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高中历史丨中国古代史重要结论汇编,一轮复习+期中考试重点!
![高中历史丨中国古代史重要结论汇编,一轮复习+期中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c376f252ea551811a687dc.png)
作者:一气贯长空高中历史丨中国古代史重要结论汇编,一轮复习+期中考试重点!一、原因(根源)因素关键条件1.造成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生产能力低下2.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3.出现私有制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4.氏族公社由母系发展为父系的主要原因:男子在生产中取得支配地位5.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时期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显著提高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产生8.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主要原因:实行管仲改革,齐国经济实力强大9.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10战国时期,战争不断,而社会经济仍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生产关系确立11.战国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直接原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12.法家思想在战国受到统治者重视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13.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14.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实力最强15.迫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起义的主要原因:法律严酷、误期当斩16.楚汉相争中刘邦取胜的主观原因:争取民心归顺,军事策略正确17.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社会十分贫困18.汉初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的直接原因:秦王的教训19.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和亲”政策的最主要原因:经济军事力量薄弱20.西周和汉初实行分封制都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诸侯势力增强21.汉武帝能实行“大一统”的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22.东汉黄巾起义的根本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23.东汉末年开始出现军阀集团割据局面的根源:封建的自然经济形态24.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地区的决定性条件:注重农业,保证军粮供应25.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的最主要原因:孙刘结盟抗曹26.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三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发展成均势27.东吴时代江南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原战乱,北方人士南迁28.东汉到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主要原因:中原文化先进29.西晋时期能够形成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实力增强,南衰落30.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成风,佛道盛行,造成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原因:社会动荡不安31.西晋统一为时短暂的根本原因:腐朽的门阀掌权,皇族争权夺利3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推行了许多汉化政策,这些政策能够推广的根本原因: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33.祖逖北伐收复中原努力失败的主要原因:朝廷没有给予有力支持34.司马睿能够在江南建立东晋的主要原因:得到士族地主的支持35.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最重要原因:前秦统治不得人心36.前秦败于淝水之战的主观原因:军心离散,缺乏斗志37.祖逖北伐、淝水之战都未能完成统一的共同原因: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38.对淝水之战的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39.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40.形成陶潜田园诗风格的思想根源:对现实不满41.东晋至南朝末,朝代更替频繁,政局不稳的最主要原因:大将拥兵夺权42.公元5世纪晚期,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稳定的最主要原因:政府大力推行均田制4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北方劳动人民南迁44.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原因:各族人民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45.隋朝开凿大运河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江南地区经济日益重要46.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原因:在于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专制地位47.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光照四邻,这时文化发达的最根本原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48.唐太宗能够纳谏的主要原因:接受隋亡教训49.唐朝对外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盛况的根本原因:经济、文化世界领先50.促使唐朝扬州繁荣至极的直接原因:交通枢纽地位51.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经济发展52.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五田可授,其根源:在于封建经济得到发展53.唐朝募兵之取代府兵制的根本原因:均田制的破坏54.唐朝中期藩镇权力过大的根本原因:军事制度的缺陷55.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政府腐败的直接原因:唐玄宗不理政事,重用坏人56.唐朝爆发安史之乱的最根本原因:均田制破坏导致军事制度缺陷57.唐朝两税法得以实施的最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58.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它改变了征税标准59.唐末和东汉末农民起义的相同原因:宦官专权60.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藩镇割据61.导致贞观之治出现最主要的经济条件: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62.“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轻揺薄赋,重视农业6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自北向南转移的主要原因:北方多次战乱64.形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根源:唐末潘镇割据的延续6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前提条件:社会安危66.北宋时期出现纸币的根本原因:商业活动频繁67.导致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的原因:绍兴与议后,金获得淮河以北广大地区68.南宋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商业往来,其重要原因:在于造船技术大有提高69.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70.五代两宋以后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以海陆为主的直接原因:五代两宋时期战乱导致西北陆路贸易中断71.元朝政府发展长江口至直沽之间海运的主要原因: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72.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的加强主要的原因:国家的统一73.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产生资本主萌芽的最主要条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74.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十分严重,导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存在75.郑和下西洋得以顺利进行和完成的主要原因农工商发达,国力强盛76.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77.明清时期产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78.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日趋腐朽79.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根本原因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80.清乾嘉期间崇实学风消失的主要原因文网严密,人心自危8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82.造成近代中西科学技术差距的根本原因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的作用83.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的主要原因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84.元朝的松江成为棉纺业中心的主要原因:黄道婆改革面纺织工具85.促使原始社会人类过定居生活的直接原因:原始农业的发展二、目的、目标、主要意图总结1.齐恒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的主要目的提高齐国地位2.秦朝修筑万里长城的直接目的抵御匈奴南下3.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奠定对外战争的物质基础4.周初统治者实行封建制的主要目的:巩固奴隶主国家政策5.汗初实行款舒政策的根本目的:稳定统治6.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根本目的:加强中央集权7.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分割王国的封地8.