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卡尔·马兰提斯的越战小说
哨卡读后感400字
哨卡读后感400字
《哨卡》是一本由美国作家托马斯·比尔作品,曾获普利策小说奖以及国家图书奖。
该小说基于作者自身十年军旅经验,讲述了三个战争年代的美国士兵在越南的野外哨所中,面对死亡、孤独、恐惧等种种困境的故事。
读完《哨卡》,我感觉内心沉重,虽然事实上我未曾经历过战争,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真实得令人窒息的体验。
小说中那种扑面而来的战争气息和那种将人心挖空的孤独恐惧,让我不由得感受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和扭曲。
作者的笔触非常鲜明有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读小说时,我仿佛能够听到弹雨的那种震耳欲聋,感受到炮火的轰鸣,更能融入每一个角色的情感世界中,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也让我对美国文学格外感兴趣。
《哨卡》所体现的战争、人性、社会等深刻的主题,为我们揭示了战争的真面目与无情,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战争状况和士兵们的艰苦处境,具有重要性的现实意义。
在我看来,小说中的一些观点——比如说面对战争,人类
一定要学会忍耐和坚持,不得不面对一些残酷的现实,也许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
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困境时要有耐心与勇气,通过坚韧不屈地生活在危机中并坚持不懈地寻求生存的希望。
剩下的问题和挑战,坚定地走下去,永不放弃。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反映人性深层次问题以及揭示战争残酷性的文学巨作,《哨卡》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
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意识到战争对人类的伤害,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的战火和暴力所带来的恐惧和悲痛的后果,具有教育意义。
《白色橄榄树》阅读感想
《白色橄榄树》阅读感想读完《白色橄榄树》后,我深感震撼。
我要对作者选择反战题材以及在番外中给予男女主双双去世的结局表示感激,这使得我勉强愿意给这本书多打上一星。
诚然,最初我本想给这本书只打一星。
这部小说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让我实在难以忍受。
这本书缺乏必要的考证与资料收集。
书中有许多违背常识的地方,让我这个有精神洁癖的人难以接受。
例如,军人出国看病并非随意之事,申请普利策也并非需要地方电视台推选,而作为战地记者,女主居然身兼摄像、出镜、写稿、摄影等多项任务,还能随意进出军区。
克拉克·肯特看了恐怕都要直呼内行。
但凡作者能阅读一些相关作品,如唐·麦卡林的《不合理的行为》、卡帕的《失焦》,或向记者朋友请教,也不至于写出如此令人无语的情节。
记者都有其所属的口线,战地记者回国后通常会从事国际新闻编导等相关工作,而不会再从事民生新闻。
此外,卫视也很少派遣外派记者去国外,能派往前方战地的大多是国家通讯社的记者。
男主作为维和部队成员,在执行任务时不能随意开枪击毙人,因为在混乱中很难确定合法政权和恐怖分子,维和部队的主要任务是疏散平民。
书中对人物任务的塑造不够立体。
男女主的感情线和女主的暗恋线相对清晰,但男主对女主的爱却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似乎只是因为女主一直被男主所救。
此外,书中一些生活场景的描写过于冗长,令人提不起兴趣。
男女主作为阅历丰富的人,恋爱时的表现却像高中生,而不像成年人。
成熟的人谈恋爱的正面案例可以参考同为 BE 美学的网文《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尽管这本小说也有不足之处,我在看完后也没有落泪,但它在真实感上要出色得多。
在战争描写方面,作者如果能多查阅维基百科,观看一些纪录片,也不至于将战争描绘得如此苍白。
我认为肤浅地描写战争的苦难并无必要,可以直接将其写成言情小说。
这本书在文字驾驭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 BE 的天花板,我实在难以理解。
无论从严肃文学还是言情小说的标准来看,它都属于不入流的作品。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雷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反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读完这本书,我被其深刻的描写和思考所触动,思绪万千。
小说以一群德国士兵为主角,讲述了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
在泥泞的战壕中,他们经历了战友的牺牲、生与死的边缘,内心遭受着莫大的煎熬。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立体,他们有各自的个性和命运。
主人公保尔平凡却坚定,他忠诚于祖国,但也在战争中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残忍。
小说中的战场描写令人震撼。
作者毫不掩饰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意义的荒谬。
炮火连天、泥泞血污的战壕,让人感受到了死亡的阴影。
战友们默默承受着痛苦和压力,他们为了生存而奋力战斗,同时也为了亲情、友情而愤慨和心碎。
小说中的战争场景确实令人触目惊心,人们在这种环境中的求生欲望和对自由的渴望不断与战争的残酷对立,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反思。
除了战争描写,小说也深入探讨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毁和考验。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被颠覆。
保尔和他的战友们,在战争中逐渐失去了对人性和道德的信念。
他们不再相信战争的意义,也不再对上级命令言听计从。
小说中描写了军队内部的虐待和不公,甚至出现了自相残杀的情节。
这些残酷的情节让我深深反思人性的脆弱与抗争的勇敢。
战争不仅夺走了人们的生命,也摧毁了人们的信仰。
小说中还有一丝希望的存在。
在保尔经历了一系列的战斗之后,他逐渐意识到战争的虚无,并试图寻找一片没有血腥的土地。
作者通过保尔的心灵变迁,呼唤着和平与友爱的理念。
小说的结尾,保尔被打入精神病院,被视为"战争的牺牲品"。
这让我思考着,战争带来的创伤和损失,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多么的残酷。
更重要的是,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是永久的。
