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

合集下载

2 吸收与解吸(讲稿)

2 吸收与解吸(讲稿)

第二节吸收与解吸2.1 概述吸收(absorption)是依据不同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不同,让混合气体与适当的液体溶剂相接触,使气体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溶解于溶剂中形成溶液,难以溶解的组分保留在气相中,从而达到混合气体初步分离的操作。

所用液体称为吸收剂(或溶剂)。

气体中能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或吸收质。

不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惰性气体或载体。

使溶质从溶液里脱除的过程称为解吸或脱吸。

它是吸收操作的逆过程,一个完整的吸收过程往往包括吸收与解吸两个部分。

为实现气体吸收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①选择合适的溶剂(吸收剂);②溶剂的再生,这项费用往往占整个吸收操作费用的很大比例;③设计或选用合适的传质设备。

吸收操作根据物系气—液组分间是否发生发生化学反应分为化学吸收和物理吸收;根据吸收过程热效应是否显著分为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根据混合气体浓度高低分为低浓度吸收和高浓度吸收;根据被吸收组分数分为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本节主要讨论单组分、低浓度、等温、物理吸收。

2.2 气液相平衡2.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在恒定温度和压力下气液两相接触时将发生溶质气体向液相转移,使其在液相中的浓度增加,当充分接触,两相达到相平衡。

此时,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溶解度;溶解度随温度和溶质气体的分压而不同,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称为平衡分压。

平衡分压p ﹡与溶解度间的关系曲线,这些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加。

故加压和降温有利于吸收操作。

反之,升温和减压则有利于解吸过程。

2.2.2 亨利定律亨利定律:当总压不太高(一般约小于500kPa)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或理想溶液)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与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成正比。

Ex p A =*式中——*A p 溶质A 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Pa ;x ——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E ——称为亨利系数,kPa 。

采用其他的气、液相组成时,亨利定律有如下几种表达形式:(1)气相组成用溶质A 的分压*A p ,液相组成用溶质的浓度c A 表示时,亨利定律可表示为Hc p A A =*式中c A ——液相中溶质的浓度kmol/m 3;H ——溶解度系数,kmol/(m 3﹒kPa)。

第四章 吸收及吸附.

第四章 吸收及吸附.


Ldx B ' GdYA rA adH b
' —宏观反应速度 A
15
• 其中 r
• b—B的反应系数与A的反应系数之比。
Ldx B ' GdYA rA adH b
16
当处理稀溶液时,Pt≈Pu CT≈CU 可得到微分物料平
衡方程
G L dpA — dcA B pt bCT
相,汽→液;液相中的轻组分汽化进入汽相,液→汽; 成立恒摩尔流的假设,使计算过程简化。 而吸收只是气相中的某些组分溶解到不挥发的吸收剂中 去的单相传质过程。一般沿塔从上往下,气体量、液 体量增加。∴除了贫气吸收(吸收质量很小)外不能
传质过程往两个方向进行。如果各组分的ΔHv 相近时,
视为恒摩尔流。
28
塔顶:
塔底:
气相传质控制
21
塔顶: 塔底:
液膜传质控制
22
塔顶: 塔底:
23
化学吸收 • 结论:
• 1.
k AG apA k B1aCB
气相反应速率较慢,由较慢的控制。
• 2.
k AG apA k B1aC B
反应在液相内进行,为液相控制。 化学吸收可以大大降低塔的高度,
而物理吸收塔过高,不能够实现。
4
分类
吸收剂与溶质之间相互作用不同,可分为
物理吸收:吸收过程纯属气体的溶解过程。
a 单组分吸收:
b 多组分吸收:
吸收过程有无热效应,可分为
等温吸收:贫气吸收(吸收微量气体)
非等温吸收:吸收量大时,一般放热,产生吸收热,T↗;
5
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气体吸收涉及到相际传质过程。

吸收名词解释

吸收名词解释

吸收名词解释吸收是一个动词,意为排泄物体通过渗透、渗透、渗入或吸收进入另一个物体中。

在生物学中,吸收是指从外部环境中取得营养物质或水分并通过细胞膜或组织途径进入生物体内。

它是生物体获取必需物质的一种关键过程,包括植物和动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是指植物通过它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在植物细胞之间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移动,然后被吸收到植物的细胞中。

这种吸收过程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础,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满足自身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吸收是植物体不断从根部吸收水分和营养,将其输送到植物体各个部分,并满足植物体的生长和发育需要的过程。

