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星期二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bc9c6da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7.png)
动物行为学第一章、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一、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主要是研究各种行为、行为机制及动物行为的生态意义和进化意义。
[龙虱图片:简单介绍龙虱水生生活习性,气管呼吸方式及其鞘翅下具有物理性鳃功能的气泡结构,肉食性,捕食鱼类,可陆地爬行,空中飞翔等水陆空三栖的进化特征和行为。
]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内容: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学习行为、通讯行为、时空行为等[动画1-1-2蝴蝶羽化变态行为]。
研究表明:1,动物的行为差异是由基因差异引起的,自然选择总是有利于那些能够最有效地把自身的基因传递到未来世代的个体。
2,基因传递通常是通过个体直接参与生殖的方式,但也可以间接借助于体内含有共同基因的其他个体(亲属)的生殖,因此,动物对自己的亲属普遍表现出利他行为。
因为利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传递利他者自身的基因有利,但在基因利益上绝不会利他现象。
3,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就可称为ESS。
在环境的每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暂时的不稳定阶段,但是一种ESS一旦确立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 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如:大熊猫原本是肉食动物,第四季冰川活动,将它们赶入竹林,确立了食竹子的ESS,之后通过自然选择确立了只食竹子的采食行为。
4,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事物的数量和分布、捕食者的压力和配偶竞争等。
[取食行为]1,老虎的取食行为[图片]:野生老虎主要生活在森林中,因为其食性和采食量巨大,所以其领域面积广阔。
主要以野猪、鹿、狍子等动物为食,因此民间又有称老虎为“猪倌”的说法。
在远离人烟的原始森林,一般有野猪群出没的地方,多伴有老虎生存。
老虎与野猪群共存的现象,对于野猪群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老虎主要不是那些老弱病残的野猪。
2,非洲狮子的捕食行为[图片]:非洲狮子集群生活,主要捕食非洲草原大型草食动物。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4f4764f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9.png)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1. 动物们怎么交流呢?你看蜜蜂通过舞蹈来告诉同伴蜜源的位置,那简直太神奇啦!这就是动物行为学要研究的呀!
2. 动物的繁殖行为是不是很有趣呢?像鸟儿为了吸引异性会精心搭建漂亮的巢穴,它们可真会“耍心思”呀!这可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哟。
3. 动物的社会行为不就跟我们人类似的吗?蚂蚁们分工合作,多有秩序呀,动物行为学就得好好琢磨琢磨它们怎么做到的。
4. 动物的防御行为难道不厉害吗?变色龙会变色来隐藏自己,这招也太绝了吧!这就是值得研究的奇妙之处呀。
5. 动物的觅食行为,哎呀呀,那狼为了捕到猎物会团队协作,是不是很机智?这当然得是动物行为学要探讨的啦。
6. 动物的栖息行为有好多讲究呢!蝙蝠喜欢倒挂着休息,多特别呀!对这些的研究就是动物行为学的一部分呀!
我觉得动物行为学真的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奥秘,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研究,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神奇的生物,也能让我们更加惊叹大自然的伟大和奇妙!。
动物行为学教案
![动物行为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cdff0eb90d6c85ed3ac619.png)
动物行为学教案教师姓名何学文职称讲师二级学院生科院授课对象各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每周二、四晚课程简介动物行为学是全校性通识教育选修课,通过观看精选的系列动物行为视频,结合课堂讲解,使学生掌握动物的基本行为类型:觅食、防御、生殖、时空、通信和学习行为,感受动物和动物行为的多样性,理解动物各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了解动物行为的遗传与进化、生理与发育,重点通过类比各种动物行为和相应的人类行为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站在行为学的角度,换位思考,理性认知自我和人类社会,并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劳动观、战争观、爱情观和婚姻观,同时倡导学生向动物学习,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劳动、感恩父母、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动物与环境的观念。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锥虫;樽海绵;腔肠动物:海蜇、海葵、鹿角珊瑚;扁形动物:涡虫、猪带绦虫;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沙蚕、蚯蚓、水蛭;软体动物:乌贼、章鱼、蜗牛、扇贝;节肢动物:螯虾、蟹、蜘蛛、蜈蚣、鲎、蝴蝶、蜻蜓、叶甲、螳螂;棘皮动物:海星;脊索动物:头索类----文昌鱼;尾索类----海鞘;圆口类----七鳃鳗;鱼类----鲨鱼、鳐、海马、黄蟮、比目鱼、河豚;两栖类----蛙、蟾蜍、大鲵;爬行类----壁虎、蜥蜴、龟、蛇、鳄鱼;鸟类----信天翁、蜂鸟、鸵鸟、企鹅;哺乳类----大象、虎、鸭嘴兽、穿山甲、蝙蝠、犀牛、北极熊、藏羚羊、金丝猴、黑猩猩。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结束语:本门课程,到此全部的教学内容就已经学习完了,在这里,我要对全体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既要感谢那些出勤率高、认真听课的同学,因为他们,让我能一直保持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也要感谢那些逃过课或来了也不听讲的同学,因为他们也让我意识到,我的课堂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吸引力。
动物行为学研究及其应用
![动物行为学研究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601c0dc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2.png)
动物行为学研究及其应用作为生物学一个重要的子领域,动物行为学研究了动物在其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活动。
动物行为学是以观察,实验和模型技术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已成为了生态学,神经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的一片重要领域。
动物行为学的应用范围也扩大了,包括对行为模式的认识和应用,帮助实现自然环境保护,开发智能博物馆,甚至是改善人类的精神健康等。
动物行为学的目标在于构建和理解动物行为,并且将这种行为与物理和化学因素联系起来。
最近,随着观察和研究技术的不断改进,动物行为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类别动物行为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来研究。
其中行为生态学主要关注的是各种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生态学主要关注的是动物与同类和非同类动物的相互作用,社会行为和其对环境的影响。
传统上,动物行为学学者也关注各种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学习和记忆。
而最近几年,神经科学和行为生物学学者加入到了这个领域,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向-神经行为学。
神经行为学关注的是大脑,神经元和神经递质对行为和肢体活动的影响,例如空间导航,捕食,互动和繁殖等不同环境下的行为。
动物行为(或行为生态)的研究动物行为学是由习惯了社会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而延伸出来的。
