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2018中考语文先读后写教练:聆听校园之声 精品

合集下载

中考朗读指导教案模板范文

中考朗读指导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考朗读的基本技巧,提高朗读水平,为中考语文考试做好准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朗读技巧的掌握。

2. 朗读情感的把握。

3. 朗读节奏的调控。

三、教学难点1. 朗读情感的准确把握。

2. 朗读节奏的恰当调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材。

2. 朗读示范音频或视频。

3. 学生朗读练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朗读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讲解朗读技巧:a. 朗读的基本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b. 朗读的方法:朗读前先读后想,边读边思,边读边议。

c. 朗读的语气:根据文章内容,准确把握语气。

2. 讲解朗读情感:a. 情感是朗读的灵魂,朗读时要注意情感的投入。

b.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朗读节奏:a. 朗读节奏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调控。

b. 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等要素,使朗读更加生动。

(三)朗读示范1. 教师朗读示范,让学生感受朗读的魅力。

2.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体会朗读技巧。

(四)学生朗读练习1. 学生自选一篇课文,进行朗读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

(五)朗读评价1. 学生互评,找出彼此的优点和不足。

2.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朗读表现。

(六)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朗读技巧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注重学生的朗读情感和节奏的把握?2. 学生在朗读练习中是否掌握了朗读技巧?3.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是否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七、课后作业1. 学生自选一篇课文,进行朗读练习,并记录自己的朗读感受。

2. 家长监督学生完成朗读作业,并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教养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教养
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论教养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论教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理解教养的含义及重要性;
2.掌握课文中所列举的教养的具体表现,如礼貌、尊重、谦让等;
3.分析课文中教养与个人修养、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关系;
举例:分析课文中教养行为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培养正确的教养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举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教养与道德品质、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
2.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教养与个人修养、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例来阐述教养的概念和重要性。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对于教养与个人修养、家庭环境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关系,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剖析这些关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养的内涵。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提高自身修养。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展开,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实用性为导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养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理解教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多角度思考教养问题,形成独立见解;
3.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将课文中的教养观念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提高道德品质;
4.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教养知识,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介该教案是根据201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编写的,旨在为中学教师提供一份有用的辅助教学工具,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教授九年级语文课程。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1.掌握与课程相关的重要词汇,如比喻、排比、修辞等。

2.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

3.熟悉九年级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点和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该教案根据201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教学大纲编写,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课:写作需要积累本课介绍写作思维、积累和练习的方法,概述了写作的要点和步骤,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来逐步提高写作技巧。

第二课:形式与意义本课通过分析不同文体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式”和“意义”的概念,并提高学生对语文的把握能力。

第三课:记叙文与描写文本课介绍了记叙文和描写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范文和练习来熟悉这两种文体。

第四课:说明文本课讲解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通过分析实例和练习来使学生掌握基础写作能力。

第五课:议论文本课介绍了议论文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分析实例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六课:修辞格和修辞方法本课介绍了修辞格和修辞方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析例句和练习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七课:网络与身份本课介绍了网络和身份之间的关系,讲解了网络身份的概念和涉及到的安全问题,并提供了一些网上安全的建议和技巧。

第八课:关于“幽默”本课探讨幽默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析范文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九课:造句要求通透本课介绍了造句的常见问题和写作技巧,通过分析范文和练习来提高学生的造句和表达能力。

第十课:一等一的人本课通过选取范文和实例来介绍优秀人物的特点和成功的要点,并提供一些实践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九年级语文课程:1.阅读和理解范文;2.分析和解析例句;3.练习和演绎写作技巧;4.小组和同伴合作交流讨论;5.教师引导和照顾,适当互动。

初三语文教案(7篇)

初三语文教案(7篇)

初三语文通用教案(7篇)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应试教育为主的国家。

最大的学习环境还是在学校,所有一切学习的基础也还是在语文之上。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初三语文教案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初三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资料和叙述顺序。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潜力。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1、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以前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以前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刘备。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这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用心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páo)官主簿(bù)谮(zèn)绰(chāo)刀恃(shì)才放旷麾(huī)四、整体感知1、理清结构,复述故事要点。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2018初中语文教案

