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生存与发展_问题和生存论哲学_张曙光

合集下载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拟授奖项目的公示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拟授奖项目的公示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13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1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4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5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6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5项)。

张曙光: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张曙光: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张曙光: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佚名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信息》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中国经济目前处于黄金时期,近五年来,GDP增长10%,CPI增长没有超过4%。

但我认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实际上掩盖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和资源配置的巨大扭曲。

很多人认为中国不会重蹈日本泡沫经济和亚洲金融危机的覆辙,或许,指出危机存在的现实可能,对我们更加有利。

【总页数】3页(P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
【相关文献】
1.2009中国经济:U型、V型、L型?:“U型”说不会因金融危机而逆转
2.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3.中国经济不会重覆东亚危机
4.中国经济不会“被危机化”
5.东亚金融危机与历次危机的比较及其对世界与中国经济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高清海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1997(000)007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高清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
【相关文献】
1.哲学:作为本质意义的人学——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J], 李兵
2.在哲学沉思中安顿我们的人生——读《哲学与人生》 [J], 臧峰宇;
3.在哲学沉思中安顿我们的人生——读《哲学与人生》 [J], 臧峰宇;
4.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 [J], 郭齐勇
5.将哲学与人生作为永恒追求——探讨哲学与人生课程对中职生的影响 [J], 陶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自我检测试题 附答案

2022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自我检测试题 附答案

2022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自我检测试题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考号: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下列有关作家、作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形记》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B.《墙上的斑点》是一部意识流小说,C.《等待戈多》是一部荒诞派戏剧D.《百年孤独》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2、被认为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科学”项目,其意义和影响被誉为不亚于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载人飞船登月的“阿波罗计划”的是()。

A.基因工程技术B.人类基因组计划C.细胞工程D.基因技术3、从教20多年的李老师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但他还是很注意学习新知识,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说明李老师具有()。

A.爱护学生的情怀B.遵纪守法的自觉C.团结协作的精神D.终身学习的意识4、下列做法中,没有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是()。

A.小刚的妈妈经常检查他的作业和日记本B.课间休息时教师王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抽烟C.教师刘某让没有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者听课D.教师李某课堂上让未掌握投篮动作的学生反复练习5、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素质教育包括社会实践B.素质教育不包括家庭教育C.素质教育就是学校教育D.素质教育不包括社会教育6、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根据随高度不同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等。

其中,经常出现极光、流星等天文现象的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散逸层7、“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行为规范,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定的。

A.示范性B.责任性C.继承性D.特殊性8、下列科学家中,发现运动磁体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生存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

生存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

诚然,马克思本人没有而其他人也没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生存哲学。如果从马克思哲学与西方生存哲学的区别来看,这似乎是因为马克思哲学未把人的存在、生存归结为个人内在的生存感受即个体性生存,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个体生存的社会性这两个方面,但更为内在的原因则在于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而包括人的生命感觉在内的生存现实,都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和变化的。因而,马克思哲学的旨趣就不可能只是停留于唤醒人们的生命体验和个体意识,而必定通过强调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展开而使人的感觉变成人的感觉,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80页。)使每个人都真正成为人。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对人的生存性状作出某种解释,而在于通过改造世界即创造人化世界使人的全部丰富性得以形成和展现。人们处身于深感异化之痛苦(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的私有制社会,更应当通过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注: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9页。)据此,马克思把自己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而非生存主义者就是完全恰当的。然而,这丝毫不说明马克思的实践是外在于人的生存的,或者马克思不看重个人的生存或生存的个体性,相反,他强调实践概念正是为了揭示人的生存而非生物存活的自我生成着的本质属性或类属性,正是为了找到通达每个人自由生存的现实途径。#p#分页标题#e#
真正把目光投射到人的生存之域的是现代生存哲学。生存哲学认为,人是具体的生存者,人是通过在世生存而获得和变化其规定性的;生存作为每个个人生命的表现和体验活动,只能由他们自己选择或担当。因而,生存的根据或支点不仅在人的生存之中,而且取决于人在生存中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发展。生存哲学由此表达了现代哲学的范式转换:不再作为超验的终极尺度外在地审视和裁定人的生存、生活,而是自觉地作为人的生存、生活的内在要素发挥其反思功能,超验的外在的神性的判决转向感性的内在的人性的批判。