自默兹所著的《激励动物行为》问世之后,一直以来,行为生态学的研究者们都试图在具体的实验室环境中继续做深入的研究以及推广其应用。
某些物种的行为就像那些种子、树、草和花对于生物地理项目中的位置一样受地理学的影响。
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简单但是相当重要的例子便是行为生态学家对于某些物种的习性研究方案。
比如将习惯于夜间活动的物种通过种植辐射性糖枫树的籽粒来引导其习惯昼伏夜出,推出了一个非常长周期的运作计划。
激励控制了某些行为的概率,而环境选择性则可编辑若干种激励。
鸟类建巢和求偶行为是行为生态学又一经典课题。
研究者们发现鸟类从洞穴或树洞,蜜蜂和黄蜂从蜂巢里飞出期间他们都凭借对地标的认识来找到其巢穴。
同样地,用转移巢穴位置的方法也可改变他们的求偶行为。
动物的行为学
![动物的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e9f20dc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2.png)
动物的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涵盖了动物在生存、繁殖、社交以及适应环境等方面的行为表现。
通过观察、研究和解释动物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揭示动物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固有行为和学习行为。
1. 固有行为固有行为是与生俱来的行为,它们不需要学习或经验的积累。
这些行为是基于动物的遗传信息,使动物能够适应和生存于特定环境中。
例如,鸟类的迁徙、螃蟹的挖洞、猫类的猎食行为等都属于固有行为。
2. 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通过经验和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
动物通过观察、试错和记忆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习行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习得行为、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
二、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存行为生存行为是指动物为了保护生命和适应环境而展示的行为。
例如,避开敌害、寻找食物和建立巢穴等都是为了确保动物的生存。
2. 繁殖行为繁殖行为是为了确保物种延续而进行的行为。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包括求偶、交配、孵化和哺乳等。
3. 社交行为社交行为是动物在群体中交流和互动的行为。
通过社交行为,动物可以建立社会地位、维系群体关系和传递信息。
例如,蜜蜂的舞蹈语言、猴子的社交排名和狗的嗅觉交流等都是社交行为的表现。
4. 适应行为适应行为是动物对环境变化做出的相应行为。
动物通过对环境的观察和学习,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例如,动物在极寒地区的毛发变厚,以增加保暖性,这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三、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动物行为的研究需要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对动物行为的全面理解。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动物的行为,记录行为表现和模式,以推断动物的行为习性和特点。
观察法可以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并得到客观可靠的数据。
2. 实验法实验法通过人为控制和操纵环境因素,以观察动物对于特定刺激和情境的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精确地控制变量,并研究动物对刺激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动物行为学专题教育课件
![动物行为学专题教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e32e14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1.png)
动机旳测定:(以大白鼠取食动机为例) (1)测取食量 (2)测动物对苦味食物旳人手程度 (3)测动物奔向食物旳拉力和速度 (4)测动物为了得到食物所能忍受旳最
动物行为学:
用自然科学旳措施来研究动物行为旳生物学。
发展过程:
1923年詹宁思就对原生动物进行了详细旳研 究,写成了《行为》一书。随即一段时间进 展缓慢。近年来动物学家越来越清楚旳认识 到,仅懂得外部环境旳化学和物理原因远远 不能了解动物,必须认识动物旳行为,才干 揭示许多规律。
国际行为学大会已经召开过近30届,国际专门 研究动物行为旳杂志也有20多种。世界上 有关动物行为旳专著和巨著也有十几本之多。 中国旳杂志在对动物行为旳研究上滞后。
三、比较心理学派 和行为学派
比较心理学派
行为学派
B.F.SKINNE R
美洲
TINBERGEN 欧洲、澳洲
室内试验
研究少数动物 (鸽、鼠)
研究学习行为
野外
研究多种动 物旳多种行 为
注重进化
四、行为旳进化和行为功能
1、根据现存近缘物种行为旳比较研究 重建行为旳进化过程。
2、近期行为学研究热点:行为功能 (即行为旳适应意义),研究主要目旳 是要了解行为对于物种存活与生殖旳适 应意义。
大电击量 (5)测动物压杆速率等
8、刺激过滤
动物面对无限量旳环境信息,有选择地 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动物有两种器官 系统具有刺激过滤旳功能,这就是感觉 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这两种器官系统 选择信息旳过程分别称为外周过滤和中 枢过滤。
动物行为学教案(最新)
![动物行为学教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9f9d88d104a1b0717fd5dda4.png)
动物行为学
教
案
生珍爱生命、热爱劳动、感恩父母、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动物与环境的观念。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
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锥虫;樽海绵;腔肠动物:海蜇、海葵、鹿角珊瑚;扁形动物:涡虫、猪带绦虫;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沙蚕、蚯蚓、水蛭;软体动物:乌贼、章鱼、蜗牛、扇贝;节肢动物:螯虾、蟹、蜘蛛、蜈蚣、鲎、蝴蝶、蜻蜓、叶甲、螳螂;棘皮动物:海星;脊索动物:头索类----文昌鱼;尾索类----
海鞘;圆口类----七鳃鳗;鱼类----鲨鱼、鳐、海马、黄蟮、比目鱼、河豚;两栖类----蛙、蟾蜍、大鲵;爬行类----壁虎、蜥蜴、龟、蛇、鳄鱼;鸟类----信天翁、蜂鸟、鸵鸟、企鹅;哺乳类----大象、虎、鸭嘴兽、穿山甲、蝙蝠、犀牛、北极熊、藏羚羊、金丝猴、黑猩猩。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
动物行为学课程教案
结束语:
本门课程,到此全部的教学内容就已经学习完了,在这里,我要对全体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配合表示衷心的感谢!既要感谢那些出勤率高、认真听课的同学,因为他们,
因。
动物行为学教学大纲
![动物行为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0a4ef3a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0.png)
动物行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1.1 课程名称:动物行为学1.2 课程性质:必修课1.3 课程学分:3学分1.4 课程时间安排:每周三节课,共36周1.5 授课对象:本科生二、教学目标2.1 理论目标- 了解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掌握不同类型动物的典型行为特征- 理解动物行为与环境、遗传等因素之间的关系2.