吸收主要发生在植物的根部器官上。

在这个过程中,根部的毛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增大根部的表面积,增加根部对于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植物吸收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水分、无机盐、碳、氧、氮、磷等,以及一些微量元素,如铁、锰、锌等。

这些物质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物吸收是指动物通过它的皮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途径吸收必需的营养物质。

例如,动物通过皮肤吸收食物中的氧气和水分,通过呼吸系统(如肺)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通过消化系统(如胃和小肠)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动物在吸收过程中通过细胞膜和渗透作用将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

动物吸收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这些物质提供给动物体的能量和结构材料,维持生物体的运作和生命活动。

总之,吸收是生物学中重要的过程,用于描述营养物质或水分通过渗透、渗透、渗入或吸收进入生物体内。

通过吸收过程,植物和动物能够从外部环境中提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代谢的需要。

吸附法和吸收法的不同

吸附法和吸收法的不同

1、概述吸收法是利用液态吸收剂处理气体混合物以除去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气体的过程,一般采用物理吸附。

在这过程中会发生某些气体在溶液中溶解的物理作用,这是物理吸收。

也有气液中化学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这是化学吸收。

吸收作用常用于气体污染物的处理与回收,如用石灰乳液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生成石膏;用碱性溶液或稀硝酸吸收硝酸厂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回收再用;还有用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吸收硫化氢。

我国研究成功的APS法以苦味酸为催化剂,以煤气中的氨为吸收剂,可同时吸收脱除硫化氢、氰化氢,效率较高。

吸收法还广泛作为有机废气的预处理,如除尘、除油雾、除水溶性组成,为进一步净化做准备。

吸附法是对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

废水处理中的吸附处理法,主要是指利用固体吸附剂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性能,去除废水中多种污染物的过程,处理对象为剧毒物质和生物难降解污染物。

吸附法可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三种类型。

不论是吸附法还是吸收法都对处理VOC废气有很大的作用,实际上,很多人总是分不清吸附法和吸收法的区别,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处理方法的异同点。

2、异同点吸收:物质吸取其他实物或能量的过程。

气体被液体或固体吸取,或液体被固体所吸取。

在吸收过程中,一咱物质将另一种物质吸进体内与其融和或化合,例如,硫酸或石灰吸收水分,血液吸收营养。

吸附:当流体与多孔固体接触时,流体中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此现象称为吸附。

吸附也指物质(主要是固体物质)表面吸住周围介质(液体或气体)中的分子或离子现象。

吸附属于一种传质过程,物质内部的分子和周围分子有互相吸引的引力,但物质表面的分子,其中相对物质外部的作用力没有充分发挥,所以液体或固体物质的表面可以吸附其他的液体或气体,尤其是表面面积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吸附力能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工业上经常利用大面积的物质进行吸附,如活性炭,水膜等。

吸收法是用水或者其他溶液吸收烟气中的NOx。

化学吸收和解吸

化学吸收和解吸

液相中的可逆或不可逆化学反应
2.单组分吸收和多组分吸收 被吸收的组分的数目
3.等温吸收和非等温吸收
热效应是否显著或设备散热状况 4.高浓度吸收和低浓度吸收
化学吸收优点: 吸收剂吸收容量大 净化度高 增加传质速率 选择性强
混合物中气体的浓度
3.2物理吸收的相平衡
气液相平衡主要是指气相组分溶解于液相,使气相组分与液相中的 相同组分达到平衡的状态。
ˆG f ˆL f i i
yi f iL i mi 气液平衡常数mi: ˆ xi p i ˆ 式中, i 、 i 分别为i组分在气相的逸度系数和在液相的活度系 数;p为气相总压, f i L 为纯i组分液相在体系温度和压力下的逸度。
二元组分溶解的气液平衡关系: ˆ f A 2 ln i ln H i (1 x0 ) xi RT 式中,x0是在溶液中吸收剂的摩尔分率,x0=1-xi;Hi为亨利系数, kPa;A是与温度和压力有关的一个常数。 此式适合于任何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和很低浓度的非电解质溶液。
用于板式塔的图解平衡级法
用于板式塔的图解平衡级法
出口气相中的乙醇含量为180×0.03×0.02=0.11kmol/h 塔顶:X0=0, Y1=0.11/176.4=0.0006 塔底:YN+1=(0.11+3.49)/176.4=0.0204, XN=3.49/146.2=0.0239 则操作线方程为 YN+1=146.2XN/176.4+0.0006=0.829XN+0.0006 对于稀溶液系统,乙醇的平衡曲线可用上面求得的K=0.57计算: 0.57 X Y /(1 Y ) Y 即: 0.57 1 0.43 X X /(1 X )

