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依恋性行为的发展
依恋行为的发展
3岁以前的儿童,其依恋主要是集中于母亲身上。依恋的方式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诸如依附、跟随等。直至3岁以后,由于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随着儿童和父母接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的依恋对象和方式才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做依恋)
依恋行为的发展
发展阶段
主要表现
备注
婴幼儿阶段
(一)依恋的萌芽——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他们的笑与哭只能是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说是真正的依恋行为,最多也只能说是依恋的萌芽状态,真正的依恋行为的产生是以认生现象的出现为标志的。
(二)依恋的发生——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几个月到7、8个月)
(二)伙伴关系密切:同龄人、伙伴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社会关系,随着活动范围扩展,其依恋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信任伙伴胜过信任家长老师
(三)行为受影响因素众多:这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行为受人格,自我控制点,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社会环境等,亲子依恋与情绪智力对青少年有重要影响,应建立安全开放型依恋,从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三)主要依恋对象:父母,朋友,兄弟姐妹,成年子女
对于老年人有冷漠型依恋出现率高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经历依恋关系丧失的威胁,防御性变得更独立,不依赖他人或是随着年龄增长,在焦虑度睥分数下降了
(二)依恋对象比较单一主要是恋人,伴侣,持续时间可的依恋行为,个体应当正视这种现象,逐渐形成独立的品质,学会适应生活和面对生活的困难
儿童发展心理学123学前儿童依恋对后期行为发展的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123学前儿童依恋对后期行为发展的影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儿童的依恋。
儿童在早期与主要照料者的亲密关系中形成依恋,这对儿童的后期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依恋对后期行为发展的影响,并提供有研究支持的例证。
首先,学前儿童的依恋安全性与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关系发展相关。
研究表明,与安全依恋的学前儿童相比,有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特征的儿童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如攻击、退缩和自卑感。
这些行为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与同伴的关系,导致孤立和交往困难。
相反,安全依恋的学前儿童在和同伴的互动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行为,如共享、协作和友善。
研究还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更能适应学校环境,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
其次,学前儿童的依恋安全性对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依恋安全的学前儿童在处理挫折和挑战时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
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冲动和攻击性的行为。
相比之下,有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特征的儿童更容易情绪失控,表现出攻击性和妨碍性行为。
这些情绪和行为问题可能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此外,学前儿童的依恋安全性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和学业表现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有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特征的儿童在认知任务上表现出更多的困难,如集中注意力、工作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这些认知困难可能导致学前儿童在学习中落后,无法达到他们的潜力。
相反,依恋安全的学前儿童在认知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学校成就。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依恋对后期行为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依恋安全的学前儿童更有可能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和关系,具备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以及更好的认知和学业表现。
相比之下,有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特征的学前儿童可能面临社交问题、情绪问题和认知困难。
为了帮助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依恋安全性,提供支持和关怀,以帮助他们发展积极健康的行为和适应能力。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依恋类型的形成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幼儿依恋的研究中,主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依附和信任。
这些幼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短暂的不适应,但一旦母亲回来,幼儿很快恢复并重新投入到与母亲的互动中。
他们对母亲的需求感到满足,能够通过探索环境来实现自我独立,并且对陌生环境或他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不关心或拒绝的态度。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回到母亲身边时也不主动与母亲互动。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早期发展中未能获得母亲的安全感而产生的防御机制,在情感表达和亲近行为上较为迟缓。
他们可能对陌生环境和他人缺乏信任。
3.焦虑-抗拒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的幼儿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依赖,对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抗拒。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既追逐母亲又拒绝接受母亲的安抚。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发展中经历了不稳定的亲子关系,母亲的离开和回来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体验。
他们对陌生人持怀疑态度,对新的情境产生焦虑。
4.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一种混合了焦虑-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特征的类型。
这些幼儿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出矛盾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培养安全型依恋,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给予幼儿安全感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是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
通过给予幼儿稳定的日常生活和亲密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信任与依赖。
2.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幼儿在情感上对母亲的回应和关注非常敏感。