2018初中语文教案

2018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手法。

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2. 学会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

2. 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父爱的文章,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件珍贵的衬衫》等,初步体会父爱的伟大。

2. 提问:你们对父亲有什么印象?父亲对你们有什么期望?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关于父亲的细节描写,并试着分析这些描写展现了父亲的什么性格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

2.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2.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情感。

五、拓展训练(10分钟)1. 让学生以“我的父亲”为主题,写一段话,可以是描述父亲的外貌、性格、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等。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感悟。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父爱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父爱的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在朗读训练环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情感。

但在拓展训练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父亲了解不够,写作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父母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期望和付出,从而更好地体会父爱。

九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文笔精华》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文笔精华》教案、教学设计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合作交流等,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发现文学之美。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书写工整、清晰。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查阅相关资料,拓宽知识面。
3.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质量。
4.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
针对以上学情,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生僻词汇、成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不同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素养。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文学作品,包括作者背景、创作特点、作品主题等。
2.对文学作品中的生僻词汇、成语、典故等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14故乡【知识与技能】1. 理清小说线索, 把握小说内容, 提炼小说要素, 感悟小说主题。

2. 学习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过程与方法】1. 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比较鉴赏的方法, 品读文章丰富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要开拓进取才能创造未来的道理, 教育学生要勇敢地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和新生活。

1. 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富有哲理味道和深刻意蕴的语言,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感悟小说主题, 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 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然而, 处于变革时代的思想家鲁迅先生, 凭着满腔爱国热情, 以其敏锐的感觉, 深沉的思索, 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但是辛亥革命后, 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反而日趋衰落。

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这些都是鲁迅先生探索、思考的问题。

二、速读知“文”1. 学生速读课文, 给自然段标序号, 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出生僻字词和容易混淆的字词, 排除阅读障碍, 掌握字音、字形, 熟悉字义。

2. 屏幕显示:(提示学生要关注有特点的词汇)多音字: 五行缺土易错字: 恣睢脚踝嗤笑3.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在文章中作相应的勾画和批注。

三、研读通“变”1. 学生交流问题: “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故乡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呢?心情: 作者是怀着伤感、悲凉的心情回故乡的。

原因:看到了故乡的景物和人都变了模样, 让作者无法接受。

2. 学生探究: “物非人非事事休”的故乡嬗变。

(1)走近旧景, 感受“物非”文章中哪些地方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衰败?写这些有怎样的用意?(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的依据)①第2段中“横”“萧索”等词语形象地展现了故乡衰败的景象, 渲染了萧条、肃杀的气氛, 与后面作者回忆中美丽的童年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衬托出作者初到故乡的悲凉的心情,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初中课文朗读教案

初中课文朗读教案

初中课文朗读教案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使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范读、自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 感受文章的韵律美,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美和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范读课文:教师进行范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 自读课文:学生自行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遇到问题可相互讨论。

4. 齐读课文:学生分组进行齐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解析课文: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6. 朗读练习: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情感的把握。

7.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情况。

3.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初中倾听教案模板语文

初中倾听教案模板语文

教案标题:初中语文倾听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倾听活动,让学生掌握倾听的基本技巧,提高听力水平。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心倾听的习惯,提高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倾听的基本技巧:如何专注地听,如何理解听到的内容,如何回应和提问。

2. 倾听的应用:在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小组合作等环节中运用倾听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和技巧。

2. 难点:如何在实际应用中运用倾听技巧,提高听力水平。

四、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倾听技巧。

2. 实践法: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实践倾听技巧。

3. 反馈法:教师通过提问、点评,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倾听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趣味小故事引入倾听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倾听的基本技巧,如专注地听、理解听到的内容、回应和提问等。

3. 实践: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倾听技巧。

4. 反馈:教师提问、点评,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倾听能力。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倾听技巧,并试着在家庭生活中运用。

