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征求意见书
论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
读. 注重 隐性 课程 建设 .
关 键 词 :教 师 教 育 ; 通识 教 育 ; 课 程 建 设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5
Vo l _ 2 9 No . 1 O 0c t . 2 01 3
论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建设 的若 干问题
张启树 , 马 建 平
( 安庆 师 范学院 教 育 学 院 ,安徽 安庆 2 4 6 0 1 1 )
摘 要 :通 识教 育是 教 师教 育改 革的 必 由之 路 . 我 国教 师教 育课 程 建设存 在 一定 的 问题 , 由 于对 通识 教 育理 解不 透 , 出现课 程 结构 不合 理 , “ 核 心课程 ” 开发 不够 , 课 程 管理 混乱 等现 象. 需要 重新 领会 通识 教 育
第2 9卷 第 1 0 期( 上) 2 0 1 3 年 1 O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l a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具有 全体 、 广泛 、 全面 、 总和 、 综 合 之意 ; 在汉 语 中 , “ 通识” 具有广泛 了解 、 全 面知道 、 综合性分析等等
能 力 和 艺术 鉴 赏 能 力 . 给大 学 生发 展 个 性 、 发展 能 力 提供 时间 和条件 , 将来 到 中小学后 才 能适应 环境
变 化 的需 要 . 其次 , 师范 院 校课 程 结构 不合 理 彳 艮 多
地方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义 的影响 , 使得通识教育模式的实行多流于形式 ,
没有达到其教育 目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实施通识 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 , 对其建设 的不完善成
了阻碍 通识 教育 顺 利 进 行 的 主要 因素 , 因此 有 必 要 对地 方性 本科 院校 通识 教育课 程体 系 建设 中的 突 出问题 进 行分 析 , 探 讨 优 化 通 识 教育 课 程 体 并 系建设 的途 径 。 二 、 方性 本 科 院校 通 识 教 育 课程 体 系建 设 地
厚 的专业 知识 和熟 练 的专业 技 能 , 同时 能够 全 面
是造就全面发展 的人的惟一方法。 【J 92 由此可见 , 9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下的教育是一种全面 的教育, 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大学作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 , 肩
了解人类总体知识 的状况 , 对不同学科 的理念有 所 认识 , 具有 独立思 考 、 值判 断和终身 学 习的能 价
相结合 , 它不仅 是提 高社会生 产 的一 种方 法 , 而且
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开始 被一些综合性大学 接受并试行 。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 与大学的教育使命完全相契合 , 目பைடு நூலகம்就是培养 其 全面发展的人 , 即具备远大眼光、 通融识见、 博雅 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 , 培养出的人才不但具有深
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的要求 , 与专业课程之间 缺乏有机 的结合 , 教学质量和水平较低 , 教学资源 匮乏 , 学方 式陈 旧。另外 , 教 院校 仍更 重视 专业课
程建设 , 不愿把更多的资源分配到规划和实施通 识教育课程上来 , 即使在开设的通识课程中, 也重
视 专业化 和应 用性课 程 , 程设 置 比例 失调 。 课 ( ) 三 通识 教 育激励机 制缺 失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及途径
的 大学 通 识教 育 最 大 的 问题 ,不 是课 程 太 少 ,而 是 课 程 太 多 。宽泛 的通 识 课 系统 造 成学 生 自由选 课 时极 大 的盲 目性 。 因此 有 计 划 地 建设 一 些 辐 射 性 强 、影 响 力 大 的通 识教 育 核 心 课 程 ,不 仅 可 以 大 范 围地 推 进 全校 的通 识教育 课 程 建 设 ,营 造 一 种 重 视 教 学 质 量 、重 视 课 程 建设 、 以人 才 培 养 为
教育 的一个 目标 ,但不 是 它 的全部 。 通识 教 育需 ”
要 开设 文 学艺 术 、历 史 、各 国 文 化 、道 德 伦理 和 社 会科 学 等方 面 的课 程 ,使 大学 生 具 有 广博 的 知 识 。因 此 在高 校 的课 程 设 置 上 ,要 注 重 通 识课 程
・
2 ・ 西 部 教育 研 究 6
在 传 统 的 “ 业 主 义 ” 不 变 的前 提 下 给 学 生加 点 专 “ 小甜 点 ” 这 种通识 教育 局 限于基 本知 识 的传 授 , 。 完 全忽 略 了 对 学 生 的思 考 判 断 能 力 、理 性 选 择 能
力和 高 尚人 格 品性 的培 养 ,就 更谈 不上 通 识 教 育 的终 极理 想— — 全人 教育 的完全 实现 了。
只有 首 先 努 力 建 立起 高 标 准 、严 要 求 、精 品 化 的 通 识 教 育课程 ,即通 识教 育 “ 心课 程 ” 以核 心 核 。 课 程 带 动其 他 比较成 熟 的课 程 ,逐渐 形 成 有 主次 、 有 重 点 的通 识 教育 课 程 体 系 ,这 样 才 能 使 通识 教 育 真 正 走 上 有所 积 累 、逐 渐 成熟 的 轨 道 ,形 成 具 有 中 国特色 的素质教育 之路 。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
哈工大(威海)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第三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一)重要说明1、本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概念不含《哈尔滨工业大学关于2016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性意见》中广义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所有基础课(即公共基础课和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而只相当于其所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2、本方案通识教育课程核心理念通识课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课,而是思维课、方法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较系统的研究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3、本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特色(1)模块化课程大致分为以下7个模块:立的。
在此基础上又增加模块G,为通用技能方面的课程。
“通用技能”与“通识”虽有区别,但掌握现代生活中需要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在校以及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很重要。
通用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完整的人”,而“培养完整的人”正是通识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2)系列化将内容比较重要的核心课程设计成若干课程系列,每一系列一般为互相有联系的3门课程,约6学分。
以若干课程系列为核心课程,是基于对国外一些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优点的借鉴,也是对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存问题或缺陷的规避。
国外大学往往要求每个学生修若干系列的通识课,每个系列集中在某一学科门类。
国内各高校的公选课,有的是由学生在学校开出的课程中任选,有的是用划分模块的方法,让学生选择满足一定条件的一个课程“拼盘”。
学生所选多为单门课程,互相之间缺乏联系,体系性不强。
我们的做法是既借鉴国外学校通识课程系列化的优点,又考虑到国内通识教育的现实条件(通识教育总学分偏低)而作了相应的调整。
(3)交叉性由于通识教育学分有限,只能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核心课程系列,基于此设计的课程系列更多地打破学科界限,同时又让同一系列课程关注的问题相对集中。
使学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比较持续且有一点深度地思考和研究一些重要问题,以培养其跨学科思维的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要求
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要求一、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要求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通识课程”)设置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获得知识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剖析不同学术领域和文化的研究层面、研究方法和思想体系,从而为资质、能力和经验各异的大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所必须的方法和眼界。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通识课程,要求课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又能追求对知识理解的深度。