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描述动物行为- 具备独立开展动物行为研究的能力- 提高动物保护意识,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三、教学内容3.1 动物行为学概论- 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动物行为的分类和表现形式- 动物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2 动物行为的基本机制- 感觉与感知- 运动与行为选择- 学习与记忆3.3 动物社会行为- 动物社会结构与组织- 动物之间的沟通与协作- 群体生活中的行为现象3.4 动物生态行为- 生境选择和领域占有- 迁徙和迁徙导航- 繁殖行为和照顾后代四、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讲授教学:通过教师讲解、PPT演示等方式传授知识-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互动讨论,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4.2 实践教学- 野外实习: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亲身观察和实践动物行为学的相关内容- 实验课程:设计动物行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五、教学评估5.1 学生考核- 平时表现:课堂互动、作业完成情况等-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30%-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 实验报告:占总成绩20%5.2 教师评估-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成绩、课堂表现等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 教学态度: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大纲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希望学生们在学习动物行为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传承人类对动物世界的探索和保护精神。
祝各位学子在本课程中有所收获,茁壮成长。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0e3caae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0.png)
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主要是把动物行为与生命科学中许多其它的许多分支学科相互渗透在 一起,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完整、系统地阐述动物行为的原因、机制、发生或发育。 进化与适应功能等问题。动物行为学的分支很多,不可能在此全面论述,本文仅以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生态学为中 心,作一简要介绍。
这一领域所展示的迷人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尤其是关于行为经济学和进化稳定对策(ESS)的 研究,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在我国这一领域还几乎是个空白,但随着这一学科的迅猛发展,也必将引起 我国学术界的巨大兴趣。
动物行为的研究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描述性的,在理论研究方面,在研究的广度和深 度方面,与国外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到目前为止,国内仍没有形成专门的动物行为学教材、期刊。
动物行相关研究学者
02 研究历史 04 实验方法综述
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由于动物行为学对于动物 学习和认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与神经科学的相关性,它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关专家
动物的繁殖行为奥地利学者康勒德·罗伦兹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他是动物行为学界的怪杰。罗伦 兹是一位对一切生物普具仁爱的科学家,他从来不用人类的眼光去看动物。他深信动物的行为正如动物身体构造 的适应作用一样,乃是它求取生存的凭借,同样正是适应环境的进化之果。根据这一信念,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 调查研究学派。他经常和蛙、鸭、鹅、猴、狗等动物为伍,甚至还学会了几种动物的"语言",使自己能以同等的 身份去接近它们。
记忆的脑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仍不清楚。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著名神经外科医生Wilder Penfield第一个 获得证据表明,记忆的加工可能是在人脑的某些特殊部位进行。他从上千例的病人观察到,电刺激病人的脑颞叶 皮层(temporal lobes)会产生一连串对早期经验的回忆,病人称之为“经验反应”(experiential response)。
解析动物的行为学
![解析动物的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2c608aa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97.png)
解析动物的行为学动物是地球上的众多生物之一,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动物不仅仅是食物链的一部分,它们的行为和生态也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动物的行为受到基因、环境和学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动物行为学有助于深入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和生态习惯,进一步探索它们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行为学是什么?行为学(ethology)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动物的行为适应性、进化与发展、神经生理学、社会结构、传播文化等方面的科学。
行为学家利用实验方法、野外观察等手段,探究动物行为的形成和演化机制,揭示生物间复杂的相互关系。
二、动物行为类型动物行为的种类非常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1、生存行为:包括寻觅食物、爬树、寻找藏身之处等保护性行为;2、繁殖行为:包括求偶、筑巢、产卵、哺育幼崽等繁殖保护性行为;3、社会行为:包括关系建立、群体分工、领地争夺、互相作用等社会情感行为。
三、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动物的行为是其长期生存和繁殖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是动物行为的最大特点。
适应性行为包括正式行为和非正式行为,正式行为是指动物通过演化形成的有利于其生存繁殖的预示性动作,如被动防御、攻击威慑、求偶繁殖等;非正式行为是指动物的灵活反应和习得行为,这些行为不直接与生存和繁殖有关,而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的。
四、学习行为除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习行为也是动物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行为体现了动物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调节和改变能力。
学习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条件反射学习:此类学习是指动物在长期的刺激影响下,建立起某种先天反射与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之间不经意的联系,进而形成条件反射。
如狗的唾液分泌即为条件反射。
2、习得性学习:通过多次实践,动物可以将先天不具备的行为发现、完善及修正。
如松鼠对于食物的存储、取食等的相关行为。
3、社会性学习: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他们进化发展过程中的动力。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313a66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69.png)
火鸡只能通过刍鸡的叫声才表现为抚育行为,对刍鸡的外貌和 活动则不予理睬。即便是一个安装了能发出刍鸡的叫声的小型 发声器的走样模型,也能引起火鸡的抚育行为。如果把雌火鸡 的听觉器官破坏掉,当刍鸡从蛋壳中孵出时,火鸡会把刍鸡杀 死。
雄性刺鱼的侵犯行为主要是由同性个体侧下部的鲜艳颜色诱发 的,而雄性刺鱼的形状,大小和体表特征对于诱发侵犯行为则 很少起作用。
例:单食性或寡食性的寄生动物常常只对从一种或少数几种寄
主身上发出的信息(如气味、特定形态等)发生反应,这样才 能保证它们顺利找到特定的寄主。
②侧抑制,不把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如果一个感觉细
胞因刺激发生了兴奋,当它传递这种兴奋的同时能够减弱,甚 至能够防止相邻的感觉细胞发生兴奋
中枢筛选:对接受到的刺激做出选择性接受
(2)生理基础
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感觉器 官、运动器官和激素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 参与。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需要神经把信息传入到中 枢系统。通过协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活动才能达到 一致,从而控制动物的行为。
