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分析--核磁共振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核磁共振光谱与官能团的解释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核磁共振光谱与官能团的解释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核磁共振光谱与官能团的解释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核磁共振光谱(NMR)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探测核磁共振现象,提供了有机物质的结构信息和官能团的存在与排列方式。
本文将详细解释核磁共振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以及它与官能团的关系。
一、核磁共振光谱(NMR)的原理核磁共振光谱是利用原子核自旋的量子特性和外加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光谱技术。
当有机物质中的原子核受到外部磁场的影响时,它们会发生能级分裂,形成不同的谱线。
通过测量这些谱线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获得有机物分子的结构和官能团的信息。
二、核磁共振光谱的解释1.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光谱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用来描述原子核信号相对于标准物质(通常是三甲基硅烷)的偏移程度。
化学位移的单位是ppm(parts per million),它与化学环境密切相关。
对于有机化合物,化学位移可以提供各个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从而帮助确定它们的结构和官能团。
2. 种族耦合(Spin-Spin Coupling)种族耦合是核磁共振光谱中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指的是不同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产生的原因是原子核自旋之间的磁场相互影响。
种族耦合可以提供原子核之间的连接信息,帮助推断有机分子的官能团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种子核(Protonation Site)核磁共振光谱中的种子核是指分子中受到质子化或去质子化的原子核。
通过观察种子核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可以推断出分子中的酸碱性位置、官能团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反应中间体(Reaction Intermediates)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用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中间体。
通过观察反应前后某些原子核的化学位移变化,可以判断反应过程中的物种及其结构变化。
这对于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5. 确定结构和官能团核磁共振光谱通常与其他分析技术(如质谱、红外光谱等)相结合使用,来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含有的官能团。
有机波谱分析 --核磁共振氢谱
C C CH
5.8~6.7 6.5~8.0 4.0~5.0
C CH O
6.0~8.1
CH C O 4.0~5.0
CH C N
3.7~5.0
C CH N
5.7~8.0
2-甲基-1-戊烯的氢谱
常用溶剂的特点
CDCl3:最常用的NMR溶剂。溶解性能好,峰形尖锐,价格便宜 ;峰位一般处于7.2ppm,但也会受到溶质的影响,使δ =7.0-7.4, 某些胺类使它移至 δ 7.55 。
氘代的苯、二甲基亚砜、丙酮:峰形不尖锐,常为组峰:丙酮-d6, 五重峰;二甲基亚砜-d6,堆峰或五重峰。二甲基亚砜溶解性特好 ,冬天使用易于结冻;丙酮不要用于可能与其反应的样品,如胺 类、醛类;苯可与某些分子形成“复合物”—有利有弊。
化合物中非球形对称的电子云,如π电子系统,对邻近质子会 附加一个各向异性的磁场,即这个附加磁场在某些区域与外磁 场B0的方向相反,使外磁场强度减弱,起抗磁性屏蔽作用,而 在另外一些区域与外磁场B0方向相同,对外磁场起增强作用, 产生顺磁性屏蔽的作用。 通常,抗磁性屏蔽作用简称为屏蔽作用,产生屏蔽作用的区域 用“ + ”表示,顺磁性屏蔽作用也称作去屏蔽作用,去屏蔽 作用的区域用“ -”表示。
HC HB HO HA
HC
HB HA OH
16
HA = 3.92 ppm HB = 3.55 ppm HC = 0.88 ppm
17
HA = 4.68 ppm HB = 2.40 ppm HC = 0.88 ppm
(6)氢键的影响
-OH、-NH2等基团能形成氢键。一般的醇可形成分子间氢 键,β-二酮的烯醇式形成分子内氢键。
③三键的各向异性效应
有机结构分析核磁共振谱基础2讲课文档
小结: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是上世纪中叶 发现的低能电磁波(无线电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物理现 象。
50多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核磁共振技 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化学、生物和医药等领域,它是确定有
机化合物特别是新的有机化合物结构最有力的工具。NMR证明了核自
第三十六页,共102页。
第三十七页,共102页。
在静磁场中,原子核绕其自旋轴旋转,自旋轴与核磁矩μ 方向一致,与静磁场保持一夹角θ而绕静磁场进动。 (Larmor进动。)
第三十八页,共102页。
第三十九页,共102页。
MI=-1/2, Eb=1/2 (ghH0)
E
b
hn
No magnetic
有机结构分析核磁共振谱基础
第一页,共102页。
(优选)有机结构分析核磁共振谱 基础
第二页,共102页。
第一章 核磁共振的基础知识
概述
• 核磁共振的方法与技术作为分析物质的手段 ,由于其可深入物质
内部而不破坏样品 ,并具有迅速、准确、分辨率高等优点而得以迅速发 展和广泛应用 ,已经从物理学渗透到化学、生物、地质、医疗以及材料 等学科 ,在科研和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
1939年I.I.Rabi首先让氢分子通过不均匀磁场, 然后再通过一个均匀磁场,同时在均匀磁场设 置一个射频场,发现氢分子能吸收特定的频率 射频而发生偏转。这是首次发现核磁共振现象。 Rabi的这一实验获得1944年若贝尔物理奖。
第四页,共102页。
1949年W.D.Knight发现了金属铜与Cu2Cl2 63Cu的NMR的共振频率不同,确立了原子核 与核处的化学环境有关,从而揭示了NMR信 号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有机物的核磁共振分析方法
有机物的核磁共振分析方法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领域。
它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频率,提供了有机物结构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介绍有机物的核磁共振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应用。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利用样品中的原子核在外加静磁场和射频辐射的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的原理。
当样品置于静磁场中时,其中的原子核会在固有的共振频率上进行共振吸收或发射射频辐射。
核磁共振谱图通过测量吸收或发射射频辐射的能量,可以获得有机物分子结构的信息。
二、核磁共振实验条件核磁共振实验需要一系列的实验条件来保证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需要使用强大的恒定静磁场,常见的是1.4到14特斯拉的磁场强度。
