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影响评价讲义

合集下载

生态学基础讲义-6-1

生态学基础讲义-6-1




4.3.4 生态对策

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就
是生态对策。

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r) 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如昆 虫、细菌、杂草及一年生短命植物(是物种形成的丰富资 源泉)。

K-对策者: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 息环境,不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仅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种群密度较稳定,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物种保护对

4.4.5 种群的社会等级及分工

社会是进化的最高阶段。优势个体在食物、栖所、配偶选 择中均有优先权。强者首先获得了交配和产后代的机会, 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社会等级在动物界中相当普遍(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兽 类)。高地位的优势个体身体强壮、体重大、性成熟度高、 具有打斗经验。 社会等级制形成社会分工,使社会的成员分为职责、行为、 形态各异的“等级“。

两类作用往往互相联系,难以分开。例如,气候因素影响 食物供给,后者影响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内源性因素的密 度制约作用(种 群内部个体间)
外源性生物因素 的密度制约作用 (种群之间、食物)
种群密度
外源性非生物因素的非密度 制约作用(光、温、水等)
2. 种群调节理论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种群参 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 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食物因素:英国鸟类学家ck认为,就大多 数脊椎动物而言,食物短缺是最重要的限制因 子。 自动调节学说:将焦点放在动物种群内部。分 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VES
4.2.5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r m):指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

生态学基础讲义3

生态学基础讲义3
➢ 生命活动出现周期性变化。特别是光周期和温度周期的季 节性变化,造成植物形成了严格的、适应不同光周期条件 的感光类型和生活周期的严格季节性特性。许多动物也同 样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活动节律。
➢ 生物钟现象:生物的生命活动随生态因子周期性 变化而表现出严格的节律性,称为生物钟现象。 是生物在宇宙自然节律下长期进化的结果。如候 鸟迁飞,洄游性鱼类。
3.2.2 生态因子
基本概念: ➢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
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分类
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分为: ➢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依据稳定性,将生态因子分为: ➢ 稳定因子(地心引力、地磁力、太阳辐射常数) ➢ 变动因子:周期变动因子,非周期变动因子
➢ 植被也表现出明显的带性特点,我国自南向北: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 方针叶林。
➢ 我国自北向南土壤分布:灰棕壤、棕壤、褐土、 黄棕壤、黄褐土、黄壤、红壤和专红壤。
➢ 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带性。
2. 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
➢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 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 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5. 生态因子非地带性变化
➢ 上述的变化是普遍性规律—大气候,但由于存在 许多非恒定因素的影响,使具体的生态因子在特 定条件下并不能全部表现典型的地带性和周期性, 如沙漠绿洲,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 两个不同地带性之间存在过渡型地带性。过渡型 地带内生物的分布也兼备两个不同地带性的特征。

环境生态保护法讲义

环境生态保护法讲义

环境保护法讲义第一节概述一、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问题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叫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叫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环境法主要研究的是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类: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

1环境破坏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

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不可逆转。

2环境污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

环境破坏可以降低环境的自净能力,如森林减少会加重大气污染,而环境污染又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广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问题引起的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

二、环境保护法的特点1.综合性。

它不仅可以适用诸如宪法、行政法、刑法的功能公法予以解决,也可以适用民商法等私法予以救济,甚至还可以适用国际法予以调整,不但包括上述部门法的实体法规,也包括程序法规。

2.技术性。

3.社会性。

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它是人与自然矛盾冲突加剧的产物。

环境保护法所关注和规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保障基本人权,它反映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代表人类的共同利益,侧重于社会领域的法律调整。

其次,环境作为全人类的共同生存条件,并不能为某个人或某国所私有或独占,它必须符合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利益,是以社会利益、人类利益为本位的法。

