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案例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一、案例背景。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需要新鲜血液带来创新思维,学校渴望给学生提供实战经验。
于是,[企业名称]和[学校名称]就像两个互相看对眼的小伙伴,一拍即合,决定开启一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奇妙之旅。
二、合作模式。
1. “课程定制”——知识与实践的完美对接。
企业的专家们走进学校的课堂,他们可不是来打酱油的。
这些专家就像超级大厨,把企业里那些真刀真枪的实战案例当作食材,精心烹饪出一道道独特的课程大餐。
比如说,在[专业名称]的课程里,就加入了[企业特定项目]的实际操作流程讲解。
同学们不再是对着枯燥的理论书本打瞌睡,而是像打游戏通关一样,在真实的项目情境里学习知识,那叫一个带劲!2. “实习直通车”——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过渡。
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了“实习直通车”项目。
就像坐高铁一样,同学们可以直接从校园这个站台,快速、平稳地抵达企业的职场站台。
企业专门为实习生设立了一对一的导师制度,这些导师就像游戏里的高级玩家,带着新手小白(实习生)一路升级打怪。
实习生们不仅能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还能提前适应职场的节奏和氛围。
有个同学刚去实习的时候,连打印机都不会用,笨手笨脚的,但是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很快就成为了部门里的得力小助手,还参与了重要项目的一部分工作呢!3. “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学与实践的双重加持。
学校的老师们也没闲着,他们有机会到企业里挂职锻炼。
这就好比老师们去企业里“进修武功”,回来就能在教学中使出“企业实战”的绝招。
一位[学科名称]的老师去企业待了半年后,再回到课堂上,那讲课风格完全变了样。
以前是干巴巴地讲理论,现在是绘声绘色地分享企业里的趣闻轶事和实际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
同学们都特别爱听,觉得老师变得超级酷,而且能从老师的故事里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三、合作成果。
1. 学生的华丽变身。
经过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培养,学生们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
他们毕业的时候,不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是能文能武的职场小达人。
会计专业典型案例(1)
三段式实习新格局,引进代理记账公司我校地处胶州市广州南路,学校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理想的育人场所。
我校会计专业创办于1985年,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是重点专业。
自2012年开始,尤其是近两年启动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示范校建设以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在合作中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我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一、实施三段式实习格局的的背景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不同,高等教育重在理论学习,中职教育重在动手能力培养。
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日常的技能教学实践是常态化的程序流程,为了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技能联系实际”,对口型的毕业实习就显得更加重要。
毕业实习是学生运用平时学到的会计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查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否胜任会计工作,最好的检验就是学生亲自进行实际操作。
为此,校内的模拟实账训练和毕业对口实习就成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它把学校和工作单位有机地连接起来,大大地缓解了学生毕业的心理压力专业压力,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多年来,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安排到实习单位进行会计对口毕业实习的比例很低,绝大部分学生被安排到工厂、超市等单位,从事着与会计专业无关的装配、理货等工作。
少部分学生即使能够到会计岗位实习,而真正能参与到会计工作的又是寥若晨星,学生实习时日常所做的工作,无非就是原始凭证的核算和统计等边缘性工作。
学生根本无法按时保质地完成会计实习。
学生和家长对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的怨言颇多,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信誉。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毕业时大部分年龄都不满十八周岁,不具备报考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的条件;另一方面是学生在校两年学习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即便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找到了和会计相关的工作,也无法很快适应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广东精品资源共享课 校企合作佐证材料
广东精品资源共享课校企合作佐证材料广东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一项校企合作的教育项目,旨在促进广东省内高校和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下是一份佐证材料,展示了广东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材料一:校企合作的案例广东省某高校与当地一家知名企业合作开设了一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创新科技与企业发展”。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课程内容包括企业发展案例研究、创新科技应用等。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案例,深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
课程的开设不仅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双方的合作共同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二: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广东省教育厅与多家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建立了广东精品资源共享平台。
该平台旨在整合广东省内各高校和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平台上有丰富的教学视频、教材、案例分析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使用。
