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涉及行为偏差的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行为偏激儿童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作者:佚名一、一般资料王XX,男,10 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独子。
身高大约 1.5 米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父母均为公司职员,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非常听父母的话。
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
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 与某个小朋友"抢" 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
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
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一旦同小朋友发生口角,他就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争端,老师和同学都说他“不好惹”。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
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
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
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最近2个月升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最近,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
!"##
・临床研究・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心理偏差矫正的个案报告!
张福娟, 张美丽
张福娟,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上海市 !"""#! 张美丽 $ 上海闵行区启德学校, 上海市 !"%%"" 张福娟, 女, 上海市人, 汉族, 本 %&’& 年生, %&(# 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 科, 教授, 主要从事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研究。 )*+,-./0/+,!%12 %#34 567 电话: 8 1#9!%9#!’:3(1" !""% 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 "%"3’" )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 修回日期: *,,# ( ,$ ( ,* + ,) 0 12 -
放荡而毁了这个家, 与母亲无法对话和沟通, 对父亲也 是经常横眉冷对, 恶意相向。父母离异后, 各自很快又 组织了新的家庭, 他们对小林琳的关爱更少了, 于是她 便到社会上去寻找温暖和快乐,很快就与社会上一些 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 开始逃学、 逃夜, 并被人诱骗去 做三陪女, 染上了严重的不良行为。 # 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目的 通过对 ! 例存有心理问题的情绪与 #$ !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例分析报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例分析报告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小学生心理咨询个案例分析报告一、基本情况小忻(化名),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1、该生学习成绩差,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经常不完成,而且书写马虎。
2、人际关系不好,总是欺负弱小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喜欢捉弄别人,在校经常会因一些小事与别人闹矛盾,然后就开始骂人,打人。
同学们都不喜欢与他相处。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二、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就跟在爷爷、奶奶生活,学习方面,在家里也没有人辅导,一到家就是去玩。
2、因为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大人对他言听计从,没有约束他去做一些不应做的事情。
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3、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
(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总之,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
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习惯。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而且,在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2.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
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3.学习习惯: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
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案例背景:小明,男性,大学生,22岁。
在大学期间,小明一直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不足、情绪波动较大等问题。
因此,校园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决定对小明进行心理咨询,并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
咨询目标:1.提高学习成绩;2.增强社交能力;3.稳定情绪。
咨询过程:第一次咨询:在第一次咨询中,小明表达了他的学习焦虑。
他说他感到压力很大,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下降了。
他认为自己不懂得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咨询师通过倾听和询问问题,帮助小明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问题,并指导他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如设定学习目标、制定时间表、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等。
咨询师还建议小明寻求学习伙伴,可以相互帮助和鼓励。
第二次咨询:在第二次咨询中,小明提到了他的社交困难。
他担心与他人交流时会出现尴尬和不自信的情况。
咨询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他练习社交技巧,如与陌生人打招呼、进行简短对话等。
并且,咨询师还提供了一些社交技巧,如保持良好的姿势和眼神接触、积极倾听等,让小明慢慢适应社交环境。