其次,还需要使用高频射频辐射,通常在100MHz至1GHz范围内。
此外,核磁共振实验还需要通过样品的预处理,如固态NMR需要通过机械研磨样品,而液态NMR需要通过溶解样品等步骤。
三、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核磁共振谱图是通过测量吸收或发射射频辐射能量的变化来描绘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频率。
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可以提供有机物结构的信息。
谱图的解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通过测量样品中不同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对于参考物质的偏移,可以得到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与原子核所处环境有关,可用来确定有机物中各个原子核的化学环境。
2. 耦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当一个原子核与相邻的原子核存在化学键时,两个原子核的共振会发生耦合。
耦合常数可以提供两个相邻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和键的耦合关系。
3. 积分峰(Integration Peak):积分峰的面积与该峰所表示的原子核的个数成比例。
通过测量积分峰的面积,可以得到不同类型原子核的数量关系。
四、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确认分子式、辨认同分异构体等。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理论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理论有机化学是研究碳氢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科学。
其中,核磁共振(NMR)是分析有机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常用方法之一。
本文将为读者详细介绍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理论。
一、核磁共振现象核磁共振是20世纪40年代初期发现的现象。
当分子的原子核被置于强磁场下时,它们会呈现不同频率的共振吸收现象。
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带有的自旋角动量。
原子核自旋产生一个磁矩,它会随着外加磁场的强度方向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的原子核(如氢、碳等)具有不同的自旋角动量和磁矩大小,因此它们会呈现不同的共振吸收频率。
二、核磁共振谱当我们将样品置于强磁场下,并通过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来引起共振吸收现象,所有核对该频率会发生吸收,我们便会得到一个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谱可显示出样品中各种核的相对数量,以及它们所在的结构上的化学环境。
三、化学位移核磁共振谱上的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化学位移是指分子内的不同核吸收电磁波频率的差异。
化学位移本质上是由于样品中的不同核处于不同的磁场环境中引起的。
不同的磁场环境可能来自于分子中毗邻的原子,对应键的性质,或者分子的化学环境。
因此,化学位移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
四、耦合常数在核磁共振谱中,同一分子中的相邻核之间可能存在耦合常数(coupling constant)。
耦合常数定义为相邻核之间的距离和化学键的性质引起的共振吸收频率差异。
通过分析耦合常数,我们可以推断出相邻核之间的分子肢解模式以及它们之间键的类型。
此外,耦合常数还可以用于确定分子的立体化学信息。
五、磁等效性磁等效性(magnetic equivalence)是指分子中所有的核(如氢、碳等)被分类为同一种类别的情况。
当两个核处于相同的磁场环境中时,它们会呈现相同的化学位移和吸收峰。
磁等效性可以帮助我们简化核磁共振谱的分析过程。
六、总结核磁共振是有机化学中主要的谱学方法之一。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核磁共振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核磁共振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光谱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和鉴定。
通过对有机化合物中的特定核素(通常是氢、碳、氮等)在磁场中产生的共振吸收信号进行测量和解读,可以得到它们在分子中的相互关系、化学环境及它们所处的位置。
本文将从NMR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信号解读以及一些实例等方面来介绍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核磁共振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基于分子中的特定核素在外加磁场中的属性而建立的。
磁场中的核素会分别处于不同的能级,其能级差与外磁场的大小有关。
当处于低能级的核素吸收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并发生能级跃迁时,就会产生核磁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被接收到并转化为NMR光谱。
二、核磁共振的仪器设备核磁共振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磁体、探头、射频发生器和检测器等。
其中磁体是核磁共振实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产生强大的静态磁场,使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得以观测。
而探头则是将样品中的核磁共振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关键部分。
射频发生器用于提供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而检测器则对信号进行放大和记录,最终形成核磁共振光谱。
三、核磁共振信号的解读核磁共振信号可以通过化学位移、相对积分强度、耦合常数和耦合模式等参数进行解读。
化学位移反映了不同核素在外磁场中的化学环境,通常用化学位移常数δ表示。
相对积分强度即各峰下面积的相对大小,可以反映氢原子的数量比例。
耦合常数和耦合模式则是指不同氢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耦合常数不同,导致峰的裂分形式也不同。
四、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中的应用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确定有机分子的碳骨架、官能团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观察特定碳谱峰对应的氢谱峰可以推测出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
此外,核磁共振还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的立体结构、环境和构象等信息,有助于解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有机化学第11章 波谱(核磁)
一般有机物中质子的δ值在0 ~ 10之间(见P462表11-8)。
4、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δ伯H < δ仲H < δ叔H; 2) δ值随邻近原子电负性的增加而增加,随电负性大的 原子数目的增多而增加;
E
h
2
H0
E h
2
H0
实现核磁共 振的条件
CH3CH2OH
二、化学位移 1、定义