通过共享平台,高校和企业能够相互借鉴和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平台的建设不仅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也为广东省内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材料三:校企合作的成果广东省某高校与一家知名企业合作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该课程,学生们得以深入了解企业的创新创业过程,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的指导下,学生们组队完成了一项创新创业项目,并在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这一成果不仅为学生们赢得了荣誉,也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树立了榜样。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们得到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企业也获得了创新的灵感和人才的输送。
广东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校企合作为高校教育和企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共享资源和开展合作项目,校企双方能够互利共赢,促进彼此的发展。
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案例
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建设案例一、校企合作的缘起。
在一个充满创新和机遇的时代,咱们学校和[企业名称]就像是两个惺惺相惜的小伙伴,一拍即合决定搞点大事情。
学校呢,有一群充满创意和知识的小年轻,也就是咱们这些学生啦,满脑子都是新奇的想法。
企业呢,有着丰富的资源、先进的设备还有对市场需求敏锐的嗅觉。
企业发现啊,现在智能家居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市面上很多产品功能还不够完善,用户体验也有待提高。
学校这边呢,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一直想找个实际项目来大展身手。
就这么着,一个关于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生产实践项目就开始萌芽啦。
二、项目的筹备阶段。
1. 组队。
首先就是要组建项目团队,这就像搭积木一样,每个部分都得找对人。
企业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团队,他们就像是战场上的老兵,沉稳又有战斗力。
学校这边呢,通过选拔,挑出了一群各个专业的学霸,有擅长编程的“代码大神”,有对电路设计得心应手的“电路小能手”,还有对产品外观设计有独特眼光的“创意达人”。
大家凑在一起,那感觉就像是超级英雄们组成了复仇者联盟。
2. 需求调研。
这个环节就像是侦探去寻找线索一样。
企业的市场调研人员带着同学们深入到各个家庭、小区,去问大家对智能家居有什么期待。
有人说想要一进门就自动开灯、开空调,最好还能根据心情播放音乐;有人抱怨现在的智能设备操作太复杂,希望能简单点。
同学们就把这些需求都一一记下来,回来之后就像研究宝藏地图一样,仔细分析每个需求背后的技术要点。
3. 制定计划。
有了需求,接下来就是制定计划了。
这就好比是一场长途旅行之前要规划路线一样。
企业的项目经理和学校的指导老师坐在一块,拿着小黑板写写画画。
什么时候完成硬件设计,什么时候进行软件编程,什么时候测试,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且还预留了一些时间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毕竟谁也不知道在这个项目的“旅途”中会不会遇到一些小怪兽呢。
三、项目的实施阶段。
1. 硬件开发。
硬件开发就像是盖房子打地基一样重要。
校企合作工作案例
校企合作工作案例一、合作背景。
咱这有个时尚学院,那里面的学生一个个都满脑子时尚创意,就像一个个小火苗似的,就等着机会燃烧呢。
然后呢,有个本地的服装厂,规模不算小,但是产品风格有点老气,就像个老古董似的在市场上晃悠,销量也不咋地。
这服装厂老板心里急啊,想着得找点新鲜血液注入进来。
这时候,就有人牵线搭桥,时尚学院和服装厂就这么看对眼了,打算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校企合作。
二、合作方式。
1. 人才输入与实践基地。
时尚学院直接把大三的学生“打包”送到服装厂实习。
这对学生来说,就像一群小鸟出笼,终于能去真正的时尚战场大展身手了。
服装厂呢,就把这些学生当成宝贝,专门给他们腾出一块地方做实践基地。
在这基地里啊,学生们可不受约束,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大胆地去尝试。
比如说有个学生叫小敏,她一直对复古风有独特的见解,来了之后就跟厂里的老师傅说:“叔啊,咱能不能把这衣服的领口改改,弄成那种中世纪欧洲贵族的那种荷叶领。
”老师傅一开始还半信半疑,但是想着让孩子试试呗,结果这衣服一经推出,还真受到不少年轻人的喜爱。
2. 企业导师进课堂。
服装厂也不含糊,派了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去时尚学院当导师。
这些老师傅一进课堂,那可就像一阵不一样的风刮进来了。
他们可不会跟你讲那些文绉绉的理论,上来就给学生们看衣服的样板,讲怎么做衣服最省料又好看。
有个老师傅叫王师傅,他拿着一件衣服就说:“同学们,你们看这衣服的缝线,这就像人的脊梁骨,要是歪了,这衣服穿着就不得劲儿,而且还不结实。
”学生们听了觉得可新鲜了,比以前光听那些书本知识有意思多了。
3. 项目合作。
双方还一起搞项目。
比如说,服装厂想推出一个新的系列,针对年轻的上班族。
时尚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就一起开动脑筋。
老师们从市场调研的专业角度出发,带着学生去写字楼里给那些年轻白领做问卷调查,问人家喜欢啥样的款式、颜色,平时上班穿衣服有啥困扰之类的。
学生们就根据调查结果开始设计草图。
有个小组设计了一套可拆卸的西装套装,就是外套可以变成马甲,裤子可以变成七分裤,还能搭配不同的配饰,一下子就解决了年轻上班族想要在工作和休闲之间轻松转换着装风格的问题。
建筑 高校 国有企业 校企合作 案例 经验做法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活动。
在建筑领域,校企合作可以为高校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
在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进行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案例和经验做法,来说明建筑领域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
案例一:某国有建筑企业与高校合作1.1 案例背景某国有建筑企业与知名高校合作,共同开展建筑新材料研发项目。
1.2 合作内容高校提供科研团队和实验室支持,进行新材料的研发和试验工作;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实际应用场景,协助高校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推广。
1.3 合作成果该合作项目取得了多项新材料研发成果,并成功应用于企业的建筑项目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验做法一:项目目标明确、资源互补企业和高校在合作初期,要明确项目目标和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
高校提供科研力量和创新思路,企业提供实际场景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案例二:另一国有建筑企业与高校合作2.1 案例背景另一国有建筑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开展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目。
2.2 合作内容高校提供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和设计方案,企业提供建筑施工和应用实践支持,共同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在企业项目中的应用。
