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信息化的内涵与作用
姜奇平谈信息化创新和互联网经济
姜奇平谈信息化创新和互联网经济宋文利: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光临赛迪网聊天室,今天我们邀请的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著名的信息化互联网专家姜奇平先生。
姜奇平:大家好!宋文利:您是数字论坛发起者和布道者。
能介绍下数字论坛的建立和宗旨吗?姜奇平:数字论坛是这样的,这应该是咱们国家信息化早期作为推广数字化、信息化这么一个民间的论坛。
这个论坛主要是由方兴东、刘韧、吴伯凡、胡泳、郭良、王俊秀、段永朝等几位加上我,这个组织主要的使命实际上是做一个数字信息化的推广工作,在信息化的早期应该说起到了比较好的推动作用,比如说推动了数字化生存等等。
比如反对微软霸权,包括在倡导Web2.0这方面都起到了一些先锋的作用。
这个组织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特点,它没有一个领导是一个纯粹的圆桌会议。
我们这个组织没有领导,一个没有领导的组织是怎么样的呢?这种组织是大家一起努力,主要还是取决于每一个成员自己的努力。
现在在各个媒体、各个机构里面都起到了一个比较大的作用。
宋文利:您刚才谈到Web2.0,像博客、电子杂志等都是新的互联网概念,你怎么看待这些互联网的新生物呢?姜奇平:因为我觉得互联网这个行业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可以说创新是它的本质性的东西。
也就是说惟一在这个行业里面不变的东西就是变。
所以说在这个过程里面出现一些WEB2.0明天出现一些什么东西就见怪不怪了。
我看到一篇文章特别奇怪,他说电脑里面的软驱被淘汰了,软驱怎么能被淘汰呢?我当时觉得这种观念不是这个行业里面的思维,这个思维应该是今天被淘汰了,明天光驱被淘汰了。
再有一天电脑长翅膀也不会奇怪了,也就是说电脑在整天不断的变。
包括像2.0这个东西不过是一个变化过程中的新东西,应该是见怪不怪了,这个东西不断的出现。
反过来说这个东西和其他的行业不一样,只有这一个行业能够在副富榜上出现,别的行业都不行,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行业的本性决定的,它的有生机、活力有创新能力。
宋文利:这个行业年轻人特别多。
姜奇平:以信息化新策略推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
姜奇平:以信息化新策略推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将农业产业化战略升级、调整为“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战略;将工业做大做强战略升级、调整为“范围经济带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进范围经济”的新型战略。
这就是信息化推动中部崛起的主要策略内容中部崛起在我国经济平衡与社会和谐中发挥着中枢作用。
中部地区正从农业区向工业区转变,抓住了农业信息化和工业信息化,就做活了新型工业化的两只眼。
其中,在农业领域做活第一只眼,关键是处理好产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在工业领域做活第二只眼,关键是处理好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关系。
具体来说,要将农业产业化战略升级、调整为“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战略;将工业做大做强战略升级、调整为“范围经济带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进范围经济”的新型战略。
这就是信息化推动中部崛起的主要策略内容。
顺着这个大方向调整,中部崛起就可以在工业化前加上新型两字,挺起中国崛起的腰。
产业化与信息化并举现行多年的农业产业化战略,本质上是传统工业化道路在农业领域的体现。
让农业按工业化规律发展,对于实现工业化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新问题是,工业化未完成,信息化浪潮又来了。
中部面临两种策略的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分两步走,在农业领域,先完成传统工业化,然后再将产业化转向信息化。
第二种选择是两步并为一步走,一边实现产业化,一边实现信息化。
如果把中部放在东部和西部中间进行战略权衡,显然应选择第二条道路,我们称之为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部人一般的意识中,还是用产业化的单一思路发展农业。
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崛起过程中,中部和西部都还在按传统工业化思路发展农业,中国新型工业化中的“新型”,肯定就会显得“成色不足”。
为了与中国崛起的整体战略匹配,中部有责任、有义务,对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升级。
具体来说,就是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大战略协调,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促进信息化”来定义中部农业现代化的新内容。
信息化与数字化的作用和意义
信息化与数字化的作用和意义
信息化和数字化都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信息化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系统,使各类数据和信息得以有效的收集、存储、管理和使用,从而提高决策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
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在于:
1. 提高效率: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办公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2. 促进交流: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流,实现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
