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2018年三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周长》教案
《认识周长》 (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周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计算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概念。
2.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周长的概念,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内涵,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长概念图,各种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剪刀,彩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周长概念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周长的特点,进而引出周长的定义。
3. 案例分析:展示各种图形,让学生动手测量并计算周长,总结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学具进行图形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长概念和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3.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周长实例,并尝试计算其周长。
2. 让学生回家后,用直尺和圆规绘制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并计算其周长。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但在课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同时,对于学具的准备和课堂组织,还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认识周长》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七单元《认识周长》教学目标1.认识周长的概念。
2.掌握用尺和卷尺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3.学会计算物体的周长。
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概念。
2.提供实物,使学生感性认识直线段与周长的关系。
3.教授用尺和卷尺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
4.让学生练习计算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的长度。
2.教授计算周长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认识周长的概念1.引导学生看图认识周长: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曲线形图形,如圆形或矩形,并围绕图形画上几条等长的线段。
2.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理解的周长概念,引导他们理解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的长度。
3.让学生回答这个概念和数学中其他概念的关系,如长度、面积等。
二、用尺和卷尺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1.准备物品:可以是纸片、笔筒等物品。
2.教师演示用尺或卷尺测量物品周长的方法,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3.练习测量多个物品的周长,注意记录测量结果。
三、计算物体的周长1.引导学生通过记录物品周长的测量结果,推导计算周长的公式。
2.让学生利用计算周长的公式计算测量过的物品周长。
3.练习计算不同形状物品的周长。
教学评价1.准确理解周长概念。
2.正确测量物品周长的方法。
3.能够计算物品周长。
4.活跃参与教学活动。
展示与讨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了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尺和卷尺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以及计算物体周长的公式。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周长对物品进行测量,例如:衣服尺码、腰围、手腕等,因此这些知识点教育对学生来说非常实用。
同时,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互动讨论问题,通过分享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教案:认识周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是指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周长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认识周长的概念,了解周长的意义。
2. 学习测量周长的方法,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
3. 掌握计算周长的公式,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测量周长的方法。
难点:计算周长的公式,将公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长模型、测量工具(如尺子、软尺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周长模型引入周长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周长。
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发现周长的存在。
二、探究1.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周长的认识。
2. 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周长,并记录数据。
3. 引导学生总结测量周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讲解1. 讲解周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周长的含义。
2. 讲解测量周长的方法,强调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 讲解计算周长的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公式的运用。
四、实践1. 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周长的实践活动,巩固测量方法。
2. 让学生运用计算公式计算周长,提高计算能力。
3.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1. 周长的概念2. 测量周长的方法3. 计算周长的公式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周长相关习题。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周长模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周长的概念。
在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掌握了测量周长的方法和计算公式。
在讲解环节,学生对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践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教案本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交流,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3.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认识,能比较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教学重点1、认识周长的意义;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本单元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认识周长(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张长方形纸片。
学具: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二、揭示教学目标认识周长;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周长的定义;
2.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周长的定义;
2.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难点
1.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教材;
2.学生准备:笔,本子。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教材引进新课,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
2. 认识周长(10分钟)
教师通过黑板上的图形,让学生发现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
3. 计算周长(20分钟)
教师通过黑板上的图形,演示如何计算图形的周长,例如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引导学生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4. 练习(15分钟)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5. 应用(15分钟)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例如计算教室的周长或者篮球场的周长等。
6. 总结(5分钟)
通过课堂互动和讨论,总结所学知识,让学生梳理归纳所学内容,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上的习题;
2.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几个图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形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了周长的定义,通过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计算和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突出了应用实际情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感到数学的实用性,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效率。