_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_笔谈

_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_笔谈

“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笔谈张曙光 鲍宗豪 刘 瀚 温珍奎叶 澜 童 兵 秦 毅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时代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在努力推动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中实现理论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华中科技大学最近联合举办了“创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层学术论坛,积极探索创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问题。

本刊特发表这组文章,以反映此次论坛的部分成果。

理论创新:时代的要求和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张曙光 在今天,创新或者说社会文化的全面创新,已经是时代普遍的呼声。

思想与理论的创新由于在全面创新中发挥着指导与核心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然而,创新是当代的热门话题,也是当代的疑难问题。

人的活动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一是有相当的风险和可能失败的创造性、革新性的活动,一是较为安全也容易成功的重复性、守成性的活动,这两种活动各有其意义且相互依存:后者要靠前者引领与示范,前者要靠后者传承与普及;而在人的重复和守成的活动中,又往往酝酿着创新与突破的可能性和前提条件。

因此,这两类活动在人的生存中都不可或缺。

但是,从根本上看,既需要智力又需要勇气的创造性、革新性的活动更能体现人之为人的特性,而真正的创造就是创新。

通过创新,人们不断地突破现状和陈规,造就出新的更具合理性和优越性的思想观念、规则制度和技术器具,从而不断地超越现状、提升自身,更加自主自由地生存。

那么,既然创新是人的特性,为什么今天还要对创新特别地给予强调呢?为什么又说创新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呢?我认为,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解答。

一、创新虽然是人的特性,但这个特性可以被人自己重视,或让其自由展开,或给予鼓舞激励;也可以不为人重视,甚或自觉不自觉地压抑、戕害、扭曲。

一般而言,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动,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态的体现,同时又为这个民族历史地造成的社会文化观中国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念、制度和规则所制约。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作者: 张曙光
作者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生存哲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40-47页
主题词: 生死;视域;超验;存在论;精神现象;人生问题;相互转化;宿命;沉默;悲剧
摘要:对于常识而言,“死”是人的无可奈何的宿命,所以人们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

但是,对“死”的沉默并不能使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安之若素,亦不能制止和减少真正的死亡悲剧(如自杀)的发生;因而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许在于,对“死”的思考的欠缺使我们
对“生”的思考也很难深入,因为“生”与“死”是人生问题的两个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着的方面。

“死”和“生”一样,决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现象,涉及人生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我们只有将人的生死问题置于经验和超验、形下和形上双重视域的辩证关系之中,从存在论的维度进行观照、辨析,才能真正对它有所洞见。

作为人的天性的自由

作为人的天性的自由

作为人的天性的自由张曙光原创 | 2013-03-06可以说,自由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

当人从动物界脱胎出来,有了关于自身的意识,自由就出现于人性之中,成为人性的一种基本取向。

在人的自由不断扩展的历史进展中,也包括了人对自由的意识和反思。

这种意识和反思往往基于人与动物的异质性设定。

人假定动物是没有自由的,因为动物只是按照本能活动,所谓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固定化的活动程序或生存习性,即使这种程序和习性不是大自然一次性给定的,在遗传的同时也有变异,但这种变异毕竟以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为单位,且仍然跳不出自然选择的范畴。

因而,我们常说,人之外的动物不存在自由。

其实,从一定意义上讲,生命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自由的萌生。

当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缓慢和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演化出最简单的生命,一种具有能动性和内在目的性的生物演化过程就开始了:第一,凡生命都能进行新陈代谢,从环境中吸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排放出对生存无用或有害的东西;第二,凡生命都能进行繁殖,无论生命是无性的还是有性的,都能繁殖后代,形成物种的延续;第三,生命的繁殖是遗传与变异的统一,生命能够借助自然选择把发生的有利变化传递下去,使生命机体不断地演化或进化,特别是随着性别的分化即有性选择,生命个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得越来越具有差异性、灵活性和系统性,生命个体及其所属种类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越来越强、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生物的演化一旦发展出神经系统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物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就不再止于简单的条件反射,而能够通过对各种剌激的整理和分析,给予恰当的判断,在对自身发出指令的同时,也在同类之间传达信号,从而做出最有利于自身及其群体的选择。