及时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们知道自己被爱和关心,从而培养安全型依恋。
依恋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依恋概念的提出与发展依恋是指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情感和行为模式,是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建立起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
对依恋的研究起源于婴儿束缚的观察,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
本文将探讨依恋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依恋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儿童精神分析理论家约翰·鲍曼提出,他认为儿童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依恋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神经症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将依恋与儿童对于母亲的需求与依赖相结合,提出了依恋理论。
鲍威尔提出了依恋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依赖性需求、依恋行为和安全感。
他认为,儿童的依赖性需求来源于对安全、抚养和满足的需要,而儿童的依恋行为包括寻求接触和亲近母亲的行为,以及在她离开时的焦虑和苦恼反应。
而安全感则是孩子对母亲的信赖和依赖,以及母亲对孩子需求的敏感和回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理论在实践和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心理学家玛丽·埃文斯和Mary Ainsworth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名为"分离与重聚"的研究,她们通过观察儿童与母亲之间的分离和重聚行为,提出了著名的"奇异情况测试",用以评估儿童的依恋类型。
他们将儿童分为安全依恋、回避性依恋和焦虑性依恋三种类型。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早期的依恋类型将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对自己和他人拥有积极的认知,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情绪管理更为灵活。
而回避性依恋的儿童往往避免亲密关系,对他人缺乏信任和依赖,而焦虑性依恋的儿童则常常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依赖,不安全的情绪调节。
除了儿童依恋,成人依恋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成人依恋通常与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相关联,但也可以受到个体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成人依恋类型通常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这些类型对人际关系、社交支持和情绪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
婴儿依恋发展的阶段如前所述,在乳儿后期,依恋开始建立。
随着婴儿期的到来,依恋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婴儿期依恋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依恋发展的后两个阶段。
1.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至24个月)在此阶段,婴儿对于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
由于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
此阶段的婴儿不但形成了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陌生焦虑──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
他们以反抗、紧握、恐惧等对待与亲人分离。
2.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上)2岁以后,婴儿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
例如他现在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哥哥、姐姐或同电话铃声和家务竞争注意的需要,还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将会返回。
依恋的类型最广泛使用的评价依恋类型的方法为“陌生情境”技术。
最先使用它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她通过对婴儿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婴儿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
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
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B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
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
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C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
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关于幼儿依恋行为的教育研究报告
关于幼儿依恋行为的教育研究报告(腾冲市机关托儿所腾冲 679100)实施新课程以来,本人对幼儿依恋行为进行了教育实验研究。
依恋行为,是指幼儿与照料者之间情感联系相关的各种行为,并提示必须确保与被看护者的密切接触,提供安全和舒适,以及有一个可供实施探究行为的地方。
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依恋安全感的建立非常有助于儿童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的发展,并且有利于儿童形成对他人的同情感,并对儿童自信心自尊感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幼儿依恋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不同表现由于婴儿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模式不同,依恋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儿童早期的依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又可分为淡漠型依恋、缠人反抗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
陌生情境测验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会有“怕生”现象,但在母亲的鼓励下,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回避型依恋与反抗型依恋则易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害怕与他人接触交往,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
混合型依恋表现出前两者的混合行为,被看作是最不安全的类型。
由于以上差别,研究者将安全型依恋视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把其他三种依恋视为消极、不良的依恋。
研究发现,早期属于安全依恋型的幼儿4岁时被学前班教师评定为自尊心强、交际能力强、受欢迎、富有同情心等;非安全型的孩子则是孤独的、与他人无联系的、不团结的、易发脾气的[3]。
张文新发现在一岁时被划为安全型依恋的幼儿较不安全型幼儿能在以后社会能力和认知方面如自我认知、社交能力、好奇心、问题解决的坚持性等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幼儿与母亲或其他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幼儿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决定幼儿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即依恋关系将影响幼儿与其他成人、同伴的社会关系。
幼儿依恋的发展
建立安全感
确保幼儿与主要照顾者 之间建立稳固的亲子关 系,增强幼儿的安全感。
家庭治疗