吸收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吸收的名词解释生理学

吸收的名词解释生理学吸收: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分解和吸收的过程。

主要方式有:(1)空肠、回肠内的消化:食糜进入小肠后,除了受到各种消化酶的作用,还能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使糖类发酵,产生了气体,而有些脂肪和蛋白质也被发酵。

(2)在小肠壁上皮细胞中进行的吸收:食糜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先后通过毛细血管壁的上皮细胞进入细胞内。

这种吸收主要是被动的,营养物质顺着上皮细胞中的导管进入细胞浆,然后从细胞核的基部进入细胞质。

(3)食物泡的融合及其向细胞内运输:食物颗粒首先被食物泡所包裹,并与之一起进入细胞,同时食物颗粒的大部分营养物质都随着食物泡的融合而转移到细胞内。

溶液:液态水、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等。

溶剂:一般指高浓度溶液的溶剂,如乙醇。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分子对溶剂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其大小与溶液中溶质分子的数目、种类和浓度有关。

二、电离平衡和氧化还原电位(1)电离平衡: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和溶液的酸碱性呈一定的函数关系。

(2)氧化还原电位(Cl-电位):溶液中阴离子(指示剂)、阳离子(指示剂)所带电荷数与氧化剂或还原剂的正负电荷数相等时的溶液酸碱性值称为氧化还原电位。

(3)阴极:阴离子浓度低、电荷高的部分称为阴极;阳极:阳离子浓度低、电荷高的部分称为阳极。

(4)阳极:阳离子浓度低、电荷高的部分称为阳极。

三、细胞膜的功能(1)选择透过性:特殊选择性膜的主要特征,又叫做选择透过性,主要表现在对不同物质的通过上。

(2)主动运输: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分子量较小,可以由高浓度到低浓度,直接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

(3)协助扩散:通过细胞膜的物质分子量较大,不能直接扩散,必须要消耗细胞内的一些能量,要先与载体结合,再通过载体进行扩散。

四、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1、浓度差:浓度差越大,物质通过膜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

2、温度差:温度差越大,物质通过膜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

3、膜两侧的电势差:膜两侧的电势差越大,物质通过膜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多。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传质理论之一)超详细讲解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传质理论之一)超详细讲解
上例用比摩尔分率计算: VNH3=VB(YA1-YA2) 吸收前: YA1= yA1/yB2=yA1/(1-yA1 )=0.2/0.8=0.25 吸收后:YA2=yA2/yB2=yA2/(1-yA2)=0.05/0.95=0.053
被吸收NH3的体积: VNH3=80*(0.25-0.053) =15.8 m3
传热过程
吸收过程
理论 将对流给热视为壁 实质 附近滞流层的热传
导过程—付立叶定
将吸收视为A穿过相界面附 近滞流双膜的分子扩散过 程—费克定律
At
T
T
t
t
A1 (T tw1 ) A2 (tw2 t )
N
DAC
DgP
RTpBg
A(
Dl (CA CS
CSl
p )
pi) A(Ci C)
作业: P185 7
§5-3 吸收速率
吸收速率决定吸收达到平衡的时间,决定吸收操作的 生产强度,是吸收设备选型和设备设计的重要依据。
一、吸收速率定义:NA= dnA/dτ 对于稳定吸收过程:NA=nA/τ mol(A)/s 吸收过程是物质的相转移过程,通过扩散方式进行。
二、扩散 1、分子扩散:物质以分子热运动方式穿过静止或滞流流 体的传递过程——特点:传递速率慢。 2 、对流扩散:物质以相对运动方式穿过湍流流体的传递 过程——特点:传递速率快。
A(Ci
C) =klA(Ci-C)
kl
DlCT
lCS
所以,可用界面附近气膜中的扩散速率:
NA=kgA(p-pi) 或液膜中的扩散速率:
计算吸收速率。
NA=klA(Ci-C)
作业: P185 12、13
六、吸收速率方程 1 气膜吸收分速率方程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当一个物质与另一个物质接触时,吸收现象可能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吸收机制:
1. 物理吸收:物质之间的物理作用力导致吸附。

例如,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被物理吸附,因为它们与固体表面之间存在吸引力。

这种吸附通常不是很强烈,可以通过增加温度或减小气体分子尺寸来减弱。

2. 化学吸收:化学作用导致吸附。

这种吸附是由于吸附物与被吸附物之间的化学键形成。

例如,气体分子在液体中通过与液体分子之间的化学键形成溶解。

3. 离子交换吸附:在离子交换树脂等吸附剂上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吸附。

这种吸附是通过离子的交换来实现的,其中吸附剂上的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

4. 表面吸附:吸附物附着在另一物质的表面上。

这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交互作用完成。

无论是哪种吸附机制,吸附通常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吸附剂和被吸附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温度,压力,浓度,表面积和接触时间。