生物就是通过这种合目的性的活动,在充满天敌和危险的大自然中趋利避害,实现适应外部环境和延续种群生命的任务的。

所以,在生物特别是高等动物那里,普遍地存在着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拥有中枢神经的灵长类动物甚至产生了包含信赖、情绪、意志和认知因素在内的意识的萌芽,人类的爱、自由与平等,在灵长类动物那里都露出了端倪。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提出和探索新的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需要从“问题中的哲学”升华出“哲学中的问题”。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的关系,既是重大的“哲学中的问题”,又是对我们时代的“问题中的哲学”的升华。

探索“哲学中的问题”所蕴含的“问题中的哲学”应当是哲学研究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关键词:新哲学核心主题超越性哲学遗产一、新世界与新哲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前提,是准确地和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这包括: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什么样的哲学道路?这条道路要求其后继者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陈先达的文章(以下简称“陈文”)开宗明义,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哲学的变革”,又是“变革的哲学”;它不仅重视“哲学中的问题”,更重视“问题中的哲学”。

这二个基本命题的概括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前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的基本含义的概括;后者,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开辟的哲学道路的根本性理解。

也许正因如此,“陈文”的标题是《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

关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陈文”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源于他所创建的“变革的哲学”,即:马克思的哲学是为“变革现实资本主义,为人类解放宗旨的需要而产生的哲学”,“为创立新的世界而奋斗的哲学”。

在马克思这里,创建“新哲学”,与创立“新世界”是一致的;更为准确地说,创立“ 新世界”,才是马克思创建“新哲学”的根据和目的。

从创建“新世界”出发论述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这是“陈文”探索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关于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的论述中,“陈文”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基本观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变世界”的“世界观”,而不是“为各门科学提供最终的解释权”的“哲学”,这是新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其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创建“新世界”而奋斗的“另一种类型的哲学家”,而不是以“解释世界”为目的的“经院哲学家”,这是两种类型的哲学家的根本区别;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该把哲学研究作为“参与实际活动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能“走经院哲学家的道路”,这是两条哲学道路的根本区别。

关于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关于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红河学院为例刘以菊,昝文平,周学林,张邓红(云南省蒙自县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摘要:“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了解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的认知状况及“三生教育”在高校的开展状况,是寻找更有效的“三生教育”途径,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三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大学生在生命、生存和生活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加强大学生“三生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生存规律,提高其生存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生活作风势在必行。

关键字:大学生;“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ollege Student "Three Lives Education " Situation Inquires_ Into a Report Taking Hong He University as ExampleLIU Yi-ju, ZAN Wen-ping, ZHOU Xue-lin, ZHANG Deng-Hong(Mengzi County, Yunnan Province, hong he university, Yunnan Mengzi 661100 China)Abstract: "Three Lives Education " i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mportant content, which is the university implement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important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Three Lives Education " , the cognition condition and "Three Lives Education " in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condition, is seeking effectively means to implementing"Three Lives Education " .The college student has all appeared at present in the field of life , survival and life a lot of problem, reinforces college student "Three Lives Education ", thebehaviour helping a college student to know lif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 knowing the survival law , improving whose survival ability , training a college student fine habits and customs , noble morality is imperative.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hree Lives Education "; life education ;survival educates; lives education前言“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生教学大纲)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编写组首席专家杨春贵主要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俊峰 王宏波 边立新 孙熙国 杨信礼张曙光 陈曙光 欧阳康 庞元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大纲》编写说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高等学校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修课程,主要任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

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培养硕士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方法。

本教学大纲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两个特点,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重大指导意义,特别是着力阐述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力求增强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

本课程为1学分,18学时。

目 录导论 (1)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1)(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2)(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4)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5)(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5)(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8)(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8)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0)(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10)(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11)(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12)第一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14)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14)(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5)(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6)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17)(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7)(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18)(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19)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20)(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20)(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22)(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23)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25)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25)(一)生产力系统 (26)(二)生产关系系统 (27)(三)上层建筑系统 (28)(四)人口系统 (29)(五)自然环境系统 (30)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一)社会有机体 (31)(二)经济社会形态 (32)(三)技术社会形态 (33)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34)(一)整体性原则 (34)(二)结构性原则 (35)(三)层次性原则 (36)(四)开放性原则 (37)第三章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39)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39)(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39)(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40)(三)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41)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42)(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42)(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42)(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43)(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43)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44)(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44)(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45)(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46)第四章 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48)一、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48)(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48)(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49)(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50)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51)(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51)(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52)(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53)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54)(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54)(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55)(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56)第五章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58)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58)(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58)(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59)(三)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60)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1)(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61)(二)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陛质 (62)(三)“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63)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63)(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64)(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第六章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一、真理与价值……………………………………(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 (66)(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68)(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69)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70)(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70)(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三)社会认知的概括与综合 (71)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72)(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72)(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73)(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73)第七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76)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76)(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76)(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76)(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78)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79)(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79)(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80)(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82)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83)(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83)(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84)(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84)(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85)后记.......................................... (87)导 论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及其现代境遇上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重新解读