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其目的在于维护统一的中央集权9.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联络大月氏10.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保证北魏政府财政收入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1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观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1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4.隋唐实行科学举制的最主要目的:扩大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15.唐政府规定农民可以纳绢代役的主要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16.唐太宗注意用人纳谏的根本目的:维护统治地位17.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18.五代十国很多政权比较重视发展生产的目的:保存实力19.宋太祖即位后,采取“杯酒释兵权”的直接目的:防止“陈桥兵变”重演20.元朝重视国内陆路水路交通,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的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21.元朝政府大力发展漕运和海运的主要目的解决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22.元朝政府重视国内陆路水陆交通,其直接目的在于取得南方粮食供应23.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文”、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本质目的在于:强化思想统一三、特点、特征、标志、表现总结1.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普遍使用磨制石器2.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的标志:按血源关系组成稳定的群体3.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府特点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铁器的使用5.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皇权至高无上6.标志秦朝灭亡的直接事件:偏师绕道,刘邦进京7.东汉和前代比,其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享有特权8.十六国时期结束的标志:北魏统一黄河流城9.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北方少数民族学会农业生产,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10.南朝政权更替的特点:武将夺权11.唐朝设置节度使之后,国内政治形式的特点:内轻外重局面形成12.五代时北方五个朝代更替的共同特点:军事将领篡权自立1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消弱地方势力14.明朝加强专制的突出特点:设立厂卫特务机构15.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赋税折银征收16.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特点在于机户拥有资金、织机,开设机房,为佣工人进行生产17.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在于:雇佣劳动关系出现18.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这主要指: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19.李自成起义把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触及土地制度20.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四、实质、本质、性质总结1.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实质:法律是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2.楚汉战争的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权位的斗争3.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实质:民主政权的对立4.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以经济发展角度讲实质上就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5.隋朝开创科举制,从实质上说是网罗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6.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臻完善,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7.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8.“安史之乱”的实质:地方割据势力同中央政府争夺最高治权五、意义、作用、影响、结局、结果总结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的相似作用: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了决定作用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3.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和制度,提高工作效率4.唐朝两税法的直接作用: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5.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的作用: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6.隋朝大运河发挥的主要作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7.北宋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地方财政的主要作用: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条件8.澶渊之盟的最大影响:双方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友好往来的局面9.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济贫济弱的局面10.元朝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作用:解决了元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11.八股取士的直接作用: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12.明朝后期该用银两收税对社会最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农业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商品化13.清朝设置台湾政府的最重要的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单元明清1368-1840年前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d0495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a.png)
通史版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复习:第5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北京东城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
”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D.从废宰相到实行内阁制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可知为宰相制度,而废宰相设内阁打破了这一制度,故选D项。
2.(2019·河南开封定位)明代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代皇帝管事,要各衙门奏章公事每样备两份,一份送内阁,一份送纠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职责:参加审核,单独发表意见,若反对,可原旨退回。
)张居正的做法( )A.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B.体现了六部是政府最高行政机构C.说明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D.属于越权行为答案 D解析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没有行政权,根据材料可知,张居正的做法属于越权行为,故选D项。
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张居正的做法不符合明代政治体制的规定,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内阁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但张居正的做法已经超出了顾问的职责,排除C项。
3.(2020·河南非凡联盟调研)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
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中书省制度,行省长官集地方军政、财政和民政等大权于一身,权力较大,明太祖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分割地方权力,改变了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明清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明清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3c2dfec5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c.png)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