2. 学生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本节课上的收获和感受。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倾听能力。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其对倾听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倾听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语文课堂效果。

2018年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文档资料

2018年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文档资料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应该怎么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九年级上语文版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导语)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

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

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

(板书文题、作者)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

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

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1、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会读书一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学会读书一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精品教学案 苏教版

知识链接作者介绍谢大光(1943—),1962年由工科大学毕业参军,开始文学创作。

转业后,任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散文集《落花》等。

谢大光的散文创作,用刻意求工、惨淡经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上并不怎样引人注目,但是质量上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耐人寻味。

北回归线上的明珠鼎湖山地处北纬20度10分,靠近北回归线。

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

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区,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茏,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明珠”。

1956年鼎湖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组织接纳为自然保护网中的一员,在此设立定位研究站,在世界17个热带生态研究站中,是处在最北沿的一个,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

知识链接:游记散文的写作顺序:“移步换景”是游记散文最常用的写作方法。

也就是以游踪的变化和景物的转换为序,从不同的立足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在游记散文中,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中心明确、精心剪裁、细心勾勒这三个方面,简作“三心”。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普里什文,苏联作家。

1897年因参加马克思革命小组活动被捕入狱,刑满后,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农艺,学成后回国,在莫斯科附近当农艺师,写过《大田作物与蔬菜作物的马铃薯》等农业著作。

1907年,发表处女作《在鸟不受惊的地方》一举成名。

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背景资料:普里什文是一位相当出色的农艺师,又是一位长期以俄罗斯高加索林区为创作基地,以森林地带大自然美丽风光为表现对象的作家。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林学知识,读懂了自然界这本大书,有助于他准确地把握物候变化的每一个细节。

初三语文教案-2018中考语文先读后写教练:吟唱感动心曲 精品

初三语文教案-2018中考语文先读后写教练:吟唱感动心曲 精品

2010中考语文先读后写教练:吟唱感动心曲主题阐述什么是感动?当你深夜在灯下苦读,母亲送上的一杯热牛奶是感动;当你心中寂寞难耐时,朋友的一声问候是感动;当你漂泊而归,站台前恋人痴痴等待的身影是感动;当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陌生人不图回报的相助是感动;当你工作中出现失误,同事真诚地指出并善意地提出建议是感动……温馨的家庭让我们感动,和谐的社会让我们感动,五彩的人生让我们感动!亲情、友情、爱情让我们感动;坚毅、勇敢、乐观让我们感动;善良、坦率、真诚让我们感动!一切美好的情感,一切美好的行为,一切美好的品质都令我们感动!前进中的祖国,每天都有让我们感动的人,每天都有让我们感动的事!和冰雪抗争、与地震战斗的人民子弟兵让我们感动,用汗水和信念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们让我们感动,用勇敢和忠诚搏击苍穹的航天英雄们让我们感动……感动中国,感动你我,在一份感动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在一份震撼中书写人生的篇章。

这样,感动将凝聚成一条生机盎然、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流淌,流淌!在这个充满感动的时代里,让我们用心去吟唱感动,用笔去书写感动吧!原题回放永远的感动铃兰距离5月12日已经过去了整整11天,然而我脑子里依然是地震时的混乱与触动。

那个母亲节的第二天下午,才上班不到半个小时,我突然感到后脑勺一阵发怵,很晕的感觉,然后看到整个办公室晃晃悠悠,我想自己肯定是病了,便赶紧停止手中的工作,手扶着桌子,桌子却抖得更厉害了,我还在莫名其妙,对面财务室的同事大喊了一声:“好像地震了!”我才恍然大悟。

急忙冲出办公室,却看见长长的走廊也在剧烈地晃动,还有“咯吱咯吱”的声音发出,同时地下还发出可怕的轰鸣声。

此时,我的腿不听使唤了,下不了楼了。

我抱着头,靠着门站着,对面的同事又喊道:“快钻到桌子底下。

”我还在犹豫,似乎听到楼下有人在拼命喊我的名字,我却呆呆站着愣是不答应。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脑子里忽地闪过了孩子的面容。