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及其现代境遇上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重新解读

荦东’同}玄2005年第1期·哲学·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及其现代境遇(上)——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思想的重新解读◎张曙光[摘要]本文认为,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性质并找到解决的途径,我们特别需要重新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矛盾性及其历史向度的思想。

文章循着马克思的思想历程,考察了他对西方历史上有关人和世界二重化的思想资源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换和发展,重点论述了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如何基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重新看待人及其生活世界的二重化和人的内外部相互关系的;二是马克思如何敞开了人类的历史性存在,历史和历史性的真正含义和重要意义是什么;三是马克思如何依据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思想,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现代人的命运的;四是通过对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的此岸”与“彼岸”以及对古希腊文化永恒意义的礼赞,揭示了马克思思想中未被人们重视的另一向度。

文章认为,深刻领会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历史性思想及其理论可能性,并给予开掘和拓展,对于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明确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和人类前景,具有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关键词]人的存在两重性历史性现代境遇[中图分类号]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5)01—0028—12我们越是主动地进入现代性,越是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性对于现代人类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并同时意识到现代性的矛盾性及其负面效应。

要真正理解现代性的问题性质并找到其出路,我们特别需要领悟和掌握马克思立足时代又超越时代的思想旨趣、路向与方法。

作为生活于现代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既给予他所处的时代以密切关注和深入探究,又始终眷顾和思考着整个人类的历史命运,因此,他的思想在时代与历史、当下与永恒、过去与未来、现实与理论之间也就不断地展开着“阐释的循环”,并由此形成极具理论创造和拓展能力的开放性品格。

6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6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阅读书目一、马克思恩格斯原著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3、《德意志意识形态》4、《共产党宣言》5、《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6、《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中文专著1、校外老师专著陈先达.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黄枬森.哲学的科学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孙正聿. 哲学通论.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孙正聿. 思想中的时代.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俞吾金. 重新理解马克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俞吾金. 俞吾金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李德顺. 价值论(2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汉大学出版社,1998吴晓明. 形而上学的没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吴晓明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 神会马克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张一兵. 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丰子义. 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王南湜. 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衣俊卿. 文化哲学.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任平. 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仰海峰. 形而上学批判.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邹诗鹏. 生存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贺来. 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刘森林. 辩证法的社会空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校内老师专著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杨耕. 为马克思辩护.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杨耕. 杨耕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张曙光. 个体生命与现代历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张曙光. 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吴向东. 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兰久富.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沈湘平. 理性与秩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罗松涛. 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生存与哲学的融通——张曙光教授访谈录

生存与哲学的融通——张曙光教授访谈录

生存与哲学的融通——张曙光教授访谈录
张曙光;刁翠萍
【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6)004
【摘要】@@记者:张老师,您是我们编辑部的常客了,但一些读者可能并不了解您。