第三次咨询:在第三次咨询中,小明谈到了他的情绪问题。
他表示自己的情绪常常波动不定,经常感到焦虑和失落。
咨询师开展了情绪疏导的部分工作,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引导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同时,咨询师还教给小明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咨询师还鼓励小明积极参与一些兴趣爱好和身体锻炼,以改善他的情绪状态。
咨询结果和反馈:经过数次咨询,小明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他学会了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并找到了一位学习伙伴,相互学习与鼓励。
他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并且对学习更有信心。
在社交方面,小明逐渐克服了社交困难,并能更加自信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在情绪方面,小明学会了情绪调节的技巧,并且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变化。
案例总结:通过心理咨询的过程,小明逐渐解决了他在学习、社交和情绪方面的问题。
心理咨询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困难,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中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报告
“中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报告案例报告:中小学生心理疏导一、案例概述在市的一所小学,有一名叫王明的五年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经常争吵,导致他的心理状态不佳。
在学校中,王明常常表现得孤僻、内向,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为了帮助他调整情绪,学校决定进行心理疏导。
二、案例分析考虑到王明的家庭问题,我们需要家校合作,以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
首先,老师与王明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状况,以及父母对于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通过深入了解,得知王明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他对家庭情况感到无助和疲惫。
在学校中,王明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孤独、内向和学习压力过大。
他很少与同学交流,总是独自行动。
他担心父母争吵会导致离异,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幸福感。
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也给他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三、心理疏导方案1.家庭支持和陪伴:与王明的父母沟通,鼓励家长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陪伴他,关注他的学业和生活。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能够减少孩子的焦虑和无助感。
3.同伴关系培养:帮助王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参与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分享和交流。
这样可以逐渐增加他的社交能力,减少孤独感。
4.学习压力调适:通过与王明的沟通,找出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在。
帮助他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鼓励他通过参与兴趣班或课外活动,寻找到自己擅长和兴趣的领域。
四、心理疏导效果评估在实施心理疏导方案后,我们对王明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和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明开始逐渐表现出积极的变化。
他参与了学校的音乐社团,并与其他同学建立了友谊。
他开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增加了。
王明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家庭支持和学校老师的鼓励下,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心理疏导的效果不仅表现在王明个人的改变上,更体现在他与家庭、学校的关系中。
一则小学生行为问题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姓名:陈娟身份证号:342426************准考证号:所在省市:安徽省合肥市所在单位:铁四局中学一例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陈娟铁四局中学摘要:应用认知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法,帮助求助者逐步适应新环境。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两个月后随访,求助者已适应新环境,并与大家和谐相处,社会功能恢复正常。
关键词: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法一、一般资料求助者,男,11 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二、主诉与个人自述我来这里一个多月了,我感觉爸爸和后妈都不关心我,讨厌我,有些同学也经常欺负我,我也很不喜欢他们。
我每天都不开心,不想学习,也不想上学,就想和姑姑在一起,想回到原来的学校读书。
有一个星期天爸爸带我回去看姑姑,我的烦恼全无,也很想马上背着书包去原来的学校读书,可爸爸又不让我回去,我很烦很烦。
希望有人能帮助我,能让我永远跟姑姑在一起。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整洁、大方,目光上方斜视,讲话比较急促,神情显得很焦急,意识清楚,接触交谈合作,语言通顺,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但说到家庭情况时,显得更加烦躁,尤其对母亲和继母有回避和反感情绪。
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1)既往史:求助者既往身体和智力发育均正常,无器质性疾病史,父母亲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病史。
(2)个人史:家中长子,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11个月起路,12 个月说话,没上过幼儿园,因母亲好赌成性,父母在其 4 岁时离异,将其判给父亲,又由于父亲在外打工,便从小和姑姑在一起,父母很少探望,性格外向,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
6 岁以后,在姑姑所在乡下就读,成绩不错,自尊心很强,在老师的表扬声和姑姑鼓励中成长着,五年级时(半年前)转入铁四局小学就读,随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居住,近一个月来爱打架,与同学关系相处不够融洽,作业书写潦草,偶尔有旷课现象,成绩明显下降,让家长很不解。
