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课件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1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人民公社体制下农业生产停滞、农民贫困
问路:困境1——中国经济发展落后
常州东风印染厂为增加生产,需要进口染料,没有外汇,向香港中国银 行贷款。银行完全同意,但需层层上报到中国银行北京总部,打了十几个图 章才办完手续;增加染料进口又需要外贸部批准,又层层上报打了八个图章。 办完两项手续花了八个月时间,如果准许该厂直接向香港中国银行贷款,直 接在香港自己购买染料,只要半天时间就够了。
问路•探路•出路•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949年 天安门广场 人们在欢庆胜利
1981年 天安门广场 人们在欢庆胜利
女排夺冠
目 录
1 问路 困境下的伟大抉择 2 探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 出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道路 改革,永远在路上
目 录
1 问路 困境下的伟大转折
2 探路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 出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 道路 改革,永远在路上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相 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 只需要7千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名工人。
——1977年国家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赴西欧五国考察团报告
——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结合课本回答,改革除了面临国内阻力,还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 思考:改革还要不要进行?要的话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市场与计划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等
1992深圳街头 邓小平巨幅画像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

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 (1)原因:
现实原因:①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无农不稳 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 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安徽等地农民已经成功地自发 实行了包产到户实验。 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压抑农民积极性。 (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2 八七会议, 7 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 遵义会议, 5 党的历史上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 七届二中全会, 9 工作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197 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8 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会议名称 时 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是由大革命失败
(2)过程:农民自发-国家决策-全面推广
试点
作用
推广
机构 改革
1978 年 , 先 是 在 安徽四川一些农村, 开始实行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农业生 产责任制。
使农民有了 生产和分配 的自主权,克 服了平均主 义的弊端,极 大调动了农 民的生产积 极性。
在全国普遍实 行以家庭承包 经营为主要形 式的责任制, 逐步形成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 制。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 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 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 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 问题的大讨论。
确立指导思想
打破束缚,解放思想
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 对不起人民。 ——邓小平
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 做了多少事情呢?

标准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标准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
决定性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经济主 体,通过自主决策和竞争来追求
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来表达需求, 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和供给决策。
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优点:
灵活性:市场经济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促进企业创新和多样化。
激励:市场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 务。
现代市场经济
二战后,各国开始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宏 观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PART 04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 转变
REPORTING
WENKU DESIGN
转变的背景和原因
历史背景
政治原因
计划经济在历史上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 要经济体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 逐渐显现,如缺乏灵活性、效率低下等。
01
02
03
04
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为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产业结构优化
从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和服务业 转型,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成
为发展动力。
市场化程度提高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
的环境逐渐形成。
对外开放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加强
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职 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水 平,更好地发挥政府在 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 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 善产权保护制度,保障 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 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 序和公平正义。 业发展壮大。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共 赢。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科组高一历史主备人执教人课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时1课时时间2013-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教学设想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程序与策略个性修改【导入新课】新旧三大件民谣、顺口溜往往是一个时代民声的表达或一个地区特征的印记。

在近来看形势、忆今昔的学习中,很多广州人感慨地提起“三件宝”顺口溜的前后变化。

广州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20世纪中期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20世纪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90年代新三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所表达的问题,即我国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特征,导入本课。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参见前言)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标内容】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 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 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2.是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起点。 3.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 集体
二、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 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 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实质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高度集中 扩大企业自主权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 所有制 整阶段 单一的公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有制经济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分配制度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 分配制度 第二阶段 国有制 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 阶段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2.城市改革(1984)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 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 很有信心。
——邓小平(84年10月时的讲话)
材料一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 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 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 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 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 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 已经过去了。

课件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3: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经营方式的改革: A.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 _包_产__到__组__、__包__产__到__户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B.普遍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__家__庭__承__包__经__营____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 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本 建设。而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 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3.产品分配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 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二、学习延伸 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 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答案要点: (1) 原 因 : 人 口 众 多 、 人 多 地 少 是 我 国 的 基 本 国 情 , 而 且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问题紧张,有几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 题,粮食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因而农村 不得不进行改革。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5)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 本经济制度,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
(6)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 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3.作用: (1) (2)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

课件6: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6: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探究问题] (1)从史料一中图示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 年 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析史料二中当时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3)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上史料,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 市 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有哪些。
(2)政治路线:抛弃了“____以__阶__级__斗__争__为__纲____”的“左”倾 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__社__会__主__义__现__代__化__建__设______上来的战略决策。 (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___经__济__建__设____ 为中心。 4.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成为实行____改__革__开__放_____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措施
微点拨·提素养
[易错提醒] “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除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 党 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 主 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延 续毛 泽东 晚年 的 “左”倾错误。“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除。
[轻巧识记] 1.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习 导航
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3.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
影响,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新知导学 思维启动
主干梳理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国民经济处于 ___停__滞__状__态______。 2.召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____北__京_____ 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____解__放__思__想_____、实事求是的马克 思主义思想路线。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人教版必修