《西线无战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它告诉我战争从来都没有赢家,只有无数的牺牲品。
它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哀,也唤起了我对和平与人性尊严的珍视。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现有的和平,摒弃战争,让世界更美好、更安宁。
读《战马》有感700字高分作文
读《战马》有感700字
一本好书,不是死板的事例加道理,而是生动,有趣,创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领悟,《战马》就是如此。
《战马》讲述了一匹小马,被卖掉之后和一个男孩成为了朋友。
后来男孩的父亲缺钱,把小马卖到了部队里,成了尼科尔斯上尉的坐骑。
在一次战斗中,尼科尔斯上尉不幸牺牲,又成了骑兵沃伦的马,又认识了一头叫托普桑的马。
小马和托普桑后来又成了德国军队的战俘,由小老头费里德里克来照管,后来费里德里克和托普桑一起死在了小山坡。
小马惊慌逃离,到了无人区,被德国人带走,并以五十万分之一的概率与男孩重逢,被带回了男孩的农场。
《战马》不仅是一本赞扬马的小说,也从侧面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和莫名其妙。
正如费里德里克所说:“他们在打仗,可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打仗,一个人在杀别人的时候,只知道对方制服颜色不同,说的语言不同,根本没有真正弄明白到底为什么这样做”,也如男孩的爸爸所说的,就是因为一个老伯在哪里被人给枪杀了,所以要发动战争。
而这些要发动战争的人,在回来之后,还要被当作英雄?
作者通过一匹马的角度,用不轻松也不紧张的口气,写出了一匹马从农用到军用,军用到农用,农用再到军用,最后战争结束,又重新成为农用马,是典型的一波三折。
我不由的想到现在和古代的战争,古代部落,战争还可能是为了生存,后来只是领地,是权利,是金钱,总的说就是欲望;到了现代,则有了一句叫“服从是军人的天性”的话,阻止人们来想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以至于全球三分之一的国家都打过仗,造成的损失比很多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还要大。
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战争有什么好处?愿人们能记住真正的英雄,也希望不要再有这样的英雄!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表达的!。
关于越战的书
关于越战的书越战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美国和越南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10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越战是一场备受争议的战争,对于美国和越南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许多作家和历史学家都写过关于越战的书籍,这些书籍记录了这场战争的历史和影响,也探讨了越战对于美国和越南的影响。
《越南战争:美国的悲剧》是一本由霍华德·Z·因斯特编写的书籍,该书记录了越战的历史和影响。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越战的起因和发展,以及美国在越南的作战策略和军事行动。
书中还探讨了越战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越战对于越南的影响。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了解越战的历史和影响。
《火线》是一本由迈克尔·赫斯特编写的小说,该小说描述了越战期间美国士兵的生活和经历。
这本小说通过一个年轻的美国士兵的视角来描述越战的残酷和无情。
书中描绘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生活和死亡,以及他们在战争结束后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这本小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越战的残酷和无情。
《越战:美国的失败》是一本由马克·劳伦斯编写的书籍,该书探讨了越战对于美国的影响。
这本书详细描述了美国在越南的作战策略和军事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对于美国的影响。
书中还探讨了越战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越战对于美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的影响。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的视角来了解越战对于美国的影响。
《越南战争:一个国家的两个故事》是一本由马克·博文和尼克·图尔编写的书籍,该书探讨了越战对于越南的影响。
这本书分别从北越和南越的视角来描述越战的历史和影响。
书中描绘了越南人民在战争期间的生活和经历,以及越战对于越南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了解越战对于越南的影响。
总之,越战是一场备受争议的战争,对于美国和越南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这些书籍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了解越战的历史和影响,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浅谈小说《空中骑士》给我们的启示
浅谈小说《空中骑士》给我们的启示《空中骑士》(A Horseman in the Sky)是美国著名战争作家和记者安布罗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的短篇小说。
这是一篇反映亲情与正义或者可以说是反映情感和责任的矛盾冲突的故事。
美国内战期间,南方一个富有的种植园主和其独生子卡特·德路斯(Carter Druse)分别在南军和北军的部队。
一天傍晚,儿子所在的一支小分队正在一个河谷地带的丛林中休息,准备拂晓掩护主力攻击南军的阵地。
负责警戒任务的儿子,由于行军的劳累睡着了(He was asleep at his post of duty)。
当他突然惊醒时,抬头看到前方山崖上有一匹战马,马上还有一个人。
那是南军的一名侦察兵。
如果被他发现山下丛林中休息的部队,不仅儿子所在的这支小分队将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隐蔽在附近的五个军团的北方主力部队也将在劫难逃。
而这时,只要他稍微扣动扳机,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那个敌军。
可是正当他把枪瞄准骑士的腰部准备射击时,马上的那个人突然转过脸,这次这个哨兵当他完全清醒了,他发现那名南方的侦察兵正是自己的父亲。
他心里开始激烈的斗争。
尽管战争是残酷的,但毕竟还有亲情在,但是此时亲情却成了困扰儿子做出决定的障碍。
