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腐败的源头

合集下载

卖官最初为反贪中国古代治贪奇谭

卖官最初为反贪中国古代治贪奇谭

本栏目冠名:北京风云人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巅峰Peak导语:《晋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弱冠而有美名的殷浩善言辞,有人问殷浩:“将莅官而梦棺,将得财而梦粪,何也?”殷浩答:“官本臭腐,故将得官而梦尸;钱本粪土,故将得钱而梦秽。

” 历朝历代都有贪官,统治者总是从文武两方面入手加以整治,来防止各级官员受贿贪污,并且奇招频出,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到最后收效甚微。

如朱元璋使用惨无人道的法律,剥皮示众,千刀万剐,诛灭九族,照样无法拦住官员们滑向腐败的深渊。

如果说法治还是治愈腐败绝症的药物之一,那么酷刑连药物都不算。

不管多么残酷的刑罚,都对腐败无效。

只能是完善制度,让贪腐者无从下手而已。

在古代中国,为官者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者很多。

如何治贪惩腐,让历代统治者头痛不已。

一般他们惩治腐败的主要办法就是重典治贪,以严刑酷法惩贪。

封建帝王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有时也大赦天下,但罕见赦免泽及贪官。

并且,一般在朝代更替或皇帝登基之后会大力惩治贪官。

明初治贪用尽酷刑千古未有 对腐败分子动真格的新王朝建立之初,与民休息是十分必要的,这是长治久安的需要。

1368年明朝建国,因长年战乱,百业凋敝,百姓穷苦。

太祖朱元璋告戒属下:“天下初定,百姓财力贫困。

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

要在安养生息之。

”这是讲官吏的廉洁对初定天下的重要意义。

为警示教育,明初还实行“剥皮实草”的酷刑。

据《草木子》和《明朝古代一般在什么时候大力治贪?·记忆. All Rights Reserved.小史》记载,地方官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并剥皮实草。

太祖朱元璋命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面,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贪官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还规定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坐在旁边的官吏天天目睹。

这样的警示教育让人胆战心惊,千古未有。

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太祖朱元璋对封建官吏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是有深刻体会的。

他说:“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过度。

中国古代历朝贪官污吏

中国古代历朝贪官污吏

三、秦朝最大的贪官——赵高
赵高,原籍赵国,是赵 国王族远支族属。后来赵
高之父犯了罪,被判处宫
刑,赵高弟兄数人也一律 处以宫刑,在秦国王宫做 了奴隶。秦始皇听说赵高 能力强,精通刑狱法令, 便提拔他担任了中东府令, 兼行符玺令,成了掌管皇 车马和能自由出宫的官吏。
赵高利用手中的职权,一方面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 经济事务横加干涉,侵夺民田,操纵赋税,控制国库。几 年的时间,赵高就成了财富难以计数的富翁,其爪牙也大 发横财,国家的财力却日趋簿弱。赵高人秦宫二十多年, 依靠弄虚作假,弄权不止,贪欲不足,终得报应。他通过 发动两次宫廷政变,陷害了无数无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二、春秋吴国太宰——伯嚭
伯嚭,春秋晚期人,出身于 楚国一个贵族家庭,后因家族遭 遇灾难,逃亡到吴国,走上政坛, 得到吴王的宠信,屡有升迁,直 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 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 家安危,对内残国家忠臣,对外 与敌国勾通,使吴国在吴越争雄 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 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使得 越王勾践获得时机,“卧薪尝 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励精图治,东山再起,一举灭吴。
一、最早的贪官——羊舌鲋
羊舌鲋出生在一个奴 隶主家庭,父兄都是晋国 当时显赫一时的人物。青 少年时期的羊舌鲋凭着父 兄的势力,是一个整日游 手好闲、不学无术的“官 二代”和“富二代”。晋 昭公即位后,重用权臣韩 宣子,朝廷的大小事情都 是韩宣子说了算。羊舌鲋 借着父兄的力量,得到了 韩宣子的重用,执掌朝政 大权。
• 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 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 银八亿两之多。当时人们称“和珅跌倒,嘉庆吃 饱”。正月十八,廷议凌迟,不过,固伦和孝公主 和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 任过先朝的大臣,应顾全尊严,改赐和珅狱中自尽。 •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 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绫一条,令其自尽。此时 和珅一看到白练,知道死期已至,提笔写下了一首 绝命诗:“五十年前梦幻真,今朝撒手撇红尘。他 时唯口安澜日,记取香魂是后身。”赋诗完毕,和 珅拿起白练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悬梁自尽,结束了 自己的一生,终年50岁。

历史趣谈:自作孽不可活!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

历史趣谈:自作孽不可活!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自作孽不可活!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导语:贪官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存在,只不过是水平不一而已,有的小贪敛财敛色,有的大贪杀人夺权。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贪官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存在,只不过是水平不一而已,有的小贪敛财敛色,有的大贪杀人夺权。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贪官,看看他们所作所为。