您能否先做一个自我介绍?rn 张:好的。

我属于建国后出生的中年一代,但我算不上中年一代中的所谓“成功人士”,所以没有多少成功的经验可介绍,倒有一些教训,说出来或许对青年朋友有些启示。

rn 我初高中都是在“文革”中渡过的,按当时的“出身论”,我属于“黑五类”,父母受冲击,我……
【总页数】5页(P11-15)
【作者】张曙光;刁翠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西哲学如何对话与融通--张志伟教授访谈录 [J], 刘景钊
2.一位哲学教授的教育技术学漫步——桑新民教授访谈录 [J], 谢阳斌
3.向现实和未来敞开价值研究的大门——张曙光教授访谈录 [J], 张曙光;何蔚荣
4.道技融通:在外丹与科技交汇处眺望
——容志毅教授访谈录 [J], 万辅彬;容志毅
5.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走向与社会发展——张曙光教授访谈录 [J], 江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_省略_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境遇的思考与批评_张曙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_省略_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境遇的思考与批评_张曙光
①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 , 人民出版社 , 1995 年 , 第 79 页 。
·5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4 期
的意识 , 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 在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 , 这个 “ 现实生活过程” 正经历着由越来越发达的工业和不断扩大的市场所 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原来封建的 、 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被破坏了 , 取而代之的 是资产阶级的 “ 文明” 社会 ;而资本主义仿佛用法术呼唤出来的巨大的 “ 现代生产力” 则开始 反抗并试图挣脱越来越显得狭隘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为人的社会解放做着准备 。 因而 , 马克 思看重的不是似乎完全 “ 自主自由” 的人的精神世界 , 而是人在 “ 自然必然性” 的领域即人的 物质生产生活领域获取 “ 现实” 自由的途径 , 亦即人类在一个物化世界中通过物 、 私有财产这 个中介而获得的解放 。 可见 ,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既有鲜明的现实性而又具有远大的超越的指向 。 之所以如此 , 就在于它所依据的人的现代实践活动具有突出的现实性 、 超越性特征 。 — — — 如果 不了解或不能充分地考虑到马克思创立自己思想的这一语境及其问题的要害所在 , 就不能真正 理解他的 “ 伟大发现” 的伟大之处 , 不能理解为人的吃喝住穿提供着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 、 工 业商业 , 不止具有 “ 外在的有用性” , 还是 “ 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 是感性地摆在我 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①。 事实上 , 由于我们的民族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持续着以家族为单 位的农耕生活 , 在这种生活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从当下人伦日用出发的 “ 实用理性” ( 或 “ 常识理性”) , 近代以来又长期处于内忧外患 、 亟待振兴的情势下 , 我们容易从实用的功利 的观点看问题并有急于求成的心理 , 是不奇怪的 。 但是 , 这种观点和心理毕竟与 “ 人是目的” 的理念 、 长远的眼光与考量相去甚远 , 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和克服 , 理论上会严重影响我 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 实践上则会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很大危害 , 这已经由历史上 和现实中大量的教训所证明 。 笔者认为 , 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发展的动力 , 与西方现代性的动力有某些接近之处 , 但差异 也甚为显著 : 与其说这一动力主要来自于现实与观念 、 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张力 , 不如说来自于 人们过去被压抑了的 (“ 禁欲” 性的) 对于富裕的物质生活的向往 。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社会经 济发展的正面成就与出现的大量负面问题 , 虽然未必基于同一原因 , 却不能不说都与人们对于 自身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强烈追求有关 。 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 , 乃至于为此而展开竞争 , 都 具有正当性和十分积极的意义 , 但这必须 “ 取之有道” 、 合理合法 。 然而 , 由于过去长期搞 “ 阶 级斗争” 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扫荡 , 许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被摒弃 , 加之社会的失序 、 不平 衡的分化和市场的逐利本性的共同作用 , 结果造成损人利己 、 投机钻营的现象相当普遍地发生 ; 同时 ,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多地方只是被理解为 GDP 的增长 , 甚至不惜以生态破坏和道德沦 落为代价 ; 社会上更是长年流行 “ 文化搭台 , 经济唱戏” 的普遍做法 , 致使社会风气变得越来 越庸俗 。 毫无疑问 , 经济发展对于中国的当今和未来都是重要的 , 但是上述做法中直白地显露 出来的功利意识和短浅目光 , 却足以表明我们的实践形式及其观念仍然有着浓厚的物化性质和 实用性特征 。 显然 , 除了物质需要这个动因 , 我们更应当关注民主 、 公正 、 公德 、 公共理性和 人际友爱等属于政治 、 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制度 、 规范与观念 , 因为它们不仅有着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人际和谐的动力作用 , 更是直接培育 、 提升人的文明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文化资本与精神资 源。 上述我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性认识其原则早已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理论中 。 在马 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差不多一个世纪的今天 , 我们之所以还要研究马克思主义 , 甚至还要研究其 哲学的基本理论 , 就是因为我们要在 “ 历史 ” 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 “ 同时代人” 时 , 更

关于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三生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以红河学院为例刘以菊,昝文平,周学林,张邓红(云南省蒙自县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 661100)摘要:“三生教育”是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实施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了解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的认知状况及“三生教育”在高校的开展状况,是查找更有效的“三生教育”途径,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三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大学生在生命、生存和生活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问题,加强大学生“三生教育”,关心大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生存规律,提高其生存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适应、高尚的道德生活作风势在必行。