生态学基础讲义-7-1

生态学基础讲义-7-1
(一)岛屿的种数-面积关系
1.岛屿的概念:
岛屿性(Insularity)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岛 屿通常是指历史上地质运动形成,被海水包围和分隔开来 的小块陆地。许多自然生境,例如溪流、山洞以及其它边 界明显的生态系统、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间 断的高山草甸、片段化的森林和保护区等都可看作是岛屿。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片段化 (Fragmentation),也是产生生境岛屿的重要原因。由 于物种在岛屿之间的迁移扩散很少,对生物来讲岛屿就意 味着栖息地的片段化和隔离。
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所有种盖度 之和的百分比。
4.频度
频度是指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F(频度)=ni(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N
(样本总数)×100% 相对频度:某一物种的频度与全部物种频
度之和的比
5. 高度( height ):测量植物体的一个指标。 测量时取自然高度或绝对高度。
5.3.2 群落的水平结构
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镶嵌性:陆地群落(人工群落除外)的水平结构
一般很少呈现均匀分布,在多数情况下群落内各 物种常常形成局部范围相当高密度集团的片状分 布或斑块状镶嵌。导致这种水平方向上的复杂的 镶嵌性(mosaicism)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 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
数逐渐降低。
生境的破碎化、片段化
大坝对水生生物的阻隔作用
(三)岛屿生态与自然保护
(1)保护区地点的选择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首先考虑选择具有最丰富物
种的地方作为保护区,另外,特有种、受威胁种和濒危物 种也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选择保护区时,保护区 必须有足够复杂的生境类型,保护关键种。

生态环境保护培训课件(PPT31页)

生态环境保护培训课件(PPT31页)

生 态环境 保护培 训课件( PPT31 页)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 t教程 管理课 件教程p pt
杭州动物园
生 态环境 保护培 训课件( PPT31 页)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 t教程 管理课 件教程p pt
杭州植物园
对某些物种进行保护,主要适用于对高度濒危的物种进行抢救,
生 态环境 保护培 训课件( PPT31 页)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 t教程 管理课 件教程p pt
加强建环境 保护培 训课件( PPT31 页)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 t教程 管理课 件教程p pt 生 态环境 保护培 训课件( PPT31 页)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 t教程 管理课 件教程p pt
生 态环境 保护培 训课件( PPT31 页)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 t教程 管理课 件教程p pt 生 态环境 保护培 训课件( PPT31 页)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 t教程 管理课 件教程p pt
请在下面方框内填入下列内容: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生态破坏
植被破坏是森生林态匮破乏坏现、象草的场关联退性化、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
破坏植被?
传统农业、牧业
生 态环境 保护培 训课件( PPT31 页)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 t教程 管理课 件教程p pt
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资源匮乏 草场退化
原因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 态环境 保护培 训课件( PPT31 页)培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 t教程 管理课 件教程p pt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三阶段编制规程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讲义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三阶段编制规程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讲义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三阶段编制规程环境影响评价专业讲义一、概述(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1.水资源配置影响:改变水资源的自然时空分布、大量减少河道内用水,造成河流断流、鱼类生境受到破坏,水生态、水环境恶化;2.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水库大坝将改变河流形态,造成水生生境阻隔;堤防、河道整治工程改变河流天然流态及洪水漫溢状态,造成湿地范围减少进尔降低湿地生态功能;3.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影响:灌区开发造成区域天然生态面积减少造成生态功能下降移民的社会影响:移民安置、民族及宗教问题、人群健康问题(二)环境影响评价专业主要工作内容开展环境现状调查,确定环境保护目标;进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制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估算环境保护专项措施投资。

(本讲义不含投资估算)(三)环评专业相关设计规范1.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SL45-2006)2.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水利水电工程(HJ/T-2003)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2011)4.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二、项目建议书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概述(一)评价依据及工作基础1.以开展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工作基础。

2.以国家法律法规、规划、标准为评价依据(二)工作深度1.基本确定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明确工程开发是否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

2.对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影响分析,明确影响工程规模的主要环境保护要求。

3.拟定主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主要工作内容:(一)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1.简述区域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生境破坏(连通性、栖息地)、物种减少、生物量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生态问题及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等环境质量恶化等问题。

2.进行工程影响区环境现状调查,初步明确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敏感点及工程影响区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敏感区为“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某些污染因子或生态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

环境生态学讲义.doc

环境生态学讲义.doc

环境生态学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E.Haeckel,1866)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实则上包含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4个理论主体。

