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两首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两首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知识探究
理解一、二句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宝坻区小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5 古诗两首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方法
谈话、启发
教学手段
课件
课型
新授课
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学生试着说一说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3篇优秀教案《古诗两首》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一、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

(让学生用自身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二、学习1、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2、学生自学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

(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1)让学生出示生字卡片:绝径踪孤舟翁钓(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

(教师板书)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

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

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

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

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写一写。

(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4)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绝:尽。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

翁:指老头。

寒:寒冷。

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

(6)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身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和时进行协助指导)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万径人踪灭。

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教学设计1:古诗两首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1:古诗两首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第3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坐”和“泊”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入境悟情,熟读成诵。

【课前准备】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两位诗人及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2)指名读题;(3)解题;(4)介绍作者。

张继,字懿孙,襄州(湖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是中唐时期颇负盛名的诗人。

他的学问渊博,颇重气节。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寺庙。

(5)解释诗题中的“泊”的意思。

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意思。

2.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3)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3.自学情况反馈。

(1)检查生字读音和朗读古诗。

(2)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5)《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4.理解每句话。

(1)理解一二句。

A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B这是什么季节?怎么看出来?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C理解“愁”,“思乡之愁”D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2)学习第三、四句。

A指名读三、四句。

B回答问题。

1.“姑苏”在什么地方?2.“到”是什么意思?3.诗中还描写了诗人听见的,诗人听见了什么?4.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古诗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2)培养对古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两首古诗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材料和注释翻译。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图片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和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理解古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结合注释翻译,深入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背诵。

8. 板书设计:《古诗两首》主题思想一:美好情感和哲理主题思想二:意境美和韵律美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两首古诗为例,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

3. 运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

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

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导读:在本次重庆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古诗两首》犹如一朵奇葩,光彩耀人。

无论是评委还是听课教师,对整个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都赞誉有加。

本课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特撷取出来供大家细细学习揣摩。

古诗二首执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师:能不能叫王叔叔?生:王叔叔(笑)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

(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生:……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生:(有点紧张)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生:遗民(老师板书)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1/512345下一页尾页生答:是遗弃的人民)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生:老人生:妇女生:孩子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生:流泪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生答。

(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成果。在分享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提炼出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最后,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对学生的理解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五)作业小结
1.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分析解读,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古诗两首》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学习两首古诗《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作者在夜晚的静谧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1.自主探究:在学生掌握诗文基本内容后,我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静夜思》中的月光和故乡之间有何联系?”“《寻隐者不遇》中的‘云深不知处’寓意着什么?”
2.问题解决: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品味诗句的韵味,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三)小组合作
2.接下来,我对《寻隐者不遇》进行讲解,同样从背景、作者入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我逐句解读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在讲授完两首诗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两首四年级上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两首经典的古诗,培养四年级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词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人对于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3. 能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4. 能够对诗词进行简单的赏析,包括理解诗词的意义和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复印件;2. 整理相关背景知识,包括作者介绍和古代文化背景;3. 准备黑板、粉笔和课堂需要的教学素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静夜思》教学1. 导入(5分钟)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站在窗前看着明亮的月亮。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场景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的思考。

2. 学习诗词(10分钟)分发《静夜思》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诗词,并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让学生跟读。

3. 诗词赏析(15分钟)通过提问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静夜思》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夜晚和月亮时所用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感觉。

4. 作者介绍(10分钟)介绍诗人李白的一些基本情况,例如他是唐代的文学家,以豪放的诗风而闻名等。

让学生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以增加对诗词的兴趣。

5. 小结(5分钟)请学生回答一些问题,确保他们对于《静夜思》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登鹳雀楼》教学1. 导入(5分钟)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高楼之上,俯瞰着整个城市景色。

引导学生描述他们所见到的景色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思考。

2. 学习诗词(10分钟)分发《登鹳雀楼》的复印件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诗词,并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然后让学生跟读。

3. 诗词赏析(15分钟)通过提问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登鹳雀楼》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描绘城市景色时所用的词语,以及这些词语所传达的感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公开课一等奖《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2)学案限时检测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公开课一等奖《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2)学案限时检测题
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校:XXX中心小学教师姓名:XXX
学校:XXX第一小学教师姓名:XXX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教学重点)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鹤、孟、陵、辞、唯
2.趣味识字:回忆学过的“陵”的形近字“棱”,耳听为陵,木头有棱,通过编顺口溜等方法来理解“陵” “棱”的意思,从而记住“陵”“棱”的音形义。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两首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的情景
(2)概括方法:整体概括法
2.体会重点段的表达顺序
(1)重点段及表达顺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抒情,《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
(2)体会方法:这两首诗在表达方法上都颇具匠心,如第一首诗中“烟花三月”的传神,“尽”字和“唯”字的传情,又如《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更”字,语近情遥,含吐不漏,意蕴极为深厚。
预习评价
1.出示预习较好的学生名单。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三)尝试背诵全诗
二、文本细读:
1、(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所写,“黄鹤楼”在________________,“之”字的意思是_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1)重点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古诗两首》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学会生字词,把握古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古诗。