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

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

吸收(解吸)系数的测定班级 化31 姓名 马丽娜 学号 2013011883 成绩实验时间 2015年5月 同组成员 文翰奇、王耘晖 1、实验目的1、了解吸收(解析)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2、了解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3、测定空塔气速与液体流量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2、实验原理吸收是工业上常用的操作,常用于气体混合物的分离。

在吸收操作中,气体混合物和吸收剂分别从塔底和塔顶进入塔内,气、液两相在塔内实现逆流接触,使气体混合物中的溶质较完全地溶解在吸收剂中,于是塔顶获得较纯的惰性组分,从塔底得到溶质和吸收剂组成的溶液(通称富液)。

当溶质有回收价值或吸收价格较高时,把富液送入再生装置进行解吸,得到溶质或再生的吸收剂(通称贫液),吸收剂返回吸收塔循环使用。

(1)吸收速率吸收是气、液相际传质过程,所以吸收速率可用气相内、液相内或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表示。

在连续吸收操作中,这三种传质速率表达式计算结果相同。

对于低浓度气体混合物单组分无力吸收过程,计算公式如下。

气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y y (F k N i y A -=液相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N i x A -=气、液两相相际传质的吸收速率:)x x (F K )y y (F K N *x *y A -=-=式中:y 、i y ——气相主体和气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x 、i x ——液相主体和液相界面处的溶质摩尔分数; *x 、*y ——与y 和x 呈平衡的液相和气相摩尔分数;x k 、x K ——以液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液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y k 、y K ——以气相摩尔分数差为推动力的气相分传质系数和总传质系数;F ——传质面积,2m 。

对于难溶溶质的吸收过程,称为液膜控制,常用液相摩尔分数差和液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对于易溶气体的吸收过程,称为气膜控制,常用气相摩尔分数差和气相传质系数表达的吸收速率式。

本实验为一解吸过程,将空气与富氧水接触,因富氧水中养的浓度高于同空气处于平衡的水中的氧浓度。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吸收(解吸)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3 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4 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5 了解气相色谱仪和六通阀在线检测CO2浓度和测量方法;6 学会化工原理实验软件库的使用。

二、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及实验流程简述1〕装置流程本实验装置流程如图6-1所示:水经转子流量计后送入填料塔塔顶再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

由风机输送来的空气和由钢瓶输送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稳压罐,然后经转子流量计计量后进入塔底,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进行质量和热量的交换,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所以热量交换可略,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吸收过程。

2〕主要设备(1)吸收塔:高效填料塔,塔径100mm,塔内装有金属丝网板波纹规整填料,填料层总高度2000mm.。

塔顶有液体初始分布器,塔中部有液体再分布器,塔底部有栅板式填料支承装置。

填料塔底部有液封装置,以避免气体泄漏。

(2)填料规格和特性:金属丝网板波纹填料:型号JWB—700Y,填料尺寸为φ100×50mm,比表面积700m2/m3。

(4)气泵:层叠式风机,风量0~90m3/h,风压40kPa;(5)二氧化碳钢瓶;(6)气相色谱仪(型号:SP6801);(7)色谱工作站:浙大NE2000。

三、简述实验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流程及弄清气相色谱仪及其配套仪器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2)打开仪表电源开关及风机电源开关;(3)开启进水总阀,使水的流量达到400L/h左右。

让水进入填料塔润湿填料。

(4)塔底液封控制:仔细调节阀门○2的开度,使塔底液位缓慢地在一段区间内变化,以免塔底液封过高溢满或过低而泄气。

(5)打开CO2钢瓶总阀,并缓慢调节钢瓶的减压阀(注意减压阀的开关方向与普通阀门的开关方向相反,顺时针为开,逆时针为关),使其压力稳定在0.1Mpa左右;(6)仔细调节空气流量阀至1m3/h,并调节CO2调节转子流量计的流量,使其稳定在100L/h~160 L/h;(7)仔细调节尾气放空阀的开度,直至塔中压力稳定在实验值;(8)待塔操作稳定后,读取各流量计的读数及通过温度数显表、压力表读取各温度、压力,通过六通阀在线进样,利用气相色谱仪分析出塔顶、塔底气相组成;(9)改变水流量值,重复步骤(6)(7)(8)。