课程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并注重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通识课程要求打破专业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文化通感和科学精神,要求教师能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既有深度又有新意,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培养,而通识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重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发展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促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使其全面发展,塑造完整人格。
通识课程也不同于素质课程,素质教育更多地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
通识课程内容具有如下基本特性:1.基本性:课程内容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素质;2.主体性:课程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建立人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能以本身为主体去看待知识,通过讨论、思辩、批判与比较,去了解自己,以及与自己相关的自然世界、社会环境及时代与文化;3.多元性:课程内容应该拓宽学生视野,养成尊重多元差异的人格与精神;4.整合性:课程内容整合不同领域之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心智,拓展专业知识之直观与创意,并赋予新的诠释和内涵;5.趣味性:课程内容探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通识选修课程建设项目合同书
通识选修课程建设项目合同书甲方(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承接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定代表人/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推动通识选修课程的建设,丰富学生的选修课程资源,提升通识教育质量,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就通识选修课程建设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项目概况1.1 项目名称:通识选修课程建设1.2 项目内容:乙方负责开发通识选修课程,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2.1 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编制;1.2.2 教学材料的设计与编写;1.2.3 课程资源(如课件、视频、测试题等)的制作;1.2.4 课程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的制定。
二、项目要求2.1 课程内容应符合甲方的教学目标,内容科学、严谨,且适应通识教育的需求。
2.2 乙方应确保课程材料的原创性,杜绝抄袭行为,如有引用资料,应标明出处,确保课程内容不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
2.3 乙方需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与甲方保持沟通,确保课程开发进度和质量符合甲方要求。
三、项目期限3.1 项目建设期为______个月,自______年___月___日起至______年___月___日止。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研究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在通过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引出研究的重要性。
在分析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现状,探讨了影响因素并提出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方法。
在总结了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和问题,为优化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构建、关键问题、未来研究方向、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和跨学科的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与评价体系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当前大众教育理念转变的背景下,传统的专业化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研究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并适应社会的需要。
本研究将通过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和评价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探讨影响因素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望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进步。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情况,分析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现状,探讨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因素,构建合理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和把握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提升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本研究旨在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大学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师教文[2018]073号为贯彻“拓宽基础、加强融合、尊重个性、追求卓越”的本科教学指导思想,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规范管理,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师校发[2013]38号)和《北京师范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师校发[2014]24号),制订本办法。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㈠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立足于时代、社会与中国国情,坚持教育的本质,思考中国大学的使命,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旨在使学生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获得广泛的知识、基本的科学思维、客观的价值分析能力、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和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
通识教育将知识、思想、精神与人格培养紧密结合。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宽度”上,它给予学生不同领域的知识、思想和方法,通过了解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社会与自己,拓阔视野,陶冶心灵,追求理性和真理,学会理解与合作,以实现培养效果上的“宽度”。
同时,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又要体现“深度”,使学生通过对某一领域的一门或者几门课程的深入学习,以点带面,获得对这一领域的理解并习得相应的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建设高质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既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注重知识与学科的广度;又要在单门课程中注重课程深度的挖掘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因此,所谓“通识”是“贯通”,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专业之间的沟通。