【新】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说课稿附板书含反思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二课《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引导学生认识了长 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前一课经历了许多测量实践活动了解周长的一 般意义,了解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的求法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利用新知解决问 题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红红的妈妈锈了两幅风景画,为了美观,想给它们装 上好看的花边,可是需要买多少呢?妈妈犯了难。同学们,你们能 想出办法帮助它计算一下吗?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例1。 师:小组合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指出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摆图形,互相指出周长。 师:学生讨论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生:9+6+9+6=30(厘米) 生:9+9+6+6=30(厘米) 生:9×2=18(厘米)6×2=12(厘米)18+12=30(厘米) 生:9+6=15(厘米)15×2=30(厘米) 生:(9+6)×2=15×2=30(厘米)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九、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从长 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 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 、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 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 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 合作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认识周长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认识周长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识别和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进行数学探究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常见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周长测量。
3.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周长概念的理解。
2. 常见图形周长的计算。
难点:1. 周长概念的内化与应用。
2. 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绳子、圆形物品(如硬币、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探究(30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周长。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周长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周长的定义,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如用绳子测量图形的周长)来加深理解。
第二阶段: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1. 教师讲解周长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黑板演示。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计算练习。
第三阶段:实践与应用(6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周长测量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进行解决。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解答疑问,进行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1. 周长的定义2. 周长的计算方法3. 常见图形的周长计算4. 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周长相关习题。
2. 观察家里的物品,尝试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常见图形的周长。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认识周长 ︳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 认识周长 |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识别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1. 周长的定义:介绍周长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 测量周长: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直尺或软尺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3. 周长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能够正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 难点: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深入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周长知识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软尺、模型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2. 学具:直尺、软尺、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或故事引入周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详细讲解周长的定义,通过模型图形展示如何测量周长。
3. 学生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巩固周长的测量方法。
4. 实例讲解: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确周长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板书设计1. 认识周长2. 内容:- 周长的定义- 周长的测量方法- 周长的应用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设计一些测量周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物品,测量其周长,并记录下来。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程度和测量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活动的安排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周长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周长西师大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达川区逸夫小学朱琪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操作中分析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认识周长的含义,量周长。
教学准备:PPT、学习单、图形学具(长方形,心形,叶子)。
教学环节一、情景引入感知周长:师:孩子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
他叫小胖,最近小胖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请看!“我叫小胖,爸爸觉得我该减肥了,给我制定了锻炼计划。
”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是什么计划?生:每天绕着操场跑一圈。
师:第一次小胖是这样跑的!达到爸爸的要求了吗?是跑了一圈吗?生:没有跑一圈,跑到里面去了!师:哦,看来小胖想偷懒。
好,请你到上面指一指,应该沿着操场哪里跑?生:边指边说:应该沿着这条边线跑。
师:那我们再看,小胖累得直喘气了,这次达到爸爸的要求了吗?是跑了一圈吗?生:不是,没跑完!师:你觉得他应该跑到哪里结束呢?请你指给我们看看!生:从起点跑回起点。
师:看来呀,要想督促小胖完成锻炼计划有点难喽,爸爸说要是今天达不到要求,就不能吃晚饭了。
小胖生气了,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到底怎样才是一圈嘛?但他没有气馁,决定再试一次。
(边播动画边问)第三次小胖是这样跑的,是沿着边线跑的吗?嗯,快给他加加油! 生:加油加油~~~~师:他这样跑是一圈吗?请大家为小胖的坚持不懈再鼓鼓掌吧!那谁来说说,什么是一圈?生:沿着边线回到了起点。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生:同意。
师:那把掌声送给他。
对,不仅沿着边线跑,还从起点开跑后,回到这个起点,就是围着操场跑了一圈,在数学上我们把一圈叫做一周。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周长第1课时认识周长教案西师大版
第七单元周长第1课时认识周长〖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教师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获取的信息。
师: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课件出示把花布摊开,放平的平面图,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边操作边口答。
教师用课件展现桌布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桌布周长)2.视觉感知树叶面的周长。
教师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获取的信息。
师: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生:在测量树叶面的周长。
师:你知道树叶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叶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叶面的周长),并指出树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教学“议一议”。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边操作边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
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另一个学生观察,看摸课本封面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
(两个同学轮流进行)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
教师指名口答时,用课件出示一个广告牌,同时闪现广告牌的边线,让学生再次从视觉上认识广告牌四周的长度是广告牌的周长。
教师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长方形的周长-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长方形及其性质。
2.掌握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长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2.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无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教室中的物品(如桌子、窗户、黑板等)向学生引入长方形,及如何确定一物品是否属于长方形。
引入后,教师向学生问道:“那么,你们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讲解环节1.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 Teacher Talk及展示等方式形成对长方形的认识。
2.向学生介绍长方形的概念和性质,并用数学符号表示。
长方形的定义是长方形是一种四边形,有两个相等的对边(长度)、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3.教师讲解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给学生讲解计算周长的方法:C=2(a+b)。