我急忙再次冲出办公室,顺便叫着同事:“快下楼吧!”我疯了一般冲下楼,可电动门却打不开了,可能是停电的缘故,我使劲掰开电动门,疯了一般地跑出来,发现大楼外的空地上已站满了厂里的员工。

初中作文试听课教案

初中作文试听课教案

初中作文试听课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思路。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内容:1. 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思路。

2. 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 作文的评分标准和修改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作文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

二、讲解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思路(15分钟)1. 让学生了解作文的评分标准和修改方法。

2. 讲解作文的构思、开头、结尾和过渡等基本技巧。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写作思路。

三、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20分钟)1. 进行观察力训练,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运用想象力进行创作。

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想法,培养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思路进行作文创作。

四、作文点评和总结(15分钟)1.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点评和修改。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3.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

2. 通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作文技巧和思路的掌握程度。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初三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初三语文教案(通用15篇)

初三语文教案(通用15篇)初三语文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以情致导,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你家的粮食大丰收了,你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世事并非都是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你就知道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

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2、关于老舍,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介绍?(教师看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从头到尾的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在旁边作点简要的点评。

2、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1、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三篇小说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说我们是如何学的。

2、今天的这篇小说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及“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来阅读一篇文章)3、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

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2018年秋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2018年秋部编版九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单元10 岳阳楼记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岳阳楼落成之时,他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

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

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60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

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

《岳阳楼记》共368字,文情并茂,感人肺腑。

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岳阳楼记》。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岳阳楼记》选自《范仲淹全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

26岁进士及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

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 2 )背景链接《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2.生难字词(1)字音谪守(zhé) 滕子京(téng)衔远山(xián) 浩浩汤汤(shāng)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 xiāng)迁客骚人(sāo) 淫雨(yín)霏霏(fēi) 怒号(háo)樯倾楫摧(qiáng)(jí) 山岳潜形(qián)薄暮冥冥(bó)(míng) 波澜不惊(lán)沙鸥翔集(ōu) 宠辱偕忘(xié)(2)词义【谪守】贬官。

中考朗读指导教案设计模板

中考朗读指导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 学生能够运用朗读技巧,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参与度。

- 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 运用朗读技巧,使朗读更具感染力。

-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朗读指导1. 自由朗读:-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朗读情况。

2. 分组朗读:-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朗读。

- 每组选择一个代表朗读,其余同学聆听并评价。

3. 角色扮演:- 教师或学生选择合适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朗读。

-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4. 朗读技巧讲解:- 教师讲解朗读技巧,如重音、停顿、语气等。

-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朗读技巧。

5. 对比分析:- 教师选取不同朗读版本,让学生对比分析,找出优点和不足。

- 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心得。

(三)朗读实践1. 学生自由选择课文段落,进行朗读实践。

2.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朗读情况。

3. 学生互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朗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心得,提高朗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参与朗读活动的积极性。

2. 朗读效果:评价学生的朗读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

3. 学习心得:了解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初三语文早读分享教案范文

初三语文早读分享教案范文

初三语文早读分享教案范文教案标题:初三语文早读分享教案范文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早读习惯。

2. 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3. 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主题和核心观点。

2. 学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分享和表达。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篇适合初三学生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等。

2. 准备一些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今天的早读分享主题,并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Step 2:阅读文学作品(10分钟)教师将文学作品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静读并思考。

学生可以在文本上做标记或圈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

Step 3:分享主题和核心观点(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学生可以从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分享,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Step 4:讨论和互动(10分钟)学生可以提问、评论或补充对其他小组分享的内容,进行互动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Step 5:总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

例如:“你从这次分享中学到了什么?你对这个主题有什么新的认识?”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例如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准备下次早读分享。

教学延伸:1.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个人写作,写下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读或表演,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早读分享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他人观点的接受和交流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作业和朗读表演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