3. 提升竞争力: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4. 推动经济发展:信息化可以推动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数字化则是指将现实世界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以便于存储、处理和传输的过程。
数字化的作用和意义在于:
1. 提高数据可访问性:数字化可以使数据更加易于访问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2. 降低成本:数字化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促进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可以推动企业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拓展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数字化可以改善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信息化和数字化都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姜奇平:论信息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姜奇平:论信息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幸福是和谐的根本—论信息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纵观一年来理论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各家观点的关键词都集中在“协调”上。
观其大概,主要意思是协调现有经济社会的资源。
对此,我个人有两点不同看法:第一,以“协调”解释“和谐”,固然不错,但这种协调只是和谐之标,为人民谋幸福才是和谐之本。
所以说,建立和谐社会,还是要抓住“为人民谋幸福”这个根本;第二,要避免脱离历史谈和谐的误区。
幸福是与时俱进的,据研究表明,工业化条件下的幸福与信息化条件下的幸福只有2%的重合。
最危险的情况在于,我们用传统工业化方法花了100%的劲,实际只谋到2%的幸福。
这样的社会,不仅谈不上和谐,而且反复“协调”的结果还可能走向更大的冲突。
我个人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历史地看待和谐社会,与时俱进地为人民谋幸福,结合信息化去建设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不同阶段的基础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观。
比如,从历史主义观点认为,在1000美元之下的(农业)社会中,温饱就是幸福;在1000美元~3000美元的(工业)社会中,有钱就是幸福;在3000美元以上的(信息)社会中,自由才是幸福。
农业社会的幸福观是生存幸福观。
温饱就是幸福。
因此把农业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工业社会的幸福观是发展幸福观─有钱就幸福。
因此把工业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是解决人民的富裕问题。
信息社会的幸福观是自我实现的幸福观,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就是幸福。
因此把信息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是解决人民的自由(即“通过知识获得解放”)问题。
这是用历史主义的观点,观察和谐与幸福的条件得出的结论。
与历史主义对立的是普遍主义(又称教条主义),它是工业化的思想基础。
普遍主义包括两种主要形态,一种是极左教条主义,即计划经济的僵化观点;一种是极右教条主义,即新自由主义的僵化观点。
它们的实质是共同的,都希望把工业社会的具体条件和具体结论普适化,拿到不同历史条件下,生搬硬套。
《看不见的脑》高路全球网脑书评(姜奇平)
看不见的脑——《超越谷歌——全球网脑新商机》书评《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高路关于“全球网脑新商机”的长篇大论,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概念集群,探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就是网络智慧的问题。
从商业角度看,网络智慧被概括为“看不见的脑”。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网络智慧是什么?过去,人们一提到脑,就会想到人体内的大脑。
以为脑只存在于个体生命之中。
大脑能不能存在人与人之间呢?十多年前,我就在自己的书中介绍过彼得.罗素“全球大脑”(GLOBAL BRAIN)的概念。
彼得·罗素在1983年出版的《全球大脑觉醒:我们下一次革命性跳跃》一书中指出,计算机、人造卫星、光纤、录像机和其它技术,是一个催化链,把我们的星球变成一体,在世界范围社会形成一个“全球大脑”,创造出一个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ousness),这是人类拯救自身的唯一机会。
在《全球大脑与WWW的进化》中,彼得·罗素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与“网络智慧”的问题。
他指出:“随着符号语言的来到,人类的存在可以开始共享经验,不只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习,而且也可以从其他人的生活中学习。
”“INTERNET已经证明具有比它的原先创造者所打算的更复杂多变得多的进化能力,并且,既然没人能关闭它,它将继续进化。
”由于“上亿人的心智联成了一个单一的智能网络”,“我们将不再感到我们本身是孤立的个人,我们将发现我们自己是迅速整合的全球网络的一部分,是一个觉醒的全球大脑的精神细胞”。
在彼得·罗素之前,人类关于这个问题的更抽象的思考,已经延续了许多代人。
斯宾塞、孔德的社会有机体论,就曾设想过将生命有机状态,从个体推广到社会整体。
由此上溯,哲学家关于心与物关系的长期争论,已经为提出这样的问题,埋下了理论上的伏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著名思想家超越心物二元的现代性局限而提出的心物一元的主张。
例如波普尔在物的世界、心的世界之上,提出世界三(即信息的世界)的理论;后现代思想家如鲍德里亚等,在符号交换(相当于世界二)之上,提出象征交换的思想。
姜奇平:信息化与后现代的关系