针对家庭环境及家庭成 员的关系进行干预,改 善家庭氛围,增强家庭
支持。
培训教育
对家长进行培训,教授 其如何正确回应幼儿需 求、如何处理幼儿的焦
虑情绪等。
社区支持
利用社区资源,为家长 提供育儿支持,促进幼
儿身心健康发展。
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幼 儿依恋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全社 会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保护。
制定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文化背景 的幼儿依恋发展指南,为家长和教育 工作者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情绪调节
幼儿通过与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关系 学习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于 他们未来的情绪稳定性和心理健康 具有重要意义。
依恋的类型
安全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
幼儿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高度的情感 依赖和亲近,当遇到陌生人或处于陌 生环境时,他们会寻求主要照顾者的 亲近和安慰。
幼儿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情感上的矛 盾和不稳定,他们可能突然变得亲近 然后又突然回避,表现出混乱的行为 模式。
早期教育
家长应关注幼儿的早期教 育,提供适合其年龄发展 的玩具、图书等学习资源。
培养良好习惯
家长应培养幼儿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洗手、刷牙等, 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鼓励社交互动
家长应鼓励幼儿与同龄孩 子和成人进行社交互动, 以培养其社交能力和合作 精神。
05 幼儿依恋发展的评估与干 预
评估方法
观察法
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依恋的发展。权威和民主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而过度溺爱或忽 视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幼儿形成不安全型依恋。
学前儿童的依恋
(3)对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旳宝宝显出很高旳分离焦急。同 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旳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 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旳抚慰进行对抗。
(四)影响小朋友个性旳发展 1. 安全依恋旳建立使小朋友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别人和周围世界旳信任感。 埃里克森旳人格发展理论以为2岁前是培养小朋友信任感旳关键时期,假如这一 时期小朋友得到父母合适、稳定与不间断旳关心等,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旳满 足,从而感到安全。这么旳小朋友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早期依恋对小朋友 心剪发展旳影响 此推及对周围旳信任。反之,小朋友会对周围产生不信任感, 形成多疑、孤僻旳性格。 2. 安全感旳建立,会增进小朋友自我认同感旳形成,帮助建立自信心。假如小 朋友缺乏安全感,他往往极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交流,这么难以得到大人旳了解 和支持,造成他缺乏自我认同感,甚至产生焦急和恐惊心理,产生自卑旳性格。 3. 安全依恋旳建立,有利于培养小朋友旳独立自主性。小朋友独立自主性旳形 成与小朋友对父母旳安全依恋感是分不开旳。只有当小朋友感受到父母旳爱惜 和感情从而形成安全感,相信父母能在他们需要时出目前身边,提供帮助,这 么他们才干放心大胆地独立探索陌生旳世界。反之,小朋友会出现焦急不安等 情况,无法形成独立自主旳个性。
(三)影响小朋友情绪旳发展 婴儿是以情绪旳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络旳,早期持久旳情绪经验对其一
生情绪旳发展至关主要。婴儿期能与父母建立良好旳依恋关系旳小朋友具 有稳定而快乐旳情绪。处于安全状态中旳婴儿,是快乐旳,富有爱心和蔼 于体现情感旳 缺乏依恋安全感旳婴儿,经常紧张母亲离开而处于焦急、
简述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简述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引言:依恋是指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情感连接,它在个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发展,还对个体的认知、社会和情绪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依恋对婴幼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个体发展的影响三个阶段进行阐述,探讨依恋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婴幼儿期:依恋对婴幼儿期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社会和认知方面。
情感方面,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对其情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在情感表达、情绪调节和情感交流方面更为积极和健康。
与此相反,不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因此,婴幼儿期的依恋关系对其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社会方面,依恋关系对婴幼儿的社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婴幼儿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社会关系,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性、分享性和友善性。
而不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社交困难、孤立和攻击行为。
因此,婴幼儿期的依恋关系对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认知方面,依恋关系对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也有显著影响。
安全依恋的婴幼儿更容易表现出更高的探索性行为和认知灵活性,对新环境更有适应能力。
而不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则更容易出现认知发展滞后和学习困难。
因此,婴幼儿期的依恋关系对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期:依恋对儿童期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社会和自我认同方面。
情感方面,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情感健康和情绪调节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因此,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情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社会方面,依恋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性和社交技巧。
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则更容易出现社交困难和人际关系问题。
因此,儿童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论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论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安全型依恋的建立有助于幼儿建立信任感、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因此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档将围绕以下七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型依恋:1. 建立稳定、亲密的关系建立稳定、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基础。