#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 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意义在于减少动物对无关刺激做反应的能量 消耗
外围过滤:①对信息无感受能力:动物感受器只
能感觉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一定种类、阈值的刺激。外 围过滤具特异性或专一性。
例:很多夜蛾从蛹中羽化出来后,只能生活很短的时间,通
常不需要再吃食物,对它们来说,唯一的使命是寻找雌蛾交尾。 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唯一刺激就是雌蛾分泌的性信息素,它们的 嗅觉器官已经特化到只对这种单一的刺激起反应的程度。
五、动物行为的类型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总结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d94a16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c.png)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总结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行为模式、行为机制和行为适应的学科。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社会组织和进化适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动物行为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行为学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固有行为和学习行为。
固有行为是指动物天生具备的行为模式,不需要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如鸟类的筑巢行为和蜜蜂的蜜采行为等。
而学习行为则是通过经验和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行为方式,包括习得行为、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等。
二、动物行为的调控机制动物行为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动物自身的生理和遗传因素对行为的调控,如激素的作用和基因的表达等。
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如食物的可获得性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
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动物的行为表现。
三、动物社会行为动物社会行为是指动物在群体中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行为。
动物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之间的合作、竞争和互惠等行为模式。
例如,狮子的群体狩猎和蜜蜂的分工合作都是动物社会行为的典型例子。
社会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动物社会结构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动物迁徙行为动物迁徙是指动物为了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而进行的季节性长距离移动。
迁徙行为在许多动物种群中都有普遍存在,如鸟类的迁徙和鲸鱼的迁徙等。
动物迁徙的研究可以揭示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和生存机制。
五、动物沟通行为动物通过声音、姿势、气味和视觉等方式进行沟通。
动物沟通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机制。
例如,鸟类的歌唱行为和狗的尾巴摇摆都是动物沟通行为的典型例子。
六、动物行为的进化动物行为的进化是指动物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演化过程。
通过对不同物种的行为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动物行为的起源和发展。
进化行为学是动物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动物行为与进化之间的关系。
《动物行为学》笔记
![《动物行为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93e3d37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1.png)
《动物行为学》笔记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旨在将观察和实验技术运用到动物行为的分析和解释中。
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多领域的学科,融合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框架,作为解释动物行为既有遗传与环境作用的学问体系。
动物行为学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因素的反应以及动物之间的互动过程,以及动物行为随整个生命周期的演变。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学习和记忆(包括视觉、触觉和气味),激素(性激素等有关生殖行为),抑制(例如抵制行为),调节(保持内部机能的平衡),对抗(对付会对动物带来威胁的情况),攻击,沟通等等。
强调的重点是理解动物行为中的内部反馈机制以及外部环境因素,以便更准确地解释动物行为。
在动物行为学中,许多技术和研究方法是用来指导研究者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描述的。
最常见的研究方法是采用基于统计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比较,用于比较某种行为的存在和不存在的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从而获得可信的科学结论。
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实验设计的方法,例如双重刺激实验,可以看到动物行为的后果;也可以通过一个实验,来检验组态表达基因对特定行为造成的影响。
实验设计不仅仅提供了动物行为的描述,也有助于探究动物行为的机理,从而给出更有意义的解释。
此外,研究者也可以通过使用临界技术的方法,比如单重刺激实验,和非实验性的技术,比如行为观察,根据动物行为的日常变化,来测量动物行为对环境因素和种群间压力的反应以及采取什么措施来适应这些环境要求。
总而言之,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当今正非常流行的科学,它深入探究了动物行为中涉及的各种行为因素,以及动物如何运用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因此,动物行为学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行为特征,从而增强对保育工作的重视,为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
动物行为学的种类和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的种类和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364d0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5.png)
动物行为学的种类和研究方法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关于动物行为的科学研究领域。
它旨在探究动物的行为特点、习性和生存规律等问题。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关于动物交配、养育孩子、迁移、觅食、对社会组织和环境等的行为特点进行研究。
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复杂而又多样的领域,下面将分别介绍常见的几种动物行为学。
1. 生态行为学生态行为学旨在了解和研究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并参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动物行为进行研究。
生态行为学通常会探讨以下四个方面:(1)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2)动物如何适应和利用资源。
(3)动物如何获取和分配资源。