姜奇平:信息化与后现代的关系同是与工业化相对的概念,信息化与后现代在基本范式上的相通之处,远比我们大家想像的要大。
可为什么信息化一词听上去更“正统”一些,而后现代却有点“旁门左道”的味道呢?澄清这个问题,关系很大,涉及现代化的指导原则。
在讨论信息化与后现代的意义区别之前,我们需要在二者的同一性上,取得一种基本的共识。
信息化与后现代都把工业化,当作一种需要超越的对象,都认为自身是工业化之后的一种历史发展。
换句话说,信息化与后现代都把自己摆在一种有别于工业化的位置上。
既然信息化与后现代的靶子是一样的,都是针对工业化的,为什么它们彼此不能取长补短,求同存异,至少建立一种“统一战线”呢?我认为问题和对问题的解决,主要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每一次现代化,都是破除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相结合的过程。
如果说,信息化更多表现出第二次现代化的建设性特点的话,后现代相对而言,更多表现出第二次现代化的破坏性或说批判性的特点。
这是造成信息化与后现代倡导者互不信任的重要原因。
然而,正因为现代化过程是破坏与建设的统一,信息化与后现代,完全可以在扬弃这个意义上取得统一。
扬弃就是既肯定,又否定。
肯定上一次现代化中可继承之处,否定上一次现代化中过于传统之处。
相对而言,后现代理念发展,在这方面更主动一些,已从早期批判一切的否定的、解构的后现代,转向了建设性的后现代。
而信息化理念对传统工业化的批判性,却没有明显的发展,在这方面需要向后现代理念靠近。
技术与文化的统一信息化理念较多执着技术经济主题,而后现代理念较多执着文化主题,是二者之间难以沟通的又一个主要障碍。
这种隔阂的扩大是有害的,而互相融合,有利于共同发展。
信息化理念的实践来源,主要是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经济发展,从电子网络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工程师型人才的参与推动,使信息化带有很强的“电子”味,甚至使信息化运动更具理工科色彩。
而后现代相反,是一群不懂数理化的文科人才发动的百年运动,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文学、艺术、人类学、社会学领域的事情。
中小企业需两条腿走路——访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划算。 目前 中小企业信息化平 台有多种类 型 ,资金、市场 、信息 人才 、技术 等平
业管理 . 信息化管理本身就是精细化的管 理, 有助于克服粗放型的管理。第二 , 正
确选择信息化系统 , 对中小企 业主要应 该
台都有 。 的建议是 ,中小企业首先应该 我 先从促进营销访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 究中心秘书长 姜奇平
■ 本 刊 记 者 白云 J
记者 :在 当前 全球 经济下 滑的背景 下, 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实施该采取什么态 度?是该 “ 冬眠”还 是要 “ 冬泳”? 姜奇平:全球经济下滑 , 是挑战 , 也
是机遇 。当年非典 时期也是这样 . 不上网
一
姜奇 平: 信息化技术 有两种作 用 , 一
种是提 高规模经 济性 ( 品种越 少成 本越
低) ,一种是提高范 围经济性 ( 品种越多 成 本越 低 ) 。过冬 的时候 ,前一种作用不 太 发挥 , 因为没机会给你再搞单一品种大 规模 生产 了 小规模都卖不 出去 了。 以 所 主要是 发挥后一 种作 用 . 让小批量产品怎 么卖 出好价钱 。 怎么让小批量产品卖出好 价钱 ?显然不能再搞大路货 的东西 , 要贴 近用户个性化需要 , 多变花样 , 给用户更 多选择 . 用户 就不只在价格 这一点上跟你 计较 了 ( 当然只是相对 的) 。信 息化技术 的最大优势 , 就是让 电脑变一个设计 花样 和变一万个花样 成本 只差 0 0 0 0 度 .0 0 1 电 这就是 “ 御寒衣 ” 。当然还有其 它作 用 ,但这方面的潜力最大 。
面 。造 船 , 是 自 己从 头 花 钱投 入 基 础 设 就
业 务 .也是 多了一条活 路 。所 以越是过 冬 ,中小企业 对信息化 的态度应 该越积 极。 信息化不是赚钱 的负担 , 而是赚钱 的
姜奇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与思考讲演稿
2020/11/16
姜奇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与思考 讲演稿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体系和工作结构
内容
主体
分类
依据层 指导层
促进法、信息化战略、 中央 非公36条
推进工作指导意见
三部委
文件 文件
支撑层 发展环境 服务层 服务体系
政府 支撑平台 服务商
G2B B2B2B B2B
创业服务 信息服务
分类指导、人文环境 直接服务、绩估评价、国际交流
资金3
IT投入需求(3-A)
平台服务
政策环境
技术4 人才5
技术创新需求(4-A) 技术创新需求(4-B) 技术应用需求(4-C) 培训需求(5-A)
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 技术服务 人才服务
投入管理、政策环境 投入管理 投入管理 人文环境
总纲
平台
信息
综合服务
以企业五 大需求为 线索分类
信息服务
市 场
人才服务
人才
市场服务
技术
技术服务
姜奇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与思考 讲演稿
(八)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 体系建设
l 在政府指导和协调下,依据相关法律法 规和政策,以企业为主体,发展环境为 保障,兼顾市场原则与公益原则,整合 社会资源,建立涵盖信息咨询、市场开 拓、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内容的 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息化社会服务 体系,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多层次、 全方位服务。
指导思想
第一层面
推进原则
主要目标
姜奇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策略与思考 讲演稿
对指导思想的认识
l 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无法形成 健全的服务机构和低成本的服务项目;
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是什么?