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基于对大学培养目标的理解和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真审视,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六大模块: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国际视野与文明对话、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数理基础与科学素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
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第7 期
胡涛 : 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l 1・ 1
发学生的天资 , 促进学生的真正意义上 的全面发 展 。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 的开 放系统 , 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 可能在一定 的条 件 下 形 成 新 的稳 定 有 序 的结 构 ( 散 结 耗 构 ) 。大学 的教育 作为一 种典 型的耗 散 的系 J 统, 不能桎梏于单一的专业教育 , 必须要通过通识 教育 ,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 , 使整个系统 有序发展并 达到创新。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
出通识教育应该对所有受教育者施行 , 并通过对 北京大学和香港 中文大学 的通识教育调查 , 出 提 了分布必修式评析和核心课程评析的通识教育课
尔第一次对通识教育与 自由教育进行了区分 。他 认为 , 传统的 自由教育贯穿于本科生教育的全过 程, 而通识教育主要是作为专业化前期 的知识准 备。通识教育的“ ” 通 主要是融会贯通 , 即不 同学 科知识之间能够相互贯通 , 识” “ 主要 指成 为“ 人 之为人” 所应具备 的价值理念、 理性知识 、 传统文
当前对大学通识教育 的研究较多 , 在专著和 论文上都有体现。李曼丽在《 后工业 时代通识教
钦斯说过 :如果没有通识教育 , “ 我们就决不 能办 好一所大学 。 _ 通识教育最早源 于亚里士多德 ”1 的“ 自由教育” 思想 , 99年 , 10 哈佛大学校长洛厄
育实践》 一书 中厘清 了大学通识教育 的本意 , 指
21 1 1年 7月 1 第3 0卷第 7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l f n i e c e oe e S c l c n eE i n o ma o A q gT a h r C l g ( o i通识教育课程通 常和选修课相混淆 , 有些学校甚 至直接将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 , 没有明确地 区别 和界定 。 ( 当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
关于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
关于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建议【摘要】高校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拓展思维广度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存在课程设置单一、跨学科融合不足等问题。
为此,建议高校开设多元化通识教育课程,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建立评价机制激励教师,加强学生素质评价,注重全面发展。
结论部分指出高校应重视通识教育的作用,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并指出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这些建议和观点,可以为高校的通识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多元化课程、跨学科交叉、实践活动、评价机制、教师激励、学生素质评价、全面发展、重视作用、改进完善、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高校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文化底蕴,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通识教育还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重视并不断完善和发展通识教育。
1.2 现阶段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现阶段高校通识教育存在课程设置单一、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
通识教育课程缺乏多元化,往往只注重传统文理科知识的传授,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和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导致学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兴趣。
现阶段高校通识教育存在跨学科融合不足的问题。
通识教育应该是各个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但很多高校通识教育仍停留在单一学科内部的传授,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现阶段高校通识教育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学生参与通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附属课程,缺乏实际的学习动力和体验,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通识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
通识教育是一种基于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能力。
本文将就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探索。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和意义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传授,还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了解各种文化、思想、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通识教育还能够促进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意识,提高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要全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涵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方面的课程。
2. 课程内容要有针对性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使学生能够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全面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包括讲座、研讨、阅读、实践、参观等多种形式,既要注重理论学习,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4. 评价方式要科学合理通识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科学合理,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5. 教师队伍要优化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要优化,既要有专业背景和学术造诣,也要有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 !$ , !""# *’5( !) C9>9B:5 &’D 678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谭永春
(蚌埠学院 教育系, 安徽 蚌埠 % !88"8" )