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上: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3)选官制度: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康熙帝平定内乱,统一台湾,尊重儒学,团结蒙古族、藏族,抗击侵略,开创了康乾盛世。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1.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https://img.taocdn.com/s3/m/93150be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6c.png)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船过水无痕,鸟飞不留影,成败得失都不会引起心情的波动,那就是自在解脱的大智慧。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一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1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分封的对象和主体:王族(主体)、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②分封的内容:土地、人民、爵位③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④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⑤影响: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破坏了统一2、宗法制①目的: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②核心和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③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独裁,专断。
②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③形成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国家统一。
④变化:战国奠基→ 秦朝建立→ 汉朝巩固→ 隋唐完善→ 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战国奠基: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②皇帝制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三公及其职责:丞相:百官之首,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④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ffe54c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4.png)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济宁期末]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
这一思潮( )A.旨在推翻封建制度B.引发了社会的变革C.具有民主启蒙色彩D.摆脱了儒学的束缚2.[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6月测试]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B.农民已摆脱人身依附关系C.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3.[2022·山东青岛胶州实验中学质测]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69057件。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4.[2022·山东青岛黄岛区期末]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
这说明( )A.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B.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C.借贷交易秩序亟须规范D.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5.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6.[2022·青岛黄岛区期中]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2014年南通海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公开课: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学案
![2014年南通海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公开课: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def212a300a6c30c229fc0.png)
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模块体系
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
孔子创立,不受重视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战国
孟荀发展,蔚然大宗
明清
早期启蒙,批判继承
秦朝
焚书坑儒,遭受压制
维新变法
托古改制,创出新意
西汉
仲舒改造,正统独尊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孟,彻底批判
魏晋
佛道盛行,受到冲击
文革时期
3经世致用思潮,学以致用,以实用为宗;
4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
5实学思潮。
这些概括都能反映明清思潮的一些特点,并且这些概念之间多有相互沟通之处,但究竟哪种提法更为合适,则学者见仁见智,颇有异同。
课中探究案
三:重点突破,探究历史
(一)、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
探究一:明清进步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南都繁会景物图》明农耕图
二、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著作
评价
李贽
(1)学术上批判孔孟权威。大加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为是万世之至论;
(2)道德上反对儒家伦理。批判传统道德,认为人皆有私,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
(3)哲学上否定天理存在。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阴阳二气,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伦理学:他还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船山遗书》
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三)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影响
1.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2.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冲击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对后世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具有启蒙作用。
高中历史课件-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
![高中历史课件-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1840年前)](https://img.taocdn.com/s3/m/f71782045022aaea988f0f7a.png)
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考点:清朝京剧
B
阶段特征
[2012·新课标全国卷]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
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
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
权力、评价
中
央
地 方
2、经济
洪武后期(1391)在三 司之上设置阶巡段抚特征一职, 节制三司,总览地方大 权,提高了办事效率,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出现风力水车。
阶段特征
注意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 影响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阶段特征
3、思想文化
阶段特征
1、中国科技的特点;中外对阶比段特。征 2、明清时期科技落后的原因。 3、中国古代科技无法促进社会
B
考点:明朝地方体制
阶段特征
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
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
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
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转型的原因。
明清小说反映 商品经济发展 和市民阶层的
社会生活
阶段特征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 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 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试题)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34a741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9.png)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官员奏事的流程,这一时期是( )奏本通政司内阁皇帝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2.学者周良霄指出,明清的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很大程度上是受元朝影响的。
宋朝的君主专制相对来说有一些开明色彩,可到明朝却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集中表现在( )A.皇帝直接领导六部B.内阁拥有了票拟权C.司礼监代理批红权D.设置东厂和锦衣卫3.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获得皇帝的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专权的表现有( )①代理批红②票拟③控制锦衣卫④监视官民言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倭寇的侵扰自元朝末年开始,到明朝嘉靖年间大爆发,史称“嘉靖大倭寇”。
现代史学家认为:倭寇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戚继光、▲等名将的抗倭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彻底消除的原因却是私人海外贸易的合法化。
这里的▲是( )A.俞大猷B.郑和C.李自成D.郑成功5.《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而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在祖训首章,朱元璋告诫子孙:“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据此推测,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 )A.满族B.藏族C.蒙古D.倭寇6.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7.中国古代某机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其属官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他们“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该机构是( )A.唐朝的政事堂B.明朝的内阁C.清朝的南书房D.清朝的军机处8.雍正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f725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8.png)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把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3)熟悉世界史的基本框架,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
