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分四类四级

合集下载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共分四类四级。

一、一般突发事件(蓝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与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不含3人,下同)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下生命、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灾害及一般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道路交通事故5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10人以下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指出现乙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及其她易扩散、流行的传染病疫情,5人以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其它一般性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指造成3人以下人员伤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与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二、较大突发事件(黄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与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造成3人以上(含3人,下同)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害,以及

发生M≥5、0级地震灾害、森林火灾与重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受伤,或危及5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重大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达6小时以上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

1.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⑴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

灾害和森林火灾等。

⑵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

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时间等。

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严重损

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危害,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

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2.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3.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4.按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响应。

⑴Ⅰ级响应: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危机30人以上生命安

全,或者100人以上急性中毒(重伤),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特别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

超出省人民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跨省级行政区域、跨国界的安全生产事故。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共分四类四级。

一、一般突发事件(蓝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不含3人,下同)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下生命、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灾害及一般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道路交通事故5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10人以下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指出现乙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传染病疫情,5人以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其它一般性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指造成3人以下人员伤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二、较大突发事件(黄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

风、山体滑坡等造成3人以上(含3人,下同)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害,以及发生M≥5.0级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10人以上受伤,或危及5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重大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达6小时以上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标准

突发事件分级标准

影响类型

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危害程度

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原则上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

1、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仅对某辖区较小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但只需要事发地街道办调度辖区有关部门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2、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复杂,仅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但只需要事发地区政府调度辖区有关部门,必要时由市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业务指导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重大突发事件公共事件是指事态复杂,对辖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生态环境破坏后果,需要市专业应急机构或事件主管单位调度有关部门、区政府相关单位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非常复杂,对深圳市的社会稳定、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统一协调,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突发公共事件分四类四级

突发公共事件分四类四级

突发公共事件分四类四级

【作者:发布时间:2013-01-09 来源:】

总体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自然灾害常识

自然灾害常识地震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而引发的。还有一种是由火山喷发引

起的。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大陨石冲击地面等。地震发源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

投影,叫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称浅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海啸海啸是一种

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它是由于海底地震造成的海地区水面突发巨大的涨落现象。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海

突发事件对应法等级

突发事件对应法等级

突发事件对应法等级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具有较大危害、较高风险和复杂性的事故、灾害或公共卫生事件。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

应对法》,突发事件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

一般。这四个等级针对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应对措施的紧急程度进

行了分类,以便政府能够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发生特别重大的重大危害、重大风险和复

杂性突发事件,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

有重大影响,需要迅速启动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进行协调和处置。

这类事件通常具有国家范围的影响,可能导致较大范围的死伤和破坏,需要全国范围的资源和力量来投入救援和恢复工作。例如,大型地震、严重洪涝灾害、重大化工事故等都属于特别重大突发事件。

重大突发事件是指发生重大的重大危害、重大风险和复杂性突发

事件,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需要启动省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进行协调和处置。这类事件的影

响范围通常在省级范围内,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产

生较大的威胁。例如,大型森林火灾、较大规模道路交通事故、较大

范围的环境污染等都属于重大突发事件。

较大突发事件是指发生较大的重大危害、重大风险和复杂性突发

事件,对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影响,需要启动市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进行协调和处置。这类事件的影

响范围通常在市级或其周边地区,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一定

程度的影响。例如,市区内的地铁爆炸、大型商场火灾、大型交通拥

堵等都属于较大突发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类和相关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类和相关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分类和相关

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

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选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节选自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

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节选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四、第二章组织管理(节选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专业分工,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为: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灾,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

2、安全事故。主要包括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造成的停水、停电、停气事件,医疗废物、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信息系统故障造成的网络瘫痪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院内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治安事件,医闹及医疗投诉(纠纷)群体性事件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划分明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划分明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级划分明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红色预警)

(1)肺鼠疫、肺炭疽病例在全xx发生,疫情有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疫情有扩散趋势。

(3)xx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xx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橙色预警)

(1)在全xx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

(2)腺鼠疫发生流行, 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

(3)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霍乱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

(5)乙、丙类传染病疫情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扩散到xx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人员死亡。

(10)1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或死亡5人以上。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类别及分级

突发事件共分四类四级。

一、一般突发事件(蓝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3人(不含3人,下同)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下生命、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灾害及一般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道路交通事故5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10人以下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事故,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事故。

(三)公共卫生类。指出现乙类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病人数明显增加及其他易扩散、流行的传染病疫情,5人以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住院救治的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事件,其它一般性动物疫情。