1、明代严嵩:两父子控制吏部兵部受贿严嵩,字惟中,乡试中举后授翰林院编修,礼部侍郎,爬上了不得内阁宝座。

按照高官荫子的规定,其子严世蕃也进入官场,渐官至工部侍郎。

从此父子把持朝政,号称“大丞相、小丞相”。

严嵩由于受到嘉靖皇帝的青睐和重用,骄奢霸横之气日益显露,贪污腐败随之而来,收受贿赂成为常事。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是个敛财高手、纨绔子弟,整天借着其父的势力,违法乱纪,卖官鬻爵,胡作非为。

他们父子二人先是控制了吏部、兵部,这就为他们卖官收取贿赂大开了方便之门。

嘉靖四十四年皇帝下诏将他们二人重新逮捕入狱,经审判,判他们大逆不道与谋反之罪,判处斩刑,不久伏诛于市。

抄其家,得黄金三万两千余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余两,其他房屋、土地、珍宝、金银首饰、古玩、字画、玉器、服饰、家具无数,几乎超过了皇室的珍藏。

还查抄了严家在京师、江西等地的财产。

同时皇帝下诏贬严嵩与诸孙为民。

严嵩从“贵极人臣,富甲天下”的高位,顷刻之间一下子掉在地下,沦落为家败人亡、孤身一人,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了的。

2、“跋扈将军”:家财三十亿梁冀是东汉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做过大将军。

在朝廷里横行二十几年,人称“跋扈将军”。

生活常识分享。

腐败的历史根源

腐败的历史根源

腐败的历史根源社会转型期滋生腐败。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变革形成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个利益主体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取有限的资源,在这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不正当竞争,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权经营”、“官倒”、“贪污腐败”之风愈演愈烈,甚至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危机。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千方百计逃避法律的惩罚,更是不择手段,不惜用重金、美色拉拢腐蚀少数领导干部。

这就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

管理机制不全“孵化”腐败。

目前我国的各项管理机制的改革仍然保持着原有的行政权力体系的条件下自上而下地推进。

改革过程政治和经济上的多重分权为腐败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和资源。

分权使政府权力在横向和纵向上更加独立。

由于从来缺乏自下而上的约束,分权后权力的制衡和约束越来越形同虚设,为腐败提供了机会。

许多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的问题仍然采用计划体制下的手段来解决,这种新旧体制转轨交替并存,客观上也给腐败现象的滋生留下了可乘之机,使一些腐败官员能够利用计划经济形成的权力发市场经济的大财,成为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的经济根源。

权力绝对化导致腐败。

过去我们在权力的设置上强调命令贯彻和服从的多,而常常忽略了权力的制衡,在如何保证双方能够健康有序的行使方面考虑较少,制约权力滥用的制度或缺失或不完整、不健全,导致目前权力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和一些领导干部或“一把手”手中被严重地私有化、商品化、绝对化。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来保证领导干部的廉洁,但由于监督缺乏有效手段,使得执行力度不够,监督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管理,一直以来不少单位的纪检、检察对本单位干部、职工的监督行之有效,而对本单位“一把手”却不敢监督,加上少数“一把手”的自律意识不强,不愿接受监督;一些上级组织重使用、轻管理、疏于监督;同级班子成员碍于情面不愿监督;下级同志怕受到打击报复,不敢监督;尽管这些监督头绪繁多,但监督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大,导致监督失效。

中国古代贪官文化

中国古代贪官文化

第二、 第二、越贪越狂
无论贪官们所处朝代兴盛与衰败, 无论贪官们所处朝代兴盛与衰败,他们贪污的钱财 都呈线性增涨。 都呈线性增涨。 清代年羹尧事败抄家时,抄出现银百十万两。 清代年羹尧事败抄家时,抄出现银百十万两。至 于和珅,财产多到没法计算的地步, 于和珅,财产多到没法计算的地步,后来梁启超给 统计出一个数字:和珅家产八亿两, 统计出一个数字:和珅家产八亿两,相当于清 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 政府十年的财政收入。
贪污是文化吗? 贪污是文化吗?
贪官始于何时? 贪官始于何时? 其一、始于“汉时” 见顾炎武《日知录集释》 其一、始于“汉时”。见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3《除贪》。 《除贪》 其二、 西周时已有贪污受贿的记载” 见刘泽华,王兰仲《 其二、“西周时已有贪污受贿的记载”。见刘泽华,王兰仲《论古代中国社 会中的贪污》 天津社会科学》 年第3期 会中的贪污》,载《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 期。 年第 其三、认为自“殷商以降,跟着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国家的成立, 其三、认为自“殷商以降,跟着私有财产制度和阶级国家的成立,贪污遂成 为统治阶级的职业” 见翦伯赞《贪污列传序》 新华日报》 为统治阶级的职业”。见翦伯赞《贪污列传序》,载《新华日报》1945年9月2 年 月 日版。 日版。 其四、贪官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尧舜时期即产生,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其四、贪官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期尧舜时期即产生,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见周怀宇《贪官传》 见周怀宇《贪官传》序。
贪污不外是贪钱、贪权、 贪污不外是贪钱、贪权、贪色这三样 。时至今 仍是钱、 色三字。至于贪污手法, 日,仍是钱、权、色三字。至于贪污手法,古今 似乎也没什么大变化。 似乎也没什么大变化。 其一、 其一、买官卖官 其二、买法卖狱 其二、
现代国人比较实在,买官卖官就叫买官卖官, 现代国人比较实在,买官卖官就叫买官卖官, 买官卖官 一点也不含糊,可古代比较文雅,不这么叫, 一点也不含糊,可古代比较文雅,不这么叫,客 指财货, 纳赀” 气地叫作“赀选” 气地叫作“赀选”,“赀”,指财货,“纳赀”, 指向封建政府交纳金钱或财物,拜官授爵。 指向封建政府交纳金钱或财物,拜官授爵。