2.3 合作成果通过双方的合作努力,企业成功应用了绿色建筑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环保效果和社会声誉。
经验做法二:注重人才培养、长期合作企业和高校在合作中要注重人才培养和长期合作。
通过合作项目,企业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和科研机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建筑领域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案例和经验做法的共享,希望可以为其他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共同推动建筑领域的校企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在建筑领域,国有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升级,还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建议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建议一、案例背景。
咱就说有这么个学校,是个职业技术学院,主打计算机相关专业。
还有个本地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那在做电商平台和软件开发方面是小有名气。
这俩一合计,就开启了校企合作之旅。
二、合作方式。
1. 课程共建。
学校这边呢,原来的计算机课程有点老套,都是些理论,学生听着就犯困。
企业就派了几个技术骨干到学校,和老师一起重新规划课程。
比如说,把原来那种干巴巴讲数据库理论的课程,改成了“跟着电商平台建数据库”。
就像盖房子似的,先规划好结构,再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码数据。
这样学生一边学理论,一边就知道这东西在实际中咋用了。
而且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还会定期到学校开讲座,讲的都是行业里最新鲜热乎的事儿,像什么新的编程语言刚冒头,怎么在手机APP开发里应用新技术这些。
这可比课本上那些老掉牙的知识有趣多了,学生们一个个眼睛都放光。
2. 实习就业一体化。
企业直接在学校设立了实习基地。
到了大三,学生就可以到这个基地实习了。
公司给学生安排一对一的导师,这些导师可不是那种光会指手画脚的,都是在项目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
比如说有个学生小明,他对电商平台的前端开发感兴趣,他的导师就带着他从最基础的页面布局开始做,一步步到实现各种炫酷的交互效果。
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就像一个大筛子,把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直接就留下来了。
这对学生来说,那可是省了找工作的不少麻烦事儿。
就像坐直通车一样,直接就从学校开到了企业的正式岗位上。
3. 教师企业培训。
学校的老师也不能老是闷在校园里啊。
企业定期会组织教师到公司进行培训。
就像老师们放了个假,到企业里去“充电”。
老师们到了企业,跟着项目团队一起工作,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
比如说有个李老师,以前教网页设计,在学校里就是按课本教学生怎么用软件。
到了企业培训后,他才知道原来网页设计还得考虑用户体验、网站的性能优化这些深层次的东西。
回来再给学生讲课时,那可就不一样了,讲得那叫一个生动,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好像换了个人似的。
职业教育优秀订单班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模式逐渐成熟,订单班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本文将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与某知名企业合作的优秀订单班为例,探讨职业教育订单班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
二、案例简介某职业技术学院与某知名企业于2016年联合开设了“XX企业订单班”。
该订单班旨在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就业保障。
以下是该订单班的详细介绍:1. 人才培养目标订单班培养目标为:掌握XX行业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适应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培养模式(1)课程设置:订单班课程设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企业实践课等。
其中,企业实践课占比约30%,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
(2)师资力量:订单班师资力量由学院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学院教师负责专业理论教学,企业技术人员负责实践技能教学,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
(3)教学资源:学院为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
3. 毕业生就业订单班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就业岗位包括生产操作、技术支持、管理、销售等。
毕业生普遍受到企业好评,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案例分析1. 校企合作优势(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2)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2. 订单班特色(1)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实用性强。
(2)师资力量强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1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教育体系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在2021年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校企合作案例,展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在这一领域的努力与成就。
案例一:高职院校与制造企业的合作某高职院校与一家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了实践教学基地,并制定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训课程。
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得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锻炼,培养了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制造企业从中获得了优秀的人才储备,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案例二:大学与科技公司的合作一所知名大学与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开展了创新研究项目。
双方共同设立了创新实验室,并组织了一支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科技公司提供了资源支持和资金投入,大学得到了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并能够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实际中,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案例三:职业学校与酒店集团的合作一所职业学校与一家知名酒店集团合作,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