关键字:大学生;“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College Student "Three Lives Education " SituationInquires_ Into a Report Taking Hong He University as ExampleLIU Yi-ju, ZAN Wen-ping, ZHOU Xue-lin, ZHANG Deng-Hong(Mengzi County, Yunnan Province, hong he university, Yunnan Mengzi 661100 China)Abstract: "Three Lives Education " i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important content, which is the university implement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o"Three Lives Education " , the cognition condition and "Three Lives Education " in university's development condition, is seeking effectively means to implementing"Three Lives Education " .The college student has all appeared at present in the field of life , survival and life a lot of problem, reinforces college student "Three Lives Education ", the behaviour helping a college student to know lif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 knowing the survival law , improving whose survival ability , training a college student fine habits and customs , noble morality is imperativ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Three Lives Education "; lifeeducation ;survival educates; lives education前言“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前练习试题A卷 附答案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前练习试题A卷 附答案

省(市区) 姓名 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 准…………………答…. …………题…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前练习试题A 卷附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小峰经常迟到、旷课、多门功课“挂红灯” 。

不过,他百米赛跑速度很快,连续两年获得校运动会百米赛冠军。

对此,老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

A.获得信任,寻找恰当教育时机 B.认真分析,了解问题形成原因C.因势利导,帮助小峰树立学习的信心D.扬长避短,告诉小峰不要在意文化成绩2、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

教师职务分为( )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A.初级 B.一级 C.二级 D.讲师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的金属常温条件下一般呈固态B.惰性气体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C.钢是由铁和碳按一定比例冶炼而成的D.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天然气体4、有人建议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罚款,朱老师拒绝了。

这体现了朱老师( )。

A .乐于奉献 B .因材施教C .依法执教D .廉洁从教5、“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句话提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关注( )。

A .学生的独特性 B .学生的自主性 C .学生的发展性D .学生的主体性6、对右图中教师行为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没有做到严慈相济 B.没有做到尊重学生 C.没有做到循循善诱 D.没有做到公平待生7、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相关规定,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待遇:( )。

A.由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但由举办者予以保障 B.由举办者自行确定,但由教育行政部门予以保障 C.由教育行者部门确定并予以保障 D.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8、通过研究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同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我国封建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是相脱离的。

哲学导论

哲学导论

三,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体用不二,天人合一
1,"道":道的创生、支配、规则、秩序、言说等意义;从崇 “道”行“道”、“身心”关系问题看中国哲学思想的特 点:突出直觉、想象和实践智慧,重和合轻分化; 2,道家:人道效法天道;有与无的“本体”说;知雄守雌、 柔弱如水的智慧说;儒家:天道落实于仁道;天人合一的 “本体”说;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智慧说; 3,中国人终极关怀寓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传宗接代”、 “天地君亲师”;传统“家”的三重意义及问题:“在家” 与“出家”,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原因;中国传统的“家国 同构”及“家”“国”在近代的巨变,重思“体用不二、 天人合一”思想;通过适度的主客二分、天人二分达到新 的天人合一; 4,本体与诠释;“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当代启示。
第三章:生存与本体论
• 一,从神话创世说到哲学本体说
• 1,神话思维:从混沌(chaos)到分化(包括主客关系) • 2,泰勒斯“万物起源于水”的象征意义;凭感觉与思维把 握世界;logos:言说、思想、理性、论证、比例、尺度、 原理等义;赫拉克里特论“逻各斯”,有客观普遍性; • 3,本原与本体:万物之所生、万物之所归; • 从前因后果到自为因果,从时间关系到逻辑关系;所谓 本体即存在者的根据——存在论(与是论); • 4,一元论(monism,沃尔夫)、二元论(dualism)与多元论 (pluralism);从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分化与整合看自存论和共 存论;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如何理解人的“自我依 赖”:人的存在对象性与非对象性;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生活世界
• 一,人为什么产生并需要哲学 • 1,人的问题意识
• 分化、矛盾与问题(意识):“是什么”、“为什么”、 “怎么样”等等;人的近忧与远虑,是人“生活”的要求; • 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前提及其批判 • 超凡脱俗(遗世独立):限制及其破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出发去解读存在的意义,并凸现了存在的根本特征———历史性。