关于中国腐败的原因

关于中国腐败的原因

关于中国腐败的原因当下中国的腐败犯罪是相当严重的,而生成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觉得何家弘.中国腐败犯罪的原因分析这篇文章就可以告诉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人性本能中生成腐败的原因何为人性?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荀子·性恶篇》)这就是说,人性是天赋的,是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不是后天修学而成的习性。

那么,人性中是否包含腐败犯罪的成分?或者说,腐败犯罪是否属于人类的本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说明人性的本质是善还是恶。

(一)人性善恶人性本善抑或本恶,这是个跨越时空而且众说纷纭的问题。

在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主张人性本善,正如广为流传的《三字经》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其实,儒家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不尽同。

例如,同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和荀子对待人性善恶问题的观点就截然不同。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从善的,这就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自然。

而人性之所以从善,是因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告子上》)然而,荀子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向恶的,而这基于人的生存本能和食色本欲;人可以有道德善行,但这是后天养成的。

他还把人需要道德礼法的约束作为人性恶的证据。

他认为,人之所以追求善,就是因为人的本性缺乏善;如果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道德礼法也就没有存在之必要了。

(《荀子·性恶篇》)探讨人性善恶,我们首先要明确善恶这两个概念。

在汉语中,“善”的基本含义是好;“恶”的基本含义是坏。

然而,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善与恶也是相对而言的。

有好才有坏,有善才有恶。

对你是好,对我可能就是坏。

在此为善,在彼可能就为恶。

因此,衡量善恶的标准应该是群体标准,不是个体标准。

人类是群居的动物,群居就会产生个体之间的关系,而善恶也正是在个体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

中国历史上的贪官故事

中国历史上的贪官故事

读《中国反贪史》三叹——《中国反贪史》序言2008-10-21 08:45读了《中国反贪史》,余有三叹焉。

一叹:贪官污吏何其多也。

贪污是腐败的核心,也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我国以历史悠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无奈的是,我国贪污犯的资格之老,在全世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夏、商、西周,号称“三代”,建立在广大奴隶血泪、枯骨之上的家天下政权,就其国家机器的完备来说,一代强似一代。

但是,远在夏朝末年,贪贿风气已很严重。

据《荀子·大略》记载,当时成汤求雨的祷词中,提问六件失政之事,三项便是贪贿问题。

这是他鉴于夏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灭亡的教训,而有所儆惕的表现。

可是,到了商末,恶名昭著的帝辛——也就是殷纣王,大肆聚敛,奸佞费仲、恶来都是大贪污犯。

文王被囚于羑(音yǒu)里监狱时,周人正是通过费仲,向纣王贿赂珍宝、美女、良马,纣王大悦,释放了文王。

放虎归山的结果,最终导致殷商王朝的崩溃。

与其相类似的是,春秋时,吴国太宰嚭受贿亡国,其教训也是广为人知的。

被吴国打得“败鳞残甲满天飞”、岌岌乎殆哉的越国,“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

”并进而煽情说:“你若肯帮助,还有更美于此者。

”帮助什么?求和也。

太宰嚭贪污了八位美女,并指望笑纳“更上一层楼”的越国漂亮姐,便鼓其如簧之舌,说服吴王夫差许越求和,从而吞下了致命的苦果:养虎贻患,越兴吴灭。

古汉语中有“贪墨”一词。

墨,古义是不洁之称。

历代贪官当然都是些一屁股屎,心黑如墨之徒。

他们的贪婪峻刻、残民以逞,有时真出乎常人想象之外,简直成了笑话。

据《五代史补》记载,五代时赵在礼在宋州做官,贪暴至极。

百姓苦不堪言。

后调往他处,百姓互相祝贺,说:“拔掉眼中钉了!”不料消息传到赵在礼耳朵里,他向上司要求,仍调回宋州。

每岁户口,不论主客,都征钱一千,名曰“拔钉钱”,宋州父老哭笑不得。

值得指出的是,有些贪官虽然心狠手辣,却满脸精神文明,俨然一尘不染,实际上,就像鹭鸶一样,“飞来疑似鹤,下处却寻鱼”。

中国历史上整治贪污腐败最厉害的四位皇帝

中国历史上整治贪污腐败最厉害的四位皇帝

中国历史上整治贪污腐败最厉害的四位皇帝中国历史上整治贪污腐败最厉害的四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反腐败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曾经有四位皇帝,反腐败很有决心,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一、最成功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是个有作为的明君。