如果放走父亲,后果就是自己所在的小分队被全歼,还要危及五个军团;如果开枪,那是自己的父亲,真是进退两难。
而就在犹豫之际,他想起当初父亲对其说的话,那是在他告诉父亲自己要参加北军,也就是要和父亲在敌对部队的决定时父亲对他的忠告:“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
”父亲还说过,如果他们都能活到战争结束,很愿意和他就这个问题(指父子不在同一方部队)做更深层次的交流。
但他还是不忍心对自己的父亲开枪。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强烈的责任心最终战胜了亲情,他把枪对准了父亲坐下的马扣动了扳机。
枪声响过,父亲随着马一同落入悬崖。
故事很短,但其中揭示的深刻内涵很值得我们反思。
《战马》读后感(2篇)
《战马》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战马》的书。
读完以后,这匹马张扬的个性,聪明的头脑和迷人的灵魂让我一直无法忘却。
我感觉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生活的定义,让我懂得了“友谊”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本书讲的是一匹名叫乔伊的小马和它的主人男孩艾伯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战争爆发后它不得不与艾伯特分开走上了战场。
它从一只单纯的坐骑变成了一位非凡的英雄,乔伊用它纯真的天性,不带任何杂质的动机以及对自己的人类朋友无条件的奉献,感动了来自于这场战争的所有对立面的生命。
在一件件小故事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乔伊和同伴被敌人牵去拉大炮,不拉就被打死。
可它的同伴从来没有套过马具,别人怎么都套不上去,聪明的乔伊为了不让同伴被打死,自己跑过来让士兵先套上并给同伴看,让朋友不要害怕,然后再让同伴套自己套过的那个。
在拉大炮的路上乔伊怕同伴受伤,于是就跑在朋友前面抢先拉着巨大且沉重的大炮爬上了山顶。
很多被俘的战马都累死了,朋友也不幸死在去前线路上,乔伊趴在朋友的尸体旁边一直舍不得离去。
直到敌军的坦克开到面前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充满友谊的表达!乔伊在战场上历经磨难,之所以能回到主人身边,跟它最早在农场里的锻炼也是分不开的。
它在农场里吃的那些苦头培养了它的韧性和耐力,正是曾经地狱般的磨炼救了乔伊。
联想到现在我们的生活,虽然学习很辛苦,就像在耕地的乔伊,但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只有现在努力刻苦的认真学习,现阶段的磨炼,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了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就像我六年多的舞蹈生涯,我为舞蹈付出了很多,每天很早就起床练习,无论酷暑和寒冬,我依然坚持。
苦难的背后是幸福、快乐。
我这么多年的艰辛也换来了光芒的绽放。
当我们遭遇过坎坷,经受过磨炼后才能见到平坦的大道。
战争,是一条永久的不归路。
它会让你的世界变得狭小,会让你的家人为你的离去而失声痛哭,会让你的国家变得穷困潦倒。
从越战噩梦中醒来
, ,
生 活 但 他们发现 噩 梦 仍 旧缠 绕 着他 们
,
。
埃 米特 从 越 南
小 说 结 束时 埃 米特坐 在越 战老 兵纪 念碑下
”
。
他的
。
回 来 过 着 封 闭 的 生 活 好 像 给 自己 挖 个 单 兵 坑 藏 了 起
,
,
“
脸 慢 慢地 绽 放 出灿 烂 的 笑容
他 开 始 从 噩 梦 中醒 来
一
在奇怪 的时刻 他
,
。
的文 献 并与越 战老兵交往 甚 至 试 图与老 兵 汤 姆上 床
, ,
,
们和 我 在
曾逃 掉
,
一
起 比如 我在洗澡时 或在开 车时
, , , ”
。
那些我
希 望 能得 知越 战的真相
,
。
但 周 围的人 不 断告诉她 没 有
, 。
时 的记 忆 总 是 又 回 来
他 们 想 要 忘掉 这 场 器
列 克星 顿 居住
,
。
山姆 不 愿 前 往 宁愿 留 下 来 照 顾 舅 舅 这
,
。
他 们 回 来 了 而 感 到 内疚
,
一
”
。
汤 姆 也 同 样 感 到 内疚 : 没 有
。
时 她 开 始 想 了 解 父 亲 了 解 越 战 她 大 量 阅 读 有 关越 战
, 。
天 我 不 想起那些 没 有回来的伙伴
在杀 死北 越 的 庄稼 。然而 , 国士 兵 却 同 样受 到 橙 剂 的 就是我。 美 我们所有人 , 都是一样 。” 所有越战士兵都经历 伤 害 。他 们 回 国后 , 上各 种 疾病 , 的 还遗 传 给 孩 子 , 过这 些 , 以埃 米 特 告诉 她 :你 不可 能 做 过 我们 所 做过 染 有 所 “ 然 ” 让 他 们生 而 残疾 。让 老兵 们 感 到失 望 和愤 怒 的 是 , 府 的 , 后还 为之 感 到高 兴 。 山姆 意 识 到她 渴 望 了解 的越 政
解读越裔作家阮清越的越战小说《同情者》中的“中国形象”
解读越裔作家阮清越的越战小说《同情者》中的“中国形象”甘文平 李 圻内容摘要: 越战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西方视角下的越战文学更多地展现美国人记忆中的越战,反映越战对美国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美国越裔作家阮清越在2016年凭借其处女作越战小说《同情者》拿下第100届普利策小说奖,它与其他越战小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在讲述越战中越南难民生活状态的同时,多次提及以中国人为代表的“中国形象”。
本文详细解读小说中的“中国形象”特征及其内涵的变化,以加深中国读者对越战文学中“中国形象”书写的审视与理解,引起中国读者对其背后社会历史与文化形态的深刻关注。
关键词:《同情者》;阮清越;中国形象;友好;敌视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政治文化语境中的中美越战小说研究”【项目代码11BWW03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甘文平, 博士,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与西方文化。