供 方做 得 不错 的方 面 ,可 能并 不 是 用 户最需要 的。 例如 , 虽然政府
“ 能力不等 于应用 ” 这里 ,
“ 用不等 于 实效 ”, 应 是指 网站 面向个 人 的信 息服务 的重要
反 映 , 离技 术应 用 者 和 最 终 用 脱 两个 不等 式具 有普 遍意 义
户需求 , 是信 息化缺 乏实效的症 结。
G B 电子 政 务 的服 务 对 象 正 是 2
企事业单位 ,调查结果所显示 出
来 的 G B 电子政 方 对 此 实效 评 价 的 差
说, 在信 息化建设 中, 就绪程度 等 方 面 的 效 果 更 加 明显 。这 说 异 ,尤其 应该 引起政府 部 门的重 和 能力水平高的, 应用效益或者 明 , 只有 坚持 业务导向 、 用导 视 。 应 另一种 情况是 : 用户 最需要 的 绩效水平不一定高; 而应用水平 向 ,才能将较 高的就绪 水平 和技 是 服 务提供 方 的弱项 ;而服 务提 高的, 用户满意程度 不一定高。
内容 请参 见 : w. . r .n 、 o gc
占 1. %, 8 2 而给 出负面评价的 占 5 产者与服务 消费者 两个 面, 没有
三、 实效 可 以制 度 化
1. %。 3 9 又如, 为企业电子商务 用户 的 满意 —— 无论 这 个用 户 3 “ “ 能力不等 于应用 , 应用 不 建立的服务平台” 在业务的相对 是 商 家还是 个人 ——就 没有 实 等 于实效”不光是一个针对操作 重要性调 查中, 以近 6 %的比例 效。当然, 5 从整体上说 , 为中间用 层 的说法 , 还具有制度 建设 的意 列在 G B各项业务的第三位 ; 2 但 户服务是 否有效 , 最终还要 落在 义。信 息化 出实效的规律 , 不仅 在实际应用率的调 查中,却仅以 最终用户是 否能得到 实惠上 来, 要 靠 “ 领导把握” 这种主观 努力 不到 3%的 比 例 跌 至 G B各 项 最 终 用 户 满 意 是 实 效 的 出发 点 方 式得 以发 挥 作 用 , 3 2 更要把 它 体 业务的第六位。 和 归宿。 现在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实处。让 “ 信息化 不等式” 是现 实的 2 在当前信息化建设 中, . 这 能力 “ 制度 化地 ”等 于应 用 , 让
互联网引领新经济——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业 正与 时俱进 ,不断创 新 。平 台化看来 是一个 新的发 展趋势 ,s S 台有 深化发 展的可 能。 N平 在 中 国互 联 网 上 市公 司 中 ,不 乏 久 经 市 场 考验 ,在 中 国市 场 扎 下 根来 的企 业 ,他 们 是 中 国优 秀 互 联 网企 业 的 代 表 。但 在 大批 赴 美 上 市 的企 业 中 ,也有 一些 为上 市 而 上 市 的企 业 ,其 中个 别 的不 择 手 段 上 市 圈钱 ,损 害 了 中 国互 联 网股 的信 誉 。 给 国外 作 空 中 国概 念 股 的资 本 人提 供 了 活靶 子 。 中 国互 联 网 当 前 的 基本 面是 好 的 ,主 要 表 现在 网 民持 续 增 长 ,移 动互 联 网将 进 一 步推 动 中 国上 网潮 , 中 国互 联 网 服 务 业在 不 断 壮 大 等 方 面 。然 而 中 国互 联 网股 因为 在 远离 中 国 的地 点 上 市 ,与 中 国互 联 网 的基 本 面往 往 脱 节 。不 宜 根 据美 国纳 斯 达 克 股 市 波动 ,来 直接 判 断 我 国互 联 网经 济 是在 高 峰 还是 低 谷 。
值 。要 避 免脱 离 产 业基 础 ,追 逐 资 本游 戏 。这样 才 能 避免 大 起 大伏 。
这 种 发 展 趋 势 , 对信 息 通 信 业 的 影 响 是
什 么,对广 大消费者来说意味 着什 么?