他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他统治的时期,画家张择端用流芳百世的《清明上河图》来表达对他的千秋歌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赞誉: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治理最好的国家,“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

这个伟大的时代,将北宋王朝推向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而它的缔造,得益于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因此,宋真宗有了“中国皇帝反腐倡廉第一人”的美称。

首先,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

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

四是务实,不要贪图虚名。

五是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六是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

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老百姓们的热切期望。

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

其次,宋真宗建立了一整套严谨有效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定“州县三课”法,“公勤廉干惠及民者为上,干事而无廉誉、清白而无治身者为次,畏懦贪猥为下。

”严明赏罚,官员有试用期,试用官员转正要有若干名正式官员保举。

按规定,官员不得保举曾犯有贪污罪的官员。

宋朝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者可提前转正或越级提拔,但曾犯贪污罪者不许参加科举考试。

又规定,只要是重要职务和接触钱财的职务,一律不允许曾犯贪污罪者担任。

宋朝官员通常定期升级,但曾犯贪污罪的官员升迁则举步维艰。

浅谈明代贪污现象的原因

浅谈明代贪污现象的原因

浅谈明代贪污现象的原因第一篇:浅谈明代贪污现象的原因浅谈明代贪污现象的原因摘要: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个性的朝代,它孕育了中国历史上最专制的封建统治,体现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隔阂。

贪污腐败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在明朝出现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在今天对这些特点的再次认定和研究,对于当今的反腐惩贪工作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明朝;贪污现象;原因;明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明史专家黄仁宇先生把明朝定义为“一个内向和非()[1]P177竞争性的国家”,因为明朝在前期曾出现过积极的海外行动即郑和下西洋,但至明中期以后便以防御为主,闭关自保,“内向”的将自己于其他国家隔离,成为一个黄先生口中的“由自然经济绝对统治”的“非竞争性国家”。

经济决定政治,封建的自然经济的统治必然决定了政治上的专制。

所以,明朝建立了历史上最全面的专制制度、开创了特务制度的先河,在吏治方面,明朝自朱元璋的“治乱世用重典”开始,历代君主都重视吏治整顿;但即使有重刑如朱元璋的“剥皮实草”,也未能刹住贪污腐败之风。

明朝的贪污现象具有典型性,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明朝监察制度的失效明代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完备的监察制度。

其“监察制度之完备,人员之庞大,权力之威重,作用之巨大,超过了历朝历代,堪称中国之最。

”这一套监察制度出自朱元璋,他首先废除了元时的御史台,设都察院。

在其下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令其“专纠百官,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4](P1179-1180)其次,在地方实行御史巡按制度,设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对各地方的吏政、治安、水利、风俗、民隐等进行考察,保护地方安全;此外,还建立了六科给事中的组织机构,以此来监察吏、户、刑、兵、工、礼六部;建立了一个由皇帝人为掌控的全面而系统的监察机构。

但是,即使在朱元璋凭借个人威信与重刑统治明王朝时,也出现了有名的空印案和郭桓贪污案,而在若干年后的明神宗时期,连赈灾的银子、修筑工程的款项都成了贪污的对象,对整个国家百姓造成了重大而恶劣影响。

古人形容官场腐败的诗句

古人形容官场腐败的诗句

古人形容官场腐败的诗句引言官场腐败是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古代也不例外。

古人对官场腐败的描绘,以诗句的形式表达出了对这一现象的深刻触动。

下面将通过引述古人的诗句,探讨古代官场腐败的真相和特点。

官场腐败的诗句古人通过诗句巧妙地揭示了官场腐败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弊端,下面是一些例子:1.“物尽其用示胡人,利诱高位堪饵滋。

”——司马迁《史记·邹忌李广》司马迁用这句诗来形容官场腐败中的献媚和拉拢现象。

官员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公正和良心,利用各种手段来迎合上级,争取升迁的机会。

2.“鹦哥漆臼劳炙持,腥飙酒酽养分补。

”——范仲淹《岳阳楼记》范仲淹用这句诗来揭示官场腐败所带来的腐化和堕落现象。

官员们利用职权和财富来追求享乐,沉溺于酒色之中,忽视了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3.“官因犬马教儿女,奸臣阉主反孙蕃。

”——陆游《秘书云·奸臣词》陆游通过这句诗,揭示了官场腐败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

官员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忠诚和道义,甚至与奸臣和阉宦勾结,对人民和国家构成严重威胁。

官场腐败的真相官场腐败并非只是古代的现象,如今的社会中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官场腐败的真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权力寻租官场腐败中的权力寻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官员通过滥用职权,收受贿赂和利益输送,谋取额外的利益和权力。

他们通过权力交易和利益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加剧了官场的腐败。

2. 腐败网络官场腐败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腐败官员往往与其他官员和利益集团形成勾结和联盟,通过互相包庇和保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腐败网络。

这些腐败网络能够在各个层面和环节上相互合作,使得腐败现象更加普遍和深入。

3. 社会成本官场腐败不仅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还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腐败官员滥用职权,损害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平,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同时,腐败还进一步侵蚀了社会的道德和信任,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官场腐败的特点古人的诗句虽然形象地描绘了官场腐败的景象,但官场腐败的本质和特点却是与时代相通的。