(4)动物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和个体生存。
生态行为学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展开研究。
2. 演化行为学演化行为学旨在探究和理解动物行为进化的初始阶段,以及动物行为是如何演化得到今天的样子。
演化行为学通常会从以下两个方面讨论:(1)动物行为和生物进化的关系。
(2)动物行为是如何被选择的。
演化行为学主要采用遗传分析、生态学比较和系统发育等方法展开研究。
3. 神经行为学神经行为学旨在研究动物行为与其神经过程的关系,探讨动物行为与个体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的联系。
神经行为学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动物行为如何与神经系统交互。
(2)动物的神经通路和神经因素如何影响动物行为。
(3)进行神经行为学研究,通常需要进行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神经行为学主要采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展开研究。
4. 基因行为学基因行为学是研究基因与动物行为间关系的分支学科。
它主要着眼于探究动物行为是如何被基因组调控和控制的。
基因行为学通常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如何影响动物行为。
(2)如何进行基因编辑,以影响动物的行为。
(3)动物行为如何调节或被调节。
基因行为学主要采用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行为遗传学等方法展开研究。
以上四种动物行为学,各自都有其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fea233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f.png)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动物行为背后基本原理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是一门研究动物的行为学、生态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行为遗传学以及社会学的学科,涉及多种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涉及动物的改变和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
在动物行为学中,研究常见的概念有:行为类型、行为规律、行为发生趋势以及行为调节。
行为类型指的是动物的行为表现形式,可以是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行为规律指的是动物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包括生理规律、发育规律、季节性规律、空间行为规律以及时间规律等;行为发生趋势指的是动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趋势,这种趋势可以是偏性行为、随机行为或以近似正态分布表现;最后,行为调节指的是动物行为受其他物质、环境条件或其他生物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而动物行为的形成有多种机制可以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机制就是适应性行为。
适应性行为是动物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发生的行为,它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情况的探索、学习和积累信息来增强其生存能力。
适应性行为模式和反射模式共存,反射模式是一种与环境变化无关的模式,而适应性行为模式则是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模式。
另外,还有一种机制可以用来解释动物行为,就是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一门用来研究行为的学科,它在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中探索和分析了行为的遗传特征及其遗传转移。
行为遗传学认为,一些动物行为都是由它们遗传的基因引起的,它们在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时才会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动物的行为表现。
最后,另一个重要的动物行为机制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动物在群体中行为的一种反映,涉及的行为特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社会表现感受等,它对动物的行为表现影响很大,因此,动物行为学在研究动物行为时也会结合社会行为这一方面。
总之,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多学科研究及其背后基础原理的学科,它会涉及一些机制和概念,比如行为类型、行为规律、行为发生趋势、行为调节、适应性行为、行为遗传学等,用于解释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社会行为也是动物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机制和概念,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行为表现,并为动物的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动物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动物行为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a56e7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6.png)
动物行为学知识点整理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涉及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行为发展、行为适应以及行为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整理一些关于动物行为学的基本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行为发展1. 基因对行为的影响:动物的行为往往受到基因的控制和调节。
基因可以影响动物的行为特征、行为选择以及行为发展的过程。
2. 学习与行为发展:动物的行为发展往往受到学习的影响。
学习可以通过经验积累、模仿学习、条件反射等方式影响动物的行为表现。
二、行为适应1. 繁殖行为:动物的繁殖行为是为了保证后代的繁衍。
不同物种的繁殖行为表现出多样性,包括求偶行为、交配行为、育儿行为等。
2. 捕食行为:动物的捕食行为是为了获取食物资源。
不同物种的捕食行为表现出多样性,包括狩猎、捕捉、觅食等。
3. 社会行为:动物的社会行为是为了维持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社会行为包括领地行为、群体协作、社会层级等。
三、行为表现1. 恐惧与逃避行为:动物在面临威胁或危险时会表现出恐惧与逃避行为,以保护自身的安全。
2. 探索与好奇行为:动物对新环境或新事物的好奇心会促使它们表现出探索行为,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3. 社交行为:动物之间的社交行为是为了建立和维持彼此之间的社会联系。
社交行为包括互动、交流、合作等。
四、行为演化1. 自然选择与行为:动物行为的演化往往与自然选择密切相关。
适应环境的行为特征有助于个体生存和繁衍,从而在进化中得以传递。
2. 合作与互惠:一些动物物种表现出合作与互惠行为,通过相互协作和互惠关系获得共同利益。
3. 社会结构与行为:动物的社会结构对其行为表现有重要影响。
不同社会结构的动物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
综上所述,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涉及广泛的科学领域,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表现、行为发展、行为适应以及行为演化等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
对于人类来说,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动物资源,促进与动物的和谐共处。
动物行为学知识点
![动物行为学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45a90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dc.png)
动物行为学知识点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模式、表现和适应策略的科学。