CH3CH2OH
由于化学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NMR吸收峰位置的不同,
称为化学位移。
2、化学位移的产生原因——屏蔽效应
屏蔽效应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核与独立质子相比较, 由于分子中的电子对氢核有屏蔽作用,其核磁共振信号 出现在高磁场。
1HNMR谱图s(3H)为CH3
q(2H)为CH2
O CH3 CH2 C CH3
由于屏蔽效应,外加磁场的强度要略为增加,才能产生 核磁共振信号。显然,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越大,屏蔽 效应亦愈大,共振信号将移向高磁场区。
3、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δ值 由于屏蔽效应所造成的磁场强度的改变数量很小,通常
难以准确地测出其绝对值,因此需要一个参考标准来对比。 常用的标准物质是四甲基硅烷,(CH3)4Si,简写为TMS, 它只有一个峰,而且一般质子的吸收峰都出现在它的左边
第十一章 有机波谱分析(2)
11.4 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简称 NMR)
一、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目前应用广
泛的是氢原子核(质子)的核磁共振谱,称为1HNMR。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它们在研究有机物结构和性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的原理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核自旋磁矩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技术,通过测量不同核自旋所产生的共振信号,可以得到有机分子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谱图通常由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峰面积等参数组成。
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谱图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可以反映不同核自旋所处的化学环境。
常用的参考化合物是甲基硅烷(TMS),其化学位移被定义为0 ppm。
当有机分子中的核自旋与TMS的核自旋相比较时,其化学位移就可以确定。
耦合常数是指在核磁共振谱图中观察到的峰的分裂现象,也称为耦合(coupling)。
耦合常数可以提供有机分子中化学键的相互作用信息,有助于推断亚基之间的关系。
峰面积是核磁共振谱图中峰的面积大小,可以用来推断化合物中不同核自旋的数量比例,从而得到有机分子的结构信息。
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核磁共振谱图的分析,可以确定有机物分子的结构、判断化学键的类型和数目、研究分子构象和手性等。
核磁共振还可以用来研究溶剂效应、反应动力学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问题。
二、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红外光谱是一种利用物质分子振动产生的红外辐射与入射光进行相互作用的技术。
不同化学键和官能团具有特征性的红外吸收带,通过分析红外光谱图可以得到有机分子的结构和官能团的信息。
红外光谱图中常见的吸收峰包括羟基(OH)的吸收峰、羰基(C=O)的吸收峰、氨基(NH)的吸收峰等。
这些吸收峰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提供有机分子中官能团的存在和数量信息。
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红外谱图,可以确定有机物分子中官能团的类型和位置、检测其纯度和杂质、判断化学键的取代程度和构型等。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NMR)技术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NMR)技术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谱学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领域。
它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吸收信号,提供了关于有机分子结构和环境的宝贵信息。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局限性。
一、核磁共振技术原理核磁共振技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当核在外加磁场中受到辐射能量作用时,核将吸收能量并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形成共振吸收。
核磁共振谱图是一种常用的表征核磁共振现象的图谱。
在核磁共振谱图中,化学位移、耦合常数和峰形等参数提供了有机分子结构和环境的信息。
核磁共振谱图的化学位移是核在外磁场中吸收能量的特定频率。
不同类型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化学位移范围,如氢核(^1H)的化学位移范围通常在0到10 ppm之间,碳核(^13C)的化学位移范围则在0到200 ppm之间。
核磁共振谱图中峰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耦合现象。
耦合常数表示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可以推断分子中相邻原子核之间的化学环境。
除了化学位移和耦合现象,核磁共振谱图的峰形也提供了有机分子结构的信息。
峰形受核自旋、局部磁场不均匀性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峰形。
二、核磁共振技术应用1. 确定有机分子结构核磁共振技术是确定有机分子结构的重要工具。
通过测量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确定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核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关系,进而判断分子的结构和键的类型。
例如,在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一个未知化合物时,可以通过与标准物质的核磁共振谱图对比,确定其结构和功能基团。
2. 了解有机分子的环境和构象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提供原子核在分子中的环境和构象信息。
例如,通过对氢核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的分析,可以推断分子的取代基、环境和构象。
这对于了解有机分子的化学性质、活性和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
通过测量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核磁共振谱图,可以跟踪反应的进程并了解反应中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与质谱分析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与质谱分析核磁共振(NMR)和质谱分析是现代有机化学中常用的两种仪器分析技术。
它们能够提供有关化合物结构和化学环境的重要信息,对于有机合成、药物研发等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核磁共振(NMR)分析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通过测量核自旋的行为来研究化合物结构和环境的技术。
核磁共振分析仪器利用磁场对核自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NMR谱图中,每种核素会产生特定的共振峰,其化学位移和相对强度提供了有机化合物中不同原子的位置和数量信息。