腐败的历史渊源

腐败的历史渊源

腐败的社会渊源(一)战争特别是建国后的历次运动,牺牲和淘汰了许多特别高尚品格的,勇敢忠诚,勇于牺牲奉献,直言诚信,精忠为国为民的精英。

比如抗日报国的将领勇士,归国的老一辈的科学家,忠实于人民的老革命家如彭德怀刘少奇等,特别是这样类型的人,在各次运动中成为打击孤立对象,在民众百姓中的广泛影响和批倒斗嗅,凄惨下场的警示作用,反之虚夸拍马投机专营两面三刀口蜜腹剑私利至上者,适应性强的投机者成为获利丰厚者,加之大部分百姓的本能是趋吉避凶,随波逐流,需要长期耐心教育才能形成的优良品性逐渐消失,这种十亿人口的庞大社会大规模持久性的选择淘汰机制,导致社会思想素质的广泛变化,基本世界观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起始影响到于少儿时代及教育界,徇私逐利为上,并把权利作为资本,形成和适应了权利资本与经济资本的相互融合为一体化,在私利主导下的部分权利资本经济资本融合体,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尽量排除法律限制,利益矛盾对方的抵抗,部分持有权利资本的利益共同体必然形成自然的强力利益联盟,立足点于私利和小集团利益加之权利资本的排除监督的运作,可以把任何法律置之度外,任何政策作出相应变通的或者曲解的对策,或者直接支持参与黑社会势力手法,应对阻碍反对的弱势群体势力,这就是腐败的本质和社会渊源的原因腐败的社会渊源(二)权力是资本可以产生利益,满足欲望,绝对的权力就是可获绝对的最高的利益,追求绝对权力就是追求最大最高的绝对的利益,法律是为了社会发展对权力产生的利益分配的约束,特别是对于权力资本用于产生私利时的限制,也是对权力资本用于产生利益时对于公利和私利分配的比例限制与协调。

权力利益的过度私化,就是公权私用就是腐败。

腐败的本质就是权力资本的持有者,公利思想的弱化,私欲的过度膨胀,追求私利的最大化,所以必然不择手段,超越法律对私利分配的限制,走向违法,排斥法律,曲解法律对法律各取所需等。

为了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力,,坚决排斥和废除法律限制,追求权力的持续的最大化和权利的最高利益,就是极权。

古代腐败监控乏力根源:国家事务没有民众参与

古代腐败监控乏力根源:国家事务没有民众参与

古代腐败监控乏力根源:国家事务没有民众参与主体缺位,对腐败监控乏力。

国家事务和社会发展没有民众参与,没有法制和监督监控,即使是强力反腐,也难收到预期效果。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不过是对生存权力、生命尊严的空洞呐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才是其时法律意志的价值和真谛。

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治官治吏史,也是反贪反腐史。

我国古代反贪反腐主要表现在反贪反贿和对官吏的监督监察上。

以德治吏。

即把官吏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评价统一到制度化的伦理精神上来。

以德治吏几乎贯穿于我国古代社会始终。

在育德倡廉的要求下,辅之以体制扬廉、厚俸养廉、兴教助廉等。

比较而言,古代治吏具有重德治轻法治、重教育轻惩治的传统。

历朝历代选拔使用官吏,大都把德放在首位,用道德来约束和考察官吏。

严刑重典。

一是立法严峻。

这在古代社会的前期和每个王朝的初期更为明显。

商初有警戒公卿百官的“三风(巫风、淫风、乱风)十愆”罪。

秦、唐、宋等朝代实行被推荐和任命的官吏犯罪保任(推荐和任命)连坐的法规,防止任用官吏徇私舞弊。

唐律规定,主管者受财枉法,受贿相当于一尺绢的,要判处杖刑一百,并且一匹加一等,十五匹判处绞刑。

明《大明律》对官吏贪污、受贿等罪,处以凌迟、挑筋、剥皮实草等酷刑。

这说明,历朝历代的立法都表现出从严治吏治贪的特点。

从量刑上看,对官吏犯罪的法律惩罚也重于常人。

二是不赦贪官。

古代的法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国家和政府名义制定的法律条文,另一类是以帝王名义颁发的诏、敕、诰、旨、上谕等,具有超强法律效力。

很多帝王常常大赦天下以示仁政,但历代罕见对贪官进行大赦。

“知强行弱”。

议法立法是“知”,执法执纪是“行”。

“知”主要表现为监察制度。

以监督监察为主要内容的反贪反腐机制,成为历朝历代国家权力运行中不可或缺的政治元素。

多数王朝统治者认识到,官吏清廉是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从对官吏的监督监察制度看,它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强化于宋明。

灭亡的汉朝腐败与外戚干政的终结

灭亡的汉朝腐败与外戚干政的终结

灭亡的汉朝腐败与外戚干政的终结汉朝,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着辉煌时期的朝代,但也是一个以腐败与外戚干政而告终的王朝。

这场灭亡与朝政的败坏息息相关,本文将对汉朝腐败与外戚干政的终结进行探讨。

一、汉朝腐败的根源1.1 家族贵族的权力侵占汉朝时期,家族贵族逐渐获得了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权。