(2)简介古诗的背景和特点。

2. 学习古诗:(1)让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品析古诗:(1)让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如景色、人物、情感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古诗,培养审美观。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古诗创作或改写。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古诗的学习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古诗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生字词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

2. 课件:古诗原文、生字词解释、图片等。

3. 教学资源:相关古诗的背景资料、案例分析等。

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诗两首》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课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优质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两首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3)古诗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比较教学法: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2)教师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3)教师讲解古诗的表现手法和创作背景。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

(2)回答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 欣赏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美。

(2)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尝试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6. 总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2:古诗两首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设计2:古诗两首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第22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场景。

3.感受古诗文学和意境的美,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同时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走近诗人1.板书:朱熹(xī)指导朗读、书写2.学生简单介绍诗人3.教师谈话: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

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有一种思考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

二、诵读诗句,感受诗篇1.指导朗读A、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B、领读、齐读2.指导背诵A、学生闭目轻背B、指名背、齐背3.指导默写A、教师谈话: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打开书,看看那些字在书写上要注意。

B、指导写字:徘徊鉴渠C、学生在作业纸上默写并自查(提示书写姿势,轻音乐)三、图文结合,体味诗意1.媒体出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A、指名读B、这“半亩放糖”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要是“一剑开”,老师肯定知道是诗人手持利剑,一剑把半亩方塘的水劈成两半,可这儿是“鉴”字呀?C、理解“鉴”,出示:鉴:a、镜子(古代用铜制成)b照c仔细看;审查d、可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e、旧式书信套语D、理解“开”(打开),教师介绍:古代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

指导理解“徘徊”(来回移动),引导串讲诗意。

相机板书:清澈明净E、教师小结:查字典、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2. 媒体出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指名读诗句,理解“渠”(方塘)B、诗人在问什么?(引导说第一句诗意)。

诗人有答案吗?你知道答案吗?(引导说第二句诗意),相机板书:源头活水C、引导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串讲诗意。

教学设计2:古诗两首【全国一等奖】

教学设计2:古诗两首【全国一等奖】

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生字“撑、艇、浮、萍、稚、纶”。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

《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

(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

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1.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

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蓬头:形容头发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垂。

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2.指名读第二句。

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象一边歪斜着坐。

莓苔:河边的蒿草。

映: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

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

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1.齐读第三句。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以《古诗两首》为灵感,请大家写一篇描述自然景观的作文,可以是月夜、瀑布或其他自然美景。在作文中,尽情表达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吧!"
3.家庭讨论:与家人分享《古诗两首》的学习心得,讨论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并记录下讨论过程中的精彩观点。
"与家人一起分享我们今天学习的《古诗两首》,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把你们的讨论过程和精彩观点记录下来,与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
4.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李白的其他作品及其创作背景,为下节课的课堂讨论做准备。
"请大家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的其他作品及其创作背景。这样,在下节课的课堂讨论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分享更多有趣的知识。"
5.创意绘画:尝试以《古诗两首》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展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学会欣赏他人,培养团结互助的品质。
5.创意写作,提升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展写作交流分享会,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6.情感教育,传承文化
"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以《古诗两首》为题材,创作一幅绘画作品。通过绘画,将古诗中的美丽意境展现出来,与同学们共同欣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教师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月夜和瀑布的自然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同学们,你们看过夜晚的月亮吗?那皎洁的月光是否让你产生过许多遐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就是诗人通过对月夜和瀑布的描绘,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5篇)

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5篇)

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5篇)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1【教学要求】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正确认读生字,书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美。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一定会背诵许多古诗吧,谁愿背给大家听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课题。

请学生背古诗。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生自由朗读古诗。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注意读准字音:平舌音:村醉散翘舌音:诗首处3、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如:熟字相加:古(十+口)闻(门+耳)居(尸+古)童(立+里)形声字:醉烟忙眠形近字比较:外──处读──诗自──首醒──醉4、抽读生字,口头扩词。

5、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6、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1、“开火车”轮读生字,读准字音。

2、朗读理解,引导质疑:⑴解题“春晓”,春天的早晨;“村居”居住在乡村。

⑴师对重点词句进行点拨。

⑴这两首诗有何共同点?⑴朗读形式:自由读──自愿读──范读──比赛读四、书写指导1、生观察字形和结构。

2、生口述笔顺笔画,师板书(抽学生也板书)。

3、生描红并独立书写。

五、扩展训练1、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2【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⑴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古诗四年级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古诗四年级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1、古诗四年级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

