外 两个 方面 , 分别 从理 论和 实践 两个 角度对 该时期的规划理论与实践进行 回顾 和总结 。
古代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发展

古代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发展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其规划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古代城市规划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对现代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城市规划往往受到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大多遵循着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这种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强调了政治中心的威严和庄重。
皇宫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周围环绕着官署、民居和商业区,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功能分区。
在西方,古希腊的城市规划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广场和神庙成为城市的核心,人们在这里进行社交、政治和宗教活动。
古罗马城市则以其发达的道路系统和完善的给排水设施而闻名,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
古代城市规划在建筑风格和材料选择上也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装饰,体现了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
西方古代建筑则多采用石材,如古希腊的柱式建筑和古罗马的拱券结构,给人以雄浑厚重的感觉。
这些建筑风格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文化传统,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然而,古代城市规划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条件的限制,古代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例如,古代城市的道路狭窄,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排水系统简陋,容易导致污水横流和疫病传播。
此外,古代城市规划往往过于注重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对居民的生活需求和人性化考虑相对不足。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城市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功能性和科学性,强调城市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性。
城市不再仅仅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而是成为了经济、文化、科技等多种功能的集合体。
现代城市规划在交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现代化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同时,城市规划也更加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摘要】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一批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劳动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城市开始陆续出现。
在5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但这些思想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从各自思想对比中研究规划思想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对比1 影响中外古代城市建设共同因素1.1 战争的影响出于对野兽的防御和农耕的需要,人类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
随着人类的发展,部落之间的战争频发,城市的防御职能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外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中,就已出现了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在我国古代也曾经出现过一套城墙如长安城、二套城墙、三套城墙如元大都宫城、皇城和内城,每套城的城外都有沟壑,这样的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就是从防御方面出发。
同样在国外也出现过了类似的设计,如西亚的巴比伦城拥有两套城墙,中间间隔12m,四周城墙外有很深的沟壑环绕,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再如欧洲的罗马帝国,环地中海地区当时都在罗马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治的范围内修建了大量营寨城,中世纪的欧洲将封建主的城堡修建在山顶或湖边,在其外围开凿人工沟壑、架天桥,这一切都是出入对防御的考虑。
1.2 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古代中外都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我国和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及美洲的奴隶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甚至影响到现在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方向。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外古代城市设计的对比

31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32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古典主义(Classicism)风格
16世纪末,文艺复兴后期逐步成型;法国 古典园林的唯理秩序的影响
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 划的几何形体,强调统一性 和稳定感。
形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 ③纪念性、标志性构筑物成为城市结构的主体。 ④城市道路一般是“环形+放射”。 典型代表:封丹纳的罗马改建规划
29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封丹纳的罗马城市改建设计
30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 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世俗建筑的恢宏与奢华
•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理想城市模型
15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古罗马城市设计
• 营寨城 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 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 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 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营寨城 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的影响 。
28
版权归中国建筑所有,请勿翻印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城市设计
巴洛克时期
1、时代背景
①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逐渐取代教会统治城市设计在指导 思想上为中央集权的政治寡头服务。
②几何与规则的形式美成为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在观念意 识上,是几何美学的集中反映。
2、城市设计的特点
①讲求轴线对称,尺度宏大,给人以威严感。 ②放射性的城市轴线,串起若干个豪华壮丽的城市广场,
——————圣马可广场
相对于欧洲,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什么不同之处?

