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70702)培养方案(精)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一)指导思想培养方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

着眼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扬“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特色,发挥学生自我设计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于国土资源及相关行业”为战略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制图、房地产管理、生态地理及区域(流域)动态监测及规划、城乡建设和基层区域管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及管理等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

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计算机、外语能力,加强有关高科技的实验手段和方法的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前沿。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与资源环境规划有关的农业、林业、水利、矿产、环保等业务部门从事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也可到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工程咨询与开发、土地管理、国土资源、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可考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三)培养要求1.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2.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 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4. 了解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如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5. 熟悉我国城镇规划、环境管理和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与法规;6. 具有国土资源调查与制图、开发与整治的能力;7. 系统地掌握资源与环境科学、规划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8. 掌握运用“3S”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够完成各种类型的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资源开发及环境规划等研究与实际工作;9. 掌握一门外语,能用以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10.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镇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修业年限、授予学位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镇规划管理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二、培养目旳及规格(一)培养目旳本专业旳人才培养目旳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地理科学、规划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背景优势,能在规划设计、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有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城镇规划设计、资源环境评价旳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1.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基本知识;掌握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管理科学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区域规划、都市规划、居住区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村镇规划、景观规划旳基本原理和基本措施;掌握环境监测、生态监测、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旳基本原理、技术和措施。

2.能力具有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旳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制图、识图旳能力;具有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旳基本技能,具有一定旳撰写学术论文旳能力;城镇规划方向具有都市与区域调研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城镇规划旳基本技能;资源环境评价方向具有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资源环境评价能力。

3.素质具有高度旳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具有团体合作旳精神;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较高旳职业素养。

三、学科领域及专业主干课程学科领域: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程:地图学、自然地理学、自然资源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环境科学、测量学、区域分析与规划、都市规划原理、生态学、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与土地规划。

四、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及第二课堂重要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自然地理学综合实习、测量学综合实习、人文地理综合实习、都市与区域规划实习、环境影响评价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第二课堂活动包括规划设计大赛、GIS大赛、AUTOCAD制图大赛、资源环境评价科技论文大赛、土地运用资源调查、区域旅游资源调查。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702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地图制图、区域规划、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3S”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区域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遥感应用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4.具有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5.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能力;6.具有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资源环境遥感分析。

七、双语课程遥感技术及其应用(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2周地理综合实习2周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2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习1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2周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实习3周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2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4周毕业论文14周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702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地图制图、区域规划、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3S”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区域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遥感应用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4.具有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5.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能力;6.具有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资源环境遥感分析。

七、双语课程遥感技术及其应用(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2周地理综合实习2周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2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习1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2周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实习3周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2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4周毕业论文14周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理理数资资资测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文资资资资资资资测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2资源环境遥感分析22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2水生态与水环境2景观生态学2中国地理2世界地理2毕业论文必作,不计学分总计学生必须修满25学分学生必须修满45学分。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专业代码:070502),原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专业代码:070702),是于2005年正式获批招生的,一直以来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教学、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国家政策和法规;2.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3.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4.掌握高等数学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的等级;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四年。

修业年限:3-6年。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指导思想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使培养方案具有科学性、规范性。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市场需求多样化、基础教育全方位改革等时代背景,制定适合“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使培养方案具有时代性、前瞻性。

3.总结以往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的经验,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提高素质”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分类分层培养,使培养方案体现学校特色和创造性。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思想品德高尚,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资源环境、城乡规划及其相关领域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1.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方面(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纪守法,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爱岗敬业。

(3)热爱科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具有艰苦求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热爱劳动。

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业务素质方面本专业学生通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初步掌握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城乡规划管理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2.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熟悉资源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政策和法规;4.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5.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注重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资源、环境、城市、区域、交通、人口、住房、土地、旅游、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或教学工作,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资源开发和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3.了解管理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般原理与方法;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撰写科研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1、主干学科地理科学、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2、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GIS原理与应用、生态学基础、西方经济学、测量学基础、地图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自然资源学、管理科学概论。