初中课外朗读教学教案

初中课外朗读教学教案

初中课外朗读教学教案
年级学科:初中语文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
1. 选择一篇适合初中生朗读的课文。

2.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3.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上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和原因。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课外朗读的重要性。

二、指导朗读技巧(10分钟)
1. 教师讲解正确的朗读姿势、呼吸方法、音量控制等基本朗读技巧。

2. 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模仿。

3.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三、朗读实践(10分钟)
1. 教师为学生选择一篇适合朗读的课文。

2. 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音、语调、情感的把握。

3. 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朗读心得。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课外朗读的收获和感受。

2. 学生总结自己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给予鼓励和建议,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朗读能力。

2. 收集学生的朗读心得,评价学生的阅读感悟。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外朗读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人教版2018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2018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中考语文先读后写教练:聆听校园之声主题阐述校园是知识的摇篮,是文化的家园。

校园中我们熟悉的环境,亲切的面孔,多彩的生活,无不吸引着我们。

校园,是我们体验时代、社会和人生的一个平台。

我们一踏进中学的大门,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心中也充满了收获的甜蜜。

漫步于林荫道上,我们贪婪地嗅着花草的气息;驻足在图书馆前,我们仿佛已融入知识的海洋;徘徊在科技馆周围,我们羡慕地望着端着实验器具来去匆匆的学生们,脑中不禁遐想,这里蕴藏着多少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在这藏龙卧虎之地,我们年轻的心,纵横驰骋中多了份牵挂,多了份担忧。

收起小学时那颗疯玩的心,捧起沉甸甸的课本,我们,一群求知若渴的少年,正向着心中的太阳飞奔,一路上披荆斩棘,却永不停息。

校园这块肥沃的土地,正将她丰富的营养源源不断地注入我们的血脉,让我们走得踏实、走得有力。

她不但给予我们知识,而且让我们健康成长!校园是学习的天堂,她给了我们一双自由翱翔的翅膀……接下来,就让我们撷取校园花朵,聆听校园之声吧!原题回放漏掉的“三好生”陈庆苞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的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

村里的孩子若非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

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

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要发奖了!”有人喊了一声,同学们的目光都聚到主席台上。

被喊到的大都是军营子女,他很羡慕他们。

当然仅仅是羡慕,即使夜里做一百零八个梦也不会梦见自己当“三好生”,他觉得“三好生”不是他这种人当的。

直到旁边的“大棍”用胳膊肘捣他,“快!校长喊你到台上领奖,你是‘三好生’啦!”福星真的照到了自己的头上。

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激动得不知所措。

“快去呀!”旁边的几个人叫道。

就这样,在小学临毕业的那个学期,他第一次被评上了“三好生”。

领奖的时候,为了替农家子弟挣回面子,他走得郑重其事。

到主席台上,他也像军官子女那样向校长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

接下来,就该双手接奖状了。

“你来干什么?”校长的神色奇奇怪怪,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我来……领奖呀。

”他不明白,为什么校长对别的“三好生”笑容可掬,唯独对他冷冰冰的。

他有些委屈。

“领什么奖?!”校长一下子暴怒起来,“简直是胡闹!”他一下子懵了,“不是你喊我来领奖吗?”“我叫你来领奖?”校长把“三好生”名单往他面前一递,“你看看,上面连你的名字都没有,我会叫你来领奖?”他听到身后传来了同学们的笑声。

只听“大棍”一边笑一边大声嚷嚷:“哎,他信了!他信了!”这时他才知道自己被人捉弄了。

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无地自容,转身就跑。

他的班主任,一个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走过来拦住他:“别走,这次‘三好生’有你呀。

”全场一下子静了下来。

班主任走到校长面前:“这次‘三好生’有他。

怎么能没有呢?我明明记得有嘛。

”校长生气地把名单递给他。

他仔细地看了两遍,一拍脑门:“哎呀,你看我!我写名单的时候把他漏掉了,都怪我!”校长脸一沉,“胡闹!亏你平时那么认真,也能出这种错!现在怎么收场?”全场静得出奇。