(3)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4)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6)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7)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8)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9)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辛亥革命。
(6)五四运动。
(7)抗日战争。
(8)解放战争。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
3.世界史(1)古希腊罗马文明。
(2)中世纪欧洲。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近现代西方文明。
(5)近现代东方文明。
(6)两次世界大战。
(7)冷战时期。
(8)全球化时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为主,系统地传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讲解中国古代史(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
明清时期思想启蒙教育
![明清时期思想启蒙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9b5531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5.png)
明清时期思想启蒙教育
首先,明清时期的思想启蒙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
在这一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的科学、哲学和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多元化的思想交流为中国的思想启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明清时期的思想启蒙教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通过他们的著作和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他们提倡民主、科学、人文主义的思想,呼吁改革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教育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源泉。
最后,明清时期的思想启蒙教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教育为中国近代的科学、民主和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它也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拓展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视野。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思想启蒙教育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它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的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重要源泉。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学习这一时期的思想启蒙教育经验,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 第4课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https://img.taocdn.com/s3/m/ab858a5fa45177232f60a2e0.png)
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1.背景(1)明代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理学走向极端,束缚人们的思想。
(2)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2.思想(1)挑战理学正统地位: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挑战孔子的至尊地位:反对将“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4)文学创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文风。
3.著作《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1.背景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出现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第三次思想活跃局面。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想。
2.思想(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3.著作《明夷待访录》。
4.影响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3)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2.主要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揭露和批判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1)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
(2)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哲学发展的顶峰。
3.著作《船山遗书》。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思想主张(1)倡导“经世致用”,著有《潜书》。
(2)对专制君主大胆批判,认为帝王皆贼。
(3)对“官”进行猛烈抨击,认为“难治者,非民也,官也”;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
2.思想评价(1)对君主专制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学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025届高中历史高考复习学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367df4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1.png)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答案在最后)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1)________、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3)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开设工场,使用____________进行较大规模生产商业(1)________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如徽商和晋商(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__________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2.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点二明至清中叶的文化1.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兴起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________”为核心的理论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2)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李贽提倡________,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________”2.小说与戏曲(1)背景:城市________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成就小说①施耐庵和罗贯中各自创作________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________的写作体裁。
②吴承恩的《西游记》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曹雪芹的长篇小说________是我国古典________文学的高峰。
高中历史各阶段的时代背景
![高中历史各阶段的时代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d99c9b10d4d8d15abf234e2b.png)
.
10
10、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末—— 20世纪初)
经济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 代;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日益成熟,
.
11
11、二战前两种文明模式的并进之社会主义 (1917-1945年)
经济: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模式: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虽有 弊端,但成就巨大。
.
6
6、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中国(1895—1919) 政治:(1)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并走向覆亡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斗争高涨。(3 )军阀割据独裁,对外卖国;(4)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 上历史舞台,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国民大革
命兴起。 经济:(1)列强侵略进入新阶段,资本输出。(2)
.
9
9、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中期)
经济:①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资本主义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世界市场初步形 成
政治: ①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思想文化:①自由主义 ②社会主义思潮 ③浪 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兴起
.