2.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核磁共振谱图的解析是通过观察不同原子核的化学位移和相对积分强度等信息来确定化合物结构。
在解析核磁共振谱图时,首先观察化学位移,大致可以确定化学环境。
化学位移是指核子相对于内部参考标准(通常是四氢呋喃或二氯甲烷)的移动。
进一步判断化学位移上是否有结构信息的判定主要通过耦合常数和等效质子个数来做决定。
耦合常数是指来自于相邻原子核对特定核的耦合引起的峰裂分裂。
等效质子个数是指拥有相同化学位移的质子的数量。
3.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Mass Spectrometry,MS)是一种能够确定化合物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的分析技术。
质谱分析仪器通过将化合物分子在真空中电离,并利用磁场加速离子,使之进入质谱仪中。
在质谱仪中,离子会经过质量分析器,按照质量-荷质比的大小进行分离,最后通过检测器得到质谱图。
质谱图上的基峰(Base peak)是质谱峰中最高峰的称呼,其相对强度为100。
其他峰的相对强度相对于基峰来呈现。
质谱峰的质量与荷质比表示了化合物中组成离子的分子量。
4. 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的应用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在有机化学中被广泛应用。
它们能够提供关于化合物结构和环境的许多重要信息,进而帮助化学家确定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未知化合物、研究反应机理等。
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化学家可以确定分子中的官能团、骨架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核磁共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是一种利用物质中原子核自旋的特性进行结构和性质分析的重要手段。
它在分析化学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技术概述核磁共振技术是基于核自旋磁矩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
通过给样品施加强磁场并提供适当的能量,使样品中的原子核进入共振状态,从而得到丰富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核磁共振技术具有非破坏性、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在分析化学中被广泛应用。
二、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1. 结构鉴定: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中的质子或碳原子核的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与数据库中的标准谱图,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未知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 定量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利用信号强度与样品中的原子核的数量成正比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因为核磁共振技术灵敏度高,所以可以用来测定微量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3. 反应动力学研究: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反应物或产物的峰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研究有机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这对于了解有机反应的速率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4. 构象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中原子核的耦合常数和化学位移的变化,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构象。
这在合成和药物研究中非常有用。
三、核磁共振技术在无机分析中的应用1. 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和化学位移,来确定无机化合物中的元素种类和含量。
2. 键合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中原子核的耦合常数和化学位移的变化,来确定无机化合物中的键合方式和性质。
这对于无机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结构表征: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确定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和配位方式。
这对于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1. 蛋白质结构研究: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中的蛋白质质子和碳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确定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与红外光谱
有机化学中的核磁共振与红外光谱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分析技术,能够提供有机分子结构和官能团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的原理、应用以及在有机化学中的重要性。
一、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是一种基于核自旋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分析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核自旋磁矩在外加磁场下的取向分布和磁矩的相互作用,通过外加射频信号的作用,使核自旋能级间的跃迁发生,从而产生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中,可以用于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以及有机反应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核磁共振谱图通常由化学位移、积分强度和耦合常数等信息构成。
化学位移是指核磁共振信号相对于参考物质(一般以四氢呋喃或三甲基硅氢酮为参考物质)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核磁共振频率进行定量测定。
积分强度表示每个核磁共振峰的相对积分面积,反映了各个核的数量比例关系。
耦合常数则提供了有机分子中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可以用于确定分子结构以及官能团的位置。
核磁共振在有机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结构鉴定。
通过分析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以及分子结构,包括碳骨架的排列、官能团的存在以及官能团的位置。
此外,核磁共振还可以用于研究反应动力学,通过观察反应中的中间体或过渡态的核磁共振信号变化,推断出反应机理,并探究反应速率和活化能。
二、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是一种基于分子振动引起的能级跃迁的分析技术。