吸收的名词解释是啥

吸收的名词解释是啥

吸收的名词解释是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名词,其中一个常见的名词就是吸收。

那么,吸收究竟是什么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解释吸收这个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生物学解释吸收在生物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生物体通过某种途径,将外界的物质或能量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营养或能源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各种生物体中都存在,比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动物通过肠道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等。

吸收不仅仅是简单的摄取,还包括了物质的转化和运输过程。

通过吸收,生物体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保持健康和生长发育。

二、化学解释除了生物学,吸收在化学领域中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化学中,吸收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或接触,导致物质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这种转变可以是气体吸收到液体或固体中,也可以是溶液中溶质被溶剂吸收或吸附的过程。

吸收在化学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调节反应速率,改变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

三、经济学解释除了在自然科学中有其含义之外,吸收在经济学中也有特殊的解释。

在经济学中,吸收通常指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对外来资金或资源的接收和利用。

这种吸收可以是贸易上的吸收,也可以是投资上的吸收。

贸易上的吸收指的是国家通过进口商品或服务,将外国的资源吸收到本国市场中,并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消费或再加工。

投资上的吸收则是指国家通过接收外国直接投资或资本流入,将外来的资金或资源用于本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四、心理学解释此外,吸收在心理学中也有一定的涵义。

在心理学中,吸收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在某种活动或体验中,全神贯注、专注于其中,忘却时间和周围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状态。

这种吸收的状态可以出现在各种情境中,比如读书时的沉浸感、追剧时的入戏感、音乐会中的陶醉感等。

吸收的状态让人完全融入其中,忘记了现实的琐碎和烦恼,带来一种身心愉悦和满足感。

五、总结总之,吸收是一个多义词,它在不同领域和学科中有着各自独特的解释。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的工作原理
吸收是一种过程,通过该过程物质可以吸引并保留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物质。

吸收通常发生在吸收剂和吸附剂之间的界面上,其中吸附剂是一种具有高度的吸附能力的材料。

吸收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描述,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吸收机制:
1. 质量传递:在吸收过程中,吸附剂会与被吸收物质发生质量传递。

这种传递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式实现。

例如,气体吸收到液体中时,气体分子会与液体分子发生碰撞,并通过弥散、对流、扩散等过程传递到液体相。

2. 表面作用:吸附剂通常具有大量的表面积,这意味着它们与周围环境的接触面积很大。

这使得吸附剂能够通过表面作用力将周围物质吸附或吸引到其表面上。

例如,活性炭是一种常用的吸附剂,具有大量微孔和大孔,可以通过物理吸附将气体或液体中的有机物质吸附到其表面上。

3. 化学反应:吸附剂可以与被吸收物质进行化学反应,形成一种新的化合物。

这种化学反应可能会改变吸附剂的物化性质以及被吸收物质的性质。

例如,催化剂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吸附和转化气态反应物,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4. 离子交换:某些吸附剂可以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从溶液中吸附或释放特定离子。

这种离子交换通过吸附剂表面的功能官能团实现,可以用于水处理和离子选择性吸附。

总的来说,吸收的工作原理可以归结为吸附剂与被吸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质量传递、表面作用、化学反应和离子交换等机制。

这些机制的选择取决于吸附剂和被吸收物质的性质以及目标应用。

吸收主要知识点范文

吸收主要知识点范文

吸收主要知识点范文知识点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取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技能等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吸收主要知识点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等途径,将主要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吸收主要知识点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学习方法包括系统化、全面性、因材施教和实践性等。

系统化是指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学习和掌握,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全面性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途径和资源,获取全面的知识点;因材施教是指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步骤;实践性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运用,巩固所学知识点。

其次,吸收主要知识点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知识是指对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描述和认识,实践知识是指在实际操作和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技巧。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吸收主要知识点,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仅要理解概念和公式,还要进行习题训练和实际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和吸收这些知识点。

再次,吸收主要知识点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和掌握,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通过思考和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不仅要了解事件和人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还要思考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最后,吸收主要知识点需要积累和总结经验。

在学习和实践中,会不断积累和获取各种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的吸收和运用需要经过实践和总结才能真正形成经验。

通过总结经验,可以发现规律和问题,及时调整学习和实践方法,提高自己的吸收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外语时,通过多次的口语练习和实际运用,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吸收主要知识点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提升过程,需要通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积累和总结经验。