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

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部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

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

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

部编四上语文《古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古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四上语文《古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节奏;了解文学常识和人文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诵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古代诗二首》,分别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研究,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所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掌握朗诵的技巧。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发掘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朗诵法:通过分组朗诵和个人朗诵,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3. 听说法:通过听取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促进学生情感投入和思维交流。

4. 想象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的情景和意境,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

五、教学流程1. 热身(5分钟)以“喜欢的诗歌”为主题,让学生依次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说明理由,热身课堂气氛。

2.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古代诗二首》的朗诵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和内涵。

3. 研究诗歌(15分钟)分别讲解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朗诵和分享(20分钟)让学生分组朗诵和个人朗诵诗歌,分享个人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诵能力。

5. 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分享和总结,在课堂上回顾研究内容和收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通过讲授、朗诵、听说、想象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诗歌的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设计2:古诗两首一等奖

教学设计2:古诗两首一等奖

第21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

很多同学都会背诵这首诗了,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锄禾》二、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看书,然后在书上划出生字来,指名读生字。

三、讲读课文(一)板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1.讲解字意:锄:给禾苗锄草松土,是在劳动,指动作。

禾:指禾苗或庄稼。

日:太阳。

当:正是什么时候的意思。

午:中午。

2.请同学们讲解上述字的意思。

3.说说前半句话的意思:(参考: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时候,农民顶着烈日给禾苗锄草松土。

)4.理解字意:滴:滴到的意思。

5.说说后半句诗的意思。

(参考:汗水滴到禾苗下边的土里。

)(二)看图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农民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擦汗,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三)板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理解字意:盘:盘子。

餐:饭食。

皆:都的意思。

2.第2句诗的意思:(提示: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说。

)(参考: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四)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2~3人)(五)指名背诵全诗。

四、小结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提示:作者看到农民辛苦劳动,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艰辛的同情。

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5.课堂笔记整理:学生整理本节课的课堂笔记,包括古诗内容、生字、生词、文化内涵等,要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此作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6.小组合作展示:各小组选取一首古诗,结合课堂所学,进行小组合作展示,可以采用朗诵、表演、PPT展示等形式。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了解古诗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提高文学素养。
4.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的内容,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富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1.朗读练习。
让学生分组朗读两首古诗,要求语气、节奏、情感表达到位。
2.书写练习。
让学生抄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巩固字词书写能力。
3.语言表达练习。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古诗内容,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强调古诗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如关爱自然、珍惜时光、家国情怀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简要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全体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感悟两首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课文中生字、生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3篇四班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借助解释,读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和伴侣依依惜别之情,培育审美情趣。

3、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精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我们来玩个嬉戏,轻松轻松。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背了许多古诗,我们来玩个古诗对接的嬉戏,好吗?我说上句,你接下句。

看谁举手最快,回答得最好:1、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又快又好,果真名不虚传啊!同桌玩一玩。

二、导入1、刚才我们抢答的是哪两位诗人的诗呀?(李白、孟浩然。

)2、李白、孟浩然不只都是唐代的大诗人,他们又是一对好伴侣,今日我们一起来观赏与他俩有关的一首古诗。

大家齐读。

3、诗的题目中有三个生字,给你1分钟能记住吗?赶快打开书本100页。

记住了吗?来,跟老师一起来写。

hè鹤:留意左边略微写窄一点。

mèng孟:上面的“子”比较长。

líng陵:左窄右宽,后鼻音。

三、读题获信息1、一起来读读:来,随着我的手势再读一遍,留意节奏。

你看,留意了节奏,读得好听多了。

2、读了几遍课题,你读出了什么信息?3、说得真好,用你的朗读告知大家:李白,在何处/送何人/去何地。

一幅多么清楚的送别画面。

同学们真会读书,读了几遍诗题,就猎取了这么多信息。

今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一起来观赏这首古诗。

四、读精确、读流利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

2、读好了?请你读给同桌听听,让他说说你读得怎样。

3、谁情愿读给大家听听。

还有想读的吗?4、其他同学能读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教案全国一等奖优课欣赏《古诗两首》
在本次重庆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古诗两首》犹如一朵奇葩,光彩耀人。

无论是评委还是听课教师,对整个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都赞誉有加。

本课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

特撷取出来供大家细细学习揣摩。

古诗二首
执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

(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1/5 1 2 3 4 5 下一页尾页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

(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师板书:凄凉)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

(板书悲凉)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2/5 首页上一页1 2 3 4 5 下一页尾页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
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

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

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

(掌声)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