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

(埃尔顿,1927)✧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

(Andrenathes,1954)✧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E.P.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

(E.P.Odum,1997)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971,Odum,《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一定地区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及空间分布。

(2)该地区营养物质和水等非生命物质的质量和分布。

(3)各种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光、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环境对生物的调节(如光周期现象)和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如固氮作用)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论著的出版—→学科的形成。

✧时间上:萌芽时期—→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的研究。

✧实验技术上:描述—→定性—→定量—→模拟。

✧生态学发展简史✧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 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 年《尔雅》一书,草、木;✧公元前200 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 年前后,农历确立了24 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

✧在欧洲:公元前285 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

生态学(讲义)

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2 学时)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有人称之为环境生物学。

其学科基础是生物学。

二、生态学的发展:(1)1803年,Malthus 《人口论》研究生物繁殖与食物关系,特别分析人口增长与食物生产的关系;(2)1859年,Darwin ‘The Origin of species’提出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个体生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标志着生态学的发展进入了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

三、生态学分类植物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按性质可分为微生物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包括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等)海洋生态学按研究的环境特点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农田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应用生态学于1986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农业院校的必选课之一。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一、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其学科基础是生态学,方法论基础是系统分析法。

二、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人类农产品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农业生态学受到重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本身就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一个从个体生态→种群→群落→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核心。

三、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1.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的途径。

生态学讲义

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Ecology)定义Ecology 源希腊词“Oikos”和“logos”,前者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后者表示学科,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几个有代表性学者对生态学的定义:1、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1866)2、研究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Кашкаров,1954)3、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学(Krebs,1972, 1985)4、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E.P. Odum,1956)5、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 Odum,1997 )6、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综上所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环境: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研究对象可以小到生物个体,大到整个生物圈。

生态学系统等级结构的每一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过程,因此,每一个层次都给生态学研究增加一个不同的研究途径。

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分子(molecular)✧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生物圈(biosphere)经典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组织层次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按交叉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按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按生物类群划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按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三、生态学的发展史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环评工程师--导则讲义精华3

环评工程师--导则讲义精华3

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根据项目污染源初步调查结果,分别计算项目排放主要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 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简称”最大浓度占标率
0,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空气质量浓度达到标准值的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见公式(1)。
PI=CI/C0I*100%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空气质量浓度占标率,100%
(2)对于经判定需预测二次污染物的项目,预测范围应覆盖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的区域 (3)对于评价范围内包含环境空气功能区一类区的,预测范围应覆盖项目对一类区最大环境影响
(4)预测范围一般以项目厂址为中心,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 5、预测模型
(1)预测模型选择原则
一、术语及定义 1、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一类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二类区中的居住区、文化区、人口集中的农村区 域。 2、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按生成机理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3、基本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O3
4、其他污染物:指除基本污染物以外的其他项目污染物
叠加达标规划目标浓度后的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 和年平均质量浓度的占标率或短期浓度的达标情 况;评价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
1h最大质量浓度
最大浓度占标率
短期浓度 长期浓度
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和年平均质量浓度的占标 率,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
新增污染源-“以新
大气环境 防护距离
带老”污染源(如 有)+项目全厂现有
(1)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数据:达标判定,优先采用环境质量公告或环境质量报告、监测网中评价基准年连 续1年的检测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数据,没有现状数据的,采用邻近、相近城市点或区域点检测数据,对于 位于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区的采用邻近、相近的区域点或背景点检测数据。

生态系统服务讲义

生态系统服务讲义

生态系统服务讲义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一、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背景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对人类提供的各种有益资源和服务的总称。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地球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空气质量、气候调节等方面的服务,而这些服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责任。

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被提出,并被广泛关注和应用。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及价值根据收益的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

直接服务是指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如食物、木材、药材等。

间接服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提供一系列的生态功能,进而影响人类的福利,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提供了众多的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体现在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创造经济收益。

生态价值体现在生态系统所维持的稳定生态过程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价值则体现在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社会的福利提供了支持,如健康、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三、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都依赖于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