学校与酒店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规定了实习岗位的安排和薪资待遇。
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还有机会到酒店集团实地实习,学以致用。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也为酒店集团输送了优秀的管理人才。
以上仅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推动的校企合作的几个典型案例。
这些案例充分展示了校企合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以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
同时,企业与学校的紧密联系也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作为推动校企合作的平台,致力于搭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战略落地。
通过举办各类校企合作交流活动、发布案例研究和最佳实践指南,学会不断促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优化。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方案(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案(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案资料1. 背景分析•中国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缩短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周期。
•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获得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并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2. 目标与意义•目标: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意义: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3. 方案主要内容3.1 学校角色•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共同推动产教融合。
•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统筹校企合作项目。
•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开设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3.2 企业角色•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供资源支持与指导。
•开展企业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
•提供实习岗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参与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对接。
3.3 政府角色•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建立校企合作项目评估与监督机制。
•投入更多资金,支持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提供政策咨询与指导,推动产教融合事业发展。
3.4 流程与机制1.双方确定合作意向,签订合作协议。
2.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合作计划与目标。
3.学校提供学生实习机会,企业提供实践指导。
4.双方定期评估合作效果,调整合作方向。
5.根据合作成果,继续拓展更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合作。
4. 预期效果•提高学生就业率,缩短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转变周期。
•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加强校企交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以上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案资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5. 实施计划5.1 资源整合与对接•建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并聘请专业团队负责统筹校企合作项目。
•制定资源整合计划,明确学校和企业各自提供的资源与需求。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便于信息共享和项目对接。
校企合作教材案例
校企合作教材案例一、合作背景。
这职业学校的烹饪专业啊,以前用的教材有点“老古板”。
理论知识倒是不少,可就是跟实际厨房那热火朝天的场景有点脱节。
再看看那家连锁餐厅,那大厨们一个个手艺高超,做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顾客天天排队。
但是呢,餐厅也面临一个小问题,就是新招来的小厨师虽然有点基本功,可还得花不少时间重新培训才能真正上手。
这时候,学校和餐厅就像两个互相看对眼的小伙伴,一拍即合,决定合作编写一本专门的烹饪教材。
二、教材编写过程。
1. 组建梦幻团队。
学校这边派出了最有教学经验的烹饪老师,这些老师那可是理论知识的“大拿”,什么食材的营养成分啦,烹饪背后的科学原理啦,都门儿清。
餐厅呢,毫不犹豫地把自家的招牌大厨推了出来。
这些大厨可不得了,他们手上掌握着餐厅最机密的菜谱,还有那些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总结出来的小窍门。
然后,这两拨人就凑一块儿啦。
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互相不适应呢。
老师们说话文绉绉的,什么“食材的分子结构在烹饪过程中的变化”,大厨们就有点懵,说:“啥分子结构啊,咱就说肉怎么炒得嫩就行了呗。
”大厨们一开口就是“这道菜啊,油得烧到几成热,下菜的时候得眼疾手快,不然就糊锅了”,老师们也得琢磨琢磨这“几成热”到底是多少度呢。
2. 内容大融合。
大家磨合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干正事了。
教材的第一章是关于食材的选择。
老师们讲了各种食材的种类、产地、季节性,大厨们就补充说:“选食材啊,不光要看产地,还得看新鲜度。
就像挑鱼,眼睛得清亮,鳞片得完整,这鱼才新鲜,做出来才好吃。
”到了烹饪技法那部分,那可就更精彩了。
大厨们把自己拿手的煎、炒、烹、炸、炖、烤等技法,详细地演示出来,还配上了餐厅厨房的实际操作照片。
老师们就在旁边解释每种技法背后的物理和化学原理。
比如说,煎牛排的时候,为啥要先高温煎制表面,再用小火慢慢煎里面。
老师们就说:“这高温煎表面啊,是为了快速锁住肉汁,让牛排口感更嫩,这里面可涉及到蛋白质的变性等科学知识呢。
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案例
烹饪专业校企合作案例一、学校与当地知名餐厅的合作。
1. 合作的缘起。
我们学校的烹饪专业那可是小有名气,但总觉得少了点啥。
有一天,校长去了一家在城里超火的餐厅吃饭,那菜一端上来,校长眼睛都亮了。
心里想啊,“咱学校的学生要是能在这儿学学实战经验,那可不得了。
”于是呢,校长就厚着脸皮去找餐厅老板聊合作的事儿。
餐厅老板一听,也觉得挺靠谱,想着能从学校招来有基础的小年轻培养成大厨,多好的事儿啊。
2. 合作模式。
就这样,校企合作就开始啦。
学校会定期安排烹饪专业的学生到餐厅去实习。
实习可不是去打杂的哦,那可是真刀真枪地上阵。