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第一篇: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浅析动画片对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康淑萍江西省吉安市保育院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为了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会品质及学会共同生活、适应社会需要打好基础。
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幼儿社会性教育尤显重要。
在当今这个电视等多种媒体普及的年代里,动画片日益成为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小班幼儿这一特定群体出发,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动画片是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一份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孩子在1岁以前就开始看动画片了,有的父母甚至称自己的孩子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坐在电视机前了,动画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幼儿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幼儿时期有80%的信息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
动画片所提供的音像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多种信息,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孩子获得许多间接经验,动画片成了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
而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为3至4岁,正是进入人生剧本的“幼儿决断”或“早期决断”阶段(3至6岁)的起始点,也正是俗语所说的“3岁看大”的关键时期,这正是幼儿接受社会性教育的关键点,也正是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通过最佳渠道和采用有效方式抓住教育契机实施教育的用心点。
而动画片所具有的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多通道的感官刺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感色彩浓厚、儿童化等一些特点,容易为孩子所接受,使之成为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
幼儿社会性包括幼儿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
”也就是说,好的教育不单单是智力的训练,相比较而言,社会性水平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
一例行为不正的心理咨询案例的报告
一例关于行为不正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一.摘要:本文是关于改善一位聪明绝顶但却狂傲不羁,行为作风不正的当事人的心理咨询报告。
当事人威尔很有天赋,但其行为却令人无法接受,拒捕、偷东西、打架斗殴、假扮警察。
但其行为的不正,特殊的性格却是与威尔本人早期的生活经历有关的,他不敢直面过去,对过去产生了深深的自卑之情,也让他内心充满了自我防卫的意识,他对一切周围人对他内心的窥测感到不安,并想尽办法去进行自我防卫。
但鉴于他的天分,几位心理咨询师试图对他行为进行纠正。
二.当事人基本资料:1.当事人威尔,男,出生于波士顿贫民窟,他一出生就被抛弃,是个孤儿,而之后的童年又经历了一次次的惨无人道德的伤害,这使他心里逐渐封闭,害怕被伤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强烈的防御心里。
2.威尔,是个叛逆、狂傲不羁的人,行为怪异,性格孤僻,曾参加打架、盗窃、拒捕、袭警等违反社会的事件,后来被判入狱,而教授林保找到威尔,出钱假释并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曾气跑了几个心理医生。
3.当事人是一位极具数学天赋的天才,现在他除了在麻省理工大学担任大楼的清洁员之外,便是与三五好友在酒吧喝酒、泡妞;曾解开了蓝博教授留下的数学难题,随即引起学校师生的关注。
三.病因分析:1.当事人形成这种性格、行为与他的早期生活经历是有莫大关系的,从小生长在贫民窟,而后又被抛弃,受过世人的冷嘲热讽,觉得社会很不公平,所以引发了他孤僻的性格、怪异的行为、对世人防御的心里。
2.当事人童年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与社会上的不良人群接触,行为渐渐产生偏差。
3.当事人认知上存在偏差,没有敢直面过去,没有接受过去的自己,产生自卑,离群等不良行为。
四.评估与诊断1.当事人没有存在生物学上的问题,即当事人身体上没有残缺,不是属于精神病人,当事人是行为上有偏差,心里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是认知上偏差,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
2.当事人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是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曾被三个家庭养过,并遭到父母的变相虐待,这造成了他对社会的抵触、逃避、还有他不敢面对自己,当事人的病症主要可概括为:离群、孤僻、逃避、行为不正、否定自己。
一例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某小学四年级男生,因学习困难、成绩下降,父母对此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以及老师教育方法出现偏差,导致神情沮丧,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难集中,作业无法完成、拒绝考试,严重影响学习效率。
咨询师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评估,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师采用放松疗法和沙盘游戏疗法, 经过9次咨询,使求助者波动情绪得到缓和,改变了先前不合理的信念,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改善学习适应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也得到增强,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咨询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沙盘游戏疗法一、一般资料人口学资料:林某,男,10岁,泉州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独生。
母亲职校毕业,超市售货员。
父亲小学毕业,保安。
家庭经济状况较为一般。
个人成长史:母亲因患甲亢,之前流产一个孩子,28岁再次怀孕,对这个小孩特别期盼,顺产,无躯体性和遗传性疾病。
在外婆家(宁德)坐月子到一周岁才回到晋江老家,一直是母亲自己带的,颇受母亲宠溺。
自幼聪明活波、自尊心强。
到泉州上幼儿园,从幼儿园中班老师就开始布置作业,很烦。
小学一、二年级时林某的成绩不错,三年级略有下降,父亲对此甚是焦虑,亲自接送小孩,管教严格,一听老师反馈没有完成作业,回家便是大打出手,甚至在学校老师面前打过孩子。
上四年级后,班上换了新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不能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
精神状态:感知觉正常,逻辑思维清晰,自知力完整,注意力易分散,情绪低落,焦躁烦闷。
身体状态:自幼体健,微胖,最近食欲不佳、睡眠质量下降,据医院体检报告显示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