由于高官子弟通常能够继承父辈的地位,这导致了朝廷内部权力集中于少数家族的手中,使得政治体制日益腐败。

1.2 官吏贪污与贿赂汉朝时期,官吏贪污、受贿现象十分普遍。

他们往往滥用职权,以谋取个人利益。

这种贪污与腐败的现象使得汉朝政府财政困难,百姓生活贫困。

1.3 权臣与宦官的干政汉朝末年,外戚干政成为朝廷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些有权势的外戚,如董太后、王莽等人,逐渐掌握了朝政实权,削弱了皇帝的统治力度。

此外,宦官也频繁干预政治决策,使得汉朝政治逐渐失去独立性。

二、汉朝腐败的影响2.1 经济困境与社会动荡汉朝末年,财政困难与官员贪污使得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朝廷无法提供足够的财政资金用于军事、灾害救济等重要事务,导致社会动荡频发。

2.2 内外夹击与社会撕裂汉朝内外夹击时常发生,敌国入侵和内乱不断。

由于政府贪腐和军队士兵待遇恶化,士兵们失去了对朝廷的忠诚,各地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的严重撕裂。

2.3 学术衰退与文化低迷腐败的政治环境导致学术的衰退和文化的低迷。

学者往往难以追求自己的研究,无法产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观点。

同时,腐败的朝廷也不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化精神无法获得滋养和传承。

三、外戚干政的终结3.1 赵氏干政的失败赵氏干政引起了汉朝朝野的不满,人们对其干政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此时,王莽带领着反对赵氏干政的军队迅速壮大,最终赵氏干政彻底失败。

3.2 王莽复辟与新政的推行王莽成功发动政变,建立起新的政权。

他试图用严厉的制度改革和新的政治理念来解决腐败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新政并没有获得国民的信任,最终以失败告终。

3.3 黄巾起义与朝政崩溃黄巾起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汉朝腐败和外戚干政的强烈抗议。

1.9古代“中纪委”,怎么反腐败

1.9古代“中纪委”,怎么反腐败

古代“中纪委”,怎么反腐败“反腐”注定将成为人们盘点2014年时绕不过去的重大主题。

中纪委打虎拍蝇,让幻想“反腐只是一阵风”的官员连连失望,“反腐”也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

配图其实,古代也有“中纪委”。

那么,中纪委在中国古代相当于什么机构?古代的“中纪委”又是怎么反腐败的?自从有了皇帝,就有了“中纪委”我国最早的“中纪委”,应该始自秦代,也就是说,自从有了皇帝,就有了“中纪委”。

从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就设立了“中纪委”,这个机构一直延续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才废止。

御史大夫也好,巡按御史也罢,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职能基本一样,都是对各级官吏及其执法部门的言行进行监督,享有皇帝赐给的最高生杀权。

秦朝时期,在皇帝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其中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就是掌监察的。

《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写道,“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

”秦朝的御史大夫官职仅次于丞相,有“候补丞相”之说。

秦始皇还对郡一级机构派驻监察御史,负责地方的监察工作。

在秦朝,我国的监察制度已经基本形成了。

为什么要建立一套监察制度呢?因为各级官员是帝国老板皇帝请来的打工仔,老板怕打工仔偷懒怠工,尤其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导致帝国大厦倾覆,所以找一些监工来监督打工仔,使其尽忠尽职尽责,“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桓公二年》),“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督察之意)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三国志·魏书》)。

汉武帝时代,为了监督各郡太守、诸侯国相等“二千石长吏”,将京畿之外的各郡、国分为十三个州部,设秩六百石的刺史来“周行郡国,省察治状”并“刺举不法”。

御史监察制度在明清两代臻于成熟。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皇帝下令“遣御史分巡天下”,监察御史在都察院任职时为内差,外出巡视则称外差。

以所巡事项命名的,分为清军御史、提学御史、巡盐御史、巡关御史等,类似今日的“专项巡视”。

中国古代历朝贪官污吏 PPT

中国古代历朝贪官污吏 PPT

大家好
10
• 石崇(249年-300 年),字季伦,小名齐 奴,西晋渤海南皮(今 属河北)人。元康初年, 出任南中郎将、荆州刺 史。在任职荆州期间, “劫远使商客,致富不 赀”,也就是说他靠当 官时巧取豪夺沿途客商 而致暴富,可以说是一 个实实在在的大贪官。
大家好
11
•他生活奢侈,为了与人争豪,命令自家厨房用蜡烛 当柴火障。史传他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 斗富,晋武帝把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 给王恺,石崇看了便用铁如意把珊瑚树打碎,王恺气 极,石崇说:“不足多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 珊瑚树,有高三四尺者六七株,每株都大于王恺的珊 瑚树。他还为解自己的宠妾梁绿珠的思乡之情,建 “金谷园”,筑“百丈高楼”,可“极目南天”。可 他也恰恰死在美女和财富上。赵王司马伦亲信孙秀垂 涎绿珠美色,石崇不给。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 马伦专权,石崇因参与反对赵王伦,金谷园被孙秀大 军包围,石崇见大势已去,对绿珠说:“我因你获罪, 奈何?”绿珠流泪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 逞!”遂坠楼而亡。孙秀大怒,将石崇和潘岳等人斩 首。
羊舌鲋也是我国有史书记载以来,第一个因为 贪污而受到惩罚的官员。他当过代理司马、代理司寇 的官职,最后因为贪赃枉法,落了个暴尸街头、遗臭 万年的下场。
大家好
4
二、春秋吴国太宰——伯嚭
伯嚭,春秋晚期人,出身于 楚国一个贵族家庭,后因家族遭 遇灾难,逃亡到吴国,走上政坛, 得到吴王的宠信,屡有升迁,直 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 贪财好色,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 家安危,对内残国家忠臣,对外 与敌国勾通,使吴国在吴越争雄 中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 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使得 越王勾践获得时机,“卧薪尝 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大家励好精图治,东山再起,一举灭吴5 。