学生们一开始跟着师傅打下手,从洗菜、切菜这些基础活儿干起。
不过可别小瞧这些,在餐厅里洗菜都有讲究,什么菜用什么温度的水,切菜的大小、形状都有门道。
然后呢,慢慢就开始学做一些简单的菜品。
餐厅的大厨们就像带徒弟一样,手把手地教。
大厨们可严格了,要是哪个学生做的菜味道差一点或者摆盘不好看,就会被念叨半天。
不过学生们也知道这是为他们好,都学得可认真了。
学校这边呢,也没闲着。
学校会根据餐厅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比如说餐厅最近新推出了一系列创意菜,用到了很多分子料理的技术,学校就赶紧把这方面的知识加到课程里。
3. 成功案例。
有个叫小李的学生,在学校里成绩就不错,但总觉得自己做的菜缺点啥。
到了餐厅实习后,在大厨的指导下,他像是开了窍一样。
有一次,餐厅要做一个重要的宴会餐,小李负责做一道传统的糖醋鲤鱼。
他把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和在餐厅学到的技巧结合起来,把鲤鱼做得那叫一个色香味俱全。
鲤鱼炸得外皮酥脆,糖醋汁调得酸甜可口,上桌的时候,客人赞不绝口。
后来小李毕业就直接留在了这家餐厅,现在都成了小有名气的厨师了呢。
二、烹饪专业与酒店集团的合作。
1. 双向奔赴的合作。
这个酒店集团可大了,旗下有好多家酒店,分布在各个城市。
他们一直想找一个靠谱的烹饪专业学校来给他们输送人才。
我们学校呢,也想给学生找一个更大的平台。
就像两个互相看对眼的人,一拍即合。
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案例
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案例在咱们这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职业教育领域啊,有一个特别有趣又超级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那就是本地的一所烹饪职业院校和一家知名酒店之间的合作。
这所烹饪职业院校呢,就像一个充满潜力的小宇宙,里面全是对烹饪充满热情的未来大厨们。
不过呢,你也知道,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有时候就像纸上谈兵,虽然有各种理论知识和在模拟厨房的一些练习,但和真正的厨房战场还是有点区别的。
而那家酒店呢,那可是在餐饮界大名鼎鼎的。
他们的厨房就像一个魔法厨房,每天要炮制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来满足来自五湖四海的食客。
可是呢,酒店也有自己的小烦恼,就是员工的流动有时候比较大,而且想要招到那种既有扎实基本功,又对酒店文化和菜品风格快速上手的厨师也不容易。
这时候啊,校企合作的火花就擦出来了。
烹饪职业院校和酒店达成了一个超酷的合作协议。
首先呢,酒店的大厨们会定期到学校去,那场面可真是星光熠熠啊。
大厨们一到学校,就像武林高手传授秘籍一样,给学生们讲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实战经验。
比如说,怎么根据不同季节食材的特点,快速调整菜单,还能让菜品保持新鲜和美味。
而且大厨们还会分享一些在酒店厨房遇到的紧急情况,像突然来了一大桌重要客人,要求短时间内做出一桌高规格的宴席,这时候怎么合理安排人手,高效地把菜做出来。
反过来呢,学校会挑选优秀的学生到酒店去实习。
这对于学生来说,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们从学校相对单纯的学习环境一下子进入到酒店忙碌的后厨,刚开始的时候眼睛都看不过来。
很快他们就适应了,因为酒店会给他们安排专门的师傅,这个师傅可不是光让他们打下手的,而是真的一点点教他们。
比如说,如何巧妙地处理海鲜,既保持海鲜的鲜味又能让它的卖相超棒;还有怎么在高峰期保持冷静,像个有条不紊的小陀螺一样快速出餐。
酒店还会和学校一起开发一些新的菜品呢。
学校的老师们有深厚的理论知识,酒店的大厨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两拨人凑在一起,就像一场创意大爆炸。
有时候是把传统的本地菜加入一些新的西餐元素,搞出个中西合璧的新菜品;有时候是根据酒店顾客的特殊需求,开发一些养生又美味的新菜肴。
校企合作文案短句
校企合作文案短句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作文,希望能符合您的要求: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发展迅速的时代,校企合作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校园和企业的发展之田。
它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能带来诸多好处的妙方。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的朋友小李,在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机械制造专业。
他们学校和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机械制造企业展开了深度的校企合作。
起初,小李和他的同学们对这个合作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觉得可能就是走个形式。
然而,真正参与进去之后,他们才发现,这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企业派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到学校,给他们授课。
这些老师傅可不像学校里的老师那样照本宣科,他们讲的全是实打实的操作技巧和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状况。
比如说,有一次老师傅讲到在加工一个零件时,因为一个极小的尺寸偏差,导致整个产品报废,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这个故事听得小李他们那叫一个紧张,也让他们深刻明白了精确测量和严格操作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学校还组织他们到企业去实地参观学习。
小李说,那场面,可比在课本上看图片震撼多了。
宽敞的车间里,一排排先进的机器轰鸣作响,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他们看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流程,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容不得半点马虎。
最让小李兴奋的是,他们有机会亲自上手操作一些简单的设备。
他还记得第一次操作数控机床时的紧张和激动,手心里全是汗,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生怕出一点差错。
好在旁边有企业的师傅耐心指导,让他顺利完成了任务。
到了实习阶段,小李和同学们直接进入企业实习。
这时候,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工作的压力和责任。
不再有学校里老师的宽容和照顾,一切都要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
小李被分配到了一个生产小组,和其他工人一起完成生产任务。
刚开始,他总是跟不上节奏,不是操作失误,就是效率低下。
但他没有气馁,虚心向同事请教,下班后自己还琢磨练习。
渐渐地,他适应了工作的节奏,能够熟练地完成各项任务,还得到了组长的表扬。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案例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案例在地方本科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道路上,[院校名称]和[企业名称]的校企合作堪称一个超棒的范例。
一、合作的缘起。
话说这[院校名称]啊,一直寻思着怎么能让自己的学生一毕业就成为职场小能手,而不是那种只懂理论的“书呆子”。
而[企业名称]呢,也在发愁,到处找那种有潜力、专业知识扎实,还能快速适应企业节奏的新鲜血液。
这就像两个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看到了彼此的光亮。
有一次,学校的就业办老师参加一个行业交流会,正好就和[企业名称]的人力资源总监聊上了。
一聊才发现,双方的需求那是高度匹配啊。