社会功能: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变少,经常一个人活动,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心理测验结果:采用“一般性焦虑测验(GAT)”,结果为焦虑总分65,属高焦虑特征。
二、求助者的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1个多月来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学习时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无法完成,拒绝考试。
一例行为偏激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行为偏激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案例背景:
会谈过程:
第一次会谈:
我尊重小明的感受,并试图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我告诉他,我是他的
朋友和支持者,我愿意倾听他的困扰和提供帮助。
我逐渐与小明建立了信
任关系,他开始慢慢向我倾诉自己的问题。
第二次会谈:
在第二次会谈中,小明表达了他对同学欺负和排斥的困扰。
他告诉我,他的同学经常嘲笑他的穿着和外貌,有时还动手推搡他。
他感到无助和沮丧,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我首先安慰他,告诉他这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欺负他的同学的问题。
然后,我教给他一些应对欺负的方法,例如忽
略攻击者、直接说“不”、寻找帮助等。
除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小明还向我透露了他和老师之间的冲突。
他告诉我,他经常因为上课吵闹或者与同学打架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
他觉得老师对他不公平,而且他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和小明
一起制定了一份行为规范,帮助他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并与老师保持积极的沟通。
第三次会谈:
在第三次会谈中,我注意到小明的情绪有所改善。
他告诉我,在他采
取应对欺负的方法后,同学们对他的欺负和排斥有所减少。
他还告诉我,
他已经和老师们达成了更好的沟通,他们现在更喜欢与老师合作。
然而,
他仍然担心同学们会再次欺负他。
我鼓励他保持积极的心态,并提醒他坚守行为规范。
会谈总结:
小结:。
一例中学生厌学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中学生厌学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潘曲平发表于:2009-11-18 17:47:33,点击:758,评论(0)我是有个孩子总上网,不爱学习,今年高二了,我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办好,所以,想咨询你。
他表面说的和实际做的完全不一致,爱和女孩子接触,他是个男孩,爱打扮,学习成绩一般,文科还可以,理科不好,爱表现自己,城府比较深,别人总也看不透他想什么?他想什么,想做什么从来也不说?总是偷偷的去做!经常撒谎!从上初中是就是因为总同女孩子接触,不学习,我的朋友才把他送到我这里,委托我照顾,刚到我这里的时候,还行,因为他不熟悉,时间长了,又变得跟原来一样儿了。
你好:厌学是指孩子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落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
厌学产生退避行为除因学校教育要求过高过严、压力过大、学习生活单调、教学方法呆板、内容枯燥不生动多样,难以适应学生特点和发育水平等客观因素外,由于长期学习失败的习惯性挫折感是重要原因,失去信心、兴趣,进而消极逃避、自暴自弃,发展严重会产生逃学行为。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但是,许多父母的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上。
很多父母甚至为了保证孩子成绩好而放弃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一项刚刚完成的全国城市青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调查显示,33.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做运动”,还有11.3%的父母认为“为了学习,孩子少睡点没关系”。
这样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学习机器,让孩子不停地奔走于各种辅导班之间。
他们不再有童年,不再有星星和月亮,不再有蓝天和白云……取而代之的是读不完的书山河做不完的题海,更有比明星赶场还紧张的各类培训班和补习班,他们从小到大只听过一句话-----“作业做完了吗?”或者“考得怎么样?”在大人眼里,他们是一群没有自主意识的“学习机器”。
不少教育专家也指出,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但是很多家长却把家当成了教室的延伸,把孩子当成了实验室中的学习机器,家庭教育的误区正在伤害着我们的孩子!现在,有不少孩子厌学,没有从学习中找到乐趣,甚至优等生也不例外。
行为偏差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行为偏差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一、资料:吴俊超,男,8岁,小学三年级,独子。
父母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与奶奶和叔父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家长多属于性格脾气比较温和的人,相比较而言,孩子的脾气要暴躁得多。
在幼儿园时期,就经常从课堂溜出去玩,该生和同学关系不融洽,经常是每天一小架,三天一大架,只要班主任不在班上,马上就有学生来报告:“老师,李某又打起来了。
”最近一次,他上课时想找坐在他后面的同学讲话,同学不理睬他,他就一边往别人桌子上吐唾沫,一边说:“你打我啊,快打我啊!”二、观察和他人反映情况:母亲反映孩子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做事不够耐心;在家做作业磨磨蹭蹭,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很不专心,经常要做小动作,甚至还要离开座位玩一会儿,学习效率很低。
另外,很不守信用,经常说话不算话,答应的要求不遵守。
因此,可以看出来,家长喜欢找他的客观原因,不喜欢从主观上找问题。
所以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
三、分析、诊断与评估: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分析:来访者目前主要的表现是情绪不稳定,易发脾气,行为出现偏差,伴有一定的躯体症状。
四、辅导过程与效果评估:认知方面:让来访者的家长明白对孩子过高要求,不但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要调整目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塑造良好行为习惯,减轻孩子心理压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习惯;让孩子自己明白目前的情绪表达方式和一些错误行为是不正确的,不能解决她心理困惑和情绪不愉快。
情绪方面:教会来访者如何正确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要求父母能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来要求孩子,多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进而使孩子达到心理的松弛。