气体吸收系数

气体吸收系数

气体吸收系数
气体吸收系数是指气体分子对电磁波的吸收能力,其值受气体种类、气体浓度、压力、温度、波长等多种因素影响。

一些常见的气体吸收系数的值如下:
1. 氧气(O2)吸收系数
在常温常压下,氧气主要吸收波长为200到300纳米的紫外光。

其吸收系数为10^-3 cm^-1。

2. 二氧化碳(CO2)吸收系数
二氧化碳主要吸收远红外光。

其吸收系数随着波长的增加而增加,但在2000纳米以上则开始下降。

在常温常压下,CO2的
吸收系数为10^-4 cm^-1。

3. 氮气(N2)吸收系数
氮气对光的吸收主要发生在紫外光区域,其吸收系数约为
10^-5 cm^-1。

4. 氢气(H2)吸收系数
氢气对光的吸收主要发生在紫外光区域,其吸收系数约为
10^-6 cm^-1。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值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值,实际吸收系数还要根据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而定。

吸收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吸收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吸收的反义词和近义词吸收的意思是指物体把外界物质吸到内部,那么吸收的反义词和近义词你们知道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吸收的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

吸收的反义词排斥 [注释]①排挤斥逐:排斥异己|排斥众说。

排泄[注释]①人和动物把体内的新陈代谢废物通过皮肤、肺、大肠以及泌尿系统排出体外的过程。

屏弃 [注释]1.废弃。

发散[注释]①(光线等)由某一点向四周散开:~透镜。

②中医指用发汗的药物把体内的热散出去,以治疗。

剔除 [注释]1.削除;除去。

吸收的近义词接收 [注释]①收受:~来稿ㄧ~无线电信号。

②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逆产。

③接纳。

罗致 [注释]以网捕鸟。

比喻招致人才:凡有才者莫不罗致门下。

汲取 [注释]吸取:~经验ㄧ~营养。

吸取[注释]①把液体或气体等吸进来:吸取清泉|以竹筒吸取池水|吸取新鲜空气。

②吸收采取。

摄取[注释]1.捉拿。

2.吸收﹐吸取。

3.拍摄。

4.佛教语。

犹摄受。

招揽 [注释]①兜揽;招引顾客:招揽生意|招揽顾客。

②收罗;招引接纳:招揽人才。

用吸收造句1. 一般人都是依据爱好去想,依据学识及吸收的见解去说,但通常都依据习俗去做。

2. 例如只不过一个基因的改变就表现出北欧人的白皙皮肤,这样可以使他们发育成更好地吸收阳光并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

3. 书这位朋友一直在告诉我我不知道的知识,书这个朋友也在不停地吸引这我,让我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的知识。

4. 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决不能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5. 原因:这类食物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蛋白质,但要适可而止,过量吸收对身体有害无益。

6. 沾沾自喜和浮夸肤浅,只要使一个人陶醉在自己的影子里,惹人生厌生畏,自己却再不能吸收任何新东西,再没有长进矣。

7. 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

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8. 臭氧洞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吸收主要教学目标:熟悉吸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掌握吸收操作线方程,最小液气比计算;了解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的概念;掌握用摩尔分率和比摩尔分率表达的相组成;了解吸收机理;展我双膜论要点和强化吸收途径;掌握吸收的基本运算关系式。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板书与多媒体结合讲授与自学结合教学重点及难点:吸收操作;基本运算第一节概述一、吸收的目的:在化学工业种,将气体混合物种的各组分加以分离,其目的是:①回收或捕获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②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如有害气体会使催化剂中毒,必须除去;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物,以免污染大气。

二、吸收的依据为达到吸收分离气体混合物的目的,要用什么物质(溶剂,吸收剂),其分离的依据使什么?(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若各组分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越大,吸收的选择性越好)例如欲分离氨气+空气的混合物,可选择水做溶剂,因为氨水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而空气几乎不溶于水。

三、工业吸收设备及气、液两相接触方式我们已经了解了吸收的依据,下面再思考一个问题,上述密闭容器能否用作工业吸收设备?(可以,但吸收效果不好,原因在于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好)对工业吸收设备有什么要求?(尽可能提供气、液两相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尽可能使气、液两相接触充分,尽可能使气、液两相的传质推动力大(逆流))为达到上述要求,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吸收设备使塔设备,按气、液两相在塔中的接触方式不同分为级式接触和微分接触两大类。

在工业上,上述两种不同接触方式的传质设备不仅用于气体吸收,同样也可用于液体精馏、萃取等其他传质单元操作。

两类设备可采用完全不同的计算方法,本章吸收主要讨论填料塔的计算方法,下章精馏主要讨论板式塔的计算方法,而两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及具体的塔结构及其设计计算在塔设备一章中介绍。