移 动 互联 网的 大发 展 ,是 否会 继 续 催 生
出 一 批 上 市公 司 ?
电信 运营商迎接挑战
互 联 网 的 发 展 .对 电 信 运 营 商 来 说 既 是 视 遇 .又 是 挑 战 机 遇 在 于为 电 信 运 营
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是什么?
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是什么?
姜奇平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界》
【年(卷),期】2006(000)014
【摘要】@@ 信息化专家汪向东最近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信息化不等式"--信息化建设,能力不等于应用,应用不等于实效--得到与会领导、专家的广泛共鸣.我认为,"信息化不等式"抓住了信息化出实效的两个关键问题,值得在此发挥一下.
【总页数】2页(P6-7)
【作者】姜奇平
【作者单位】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相关文献】
1.以信息化推动执法规范化——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 [J],
2.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三个\"突破\" [J], 马永祥
3.试析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 [J], 杨志利
4.综合布线工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分析 [J], 吴爽
5.设计并激活"教学触点"是理工科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关键 [J], 卢佃清;孙庆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企业信息化的五重境界
企业信息化的五重境界
姜奇平
【期刊名称】《IT时代周刊》
【年(卷),期】2003(000)015
【摘要】企业信息化究竟会带来哪些可测度价值?为了大家能更好地理解信息化价值,本刊特邀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常务副主任姜奇平,将企业信息化分成五重境界来解析。
这五个境界,既是认识的不同境界,也是企业在不同层次上操作所求的不同效果。
让我们看看站在企业不同“楼层”上,看到的信息化景观有什么不同。
也希望在不同境界上的企业都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总页数】2页(P)
【作者】姜奇平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常务副主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7
【相关文献】
1.缔造工程信息化管理新境界——记"第十三届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研讨会"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实施经验交流会" [J], 曲爱华
2.缔造工程信息化管理新境界——记“第十三届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研讨会”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信息化标准实施经验交流会” [J], 曲爱华
3.企业信息化带来哪些可测度价值—企业信息化的五个境界 [J], 姜奇平
4.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三重境界 [J], 周敏
5."企业信息化,为明天作投资"--Exact Software推出系列活动"企业信息化,为明天作投资"--Exact Software推出系列活动“企业信息化,为明天作投资”——Exact Software推出系列活动 [J], 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突破技术与业务融合关键点——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C
突破技术 与
业务融合关键点
AP S 的出现大大缓解 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压力 , 然而
却未被认可 。 根源在于如何把我国的信息化由被动推动式转化
为需求拉动式 。
■ 本刊记者 刘萍
访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 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在 当今 网络经 济 迅猛 发 展 和全 球经 济 一体 化 深 入推 进 的背 景 下 ,作 为 占中 国企 业 总数 9 % 以上 的 中小企 业 ,信 9
维普资讯
C t事 故 o r y
技 术 应 用如 何 为企 业 自身 业务 需 求来 服 务 才 是真 正 意义 上 的信 息化 需 求 定义 。
中小企 业 服 务商 往 往 更容 易 关注 的是 解 决技 术 问题 的
方 。这 部分 小 企 业 没 有实 力投 入 ,需要 帮助 ,社 会 化服 务 体 系帮 其解 决 了小 生产 中解决 不 了的 问题 。 自建会 导致 加 重 误 导 ,提 供 A P 务 的原 则 是 什 么 ,在这 点 上政 府 非 常 S服 明确 。现 阶段 政 府提 出 的趋 向更 多的是 站 在 中小企 业 的 角 度 ,过 去 没有 人 站 在这 个 角 度 ,中小企 业一 直 处于 一 种孤 立 无助 的状 态 。 因此现 在 更 多地 是 强调 从 中小企 业 需 求 出
息 化 已成 为 其 生存 发展 的迫 切需 求 。随着 大型 企 业 的 l市 T
场 逐 渐趋 于 平稳 , 中小 企 业 市场 则 成 为大 家蜂 拥 而 上 的新 希望 。但是 ,中小 企 业在 发 展信 息 化 的过 程 中 ,却 面 临 着 如 资 金 ,人 员 ,设 备 、技 术 、信 息 资源 匮 乏 、成 本 过 高等
姜奇平:“两会”透露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力
姜奇平:“两会”透露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力本次人代会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成为国内舆论及世界媒体最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信息产业部与国防科工委、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相关司局一道组建工业与信息化部,这成为最受通信业关注的话题。
那么,为何信息产业部会成为大部制改革中的第一批?这从侧面看是否反应了信息化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姜奇平。
记者: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上看,此次信息产业被放在了什么样的位置?姜奇平:从政府工作报告有关信息化的内容来看,第一,信息化所涉及的背景更加广泛。
就信息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占的大段落来说,上年“两会”提出的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今年则是“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着眼产业结构是相同的,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更为全面了。
第二,2007年讲的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今年讲的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这其中,一是明确提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特色”,而且不是“有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强调中国特色是全面的;二是明确提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其中信息化排在工业化前面;三是着力点更为具体,在制造业、传统产业外,加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服务业中特别强调了现代服务业。