漫谈古代官场堕落史:吃喝腐败成潮流,苛捐杂税都压在老百姓身上

漫谈古代官场堕落史:吃喝腐败成潮流,苛捐杂税都压在老百姓身上

漫谈古代官场堕落史:吃喝腐败成潮流,苛捐杂税都压在老百姓身上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官僚体系和社会底层民众基本上处于对立状态。

官僚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上层统治阶级维护国家政治秩序的工具,他们所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官场,是一个空间意义上的场域,是封建官员集合的场域。

而纵观整个封建王朝,我国官场呈现出了逐渐堕落的特征。

官场当中,吃喝玩乐已经不是稀缺之事。

上层官员把剥削的基础建立在底层官员之上,底层官员又把剥削的基础建立在社会民众之上。

吃喝腐败成为了社会潮流,各种苛捐杂税都压在老百姓的身上,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常态。

古代官场有哪些贪污腐败等黑暗现象的发生?官场制度又经历过怎样的演变过程呢?官僚制度,日新月异官场,其实指的就是官员聚集的场域。

官场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空间,但这个集合体往往能够对实际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秦始皇建立秦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开始,到清朝溥仪皇帝被赶下皇位为止,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过程。

在秦朝统治时代,秦始皇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度。

当然,秦朝朝廷是有宰相存在的,宰相对君主的权利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

而三公,是朝廷官僚体系当中最为尊贵的存在。

至于九卿,也是真正做实事的官员。

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二世而亡,残酷暴力。

但实际上,秦始皇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呼的皇帝。

他在全社会建立了一种基本的生活秩序,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不断加强权威主义中央集权。

之后诞生的汉朝,便是延续了秦朝的政治统治,正所谓汉承秦制,就是这个道理。

而汉朝以后的封建王朝,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秦朝和秦始皇的影响。

更关键的是,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法家思想。

在这一时期,法家思想甚至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

法家讲究的是严刑峻法,强调用各种力度较大的手段来惩治种种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行为。

在某些儒家学者看来,这种行为有些残酷。

所以,在儒家构建的史学体系中,秦朝统治者才会被描述为暴力残酷的形象。

为何古代历史上贪腐问题屡禁不止?原因对策都找到了,一起来看看

为何古代历史上贪腐问题屡禁不止?原因对策都找到了,一起来看看

为何古代历史上贪腐问题屡禁不止?原因对策都找到了,一起来看看@翻开历史书我们会发现古代历史上有一个极其重大、群众们反响很大的一个问题——贪腐的问题。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到1912年大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走人,这两千多年来,有一个问题始终处于无解的状态,那就是——官员的贪腐问题。

古代历史上可谓是一种贪官遍地的状态,真是印证了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状态。

历朝历代的贪官就像那顽强的野草一样,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都无法根除、干掉一波、又来一波。

贪腐问题严重的后果就不可用多说了,轻的导致百姓受苦受剥削、重的导致王朝快速的衰落,最严重甚至直接导致一个王朝的覆灭。

例如:朱元璋的横空出世就是被贪官给逼得,本来发下来的救济款被贪了,然后父母兄嫂都死了,最后也就了无牵挂一了百了了;大清朝也是间接被贪腐干掉的,军队都堕落了,所以不得不编练新军,最终袁世凯摘了桃子。

历史上著名的贪官那是一抓一大把、这要是举例子的话,估计能出一本比辞海还厚的书,例如:秦朝的赵高、东汉的梁冀、唐朝的杨国忠、北宋的童贯和蔡京、明朝的刘瑾、大清朝的著名贪官和珅等等等。

以上这些还是比较出名的、都是富可敌国的贪官。

其余的、小的、不出名的那就无法统计了,估计有几千万人都不知道。

不过要是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没有重视贪官这个事情也是不对的,很多领导们还是非常重视这个事情的。