其次,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生态系统服务还对人类的健康、文化和精神需求提供了保障。

因此,保护生态系统服务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方法和举措为了保护生态系统服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举措,包括政策法规的制定、科学技术的创新、社会参与的加强等。

政策法规的制定是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

生态学复习讲义

生态学复习讲义

生态学:第一章、1、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2、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生物圈(biosphere)3、等级组织: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4、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1)北欧学派:由瑞典Uppsala大学的R.Sernauder所创建,继承人为G.E.DuRietz。

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2)法瑞学派:他们把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并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常被称为植物区系学派。

代表人物为J.Braun —Blanquet。

1935年后,北欧学派与本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3)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F.E.Clements与英国的A.G.Tansley,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极学说而著名,有人称之为动态学派。

4)苏联学派:以B.H.Cyкaчёв为代表,他们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他们的工作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统称为“地植物学”。

5、“3S”技术(RS、GIS、GPS技术)6、生态学研究内容:①是研究生物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②生态学尽管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但其研究中心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属宏观生态学的范畴;③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7、现代生态学的特征:(1)生态学内涵加深(2)生态学外延的扩大(3)全球生态学与环境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1、生态系统(ecosystem) ( A.G.Tansley 1936):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新九年级复习:生态系统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九年级复习:生态系统教学讲义PPT课件
1、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草原系统中,狼 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的是( A )
A
B
C
D
比一比
哪个生态系统较为稳定? 为什么?
总结规律:生态系统的自动调 节能力与该系统的生物种类和 数量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 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食 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
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
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 节能力就越强。下表为某科研人员对4个生态 系统中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统计结果,根据
点拨
• 食物链的书写:起点是(生产者);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 的方向,指向( 取食者);不包括(分解者 )和(非生物部)分。
• 数食物链的时候,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链必须 (数到底),不能漏数
•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量沿食物链(单向) 流动,逐级(递减)
• 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不断(富集)。
为属于草的应该是 F (填字母),受害最重的生物是 A 填
字母)。
(3)该生态系统中,鹰与蛇存在的关系 捕食 。若某种原因导
致鼠灾的发生,一段时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狐、鹰和蛇的数量会随
之增加,而随着上述几种动物数量的增加和绿色植物数量的减少,
鼠的数量也会随之 减少 ,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 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
考查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
1、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地震 并引发海啸地震造成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 发生和泄漏事故,最近从日本近海海水中 检测出放射性铯,在“硅藻→浮游动物→ 鲱鱼→鳕鱼”这条日本近海食物链中,铯 含量最高的生物是(D ) A硅藻 B浮游动物 C鲱鱼 D鳕鱼
考查生态平衡概念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讲义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讲义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讲义一、环境问题的定义与范畴环境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和破坏。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等。

这些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一)人口增长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食物、水、能源和住房,这就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例如,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大量森林被砍伐,草原被开垦,从而引发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二)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厂大量涌现,机器的广泛使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而且,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尤其是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三)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城市的快速扩张使得大量土地被占用,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城市中的交通拥堵、能源消耗、垃圾处理等问题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城市中的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粉尘,对空气质量造成了影响。

(四)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不仅污染了土壤和水源,还对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造成了危害。

大规模的畜牧业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

(五)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不合理的方式。

比如,对矿产资源的无序开采,导致了土地塌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对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和浪费,造成了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洪涝灾害。

三、环境问题的危害(一)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大气污染中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基础讲义(1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基础讲义(1阶段)

事故风险源强识别:1、风险识别的围和类型风险识别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

(1)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2)物质风险识别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风险类型: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

2、风险识别容(1)资料收集和准备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

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

事故资料:国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

(2)物质危险性识别按附录《建设项目风险评价导则》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

(3)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附录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知识点:此处主要包括监测因子、监测制度及监测布点方法及监测采样四个知识点。

1.监测因子(1)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2)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

