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2017版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bf86ffc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9.png)
自动控制原理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属于经典控制理论,主要处理单输入单输出定常反馈控制系统。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学会经典控制理论的三种分析方法,即时域法,根轨迹法和频域法,围绕三个性能指标,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综合,继而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为现代控制理论及智能控制理论等后继课程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English Course Introduction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in basic professional studies, which belongs to 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It mainly deals with the single input and single output steady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method of establish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ystem and learn the three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namely, the time domain method, the root locus method and the frequency domain method, and analyze the control system around three performance indexes, on this basis, learn th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the control system, and then train students in the actual analysis of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This course lays a necessary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ollowing courses such as Modern Control Principle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Principle.三、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自动控制技术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自动控制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f044d4e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4b.png)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动控制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建模和分析方法,掌握常见的控制器设计方法,了解自动控制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1.理论知识与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控制器的设计与调整等内容。
2.实践能力培养:掌握自动控制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独立设计和实施自动控制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3.思维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自动控制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通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自动控制问题。
4.综合素质提高:通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报告撰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1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控制系统的分类和组成2.控制系统的建模和分析2.1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2.2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2.3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控制器的设计和调整3.1PID控制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2控制器调整的经典方法4.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4.1样差环节系统分析4.2器件与设备系统分析4.3各级系统趋势与扩展5.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5.1状态空间方法5.2反馈线性化方法5.3非线性控制器设计方法6.高级控制方法与应用6.1模糊控制理论与应用6.2自适应控制理论与应用6.3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示意图和实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讲解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实验演示:开展自动控制相关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解答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的疑惑,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4.基于项目的学习:组织学生选择一个自动控制相关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并撰写报告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cf59118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4.png)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课程,是现代自动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学习自动控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技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研究自动控制领域的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3.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4.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常用控制器设计方法;5. 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方法。
三、课程内容。
1. 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概念。
(1)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组成;(2)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及特点;(3)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1)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3)自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
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
(1)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2)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3)自动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和Nyquist法分析。
4.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1)自动控制系统的根据性能指标的设计方法;(2)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设计方法;(3)自动控制系统的鲁棒性设计方法。
5. 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1)自动控制系统的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设计;(2)自动控制系统的PID控制器设计;(3)自动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器设计。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示,加深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3. 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4.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成绩占30%,主要包括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占40%,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全面掌握程度。