学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师资,一群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企业呢,有前沿的技术、真实的项目和实战经验丰富的工程师。
这就像是梁山一百零八将,各自有各自的本事,凑一块儿就能干大事。
二、合作模式。
1. 课程共建。
企业的专家走进学校的课堂。
这些专家可不像学校里那些一本正经的老师,他们一来就带来了企业里的“热乎事儿”。
比如在[专业名称]的课程里,企业专家就把他们正在做的一个项目案例带了过来。
不再是书上那些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我们现在做这个项目,遇到了这个技术难题,该怎么解决呢?”这样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一下子就来劲了,感觉自己像是真的在企业里干活儿一样。
学校的老师也没闲着,他们根据企业的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以前可能有一些课程内容是比较过时的,现在都换成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就好比给汽车换了新的发动机,一下子动力十足。
2.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
[企业名称]在学校里设立了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
这个基地可不得了,里面的设备都是和企业里一模一样的。
学生们在这儿就像在企业的小分部一样。
企业还派专人来指导学生实习,这些指导老师就像游戏里的NPC,随时给学生发布任务,又随时给他们指点迷津。
而且啊,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不是打打杂就算了。
他们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做起,逐渐深入。
比如说在开发一个新的软件项目时,大一、大二的学生可能先做一些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大三、大四的学生就能参与到核心模块的开发了。
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学案例
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学案例一、故事的开始。
在咱们学校,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项目,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旅程。
学校呢,有一群充满活力和奇思妙想的学生,他们就像一群小探险家,对创业充满了热情。
而企业那边,是一家当地小有名气的咖啡连锁企业,他们就像是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商业的海洋里已经航行了很久。
这两方一凑,就像魔法棒点了一下,一个超酷的想法冒了出来——在校园里打造一个独特的咖啡梦工厂。
二、教学与实践融合的过程。
1. 课程改革。
学校的老师们可是出了大力气。
他们把传统的课程进行了大变身,就像给老房子重新装修一样。
以前那些枯燥的理论课,现在都和咖啡创业项目紧密联系起来。
比如说,市场营销课不再是光讲那些书本上的案例,而是直接把校园咖啡梦工厂当成真实案例。
老师会问同学们:“咱们这个咖啡梦工厂,怎么在校园里吸引那些每天忙得像小陀螺一样的学生来喝咖啡呢?”同学们就得像小侦探一样,去调查同学们的喜好,分析校园里不同地方的人流量,就像在解一个超级有趣的谜题。
2. 企业导师进校园。
企业那边也不含糊,派来了几位超级厉害的咖啡师和市场营销专家当导师。
这些导师就像超级英雄一样,一进校园就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他们可不像那些只会在讲台上干巴巴讲课的人。
比如说那位咖啡师导师,他在课堂上就像个魔术师。
他拿着咖啡豆,一边给同学们讲解咖啡豆的产地、烘焙程度对咖啡口感的影响,一边就像变魔术似的做出一杯杯香气四溢的咖啡。
同学们眼睛都看直了,学习热情高涨得就像小火苗遇到了大风。
3. 学生实践。
同学们在这个项目里那可是真正的主角。
他们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就像一个个小创业团队。
有负责寻找最佳店面位置的小组,他们拿着小本子在校园里到处跑,一会儿测量这里到教学楼的距离,一会儿观察那里的环境是不是适合同学们休闲聊天。
还有负责设计咖啡包装的小组,他们脑洞大开,把校园里的标志性建筑、同学们的卡通形象都画到了包装上,想要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校园咖啡风格。
三、遇到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马克思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马克思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话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超级伟大的思想叫马克思主义。
虽然这一理论高深又厉害,但要是只停留在书本上,那可就有点可惜啦。
于是,就有了一些超级有趣的“马克思校企合作”的故事。
就拿某所工业大学来说吧。
这所大学那可是满脑子的科学知识,但是感觉学生们对社会结构、经济运行规律这些深层次的东西理解得还不够透彻。
这时候,马克思主义就大摇大摆地来敲门啦。
学校和当地的一些企业达成了合作。
这些企业呢,从生产小零件的工厂到大型的制造企业都有。
在课程设置方面就玩出了新花样。
以前那些干巴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现在可不一样了。
老师们会带着学生到企业里去实地考察。
比如说,在一个汽车制造企业里,老师就指着流水线上的工人说:“同学们啊,你们看,这就是马克思说的劳动价值的创造啊。
每个工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劳动,把一个个零件组装成一辆完整的汽车,这汽车的价值就包含了工人们的劳动价值呢。
”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那些抽象的理论就在眼前的这些忙碌的身影和一堆堆零件里。
企业也没闲着。
他们从学校请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给企业的管理层讲课。
有个企业老板以前只想着怎么多赚钱,把员工当“赚钱机器”。
专家就说了:“您这可不行啊,马克思说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您得尊重员工,给他们好的待遇,让他们有积极性,这样企业才能长远发展。
”这老板一听,觉得太有道理了。
后来他改善了员工的福利,结果员工们工作效率大增,企业的效益也越来越好。
还有啊,在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方面,这校企合作也是玩得贼溜。
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候,会专门让学生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分析企业的运营模式。
有个学生在实习报告里写道:“我发现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像马克思说的,要遵循价值规律。
它既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又要适应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结构。
这就像一场在经济大海里的航行,价值规律就是那指南针。
”这种马克思校企合作,就像是给理论和实践搭了一座特别结实又好玩的桥。
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在室内设计这个充满创意与挑战的领域,有这么一个校企合作的精彩故事,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主角是我们的学校和一家超酷的设计企业。
一、相遇相知:合作的开端。
我们学校的室内设计专业一直想给学生们来点不一样的实战体验,不能光在教室里对着书本纸上谈兵啊。
正好呢,有一家在本地小有名气的室内设计企业,他们也在发愁,怎么能找到一群既有新鲜创意又有扎实基本功的年轻人加入他们的团队。
就像两颗孤独的星星在寻找彼此,学校和企业一拍即合,决定开展校企合作。