2
2、古希腊时期: 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衰落)。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思想文化: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
3
3、明清时期积极: 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出现向工业 文明转型的趋势。 思想文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
4
4、明清时期消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 建制度衰落,阶级矛盾激化。 经济:自然经济占主体,闭关锁国;重 农抑商。 思想文化:八股取士文字狱,文化专制。 理学仍占据主流地位。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含答案)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人教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77e2e9b14e852458fb57e6.png)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C.天下为公D.解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故选C 项.答案 C2.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C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
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答案 A3.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CD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答案 A4.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必修三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6ac88c56294dd88d0d26ba8.png)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三、知识要点归纳(一)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二)概况:1、离经叛道的李贽(1)主张:(2)评价:2、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1)著作:(2)主张:(3)影响:3、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1)著作:(2)主张:(3)影响:4、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1)主张:(2)影响:(三)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评价:四、思维拓展比较明清之际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见《高考解密》P233)五、课堂运用1、根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概括明清儒学活跃的社会背景: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时代。
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黑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
特别是明末农民战争“武器的批判”带动了批判的武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对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的怀疑批判。
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了崭新的时代气息。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顾应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的大势,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利益,重科学、讲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2、根据材料概括李贽的思想主张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李贽《藏书》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材料二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2014年南通海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公开课: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设计
![2014年南通海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公开课:第五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95dc6eddccda38376bafc0.png)
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一段2008年上海高考题的材料。
这段材料把明清之际说成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那明清之际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一些最敏锐的心灵又指的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要反思?反思的是什么?他们为此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明清,去历史中寻找答案。
第五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儒家思想的变与不变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本课的标题。
明清之际是个时间概念,那到底具体指何时呢?(看同学们对预习案掌握的情况)际有时期、时候的意思,但这里的际应该理解为交替,更替的意思,明清之际即明清更替的时期。
所以标题上的明清之际一般是指16-17世纪的历史。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次的进步思潮活跃的时间并不长久,只是一度活跃。
请同学们再来分析一下的副标题。
从副标题我们可以得出明清的进步思潮本质上属于儒家思想。
从变与不变又可以得出进步思潮与之前的儒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为此,本节课将以变与不变为线贯穿其中。
一、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时代的变与不变)(一)、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探究一:明清进步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明清之际,中国逐渐进入一个社会转型期,处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思想与新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
”•——岳麓书社历史教参明清之际是如何新旧碰撞的?请结合学案上的两段材料,完成表格。
时间大概5分钟。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展示)学案处理的方法:新旧交织。
第一步要区分图片和文字哪些是新哪些是旧,第二步每张图片反映的内容是什么?第一行第一幅图片真实再现了明旧都南京的街景,白条是什么?对是广告、招牌、商标。
说明了什么经济景象?商品经济发展。
第二行第一幅图片抓住时间,公元1644年,甲申年,明崇祯十七年。
这是一个真正的多事之秋,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
那一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皇朝灭亡,李自成进京,崇祯缢死,明室倾覆,吴三桂倒戈,清入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命题思想二 题点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第30讲
主干知识——儒学的演变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2.“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 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 灾害起”。 如果以下历史人物看到这句话, 所持“态度” 合乎逻辑的是 A.汉武帝:严禁传播 C.李贽:荒诞不经 B.陆九渊:不谋而合 D.黄宗羲:奉若神明 ( )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例2
第30讲
(2011· 北京高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 ( D )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审题突破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审题关键是知道《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思想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答案
C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题点 核心概念——程朱理学
第30讲
3. “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 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幅楹 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A.朱熹 B.程颐 C.李贽 ( A )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 (3)上述材料中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是 否得到了实施?为什么?
• (3)上述材料中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否得 到了实施?为什么?
• 黄宗羲的主张未能得到实施,卢梭的主张 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 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得以实施。因为中国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而法国资本主义发 展迅速;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而法国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A.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C.朱熹、王夫之、顾炎武 B.朱熹、李贽、黄宗羲 D.王夫之、王守仁、顾炎武
认真研读课本! 实现知识整合!