(四)社会安全类。指造成3人以下人员伤亡的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和金融、旅游、校园等安全事件,以及30人以下的群体性事件。

二、较大突发事件(黄色)

(一)自然灾害类。指因暴雨、冰雹、大雪、寒潮、大风和风暴潮、台风、山体滑坡等造成3人以上(含3人,下同)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5人以上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灾害,以及发

生M为.0级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

(二)事故灾难类。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10人

以上受伤,或危及5人以上10人以下生命安全,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场所重大安全事故,城市公用设施中断工作达6小时以上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四大类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灾害、( )、( )事件和社会安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我国四大类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灾害、( )、( )事件和社会安

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哪四类?

答::(1)自然灾害。由自然因素直接所致,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由人们无视规则的行为所致,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所致,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由一定的社会问题诱发,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故、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四大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大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大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突发事件分类及响应级别
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将突发事件分为四大类,并明确相应的响应级别。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洪水、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火灾、爆炸、交通事故、化学泄漏等事故灾难。
1.特殊应用场合:重大活动保障
-增加条款:
a.活动专项应急预案:针对具体活动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活动流程、人员配置、紧急疏散等。
b.安全检查:在活动前期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确保活动场地、设施无安全隐患。
c.通信保障:确保活动期间通信畅通,设立紧急联络人,负责协调各方面工作。
详细说明:重大活动如体育赛事、演唱会等,人员密集、流动性强,需针对这些特点制定相应应急预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暴力犯罪、网络攻击等社会安全事件。
二、应急预案及措施
1.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1)预警预报:密切关注气象、地震等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人员疏散:根据预警信息,组织可能受影响的群众有序撤离,确保生命安全。
实际问题及注意事项:
1.问题:应急预案更新不及时。
解决办法: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事件分四类四级

总体预案所称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成4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自然灾害常识

自然灾害常识地震地震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而引发的。还有一种是由火山喷发引

起的。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大陨石冲击地面等。地震发源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

投影,叫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称浅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海啸海啸是一种

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它是由于海底地震造成的海地区水面突发巨大的涨落现象。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海啸为长波,波长可达数百公里。海水运动具有很大能量,传播速度可达500km/h,因能量集中,波高可达10~20m以上,可造成巨大灾害。据海啸资料记载,世界70%左右的海啸发生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台风台风实际上是强烈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热带气旋中的气流绕中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相反。在热带海洋上发生的热带气旋,其强度差异很大。当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小于8级时称为热带低压,8级和9级风力的称为热带风暴,10级和11级风力的为强热带风暴,只有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2级的热带气旋才称为台风。沙尘暴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洪涝在我国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区,而中下游地区因其水源丰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经济发达地区。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以及水库工程建设是避免洪涝灾害的有效措施;长期持久地推行水土保持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发生洪涝的机会;切实做好洪水、天气的科学预报与滞洪区的合理规划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建立防汛抢险的应急体系,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最后措施。

自然灾害安全常识1,雷雨大风天气不得在大树、屋檐、岩石、下避雨,以防雷击、泥石流、大树和房屋倒塌。2,尽块通过危

险地段,且尽量远离有滑坡危险的那一边。3,遇有电线脱落不能强行通过,大地和水都能导电,必须绕行。更不能去捡电线。4,酷暑

天必须控制行进速度,行路不能过快。但也不能在路上玩。5,未经休息不能喝水、洗身,防止发痧、中暑不在河边、堰边、塘边井边玩耍,不下河、不在河边、堰边、塘边井边玩耍,不下河、井边玩耍塘、堰洗澡,不看或从事电、钓鱼、捡贝壳、堰洗澡,不看或