班主任把上衣口袋里的钢笔拿下来递到他手上:“没有奖状和红花了,这个奖给你吧!”班主任平时常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钢笔的挂钩露在外面,在阳光下白灿灿的,常引得学生羡慕不已。

要知道,那个时候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笔还是奢侈品啊。

那个寒假,他过得既充实又兴奋。

他拥有了第一支钢笔,最主要的是,这支笔代表着一种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奖品。

他的自卑感一下子就消失了,从此和“三好生”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高中毕业,进入大学。

他当时对班主任虽有感激,但更多的是埋怨,埋怨他一时的疏忽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

要是领奖那天没有那令人难堪的一幕该有多好!他常这样想,并遗憾万分。

从此以后,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他见了班主任总觉得不自在,尽量躲着走。

班主任一笑置之,待他如故。

二十年后,他已是某中学的一名班主任。

一天,他向妻谈起了往事,提到他当年的班主任,那个平时不苟言笑、做事认真得近乎古板的人。

“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妻子笑吟吟地反问道:“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单单把你漏掉呢?亏你现在还是班主任。

”半晌无语。

夜半,他披衣而起,两眼含泪,拿起信笺……(选自《青年文摘•红版》)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十四段中“那令人难堪的一幕”所指的内容。

题型解析:此题直接让考生回答文中所写主体事件的经过,是目前出现率较高的一种题型。

失误分析:本题设计得较为简单,考生很容易得分。

失分是由于考生不能很好地对文章思路进行整体把握,以及提炼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不强所造成的。

参考答案:上台领奖,没有其名,校长暴怒,同学嘲笑。

2.文中第三段画线句子属于场面描写,它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语句的表达效果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比较简单,考生也容易得分。

失误分析:考生不了解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不能较好地对文章所写情节进行整体把握。

参考答案:渲染气氛,为下文写“他”被同学捉弄而上台领奖的情节作铺垫。

3.第二十七段:“‘你说,他那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能把我漏掉呢?’他感慨道。

”请你揣摩“他”说此话时的心理。

题型解析:此题是让考生理解、想象人物心理,需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解答。

失误分析:考生不能明确写出人物的心理,或归纳不全面。

参考答案:对班主任的疏忽深感遗憾,并流露出不满和埋怨。

4.文章结尾,“他”为什么“两眼含泪”?题型解析:此题是让考生根据文段或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失误分析:考生对文章结尾语段在文中所起作用了解不清,只停留在文本含义层面,不能准确写出人物心理。