李圻,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Title:Interpretation of the “Chinese Images” in the Vietnam War Novel The Sympathizer by Vietnamese American Writer Viet Thanh NguyenAbstract: The Vietnam War literature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genr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Western people’s eyes, the Vietnam War literature keeps the memory about the Vietnam War in American people’s heart, reflecting the impact of the Vietnam War on various aspects of American society. The Vietnamese American writer Viet Thanh Nguyen won the 100th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with his debut novel The Sympathizer in 2016.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vel and other Vietnam War novels is that it tells the lives of the Vietnamese refugees in the Vietnam War. At the same time, the “Chinese Images”, represented by the Chinese, are mentioned many time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Images” and their connotations in the novel, so as to deepen the Chinese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Images” in the Vietnam War literature, and enlighten the Chinese readers to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society, history and culture behi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Key Words: The Sympathizer; Viet Thanh Nguyen; Chinese Images; Amity; Hostility Author: Gan Wenping is professor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E-mail: gwp@. Li Qi is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 gy (Wuhan 430070, China). E-mail: 623674984@19甘文平 李 圻: 解读越裔作家阮清越的越战小说《同情者》中的“中国形象”美国越南战争文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并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
2023年《战马》读后感_5
2023年《战马》读后感2023年《战马》读后感1刚看见电影名称的时候,以为主要是讲战争,只是借助一匹战马来引题……看了之后才知道,是一部好影片,很感人……也许这匹马——乔斯,真的有特殊的灵性,额头上有着白色菱形胎记,四只脚还像是穿了四只白色的袜子……他的主人从艾伯特——艾伯特的父亲到军官,再到德军军队中的养马兵——那个小姑娘——德军中那个老军人……一个个都是对乔斯那么的一见“钟情”……而,当乔斯在无人区被铁丝网困住的时候,英德两支军队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前去营救,当德军甚至还扔出了很多大钳,一匹马,都可以让战争瞬间暂息,也许那一刻,在生命面前,战争毫无意义吧。
乔斯在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终于和他的小主人艾伯特团聚了,尽管那时候艾伯特已经双目受伤,但是乔斯会听他的口哨,所以艾伯特在最后关头的那一声口哨,救了乔斯的命。
也许这就是缘吧……人和马之间其实也有真情的——这部影片还有很多画面都很不错的……2023年《战马》读后感2我走进书店,立刻被一本封面精美的书给吸引住了,然后我就把它买回了家,并且很快地读完了。
这本书讲了四个小动物的故事,它们一定要小心翼翼的出去活动或捕食,要不然就会被猎人捕杀。
人们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不停地捕杀小动物们,用它们的皮毛和肉换取金钱,许多动物们就因此濒临灭绝。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人欧内斯特。
汤普森。
西顿,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小战马。
小战马是一只长耳兔,它身体健壮,机智聪明。
夏天,是长耳兔成长的季节,因为人们大量捕杀鹰、土狼、野狗这些长耳兔的天敌,使得野兔大量繁殖起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人类就用石头把长耳兔砸死,只有像小战马那样跑的快的长耳兔被关进了铁笼,送往竞技场,因为小战马跑得很快,所以“小战马”这个名字就越传越远,所有人都知道了它。
读完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易放弃,一定要勇敢的坚持下去,最后总能克服困难。
我们要像小战马一样勇敢,积极的面对一切困难,使它从重重困难中走出来。
战争的记忆二战的文学作品
战争的记忆二战的文学作品战争的记忆:二战的文学作品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震撼和记忆。
许多文学作品通过表达个人经历、痛苦冲击和思考,成为记录和传承二战记忆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介绍几部重要的二战文学作品,通过文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段黑暗历史。
1.《二战回忆录》- 邱吉尔邱吉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在二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他的《二战回忆录》被认为是二战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深入讲述了邱吉尔亲身经历的二战历程,从政府决策到战争策略,从会战战局到军队动态,他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将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2.《安妮日记》- 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是世界著名的二战文学作品之一,它以一个犹太女孩的视角记录了她在纳粹德国侵略下的生活。
安妮·弗兰克在被迫躲藏的阁楼中写下了她内心的想法、对战争的观察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本日记不仅是个人的心灵独白,也是对那个特殊时期的珍贵见证。
3.《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历史的眼光描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俄国社会和人民的遭遇。