摘要: 随着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各大学纷纷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 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设置理念, 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程实际设置 课程, 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模式, 建立科学、 合理的评价体系, 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 方 法, 提高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素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键词: 大学; 通识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C6!8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F""7 E 8!F$ ( !""# ) !$ E "" 8) E "8 % % 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 科、 跨文化 的课程, 又 由于课 程教学 形式 比较 单 一, 层次少, 深度不够, 缺乏总体设计, 因而不利于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学习效果。 第五,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着知识化倾向。 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大学课程的价值, 缺乏 对知识、 能力、 素质要求的总体 设计和措施保障, 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认为设置什么方面 的课程, 学生就能直接获得相应的素质, 以知识体 系的选择代替课程体系的设计, 造成了知识量太 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 无法建立起使学生终身受 益的、 广阔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的探究方式、 研究性学习, 不利于各种能力的 系统训练。我国 大学虽然开展通识教育, 但实际上未有通识教育 之实。造成这种局面, 主观原因主要是: 教育的功 利主义的影响, 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及重要性认识 模糊; 客观原因主要有: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 念, 其实践性操作比较困难。 二、 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若干建议 (一) 树立正确的课程设置理念 大学实施通识 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让学 生通 过对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知识 ( 自然科 学、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的学习, 弥补或 减少因 专业学习所带来的在知识、 能力、 思维和方法等方 面的局限性。因此, 实施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在 课 程体系中增加几门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 更重要 的是要从思想上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 认识实施
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及效果评价2篇
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及效果评价 (2)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及效果评价 (2)精选2篇(一)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及效果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课程设计、师资培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一个大致的步骤:1. 目的设定:确定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包括知识、才能和态度方面的目的。
例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才能、寻求并解决问题的才能、批判性思维才能等。
2. 课程设计:根据学校的特点和目的设定,设计通识教育课程的详细内容和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考虑。
3. 师资培养:培养通识教育课程的老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跨学科的教学才能。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提供老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资和方法。
4. 教学施行:根据课程设计和目的设定,施行通识教育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才能。
同时,老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才能和交流才能。
5. 效果评价:通识教育课程的效果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展。
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思维才能。
同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学生对课程的反应意见,以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建立和效果评价是一个不断迭代改良的过程。
学校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和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进步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通识教育课程建立及效果评价 (2)精选2篇(二)通识教育课程的建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设定目的:确定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和主题,例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才能、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2. 课程内容:确定通识教育课程所涵盖的领域和核心内容,例如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3. 教学方法:选择合适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例如讲座、小组讨论、理论活动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考虑才能。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
通识教育政策文件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我国决定实施通识教育政策。
本政策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卓越领导力的优秀人才。
一、政策目标1.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之外的才能和技能,使他们具备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成为全人发展的个体:通过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通过积极推广国际交流项目,培养学生具备世界文化和语言交流能力,增强他们适应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二、政策内容1.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各大学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和个人兴趣,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涵盖科学、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应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认知和思维能力。
2.推广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与专业无关的课程,增加他们的课程选择空间。
选修课程可以涵盖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3.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包括留学、交换生、游学等。
这些项目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国界,了解其他文化,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4.设立通识教育评估体系:建立通识教育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成果进行评估。