207注:*标注为特色课程3、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四、修业年限、毕业学分要求与授予学位1.修业年限:3-6年2.毕业学分要求:总学分182学分3.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五、就业(发展)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管理、自然资源开发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房地产开发等相关领域的大中型企业等部门从事资源开发与评价、环境保护、生态恢复与重建、区域发展等方面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1)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1)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学科。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下面是该专业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旨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牢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资源环境学、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经济学、环境影响评价、城市交通规划、城市水利工程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3.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建筑学原理、人居环境与健康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4. 实践性环节:包括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1. 课堂教学:采用讲解、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实践教学:采用实地考察、调查研究、设计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

3. 研究性教学:采用课题研究、综合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问题,培养其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环节1. 实习:通过实习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领域的实际工作,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2. 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设计,培养其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论文:要求学生在独立进行研究的同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研究创新能力。

四、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应由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组成,要求教师具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

五、就业情况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包括城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院、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研究机构、相关政府部门等。

在就业中,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徐州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

徐州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

徐州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2007年修订)专业代码:070702一、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质,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获得训练,对当前学科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有一定了解,能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建设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以及能够从事城市规划、环境规划、城市开发等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创业创新型人才。

人才规格:1.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好学上进,善于合作;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开拓精神、创业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2. 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从事规划设计能力;熟悉我国城镇规划、环境管理和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城乡规划与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政策法规;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3. 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规划设计、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4. 掌握一门外语,具备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科研;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学校的规定水平要求。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审美观和一定的艺术鉴赏力。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标准学制为4年,允许3—6年内完成学业。

三、学分要求与学位在规定学习年限内,修满171学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答辩合格后方能毕业。

修满总学分,平均学分绩点在2.0以上、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达到学校要求,符合徐州师范大学授予学士学位有关规定要求,方能取得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本专业总学时为2697学时(其中课堂教学2432学时,实验、实践和上机学时按实际学时数的一半折算为265学时),共计171学分。

(环境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环境资源管理专业

(环境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环境资源管理专业

(环境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计划环境资源管理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计划(门类:理学,二级类:地理科学类,专业代码:070702)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营销与策划、居住区规划、装潢设计等工作,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研与教学、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外语能力,加强有关高科技的实验手段和方法的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前沿。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房地产开发、估价、营销、管理及规划等方面的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如建筑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政策,熟悉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地理学主要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房地产经济房地产估价遥感应用房地产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评价与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1.地理学实习(二周)2.房地产测量实习(二周)3.房地产估价实习(二周)4.城市规划实习设计(三周)5.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二周)6.工程概预算设计(二周)7.毕业实习(四周)8.毕业设计(十三周)五、修业年限:四年六、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七、课程体系的构成以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各学期各类课程额定学分分配表7^^—_学期类另寸?-一--二二三五六七八合计所占比例(%)公共基础课学分2024.518.5117441.11专业基础课学分33614924022.22专业必修课学分6962111.67院定选修课学分22263.33校定选修课学分21252.78实践环节学分2434173016.67创新活动42.22额定学分合计2327.526.52523181617180八、各教学环节安排及时间分配理论教学:113周,其中:第一学期16周,第二学期18周,第三学期17周,第四学期18周,第五学期15周,第六学期15周,第七学期15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水资源与环境方向)专业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城市水资源与环境方向)专业培养方案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水资源与环境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水资源与环境方向)本科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以城市及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供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与水处理技术、水环境建设与保护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具有城市给排水、水资源与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等方面技能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到水务(利)、环境、城市建设、国土、市政等政府部门及相关规划设计、研究等单位从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规划、管理和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

2.业务方面: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水资源与环境评价、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进行区域水资源与环境评价、规划、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以及进行给排水管网、水处理工程规划设计的能力;掌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和绘图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较熟练运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的外文书刊,熟练文献检索和其他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了解本专业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和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能力。

3.体育方面: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格。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水污染与水质分析、工程水资源、区域水资源规划与评价、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灾害防治、水环境规划与评价、废水处理工程、河口近岸水环境和资源、给排水管网及取水工程、环境经济学、水资源与环境管理。

六、专业特色课程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双语)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专业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附表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市水资源与环境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样本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样本