家长需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幼儿,与幼儿进行互动,并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爱护。
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幼儿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2. 回应幼儿的需求家长需要及时回应幼儿的需求,包括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家长需要关注幼儿的饮食、睡眠、卫生等方面,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如对于拥抱、亲吻等亲密行为的渴望。
及时回应幼儿的需求可以让他们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3. 保持一致性家长在教育幼儿时需要保持一致性,即对于同一件事情,家长之间的态度和做法应该相同或相似。
这有助于幼儿形成清晰的规则意识,并感受到家长的教育是可信和可靠的。
同时,家长也需要保持与幼儿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家长是可信赖的。
4. 建立规则和秩序建立规则和秩序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需要为幼儿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秩序,如饮食、睡眠、卫生等方面的规定,以及家庭中的日常行为规范。
同时,家长也需要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和秩序,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5. 提供正面反馈家长需要给予幼儿正面的反馈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给予幼儿肯定和鼓励的话语或行为,如拥抱、亲吻、奖励等。
这些正面反馈可以帮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认可,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6. 培养自我价值感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是培养安全型依恋的重要一环。
家长需要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观,如通过肯定他们的成就、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等。
同时,家长也需要避免过度保护或过度批评幼儿,而是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依恋是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重要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它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它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并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一直影响其一生的社会性发展,安全性的依恋有助于儿童的发展,而非安全性的依恋则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许多的问题,其理论的建立过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依恋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以及对养育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启示。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研究证实,儿章的依恋类型在形成之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会对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安全型依恋利于儿童的成长,而不安全型则产生相反的效果。
儿童依恋对其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在这方面主要是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安全型依恋会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建立。
黎志华的研究认为,父亲的责任不仅仅是在经济上支持,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将有利于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安全型依恋的2至3岁儿童在玩伴中有更强的人际吸引力,积极、利他行为比较多,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常对同伴做出消极、攻击的行为,因此人际吸引力差。
在儿童长大之后,不同类型的依恋的仍然会在生活之中对其发展造成影响。
顾验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中学阶段,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疏离感愈强,依恋安全性越差,子女的攻击性倾向愈高,显示亲子依恋对中学生攻击行为有保护作用。
当儿童长大成人之后,依恋依然在发挥着作用,Hazan和Shaver认为,不同的早期依恋类型在恋爱关系中有着相对应的体现。
其实验发现,三种依恋类型的出现次数类似于婴儿依恋的类型,安全型依恋的比例依然最大。
由此可见,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对于儿童来说,在社会性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依恋对教育者和抚育者的启示:通过前文我们可以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建立对于儿童来说将受益终生。
因此,家长应该树立起为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的意识,并通过系统了解各个方面的影响,以此找到正确教养孩子的途径。
首先,父母亲在婴幼儿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关键期内要积极地与婴幼儿建立沟通和互动,母亲一方面要提高自己对婴幼儿行为反应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则要提高其照料养育的质量,做到生理和心理兼顾。
幼儿依恋的发展课件
儿童的性别
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在依恋发展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男孩在独立性方面可能发展较慢,而女孩可能更容易建立亲 密关系。了解和考虑性别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幼儿的依恋发展。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
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质量直接影响幼儿依恋的发展。教师应当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爱护和 情感支持,促进幼儿与教师之间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对幼儿依恋发展也有一定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而 同伴冲突和欺凌可能增加不安全型依恋的风险。
儿童自身因素
儿童的气质类型
幼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0-3个月:前依恋期
特点
建议
新生儿对于任何人都没有特别的喜好 ,他们主要依靠气味和声音来辨认照 顾者。
在这个阶段,家长应尽可能多地与婴 儿互动,建立亲密关系。
行为表现
当婴儿听到熟悉的声音或闻到熟悉的 气味时,他们会变得安静或放松。当 陌生人靠近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警 觉或害怕。
3-6个月:早期依恋期
幼儿依恋的发展课件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依恋的定义与重要性 • 幼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 影响幼儿依恋发展的因素 • 如何促进幼儿依恋健康发展 • 案例分析
01
依恋的定义与重要性
依恋的定义
01
依恋是一种情感和关系的联结, 通常在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 形成。
02
依恋关系是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 建立的重要情感基础,对幼儿的 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 影响。
规律的生活作息
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启示
.