向我们展示了两化融合的重点和方向。
第三,今年谈信息产业十分具体,不同于以往。
其中谈到:“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更为细致地从两化融合这个新角度,将信息产业融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点出了具体的任务和目标。
两化融合开启现代化新局面
生产方式等 许多方面 。 它们都存在 新旧方 式融合 、 扬弃的问题。 近年中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有大量融合 型的实践。 其中有一种现象引人注 目, 这就 是网站 群模式得 到 自下而 上的普遍 响应, 被越来越 多的部 门采纳。 网站群具 有旺盛 的生命 力, 与它符合中国特色有关。 中国网站 群的兴起 , 中国特 定的行 与 政生态环境 有关。 我国因背景不同, 一些政 府部 门仿照 西方国 家的做法 , 出一站式 推 服务 , 但做起来才发现 , 由于 以职能 为核心 的行 政体制特 点 , 一站式 窗 口背后 的部门 分割体 制, 不是 电子政务所能完全解决 的。 而 网站群却 不存在这个 问题。 网站群 中各 个网站的主体 , 以是职能部门 , 可 是否一定 要流程再造, 并不影响它的建设 。 网站群 方式 与项 目方 式, 都属于信 息 化与 工业化融合 的公共服 务方式。 两者 的 相同之处在于 , 可以在 中国国情 条件 下, 都 较好地协 调职能模 式与流程 P N XP R ’ E OIT
文/ 中国社会科学 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 书长 姜奇平
信息 化与工 业化融合 , 把科学发 展 是 观落 实在实处 , 更好 实现现代化 的重要保
障。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 合, 是一种科学发展 方式 , 现代化 过程就是 一个发展 方式转 变
式特征。 商务部 网站采用 网站群 的初衷之
,
我国现代化具有典 型的混合型结 构特
点 。 就 业 结 构 看 , 农 业 经 济 ;从 产 值 结 从 像
混合结构恰恰与 “ 棱柱型” 模式相对应 。
可 以说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 由我 是
国国情决定 的。 中国不能 照搬别 国的现代 化模式 , 必须走出 中国特色的现代 化道路 。
信息化意义
信息化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信息化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和应用的过程。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信息化概述信息化涉及到多个方面,如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资源、信息设施和信息服务等。
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推动着社会信息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信息化的重要性1.提高工作效率:信息化使信息传递更加迅速,降低了沟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取代了传统的书信、会议等方式,使商务沟通更加便捷。
2.促进产业发展:信息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新兴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
3.推动社会进步:信息化改变了教育、医疗、政府管理等领域的现状,提高了服务质量。
例如,在线教育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远程医疗方便了患者就诊,电子政务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4.丰富人民生活:信息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网络购物、在线娱乐、社交媒体等,使人们在享受便利的生活同时,也增加了人际交往。
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挑战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
此外,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网络安全问题突出、人才短缺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加大投入:政府和企业应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2.优化政策环境: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强化人才培养: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信息素养,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4.推进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姜奇平信息化需要“活学活用”
姜奇平信息化需要“活学活用”信息化不光是技术应用,而且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果说,启蒙运动通过倡导“以不变应万变”的理性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工业化确定了长期的规则和秩序;那么,信息化作为又一次启蒙,针对启蒙理性僵化、反创新的本质,倡导“变的本身不变”的“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持续推进自发生成和演进的技术和制度创新。
知识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在认识论上的体现。
信息化的知识论有两个基点:一是求实,二是创新。
前者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应变世界;后者指,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改变世界。
它们都可以归结到一个字:“变”。
今天提出“信息化的知识论基础”这个问题,至少有四方面现实针对性:第一,要克服信息化中将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的“科学主义”倾向,倡导建立和谐有机的社会;第二,要克服把工具理性僵化的倾向,把“以人为本”作为信息化的出发点;第三,要克服对于感性和实践的拒斥,建立对社会财富和制度演进的“活”的理解;第四,要克服把“死的知识”当作知识经济基础的倾向,把信息化的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来。
上述问题,都有其深层的认识根源,在“应用”这个层面是解决不了的。
所以我们要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的纯理性误区许多人可能根本不承认信息化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说法,以为是耸人听闻。
我们不妨先从身边可以见到的事实谈起。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有趣的“规律”:近些年来,互联网重大商业模式中,凡是具有“感性”特点的,比较优势多从北方向南方转移。
从表面看,似乎北方人过于理性,南方人比较感性,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北方人的“理性”,与其说是“地理”的,不如说是“历史”的—实质是传统工业化范式的一种心理化表现。
整个信息化界,许多人都像北方人,有一种浓浓的“工程师味道”。
让外人看来像是“搞技术的”。
这种“工程师味道”,实际上就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核心特点就是理性至上(又称为“现代性”),我称之为“科学主义”的倾向。
姜奇平:信息化“为体”还是“为用”?