附件7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的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地理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办法,具备都市规划、乡镇规划、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规划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能在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环保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评价、规划与管理工作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定1.政治思想规定本专业学生必要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和拥护党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为人民服务责任感和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事业献身精神。

2.业务规定(1)理论与知识规定掌握数学、计算机、英语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基本原理和基本办法;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普通原理和办法;熟悉城乡资源与环境、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关于方针、政策和法规;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理论前言、应用前景和最新进展。

(2)能力规定受到应用基本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备较好科学素养和初步教学、研究和开展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可以灵活运用文、理、工多学科综合知识和办法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详细规定如下:专业基本技能规定:①实地调研与组织能力;②数据解决与分析能力;③计算机辅助制图与识图能力;④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规定:(城乡规划模块)①城乡空间组织与发展规划综合分析能力;②小都市及乡镇规划与设计能力;③市政工程设计能力;④遥感与GIS技术应用能力。

(资源与环境模块)①开展建设项目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能力;②开展区域环境规划与生态规划能力;③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及土地估价能力;④开展土地运用规划能力;⑤遥感与GIS技术应用能力。

(3)其他技能规定①具备良好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学位英语考试与计算机二级考试;②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当代化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基本办法;③具备一定实验设计、撰写论文和参加学术交流能力。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07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名称专业代码:070702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和“3S”技术,从事有关空间信息采集、处理及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地图制图、区域规划、土地资源规划和管理、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系统学习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3S”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区域城乡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与评价。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具有较强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能力、遥感应用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4.具有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5.具有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基本能力;6.具有生态环境管理和评价的基本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经济地理学与区域规划、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自然资源学、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评价与规划、土地资源规划设计、资源环境遥感分析。

七、双语课程遥感技术及其应用(Introduction to Remote Sensing)八、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数字测图与GPS实习 2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2周地理综合实习 2周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 2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实习 1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实习 2周土地资源规划设计实习 3周环境评价与规划课程设计 2周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 4周毕业论文 14周九、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

专业编号: 847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培养目标:本专业下设土地资源管理与房地产开发、城市与区域规划两个方向,旨在培养地理科学基础扎实且应用能力强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为地理科学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优质生源,为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开发、城乡规划与建设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专业人才。

基本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自信宽容的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正确判断和行为的能力。

2.具有扎实的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测量、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3.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以及服务于社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4. 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 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环境科学导论、测量与地图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GIS)、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中国地理、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等。

三、学制4年四、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五、教学时间分配表六、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注:专业类必修课指学科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专业类选修课指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七、课程计划表八、说明1. 本专业学生应按照本计划修满至少150个课程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43学分,选修课12学分,学科基础必修课46.5学分,专业必修课18.5学分,专业选修课30学分。

2. 本专业设土地资源管理与房地产开发、城市与区域规划两个方向课程模块。

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选修其中一个方向课程模块。

“土地资源管理与房地产开发”方向课程模块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与管理、房地产估价、土地利用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土地政策与法规;“城市与区域规划”方向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学基础、景观规划与设计、详细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方法、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其余为两个方向打通选修课。

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祖国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资源、环境、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知识与实践技能,能在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国土整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规划、土地规划与管理、城乡规划与管理、区域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与管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良好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科研和资源开发、规划管理的基本技能;要求毕业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掌握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政策,熟悉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与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顺利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全国大学外语四级考试合格。

.了解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

.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专业方向.城乡规划方向.地理信息技术方向四、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修业年限:年授予学位:理学学士五、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相近专业: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含主要专业实验)实践环节 实践地点 学期安排时间 考核方式备注 测量实习 校园 周 考查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庐山 周 数字测图实习(专长) 池州 周 城乡规划实习(专长) 池州 周 地理信息技术实习(专长)池州 周 毕业实习 企事业单位周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周七、教学时间安排总表一 二 三 四 合计周数 课堂教学 () 复习考试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社会实践 () () () () 公益劳动 机动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毕业教育总周数()() ()()学年学 期 项目八、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学时分配九、课程的学时、学分及学期安排表(见附表) 十、主要课程及简介.《自然地理学》学时:;学分:;考核方式:考试。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70702)培养方案(精)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70702)培养方案(精)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70702)培养方案Program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一、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气象应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等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Learning OutcomesThis program is designed to train and bring up professional talents acquiring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knowledge & skill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Graduated students can undertak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aps and GIS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hotel management in research institutes, colleges and other departments, such as resource, environment, programming, planning etc.二、主干课程及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自然资源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土地管理学总论、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测量学与地图学、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等。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必要的地理科学、生态环境科学、区域经济学、城乡区域规划和规划管理学的理论基础,能在地方(区、县)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城乡区域规划部门及工矿企业与事业单位,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四项基本原则,具有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和高尚道德品质。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必理素质,遵纪守法。