尽管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拿破仑战争,但其中对战争的描写和对战争冲击的思考具有普遍性,呈现了人性的复杂、友谊和爱的力量。
4.《战争的艺术》-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是一位德国军事理论家,他的《战争的艺术》被公认为现代战争理论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战争的本质、目的和方法,对二战期间各方的战略决策和战术运用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5.《残酷的日子》- 雷蒙德·克莱纳《残酷的日子》是英国作家雷蒙德·克莱纳的一部小说,该作品以二战期间纳粹占领法国的背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苦难经历。
小说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混乱和痛苦,反映了战争对个人命运和家庭关系的破坏。
《重返狼群2》读后感15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重返狼群2》读后感1500字_初三优秀作文《重返狼群2》是美国作家迈克尔·蒂根特的畅销小说之一,素有“史上最伟大的战争小说”之称。
它通过一个美国陆军中队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坚韧毅力。
通过阅读这本小说,我深受启发,也深刻体会到战争的可怕和和平的宝贵。
在小说中,作者用生动、真实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和压力。
小说中描写的经历无比真实,每一个战士都为了生存而挣扎,为了保护自己和战友而拼尽全力。
他们要面对致命的危险、恶劣的环境、尖锐的痛苦。
小说中许多描写令人心碎,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战争的恐怖上,他通过描绘士兵的勇敢和坚韧,让读者看到希望和光明。
尽管战争可怕,但人类的勇气和坚毅的品质可以战胜一切。
战争是无情的,它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摧毁了无数家庭。
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
小说中士兵们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流血的战斗为和平奋斗,他们无私地牺牲自己,保护着国家和人民。
通过他们的经历,我深刻领悟到和平是多么宝贵和重要。
读完《重返狼群2》,我也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荒谬和可怕。
战争带来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它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谊,让人们陷入深深的痛苦中。
而且,战争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难题,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和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传播爱与友谊。
《重返狼群2》给了我很多思考,使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战争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一个插曲,它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从小事开始,每个人都可以为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小说中的士兵们不辞辛苦、不计回报地为和平而战,他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作为公民,应该以和平为目标,为和平、为人类的幸福努力奋斗。
《西线无战事》阅读感想
《西线无战事》阅读感想在阅读《西线无战事》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亲身体验了战争的恐怖和荒谬。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真实的描写,让我对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轻的德国士兵,他们在 19 岁的年纪,本该充满对世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却被迫投身于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中。
他们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考验,目睹了战友的伤亡和痛苦,逐渐失去了对战争的热情和信念。
战争中的英雄,真的是那些拥有更准枪法或杀更多敌人的人吗?在这个残酷的战场上,每个人都是无辜的受害者,都成为了死神的工具,也都被死神所追捕。
他们并非天生的杀手,他们也不想杀人,只是为了自保,为了活着。
若不想成为死者,就必须成为死神。
小说中主人公为自保而杀害一名俄国士兵的情节,令人深感无奈、悲愤和愧疚。
主人公在战壕中无处可逃,俄国士兵却意外跳入,他别无选择,只能用匕首刺入对方身体。
尽管俄国士兵失去了反抗能力,但并未死去。
主人公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意识到自己杀害了一个与自己毫无仇恨的人。
他开始想象俄国士兵的家庭,他的妻子可能正在焦急地等待他的来信。
这种愧疚之情让他万念俱灰,他多么希望能够拯救这个无辜的生命,但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这一切都显得如此无能为力。
战争的硝烟不仅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也几乎摧毁了幸存者拥抱生活的能力。
在战场上,一切文明、知识都变得微不足道。
无论你是数学天才还是文化艺术的追求者,都无法在枪林弹雨和毒气弥漫中施展才华。
在这里,你只需要学会躲避枪炮,避免吸入毒气,保住自己的性命。
你必须相信战争,因为这是唯一的生存之道。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它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的巨大破坏,不仅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还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那些曾经充满理想和梦想的年轻人,在战争的洗礼下,变得冷漠、麻木和绝望。
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甚至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