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be4c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8.png)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理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熟悉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了解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熟悉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了解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基本要素,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控制方式和对系统的性能要求,了解一些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8d88cf8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9.png)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模型建立方法、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技术等内容,为将来从事相关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2. 学习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掌握各类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掌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与稳定性判据;4. 学习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设计等;5.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工程问题,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1. 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功能;1.3 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控制系统数学建模2.1 连续时间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2.2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2.3 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
3.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1 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据;3.2 时域分析方法;3.3 频域分析方法。
4.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4.1 比例控制(P控制);4.2 积分控制(I控制);4.3 微分控制(D控制);4.4 PID控制器设计。
5. 控制系统的应用5.1 控制系统在电气、机械、航空等领域的应用;5.2 控制系统在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授课、课件演示等方式,给予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2. 实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仿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控制系统设计、仿真实验等实践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五、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4. 实验报告:针对控制系统设计实验等实践环节的评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a00f05a227916888586d718.png)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及任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自动化、测控技术及仪器、电子信息工程及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平台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讲课、实验和习题课),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特点及专业术语,学习并掌握古典控制理论的基本分析、设计方法,为后续的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有思想、会学习、能创新的新一代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通过课堂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校正方案,并掌握对各种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同时结合本课程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2.教学内容的结构:1.基本知识模块(4学时)2.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块 (10学时)3.线性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模块(24学时,其中包含4学时的实验)4.线性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与设计模块(24学时,其中包含4学时的实验)5.非线性系统分析模块(10学时,其中包含2学时的实验)6.线性离散系统综述模块(8学时,其中包含2学时的实验)注:上述6个知识模块是按照自动化专业的计划(80学时,其中包含12学时的实验)设计的,其中1、2、3模块是必须按先后顺序选择的,后面几个模块则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时的需求,任意选用。
3.模块或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1)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的第1章)⑴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及其工作原理;⑵了解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环节;⑶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暂态和稳态性能指标——的基本定义;⑷学会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及本质特征。
2)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应教材的第2章)⑴简单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的列写及计算;⑵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方法;⑶方块图和信号流图的变换与化简;⑷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的推导和计算。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0ef71c6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2.png)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2.学时:48学时3.学分:3学分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常见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并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课程内容1.自动控制概述-自动控制的定义与发展-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与应用2.信号与系统-信号的分类与表示-基本信号的性质与处理方法-系统的数学描述-系统的时域与频域分析3.闭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的定义与特点-闭环系统的数学模型-闭环系统的性能指标与评价方法-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常见的闭环控制器设计方法4.开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的定义与特点-开环系统的数学模型-开环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常见的开环控制器设计方法5.联立方程与传递函数-多变量系统的联立方程-传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方法6.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响应的时间特性-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超调量与振荡周期-系统的阻尼比与自然频率7.根轨迹法与频率法-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频率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根轨迹法与频率法的综合应用8.PID控制器与系统校正-PID控制器的定义与结构-PID控制器的参数调节方法-系统的校正与补偿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例演示: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实验操作:安排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
五、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等。
2.作业与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并提交相应的报告。
3.期中考试:进行一次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掌握程度。
4.期末考试:进行一次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自动控制原理教程》(第五版),胡寿松,清华大学出版社2.《自动控制原理》(第八版),奚振中,高等教育出版社3.《自动控制原理与应用》(第九版),朱小丹,机械工业出版社七、备注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背景,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7c6e38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3.png)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它研究如何利用各种控制方法和技术,使系统能够自动调节和控制其输出。