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2、系统掌握地理学、资源与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了解相近专业如地理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城市与区域问题以及城乡区域规划工作的初步能力。

对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解决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熟悉文献检索和其它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4、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用以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5、具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

四、主要课程简介实用文档1、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现代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主要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是其它地理学课程的基础。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培养方案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培养方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强的学科,旨在
培养学生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培养
方案的内容:
一、培养目标:
1.掌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较强的调研、分析、设计、评价和管理能力;
3.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在复杂环境下进行资源环境与城
乡规划管理工作;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设置:
1.基础课程:包括资源学、环境科学、城乡规划学等,旨在为学生打
下学科基础知识;
2.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乡村规划、环境规划等,旨在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
3.选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学习相关的选修课程。

三、实践环节:
1.实习:安排学生到相关的政府机构、城市规划设计院、环保部门等
进行实习,以提高实践能力;
2.实践课程:开设实地考察、规划设计与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估等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实践项目:安排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如城市更新规划、生态修复项目等。

四、科研能力培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工程师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建、国土、园林、环保、旅游等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人才应具备以下要求:1. 知识要求(1 )工具性知识: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和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文献查阅和检索技能。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①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鉴赏力;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技巧和一定的交际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意识;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及管理技术和经济分析工具。

④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技术,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身体健康,达到大学体育合格标准。

(3)自然科学知识:①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利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②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初步应用。

( 4)工程技术知识:掌握一定的能解决常规性技术问题的工程基础知识。

(5)专业知识:①掌握现代地理科学、资源科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与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城乡规划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③要求学生能运用地学、规划学调查方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④要求学生能利用城乡规划方法与技能进行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性规划和村镇规划,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2.能力要求(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3)创新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研究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070702)培养方案
Program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一、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与专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气象应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等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is program is designed to train and bring up professional talents acquiring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knowledge & skill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 Graduated students can undertak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meteorological application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aps and GIS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resources and hotel management in research institutes, colleges and other departments, such as resource, environment, programming, planning etc.
二、主干课程及课程体系:
主要课程包括自然资源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土地管理学总论、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测量学与地图学、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等。

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配套的实践性课程构成。

双语课程:土地利用规划
专业特色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区域规划、气象学与气候学、土地利用规划、旅游规划。

ⅡMain Courses & Courses System
Natural Resources, Theory of Management, Theory of Economics, Theory of Ecology,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he Principl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AutoCAD, Databas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Urban Detailed Planning, Region Planning, General of Land Management, Planning of Land Use, Tourism Plann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etc. The courses system is composed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specialized core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Bilingual course:Planning of Land Use
Characteristic specialized courses: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Th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 of GIS in Meteorology, The Principl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Region Planning, Planning of Land Use, Tourism Planning.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包括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地质学与地貌学综合实习、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实习、城市详细规划综合实习、城市规划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

ⅢMain Practical Training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Physical Geograph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Geology and Physiognom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Land Use Planning,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Urban Detailed Planning,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Urban Overall Planning, Production Practice, Graduation Thesis, etc.
四、修业年限:四年
ⅣLength of schooling: Four years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ⅤDegrees conferred: Bachelor of Natural Science
六、辅修课程的说明:
星号(*)标出的课程作为辅修课程。

本专业辅修课程共30学分。

ⅥMinor Courses:
The courses with“*”marker in table of teaching schedule are Minor Courses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 Resource management.(Compulsive 30 Crs)
七、专业课程关联图:
ⅦLinks between Main Courses
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