这可以促进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帮助学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实施策略1.加强教师培训:为了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2.促进学科融合: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学院,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学校要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伙伴,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学术交流及学生互访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临沂大学通识任选课建设工作思路及建议
临沂大学教务处临大教字〔2020〕8号关于遴选确定2020-2021学年拟开出通识选修课程的通知各学院:通识选修课程是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学生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通识选修课程建设,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基本思路坚持以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建立能够引导学生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二、申报条件(一)开课资格1.课程负责人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讲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申报新开设的课程应具备开课基础和开课条件。
外聘教师不可申报。
2.本学年(2019-2020)提供给学生备选的通识选修课程原则上滚动开出,此类课程只需在附件3中备注栏确认后报送教务处即可,不需提报材料。
对授课地点、课程开设次数、班级人数等有特殊需求的,请在备注栏注明。
(二)开课要求1.申报新开设通识选修课的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所属类别。
2.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2学分。
3.因选课率太低已经淘汰的课程不得重复申报。
4.符合学校通识选修课程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并能够于2020-2021学年开出的课程。
(三)重点建设课程1.为适应“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进一步创新构建实施“一二三四”融入式协同性多元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建设一批高质量、适用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本次申报重点建设创新创业与职业素养类课程。
2.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培育建设我校一批高质量的美育精品课程,本次申报继续向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类课程倾斜。
三、课程评审(一)学院初评和材料报送学院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申报开设课程教师的授课资格、教学大纲和三分之一的教案等进行严格审查。
机关单位人员申报材料须报课程相关学院进行评审。
通识课程实施方案
通识课程实施方案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加强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实施通识课程,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二、课程设置。
通识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我们建议采取模块化的方式,将不同领域的课程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门相关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
三、教学方法。
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思考和学习。
我们建议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评价体系。
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全面发展和多元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论文外,我们建议引入学生项目、实习报告、作品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同时,评价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
五、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实施通识课程,我们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我们建议通过招聘、培训等方式引进和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服务。
六、实施保障。
为了保障通识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需要加强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七、结语。
通识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识课程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推动通识教育事业的发展!。
XX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选修模块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2024年)
知识模块
学时
主讲教师
教学方法 与教学手段 改革
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
(请说明具体的考核评价方式和要求,含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 考核等)
其它说明
(如:课程视频及网站、个性化的要求等)
教材及参考 资源
三、教学大纲
四、教学设计样例
(提供•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反映出教师的思考 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
姓名
职称
学位
所在单位
项目中承担的任务
课程建设基础教学条件简述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开设课程名称、时 间、授课对象、授课人数等情况。)
二、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简介
(用200字描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与特点、教学任务等信息)
课程目标
总体描述+若干个具体目标,具体描述学习本课程后应该达到 的知识、能力水平。
XX
通识教育选修模块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书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课程团队:
开课学院:
联系电话:
教务处
二O二X年乂月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中)
课程名称(英)
学时
学分
课程模块
计划开课时间
授课对象要求
课程负责人情况
姓名
性别
联系电话
职称
研究方向
邮箱
近两年 授课情况
课程பைடு நூலகம்称
学时
人数
学期
课程性质
课程教学团队情况
五、审核意见
单位推荐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 月
日
学校审批意见:
通识教育中心签章:
年 月
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征求意见书
各有关单位、全校师生: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初见规模,但还不能满足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要求。
结合三学期制本科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为进一步加强此类课程建设,在原有已开出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进行了调整,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必修课是面向所有学生都必须要修习的,限选课是面向一部分非本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跨学科选修课,任选课是让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学校建议并鼓励教师积极开出更多此类课程。
现征求教师以及学生对此类课程的意见。
希望广大师生对表中列出的每类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另外还需要开设什么课程以及配套的鼓励和支持政策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意见和建议请发给教务处教研科。
时间要求:十一月底以前返回意见
联系方式:jyk@
电话:5684091
联系人:赵辉
附件: 通识教育课程征求意见表
教务处
2006年11月13日
通识教育课程征求意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