然而,尽管战争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和损失,我们仍然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正义而战的人们。
越战小说中的记忆伦理
倡 导的通 向正义 的记忆机制 , 也是 文学去修 复创伤 、 认识历史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 越 战小说 ; 创伤叙事 ; 记 忆伦理
中 图分 类号 : I 1 0 6 .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8 2 6 8 ( 2 0 1 5 ) 0 6 . 0 1 0 8 . 0 6
作者简介 : 梅
・
丽( 1 9 7 3 - ) , 女, 重庆人 , 副教授 , 博士, 主要从事女性主义文学和 当代英 美小说研 究。
1 08 ・
主 编 的《 越 战 文学 注 释 书 目》 中, 仅 收 入 的 小 说 就 有6 0 0多部 。作 家 们 通 过 回忆 越 战 经 历 , 展 现 越 战对人类造成 的创 伤, 揭露意识形态作 为战争 的 制 造机器 对 人 们 的操 控 和 毒 害 。然 而 , 在 越 南 作 家 和美 国作 家 的笔 下 , 对 这 场 战争 的 回忆 和 描 述 有 着很 大 的 相 悖 性 和 对 立 性 。面 对 如 此 差 异 , 判 断这 些作 品价 值 的一 个 重 要 标 准 , 就 是 分 析 作 家 创作 的心理 和过程 是 否 符合 记 忆 伦 理 。所 谓 记忆 伦理 ( e t h i c s o f m e m o r y ) , 简而言之 , 就 是 追 问 什 么 样 的记忆 是符 合道 德 伦 理要 求 的。记 忆 伦 理研 究 的核 心 问题是 “ 谁 在记 忆 ” 、 “ 记忆什么” 、 “ 如何 记 忆” 以及 “ 如何 表述 记忆 ” 等, 对这 些 问题 的研 究关
2 0 1 5年 1 1月
重庆 邮电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No v . 2 O 1 5
2024年《西线无战事》读后感范文
2024年《西线无战事》读后感范文《西线无战事》是德国作家奥尔洛斯·玛纳肖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反战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线战场为背景,通过一个士兵保尔·鲁泽尔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和折磨。
在读完《西线无战事》之后,我深受震撼和思考。
首先,小说通过鲁泽尔的亲身经历,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诞。
在战争中,人们的生命如同麦田里的脆弱花朵一样脆弱而脆弱。
无论是敌人的炮火,还是无垠的弹药库,都给士兵们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他们的待遇简直是不人道的,士兵们受到了枯燥、疲劳、饥饿以及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的折磨。
在战场上,他们是用来拼命杀敌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人。
这种荒诞的现实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可怕和荒谬,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战争所带来的人道灾难。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士兵鲁泽尔的成长和心理变化,反映了战争对个人的摧毁和改变。
鲁泽尔最初是一名年轻的士兵,他对战争充满着浪漫的幻想和激情。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展,他渐渐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
他见证了战友的死亡,亲眼目睹了敌人的悲惨命运,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战争让他成长为一个成熟而懂得生存的人,但同时也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信仰。
鲁泽尔在战争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的人性,他对战争充满了绝望和厌恶。
通过鲁泽尔的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和破坏。
此外,小说中还深入探讨了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战争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摧残,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摧毁和冲击。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战后德国社会的混乱、贫困和无序。
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疾病,让人们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战争使人们生活在撕裂和痛苦之中,无法找到安宁和和平。
通过这样的描写,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危害和可怕,也给了我们深思熟虑的机会。
在我看来,《西线无战事》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反战作品。
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小说呈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永别了武器读后感永别了武器读后感永别了武器读后感1嵩栾十标项目为了更加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经领导研究决定特购买了一批励志、小说等多方面的书籍,我读的第一本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早期代表作《永别了,武器》。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初稿写于1922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创作,于1929年出版。
《永别了,武器》这部小说富有强烈的反战情绪。
小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告别战争;第二部分是告别爱情。
在战争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遭受到无可挽回的创伤。
他们怀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到处充满不义和暴力,总之,万念俱灰,一切都是虚空。