最出名的、最决绝的估计就是朱元璋了,老朱对待贪官的态度很明确——杀之、统统都杀之。

不过虽然朱元璋不遗余力举起了屠刀,人也杀了不少,甚至很多衙门、很多部门的官员都杀得没人干活了。

可是事实却是非常无情的,该贪的还是贪、更加可怕的是:明朝的贪官好像是历朝历代最多的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古代历时千年、采取了无数手段都无法根治这贪腐的问题呢?我们分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下:一是,造成古代贪腐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二是,到底怎么样才能根治古代的贪腐的问题呢?其实古代造成贪腐的原因很简单:当权力缺乏控制和制衡的时候,贪腐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一直到大清朝结束,我们都实行的一种模式:皇权模式,皇帝一个人当家的模式。

概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反腐

概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反腐

概谈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反腐一、监察制度,维持国家纲纪之根本我国古代反腐,主要靠监察机构。

它的任务就是维持国家的纲纪,也就是维持封建专制政治体制的大经大法。

纠弹官邪,保持官僚队伍的素质。

监察制度形成于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初具规模,中央设立了御史台。

在汉代监察活动中,以监察地方长吏与豪强势力为重点。

监察机关通过对官吏的监督,加强了国家机器的效能,有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因而职权不断扩大。

到唐朝时,监察制度化,形成了“一台三院”的体制。

“一台”为御史台,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有权弹劾百官、参决大狱、监督府库支出等。

御史台下设有“三院”:台院、殿院、察院,既分立,又互相配合。

台院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与大理寺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殿院负责肃整朝廷礼仪;察院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巡察地方。

到了明清时代,御史台则转变为都察院。

由于明朝不设宰相,六部提高地位,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督,还专门设置了六科给事中,来监察六部。

在国家体系中,监察机关处于权力制衡机制的位置,以使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行。

监察机关又是以弹劾“官邪”作为重要的执掌,以确保官僚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

由于监察机关对国家的稳定起着一定作用,因此,历代皇帝都很重视。

比如,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说过,“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这说明,中央最高的军政长官也要接受御史台的监督。

再比如,中央监察官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地位。

朝会百官时,丞相、御史中丞和监督京城七郡的司隶校尉,各有自己的座位,号称“三独座”。

历代监察官品级虽不高,但作为皇帝的耳目之司,权力却十分显赫。

权力是从哪来的呢?是来源于皇权,附着于皇权,以至于“御史出巡,地动山摇”。

无所不纠,让地方官都很害怕。

不过,也正因为这权力是皇帝给的,所以,监察官能否发挥效用,和皇帝是否开明有很大关系。

二、唐贞观时期和明初“打虎”最猛我国古代反腐机构是如何“打虎拍蝇”的呢?百姓可以举报,监察官也可以就地考察。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

回眸中国古代地方政治的贪腐与黑暗王曾瑜(原载《史学集刊》2011年第1期)中国古代政治中系国家安危存亡,而又最关民间休戚祸福者,当然是地方政治。

宋人就说:“立国之本在民,系民之体戚者,最切于州县。

”[1]这既是重要的古史研究课题,又是目前古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从古代的传世史料的份量看来,更适宜于研究地方政治者,是宋、明、清三代。

深入研究地方政治,有助于深层次地剖析古代官场的各种积弊和腐恶,理清古代政治的专制、愚昧和腐败基因的遗传密码。

一、中央与地方官员的关系此处所谓“中央”,当包括皇帝与朝廷,两者还不能完全等同。

中央与地方官员的关系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各种形式的等级授职制:中国自秦汉以降,是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

即使以面积较小的北宋而论,也约略相当于於四个半除俄罗斯外的欧洲第一大国法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对於各地,必须分设若干等级的行政区划而治,如道、路、省、郡、州、府、县等,其中县一级的行政区划一直不变,而县以上的行政区划则各代不同。

朝廷对地方官的任命,则采取各种形式的等级授职制。

地方长官一般由中央任命,但如两汉时僚属由地方长官辟举。

在自古相传的大一统观念的支配下,[2]古代统治者逐渐发现了中央人事权的重要性,於是从西汉成帝时开始,就设置常侍曹尚书,後历经更名,曹魏时方定名吏部,并逐步扩大其权限。

人们一般认为,六部制正式定型,是在隋朝。

如果我们粗略地对比一下中央机构从九寺(或称十二寺等)到六部的演变,就不难发现,户、礼、兵、刑、工五部的职能,都与以前的一个或数个寺相衔接,唯有吏部却在此前找不到一个相应的寺,与其有职能上的衔接。

吏部之所以重要,並且成为六部之首,是因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掌控、委任等权力,极大地加强了中央的人事权。

[3]吏部的职能扩充并定型後,历朝的等级授职制,最大量的就是吏部授官。

与此相应的,则是地方长官辟举僚属的取消。

任命官员,唐、明、清由吏部和兵部分别掌管文选和武选,而宋、金、元三代则文、武选都属吏部掌管。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全文共计6920字
古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
-
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
贪污腐败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自从文明社会诞生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

倡导为政清廉,惩治贪污腐败是中国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贪立法的着眼点,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反贪法律史料。

其中,尤以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典治吏”对我们今天反腐败斗争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

为此,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

他曾说:“从前我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恨透了。

如今要严立法禁,凡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基于这样的认识,“重典治吏”成为明代特别是明初为政、立法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认为吏治腐败是严重弊病,“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