现 ,那些 因战争而离 开父母的儿童 ,虽然在 身体上被照顾 得很好 ,但 是 他 们却有严 重的心理 问题 。之后 ,在此观察和 同期动物 分离研究 的基 础 之 上 ,通过 吸收精神分 析理论 、控制论 、信 息加工理论等 ,从而创 立了 依恋理论学说 。 鲍尔 比在依 恋理 论 中提 出 了 内部工 作模 型 ( i n t e r n a l w o r k i n g m o d e l ,I W M )这 一概念 ,用 以解释人一生 中依恋形成 的基础 。依恋 的 内 部工作模 型指一种 认知或情感 性的构造 ,是在婴儿 与父母行为 交互作用 的过程 中发展起 来的对他 人和 自我 的一种心理表 征 。如果养育者 对儿 童做 出的反应是敏 感的 、积极 的,则儿童将 形成他人 是值得信赖 的、可 依靠 的 ( 对他人 的积极 的工作模型 ),同时 自己是可爱 的、值 得被照顾 的 内部 工作模型 ( 积极 的 自 我 工作模 型):相反 ,则会形成对 他人的 消 极的工 作模型 ,以及消极 的 自我工作模 型。这种工 作模型一 旦建立 ,具 有一定 的稳 定性,对人的影响将会持续一生 。 在 此 之 后 ,艾 斯 沃 斯 把婴 儿 的依 恋划 分 为 三 种模 式 :安 全 型依 恋 (s e c u r e 1 y a t t a c h e d ) 、回避 型依 恋 ( a v o i d a n t ) 、矛 盾型 依恋 ( a m b i v a l e n t ) ,M a i n和S o l e m n( 1 9 8 6 ) 在研究中发现还存在第4种—— 混 乱型 (d i s o r g a n i z e d ) 。一般 来说,在正常人群 中安全性依恋所 占的比 例最大 ,约 占6 5 % ~ 7 0 % 。 根 据鲍 尔 比和 艾斯沃 斯 的研 究 ,依恋 发展可 分 为三个 阶段 :一 是 无差 别的社会 反应阶段 ( 出生——三 个月 ),在 此阶段 ,婴儿对所有 人 的行 为反应 都一样 ;二 是有差别 的社会反应 阶段 ( 3 —6 个 月 ),在此 阶 段,婴儿表 现出对母 亲的偏爱 ,此时亦不 认生;三是特 殊的情感连 接阶 段 ( 6 个 月一 3 岁 ),此时婴儿 形成对母亲 的依恋 ,并对 表现 出怯 生 。我 们可 以发现 ,儿童依恋形成 的关键期就 在出生到3 岁这一阶段 。 二 依恋形成 的影 响因素 已有 的研 究表明 ,儿童安全型依 恋的形成主 要受三个方面 的影响 : 父母 ( 养育者 )、儿童 自身以及 环境。 1 . 父母 ( 养育 者)对 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 响。 儿童在 其生命的最 初阶段 ,几 乎只与 自己的父母在一起 ,他们在一 起交谈 、游 戏 ,进 行着最初 的社会交往 。一般而 言,母亲在此 阶段扮演 的角色显得尤为重 要,她是儿童在此阶段的主要交往 者。 此时 ,母亲对婴 儿安全型依恋 形成的影响主 要受两个方 面的影 响: 是母亲对 于儿童 的照料 的敏 感性 ,即当婴儿需要 爱抚和安慰 时,母亲 能够给 予及 时的,并且是积 极的回应 ,若是不 能得到积极 的回应或者没 有回应 ,婴儿则会 倾 向于形 成不安全 的依恋 。二 是母亲依恋 风格对于婴 儿 的影响 ,研 究表 明 ,母 亲与婴 儿 的依 恋风格 具有较 高 的一致性 ( 6 6 — 8 2 % ),二者之 间以母亲与婴儿之间 的交互作用 为中介 J 。 尽管在 婴幼儿期 ,母亲在这 一阶段成 为主 要的照顾 者,也是和婴幼 儿交往 最多 的人 但是 ,此 时父亲在 婴幼儿安全 型依恋 的形成过程 中扮 演着 不可忽略 的角色 。研 究表 明,父亲参与教养 的程度 可以稳定地 预测 父子 的依恋关 系,父亲参 与教养程度 越高 ,越 能建立 良好 的、优质 的父 子依 恋关 系 相反 ,父 子依恋 的品质越低 ] 。此 处表明 ,父 亲虽然参 与
婴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依恋的概念和发展阶段
刺激还是非社会性刺激都能引起他们的愉快反应,很少有什么 刺激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在这一阶段结束时,婴儿开始对微笑 面孔等社会性刺激显示出偏爱。
依恋的发展阶段
(2)未分化的依恋阶段(6周到五六个月)。
(3)特定性依恋阶段(6-9个月)。
依恋的发展阶段
(4)多重依恋阶段 (9-18个月)。 在依恋初步建立起来的几周后,大约一半婴儿开始对其 他人产生依恋,包括爸爸、哥哥、姐姐、祖父母或平时看护 他的保姆。 到 18 个月时,只有少数婴儿只依恋一个人,而一些婴 儿可能对 5 个或更多的人产生依恋。
依恋的概念和发Βιβλιοθήκη 阶段在婴儿的情感活动中,依恋是 一种重要的情感。
20世纪60年代末,约翰·鲍尔 比最早提出了依恋的概念。他指出, 依恋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特殊的情 感上的联结。
依恋的概念
依恋的概念
依恋的概念
鲍尔比强调,亲子依恋是一种 互惠关系, 亲子双方互相依恋。
依恋的发展阶段
沙菲尔和埃莫森发现,婴儿与养育者形成亲密关系要经历 三个阶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婴幼儿依恋的类型
(4)多重依恋阶段:在形成最初的依恋后,和其他人 如父亲、兄弟姐妹 、祖父母或者看护者建立起依恋关 系。
3.依恋与恐惧 (1)陌生人焦虑:儿童由于陌生人的突然出现而产生的某
种程度上的恐惧、紧张或不安的情绪。其通常发生在儿童 出生后6个月左右,8~12个月达到高峰, 15个月后逐渐 消失。
(2)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 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一般在6-8个月时 出现,14-18个月时达到顶峰,其后频率和强度逐渐下降。
他们从怀里放下都感觉到不安,对任何人的关注都感到快乐 (3)分化的依恋阶段(7-9个月):婴儿与某个特定个体(一般是母
亲)分离时表现出抗拒行为,常常缠绕在妈妈身边,对母亲的回 来表示热烈欢迎,首次建立起真正的依恋。
安全基地(secure base):婴儿会把依恋对象作为安焦虑-矛盾型关系。大约10%的一岁婴儿表现出抗拒型 依恋。这类婴儿紧紧的靠在妈妈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 母亲离开时,非常烦躁。母亲回来的时候,婴儿表现得 很矛盾,想和母亲接触,同时又扭动身体表示抗议。