(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

对于评价围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传统生态学方法作分析时,需要回答:系统是否毁灭或生态环境是否严重恶化?系统是否可正向演替或自然恢复?生物多样性(主要是生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否减少?在作生态系统因子层次的影响分析时,还会涉及到是否影响关键性生态因子,如生态系统建群生物和生态系统限制性因子等。有无替代或可否恢复也是经常分析的问题。
方法:课堂讲授、学生课题汇报作业、教员点评
时间:12学时
教学进程
备 注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课程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来作用时所发生的响应与变化。科学的分析和预估这种响应和变化的趋势,称之为影响预测。对这种预测的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人为地判别可否接受的过程,称作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常常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显示累积性影响特点,即生态系统在某种外力作用下,其变化起初是不显著的,或者不为人们所觉察与认识,但当这种变化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就突然地、显著地和以出乎常人预料的结果显示出来。例如,草原退化是渐进的,缓慢的,但当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以沙漠化甚至沙尘暴的形式表现出来。森林砍伐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其环境服务功能的削弱是渐进的、日削月蚀的,直到有一天一场大雨和暴雨降临,山洪突然间汹涌而下,人们才会感受到森林砍伐的生态环境后果。
(1)类比分析方法技术要点
①选择合适的类比对象。类比对象的选择(可类比性)应从工程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考虑。
工程方面,选择的类比对象应与拟建项目性质相同,工程规模相差不多,其建设方式也与拟建工程相类似。例如,同是库坝式水电工程,同是引水发电方式等。
生态环境方面,类比对象与拟建项目最好同属一个生物地理区,最好具有类拟的地貌类型,最好具有相似的生态环境背景,如植被、土壤、江河环境和生态功能等。如果能在同一个或同类生态系统中有类比对象,则最为理想,如在同一流域的梯级电站之间、同一工程(如灌溉、港口建设)的一期与二期之间、同一条公路的已建与续建工程之间,都具有良好的可类比特性。不过,即使类比条件不完全近拟,通过分析,说明差异,也可获得有效的类比分析结果。
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可概括为整体性影响和敏感性影响两大主要问题,并有自然资源影响乃至区域和流域性影响等问题。
生态整体性影响可从区域或流域、景观生态、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等不同的层次作分析。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作分析时,主要回答的问题是:对生态环境起控制作用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系统或群落)稳定性如何、其生物总量增加还是减少、其第一性生产力是增加还是削弱。换句话说,其恢复稳定性(一般以植被生物量度量)是否增加,其阻抗稳定性(如物种多样性、景观多样性、连通性与面积等)是否增加等。
生态环境影响又是高度相关和综合性的。这与生态因子间的复杂联系密切相关。例如,河流上修水库,不仅水库对外环境有重要影响,而且外环境对水库也有重要影响。上游的污染源会使水库水质恶化,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会增加水库的淤积,而水土流失又与植被覆盖紧密联系,所以水库区的森林与水、陆地与河流是高度相关的。此外,生态环境动态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所以生态环境影响不仅涉及自然问题,还常常涉及社会和经济问题。
(5)做好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要做到把全部工程活动(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配套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等)都纳入分析;把工程活动的全过程(从勘探至闭矿、设备退役)都纳入分析;把各种不同的影响形式、内容都纳入分析,筛选重点影响问题作深入分析与研究。
(6)做好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要做到对敏感保护目标逐一进行影响分析,并结合上述的工程分析内容作全部活动、全过程和所有影响形式的影响分析;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性质、保护要求做好影响分析。
由于有上述特点,环境生态影响也就具有了整体性特点,即不管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什么因子,其影响效应是系统整体性的。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就是以科学的方法推断生态环境在某种外来作用下所发生的响应过程、发展趋势和最终结果,揭示事物的客观本质和规律。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包括三方面的分析:影响因素(如建设项目)分析,即工程影响因素分析;生态环境受体分析,即受影响对象的确定;生态影响效应的分析,即发生了什么问题。后两个问题往往因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7)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贯彻执行环保政策与法规,将建设项目的影响限定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二是科学地预测实际发生的影响。有时,建设项目能满足法规要求,但不一定实际影响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可以通过调整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而解决建设项目不符合法规的问题,但“调整”并不等于消除了实际影响问题。科学地预测实际发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真谛。
②实地监测或调查。按环评一般调查或监测方法,对类比对象进行调查。例如,公路铁路的噪声与振动类比监测,500kv高压线的电磁影响类比监测、河流水生生物实地调查、施工期环境影响类比调查(实地观察与记录)、移民安置区环境调查等。
③景观生态调查法。利用3S技术,对区域性生态景观进行调查、解析与分析,说明区域性生态整体性变化。
(5)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指标和标准。经济学评估不仅评估价值大小与得失,还有经济重要度评价问题,如稀缺性、惟一性以及基本生存资源等,都具有较高的重要值。