这是理解所有哲学问题的出发点。

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使存在从存在者中显露出来,并对存在本身进行解释”,从而隐蔽着的存在的意义显现出来。

这就开辟了“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哲学是生存论的本体论。

正因为实践是人的生成方式,所以人的生存状态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建构和改变之中。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这种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必然造成人的生存状态的全面异化,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统治人。

马克思由此认为,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是异化状态。

问题在于,“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实在,是他对他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语)。

因此,“为历史服务的哲学”就是从人的生存方式———实践出发,通过对现存世界异化状态的批判,揭示被物的自然属性掩蔽着的人的社会属性,以及被物和物的关系掩蔽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并通过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重建个人所有制”,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从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

实际上,马克思哲学关心的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实际日常生活”中所包含和展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人的现实的生存问题。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有个性的个人的存在,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生存的终极价值。

这样,马克思哲学就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

这是一种双重关怀,是全部哲学史上对人的生存和价值最激动人心的关怀。

这样,马克思哲学便实现了哲学使命的根本转换,即从注重用抽象的知识解释世界转换到注重用现实的实践改变世界。

这种“生存论转向”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进程。

从总体上看,现代西方哲学“所力求的目标就在于领悟人的现实境况下的那个实在”,在一定程度上开显了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生存论转向”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生存论转向”具体引导、积极参与并强有力地推动着现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

这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的根本内容和当代意义之所在。

“今天,如果人们试图站在存在的基础现实地对世界进行思维,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复兴之路才有可能完成。

”(卢卡奇语)
“生存与发展”问题和生存论哲学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张曙光
把“生存与发展”关联在一起研讨,很容易使人按照“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的日常思维理解“生存”与“发展”这两个概念及其价值次序。

而事实上,人的生存就是人不断生成、演进的社会历史性过程,因而本质地具有发展的向度和性状。

生存与发展原本是不可分开的。

但是,在当今由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所引发的“发展”潮流中,在人类活动被如此之“发展”所左右并导致极其棘手的生存难题的情势下,提出“生存与发展”的论题就不仅有其道理,而且给出了从理论上直接切入、反思现代人类生存难题及相应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范式的进路。

13
现今人们或钟情或忧虑的“发展”是一个产生于近代的概念,随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现代化的展开,它才作为对超自然的人工创造的世界不断扩大增长的指谓流行开来,并通过与进化论的结合成为强势话语和主流社会观。

对于所谓“后发”国家来说,“发展”更是成了不容置疑的惟一选择。

以现代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社会发展,作为人类主动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追求财富与效率的活动,的确极大地促进了人从自然规定性中的解放和主体性的提升。

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知性的主客二分作为其框架的,因而基本上是在技术理性维度上展开的直线式进程。

它在把人从自然和族群的依赖关系中分离出来之后,又把人的独立性置于对自身的物化及其造物的依赖之上。

由此产生的问题,一是导致人自身的灵性与物性、目的与手段的二元分裂和人的物化取向以及手段的目的化,人的德性、情感乃至整个内心世界被严重轻视甚至“荒漠”化,一是如海德格尔所说,人越是张扬知性主体性越会引导出一个强大的客体与之作对,并使人类内部形成互相外在的主客对立关系。

有必要区分两种“发展”概念,一是以主客二分为前提的属于工具理性的发展概念,一是人自成目的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发展概念。

前者把人的生命时空规定为单向度同质态的流程,后者在时间上则具有多维性和回复性,在空间上具有异质性。

当然,这两种发展概念并非不相干,前者是人的生存手段也是人的生存的一种可能性的展开,但是,它一旦被过度发挥,一旦与人的其他可能性分裂开来并具有了惟一性和目的性,它就会造成人的生存异化。

只有在后者的统摄下并为其所规范,它才能服务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性的丰富、人格的完善与人生意义的充盈———恰是自我超越着的人类本真生存的题中应有之义。

那么,着眼于人的生存性发展,哲学应有何自觉有何作为呢?
哲学是思想中的时代。

在用哲学透视时代性的问题时,哲学必须相应地批判地看待自己。

实际上,近代以来形成的发展观念及其模式就是为近代哲学所论证和支持的,这就是无限地张扬理性的主体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始,就明确地踏上了“形而上学”即超验哲学之途,这种哲学旨在于让人从地上升到天上即摆脱尘世的束缚进入圣域,这固然可视为人对自己生存自由的最高期许,但它却因此否定了人的肉身存在的价值和现世幸福。