正确要求自己,不要溺爱孩子。
一例高中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精选5篇)
一例高中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精选5篇)第一篇:一例高中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一例高中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摘要:一个高中生张××,因其最好的朋友和最敬仰的老师发生了性关系,最后导致了老师被开除公职,最好的朋友被迫转校。
此事件后两个月以来,该学生出现了对男性的高度戒备,突然面对男性会出现瞬间的惊厥现象,神情紧张。
最严重的时候,对任何一个接触的人都有戒备心理。
咨询师采用了冲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治疗,目前状况基本稳定,学习效率明显提升,学习效果开始好转。
关键词:冲击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严重心理问题一、一般资料张××,女,18岁,无精神病史。
8岁以前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10岁由父母接到身边。
13岁在大姨家居住,并在其地念完初中。
16岁以优异成绩考上所属地的省重点高中。
父母都系农村人,常年在外打工。
父母双方无精神病史。
张××,小时候,有点肥胖,外号“胖妹”。
家里有个弟弟,身体不是很好,父母对弟弟的关注多一些。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和父母接触的机会很少。
从小学习勤奋,文化成绩一直很好,性格比较内向,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很少接触外人。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我怕见男性,尤其是怕见男老师。
个人陈述:两个月前,我最好的朋友转校了,我最敬仰的老师也走了。
那个老师他对我很好,在生活上关心我,学习上不厌其烦的为我解答疑惑,我的爸爸都没有能这样待过我。
可现在我敬仰的老师却做出来这种事情,而且他还伤害了我最好的朋友,我恨他。
现在我的生活一片空白,我不知道我现在应该怎么办,我没有了最好的朋友,我现在不相信任何人,我觉得人都太虚伪了。
我最怕见我们班的男老师,我怕他们,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啦,虽然事后也在想,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很多的老师还是那么的关心学生,那么的爱好学生,那么有责任心,但我见到男老师的一瞬间就是很惧怕。
我想摆脱这种恐惧,专心投入到学习中,可是我怎么也摆脱不了。
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心理咨询是一种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互动交流,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在学生群体中,常常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情绪波动、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
本文将就一位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
案例背景:这位学生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女生,名叫小李。
她在大学期间逐渐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自卑和学习压力过大。
咨询过程:第一次咨询:在第一次面谈中,小李向咨询师表达了她在大学中的困惑和不安。
她表示,她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对专业选择不确定,导致她常常感到焦虑不安。
此外,她还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导致她感到自卑,并且害怕面对失败。
咨询师耐心倾听了她的烦恼,并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第二次咨询:在第二次咨询中,咨询师与小李共同制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首先,他们着重讨论了小李的未来规划,帮助她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前景,以减少她的迷茫感。
其次,咨询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李认识到自己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过于强烈,教导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鼓励她与他人分享困扰和困难,以减轻内心的压力。
第三次咨询:在第三次咨询中,小李向咨询师汇报了她近期的变化。
她表示感到逐渐摆脱了焦虑和自卑的困扰,对自己的未来找到了一些明确的目标。
她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与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开始更好地调节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减少了学习压力。
总结:通过心理咨询,小李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学习应对策略。
她逐渐摆脱了焦虑和自卑的困扰,重建了自信,并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有了积极的变化。
这个案例表明,心理咨询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具体问题,更在于帮助个体提升心理素质,增强内心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每个学生都可能面临不同的心理压力,因此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咨询并不仅仅适用于病症患者,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心理咨询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和成长。
一例心理咨询报告
一例心理咨询报告第一篇:一例心理咨询报告一例“逆反行为”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文以一位小学生的“逆反行为”为例,通过收集临床资料、摄入性会谈、心理评估—诊断等方法,最终发现所谓的“逆反行为”其实是来源于母亲对其过高的期望以及学校老师的不信任所致。
通过原因分析,运用阳性强化法,使用行为消退技术与行为契约技术,纠正孩子不良行为,通过五次咨询,最终使其学习态度大为转变,习得适当行为,消除对立情绪和行为。
关键字:一般心理问题阳性强化法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杨某,男,10岁,凌河区某小学四年级学生,2000年9月5日,出生在辽宁省锦州市。
(二)个人成长史:出生后,奶奶请人为其算命,说长大后会不服管教,肯定会闯大祸。
为防止孩子“将来长大后闯祸”,母亲很重视儿子的行为养成教育,以及兴趣特长的培养,报各种兴趣班。
一年级开始,母亲每天晚上陪读,辅导写作业。
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学习成绩还算可以。
三年级时,学习负担加重,测验时有几次不及格,母亲非常着急心烦,指着孩子骂:“你怎么这么笨呀,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母亲为孩子请家教,加大作业量,取消兴趣班。
迫于母亲的压力,孩子学习也还努力,但成绩一直徘徊在中下游水平,其他方面又没有什么特长,在班级里属于被忽视的一族。