学生通过朗读公式、举例等方式掌握此公式。
练习环节1.给学生出示多张长方形图片,鼓励他们用计算公式C=2(a+b)计算每一长方形的周长。
2.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长方形,并让学生自行测量长和宽,并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总结回顾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所学知识点,学生表现优秀者可在黑板前讲解或者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再次强调计算周长的公式C=2(a+b)。
课后作业1.完成《西师大版》数学上册练习册第2页,4-8题。
2.根据老师所给图片,计算出每一长方形的周长。
思考题1.长方形是什么?有哪些性质?2.长方形的周长如何计算?可以用什么公式表示?参考资料1.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上册。
2.《小学数学教学大全》。
三年级上册《周长》教案优秀12篇
三年级上册《周长》教案优秀12篇认识周长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 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1. 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 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
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
(板书:认识周长)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1. 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 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1. 自主探究。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怎样测量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呢?请同学们看这三件物品。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认识周长》是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之一,学生在此单元中学习计算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掌握周长的定义,理解周长的大小与形状的关系。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周长概念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周长的概念和定义;2.掌握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周长相关问题;4.发现周长的其他应用场景。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1. 教学内容1.周长的概念和定义;2.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3.周长的应用:例如绕行跑道、环形马路等。
2. 课程安排本单元共分为三课时,教学安排如下: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第一课时认识周长的概念和定义了解周长的概念和定义第二课时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掌握周长计算方法第三课时周长的应用发现周长的其他应用场景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教师通过图示、板书等方式讲解周长的概念和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 活动探究教师设置绕行跑道、环形马路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周长计算方法,巩固掌握。
4. 小组合作教师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周长应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周长的概念和定义;2.圆形、矩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发现周长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及解决周长相关问题的能力培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老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注意力、听讲态度、课堂回答、作业本完成情况等方面。
2. 作业评估老师通过作业本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3. 考试成绩老师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教学最终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反思来进行总结。
针对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和疏漏进行总结并进行改进,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七 周长《认识周长》 一等奖创新教案_3
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七周长《认识周长》一等奖创新教案《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教学依据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77页的内容。
二、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本节课围绕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分析判断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活动中掌握测量方法。
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做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
(三)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西师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的教学。
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物去量一量它的周长,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周长。
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四)学情分析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
三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有待发展,平时我们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
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是教材第五册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课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和理解周长概念基础上教学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索,验证猜想,合作交流,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本学期认识了周长,能够先进行度量,再计算图形周长。
教学环境的分析:本班学生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平时学习中经常进行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应该能顺利完成。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3、在创设情景中,培养严谨求真、刻苦钻研的学科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言: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是最聪明也最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最近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我解决这个难题吗?师:老师非常喜欢“十字绣”,假期我绣了两幅作品,今天我把这两幅作品的图片带来了,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老师的作品,漂不漂亮呀?师:大家看这两幅作品的形状是你们熟悉的哪两个图形?师:我家里正好有一根2米长的木条,我想用这根木条给其中的一幅作品的四周镶个木框,要想知道这根2米长的木条适合给哪幅作品做框,实际上就是求什么?2、指周长师:你能指一指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吗?师:你能指一指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吗?3、揭题: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吗?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探究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90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具、学具准备学具:每个学生都准备长9 cm和6 cm的小棒各两根,两张长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出示以下两个图形。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3)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教学例1(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3)提出问题。
教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教师: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4)自主探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
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2)出示例2的图。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周长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周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够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周长的含义。
2. 认识不同图形的周长。
3. 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周长的含义,能够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2.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图形的周长,掌握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绳子等。
2. 学具:直尺、绳子、图形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周长,激发学生对周长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周长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周长的概念。
3. 活动一: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图形,用绳子测量其周长,并记录下来。
4. 活动二:每组派代表分享测量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测量方法。
