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道德_亨利_詹姆斯小说理论中的自由精神

合集下载

论詹姆斯的现代主义小说观

论詹姆斯的现代主义小说观

2010年11月第33卷第6期 外国语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N ove mber2010V o.l33N o.6文章编号:1004-5139(2010)06-0076-06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论詹姆斯的现代主义小说观李维屏(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科办, 上海200083)摘 要:亨利 詹姆斯是现代英语小说理论的奠基人。

四十多年的创作实践和文学批评使他将先前零敲碎打的英国小说批评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并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和相对可靠的理论体系。

本文旨在全面阐述詹姆斯的现代主义小说观。

文章通过对詹姆斯重要文论以及前期与后期两部代表作的考察,探讨他有关形式与内容、心理探索、人物的载体作用和视角艺术等理论,以揭示其小说观的独特内涵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詹姆斯;小说;现代主义观念Ja m es sM odernist Concept of F icti onLI W ei p ing(O ffice o f Academ i c A ffairs,Shangha i Internationa l S tud ies Un iversit y,Shangha i200083,Ch ina) Abstrac t!H enry Ja m es is the founder o f the theory ofm odern Eng lish ficti on.M ore than forty years of his w riti ng and literary cr iti c is m enabled hi m to br i ng the prev i ousl y fragmentary criticis m o fEng lish fi ction to a ne w and higher leve,l and successfull y bu ild up a fa i r l y comprehensi ve and re l a tive l y re liab le theo retical sy stem.T his paper a i m s to d i scuss Ja m es s m odern ist concept of fi ction.By ex a m i ning his i m po rtant cr iti ca l essays and t wo masterpieces of his early and later period,the paper expounds h is t heor i es concern i ng f o r m and conten t,psycho log ical exp l oration,the convey i ng functi on of charac ter and t he art o f po i nt o f view,i n order to de m onstrate the orig i nality and crea tiv ity o f his fi c tiona l concept.K ey word s!Ja m es;fiction;m odernist concep t亨利 詹姆斯(Henr y Ja m es,1843∀1916)是现代英美文坛巨匠,也是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

智慧的现实主义--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学批评思想

智慧的现实主义--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学批评思想

智慧的现实主义--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学批评思想曾雪梅【摘要】亨利·詹姆斯是美国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都在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现实。

然而,詹姆斯的现实有别于物质主义的现实,也超越了清教主义的道德意识。

他反对小说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模仿,以及生硬的道德说教。

他的“智慧的现实主义”主张现实与想象相结合去反映深刻的人性。

他最重要的文学批评论文《论小说的艺术》力主小说的创作和评论都应打破物质主义的现实和教条的约束,而去贴近文学和生活的本质和自然规律。

%As a representative realist in American literature, Henry James insisted that literature should represent reality throughout his literary career.However, his realism deviates from the material realism by rejection of descriptions of superficially realistic details;it also surpasses the puritan moralism by denunciation of preaching moral in novels.His“Intelligent Realism” advocates a combination of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for the reveal of humanity under the superficial reality.His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critical essay, “The Art of Fiction”, intends to transcend any literary rules which confine literary creation and criticism to material realism and dogmatism, and appeals to a literature which reveals the essence and follows natural rules of both literature and life.【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现实主义;道德意识;想象力;自由【作者】曾雪梅【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和19世纪美国其他的文学家一样,亨利·詹姆斯也面临着美国文学的民族性问题。