我讨厌战争,从文中也感觉到他们也不喜欢有战争,想过一个安详、和平的生活,我的生活里虽然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可怕,但是也有着无形的战争,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生活里的战争与他们的战争区别之处就在这里,所以说我和他们相比还是很幸福的。
应该珍惜现在,快乐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海明威指出战争摧毁了人的幸福。
即使是已告别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黑暗中奋身跃进一条大河,受了死亡的浸礼而重生,逃亡到瑞士,享受世外桃源一般的幸福生活,但最后爱人还是难免一死,因为作者认为“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
这种人生如梦的悲观绝望,从根本上否定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其实《永别了,武器》从第一章起就开始描写两个对立的世界,一方面是辛苦地风尘跋涉的士兵,另一方面是安坐在小轿车里的矮小国王,接着又报道部队里传染瘟疫,还挖苦地加了一句话说:“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
”他们的爱情对我很有感染力,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真的很幸福,即使他们没有一个固定温馨的家,因为战争而总是再不断地换地方逃难等等,他们能处处为家,也能体会到家的感觉。
同时他们很珍惜彼此朝夕相处时那美好幸福的日子,即使是短暂的但也是很快乐!最后因为德国人的进攻,终于击垮了意军的抵抗,意军开始溃退;士兵们的情绪很激动,反战热情高涨。
铁杆二战军迷必看的十部军事大作
铁杆二战军迷必看的十部军事大作
本人熟读兵书不下十年,作为一名铁杆二战军迷给大家归纳了十部绝好军事著作,如果说你没看过这些书那么你别说自己喜欢二战喜欢历史,废话不多说大家自己看
《失去的胜利》作者:冯·曼施泰因
作者是古往今来世界第一战神,被誉为人类诞生以来最强悍的军事家,东线战场指挥百万德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陆军元帅。
《步兵攻击》作者:埃尔文·隆美尔
沙漠战的鼻祖,无论当年两次海湾战争还是现在利比亚战争,都不乏北约模仿隆美尔沙漠作战的思想,可谓是举世人气第一战将。
《论平原游击战争》作者:吕正操
共和国开国上将,游击战理论的高深实践者,被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称为“游击战楷模”。
《闪击英雄》作者:海因茨·古德里安
现代战争地面作战的战术引领者,特别是闪电学说的原创开辟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德国国防军大本营》作者:瓦尔特·瓦利蒙特
作为世界上最高效的参谋机构的一员,作者直接谋划了诸多影响世界进程的战役。
《潜艇战》作者:卡尔·邓尼茨
大名鼎鼎的邓尼茨元帅谁人不晓谁人不知,无需过多评论。
《坦克战》作者:冯·梅林津
坦克作战的完美贯彻者执行者,曾经协助隆美尔把盟军一口子打到了苏伊士运河。
《巴格拉米扬元帅战争回忆录》作者:巴格拉米扬
投机取巧的小人物。
《攻击高度四千米》作者:卡尤思·贝克尔
就是F-22和歼10的飞行员也要参考的军事大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作者:冯·蒂佩尔斯基希
如果你一点都不了解二战,那面请务必阅读此书。
2020年《西线无战事》读后感300字
当西线无战事,当保罗镇静地倒下,那群鲜活的人物都已经消亡。
“让时光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到来吧,他们不会拿走我什么,他们再也不能拿走我什么了。
我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没有希望,倒可以无所畏惧地面对着他们了。
”
“他倒下了。
那天,整个前线是那么的安静,乃至军队报告上只写了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
战争是什么?!是无辜生命的献祭,是生者无尽的伤痛,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噩梦。
读雷马克的作品,总是从一开始听故事的状态,到中途突然发现身在其中,被鲜活的人物深深感动。
和《里斯本之夜》一样,作者依旧采用第一视觉,细致生动地描绘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
不同之处在于,作者像优秀的演员一样跳脱出本体,赋予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我”迥异的情绪与行为。
不得不为雷马克精湛的文笔折服!蓦然间,某个句点,泪水已涟涟。
《西线无战事》:20世纪最杰出的反战小说,最优秀的一批青年怎样在炮声中幻灭?
《西线无战事》:20世纪最杰出的反战小说,最优秀的一批青年怎样在炮声中幻灭?至爱辩手詹青云在奇葩说里曾经说:“《西线无战事》的最后一句话:死者的遗嘱不是要报仇,而是要永远不再有。
”这句话从此被多人转引,但我要在这里做个指正:这句话并非出自此书,而是雷马克的续篇,也曾被公开焚毁和fengjin的——《归来》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问世于1928年,如今已被翻译成六十多种文字,是世界上最畅销的严肃文学作品之一。
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主题,叙述了一批德国年轻人在战场内外的痛苦遭遇。
雷马克为什么要写《西线无战事》?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打响第一枪,之后的四年多时间里,欧洲主要国家都倾全国之力投入战争,彼此厮杀,总计有近两千万人死于沙场,两千多万人在战争中受伤或流离失所。
其中像马恩河之战、索姆河之战等著名战役,在一周之内就导致参战双方四五十万人丧生。
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
一战以德国战败投降告终,但当战争过去了十年之后,右翼好战势力在德国抬头,他们利用了民众对一战战败耿耿于怀的情绪,开始鼓噪复仇,并且刻意淡化一战中士兵和平民的噩梦体验。
雷马克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
他的心中充满了不平之气,他曾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说,他看到“就连很多经历了战争的人,今天都在歌颂德国士兵作战如何英勇,他们修改了对战争的记忆,忘了那些恐怖的日夜,而一味地谈论德国人的英雄事迹”。
他只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就一口气写完了《西线无战事》,在书中,他一方面用鲜活生动的画面,展现战争的荒谬真相;另一方面,他着重对那些十八九岁上战场的年轻士兵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他说,那些青年人本来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却因为上了战场而突然面对死亡;有一些人就算侥幸躲过了炮弹,人生也已经被战争所毁灭。
