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公共政策评估与监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公共政策评估与监控

第一节公共政策评估概述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有关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大致有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主要是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对公共政策全过程的评估,既包括对政策方案的评估,也包括对政策执行以及政策效果的评估。

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政策评估是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

第四种观点认为,政策评估就是发现误差,修正误差。

所谓政策评估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政策效果,一般地可以看成是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第一种片面理解是将政策效果同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等同起来,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就是对某项公共政策在完成其预定目标方面所产生效果的一种客观的、系统的检测。

第二种片面理解是将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混为一谈,将公共政策评价仅仅视为对政府行为的一种检测,忽略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展开来讲,公共政策评估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

1 .直接效果

2 .附带效果

3 .潜在效果

4 .象征性效果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功能和目的

1 .公共政策评估的功能

(1 )提供政策效绩的信息,提升政策质量

(2 )检查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3 )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4 )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2 .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

公共政策评估的积极目的有:

(1 )比较各备选方案,为确定备选方案优先顺序提供依据。

(2 )依据评估结果,提供改善政策执行程序和技术的参考。

(3 )通过政策评估,明确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提供继续执行或者停止执行政策的参考。(4 )作为重新分配政策资源的根据。

公共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有:

(1)拖延决策时间。

(2)规避责任。

(3)炫耀工作绩效,为本级政府或相关政府机构歌功颂德。

(4)夸大工作难度,要求增加政策活动经费,增加工作机构和人员。

(5)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1 .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正式评估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

正式评估具有评估过程标准化、评估方案科学化、评估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其缺点是,对开展评估的相关条件要求苛刻,不仅要有足够的评估经费和掌握系统的相关信息,而且对评估者自身的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

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估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则得出的结论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2.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内部评估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来言,内部评估具有如下优缺点。

优点在于,评估的主体对政策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估活动的展开;同时,评估者可以根据评估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估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缺点在于难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1)出于对自己声誉和前途的考虑,评估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夸大成绩,掩饰失误,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2)评估结论往往代表着某一具体机构的局部利益,这使得公共政策评估容易走向片面性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3)公共政策评估要求评估者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术方法,而从实践上看,那些操作人员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训练。

外部评估是由政策机构外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它可以分为受委托进行的评估和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估两种类型。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2.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受委托进行的评估,是指政策机构委托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的咨询公司、高等院样的专家学者等进行政策评估。

这类评估的优势在于:(1)评估主体是专业的评估人员,具有政策评估的丰富经验;(2)评估主体置身于政策机构之外,与政策机构之间是一种契约合作关系,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有着明确的责任,能比较公正地进行评估。不过,由于接受委托的评估在经费和评估活动等方面受委托人的限定,评估主体有可能为迎合委托人的意愿而得出倾向于受委托人利益的评估结论。

不受委托的评估,是指外部评估者出于自身的工作职责、社会责任感、研究目的、兴趣或相关利益而自行组织开展的政策评估活动。

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相比,所涉及的范围较广,能够表达和代表社会各阶层对于公共政策的基本看法,结论也比较客观公正。但是,外部评估者在获取信息方面比较困难,评估结论也是不易受到重视和得到采用。

3 .事前评估、执行评估与事后评估

事前评估,是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事前评估的内容大致包

含以下三方面:(1 )对公共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2 )对公共政策可行性的评估。(3 )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估。

执行评估,是对执行过程中的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

执行评估的价值在于,评估所获取的信息都是即进的、具体的,评估的结论可以用来对正在执行的公共政策进行调整和修正执行评估有利于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也有助于公共政策效果评估。但是,由于执行评估只是对进行中的一定过程所作的评定,过程并未结束,所以会带有过渡的、暂时的性质。

事后评估,是公共政策执行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又称为效果评估,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估。它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之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估方式。

四、政策评估的内容

1 .政策成本评估

2 .政策效益评估

3 .政策过程评估

4 .政策影响评估

5 .政策价值评估

五、公共政策评估主体

1 .选定政策评估主体的原则

(1 )利益相关原则 (2 )多元化原则

(3 )独立性原则

(4 )专业化原则

(5 )公开公平原则

(6 )代表性原则 2.政策评估主体:多元性

六、政策评估的误区

1 .主观误区

主观误区主要指这样一种情形:政策评估者出于各种可能的不良动机,有意识地夸大或缩小、掩盖或曲解评估中的某些事实,或者混淆评估中的某些是非和原则,以求实现某种特殊的目的。 主观误区的政策评估主要有如下一些表现形式:

(1 )以表象取代事实

(2 )以形式取代研究

(3 )以政治取代科学

(4 )以研究取代服务

(5 )以社会目的取代政策目的

(6 )以获取资源取代政策目的

2 .客观误区

客观误区是指政策评估主体的主观动机虽然是正当的,评估方法也是合理的,但由于客观评估条件的限制,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并不一定反映客观的真实,或者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的真实,或者不能全部反映客观的真实,以至于评估的结果不一定可靠,不一定可信。

政策评估的客观误区如下:

360度政策评估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