这个企业可不是那种古板的老派公司,他们做过好多超级酷炫的项目,从时尚的单身公寓到豪华的别墅,各种风格都能驾驭。
而我们学校呢,有一群对室内设计充满热情的小年轻,满脑子都是新奇的想法,就等着一个大展身手的机会。
二、合作模式:独特的“1 + 1 > 2”1. 课程植入。
企业的设计师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他们可不是来简单讲讲大道理的,而是直接把企业正在做的项目案例拿出来,让学生们参与分析。
比如说,有一个商业空间的设计项目,设计师就详细地给同学们讲解从客户需求调研,到空间规划,再到最后的软装搭配的每一个环节。
同学们就像置身于真实的职场战场,眼睛里都闪着兴奋的光。
这种课程植入就像是给原本有点枯燥的理论课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2. 工作室项目实践。
学校专门腾出了几间教室,打造成校企合作的工作室。
这里就像一个创意的魔法空间,企业把一些小型的室内设计项目放到工作室里,让学生们组队去完成。
每个小组就像一个小小的设计公司,有负责创意构思的,有擅长绘制图纸的,还有精通电脑建模的。
企业的设计师则作为导师在旁边指导,偶尔还会来个小小的“刁难”,问一些让学生们抓耳挠腮但又能激发无限创意的问题。
三、实战成果:惊艳的蜕变。
1. 学生的成长。
在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学生们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迅速成长。
以前那些只会在图纸上画几笔简单线条的小菜鸟,现在都能独立完成一套完整的室内设计方案了。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订单班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订单班今天咱就唠唠校企合作里超酷的订单班。
一、缘起:企业的人才渴望与学校的育人方向一拍即合。
就说那[企业名]吧,在行业里那可是响当当的大企业。
他们呢,有一个特别头疼的事儿,就是老招不到一上手就能干得八九不离十的员工。
招来的新人得花老长时间培训,还不一定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
这时候啊,旁边的[学校名]可就进入他们的视线了。
[学校名]在专业教育这块那也是相当有一套,一直想让学生们一毕业就能顺利就业,而且能在岗位上发挥大作用。
这企业和学校的想法就像齿轮一样,一下子就咬合上了。
于是,订单班就这么热热闹闹地开办起来了。
二、订单班的独特之处:定制化的人才培养。
1. 课程设计超贴心。
订单班的课程那可不像普通班那样“一锅炖”。
企业的专家和学校的老师们坐在一起,那是开了一轮又一轮的会。
比如说,企业说他们特别需要员工能熟练操作一种新的[设备名称],那学校立马就把这个设备的操作、维护啥的加到课程里。
像什么企业文化课也不能少,学生们在课堂上就了解企业的风格、理念,感觉就像提前入职了一样。
2. 师资配备超强大。
这里的老师那可都是“豪华阵容”。
学校的骨干教师负责打基础,把专业知识讲得透透的。
企业的技术骨干也没闲着,时不时就来给学生们上实战课。
我就听说有个企业的老师傅,那可是有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他来上课的时候,就像个行走的知识宝库。
他一边讲一边演示,那些学生眼睛都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一点干货。
三、学生的成长:从校园小白到职场小能手。
1. 学习就像玩升级游戏。
在订单班里的学生可带劲了。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的东西都是将来在企业里要用的,所以学习的动力那是杠杠的。
就像有个学生小王,以前在普通班的时候学习有点懒散,进了订单班之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他说:“我现在每学会一个技能,就感觉自己像游戏里升了一级,离最后的大boss(也就是顺利入职企业)又近了一步。
”2. 实践机会多到爆。
企业为了让这些未来的员工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提供了超级多的实践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积极探索“六个共同”模式校企合作
发展技工教育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决策部署,借鉴德国以企业为主导、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坚持产教结合、合作培养的思路,探索建立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共同设置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招生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开展教学实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六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培育面向市场需求的产业技术工人,为推动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2017年,全省培养技能人才38.7万人,技工院校就业率达98%,稳居全国前列。
一、共同组建协调指导机构。
充分发挥企业既掌握行业先进技能又贴近市场用工需求的突出优势,搭建“百校千企”合作平台,组织100家技工学校与1000多家企业开展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协调指导委员会,以联合办学形式,让企业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参与技工教育发展。
委员会一般由技工学校校领导任组长,企业方人力资源、培训等部门负责人和技工学校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学生处处长任组员。
具体运行中,一般先由企业提出人才培养需求,再由学校组织行业调研,校企双方形成共识后,共同邀请有关专家、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等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专业评估,力求做到项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委员会还定期举行校企合
作联席会议,检查教学方案实施情况,开展教学质量审议评估,对学校、企业和学生形成三方约束,确保校企合作高水平发展。
二、共同设置专业课程。
广东省积极推动技工学校建立与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着力培养应用性专业技能人才。
一是在专业设置上,建立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紧扣广东现代产业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实际,推进省级示范性品牌专业建设,新开设了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物联网、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等校企合作特色专业,全省开设专业总数超过400个,覆盖行业20多个。
同时,遴选出一批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质量好的品牌专业,面向社会发布,引导学生报考。
例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顺应广东打造花都汽车产业基地的战略需求,与东风日产、广汽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建智能化汽车技术、汽车营销等专业,每年培养技能人才600多人。
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校企联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教辅材料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定期召开研讨会、诊断会、评审会等,不断完善专业课程,实现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