姜奇平:信息化“为体”还是“为用”?工业化把“不变”制度化,信息化要把“变本身不变”制度化“如何对制度进行思考”这个题目在这里的意思,是想试着评价和估计一下,在制度这个问题上,信息化有多大潜力可以有自己独立的基础理论立场。
或者说,信息化对制度创新的影响,到底建立在“为体”还是“为用”的限度上。
将文献一路读下去,发现关于制度的各学科理论,其前沿—如演进经济学、演进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制度理论、演进博弈学习理论、认知逻辑理论—都正在指向同一个方向:生命演化。
而我恰恰认为“信息化是生命化”。
制度理论与信息化结论一旦在内核中相逢,将触发信息化理论的飞跃,引导人们在“信息化为体”的意义上谈制度;而不再像以往那样,把信息化仅仅当作制度的附庸。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将意味着信息化不光促进传统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它还内在地要求产生新的制度,以及更重要的—产生新的制度逻辑。
制度逻辑的改变,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由信息化理念引伸出信息化的制度理念用“生命化”来解释信息化,在于将信息化理解为与“机械化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相辅相成的“有机化的”第二次现代化运动。
前者主要推动分工专业化,后者主要推动协调有机化。
通过协调有机化,进一步带动分工专业化;通过分工专业化,进一步促进协调有机化。
“生命化”主要指通过信息的编码解码与传播(即DNA机理)导致系统自组织、自协调地自发演进的过程,DNA机制就是其生物表现。
信息化的本质在于,将生命机制,从生物个体水平上的生命扩展到社会组织水平上的“生命”。
从生命化的理念看,国民经济、社会与文化的信息化过程,是社会组织的有机化过程;它主要作用是克服工业化造成的社会机体不和谐问题。
所有信息化工程,本质上都是社会仿生工程,都是给传统工业化形成的机械组织,注入DNA机制,使其活化的过程。
比如说企业信息化,就是指“搞活”企业的意思。
生命化,这是我们讨论制度问题的原点。
如果承认信息化就是生命化,相应的信息化制度理念,必然是认为制度也是可以生命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我主要讲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先讲的是文字的东西,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文字的东西,是大家达成的一种共识。
现在对信息化的一个共识就是这个定义,这个定义和十年前邹家华时代的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 1997年4月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是这样的:“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表述是有很大不同的。
我来解读一下这个定义,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2、生产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3、生产方式: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这一点和美国是绝对不同;
4、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这次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信息社会”的观点,“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以前部长以上的领导从来没有人提过信息社会的概念,这次是一个创新。
现在又有了融合的说法,我们大家就要思考达成共识的背景是什么?背后是什么?