本文将探讨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个全面且有效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与分析方法3. 熟悉不同类型的控制器及其应用4. 能够设计和优化自动控制系统5.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三、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 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的区别-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的优缺点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 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频域分析方法3. 控制器的类型与设计-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 其他常见控制器的特点与应用- 控制器参数的调节与优化4. 系统的稳定性与性能指标- 稳定性判据与稳定裕度- 响应速度、稳态误差和抗干扰性能的评估- 性能指标的优化方法5. 系统的校正与补偿- 系统误差的校正方法- 前馈补偿与预测控制-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6. 现代控制技术与应用- 状态反馈控制与输出反馈控制- 鲁棒控制与自适应控制- 智能控制与模糊控制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实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实践: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控控制系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在实验实践中的能力和理解程度。
3. 课程设计评估:对学生的课程设计项目进行评估,考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6f9fa4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1.png)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教务处
一、课程性质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培养学生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化技术中重要的方面,主要讲述现代自动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结构模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与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自动化控制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掌握自动控制的定义、组成、基本控制方式、特点及基本
要求。
(二)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概念和数学方法及定位。
(三)掌握控制系统时域分析法。
(四)掌握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劳斯稳定判据。
(五)掌握线性系统稳态误差计算。
(六)掌握线性系统频率响应、频率特性和矫正方法。
三、参考学时
168学时
四、课程内容
五、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师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力求对内容高度熟练,做到深
入浅出地讲解,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
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总结起来,在教学中使
用的讨论式教学、推演式教学、项目教学法、实验法、引导
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都收到了较
好的效果。
(二)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等手
段,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加速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
有使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使用仿真平台如MATLAB
软件的仿真实验,可以充分利用MATLAB软件的方便特性,很
直观的看到实验结果,验证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节省实验
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c952f0ce53a580217fcfe13.png)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理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熟悉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了解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熟悉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了解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基本要素,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控制方式和对系统的性能要求,了解一些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17《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17《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ad09124dd36a32d73758171.png)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编号:QD-0703-08 版本号A/O
适用专业: 高级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总课时:54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
主要教学内容以反馈控制理论为核心,研究控制系统建模方法、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及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调节过程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理论、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应用能力。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1)明确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以及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系统性能分析方法以及改善系统性能的途径;
(3)掌握直流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自动调节过程及分析方法;
(4)掌握直流调速系统工程设计方法以及系统的实例分析与调试;
(5)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及对连续系统的定性分析和初步设计方法,并具有运用反馈控制原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相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主要讲述古典控制理论。
在介绍时,研究对象以线性连续系统,研究方法以频率特性法为重点。
(2)统的数学模型主要是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3)为讲解方便,应对学生列出拉氏变换的基本关系式和拉氏变换表。
(4)为适应高职教学,在讲解时应尽量避免过多的数学推导,力求讲清基本概念,注意加强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时间:时间: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129981a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7.png)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程设计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知识进行系统设计和建模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 课程设计内容(1)理论学习:包括PID控制器的原理、校正与调节,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频域分析与设计,以及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等内容。
(2)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动控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控制系统等。
(3)仿真实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控制系统实际应用的认识。
4. 课程设计要求(1)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应在课程设计中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频域分析与设计等。
(2)熟练运用软件:学生应能够熟练运用MATLAB等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
(3)独立完成设计:学生应能够独立完成一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并能够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
5. 总结回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相关仿真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效地运用于相关领域,为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6.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撰写者,我深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8ad85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76.png)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学时:51学时四、学分:3学分五、适用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六、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七、教学目标:1.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2. 熟练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包括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