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态、生存策略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行为及其意义。
一、行为模式与分类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本能行为和学习行为。
本能行为是一种不需要学习和经验的行为,通常由基因决定,如动物的捕食、躲避和求偶行为。
学习行为则是通过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如使用工具、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等。
根据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研究,行为学家还根据动物的行为模式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躲避行为:动物为了躲避天敌或危险刺激而采取的行为策略,如藏身、逃跑或伪装等。
2. 求偶行为:动物为了传宗接代而采取的行为,包括打斗、展示和求偶舞蹈等。
3. 捕食行为:动物为了寻找和捕食猎物而采取的行为,包括觅食、追逐和捕杀等。
4. 社会行为:动物在群体中相互作用和交流的行为,如合作、竞争和沟通等。
5. 迁徙行为:动物为了适应季节变化、寻找资源或繁殖而进行的长距离迁徙。
二、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动物的行为模式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有助于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繁衍和适应变化。
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适应性行为:1. 组织性行为:许多动物会形成群体或集群,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
例如,狼群会进行合作狩猎,大规模的迁徙也常常是由整个群体共同决策和行动。
2. 社会等级与竞争:一些动物群体会建立社会等级制度,通过竞争来分配资源和决定地位。
例如,狮群中的雄狮会展开激烈的争斗,以争夺领地和交配权。
3. 求偶与繁殖行为:动物的繁殖行为与其生存和适应性紧密相关。
例如,鸟类会进行精确的求偶舞蹈和独特的繁殖行为,以吸引异性并确保繁衍后代。
4. 反击和防御行为:当动物遇到威胁时,它们会表现出各种防御和反击行为。
如蜜蜂会集体反击入侵者,猛兽们会用威吓行为来保护自己和领地。
三、方法与技术为了研究动物行为,行为学家使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观察、记录和分析动物的行为。
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062d38b0fd0a79563c1e72ff.png)
《动物行为学》论文——鸟类求偶行为方式初探及生物学意义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小学教育(学前方向)课时:星期二,9、10节班级:10小教姓名:王永莉学号:12010240858鸟类求偶行为方式初探及生物学意义摘要:求偶行为是动物的一种行为,是动物繁殖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鸟类的求偶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以体色与动作、接触与抚摸、声音与信息素、聚合等求偶方式,每种方式都能最大限度地引诱异性,以达到交配的目的。
求偶行为还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鸟类求偶方式生物学意义1 引言动物的求偶行为是指伴随着性活动和作为性活动前奏的全部行为。
繁殖是动物在时代延续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或活动,包括识别异性、引诱、求偶、交配等。
各种动物的繁殖一般都有性周期。
哺乳动物除了少数种类如灵长类不存在性周期外,大部分都有明显的季节繁殖现象。
不同动物的繁殖季节各不相同,鸟类通常在春季繁殖,而动物的求偶行为一般只发生在繁殖季节。
动物的求偶行为与性激素密切相关,实验证明,一些雄性鸟类求偶行为的强度与睾丸大小呈正相关,在非繁殖季节,给一些雄性动物施用睾丸酮,同样可以引发性行为。
各种动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入繁殖期,性激素分泌日益增多,随之性行为逐渐增强。
在繁殖期,尤其是雄性动物在雄激素的刺激下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求偶行为方式,向雌性动物求偶炫耀。
鸟类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当进入繁殖季节后,随着鸟类性腺的发育,会发现一系列的繁殖活动。
其中第一步常常是通过求偶行为而形成一定的配偶关系,求偶行为是鸟类通过婉转鸣唱,展示华丽色彩的婚羽或色彩斑斓的冠囊、角、裙等附属物,进行婚飞、戏飞或其他行为姿态吸引异性的一种活动。
2 求偶方式鸟类的求偶行为最为繁复,非常有趣。
鸟类的求偶方式是长期形成的,因为鸟的性格一般都很机敏,求偶时攻击性强,常处于一种激动的状态,为了避免互相间猜疑,用一套固定的鸣声或者特殊的姿态或舞蹈动作,可以化干戈为玉帛,继而发生爱情,直到进入洞房。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6b25fd4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f0.png)
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通过观察和实验,动物行为学家们揭示了许多有关动物行为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包括动物行为的分类、动物行为的调节和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
一、动物行为的分类1. 非条件反射行为:指一些与环境刺激无关的机械性反应,比如对外界刺激的自动回应,如眨眼、寻找食物等。
2. 条件反射行为:指动物通过经验和学习而形成的特定行为模式。
比如,狗按铃响就流口水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3. 生存行为:包括动物为了生存所展示的行为,如觅食、交配、建巢等。
4. 社会行为:指动物之间相互作用所展现的行为,如种群内的社会等级、群体合作等。
5. 迁徙行为:动物周期性地迁移到其他地区以适应环境的行为,比如候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调节1. 内部调节:动物通过内部机制来调节行为,包括荷尔蒙的分泌、神经系统的作用等。
2. 外部调节:动物对于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来调节行为,比如光线、温度等环境因素。
三、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1. 适应性:动物的行为可以帮助它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和生存条件,比如寻找食物、建立社会关系等行为。
2. 生存竞争:动物行为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它们在生存竞争中的竞争优势,比如通过群体合作来抵御外来入侵者。
3. 物种繁衍:动物的繁殖行为对于物种的繁衍和进化至关重要,比如繁殖行为中的求偶、交配等行为。
总结: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实验,揭示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动物行为的分类包括非条件反射行为、条件反射行为、生存行为、社会行为和迁徙行为等。
动物行为的调节可以分为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在于适应性、生存竞争和物种繁衍。
了解动物行为学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动物。
《动物园的动物行为学》
![《动物园的动物行为学》](https://img.taocdn.com/s3/m/2a8adcb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d.png)
《动物园的动物行为学》
嘿,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唠唠我在动物园里的那些奇妙发现,关于动物行为学的哟!
上个周末,阳光那叫一个灿烂,我拉着爸妈兴高采烈地奔向了动物园。
一进门,就听到猴子们叽叽喳喳的叫声。
我们直奔猴山,好家伙,那场面可热闹啦!一群猴子上蹿下跳的。
我注意到一只特别调皮的小猴子,它一会儿抓抓自己的毛,一会儿又去抢别的猴子手里的果子。
“哎呀,你这小调皮!”一个小朋友指着它喊道。
小猴子好像听懂了似的,冲小朋友龇牙咧嘴,还做了个鬼脸,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
旁边一只大猴子倒是稳重得多,它安静地坐在石头上,看着小猴子们打闹,就像个慈祥的长辈。
我跟爸妈说:“你们看,这大猴子多淡定,估计是见惯了小猴子们的闹腾。
”
这时,一个饲养员走了过来,给猴子们扔了些新鲜水果。
那只调皮的小猴子一下就冲了过去,结果被大猴子一把拽了回来,“别着急,都有份儿!”饲养员笑着说。
我们在猴山这儿待了好久,看猴子们的各种有趣行为,真的太有意思啦!