历史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件人教版必修

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历史上具有深远
意义的伟大转折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领导核心 形成标志 第一代 毛泽东 1945年中共七大
思想成果 毛泽东思想
第二代 邓小平 第三代 江泽民
1978年十一届三中 邓小平理论 全会
1992年十四大
三个代表思想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 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 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然而打火 机质量却直线上升。
思考: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这只手通过哪些 影响社会生产?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 略决策?
确立过程
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 21世纪初--基本建立
意义
生产力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邓小平来到珠海,受到群 众热烈欢迎
邓小平视察深圳,发表重要讲话
小 结
计划经济 转折
市场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决策
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

委员会
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影企响业【城材生即市料探产使1,采经究:采取济】在取这发联1降9样展系5温的6的课年的措主本,措施上要5施也6海,没因页的需有素历天要主是史气风动什纵很扇权么横热、要?,分鼓经企风过析业机层阻为,层碍了但报不是批,

原创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原创1: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村 调动了管各理方方面式的积人极民性公,
极大地改解变放了社会社生产力,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中高心环速发展。
城 国有企业进行 节 增强企

改革
业活力
家庭承包责 任制
乡、镇、村居委 会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农民 农业 农村
企业职 工活力 效益
1990年——计划还是市场:中南海没有结论
1990年7月5日下午,在中南海勤政殿,江泽民召开经济问题座 谈会。
视点三:生产状况与效益 1978年,我国每个职工平均创造的价值只有0.9万元人民币,而美国为6.5
万美元。1952年到1983年,国家向重工业投资4150亿元,同期重工业给国 家积累的资金只有8150亿元。
视点四:国家领导人的决心 陈云(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12月说:建国快三十
年了,现在还有要饭的,怎么行呢? 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1980年4月说:现在说我们穷还
——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
视点二:史学家记录的中国城镇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1957年是637元,1978年是644元。 ——林蕴晖《国史札记》(史论稿)P248 天津市: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1950
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1972年,3平方米。 ——杨继绳《三十年河东》
b.后在全国广泛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②内容: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土地的所有权依然 属于集体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
①历程: 安徽、四川到全国推行
②内容: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集体生产—分户经营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原因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现代 化的保障 材料二: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那农民把 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
好年景 差年景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9两 /天 0.11元/天
2.8两/天 0.04元/天
附注:全村有20 户人,常年外出讨 饭的有19户
原因②: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中共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取的措施: ⑴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⑵财政体制改革 ⑶金融体制改革 ⑷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⑸国家经济管理机构改革 ……
小 结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后来,弊端日益突出,对农 村、城市经济发展的阻碍越 来越大。
建国后,50年代中后期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对初期的经济 建设有一定的 积极作用
废除封建土地 1950-1952 所有制为农民 土地所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 1953-1956 资料由私有制 改造成公有制
1958年
提高公有化的程 严重挫伤农民 度与扩大规模 的生产积极性
公有制前提下改 调动了农民积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年以后 变经营管理方式、极性,推动农 业生产的发展 分配方式
材料四: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 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 (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 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材料五:农民呢,在下地的时候爱干不干的,实际上是一种 怠工,我跟万里同志讲,农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很厉害。人民 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 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总结二:中共历史上有哪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从中可 以获得什么共同的历史认识?(报纸第二版) 时间

原创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原创2: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村)
思考:当时农村改 革的原因?怎样改?
①措施: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基层组织发生变化(1983年)
②作用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促进了 农村经济的发展;
易混易错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 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 户经营,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 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 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作用
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 长史上的新奇迹。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 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 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 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 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 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 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 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 1978年 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
大决策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

(二)展开经济改革画卷 ——经济体制改革 1.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知识结构

第12课(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 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安徽农民积极性提高
邓小平视察四川农村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 自主权。
②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 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 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 资源配 置方式 市场经济体制
行政手
段配置
市场配置
行政手段在资源 市场在资源配 特点 配置中起基础性 置中起基础性 调节作用 调节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国民经济: 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 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2 、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 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比, 哪种体制好一些?
计划经济 好呀! 不,市场 经济好多 啦!
计划经济 建立 特征 积 极 消 极
一五计划末期
市场经济
21世纪初 市场调节资源的配 置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自发性、滞后性

课件10: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10: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下图为“市场”一 词在历届中共三中 全会报告中出现的 频率统计。
(3)全面推动: ①1993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②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 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 体系基本建立。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 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②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 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提升: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 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 自我完善和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所有制形式单一,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经营决策权 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国家 统负盈亏,吃“大锅饭”;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 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 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这种转变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促进了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我国的 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民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农民的自我解放②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个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获得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质:农村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从局部到全国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二、解放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局部试点阶段(1978——1984)扩大企业自主权厂长负责制2、全面展开阶段(1984——1992)《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增强企业活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深化改革阶段(1992——今)中共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利: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问题:下岗职工增加,生活困难等…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国家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①确立目标: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②入宪:全国人大修宪(1993年)③发展:中共十五大创新(1997年9月)④初步建立:21世纪初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3、作用: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加快现代化进程。