中国古代史
第五单元 明清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课本复习:必修三专题一 第四节 必修三专题二第二节 第三节 知识整理和知识体系构建
知识体体
• • • • • • • •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生平 2、思想主张 3、代表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生平 2、思想主张 3、影响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生平 2、主张 四、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 1、生平 2、主张
• 都主张国家政权要为人民服务;都否定了 君主专制制度;都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思 想。
• (2)概括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 同思想的原因。
• (2)概括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 同思想的原因。 • 两位思想家所处的社会背景相似: • (1)经济: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并缓慢发展,法国资本主义有了显著 发展。 • (2)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酷,社会 矛盾激化。
• ③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 ④王夫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明末清初思想家对理学的反对
• 反对理由:理学占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 性。 • 表现: • (1)针对理学压抑摧残人性: • (2)针对理学的对孔子的盲从: • (3)针对理学崇尚空谈: • (4)针对理学的唯心主义:
明末清初思想家对理学的反对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第30讲
解析
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宣扬君权神授,
进一步阐述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此观点迎合了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陆九渊认为“心即理 也” ,与天人感应思想有别;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所以 A、B、D 三项都不正确。李贽大胆向正统思想发出 挑战,C 项符合逻辑。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共性与 个性
• • • • • • • • 共性: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个性:①李贽—— ②黄宗羲—— ③顾炎武—— ④王夫之——
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共性与 个性
• 个性:①李贽——反正统意识
• ②黄宗羲——政治上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 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今天是2014年5月27日
周二
离我们的高考仅有376天
历史一轮复习基本流程
• 1、明确复习范围与要求;
• • • • • 2、构建知识体系,整理在积累本上; 3、阅读教材相关子目文段; 4、梳理考点、重难点知识; 5、完成真题检测 ; 6、自评纠正,补充教材笔记,完善积累本;
知识整合
聚焦重点
对接高考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结合“明末清初 ”这一时代理解 “经世致用”的含义。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 事, 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 但又 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有儒学在宋明时 期的发展和明末清初这一历史时期的经世致用主张和君 主批判思想。能力立意上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儒学演 变这一主干知识的宏观把握。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 1、由李贽思想可推知一种思想主张产生的一般原 因(形成一种思维模式)。 • (1)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 • (2)与一个人的家庭教育相关 • (3)与一个人的经历相关 • (4)前人思想的奠基(5)与阶级立场相关 • 按以上述思维模式来解释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2)政治方面:
(3)思想文化: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30讲
四、明清批判思想最终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的原 因 (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 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方面: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 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纲常礼教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 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是什么。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 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 以深刻的启迪。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例3
第30讲
(2011· 海南高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B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 思考:中国古代、近代史上,出现了哪些 思想活跃的局面?这些思想付诸于实践了 吗?
• 思考:中国古代、近代史上,哪些历史阶 段出现了思想活跃的局面?这些思想付诸 于实践了吗? • 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各国的变法 • 明末清初→未能引起社会变革 • 鸦片战争后→未能引起社会变革 • 甲午战后→引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 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运动及新民主主动义 革命
• 表现: • (1)针对理学压抑摧残人性:P18李贽的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 (2)针对理学的维护正统: P18李贽的反 对盲从孔子 • (3)针对理学崇尚空谈:P19—20经世致 用的思想 • (4)针对理学的唯心主义:—P21王夫之 的唯物主义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30讲
思维升华
思考:
•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 张的共同点。 • (2)概括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 同思想的原因。 • (3)上述材料中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否得 到了实施?为什么?
•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 张的共同点。
•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 张的共同点。
D.陆九渊
解析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 1、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 干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 完全吻合的是
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 客”。 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明,民知所从 矣” 丙:“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则焉”。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 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 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仕, 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 姓也。 ——黄宗羲《原君》 • 材料二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 个概念, “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 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完 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 创制的目的”。 ——《西方 民主史》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明清 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 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30讲
四、明清批判思想最终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的原 因 (1)经济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