(6)社会文化评估基准。以社会文化价值和公众可接受程度为基本依据。社会公众关注程度、敏感人群特殊要求、社会损益的公平性等,都是社会影响评估中应特别注意的。文化影响评估则以历史久远性、文化价值、稀缺性和可否替代等以及法定保护级别为依据进行评估。
类比法就是通过既有开发工程及其已显现的环境影响后果的调查结果来近似地分析说明拟建工程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由于生态环境影响的渐进性(量变到质变)、累积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使得许多生态环境影响的因果关系十分错综复杂,因而通过类比调查分析既有工程已经发生的环境影响,并类比分析拟建工程的环境影响,就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也常具有区域性或流域性特点,即一地发生的生态恶化会殃及其他广大的地区。沙尘暴是大范围影响的灾害,土壤侵蚀发生的沙尘甚至可飘洋过海,降落在异国他乡。四川西部高山峡谷区的森林砍伐,引发的洪水影响直达长江中下游。河流上一座小水坝,湖泊口一座拦门闸,其影响往往是全流域的,不仅洄游性水生生物受到影响,其他水生生物也因流态规律改变而受到影响。由于影响面大,许多此类影响也具有战略性影响性质。
(8)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一般评价比较重视直接影响而忽视甚至否认间接影响,重视显现性影响而忽视潜在影响,重视局地影响而忽视区域性影响,重视单因子影响而忽视综合性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中应充分重视间接性的、潜在的、区域性的和综合性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或称评估)是指对某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严重以及可否为社会和生态接受进行的判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对其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对其保护措施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的过程,也可指评价过程。
(3)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可作为基本评估指标与基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环境政策、资源政策、产业政策,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与标准。
(4)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法规有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之分。依据法律和规划进行评估,主要需注意法定的保护目标和保护级别,注意法规禁止的行为和活动、法律规定的重要界限等。
(2)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这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来判断所发生的影响是否为战略所接受,或是否影响区域或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谋求经济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不使任何一个方面遭受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谋求社会公平(不使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保障受影响弱势群体的基本环境和资源权益),谋求长期稳定和代际间的利益平衡(不损害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权益)等,都是基本原则。与此相应,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生态的可持续性等,都是重要的评估基准。
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目的主要是:
(1)评价影响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
(2)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受影响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
(3)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取舍。
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可采用下述指标和基准:
(1)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这是从生态学角度判断所发生的影响可否为生态所接受。在生态学评估中,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是一条基本原则,相应的可形成灭绝风险、种群活力、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小生境区(面积)等评估指标和技术,也可评估出最重要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等以及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生态学评估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估,反映影响的真实性,也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或分析时,须注意如下问题。
(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整体性作“点”或“片段”分析。
(2)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
(3)持生态系统为地域差异性系统观,切忌以一般的普遍规律推断特殊地域的特殊性。
(4)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时资料为依据作主观推断。
区域或流域内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自然灾害等,也都是影响分析的重要内容。任何开发建设活动,都不应加剧这类问题。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分析,有时是十分重要的。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依据要解决的问题、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而有不同的选择。非污染影响评价的“导则”推荐了如下适用方法:类比法、列表清单法、综合评价法、生态机理分析法、图形叠置法、景观生态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等。这些是进行自然生态影响评价的常用方法。
课程进度计划表
章、节
内容_教学方法
地点
学时__第一章
生态影响评价理论
理论讲解
教室_8_
第二章
案例分析
理论讲解
教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