离开猴山后,我们又去看了大象。
大象慢悠悠地走着,那粗壮的腿就像柱子一样。
在动物园里逛了一天,见识了各种各样动物的行为,我才发现,原来动物的世界也这么丰富多彩。
到了要回家的时候,我还恋恋不舍呢。
这一趟动物园之行,让我对动物行为学有了更直观、更有趣的认识。
朋友们,你们要是有机会,也一定要去动物园好好观察观察,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大学动物行为学公共课动物行为习惯学院:人文学院年级:10级专业:广告学学号:2010242151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动物的各种行为习惯摘要:动物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类,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等,约一百三十万种。
自身无法合成有机物,须以动植物或微生物为营养,以进行或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动物千千万,但是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些共同的行为习惯,接下来就让我来论述下动物的行为。
关键词:动物行为、攻击、防御、、体外受精、海洋动物、软胎生正文: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
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行为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
一:觅食行为是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贮食行为,各种动物都有贮食行为,如蚂蚁。
这对于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所有的动物都是异养生物,必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否则不能生存。
觅食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各种动物都形成了各自的“习惯”:以什么为食,如何获得食物,这些行为统称为觅食行为。
有些觅食行为是很简单的,如青蛙捕食飞过的昆虫,这是一个固定动作格局,飞过的昆虫是其引发者。
有些觅食行为要复杂得多。
动物觅食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些海洋固着动物如藤壶,从流过本身的海水中滤食细菌及其他小生物;一些鱼类做逆水流运动获取食物;有些动物筑造陷阱捕获猎物,如蜘蛛织网捕获昆虫;有些动物可用诱物诱捕猎物,如一种鱼可摆出形似小鱼的诱物,诱捕游近的其他鱼类。
大型肉食动物,用各自的手段追捕猎物,狮、狼等分工协作,集群捕食猎物,而老虎则单独猎食。
植食动物直接啃咬植物二:动物的贮食行为是指动物在资源丰富时期把食物贮藏起来,以供资源短缺时期食用的行为。
很多冬眠的哺乳动物必须贮存足够的食物才能安全度过休眠期。
贮食行为在啮齿动物得到了高度发展,它们在冬季要贮存大量的果实和种子以备食用。
金仓鼠在自然条件下常表现出强烈的贮食倾向,即使它贮存的食物已足够食用,还是无止无休地工作,因为它们常常会遇到食物歉收年。
生活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鸦科鸟类,贮食行为屡见不鲜。
星鸦的舌下有一个小囊,可用于携带种子,而松鸦则用黏稠的唾液把食物聚成一个个的食物团加以贮存。
渡鸦在掠食后常常把瘦肉吃掉,把肥肉贮存起来,因为脂肪容易贮存。
捕食动物在捕到较大的猎物不能一次吃完时,也常常把一部分猎获物贮存起来。
伯劳就经常把吃剩的猎物贮存起来,鹰隼和猫头鹰也有类似的习性。
红隼、美洲狮和虎的贮食行为也很发达。
在食物数量波动较大的地方,动物的贮食行为是很常见的,有些动物在非饥荒年也本能地贮存食物,因为在食物丰收之后接着到来的往往是歉收和饥饿,这是一种生存适应。
三:攻击行为。
指的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或巢区而发生的相互攻击。
1领地行为(territoriality),很多动物有在生活领域内占领一块土地或空间作为繁殖场所,不准其他动物入侵并将入侵者驱赶出去的行为,这种保卫领地的行为即领地行为。
若与之争斗的是其同种动物,即属于本课介绍的防御行为。
领地的类型有多种。
最常见的是生活-生殖-育幼领地。
如:麻雀、莺、多种小鱼等,在其领地中取食、繁殖和抚育后代。
领地的大小各有不同。
杨树蚜虫的领地只有一片树叶大;麻雀的领地约为2000~4000平方米。
领地通常是由雄性动物建立起来的。
领地是雄性动物求偶的资本,没有领地的雄性动物往往找不到配偶。
澳洲喜鹊如找不到领地,甚至生理上受影响,不能性成熟。
动物在领地内抵御入侵者、求偶、抚育子女等。
领地主人用姿势、气味、鸣叫来警告周围动物,不准其它动物入侵,否则将发生攻击性战斗。
蟋蟀就常因领地之争而产生攻击行为,也称为领地行为。
有些雌性动物也有领地行为。
如,杨树上的一种蚜虫,一个雌虫落到树叶上刺吸叶汁,长出虫瘿。
若有另一个雌虫落到这片树叶上,则会发生一场恶战。
两虫战斗可达两天之久,最后的结果多为一虫生,生者独霸树叶;另一虫死。
领地行为可使动物群疏散,不致因密度太大而造成食物不足,从而保证其生殖力四、防御行为昆虫防御行为,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
(一)蛾对蝙蝠的防御。
蛾的后胸两侧各有一鼓膜,与神经元相连,对20000Hz 以上的超声波很敏感。
蛾可以因左右鼓膜所受刺激的强度不同而判断蝙蝠的位置,根据蝙蝠在自己身体的左右或上下,调整自己的方位,使两个鼓膜接受同等的超声波刺激,使自己与蝙蝠的飞行方向一致。
由于蝙蝠很少直飞,在其未发现蛾之前,已改变飞行方向,蛾即可安然脱身。
如果蛾与蝙蝠在空中接近,蛾不与蝙蝠在空中“赛跑”。