四年级下学期开学初,一次数学测验得91分,可老师公布90分以上同学的名字的时候却没有他,他马上大声向老师提出更正,满以为老师会表扬他,谁知老师却对他的成绩表示怀疑,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把这事告诉母亲,母亲不但不安慰他,反而责怪他平时成绩不好,老师才不信任他。
因此一个月多来对学习失去兴趣,行为开始出现异常,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很紧张,学习成绩更是一塌糊涂。
母亲无耐,带他前来咨询。
(三)精神和身体状态:精神状态:感知觉尚可,思维逻辑正常,对母亲和老师有抵触情绪,情感表达言行一致。
身体状态:近期无重大疾病,无躯体异常感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学生不良行为矫正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教育平台,王芳约2555字【摘要】本文是对一行为不良大学生进行咨询的案例报告,采用放松训练、代币管制法等行为治疗技术,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适宜目标行为,消除焦虑,躯体不适等症状。
对咨询效果回访评估,属成功案例。
【关键词】放松训练代币管制法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69-01一、一般资料王某,女,22岁,大学生,独生女,无重大躯体疾病。
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病史。
上大学后,开始住校。
自控能力差,晚睡晚起。
大一有体育课时会锻炼身体。
买电脑后,上网时间急剧增长。
大二没有体育课,就不锻炼。
大三闲时增多,晚上2点睡觉,早上11点起床。
早起精神状态不佳,身体状况变差。
学习处于中游,无挂科现象。
一个月前患慢性胃炎,吃药后好转,但晚上常觉胃部不适,入睡困难,白天没精神。
尤其肩膀和颈部常觉肌肉紧张。
医生希望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可她认为很难改变,很烦恼。
因此前来咨询。
征求求助者同意,做了SAS。
结果:总粗分=41,标准分=51二、评估与诊断(1)对该求助者的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症状学标准:求助者表现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程度:求助者反应不强烈,未影响思维,无回避泛化,未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标准:病程只有一个月左右。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1、具体目标:一个多月内,作息时间调至晚上11点关电脑休息,早上8点起床。
每天锻炼身体至少30分钟。
2、最终目标:增强求助者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主要咨询方法:行为治疗求助者的问题表现为轻微焦虑,归根结底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
考虑求助者迫切要求改变现状,自我管理能力较差,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可帮求助者快速形成良好行为。
具体技术采用代币管制法,放松训练。
五、咨询过程第1次 2009/10/16目的:(1) 了解基本情况;(2) 建立咨询关系;(3) 确定主要问题;(4) 进行咨询分析;方法:会谈、心理测验过程:(1) 填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有关事项与规则;(2) 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3) 焦虑自评量表测定;(4) 确定强化物——数码相机。
淮安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淮安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案例背景在淮安市某中学就读的学生小明(化名),15岁,初三学生。
他在班级表现一直较为活泼开朗,处于成绩中等水平,社交圈子较为广泛,和同学们相处融洽。
然而,最近几个月来,小明的表现突然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他变得沉默寡言,几乎不再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极少。
他的成绩开始下滑,体育课上也缺乏积极参与的态度。
面对这样的变化,小明的班主任老师和家长感到担忧,并主动联系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帮助。
咨询过程初次咨询小明的家长将小明带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进行了初次会谈。
咨询师与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先是通过问候和交流,逐渐建立起了信任的关系。
在会谈中,小明透露出他感到压力很大,经常觉得难以入睡,早晨起床困难,食欲也明显下降。
他称自己变得对学习没了兴趣,经常感到自己笨不拉几的。
咨询师细心倾听,安慰小明,并询问了小明的学习、家庭和社交方面的情况。
深入咨询在进一步了解小明的情况后,咨询师发现小明面临的心理问题可能是焦虑和自尊心受挫导致的。
于是,咨询师与小明一起制定了一个具体的咨询目标,帮助小明减轻焦虑情绪、提升自尊心。
在随后的几次咨询中,咨询师通过不断引导小明自省,帮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了解到小明在班级中遭受了一些同学的歧视和排挤。
咨询师与小明一起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行动计划,例如鼓励小明参加学校社团活动,通过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互动增强自信心。
与此同时,咨询师也联系了小明的班主任老师,共同协调解决小明在班级中的问题。
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中倡导友善、互助的氛围,特别关注小明的情况,引导其他同学主动与小明交流合作。
效果评估经过数次咨询和一段时间的观察,小明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开始重新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他的成绩也逐渐好转,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学习动力。
不仅如此,小明还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并结交了一些新朋友。
在咨询师、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明逐渐恢复了自信,对未来也重新树立了希望和目标。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不良的思想和心理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不良的思想和心理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不良的思想和心理案例1:时间:20XX年12月的一天下午第一节课。
地点:教室事件:上课不久,教室靠后的一个男生给暖气放气,老师说教室里现在也不冷,你给暖气放气声音挺大的,影响不影响大家学习呀?“嘘嘘嘘”学生嘴里发出厌烦的声音用手向老师挥了挥说“上课吧”。
案例2:时间:20XX年12月的一天晚自习地点:教室事件:大多数学生正在安静的上晚自习教室后面有三个学生在后面吃瓜籽学生,值班老师说了三次,仍有一个学生还在吃,我把他叫了出来,问他:“老师说了三次你怎么还吃呀,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那个学生说:“我吃完了就不吃了,”案例3:时间:20XX年上半年。
地点:校内事件:有一个学生知识渊博,学习很好,但是他上课特别随便,和同学关系也不好,课余时间经常去网吧玩,最后自己不想念了,家长和老师怎么劝也不行,就是不念了。