而只要人活着就总归要自我确证,人的超越之路也只能从自身展开。

于是,在笛卡尔等哲学家手里,哲学形而上学原来的神性实体为理性主体所置换,“我思故我在”,“知识就是力量”,理性及其知识于是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第一推动者”。

但基于同一原因,它也极大地助长了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扩张,使人的物欲与技术相互诱导、竞长争高,结果造成人为物役,道为技隐;而由于这种理性主义哲学只认同绝对、同一、必然、确定,排斥相对、差异、偶然、不确定,它就必定成为从外部绳度和裁剪人的生活的教条,在否定人的活泼生命和个性自由的同时,解除了人们按照具体境遇选择生活方式的思想能力,使人的生存模式化、外在化。

但理性毕竟不是信仰或信仰的对象,失掉了信仰的人们于是一方面为所欲为,一方面又陷入对虚无的恐惧和精神的迷茫中。

正是基于对近代以来人类生存方式越来越严重的悖反和理性主义哲学的深刻反省,哲学在西方发生了某些学者所称的“生存论转向”。

生存论是人对属于自身的生命、生活的自觉14
及其哲学表达,它重视的是人在世生存的感性现实性、自成目的性和意义的澄明。

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都为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做出了很大努力。

但他们对人的社会存在却持否定态度,也抛弃了哲学的知识论维度。

依笔者之见,对人的生存给出更真切的洞悉并突破西方中心达到人类视野的,首先还是马克思。

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并超越费尔巴哈,通过揭露资本主义“抽象的”“死的”社会力量和符号对感性“具体的”“活的”人及其生活的桎梏扼杀,有力地扭转了人们对现实的非现实看法即抽象的形而上学看法,昭告了人的自我解放的使命,并把人的生存理解为人经由感性对象性生命活动即实践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过程,理解为人化世界和与之相适应的人的感觉及意义不断形成的社会生活过程。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人的实际生活中阐发人的生命和生存活动的辩证法,它既避免了对人类发展异化现象的非历史态度和一味感伤,把知识论的维度整合进来,又敞开了人类扬弃异化走向共生的可能前景,维护了人类生存的自成目的性。

深入开掘并体证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生存论思想和精神旨趣,对于我们今天重新理解人的生存方式、发展模式和人生意义,建构面向人类新的生存可能性的生存论哲学,其意义非同寻常。

中国传统哲学亦包含丰富的生存论意蕴,它一向追究的是宇宙人生的“生生不息”之道,并主张“道不离器”、“道在器中”,这在当今仍具有不可小觑的正面价值。

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与建构现代生存论哲学当属同一课题。

主题、交往与交汇点:生存哲学转向的三重意义
苏州大学研究生处 任 平
1.作为全球化时代精神象征之一,生存哲学言说何以可能?———主题性哲学 所谓主题性哲学,首先是指哲学将当代人类实践突显的主题转换为哲学的主题,进而作出反思性解答。

进入21世纪,什么将成为人类的哲学主题?答案可能有多种,然而,其中之一必定是“生存与发展”。

显然,在新全球化时代,“生存哲学的转向”,并进而成为主题性哲学,正源于哲学的时代精神精华的本性。

马克思曾经深情地说过,真正的哲学总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始终是人类对时代主题的反思性追问,是对养育自身的时代精神的自我理解。

当生存与发展在公共实践中成为世界主题,当一系列危及全人类有效生存的公共性危机———全球性恐怖主义、霸权与战争、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南北分化及发展问题、人口暴涨、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叩响哲学大门之时,哲学终于将自己专注的目光投射在人类生存境遇之上,“生存哲学的转向”成为主题性哲学的时代就必然到来。

其次,主题性哲学是基于时代底板的对言说空间开放性的召唤。

“生存哲学的转向”被学界作过多重指认:如一个体系性、方法论概念,一种部门哲学或领域哲学,或者哲学路向的转变、一种可能态等等。

我认为,“转向”表明的只是主题性的,即它需要即时地为所有关于这一主题的哲学言说开启时代的地平线,为多元差异性生存主体间对话的平台和多样性谈论的开放话语空间,而不应是某种惟一的或大写主体的独享空间或任何独断式话语霸权的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