3.回避型关系。约20%的一岁婴儿表现出这类非安全行为依 赖。当他们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 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的时候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 不会表达需求。
4.依恋的类型 陌生人情境测验
(1)有玩具时养护者/婴儿的互动(婴儿是否把养护 者当做探索的安全基地)
(2)暂时和养护者分离,陌生人进入(婴儿通常会感 到不安)
(3)重聚(不安的婴儿是否从养护者处得到安慰,重 新开始玩耍)
1.安全型关系。约65%的北美婴儿属于这一类。有母亲在 时,这类婴儿会独自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 不安,母亲返回的时候,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他们 感到很压抑,常常会寻找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母亲在 场的时候,因而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婴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设计 了一种被称为“陌生情境”的实 验过程,以观察母亲和儿童间的 依恋关系。
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斯根据儿童在实验中的表现,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 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安全型依恋。 大部分婴儿明显地或安全地依恋其母亲,称为安全型依恋。 表现为当母亲在场时,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她; 而当独自被留在一个不熟悉的情境中时,则有较强的维持联 系的行为发生。
依恋的类型
第四种是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的婴儿没有固定的模式,他们看起来总是害怕抚 养者,对抚养者表现出恐惧、过分任性,并对其感到迷惑。 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组织的行为,表现出最 大程度的不安全感。 这类儿童更容易发展成为精神障碍患者。
亲子依恋的一般类型可能是稳 定的,而表达这种关系的特定行依恋也可能由于环境 的变化而发生转化。
依恋的类型
有些婴儿表现为从安全型依恋向矛盾型依恋转化,尤其是 婴儿在家庭内压力较大时更是如此。
也有些婴儿在其家庭情境由紧张转变为轻松时,则向更加 安全的依恋类型转化。
这些显示了依恋关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依恋的类型
第二种是回避型依态。 这类婴儿极少对母亲不在身边表现不安。 当母亲回到身边时,他们避免与母亲接触,不理睬母亲。 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被称为“无依 恋的儿童”。
依恋的类型
依恋的类型
第三种是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的婴儿不管他们的 母亲在不在身边,经常表现出强烈 的不安和哭闹,又被称作焦虑型。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
幼儿依恋的发展范文幼儿依恋的发展是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情感纽带的形成过程。
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正常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幼儿依恋的定义、理论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幼儿依恋的发展。
首先,幼儿依恋是指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安全的情感关系。
依恋行为是幼儿在面对不安全、陌生环境时,寻求安全的方式,表现出对主要照顾者的亲近和依赖。
幼儿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未定型期、定型期、目标导向期和互操作期。
未定型期出现在出生到2个月的宝宝身上,他们还不具有对人的依恋行为,对任何人都没有显著的偏好。
定型期约在3个月到6个月之间,幼儿开始发展出对特定照顾者的偏好,表现出寻求安慰和接近的行为。
目标导向期则是从6个月到2岁,孩子对照顾者产生了较大的情感依赖,照顾者的离开会引起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的互操作期从2岁开始,幼儿能够与照顾者实施相对独立的玩耍或分离,在遇到危险时仍然会寻求照顾者的安全感。
其次,幼儿依恋的发展与多种理论密切相关。
约翰·鲍德温提出的依恋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依恋理论之一、依恋理论认为,在幼儿早期关系的建立中,照顾者的反应对幼儿的依赖需求起着关键作用。
当照顾者能及时、准确地满足幼儿的需求时,幼儿会形成积极的依恋关系;相反,如果照顾者无法满足幼儿的需求,幼儿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鲍德温提出的依恋理论对后来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依恋理论,碧波思提出的情绪整合理论也对幼儿依恋的发展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情绪整合理论强调了幼儿与照顾者情感交流和情绪调控的重要性。
通过与照顾者在情感和行为上的互动,幼儿逐渐学会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形成了安全的依恋关系。
幼儿依恋的发展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照顾者的反应和关注是影响幼儿依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照顾者能够及时、准确地满足幼儿的需求,给予关怀和爱的回应时,幼儿更容易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从家庭教育谈幼儿“过度依恋”