3. 熟练掌握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包括频率响应法、根轨迹法、Nyquist法等。
4. 熟练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PID控制器设计、根轨迹法设计、状态反馈法设计等。
5. 熟练掌握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方法,包括MATLAB/Simulink仿真、实验室设备操作等。
6.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 微分方程建模- 传递函数建模- 状态空间建模3.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方法- 频率响应法- 根轨迹法- Nyquist法4.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PID控制器设计- 根轨迹法设计- 状态反馈法设计5. 控制系统的仿真和实验方法- MATLAB/Simulink仿真- 实验室设备操作6.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九、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 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十、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20%):测试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50%):测试学生对本课程全部内容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60131003课程英文名称:Automatic Control Principle课程总学时:64 讲课:56 实验:8 上机:0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1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自动控制原理是高等工业学校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培养学生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主要讲授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中,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外,还通过实验学时,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原理、设计方法和系统稳定性的一般规律2.具有设计闭环控制系统的初步能力;3.了解典型控制系统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控制系统的一般知识,控制系统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特点、应用等。
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系统稳定的工作原理、简化的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时域分析、根轨迹分析、频域分析、系统校正、非线性分析等。
3.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实验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技术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CAI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3.计算机辅助学习:提醒学生使用matlab软件,要求学生使用VB编写程序来完成某些计算和绘制。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
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信号变换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系统校正、非线性计算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每个学生要完成大纲中规定的必修实验,通过实验环节,学生应掌握典型系统的频率特性测试、校正、稳定性研究等基本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操作的基本训练。
实验成绩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4.安排大作业,大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考试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其中包括跨章节知识点的灵活组合问题。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占1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实验成绩由实验老师参照相关规定按百分制给出,实验无成绩或实验不及格,取消期末考试资格,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
(七)参考书目《自动控制原理》任彦硕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自动控制原理》程鹏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编,科学出版社,2007二、中文摘要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
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具有设计控制系统、分析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系统基本概念、系统性能分析、系统设计等。
本课程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部分绪论总学时(单位:学时):2 讲课:2 实验:0 上机:0具体内容:明确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控制系统的概念、分类、例子第2部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第2.1部分结构图与微分方程(讲课1学时)对给定的系统,建立结构图,建立微分方程第2.2部分传递函数(讲课1学时)传递函数的概念(与函数比较),微分方程转换为传递函数第2.3部分结构图化简(讲课4学时)结构图的简化技巧:直接法,参考点法口诀:串乘并加,单环变框,各支同变,加分不换第2.4部分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讲课2学时)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的相互转换:结流:加分端点;流结:先加后分梅逊公式使用技巧:前:上下右左,环:每加一反第3部分时域分析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第3.1部分时域性能指标与典型信号(讲课1学时)第3.2部分 时域响应与零极点(讲课1学时) 时域响应的一般表达式,零点、极点的作用 无重根情况下归结为一阶或二阶运动模式 第3.3部分 二阶系统(讲课2学时)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二阶根的运动模式第3.4部分 劳斯判据(讲课2学时) 形象记忆:宝葫芦第3.5部分 稳态误差(讲课2学时) G=v sk G1 第4部分 根轨迹法总学时(单位:学时):8 讲课:8 实验:0 上机:0 第4.1部分 根轨迹原理(讲课1学时) 二阶系统的根的轨迹 根轨迹基本方程第4.2部分 根轨迹绘制方法(讲课3学时)根轨迹绘制,口诀对称连续N ,始终实轴渐,出入走势和,分合虚轴交 平分360,正馈偶00,互补连成圈,同K 截取性 第4.3部分 正反馈系统的根轨迹(讲课2学时) 根轨迹绘制,正负反馈根轨迹的互补图 第4.4部分 广义根轨迹(讲课2学时) 第5部分 频域法总学时(单位:学时):12 讲课:10 实验:2 上机:0 第5.1部分 频率特性(讲课2学时) 基本概念 图形表示第5.2部分 奈奎斯特曲线(讲课2学时)绘制方法,技巧k起v象限,负过正不过,同过异回头,奇换偶不换 第5.3部分 伯德图(讲课2学时)绘制方法,技巧负v斜率起,逢ω改斜率,寻找双标点,补画横轴线 第5.4部分 奈奎斯特判据(讲课2学时)奈奎斯特判据的原理,应用 绕-1顺生逆消,消净则稳第5.5部分 闭环频率特性与指标(讲课2学时) 稳定裕量,频域指标,与时域指标的转换三段式作用:低频定稳差,高频抗噪声,中频定动态 实验:频率特性测量(2学时) 第6部分 控制系统校正总学时(单位:学时):16 讲课:10 实验:6 上机:0 第6.1部分 校正概念和分类(讲课2学时)校正的概念,校正的伯德图介绍PID 校正、前馈校正、根轨迹校正等 第6.2部分 超前校正(讲课2学时)0:G 0,k *,γ* 1:φm =γ*-γ0+Δ2:a=mmsim sim φφ-+113:由|G 0(j ω*)|=1/a ½求ω*4:ωL =ω*/a ½,ωH =ω**a ½,Gc=(1+s/ωL )/(1+s/ωH ) 第6.3部分 迟后校正(讲课2学时)0:G 0,k *,γ*1:由180+φ0(ω*)=γ*+Δ得ω*2:a=|G 0(ω*)|3:ωH =0.1~0.3ω*,ωL =ωH *a ,Gc=(1+s/ωH )/(1+s/ωL ) 第6.4部分 综合校正(讲课2学时)0:G 0,k *,γ*,ω*1:a=)sin(1)sin(1**∆+-∆++γγ 2:过ω*画-1斜率线,ωL =ω*/a ½,ωH =ω**a ½3:尽量随G 0转折画左右过渡线,4:左必须到达G 0(记为ωL1),右到达(记为ωH1)或不到达G 0(无ωH1),得到G *图5:按图写G *,由G *扣除G 0各因子得到G C 第6.5部分 并联校正(讲课2学时)0:G 0=G1G2(G C 包围G2),k *,γ*,ω*1:a=)sin(1)sin(1**∆+-∆++γγ 2:过ω*画-1斜率线,ωL =ω*/a ½,ωH =ω**a ½3:画左右过渡线到G 0(左记为ωL1,右记为ωH1),转折尽量随G1不随G2,得到G *图4:G 0图-G *图,左右平改坡,得到G C 图,按图写G C 5:按图计算ωL1,ωH1,完成G C 实验2:连续系统串联校正(2学时)实验3: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综合实验(2学时) 第7部分 非线性系统总学时(单位:学时):10 讲课:10 实验:0 上机:0 第7.1部分 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及其等效(讲课2学时) 非线性系统的特殊性,含非线性的等效组合与化简 第7.2部分 描述函数法(讲课4学时)G(jω)=-1/N(a),求自激振荡,ωx ,A x ,自振稳定性画G(jω)和-1/N(a)的图,有交点就有自激振荡,计算ωx ,A x按奈稳判据判稳定区(逆-1/N画辅助箭头)和不稳定区(顺-1/N画辅助箭头), 辅助箭头来来为稳定自振,来去为半稳定自振,去去为不稳定自振第7.3部分相轨迹法(讲课4学时)相轨迹口诀,共3组一般:上右下左不相交,N上折点开关线,导数全零求奇点,奇点类型画邻域S1,2类型:双正一三负二四,正实发散负收敛,正负X型纯虚圆,正零正斜负零反x’’+ax’+bx+c=0:有b有c左右移,有a无b有横线,无a无b抛物线,系数全零全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