参考答案:对班主任心怀感激,为自己未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而愧疚。

名篇赏析永远的账单金波现在看来,那是一种很幼稚的行为。

而当时,他确确实实是那样想的,那样做的。

那是若干年前,这里的山村比现在更穷。

那一年,穷苦的山沟竟出了一个中学生。

这就奇了,更奇的是,这个学生每天要赶20里的山路到村中学去读书呢。

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便日吃两餐。

山里的冬天来得早,也许是日头短,来不及做早饭吧,公鸡刚叫两遍,学生便怀揣一只大红薯,踏着早霜上路了。

中午,同学和老师回到附近的家里去吃饭,只有这个学生守校,将那只红薯放在火旁烤一烤,权作中餐充饥。

这样大约吃了两个月。

山上贫瘠,养不起更多的庄稼,学生家里的红薯便有限。

学生吃尽了家里的红薯后,不得不打消了吃中餐的念头,每天中午靠在火炕上,捧着书读。

红红的火苗映照着那张又黑又瘦的小脸庞,学生忍着辘辘饥肠,全神贯注地读书写字。

一日中午,班主任岳老师来得特别早。

他来到学生跟前,用他特有的虚弱的声音轻轻问:“你天天中午不吃饭吗?”学生从书中惊醒,不好意思地说:“晚上多吃一碗就赶过来了。

”岳老师摇摇头:“如果一顿饭能解决问题,人为什么吃三餐?这样吧,你中午到我家吃饭去。

”“不,不!”学生的脸更红了。

学生知道,家太穷,还不起老师的情。

“我知道你不好意思。

你这样用功,长大了肯定有出息;等你有出息了,你再还我行不?”“岳老师,一顿饭收多少钱?”学生当真了。

“饭收一毛,菜收一毛。

这样吧,一天按两毛收行不行?”岳老师慈祥地笑着说。

学生也点头笑了。

他想: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正如借债还钱一样。

这样,每到中午,他就跟岳老师去了。

岳老师的家也穷,孩子也多,吃得不比他家好。

但饭香。

饭后,他在他辟了专栏的日记本上记下了他吃饭的天数和款项:某月某日,两角……三年来,他一共欠了老师300多元。

学生没有辜负老师和家长的希望,他考上了师范学校,三年后参加了工作。

当他怀揣第一个月工资,回到母校找岳老师的时候,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年近六十、患有心脏病的岳老师,已经与世长辞了。

他匆匆赶到老师家,却再次扑空,邻居告诉他:老师的家已搬回原籍了。

失魂落魄的他又找到了岳老师的坟墓。

此刻,还债的事已使他满脸通红和愧疚,他羞于启齿。

他久久地伫立在芳草萋萋的墓前,泪流满面,最后才喃喃地说了一句:“恩师,我知道怎样热爱自己的工作了。

”(选自《精美小小说读本》)特色赏析看过很多写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多数都是写学生怎么感激老师的教导,但这是一个让人意外的故事:一顿两毛钱的饭菜,饭一毛,菜一毛。

岳老师用这种算法让学生免去了羞涩,让学生的希望慢慢跟着身体一道成熟。

在那个穷苦的山区,因为岳老师的这种别出心裁,学生才得以考上师范。

想来,作者的安排也独具匠心:他让学生考上了师范,而这里正是老师的发源地。

尽管岳老师去世了,尽管岳老师的家搬回原籍了,但是我们不用担心,学生从岳老师家一直追到岳老师的墓前,心中始终是充满感激的。

以后,这个山区会出现又一个“岳老师”,和更多成功的“学生”。

强化训练一人生的偶然雪小禅人生是有许多偶然的,所以,也就多了很多机会。

16岁的时候,她只是个很平常的女学生,学习下等,和一些已经在社会上打工的女孩子混在一起玩。

那时她上初二,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

一次期中考试前,她的好友悄悄把她拉过来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有这次考试的卷子了。

”原来,另一个学校已经考过,而有人告诉她,她们这次考试就是用这张卷子。

那是张数学卷子,她几乎把它背了下来,如果按她的真实水平,她只能考30多分吧,但她那次考了一个全班第一,她的朋友也背了其中一部分,考了70多分。

让她没想到的事还在后边,所有人都怀疑她作弊了,但就是作弊也不可能考98分啊,只有老师表扬并鼓励了她,说她进步很快,以后肯定还会考出好成绩。

那一刻,她差点流了泪,她没想到老师相信她,况且同学们对她的羡慕让她体会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喜悦和兴奋:原来,学习好了可以如此自豪!从那以后,为了证明自己没有作弊,为了对得起老师那句话,她像发了疯一样狠劲学习,并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不久,她的学习成绩果然跃居全班第一。

一年后,她考上了重点高中。

三年后,她考上了北大。

如果不是那次偶然偷来的试卷改变了她的命运,她本来也是和那些农村的女孩一样,毕业以后去外地打工的。

那个考了70多分的女生最终去了一个饭店端盘子,而几年之后,她去美国留学了。

是那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一切,她抓住了那个机会。

而那个女孩子,却没有抓住,于是结果如此不同。

十几年后她回母校作报告,说了自己的故事。

当时已经白发苍苍的数学老师对她说出了真相:孩子,当时我就知道你是作弊了,因为以你的能力不可能考98分。

但我想,也许你从此能发奋,所以,我给了你鼓励和信任。

那一刻,她的泪水流了下来。

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那个最明白她的人,没有把她当贼一样揪出来,而是给了她鼓励,让她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