从家庭教育谈幼儿“过度依恋”摘要:目前,幼儿“过度依恋”的现象十分普遍,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及社会性发展都有着巨大影响。
本文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深入分析,发现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过分溺爱的教养方式、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性、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环境、幼儿过早入学。
对此,笔者提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勇气、家庭教育观念一致性、营造独立自由的空间等应对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过度依恋一、意图及现状分析幼儿年龄尚小,入园前几乎从未体验过离开父母、离开家庭。
面对幼儿园里陌生的环境、教师,幼儿常常会感到害怕、抗拒,无法适应与父母分离。
许多教师、家长都不重视这种情况,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况就会改善。
但是实际上,有许多幼儿到了小班下学期,甚至进入中班后,仍然会出现分离焦虑、入园后哭闹的现象。
由此可见,幼儿的过度依恋行为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概念及负面影响过度依恋是指幼儿对依恋对象过于依赖,无法忍受短暂的分离,以至于影响幼儿正常生活的现象。
它一般表现为:依恋对象不在的情况下,幼儿一到陌生环境就容易感到紧张、焦虑不安。
当别人靠近他、想与他交流互动时,他会十分抗拒、易怒,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
当依恋对象出现时,幼儿的情绪又会稳定,并亲近接触依恋对象。
幼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父母。
这种过度依恋行为会对幼儿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
(一)阻碍幼儿正常参与教学活动幼儿在经历入园时与父母的分离后,通常都处于激动、悲伤等负面情绪中,这种消极负面的情绪会使得幼儿对其他事物产生抗拒心理。
老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幼儿会持着冷漠的态度或游离于活动外,不会积极参与活动或无法集中于活动。
这样幼儿就无法很好地获取知识,阻碍了个体知识、能力的发展。
而且在一些体育活动、美术活动等需要高度专注的活动中,幼儿甚至有可能因无法专注而受到意外伤害。
(二)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
由于幼儿对父母的过度依恋,使得幼儿在与父母分离后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对同伴、环境的胆怯和排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儿童依恋性行为的发展
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依恋形成的主要阶段是6个月-3岁,是在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依恋最早是产生于母婴之间。
在与母亲最亲密、最密切的感情接触与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虽然婴儿最初的依恋对象是母亲,如果父亲与婴儿交往的时间增多,婴儿也会形成对父亲的依恋。
依恋的形成是相互的,父母对婴儿的精心护理和关爱,婴儿对父母产生依恋,但婴儿的微笑、发声、长相可爱及满足父母希望等也吸引父母对婴儿的依恋。
由于婴儿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模式不同,依恋也存在不同的类型。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儿童早期的依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依恋又可分为淡漠型依恋、缠人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
依恋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安全型依恋的儿童(73%)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
与母亲在一起时能愉快的玩游戏,自信的探索环境,能与母亲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交往,不总是注意母亲是否在场,在紧张情境下迅速回到母亲身旁,寻求保护和安慰;在母亲鼓励下能很好与陌生人交往。
2.淡漠型依恋的儿童(11% ) 的人际关系趋于冷淡,疏远。
与母亲在一起时,很少关注母亲的行为,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对他们影响不大。
在自由活动和其他不同程度的压力下,与母亲的身体接触很少,也很少与母亲主动交谈,与母亲的分享行为少。
对陌生的人和事物,表现得胆子大,不退缩,能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母亲离开时,不哭泣,悲伤程度小,对母亲的归来不积极的欢迎,也无明显
的喜悦。
3.缠人型依恋儿童(70% ) 表现出依赖、退缩的特征。
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缠在母亲身边,和母亲的身体接触比较频繁,探索活动不积极;对陌生的人和事物拘谨、退缩;与母亲分离时表现出反抗,哭泣,悲伤的程度高;与母亲重聚时急切的寻求母亲的安慰,但是不容易平静下来。
4.混乱型依恋儿童(9% ) 对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近或接触,与陌生人交往少、不友好。
有的儿童分离时表现出混乱的不适宜的行为,有的儿童表现为既亲近又反抗母亲的矛盾行为。