相对于欧洲,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和欧洲在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城市
规划起始于古代帝王阶级,重视宫殿、城墙和宗教建筑等的建设,城
市的形态和建筑都体现出权力的象征。
而欧洲的城市规划则在中世纪
开始,主要是民间居住的需要,城市建筑和街道的布局更注重实用性。
二、文化背景不同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这也体现在城市规划上。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强调团结合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会更加注重公共设施和社区的
建设。
而欧洲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自主,因此在城市规划中更注
重个性化和私人空间的设立。
三、政府介入程度不同
中国政府对城市规划的介入程度相对比较大,更加注重城市的整体规
划和统一管理。
而欧洲的城市规划更加注重市场的力量和个人的选择。
四、城市增长速度不同
中国的城市增长速度非常快,城市化进程也比欧洲快得多。
这也使得
中国在城市规划上更注重节约用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而欧洲的城
市发展比较成熟,相对不需要过多考虑这些问题。
五、城市生态环境不同
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城市规划中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环保。
而欧洲的城市生态环境相对比较好,更注重既要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又要保护自然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和欧洲的城市规划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是由历史、文化、政府管理、城市增长速度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体现可持续发展和人本主义理念,让城市成为人类创造的美好家园。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引子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很难入手,“中西方城市规划比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如何在千五百字内把个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阐述清楚确实需要一番思考。
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从无尽的信息中随缘拾取一些记忆的碎片,也许这些被拾起的片断正是自己被触动的瞬间。
中国城市规划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
”;“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进程及相互影响【摘要】:千年历史,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过各种思想的演变和方式的改革。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在政治、伦理和经史书籍中。
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几经演变。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式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文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
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传承后世。
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战争的频繁以及筑城与攻守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高潮。
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既有与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在城市建设上提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自然至上理念,从思想上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比较了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正文: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一批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劳动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城市开始陆续出现。
在5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但这些思想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从各自思想对比中研究规划思想发展历程。
标签: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对比1 影响中外古代城市建设共同因素1.1 战争的影响出于对野兽的防御和农耕的需要,人类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
随着人类的发展,部落之间的战争频发,城市的防御职能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外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中,就已出现了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在我国古代也曾经出现过一套城墙如长安城、二套城墙、三套城墙如元大都宫城、皇城和内城,每套城的城外都有沟壑,这样的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就是从防御方面出发。
同样在国外也出现过了类似的设计,如西亚的巴比伦城拥有两套城墙,中间间隔12M,四周城墙外有很深的沟壑环绕,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再如欧洲的罗马帝国,环地中海地区当时都在罗马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治的范围内修建了大量营寨城,中世纪的欧洲将封建主的城堡修建在山顶或湖边,在其外围开凿人工沟壑、架天桥,这一切都是出入对防御的考虑。
1.2 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古代中外都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我国和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及美洲的奴隶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甚至影响到现在城市規划思想的发展方向。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西方城市建设的

图3-4 《考工记》所绘王城图
图3-5
《永乐大典》所绘周王城图
春秋战国 淹城 位于江苏武进的淹城可能是春秋时期淹国的国都。 它最大的特色是有三重围墙,城墙外环有护城河。三重城墙由 内到外分别为子城、内城和外城,只有西北角有桥可出入,护 城河以独木舟作为交通工具。 淹国国都及淹城遗址(图3-6) 淹国独木舟(图3-7)
图3-26
北宋汴梁城
图3-27 《清明上河图》局部
大都城
(图3-28)。
元大都在规划时有意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的 原则,如方形的平面、棋盘格的道路系统、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布局。但在实际建设中,主持者又根据地形 和实际需要,采用了街巷制和沿街设市。 而整个规划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 系进行漕运,使南方物资能通过水路进入城内,维持了 大都的经济命脉。
•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化 在宗教、思想、艺术、建筑、城市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 平,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与城市史。
• 希腊前期 城市主体建筑都位于高山上以突 出其重要地位 而 希腊化时期则可以在平地 上以其本身的体量和高度来展现 •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 群与建筑群 但是城市总体布局比较凌乱
2、汉代 长安城 汉高祖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 “长乐宫”,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经汉惠帝、汉武帝 历代帝王的修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桂宫、北宫、明光 宫五组宫殿为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仓库等附属建筑的 格局。 西汉都城长安平面示意图(图3-13)
汉长安城外还设有类似卫星城的陵邑,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 的城市群 。 洛阳城 汉魏洛阳城(图3-14) 仿汉建筑(图3-15)
中外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

的意义 。当前 国内分 班式 教育模 式下 的 中小学建 筑需 要完 善 其
习和成长 。 本 文的写作。
功能 、 优 化其 流线 。以便 促进 中小学 生更 加个性 化 、 人 情化 的学 [ 2 ] 脱 中菲 , 周 晶. 开放式 学校 空间环境及利 用[ J ] . 中国教 育 注: 嘉兴 学院建筑 工程 学院的 方晨 阳、 朱婷 两位 同学参 与 了 [ 3 ] 东北师 范大学附属 小学开放 式 学校课 题研 究组 . 开放 式学 校教 育的探 索[ J ] . 中国教 育学刊 , 2 0 0 6, 8 ( 8 ) : 8 . [ 4 ] 长泽悟 , 中村勉 . 国外 建筑 设计 详 图 图集 l O — —教 育设 施
S UN J i a - - q i n FENG J i a n - - q i a n g ZHOU Z h e n
(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c h o o l , J i a x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a x i n g 3 1 4 0 0 0 , C h i n a )
t o c r e a t e a mo r e p e r s o n a l i z e d,h u ma n i s t i c l e a r n i n g a n d g r o  ̄h e n v i r o n me n t f o r d o me s t i c p i r ma r y a n d s e c o n d a r y s c h o o l s .