当物质受到红外光的辐射时,分子内部的化学键能够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光,产生振动和转动的能级跃迁。
红外光谱图通常由吸收带的位置和强度构成,吸收带的位置对应于不同的官能团或化学键,吸收强度与特定官能团或化学键的相对数量相关。
红外光谱在有机化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红外光谱可用于识别官能团和化学键。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核磁共振谱的原理与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核磁共振谱的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谱的原理与应用一、引言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元素的化合物及其反应的科学,而核磁共振谱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和应用。
二、核磁共振谱的原理核磁共振谱是通过观察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得分子结构信息的一种谱学方法。
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具有核自旋的原子核在吸收或发射电磁波时发生能级跃迁的现象。
核磁共振谱仪通过测量吸收或发射的电磁波的能量来分析样品中不同原子核的存在及分子结构。
三、核磁共振谱仪的构成核磁共振谱仪由磁场系统、射频系统、检测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组成。
磁场系统生成一个恒定的强磁场,使样品内的原子核具有能量差异。
射频系统提供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用于产生和探测核磁共振信号。
检测系统记录样品吸收或发射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谱图。
计算机系统用于处理和分析得到的谱图数据。
四、核磁共振谱的参数解读核磁共振谱的主要参数有化学位移、积分强度和耦合常数。
化学位移是指吸收峰的位置,用化学位移值(δ)表示。
化学位移可以提供关于原子核周围电子环境的信息。
积分强度反映了各个化学位移峰的相对强度,有助于确定化合物的摩尔比例。
耦合常数表示不同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推测出化合物的结构及取代方式。
五、核磁共振谱的应用核磁共振谱在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有机化学中,核磁共振谱可用于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化学位移。
通过分析谱图,可以推断出化合物的官能团,分子量以及分子结构。
在生物化学领域,核磁共振谱能够用于分析化合物的构象、反应动力学以及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等。
六、核磁共振谱的局限性和挑战核磁共振谱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核磁共振谱需要高成本的仪器设备,并且对样品纯度要求较高。
其次,核磁共振谱无法检测到原子核之间的远程耦合关系。
此外,核磁共振谱在大分子或高分子中的应用受到一些技术挑战。
七、结论核磁共振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学分析方法,通过测量核磁共振现象的谱图可以获得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位移的信息。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核磁共振谱的解读与应用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核磁共振谱的解读与应用核磁共振谱(NMR Spectrum)是有机化学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通过核磁共振现象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环境。
本文将对核磁共振谱的解读与应用进行整理,并重点讨论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一、核磁共振原理及基本概念核磁共振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核自旋在受到射频辐射激发后产生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仪中的磁场通常使用强磁场产生,而射频辐射则用于激发核自旋的转动。
1.1 核自旋与磁矩核自旋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或中子相对于其自身轴线的旋转运动,表现为一个固定的量子数。
核自旋引起的磁矩与其自旋角动量大小成正比,磁矩的方向与自旋角动量的方向相同。
1.2 剧烈旋转磁矩的磁场外加磁场对核磁矩产生作用力,使其在磁场中发生共振旋转。
该旋转角频率与外磁场的强度和核磁矩的大小相关。
1.3 共振吸收现象外磁场作用下的核磁共振旋转使得核磁矩的磁场发生变化,进而激发基于射频辐射的核磁共振共振吸收现象。
二、核磁共振谱的解读核磁共振谱的解读可以从谱线的化学位移、峰的形状以及相对强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2.1 化学位移化学位移是指核磁共振信号出现的位置,通过化学位移的数值可以判断官能团的存在及其化学环境。
化学位移以δ值表示,单位为ppm,相对于参考物质(如四氯化硅、甲基硫醚)。
2.2 谱峰形状核磁共振信号的谱峰形状可以提供关于化学键的信息。
常见的谱峰形状包括单峰、双峰、多峰等,这些形状与分子中的化学键数目和关系密切相关。
2.3 峰的相对强度谱图中峰的相对强度可以提供分子中不同类型的核的数量比例。
例如,氢谱中不同取代基产生的信号强度可以反映氢原子的环境。
三、核磁共振谱的应用核磁共振谱除了可以用于基础的结构分析之外,还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的各个领域。
3.1 分子结构鉴定核磁共振谱可以用于确定分子的结构,通过解读化学位移、耦合常数以及峰的形状等谱线信息,可以确定分子的官能团及它们在分子中的位置。
3.2 化学键性质研究核磁共振谱可以用来研究化学键的性质和转化过程。
有机化学核磁共振
原子核是具有一定质量、体积并带有电荷的微粒。 当其质量和原子序数有一个是奇数时,它就会象陀螺一
样,绕轴作自旋运动,即自旋量子数I≠0 ,从而产 生磁矩 。这是核磁共振的基础。 对于有机物,常见1H,13C,其中1H NMR尤为重要。
实现核磁共振的方法: 固定外磁场强度B改变电磁射频—扫频。 固定电磁波射频ν改变外磁场强度—扫场。
(乙)常见的各种1H的化学位移
质子类型
RCH3 R2CH2 R3CH R2NCH3 RCH2I RCH2Br RCH2Cl RCH2F ROCH3 RCH2OH, RCH2OR RCOOCH3 RCOCH3,
化学位 移
0.9 1.2 1.5 2.2 3.2 3.5 3.7 4.4 3.4 3.6 3.7 2.1
酚氢
4.0-12.0
羧酸
10.5-12.0
一般有机物在TMS的低场(左边)出峰,δ>0 。
例:在60MHz的仪器上,测得CHCl3与TMS间 吸收频率之差为437Hz,则CHCl3中1H的化学 位移为:
d 样品- 标样 106= 437 106=7.28
0
60 106
质子的共振频率与其结构(化学环境)有关。
在不同分辨率下,吸收峰发生变化。由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 可获得质子所处化学环境的:化学位移,偶合与裂分,积分面积等 信息,进一步确定化合物结构。
(乙) 解析实例 :
指出C6H5CH2CH2OCOCH3的NMR谱图中各峰的归属。
(苯氢)
O
CH2CH2O C CH3
bc
d
a
(与氧原子相连 的亚甲基氢)
(与羰基相连 的甲基氢)
CH3CH2CH2Br
有机波谱分析--核磁共振碳谱
3.3 13C NMR去偶技术
质子宽带去偶法(Proton Broad Band Decoupling) 质子偏共振去偶法(Off-resonance decoupling) 质子选择性去偶法 (Proton Selective Decoupling) 门控去偶法 (Gated Decoupling) 反门控去偶法 (Inversed Gated Decoupling)
重原子效应:
重原子(碘)外围有丰富的电子,对其相邻的碳核产生抗 磁性屏蔽作用,足够与其电负性作用抵消,并引起向高场位移。
CH4
(ppm) 2.3
CH3X 27.8
21.8
CH2X2 52.8
55.1
CHX3 77.2
141.0
CX4
95.5 ( X=Cl ) 292.5 ( X=I )
电负性取代基数目增加, 向低场移动,值增大。
的C移向低场。
(2)大多数取代基使C1的C向低场移动,但少数屏蔽效应大 的取代基(如-C≡C、-CN、-I、-Br)使C1的C移向高场。
(3)取代基的分支越多,使C1的C增加越明显。
取代基团 —H —CH3 —CH2CH3 —CH(CH3)2 —C(CH3)3
相对苯的 0 +9.3 +15.6
+20.2
第三章 核磁共振碳谱
3.1 碳谱的 特点
提供了分子骨架最直接的信息
3.1.1 碳谱的优点:
1) 化学位移范围大(可超过200ppm) 2) 掌握碳原子(特别是无氢原子连接时)的信息 3) 可确定碳原子级数 4) 准确测定驰豫时间,可帮助指认碳原子
13C谱中最重要的信息是化学位移
难点:灵敏度低、信噪比差 13C天然丰度:1.1%; 13C的磁旋比C为/H的1/4 S/N 3, C3/H3 1/64 (在同等实验条件下是氢谱的1/5800)
有机波谱分析—核磁共振
没有改变,全体核的总量也不改变。自 旋-自旋弛豫时间用T2来表示,对于固体 样品或黏稠液体,核之间的相对位臵较 固定,利于核间能量传递转移,T2约为 10-3s。非黏稠液体样品,T2约1s。 自旋-自旋弛豫虽然与体系保持共振 条件无关,但却影响谱线的宽度。核磁 共振谱线宽度与核在激发状态的寿命
成反比。对于固体样品来说,T1很长, T2却很短,T2起着控制和支配作用,所 以谱线很宽。而在黏稠液体样品中,T1 和T2一般为1s左右。所以要得到高分辨的 NMR谱图,通常把固体样品配成溶液进 行测定。
vC C o / 2 6.728 4.6910 /(2 3.14)
7
而在7.05T的磁场中,1H的共振频率为 300MHz,13C的共振频率为75.45MHz。 同样可以根据所用仪器的频率(兆赫数) 算出其磁场强度的大小。 3.1.4 核的自旋弛豫 前面讨论的是单个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 为,而实际测定中,观察到的是大量自旋核 组成的体系。
的分子或溶剂。自旋-晶格弛豫的结果使 高能态的核数减少,低能态的核数增加, 全体核的总能量下降。 一个体系通过自旋-晶格弛豫过程达到热 平衡状态所需要的时间,通常用半衰期 T1表示,T1是处于高能态核寿命的一个量 度。T1越小,表明弛豫过程的效率越高, T1越大则效率越低,容易达到饱和。 T1 值的大小与核的种类,样品的状态,温度 有关。固体样品的振动、转动频率较
弛豫过程可分为两种类型:自旋-晶 格弛豫和自旋-自旋弛豫。 自旋-晶格弛豫(spin-latticerelaxation):自旋-晶格弛豫也称为纵向 弛豫,是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与其 周围的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当一 些核由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其能量转 移到周围的粒子中去,对固体样品,则 传给晶格,如果是液体样品 ,则传给周围
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简称NM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
在有机分析中,核磁共振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无损分析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有机物的结构鉴定、定量分析和反应动力学研究。
有机分析是指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了解其化学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
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领域。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我们可以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官能团和立体构型,为后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首先,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有机合成中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
在有机合成中,合成的产品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机分子,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准确地确定目标化合物的结构。
核磁共振谱图可以提供关于化合物中各个原子的环境、相对位置和化学位移等信息,从而确定其中的官能团和连结关系,帮助确定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其次,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分析中被广泛应用。
确定药物的化学结构是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药物分析师可以确定药物中的功能模团和官能团,进而了解药物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药物的合成过程进行监测,帮助药物研发人员优化合成方法和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用于有机分析中的定量分析。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测定有机化合物中不同官能团的含量,从而实现对化合物组成的准确测定。
这种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食品、环境和生物样品等领域,帮助实现更准确的定量分析结果。
另外,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有机反应的动力学。
有机反应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了解反应的速率和机理对于改进反应条件和实现高效合成至关重要。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反应物和反应产物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得反应速率和反应体系的信息。
借助这些信息,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并优化反应条件,实现高效合成。
总之,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分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从核磁共振图推断有机物结构的理论依据 首先,看刚才的结论: 原子核周围电子密度越大,屏蔽作用越强,使氢原子 发生核磁共振就需要的场强越大。 原子核周围电子密度越小,屏蔽作用越弱,使氢原子 发生核磁共振就需要的场强越小。 其次,看不同结构或者称不同的化学环境中的氢,如: CH3 O H 和 CH3 CH2 CH3 它们的分子中氢的电子密度不同(化学环境不同) (种类不同),使各自的氢发生共振的位置(场强不同) 因而得到的谱图的信息不同。这提供了分析结构的依据。
2,氢核(质子)的自旋运动及其在外磁场中的行为 示意如下:
B
B N
S
原子核产生的小磁场
s
N N
S
N
N
S
s
N N
S
s s s s
N
两种能态
N
N
低能态稍多
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 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
两种不同运动取向的 氢核之能级差: E = 2 B0 (磁矩) 能量差与外磁场强度 成正比
-COCH3: δ H= 2.1ppm
第五节 核磁共振图的峰面积
已经知道,不同结构中氢的化学位移不同, 因此,当我们熟悉或记忆各种结构类型的氢 的化学位移值后,对推断未知物的结构非常 有用。 化学位移是核磁共振图提供给我们的第一个 有用信息!