5. 活动三: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六、板书设计1. 周长的含义2. 认识不同图形的周长3. 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4. 课后作业布置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周长的题目。
2. 观察身边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其周长。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周长的兴趣。
2. 讲解周长的含义时,举例要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
3. 在测量活动中,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周长第1课时认识周长【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教师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获取的信息。
师: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吗?(课件出示把花布摊开,放平的平面图,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边操作边口答。
教师用课件展现桌布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桌布周长)2.视觉感知树叶面的周长。
教师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学生小组讨论说出获取的信息。
师: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生:在测量树叶面的周长。
师:你知道树叶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学生操作、口答后,教师用课件闪现树叶面的边线(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树叶面的周长),并指出树叶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面的周长。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教学“议一议”。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学生边操作边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
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另一个学生观察,看摸课本封面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
(两个同学轮流进行)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
教师指名口答时,用课件出示一个广告牌,同时闪现广告牌的边线,让学生再次从视觉上认识广告牌四周的长度是广告牌的周长。
教师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
(教师可以先进行适当的启发,如课桌边线的长是课桌面的周长,铅笔盒面四周的长是铅笔盒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动手测量,认识周长教学例2。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先让学生指一指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再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圆片、杯子的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测量方法。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方法。
(1)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可用尺子分别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2)测量圆片和杯子上底面的周长有两种,一是软尺量,二是用线围,再用尺子量线。
3.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圆片、长方形纸片、卷尺、尺子等),测量出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量的)学生操作练习。
4.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学生回答: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教师强调“一周”的含义,并配合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一周”的内涵。
四、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做教材78页“试一试”的题目。
1.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用绳子在钉子板上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的周长摸一摸。
2.汇报交流:你围了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四、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认识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并与同伴交流。
【板书笔记】【教学反思】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周长,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讨论怎样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以促进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并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是“画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探索学习的乐趣,加深了他们对周长含义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集体交流时,不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是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时,不能够抓住机会及时地引导学生,这是今后要自身加强的地方。
在理解周长的意义时,出现了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针对不规则图形,要引导学生理解“画曲为直”的教学思想。
第七单元周长第2课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内容】教材第79~82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由来。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教师用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图形让学生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生: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等。
教师让学生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cm和6cm的各两根),用四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学生动手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师: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3)提出问题。
师: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让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展示算法的多样化。
教师指名汇报算法。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①9+9+6+6=30(cm)②9×2=18(cm)6×2=12(cm)18+12=30(cm)③9+6=15(cm)15×2=30(cm)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列式依据。
师:第③种算法,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呢?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认识到第③种算法也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式子表示:(9+6)×2=15×2=30(cm)。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
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教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指名回答。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2.教学例2。
师:我们了解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同时出示例2的图)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1.教学例3。
教师多媒体出示:一根铁丝刚好围成一个长8cm,宽6cm的长方形。
如果用这根铁丝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教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回答。
教师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
(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铁丝的长度,铁丝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6+8)×2=28(cm)28÷4=7(cm)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实际问题的时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解决方法。
2.教学例4。
教师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
让学生求至少需要多少米篱笆。
学生小组内交流围法。
教师提示:这个长方形养鸡场两面靠墙。
学生全班交流。
因为养鸡场两面靠墙,所以只需要用篱笆围起一长一宽。
列式为:10+5=15(m)。
四、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1.第1题:(1)打开教材第81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2.第2题:(1)让学生自己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独立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
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第3题:(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长8cm,宽4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学生计算所拼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拼法和算法。
①拼成长方形:(8+8)×2+4×2=40(cm)(8×2+4)×2=40(cm)8+8+8+8+4+4=40(cm)……②拼成正方形:4+4+4+4+8+8=32(cm)(4×2+8)×2=32(cm)8×4=32(cm)……师:拼法不同,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
五、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把自己的收获与同伴交流。
【板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