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现在有一些学生到底是怎么了呢?为什么会表现出自卑、自私、自负、逆反、忧郁、疑虑、嫉妒的心理,我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经常表现出不良的思想和心理。
(一)、有的学生无责任心。
班上有几个学生,每天都在犯着各种各样的错误。
从常规管理上的迟到早退旷课,到抽烟打架,到上课就睡觉或者看些卡通书,考试也不当回事,甚至于题都懒的答。
分析其具有如此心理行为的原因,撇开其他因素不看,不难发现,最为重要的便是无责任心,是“不为”而非“不能”。
因为无责任心,所以他们不履行学生的学习责任,对学习就视同儿戏;因为无责任心,所以他们不履行学生的道德责任,对纪律和义务就视若无物;同样还是因为没有责任心,所以他们不顾及其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丁点小事就能采取一种极为极端的手段。
归结产生这种无责任心“不为”心理行为的根源,则或是因为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或因为家长的溺爱放纵,或由于经受了挫折打击,或由于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有畏难心理。
教育案例:一个行为偏差学生的个案分析
教育案例:一个行为偏差学生的个案分析每个学生都有梦想,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
复习班的学生——特别是那些思想和行为存在偏差的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但面对现实也有着许多的困惑和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班主任老师就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指航灯,垫脚石,应该帮助他们看的更高、更远。
那么,对于这类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引导他们走上“正道”,让他们“知”、“行”统一,实现理想呢?我们知道对这些学生的教育转化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甚至是没有明显成效的。
这里也仅仅是对我的做法进行记录和总结,只能说明:我在做了,是这样做的。
以下是我对我班姜某某同学的个案分析:一、个案基本资料姜某某,男,2012年高考成绩460分,数学成绩还可以,80分以上,英语差(60分左右),文综很差。
他个子很高,长得也蛮帅的。
因为在一个专科学校找不到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弃学复读,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中英文。
二、问题行为概述1、学习习惯差,不把高考当回事。
2、当老师找他谈话,指出其错误时,显得漫不经心,傲慢无理,有抵触情绪。
3、有吸烟的不良嗜好,经批评教育暂时戒掉。
4、上课经常睡觉、发呆,老师当堂布置的作业不完成。
5、早晚读前,经常能提前进教室,看起来也想认真学习。
三、背景资料1、心理特质(1)外向、好动,交友广泛;(2)在同学中喜欢引人注意和好出风头;(3)急躁,有时难以控制;(4)自我反省能力差;(5)“知”、“行”不协调;2、家庭状况祖籍东北,烟台生人。
父母都是医生,工作很忙,无暇照顾其生活。
只有年迈的爷爷在家。
因为是唯一的儿子,家人对他十分宠爱。
但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无暇顾及他,对他的教育更是鞭长莫及。
虽爷爷在家,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根本劝说不了他,家长对他的教育是有心而无力,有时甚至是比较放任的。
3、学习状况学习情绪低落,只听某些感兴趣的课程,其他课程上课睡觉或者发呆,作业不认真完成,更不用说课后做预习和复习工作了。
虽然有想把学习搞好的愿望,也不想放弃读书的机会,但不肯在学习上花时间和工夫,怕吃苦,好逸恶劳,随心所遇,所以成绩总是在班上后五名徘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份涉及行为偏差的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作者:肖艳林来源:《职业·中旬》2010年第12期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
作为教育者,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首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其次,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完善心理咨询室的软硬件建设,对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进行心理咨询。
第三,优化第二课堂,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笔者以一个具有行为偏差特征的技校学生为例,介绍一下心理咨询的具体操作过程。
一、心理咨询者的一般资料刘畅(化名),16岁,技校2009级学生,独生子,家族中无精神病及遗传病史,父母均为公司职员,本科文化,家庭基本和睦,经济条件良好,无老人同住。
1.刘畅个人成长史刘畅从小随父母生活,父母管教较严,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
在小学期间,刘畅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初中后,几个同学曾拿着绳子勒住刘畅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刘畅想起小时候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还弄伤了一个同学的鼻子,那几个同学立刻吓跑了。
据父母称,从此以后,刘畅像变了一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经常遭到父母的责骂。
因此,他把怨气撒在同伴身上,不时进行报复,捉弄同伴,继而又遭父母责骂,形成恶性循环。
在学校,老师对他的行为只是进行简单的批评。
一次数学课上,刘畅身边的同学叫他,他说了一句话。
老师当时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愤愤不平。
所以,在学校也开始出现与家中类似的情况。
刘畅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学生”。
现在,刘畅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的询问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2.心理测验结果韦氏智力测验:刘畅的言语、操作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102、115和109,其言语智力比57.5%的人好,比42.5%的人差;操作智力比84.7%的人好,比15.3%的人差;而总智力比75%的人好,比25%的人差。
刘畅的操作智商高于平常水平,并优于他的言语智商,言语智商和全量表智商均处于平常水平。
3.EPQ个性问卷神经质(N分))55;内外倾向性(E分)58;精神质(P分)52。
二、咨询师观察的结果及刘畅母亲反映的情况刘畅身材健壮,脸色红润,健康;思维敏捷,行动灵活,调皮好动;善于察言观色,根据对方对自己的接受程度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对别人并不信任。
家人反映,刘畅是个文体尖子,体育成绩相当好,尤其是球类运动玩得相当好,但文化成绩不好。
三、评估和诊断从智力测验结果参考分析,刘畅是个中等偏上智商的孩子,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文化成绩不好,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从EPQ的个性问卷结果分析,其内外倾向性分数偏高,具有倾向外向性,情感易于冲动;神经质分具有中间不稳定性;精神质分处于中间水平;掩饰量表L分不高,不具掩饰性。
从该量表分数可以看出,被试者是一个倾向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