生 产即商业 ; 商业 与手工 业从农 业 中分离 出来 , 这便 是 人类 的第 二 次劳动大分工 。这种 生产 与生 活方式 的变 化使 单一 的居 民点 产 生了分化 , 出现 了以农 业为 主的 乡村 和以商业 为 主的城 市 … 。 在本 文 中, 主要从 国 内和 国外 两个 方面 , 分别 从理 论和 实践 两个 角度对 该时期的规划理论与实践进行 回顾 和总结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
周代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都体现了天入合一的思想。
如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营建苏州城、越国范蠡营建会稽城时,都是“象天法地,建成大城”、“乃观天文,拟法于紫宫”。
秦朝都城成阳的规划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咸阳城市的设计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天上的种种星象,与人间秩序一一对应。
唐朝都城长安中的十三牌坊里象征十二月加闰月皇城南面四行坊里象征四季,东为春、南为夏、西为秋、北为冬。
明清北京城中南面建天坛。
北面建地坛,东面有日坛,西面有月坛。
另外,兽中四灵“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也在城市布局及地名中得到了体现(图3)。
3、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和相土、形胜思想相比,风水说通过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概念和技法体系。
其思想上也更为成熟。
它通过推测不同方位的“吉凶”来强调城安平面图市布局方位要和命相结合,对城市的选址和布局有深刻的影响。
在城市内部建筑的设置中,也强调通过一定的建筑设施的摆布。
以弥补地方风水的不足,“城市之地。
其正穴多为衙署诸基用,余者不论东南西北,四周总以高地为吉,低处为界水,不可居”。
城墙除了防卫功能以外,也是重要的风水手段。
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内设神守卫,是中国古代城市的理想布局模式。
唐长安城皇城南面的四行坊,不开南北门只开东西门,是为了不冲“王气”。
明清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也受到了风水理论的影响,紫禁城的整体立意。
极为注重“非壮丽无以重威”。
竭力突出其九鼎之尊的地位。
4、数字的应用数字本身是抽象和无意义的,但有时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
在中国古代,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这些思想应用于城市规划,如汉长安城门开三个门洞,唐长安明德门、北京天安门及午门开五个门洞。
唐长安有六街,汉魏洛阳城长九宽六,都城开九门。
采用奇数也与突出中轴线布局有关,中间城门往往为帝王专用。
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图4),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
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的美,这种思想在其规划的米利(Milet)都城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到了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街道、建筑与广场规整划一。
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图5)的划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
希腊化时期卫城和庙宇已让位给喧嚣的广场,广场周围有商店、议事厅和杂耍场等。
古罗马时期,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寨城(图6)。
营寨城有一定的规划模式,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中间是十字形街道,通向东、南、西、北四个城门。
街道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古罗马营寨城的规划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以在被占领地区的市民心中确立向罗马当臣民的认同。
古罗马时期,城市道路笔直宽阔,建设了大量的宣扬统治者功绩的纪念性建筑:广场、凯旋门、记功柱以及供奴隶主享乐用的剧场、斗兽场等。
西方中世纪城市多为有机生长,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逐渐“生长”起来的,很少有按规划建造的(图7)。
由于战争频繁。
城市的设防要求提到很高的地位.产生了一些以城市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
文艺复兴时期,教堂或城堡不再是城市的中心,市政厅广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这标志着神权与封建政权地位的下降以及资产阶级人权地位的上升。
许多城市进行了改建.改建主要集中在一些局部地段,如广场建筑群方面。
三、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西方以神学为中心,上帝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中最好最高的位置。
中国则以体现人间的统治秩序为中心,君王至高无上,城市中以皇宫和官署为中心。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朴素的“天圆地方”的人地观,导致了方格网城市图6 古罗马营寨城图5 西方城市结构单元 图7欧洲中世纪主要城市肌理形态的形成。
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皇权至上、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