从事电、钓鱼、捡贝壳、摸鱼等危险活动。摸鱼等危险活动。关于这一点,教训深刻。有好多人在河里丢了性命。有违犯纪律下河的,有乘船不慎落水的,有过桥不小心的。1,不在河边、堰边、塘边、井边玩耍。2,不下河、塘、堰洗澡。3,不看电、钓鱼、捡贝壳、摸鱼等危险活动或从事电、钓鱼、捡贝壳、摸鱼等危险活动。4, 要坚定立场,不能别人一提议就忘乎所以就跟去了,忘记了危险,忘记了纪律,要随时有一颗自律的心,随时能控制住自己。5,下大雨、涨水、水漫过路、桥时不能强行通过危险的路段、小桥、平桥,必须绕行。防雷雷电是发生在大气层中的一种声、光、电的气象现象,主要反映在雷雨云内部及雷雨云之间,或者在雷雨云与大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据有关部门估计,全世界平均每分钟发生雷暴2000 次,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 1 万人,所导致的火灾、爆炸等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危害很大。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10 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也是目前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电子信息系统在居民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中国有21 个省、区、市雷暴日在50 天以上,最多的可达134 天。我国雷暴活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6 月至8 月。每年有三四千人因雷击伤亡,造成财产损失达到50 亿至100 亿元。雷电通常会击中户外最高的物体尖顶,所以孤立的高大树木或建筑物往往最易遭雷击,人们在雷电大作时,在户外应遵守以下规则,以确保安全。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 3 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不宜进行户外球类运动,雷暴天气进行高尔夫球、足球等运动是非常危险的;不宜在水面和水边停留;不宜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玩耍。9、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10、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有雷击发生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自我保护:1、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雷电反击和跨步电压伤人。2、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3、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金属晒衣绳边也很危险。4、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行走,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行走;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5、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自身位势、缩小暴露面。6、如果雷雨天气你呆在室内,并不表示万事大吉,你必须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把电视机室外天线在雷雨天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尽量停止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和手机;不要靠近室内金属设备(如暖气片、自来水管、下水管);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一)防雷的十条基本原则1、室内比室外安全;2、低处比高处安全,坐下、蹲下比站立和行走安全;3、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比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安全;4、不要在大树下避雷,宁可在大树旁的小树下避雷,并且要离开树干至少 3 米,双脚并拢,坐在地上,不要靠在树干上;5、不要触摸或靠在高墙、高烟囱和孤立的高大树木下避雷;6、不要在田地间的窝篷里或位于地形高处的简易农舍里避雷;7、在雷雨时,不能在空旷的田埂上跑步,更不能肩杠长形工具跑步;8、在野外,雷暴时不要接触和接近各种电线类金属;9、雷暴时,停止一切室外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宽大球场上的运动;10、雷暴时,停止一切装填炸药和放炮的作业。(二)雷电的自我防范打雷时,首先关好门窗,避免雷电进屋;尽量不用电器,最好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特别是不要打手机。路上行人在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如果在室外,应立即寻找蔽护所。如装有避雷针的、钢架的或钢盘混凝土建筑物;如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时,应尽量降低重心(如下蹲并埋头)和减少人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双脚并拢),千万不要躺在地上、壕沟或土坑里,如披上雨衣,防雷效果更好。如果在野外,千万不要靠近空旷地带或山顶上的孤树,这里最易受到雷击;不要待在开阔的水域和小船上;不要待在高树林子的边缘,电线、旗杆的周围和干草堆、帐篷等无避雷设备的高大物体附近和铁轨、长金属栏杆和其他庞大的金属物体近旁;另外,在野外的人群之间应拉开几米的距离,不要挤在一起。注意当您头发竖起或皮肤发生颤动时,可能要发生雷击了,要立即倒在地上。受到雷击的人可能被烧伤或严重休克,但身上并不带电,可以安全地加以处理。如有强雷鸣闪电时您正巧在家里,将门窗关闭,建议无特殊需要,不要冒险外出。(三)谨记十大不宜三无须谈雷色变

广州市防雷办从近10 年来收集的大量雷击伤亡个例中归纳出了预防雷击的人身安全基本原则和科学抢救方法。不能停留在建筑物的楼(屋)面上。站在楼顶极易招惹雷击。注意关闭门窗。专家认为,关闭门窗,阻隔空气运动途径,能阻止球雷入室。不宜使用花洒冲凉。万一建筑物发生雷击现象时,巨大的雷电流有可能沿着水流导致淋浴者遭雷击伤亡。不要触摸水管、管道煤气管等金属管道,这些金属导体若接地不良,雷电流有可能以这些导体通过空气向人体放电。不宜靠近建筑物的外墙以及电气设备。打雷时,应停留在离电力线以及跟它们相连接的电气设备 1 米远的地方。不宜进入棚屋、岗亭等低矮建(构)筑物。由于这些低矮的建筑物没有防雷设施且大都处在旷野中,遭受雷击的概率特别高。当暴风雨即将来临,而又处在开阔地带、山坡、河边时,可选择一些高大物体或架空电力线保护的区域,但所处的位置应距电线杆或高大物体2 米以上。不宜躲在大树底下。如果万不得已需要在大树底下停留,则必须与树身和枝桠保持 2 米以上的距离,并且尽可能下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