参照18岁以下青少年精神障碍中的品行障碍标准,刘畅没有严重的撒谎和逃学问题,只是因为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有抵触情绪而学习兴趣不高,所以诊断为学业问题,具体是学习不适应问题。
根据观察了解的情况,结合心理测验的数据资料,评估和诊断刘畅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和学习适应性。
四、制定咨询目标1.最终目标协助刘畅达到学习进步,人格健全,健康成长。
2.长远目标通过家长、老师的相互配合,信任孩子,亲子、师生之间沟通良好;帮助刘畅学习怎样与同伴交往,体会他人的真诚与爱心,学会与同伴和睦相处,彻底改掉喜欢打架的陋习。
3.近期目标改变刘畅对家长、老师的抵触情绪,正常学习生活;消除刘畅对周围同伴的敌视心态,尽量避免故意去捉弄同伴。
4.具体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信任和帮助刘畅。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1.咨询方法与原理根据刘畅的具体情况,征求上级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并在上级咨询师的指导下,经同家长、老师及刘畅本人协商并同意采用行为矫正疗法、放松训练法等技术,结合家庭和学校互动的咨询方法进行,该方案分三阶段。
2.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心理咨询,即通过刘畅及其家长与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共同商讨、寻求解除刘畅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和学习不适应状况的方法。
刘畅及其家长必须依时赴约,努力完成咨询师与其商定和布置的家庭作业,配合完成咨询安排的心理测试。
咨询师必须尊重刘畅及其家长,为刘畅及其家长的访谈资料和心理测量资料保密,咨询师的工作只限于咨询工作范围内。
3.咨询时间根据刘畅的状况并考虑到其家长工作时间安排的特点,为他安排每次咨询时间为一个小时,时间为每周六的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半,大约需要3个月。
六、咨询过程整个咨询过程共11次,历时3个多月,其中与刘畅的父母2次,刘畅9次(其中有家长陪同4次,班主任陪同一次)。
1.心理诊断,创设和谐氛围、渗透辅导理念(第一次及第二次)了解基本情况,收集相关信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
方法为晤谈和心理测验。
时间为两周,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
第一次主要是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共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并安排刘畅做了韦氏智力测验;同时向其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与孩子交谈,以倾听为主,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做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与家长会谈,就咨询目标基本达成一致;布置相应的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重点是让刘畅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之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之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之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做会更好。
第二次咨询,首先安排刘畅做了EPQ个性问卷测验,将两次的测验结果反馈给父母及孩子,并做出进一步的问题分析。
与家长会谈,就咨询目标进一步达成共识,并明确双方应该做的工作。
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双方感觉交流还有困难,但孩子没有过激的情绪反应。
与刘畅继续沟通,仍以倾听为主。
布置相应的咨询作业:父母有必要与老师进行沟通,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刘畅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2.心理帮助,强化训练,改掉陋习(第三次至第八次)在刘畅与咨询师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基础上,开始第二阶段的咨询。
此阶段主要同刘畅及其家长(必要时老师也参与)一起设计行为作业,进行认知指导,从而逐步帮助刘畅识别错误认识,达到行为改善。
与刘畅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初步制定“行为契约”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等,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帮助其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待认知有所改善后,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让刘畅以“代币”量赢得愿望的满足,如买某本书、去喜欢的地方玩一次、获得零用钱等。
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改善其对同伴的认知,做学习适应性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同时坚持“代币”激励的按质按量,加强对孩子的承诺履行。
父母与老师多交流,请老师配合咨询工作,如安排刘畅做班干部,鼓励他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逐步由个体活动向团体活动过渡),取得好成绩时马上给予表扬等。
对于刘畅的思考、领悟以及行为上的进步,咨询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且都有反馈记录表的文字说明。
3.行为巩固,自我塑造(第九次至第十一次)陋习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因此,要改掉它,更需要坚持不懈。
帮助刘畅找出继续努力的方向,为其设计一个行为评估表,制定行为目标,使其自我监督与控制,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每次咨询时,主动与其聊一些与父母、老师、同学的相处较为融洽的事情,巩固其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为了防止刘畅对咨询师的依赖心理和离别焦虑,此阶段每两周咨询一次,直到基本结束咨询。
七、咨询效果的评估1.刘畅的自我评价刘畅自我感觉很轻松,家长和老师都很关心自己,同学们也很友善,大家一起谈天和运动很开心,听课、做作业时也感觉比以前轻松多了。
2.家长和老师评价刘畅现在成了班级中受同伴喜爱的同学之一,大家无论组织什么活动都希望有他参与。
一次,在与别班的篮球比赛中,战胜了对方,别班的同学故意找茬,想与刘畅打架,他都能一笑了之。
学习成绩也明显得到了提高。
3.咨询师的评价孩子的问题经常会表现为家长的问题。
该案例中,由于以前家长和老师的不当处理,采取控制的方式管教孩子,造成了孩子抵触和反叛的一些问题。
由于刘畅本人及其家人、老师对咨询工作的积极配合,经过11次的咨询后,刘畅学会了怎样与同伴交往,不再恶意捉弄他人,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亲子、师生之间沟通良好,文化学习也步入了正轨,基本达到了长远目标。
至于远期目标,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进一步努力,多给予刘畅耐心和鼓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运用行为矫正方法时,一定要讲究科学,运用恰如其分,切不可乱用、误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