小说在德国的《福斯报》上连载,一面世就广受好评,报纸的发行量随之猛增。
1929年初,小说出版了单行本,一年半后就已经卖出了一百万册。
小说如何揭露战争的荒谬本质?《西线无战事》这个书名就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部令人吃惊的越战小说经典
作者夏国祥
对一般的中国读者来说,美国作家马兰蒂斯的这部小说多半会让他们有些感到意外。
中国读者通常要么受国内一些有倾向性的宣传影响,将越战理解成帝国主义的邪恶侵略战争,要么受《第一滴血》一类的反战影片影响,将越战理解成受政治扭曲的错误悲剧。
而在马兰蒂斯的这部小说中,作家则从非常贴近人生本来面貌的层面上,对越战的细节进行了艺术性的再现:越战显得并不那么充满罪恶和暴虐,也并非全然充满幻灭和绝望。
让中国读者可能会感到意外的,首先是小说对美国军人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以及他们所承受的苦难的忠实再现。
一方面,中国读者对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之类的中国军人英雄故事耳熟能详,也从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类作品中了解到过长征中红军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另一方面,又因被以往所受到的某些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宣传所影响,脑海中先验地存在着一种武装到牙齿、作威作福、大施淫威式的美军形象。
当他们在小说中看到马兰蒂斯笔下的这种有血有肉、不无豪情,但也具有人性真实弱点的美军官兵形象时,以往的很多观念必然会受到强烈的冲击。
本书的作者马兰蒂斯像书中的主角梅勒斯一样,毕业于常春藤盟校的名牌大学,越战期间,曾在海军陆战队中担任过执行军官、排长等职务,对于美军官兵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有着深入的了解。
所以本书中的描写是有着相当的可信度的。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作者虽然事务繁多,但仍旧出于历史的尊重、对逝者的怀念、对文学的热爱,在自己参战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倾三十多年时间酝酿,发酵,创作了这样一部鸿篇巨制。
作者写作态度之认真,从附录的翔实可见一斑。
本书英文原著附有长达31面的术语解释,对越战时期流行于美国海军陆战队中的俚语,以及当时美军、越军使用的武器装备进行了注解。
这种一丝不苟的做法,应该是作者在军队中所培养出来的军人式的严谨作风的一种反映。
我觉得,作者的目的并不是想用自己的博学来吓唬读者,而是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读者对越战有深入肌理的认知。
在军事文学经典中,诺曼·梅尔的《裸者与死者》对于战争残酷性的表现是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
马兰蒂斯的这部小说相比梅尔的作品,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说毫不逊色。
小说中,梅勒斯所在的24团1营B连是一个由一群半大小伙子组成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缺乏作战经验,对人生也还处于懵懂状态,就走上了可能一去不回头的生死场。
在小说开始,B连受命攻占了马特洪峰。
接着,他们在没有任何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挥汗如雨地利用简单的工具修建了防御工事,然后却被莫名其妙地勒令弃守。
后来,B连又受命去开辟一个新的基地。
官兵们穿越了几乎无法通过的热带丛林,路上相继有人被老虎咬死,患病。
死者和几乎无法行动的战友让他们愈发举步维艰,更要命的是,由于天气不好,基地的直升机无法起飞,在接连八天时间里,他们只能饿着肚子行军,没得到任何食物补充。
事情还没有完,等他们爬上崇山峻岭,在一个悬崖上建好新基地后,上级却命令他们去攻击此前放弃过的、现在又被北越军队占领的马特洪峰。
由于缺乏防守的足够兵力和弹药,B连在攻占马特洪峰后,不得不再次退出,防守附近较小的阵地。
阴雨和大雾接踵而来,B连的官兵得不到直升机的供给和补充,不得不在断粮、断水、缺乏医药、携带大批伤员的情况下坚持作战。
好不容易等到天气放晴解围,上级却无视他们的连续作战,痛斥B连不该放弃马特洪峰,强令官兵们第三次以疲惫之师攻击该山峰。
在行军、进攻、防守的一系列过程中,官兵们时刻要与丛林热病、足浸病、大雨、烂泥、
蚂蟥、疟疾、痢疾等折磨人的大小问题作斗争;走路时,身上还要背着平均70磅重的装备和弹药;还要无时无刻地提防自己被敌人打死;受国内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美军中的黑人和白人士兵也不时陷入内讧。
在小说的主要人物中,梅勒斯被表现成一个充满怀疑精神的“政客型”执行军官,参战只是为了捞取将来从政的政治资本;霍克少尉则是一个急欲证明自己能力的少壮派实干家;他们的连长费奇中尉其实也不过23岁,却要承担起负责180个年轻人命运的重任,但这个颇有心计的年轻指挥官,最后也没有摆脱掉成为官场倾轧牺牲品的命运。
整部小说精心布局,层层推进故事走向高潮,结束于B连最后一次受命攻击马特洪峰后不久。
在这次战斗中,B连的骨干班排长、老战士很多已经在历次战斗中牺牲,参战最初稚嫩而缺乏经验的梅勒斯不得不走到了指挥作战和冲锋陷阵的前排。
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在承担责任和贪生怕死的思想斗争中,梅勒斯选择了面对和担当,最终实现了心灵的升华,成为一个真正的勇者。
他学会了杀戮,而且习惯了这一切,在无意中,甚至还可能杀死了自己的一个战友。
不过,所有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与很多文史作品一般从政治或意识形态层面对越战悲剧形成原因的解释不同,该小说将B连官兵们所经历的流血牺牲,主要理解成源于上级军官们为了满足自己升官发财、取得更高职位的贪婪野心。
为了创造战绩,赢得勋章,他们不惜浪费国家的资源,牺牲下级官兵的生命。
小说从这个角度出发,质疑了越战的正义性,对下层官兵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置身于官僚化军队中的官兵们,在多少了解到军队的真面目后,将自己英勇战斗的出发点,诉诸于对海军陆战队光荣传统的继承。
以梅勒斯等白人士兵为代表的主流官兵们,试图向内寻求信仰,赋予自身的生活和战斗以价值,刻意忽视活跃在军中的黑人民权运动者的反战言行。
小说中对于黑人民权运动正义性的缺乏肯定,以及小说对于越战的非正义性的认识,是相互一致的。
在内在逻辑中,小说将越战及其造成的悲剧理解成人类勾心斗角的产物。
这从上帝的层面来看,也许有其正确性,但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却也消泯了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界限,不无虚无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