有机生长是西欧中世纪城市建设的主线,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逐渐“生长”起来的,建筑群具有优美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统一且多样化。
而规则布局则是中国封建城市建设的主线,反映中国封建城市建设与发展成就的主要是都城和一些府城,是政府主观意志的产物,其城市设计突出了皇权的无处不在。
文艺复兴时期,人与自然的大发现使西方人地关系产生彻底的“天人分离”,人的价值理性得到了充分张扬。
西方城市规划中出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思潮,以各种几何形状作为城市形态构想,城市平面轮廓、结构呈现出一种规则的几何图案模式。
到了十七世纪后半叶,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城市建设中完全占据了统治地位。
在城市建设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如法国的凡尔赛宫。
中国城市建设也讲求中轴对称和主从关系,但其思想根源却来自儒家文化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宗法礼制观念,以强调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图8、9)。
四、中西现当代城市形态比较 1、法国里尔——西方后工业时代的城市中心规划相同点:西欧和中国的城市形态基本上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规则的,中国以都城为代表,西欧以商业交通型城市为代表;另一类是不规则、蛛网状的。
中国的工业、商贸城市都属此类,西欧以城堡型或要塞型城市为代表。
这种现象说明西欧与中国城市都同时沿着两条路线并行发展,一条是有意识的布局,以人的意志为主导的发展。
另一条是无意识的自组织,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发展。
另外,从道路系统来看,中西古代城市的城墙、城门与城市核心决定了城市主要交通线路,通向城门与市中心的道路为主干道。
不同点: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以都城规划为代表。
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座都城,它们的布局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等级严格的宗法礼制思想。
都城多方正规则布局,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旁三门,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形成一套严整的规划制度。
府城、州、 县城一般也都按这制度布局,差别只是城市规模大小不同,功能区多少不同。
图8中国大街小巷结构和西方城市结构图9中国和西方街道形式西方中世纪代表性城市是法国的卡卡松城和德意志的诺林根城,平面形态为椭圆形,城市中心区为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
城市一般分为教会区、皇室区、商人区,有些城市还有学院区、修女院区(牛津、威尼斯等)。
城市道路系统不规则,弯弯曲曲,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
街道曲折多变的原因一是城市随地形变化有机生长,二是强调市中心的核心作用,放射环状道路可以起到包围和保护核心区的作用。
市场遍布全城,居民可沿街居住或营业。
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往往只是封建经济中心,以商人为主的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封建政治的力量比较薄弱。
由于西方基督教势力的强大,城市以教堂、市政厅和具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意义的广场为中心,街道由此呈放射状向外伸展,城市轮廓也很自由。
与西方城市相比,中国古代城市一直是主要作为各级封建政权的统治据点而存在的。
虽然也有市场,但很大程度上带有纯粹满足封建主物质消费需要的性质。
市场的主人备受歧视,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被称为“市井小人”,经济活动受到很大限制。
市场的主人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或各级政权的代表及权贵官僚,城市是层层政权控制下的政治中心,是封建统治的强大堡垒。
所以中国古代城市在城市形态上就表现为方正规则布局,宫城居中,道路网的布局及道路尺度基本是考虑哲理或象征意义的需要,而与交通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
从文化及哲学思想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占统制地位,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就表现为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朴素人地观,导致了方格网状的城市形态。
西方的民主文化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就表现为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为中心。
结语: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而从西方古代社会来看,早在古希腊的城邦建设中便出现了希波丹姆模式的城市建设体系。
建筑师从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实用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城镇的形态,从而发展了这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