蛾在“赛跑”中不是蝙蝠的对手,难逃被捕捉的厄运。
蛾或做大转圈飞行,或飞快俯冲,直落树丛或草地,扰乱蝙蝠的声纳系统,使蝙蝠无法确定蛾的位置,从而逃脱蝙蝠的追捕。
(二)灭迹和转移。
阿氏天蛾的幼虫在夜间咀嚼树叶,天亮时则将残叶从叶柄基部咬断,通过灭迹使食虫鸟类不能跟踪它们。
另一种夜蛾的幼虫在夜间嚼食树叶后,不咬断残叶,而是在天亮前转移到树丛深处,使天敌难于找到它们。
(三)昆虫的化学战。
臭蝽能散发臭气,使敌害动物不能接近,从而保护自己;亚洲蜜蜂在其蜜巢入口处涂抹粘性物质,使蚂蚁不能*近;黄蜂在蜂巢的柄上涂抹抗蚁剂;一种苍蝇在草杆上产卵,在卵块下面附上粘的卵样小粒,防止蚂蚁爬上,用以保护其卵。
昆虫的这些行为被称为昆虫的化学战,是昆虫的防御行为。
举例:尺蠖的拟态,乌贼释放墨汁,乌鸦群鸣叫,母鸡鸣叫,黄鼬释放臭气。
五、动物的繁殖行为(一)动物的有性生殖1.受精:精子与卵子結合。
(1)体內受精:受精作用在体內完成,受精机率高,雌性個体一次的产卵数较少。
(2)体外受精:受精作用在体外完成,受精机率低,雌性個体一次的产卵数较多,以增加受精的机会及受精卵的存活率,例-鱼类。
2.受精卵发育方式(1)胎生:受精卵在母体的子宫內发育,由母体供給营养(哺乳类,如-人、鲸豚、猫狗、海豹……)a.人的胎儿大约266天后由母体产出体外。
b.胎生动物的受精卵一般都很微小,卵黃量少。
c.受精作用在母体的输卵管上端完成,随后发育成早期胚胎,降到子宮并埋入子宮壁內,借脐带与胎盘由母体或得体分,直待胎儿成熟,自母体产出,形成一個独立的新生命。
(2)卵生:將受精卵排出体外,由受精卵本身的养分供应胚胎的發育(蜻蜓、、蚊子、蝴蝶、蚂蚁,螃蟹、鲤鱼、乌龟、青蛙、企鵝、鸟类、大部分的鱼和鸡……)a.小鸡约21天,自己會破壳而出。
b.鱼类,行体外受精,一次产卵数百到数百万,以增加受精的机会。
c.珊瑚大量产卵,引來小鱼,引來大鱼。
珊瑚易因水温变化而白热化(死亡)。
(3)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內,但胚胎的养分來源和卵生相同(大肚鱼、鲸鲨、孔雀鱼、部分蛇类……)(4)雌雄同体,异体交配:蚯蚓、蜗牛、大部分珊瑚……(二)动物的无性生殖-仍在研究阶段。
六、动物的节律行为动物的活动随环境的周期性改变而相应地发生节律性的变化。
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
昼夜节律又称“日周期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功能与地球昼夜相联系。
大约24小时周期出现的现象。
如昼行性(蜂、蝶、鸣禽)、夜行性(鼠、蝙蝠、猫头鹰)、晨昏性(夜鹰);月运节律多指海洋动物的活动与潮汐、潮落相联系。
潮汐是随日月位移的引力而发生周期涨落现象。
生活在潮间带动物的活动规律,大多与潮汐规律相适应。
如藤壶、牡蛎等在涨潮时觅食,蟹类则在退潮时取食。
此外,也与海洋动物的生殖有关;季节节律多指温带地区的动物.如鸟兽的春季繁殖、候鸟的季节迁徙、兽类的季节换毛、鱼类的季节洄游、动物的休眠与冬眠等。
七、同种或异种动物间的集体合作行为。
可以仅表现为暂时和松散的集群现象,但更典型的是组成一个有结构的永久性社群,其中有明确的分工和组织。
①集群。
最简单的社群行为。
如非洲稀树草原中,大量食草兽逐水草而居,当遇狮豹来袭击时,某些个体惊叫告警,于是集群遁逃。
这种聚合很松散,但却是互利的,离群个体很少。
②昆虫社群。
真正的社群性昆虫包括两组:等翅目(白蚁)和膜翅目(蜂、蚁)。
其特征为生殖功能上的分工。
社群内的个体分属几个阶级。
例如蜂的社群内有一只蜂后,数以千计的工蜂(雌性),在一年的某些时间内还有雄蜂。
工蜂的职务在一生的不同阶段也在变化:成年后头3天清扫有卵的巢房,然后用花粉和花蜜的混合物喂饲大龄幼虫;以后其头部的一种腺体分泌王浆,短期喂饲刚孵出的幼虫,并持续喂饲某一选定的幼虫使之发育成蜂后;10天后,体内的蜡腺开始分泌,工蜂开始筑巢;18天后离巢进行定向飞行,学习通过太阳和各种标志与巢的关系来定向,同时又保卫蜂巢;21日起开始采食,直至2~3周后死亡。
蜂后是唯一进行生殖的雌蜂,其功能就是产卵。
雄蜂与蜂后交配后被逐出蜂巢而死亡。
此外,分群的工蜂从腹部的纳萨诺夫氏腺体产生一种外激素,蜂后则以大颚腺分泌外激素。
如果彼此失掉联系,这两种外激素的相互作用能使工蜂与蜂后顺利地聚集在一起。
蜂后的外激素起调节群体的作用,能抑制工蜂的卵子发生,还能吸引工蜂到它身边,并刺激工蜂的“随从”行为。
③脊椎动物社群。
脊椎动物的社群通常由临时的或较长久的一对配偶为核心,由此扩大,加入母—幼或成—幼关系,在同一社群的成体之间,又按一定的优势序位组织起来。
序位指群体中有的个体为优势者,另一些则为从属者。
优势者享有优先选择配偶、得到食物等特权,同时也是领域范围的标记者,从属动物的保护者。
例如,狒狒生活于开阔地区,易受多种掠食者的侵扰,所以结群防卫有重要意义。
一般有几个体大强壮的雄性为优势者,留在社群中心,其他雄体环绕在外缘,并有雄狒狒专司警戒,一发现捕食者,即以警报叫声相告,所有雄体迅速聚集成群,恐吓或攻击敌害。
当全群移动时,雌狒狒和幼体常与优势者在一起,遇见敌害,从属的雄体迅速冲上去,位于社群其他成员和敌害之间,以保护幼体和雌体。
灵长类社群的大小和构成也各不相同。
长臂猿社群仅包括一雌一雄,黑猩猩和大猩猩则由8~9只结合为一社群,而恒河猴可形成150只的大社群。
一般说来,营地栖生活的种类,其社群成员数目远比树栖者多。
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
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为了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
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在理论上,通过行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进化的重要动力。
在实用上,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