四、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1)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实现了从封闭和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变。

(3)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人为本的伟大转变,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五、存在的问题1、GDP至上,“含血量”过高,环境破坏触目惊心,资源浪费严重;2、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西部发展落后于东部发展;3、社会不公,“城乡差距是世界第一”,劳动者收入在GDP中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社会歧视现象加剧;4、民生问题严峻,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公共卫生步履维艰,住房保障几乎空白,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居民储蓄只好用于自保。

课件5: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课件5: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_社__会__生__产__力___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 平。 巧思妙记:本课知识可归纳为“一、二、二”:一个转 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二个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二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材料二 “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 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 元,是1978年的7.9倍,平均每年递增17.92%,超过世界500强 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 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 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 展。
走出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 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经营方 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2)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的相同之处:①都未改变公有制的主导地位;②都扩大了 生产经营自主权;③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 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都调动了生产积极 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吸引外资 C.允许私人办企业 D.实行政企分开 15.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 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 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④改变了所有制的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的文献是 A.《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B.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7.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 中,主要的是 A.空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18.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关于 A.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 B.“两个凡是”的问题 C.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终解 放和发展生产力。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 5、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条件有①粉碎了四人帮②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③邓小 平关于解放思想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④ “左”倾思想得到了彻底清算(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结束了“左”倾错误 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决策(错误—正确) ▲领导集体(毛泽东—邓小平)
附表3: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核心 第一代 毛泽东 形成标志 1935年遵义会议 (事实上) 1945年中共七大 1978年十一届 三中全会 思想成果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第二代 第三代
邓小平 江泽民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 三个代表思想
附4: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8.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C.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D.解放生产力
9.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论述,下列正确的( ) ①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③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 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④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进展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①②③ 10.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 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这三次巨 变指的是:①辛亥革命②五四运动③抗战胜利④ 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⑤ 改革开放,为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 ①③⑤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③④⑤
11.最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主要有 ①安徽 ②山东 ③河南 ④四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有 ①专业化 ②商品化 ③私有化 ④社会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下列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B.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土地私有,自负盈亏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 计划经济:行政手段为主 市场经济:市场手段为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 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市场经济平稳运行 5.建立意义:P57 实现资源配置方式转变
①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20C80S) 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解决温饱问题(1987),人民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③人民生活总体达小康,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迈进
(2)主要内容
经营方式: 管理体制: (3)意义
1)调动农民积极性 2)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促进城市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 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口大国,解决中国人的吃
饭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改革开放后,有人说:“解 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平”。 ①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两平”指的是哪两位人物 ?为什么说“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 平’” ? ①邓小平、袁隆平。 原因: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农村实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调 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 积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 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由城市转到农村,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 地,以农村包围城 市
工作重心由 乡村转移到城市
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
附表2:建国后党的伟大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 工作重心 经济政治 体制 对外政策 农业政策 领导核心和 思想体系 教条主义,左倾 以阶级斗争为纲 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 阶级斗争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僵化半僵化) 自我封闭、半封闭 建立人民公社,没有真正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实事求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经济建设 全面改革,逐步建立市场 经济体制、民主集中制 对外开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
确立„„ 抛弃„„ 作出„„ 确定„„
拨乱反正
思想路线 “左”倾——实事求

阶级斗争——经济建 政治路线 设、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 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 代领导集体
知识回顾: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 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通过了……,是由大革命 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确立了……,是党的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工作 重心由……转移到……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伟大转折
巨变
第 一 次 辛亥 革命
结 果
产生的历史巨人
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 结束君主专制,建立 孙中山 醒 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历史,走社 站 毛泽东 会主义道路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开展改革开 放,进入社会主义现 富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第 二 新中国 次 的成立
第 十一届 三 三中全 次 会召开
②从上述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②启示:体制创新(或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促进 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练一练 1、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里的解放是指(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思想的 束缚
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历史原因: 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 现实原因: 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安徽 1978年, ___、四川 ___(省)一些农村,开始进行了 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4、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 ……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 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5.1978年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 A.阶级斗争 B.经济建设 C.祖国统一 D.外交工作
(1978年12月)
1、背景:
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的停滞, 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必要性) 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 基础(可能性)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 前看》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可能性)
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 会的内容,并 结合内容思考 其意义。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不包括( ) A.实行改革开放 B.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确定解放思想,事实就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7.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新中国的成立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
计划经济时期各种票证
90年的粮票
80年代的布票
70年代的豆腐票 和粉票
附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 景 内 容
第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城 一 市中心论行不通,八七会 次 议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 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 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 二 前夕,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 次 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在粉碎“四人帮”后,为拨 第 乱反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 三 主义建设道路,1978年十 次 一届三中全会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