在工业上,两种形式的塔设备大多情况均为连续操作,即设备内的参数都不随时间变化,称为定态连续过程。

当然也可以式间歇操作的非定态过程,很少见,故后面除特殊说明外,均指连续定态操作。

(1)工业吸收流程由流程图可见,采用吸收操作实现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必须解决下列问题:①选择合适的溶剂,使能选择性比溶解某个(或某些)被分离组风;②提供适当的传质设备(多位填料塔,也有板式塔)以实现气液两相的接触,使被分离组分得以从气相转移到液相(吸收)或相反(解吸);③溶剂的再生,即脱除溶解于其中的被分离组分以便循环使用。

除了制取溶液产品只需单独吸收外,一般都要进行解吸操作,使溶剂再生循环使用。

总之,一个完整的吸收分离过程一般包括吸收和解吸两个组成部分。

(2)溶剂的选择吸收操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溶剂的性质,特别是溶剂与气体混合物之间的相平衡关系。

根据物理化学中有关相平衡的知识可知,评价溶剂优劣的主要依据应包括以下几点:① 溶剂应对被分离组分(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或者说在一定的温度与浓度下,溶质的平衡分压要低。

这样,从平衡角度来说,处理一定量混合气体所需溶剂量较少,气体中溶质的极限残余浓度亦可降低;就过程数率而言,溶质平衡分压e p ↓,过程推动力e A p p 大,传质数率快,所需设备尺寸小。

② 溶剂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的溶解度要小,即溶剂应具备较高的选择性。

若溶剂的选择性不高,将同时吸收混合物中的其他组分,只能实现组分间某种程度的增浓而不能实现较为完全的分离。

③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应对温度的变化比较敏感,即不仅在低温下溶解度要大,平衡分压要小,而且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应迅速下降,平衡分压应迅速上升。

这样,被吸收的气体容易解吸,溶剂再生方便。

④ 溶剂的蒸汽压要低,不易挥发。

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溶剂在吸收和再生过程的损失,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在气体中引入新的杂质。

⑤ 溶剂应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免使用过程中发生变质;⑥ 溶剂应有较低的粘度,不易产生泡沫,以实现吸收塔内良好的气液接触和塔顶的气液分离。

⑦ 溶剂应尽可能满足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燃烧等经济和安全条件。

实际上很难找到一个理想得溶剂能够满足上述所有要求,应对可供选择得溶剂做全面得评价,以便作出经济、合理得选择。

(3)吸收操作得经济性吸收总费用=设备(塔、换热器等)折旧费+操作费(占比重大)操作费用主要包括:① 气、液两相流经吸收设备得能量消耗;② 溶剂得挥发度损失和变质损失;③ 溶剂得再生费用,即解吸操作费用。

(在三者中占比例最大)常用得解吸方法有升温、吹气、减压,其中升温与吹气特别是升温与吹气同时使用最为常见。

减压有利解吸,加压有利吸收,溶剂在吸收与解吸设备之间循环,其间得加热和冷却、泄压与加压必消耗较多得能量,故采用减压解吸不常见。

若溶剂得溶解能力差,离开吸收塔得吸收液中溶质浓度低,则所需得溶剂循环量大,再生能耗也大。

若溶剂得溶解能力对温度变化不敏感,所需解吸温度较高,溶剂再生得能耗也将增大。

若吸收了溶质以后得溶液是产品,此时不再需要溶剂的再生,这种吸收过程自然是最经济的。

提高吸收操作经济性的一种措施是对吸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使系统的总费用最低),单塔吸收优化设计较容易,解题指南中有介绍(课程优化设计要做),吸收—解吸系统优化设计较难,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感兴趣的同学可去解决)(4)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①物理吸收:吸收时溶质与溶剂不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如上述洗油吸收苯,水吸收CO2、SO2等。

②化学吸收:吸收时溶质与溶剂或溶液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如CO2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若用K2CO3水溶液吸收CO2,则在液相中发生下列反应:K2CO3+CO2+H2O=2KHCO3从而使K2CO3水溶液具有较高的吸收CO2的能力,作为化学吸收可被利用的化学反应一般都满足以下条件:a.可逆性。

若该反应不可逆,溶剂将难以再生和循环使用b.较高的反应数率。

若反应速率较慢,应研究加入适当的催化剂以加快反应速率。

(8)本章所作的基本假定①单组分吸收。

其余组分可视为一个惰性组分②溶剂的蒸汽压很低,因此气相中不含溶剂蒸汽第二节气液相平衡吸收(传质)与传热两个过程的相似处:传热与吸收过程均由三步构成(解释三步相似),但两个过程也有不同处:传热的推动力是两流体的温度差,过程的极限是两流体的温度相等;吸收的推动力不是两相的浓度差,过程的极限也不是两相的浓度相等。