第二信息 ------- 峰面积
化合物 C10 H12 O2
见课本P120
练习
1画出甲苯的核磁共振图,包括裂分峰的情况 2画出 3-甲基-2-丁酮的核磁共振图,包括裂分 峰的情况 3,画出下列化合物的核磁共振图,包括裂分 峰的情况 O (CH3)2 CH – O – C - CH2- CH3
耦合常数的概念和意义 对简单耦合,相邻的裂分小峰之间的距离称 耦合常数(J),耦合常数单位为Hz。 耦合常数与外磁场强度无关 耦合常数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耦合核间的距离、 角度、电子云密度等 耦合常数是核磁共振谱图提供的又一重要信 息,据此可用来推断有机物的结构,包括确 定构型、构像及取代基位置
在外磁场作用下,核自旋能级的裂分示意图 外磁场越强,能量差越大
二、核磁共振中射频与磁场的关系
共振
质子 磁场B
产生能级差 供给能量
电磁波辐射 或射频
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射频场H0作用下由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
使氢核发生共振时,磁场和射频的关系: 频率 ν= (γ/ 2π) ×B0 磁场强度 对于氢核, γ/ 2π= 4257.8 故二者关系: ν= 4257.8 ×B0 例如:60 MHz 14092 高斯 共振 300 MHz 70459 高斯 共振 磁场和射频有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常见的是固定频率,改变磁场。 由于共振的这两个条件一一对应,发生共振时的说法 很灵活,可以互换。
耦合常数大小的求算 例如:在300MHz的仪器中,某一峰发生分裂形 成了两个小峰,其化学位移分别为δ1= 7.17 δ2= 7.07,则偶合常数为: J = (7.17-7.07) ×10-6 ×300 ×106 = 30 Hz
一些常用特征基团的化学位移
-COOH:H=10~12ppm -OH: (醇)H=1.0~6.0ppm (酚)H=4~12ppm
-NH2:(脂肪)H=0.4~3.5ppm (芳香)H=2.9~4.8ppm (酰胺)H=9.0~10.2ppm -CHO:H= 9~10ppm
苯环:δ H= ~7.2 ppm
其实不然,如上图。原因是什么呢?
2,电子对氢原子核的屏蔽作用 实际上, 氢核的周围存在有电子,并且电子是在不断运动着 的。 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着的电子同样会产生相对于外磁场 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起到一种抵抗外磁场的作用。其结果是 使氢原子核感受到的磁场比外加的磁场要小。 例如,假如无电子的氢核H+在外场70450高斯的场强下发生共 振,那么当它外围有一个电子时,即是氢原子,它可能会在 70452高斯的磁场下才能发生共振了。 反过来说,假如带有一个电子的氢核在70452高斯的磁场下发 生共振,那么当它失去或部分失去电子后,它可能会在70451 高斯的磁场下就能够使它发生共振动了。
率频少多离偏或斯高少多离偏 点起零
480Hz 360Hz 240Hz 120Hz
300MHz, 70459高斯
低场
高场
TMS中氢的 核磁共振基峰
第四节,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电负性--去屏蔽效应 与质子相连元素 的电负性越强,吸电 子作用越强,价电子 偏离质子,屏蔽作用 减弱,信号峰在低场 出现。 -CH3 , =1.6~2.0, 高场; -CH2 I, =3.0 ~ 3.5,
低场
高场
三氯乙向异性效应(苯环、双键、三键) 质子在分子中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屏蔽作用 的不同的现象称为磁各向异性效应。
双键
三键
3、氢键和溶剂效应
形成氢键后1H核屏蔽作用减少,氢键属于去屏蔽效应,使化学位移向 低场移动。如-OH、 -NH2 凡是能影响氢键形成的因素,如溶剂的性质、PH值、浓度、温度等均 会影响活泼氢的化学位移。 通常活泼氢会使化学位移在较大的范围内变化,为了鉴别可加入几滴重 水或者提高样品测试温度。 溶剂效应 在核磁共振谱测定中,由于采用不同的溶剂,某些质子的化学位移 发生改变的现象,往往是由于溶剂的磁各向异性效应或溶剂与被 测样品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引起的。 -OH、-NH2、-COOH等活泼质子加D2O消失。 5、Van der Waals效应 当两个质子在空间结构上非常靠近时,具有负电荷的电子云就会互 相排斥,从而使这些质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减少,屏蔽作用下降, 共振信号向低磁场位移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中 分子结构中振动形式与跃迁的异同