对于信息化作用的认识也有了进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总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新加)
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
(新)
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着。
(新)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新)
比如,原来并没有把信息资源理解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这是有很大不同的,这背后有很多的实际内容。
遇到打官司,信息资源是作为财产还是作为商品这是有巨大的差异的,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是资产就可能会进监狱,不是资产可能就会不同。
上面说的这一部分是目前国家对信息化的标准的阐述,我都做了简单说明。
我今天主要谈的是从融合的观点深入理解信息化,这里边可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另一本是《信息改变了美国》,这两本都是钱德勒写的。
这两本书都是从组合的角度看信息化的,以前我们都认为信息化是孙猴子,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钱德勒在《信息改变了美国》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到“美国人已经为进入信息时代准备了300多年”,这是让我们很不理解的,他认为:
北美人早在17世纪就可认为踏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而在18世纪晚期经历了这一高速公路的交通拥塞。
1800年前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开始起步(邮政系统)。
19世纪期间发明电报、电话、留声机和电影。
在20世纪,美国人继续为信息高速公路添加更多的交通工具,最重要的是计算机。
这个显然是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角度讲的。
如果按照这个理论去讲,中国人进入信息时代错过了400多年:
1646年出生的大数学家、大哲学家莱布尼茨生于康熙年间。
法国传教士鲍威特从康熙皇帝身边来,带给他中国的易经。
莱布尼茨写下《论中国伏羲二进位制级数》。
莱布尼茨在给鲍威特的信中,写道:“我可以自豪的是,若我未发现二进位制数学,这个六十四卦的体系,即伏羲易图,再耗费许多时间也不会搞明白的。
” 莱布尼茨根据二进制原理,制造了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计算器,献给本国的皇帝,没有受到重视。
莱布尼茨得知康熙皇帝是少有的数学爱好者,精通几何代数。
就将帕斯卡尔计算器送给康熙。
不料,却被当作贡物,装在红木盒子里,收藏在深宫之中。
如果那个时候就开始搞计算机,就不会有IBM、微软了。
其实,有了技术条件不一定就能够搞信息化,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1872年美国人就已经认为信息化是文明的标志了,他已经有这个意识了。
这一年中国第一次派留学生留学美国。
詹天佑就是第一批留学生,那个时候他们认为信息化是和铁路、公路联系到一起的,离开了铁路信息化一分钟也不能存在,所以詹天佑就去搞铁路。
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机,所以说我们其实和国外的起步是差不多的。
钱德勒探讨信息化改变了美国不是从互联网出现开始,而是第一部分讨论美国从18世纪古老的商业时代向19、20世纪的工业时代变迁过程中信息所起的作用;第二部分则分析20世纪最后几十年美国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变迁过程中信息所扮演的角色,“当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逐渐建设完成时,美国的经济变得越来越以服务业为主,而人口变得愈加郊区化”。
这和我们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我们要看在工业时代信息化是什么?信息在工业时代变迁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这是第一个问题。
工业时代于18世纪最后几十年始于英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蒸汽动力18世纪开始取代畜力。
我反对第几次浪潮的说法,这种说法没有看出蒸汽机和信息力是什么关系?我认为是一种革命的关系,革命是一种相反的关系,那蒸汽机和信息反在什么地方呢?这就要回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有两个基本的观点,一个是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一个是人与人是什么关系,在这两点上启蒙运动有创新。
在人与自然上人应该战胜自然;在人与人上,他们认为社会应该高于个人,信息化是从物又回到人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讲,信息化是一场革命,这是和工业革命不同的。
农业社会强调个人,工业社会强调大我,信息社会又回到了个人,强调个性化。
历史发展有一个正反的关系,信息社会具有某种农业社会的特性,但他不是简单的回到农业社会。
科特勒把工业化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
“大规模”是工业化早期的本质特征;早期工业化遵循边际成本递增法则,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中间费用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而相对增加,边际效益随交易范围的扩大而相对减少。
19世纪50年代,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铁路公司出现了,铁路和电报捆绑到了一起。
规模和范围都扩大了,规模就是做集中,范围就是做分散,这个时候规模和范围都做大了。
钱德勒认为规模和范围背后是分工和协同。
钱德勒在这里抓住了工业经济的根本矛盾,就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矛盾,这是他比亚当斯密更伟大的地方。
反应这一矛盾的最有名的案例是西尔斯,他面临一个矛盾的选择:要么做规模经济、要么做分散经济,他选择了后者。
后工业化时代范围经济开始占上风了,其中一个代表是穿孔机。
信息密集企业出现了,例如保险公司、人口调查局和统计机构等,在这些领域出现了制度变革,但这些都是在工业化中出现的。
到了后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矛盾不可调和了。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院线每年只能放100部电影的原因。
整个工业化时代都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之间寻找平衡。
但到了信息时代,这一矛盾找到了解决方法。
在信息时代,热门产品、次热门产品和冷门产品虽然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但三者的利润却是完全相同,这就是非常有名的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将历史组合为前后两段:大规模,少品种(称为短头);小规模,多品种(称为长尾)。
前者是工业社会,后者是信息社会。
人类历史,用长尾分布曲线,一笔就概括完了。
新经济遵循边际成本递减法则,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中间费用随着交易范围的扩大而相对减少,边际效益随交易范围的扩大而相对增加。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区别就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随交易范围的扩大,中间费用由相对增加转为相对减少,边际效益由相对减少转为相对增加。
最后,我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谈一点个人看法,工业化与信息化是社会化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规模”与“范围”矛盾发展过程中,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转变的历史过程。
两化融合,主要就是从现有条件出发,实现规模与范围这对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
两化融合的矛盾将向更高阶段发展,信息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