例如,东莞市技师学院与东莞庆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课程,共同剖析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提炼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编制形成完整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广东省技师学院因课程设置严格按照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定制,学生就业率达100%。
三、共同制定招生方案。
广东省将“招生即招工”作为校企合
作办学的重要方向,由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制定招工招生方案,“量身定制”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
一是按需招生。
企业综合考虑结构调整、产能状况等因素,提供3—5年的人才需求情况,学院根据自身资源与企业协商确定招生规模。
例如,深圳技师学院与华晨宝马合作培养汽车技术高技能人才,双方根据华晨宝马未来实际用工岗位和培养技术精英的需求,组建两个宝马班,每班16人,实行小班教学。
二是择优录取。
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简章和录取标准,企业派员参与命题评卷、面试等各环节工作,共同协商确定录取名单,确保“好中择优”录取学员。
例如,珠海市技师学院与珠海中车装备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出题并开展专业技术笔试和面试考核,从学院电气技术系、机械技术系的300多名学生中选拔出92名学生组建中车学徒制班。
三是学费补贴。
以全额补贴或补助的方式,由企业分摊部分学费,帮助学生完成学业,部分企业还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加大对优秀学生、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
例如,中山技师学院与中山市力泰电子工业公司开办双制班,由企业全额支付学费;东莞市技师学院的双制班,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每月补助1200—1800元,毕业后留在企业工作一年补助1万元、工作两年补助2万元。
四、共同组建教学团队。
整合学校、企业师资力量,既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加入教学团队、开展现场教学,又组织专业教师接受企业实训、建设“双师型”队伍,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教学针对性、专业性。
一是由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主管、财务总监、培训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同学院
专业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共同策划与实施教学,其中基础课程由学校教师负责,技术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以更好发挥各自专长。
例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同广州电缆厂对口合作,教学团队除学校教师外,还包括企业内训师、技术主管、人力资源负责人等12名企业导师。
二是由企业为教师提供技能培训。
建立定期轮训机制,各院系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参加2个月以上的实训锻炼,进一步增强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例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通过与发那科(FANUC)机器人公司共建“FANUC机器人华南地区教育培训基地”,为省内及国内的各类职业院校提供师资培训平台;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与上汽大众设立合作培训项目,4位教师被评为大众SCEP(大众校企合作项目)骨干教师。
五、共同开展教学实训。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在学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等体验式、现场式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一是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
学院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工作室项目主持人,开展“带徒传技”实训教学,方便学生与技能大师同研究、同试验、同交流,传承技能大师的精湛技艺和钻研精神。
例如,广东市轻工技师学院积极传承岭南文化,设立“岭南特色工艺传承基地”,引进60位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建立玉雕、广彩、广绣、端砚等15间大师工作室,培育“非遗”传承人。
二是完善校内实训教学。
在课堂大量布置真实生产设备,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后,第一时间开展技能实训,切实提升独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中山市技师学院设立数控技术应用中心,配备近百台铣床、车床等数控加工设备,室内布置和管理完全参照企业一线生产车间实际,学生在企业客座教师指导下生产各类产品、攻关技术难题。
三是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合作企业建立“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等,组织学生定期赴企业观摩真实生产流程,实现技工教育从校园“走出去”,与工作岗位“零距离”。
例如,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与西门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公司等共建“机电工控校企双制示范园”、“汽车技术服务校企双制示范园”,确保学生通过入企实训,掌握行业前沿先进技术。
六、共同促进学生就业。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办学在保障学生就业上的突出优势,在保障定向培养学生校企“无缝对接”的同时,着力构建校园、产业园区、行业联盟紧密联系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毕业学生提供广阔就业舞台。
一是点对点直接推荐就业。
通过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双制班的绝大部分学生均可在学校和企业间实现“就业直通”,实现毕业即上岗、“出了校门进厂门”。
例如,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现有专业全部实现校企合作,开设的东风日产班、西门子电器班、希尔顿酒店班等实现全员毕业即上岗,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均超98%。
二是搭建就业广阔平台。
实施校园对接产业园工程,安排2.1亿财政资金,支持86所技工学校与全省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全面对接合作,由学校牵头,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和工业园区共同构建职业教育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向行业企业优先推荐等方式,有效解决园区用工难题,提高毕业生就
业水平。
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日前举办2018届校园招聘会,岗位数和毕业生人数达4.3:1,许多企业为招工临时调高薪酬待遇,月薪普遍达4000-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