不同的依恋类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安全型依恋是一种高质量的依恋,最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影响儿童的探索欲和能力的发展
安全依恋的儿童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会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积极而愉快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和能力水平。
一项以孤儿院的19个月的发展落后孤儿为实验对象的实验研究表明,改变他们的抚养条件,让他们有机会对温柔的充当代理母亲的阿姨形成依恋,4年后实验组平均智商提高32分,而在孤儿院中的对比组落后21分。
20年后追踪调查发现,实验组中有三分之一进了大学,而对比组的大多数儿童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可见依恋关系的确立可以提高智力水平。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父亲对自己的婴儿越是关心、照顾,婴儿以后就可能越聪明、机灵、好奇、愉快,其智商往往也高。
另外,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利于儿童把父母作为安心学习语言的“语言基地”。
婴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如能在这一阶段提供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和条件,不仅能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而且能提高儿童口语表达的质
量。
由此可见,婴儿需要成人的精心护理和教导。
(二)影响儿童性格的发展。
儿童在2岁左右显露出性格的萌芽,对父母的爱有依恋感。
4岁左右具有想独占父母并讨父母欢喜的感情,6岁左右,孩子初步形成性格的特征。
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难改变。
因此,儿童早期形成的性格往往可能成为他一生性格的雏形。
早期亲子之间的良好依恋关系的建立,对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首先,安全依恋的建立,使儿童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从而形成对他人和周围世界的信任感。
如果婴儿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对他人、对周围环境产生不信任感,难以适应陌生环境,形成多疑、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影响他以后对待周围的人的方式。
其次,安全依恋的建立,会促进儿童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从而会帮助其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如果儿童缺乏依恋感,他往往很少与大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他的一些想法和行动也就难以得到大人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连他自己也会对这些想法和行为产生怀疑。
缺少自我认同感的孩子,很难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有的甚至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恐惧心理。
(三)影响儿童情绪的发展。
婴儿是以情绪的方式同世界发生联系的,婴儿不是“知觉的人,认知的人,而是一个体验焦虑,快乐和愤怒的人”。
早期持久的情绪经验对其一生情绪的发展至关重要。
婴儿期能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儿童具有稳定而快乐的情绪。
“情绪是早期婴儿适应生存的首要心理承担者”。
婴儿生理需要的满足最初是通过向母亲发出情绪信号得以实现的。
如果母亲能对信号作出迅速的反应,母婴之间积极而又愉快的相互作用将得以保证,安全的依恋关系将发展起来。
或者由于需要
延迟满足而遭受挫折感,产生失望、愤怒等负性情绪,长此以往,儿童就会情绪多变,甚至成为感情冷漠的人。
(四)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模式。
婴儿期的人际交往对象首先是父母或亲近的成人,1岁以后出现与同伴的交往,早期儿童的依恋会对儿童以后的人际关系发展产生影响,主要是儿童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形成的反应方式与决定这种反应方式的认知方式逐渐沉淀定型,形成最初的“内部工作模型”。
具有依恋安全感的儿童,对父母有信赖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
父母与他人的交往行为就自然成为儿童的榜样,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中也可以学到许多行为规则和交往的技巧。
同时,儿童也乐意接受来自父母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积累成功的交往经验和掌握交往技巧。
其次,有安全依恋感的儿童所具有的健全人格特征,为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早期儿童的依恋质量会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是现实的,又是长远的,它“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为使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因此,应该创造良好的抚养环境和条件,提高儿童的依恋质量,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健康发展。
XXX学校
XXX系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