这是由于气液之间的相平衡不同于冷热流体之间的热平衡,气液相平衡关系是吸收过程的重要基础,我们将详细讨论它。

一、平衡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t 与总压p 下,使一定量的溶剂与溶质接触,溶质便由气相向液相转移,随着溶液浓度的逐渐增高,传质速率将逐渐减慢,最后降为零,此时液相中溶质达到饱和,浓度达到一最大限度e x (x为液相中溶质A 的摩尔分数,下标e 代表平衡),这时称气液两相达到相平衡,e x 称为平衡溶解度,简称为溶解度(溶解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平衡关系亦可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如e p ~x 、e p ~e x 、e y ~x 、e y ~e x 等)。

注意:此时并非没有溶质分子继续进入液相,只是任何瞬间进入液相的溶质分子数与从液相逸出的溶质分子数恰好相等,在宏观上过程就象是停止了。

这种状态称为相际动平衡,简称相平衡。

(1)溶解度曲线对单组分物理吸收的物系,根据相律,自由度数F 为F=C-Φ+2=3-2+2=3(C=3,溶质A ,惰性组分B,溶剂S ,Φ=2,气、液两相),即在温度t ,总压p ,气、液相组成共4个变量中,由3个自变量(独立变量),另1个是它们的函数,故可将平衡时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e p 表达为温度t ,总压p 和溶解度x 的函数:()x p t g p e 、、=有关气液相平衡关系的理论还不够完善,故上述平衡关系的具体函数形式还不能从理论上推出,一般时针对具体物系进行实验测定。

实验表明,当总压不太高(一般p <0.5Mpa )时,p 对平衡的影响可以忽略,而温度t 对平衡的影响颇大。

图8-3为不同温度下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从此图可以看出,t ↑同一e p 下x ↓或同一x 下e p ↑。

e p ~x 图直接反映了相平衡的本质(气相组成用分压表示直观),可直截了当地用以思考与分析。

后面在讨论吸收塔的计算问题时所涉及到的许多关系式如物料衡算关系式、填料层高度计算式等其中的气液组成均用摩尔分数y (气相)、x (液相)表示,故以摩尔分数y 、x 表示的相平衡关系可以方便地与吸收的上述关系一起对整个吸收过程进行数学描述。

图8-4为SO 2 在101.3Kpa 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图中气、液组成用摩尔分数y 、x 表示。

图8-3e p ~x 关系曲线为何不指定总压p ?(p <0.5Mpa 时总压对e p ~x 的对应关系的影响可略去)图8-4y ~x 关系曲线为何要指定总压p ?(p 变,Pp y A =变,y ~x 溶解度曲线的位置不同)。

(2)亨利定律吸收操作最常用于分离低浓度的气体混合物,此时液相的浓度x 通常比较低,即常在稀溶液范围内。

稀溶液的溶解度曲线通常近似地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即气液两相的浓度成正比,这一关系称为亨利定律。

气液组成用不同的单位表示时,亨利定律有以下3种形式Ex p e = 解题指南 A A Ex p =*HC p e = 解题指南 A A Hp C =*或HC p A A =*mx y e = 解题指南 mx y =*上述3种形式的亨利定律,最常见的是最后一种形式,式中m 称为相平衡常数,无因次。

但题目有时不是已知m ,而是给定亨利常数E (或H ),必须知道它们相互间的换算关系。

mx x pE y x p E p p e e ==⇒= p E m =∴ HC C C E Ex p Me === M HC E =∴ M C 为溶液的总摩尔浓度,M MM M C ρ= 注意:解题指南M C 用C 表示。

解题指南H 与本书H 互为倒数,故H C E =. 对稀水溶液,5.5502.181000=≈M C Kmol/m 3,此数据应记住,考试时不给。

),(p t m φ=,m 小,溶解度大,对水吸收有利,t ↓,p ↑, m ↓。

例8-1①平衡数据a 换算成x ; 溶液平均密度 溶液平均分子量②y ~x 曲线与总压有关。

二、相平衡吸收过程的关系(1)判别过程的方向①y >e y 或x <e x 吸收(A p >e p 吸收) ②y <e y 或x >e x 解吸(A p <e p 解吸)(2)指明过程的极限(3)计算过程的推动力三、扩散和单相传质在分析任一化工过程时都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过程的极限和过程的数率。

吸收过程的极限决定于吸收的相平衡常数,本节将讨论吸收的速率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