紫外光谱:������ 价电子 迁 红外光谱: 官能团 核磁共振谱: 原子核 分子轨道能级 振动能级 自旋能级 跃 跃迁 跃迁
第一节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一,原子核的自旋及其在外磁场中的行为 1,角动量的概念 物体的旋转运动 微观世界的角动量:P = [ I (I+1)]1/2 h/2π I 的取值是整数或半整数,故微观世界的角动量是 量子化的,并且有2 I + 1 种角动量。
核磁共振波谱分 析法(NMR)
概述
什么是核磁共振波谱? NMR谱是由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受电磁波辐射而发生跃迁所 形成的吸收光谱。
常见的是1H NMR谱和13C NMR。
就本质而言,核磁共振波谱是物质与电磁波相互作用而产生 的,属于吸收光谱(波谱)范畴。根据核磁共振波谱图上共 振峰的位置、强度和精细结构可以研究分子结构。
疑问2:
由ν= 4257.8 ×B0 如何推得 dν= 4257.8 ×dB0
y = 4257.8 t
当 t1 =t1 时, y1 = 4257.8 t1
当 t2 = t1 + △t 时, y2 = 4257.8 (t1 +△ t) 二式相减,得 y2 – y1 = 4257.8 △t 即 △y = 4257.8 △t
60 MHz 300 MHz
14092 高斯 共振 70459 高斯 共振
比如: 60 MHz 射频的核磁共振仪,暗含氢在14092 高斯的场强下发生共振动。 300 MHz 射频的核磁共振仪,暗含氢在70459 高斯的场强下发生共振动。 射频和磁场强度有一种对应的、互换的关系, 值得注意! 练习:计算400MHz的核磁共振仪,使氢(质子)发 生核磁共振时所需要的磁场强度是多少高斯?
电子的屏蔽作用(或电子屏蔽效应): 在外磁场下由于电子产生的一种感应的、并且能 对抗外磁场的小磁场,使氢原子核感受的外场强比实 际施加的要小,这种效应称~
原子核周围电子密度越大,屏蔽作用越强,使氢原子 发生核磁共振就需要的场强越大,或者是射频越高。 原子核周围电子密度越小,屏蔽作用越弱,使氢原子 发生核磁共振就需要的场强越小,或者是射频越低。
H3C CH3 O CH3
CH3 CH C
CH O CH3
C
C OH
CH3
CH3
CH Br
CH2
CH3
第六节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每类氢核不总表现为单峰, 有时多重峰。
原因:相邻两个氢核之间的 自旋耦合(自旋干扰)
相邻质子间的自旋-自旋耦合
二、峰裂分规律
峰裂分数:n+1 规律; n+1 规律:某个基团 的氢与个相邻的氢耦 合时,将被分裂为 n+1重峰,而与该基 团本身的氢数无关。 符合n+1 规律的多重 峰的峰高比符合二项 式的展开式系数。
3 .射频信号接受器 (检测器):当质子 的进动频率与辐射频 率相匹配时,发生能 级跃迁,吸收能量, 在感应线圈中产生毫 伏级信号。 4.样品管:外径 5mm的玻璃管,测量过 程中旋转, 磁场作用均 匀
核磁共振波谱仪
核磁共振波谱仪实物图
样品的制备(对1H和19FNMR谱)
试样浓度:5-10%;需要纯样品15-30 mg; 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需要纯样品1mg ; 标样浓度(四甲基硅烷 TMS) : 1%; 1 溶剂: H谱 四氯化碳,二硫化碳; 氘代溶剂:氯仿,丙酮、苯、二甲基亚砜的 氘代物;
一,原子核的自旋及其在外磁场中的行为 2,磁矩的概念 电流的封闭运动产生磁场 原子核的自转也会产生小磁场。其自转的角动量不 同,产生的小磁场的大小也不同。有 2 I + 1 个角动 量,可以产生同样的小磁场。 这个小磁场也叫做磁矩。
一,原子核的自旋及其在外磁场中的行为 3,不同元素的自旋量子数I的取值情况 I 的取值与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质子 + 中子) 1 H 、13 C 、19 F 、 15 N 、31P都有较简单的角动量 和较简单的磁矩。
3 2 2 5
在NMR谱中,共振 吸收峰的面积与产 生此吸收的氢核数 目成正比,因此可 利用共振吸收峰的 面积判断产生此吸 收的氢核的相对数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