旁观者清_论亨利_詹姆斯的小说创作视角_刁克利

旁观者清_论亨利_詹姆斯的小说创作视角_刁克利
二、拉尔夫: 心安理得的“画像”欣赏者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詹姆斯的 心爱之作, 也是所 谓 “国际性主题”的代表作。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同 样是一位欧洲背景的受害者。小说中引人关注的旁观者 是伊莎贝尔的表兄拉尔夫 ·杜歇( Ralph T ouch et t ) 。他 既 是“画 像”的欣 赏者, 也通 过自 己的力 量, 帮 助完成 了 “画像”。
伊莎贝乐是个心智很高却身无分文的美国姑娘。她 被姑姑杜歇夫人带到英国。她激情洋溢, 酷爱自由, 渴望 自 主选择命运。杜歇先生去世后不 久, 伊莎贝尔继承 了 一 半遗产, 成了有钱人。随后她结识 了姑姑的朋友莫 尔 夫人。莫尔夫人引见伊莎贝尔与吉尔博持·奥斯蒙德相 识, 他 与女儿藩茜共同生活在佛 罗伦萨一座艺术氛围 很 浓厚的小别墅里。在伊莎贝尔眼里, 他是个失意王子。在 他 们的交 往中, 她自 认为找 到了 体验自 由的 最好途 径, 并 决定与奥斯蒙德结婚。几年以后, 伊莎贝尔发现了 令 她 震惊的 事实: 莫尔 夫人原 来是 奥斯蒙 德的 情妇, 潘 茜 是 他们两人的孩子。莫尔夫人极力 撮合他们的婚 姻, 目 的是为潘茜找一个有身份的母亲。伊莎贝尔认清了生活 的真实面目。后来, 拉尔夫重病不起, 伊莎贝尔执意前往 探视表兄。死神迫近, 拉尔夫这才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情。
旁观者清
—— 论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创作视角
刁克利
( 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872)
摘 要: 享利·詹姆 斯是个文学史上耐人寻味的现象。在生活中, 他始终是一个旁观者。在文学创作上, 他塑造了一系 列的旁观者形象, 比如《黛西·米勒》中 的温特伯恩、《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拉尔夫, 以及《使节》中的斯特雷瑟等。这些 旁观者既有共同的特点, 又反 映了不同时期詹姆斯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对文学创作的体会。詹姆斯的成功正在于他善 于将自己的个性与创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 旁观者; 小说; 创作视角 中图分类号: I 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000-5544( 2007) 02-0062-04 Abstract: Henr y James is an impo rt ant fig ure both in Eng lish and Amer ican lit eratur e. His perso nal imag e is a per petual spectat or in life, and in his fictio n, he creates a series o f spectato rs, such as Winterburne in D aisy M iller , R alph in T he P ortr ait of a L ady and Str ether in T he A mbassador s. T hese spectat or s share the similar char acter , r epr esenting James' perso nalit y in different per iods o f life and reflecting his o bser vation a nd thinking abo ut liter ary cr ea tio n. T he success o f James lies in his intentio nal choice o f personal life and per fect combination of his per sonality with his wr iting . Key words: spectato r; fictio n; creat ive per spectiv e

艺术自我与社会形式_亨利_詹姆斯的_悲剧缪斯神_

艺术自我与社会形式_亨利_詹姆斯的_悲剧缪斯神_

艺术自我与社会形式:亨利・詹姆斯的《悲剧缪斯神》毛 亮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解读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悲剧缪斯神》,分析和讨论了詹姆斯的艺术观以及其中蕴涵的社会和伦理观念。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悲剧缪斯神》 艺术与艺术家 再现 社会伦理形式 亨利・詹姆斯篇幅最长的小说《悲剧缪斯神》(The Tragic Muse )发表于1890年。

令人感到有趣的是,他在这之前于1886年出版的《波士顿人》(The Bostonians )及《卡萨玛希玛公主》(The Princess Casamassima )均为政治题材的小说,而在几乎同时开始创作的《悲剧缪斯神》中,詹姆斯却完全转向了艺术与艺术家的问题。

①当然,詹姆斯本人,如他在纽约版小说作品集的序言中所说,始终将艺术看成是自己小说“若干个首要主题之一”。

的确,早在1875年,詹姆斯就已经出版了一本以艺术家为主要人物的小说《罗德里克・哈德逊》(Roderick Hudson )。

②但是,从《罗德里克・哈德逊》到《悲剧缪斯神》,我们可以看到詹姆斯的文化观与艺术观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罗德里克・哈德逊》中的艺术家完全是一个充满浪漫激情并因此而走向自我毁灭的形象,而《悲剧缪斯神》中的艺术家则有着平静坚定的信仰和文化理想。

如果要深入理解这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我们就有必要考虑詹姆斯在这个时期对于美国个人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反思。

詹姆斯小说艺术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是他于1881年完成的《贵妇人画像》(The Portrait o f a Lady )。

在这部小说中,詹姆斯采用婚姻的情节结构(marriage plot )之目的就在于将个人主义哲学所提出的自由观置于社会的伦理秩序中加以思考和改写。

在《悲剧缪斯神》中,詹姆斯对于艺术自我与社会性经验、艺术与文化理想的讨论实际上延续了他对于美国个人主义哲学传统的批评与改造。

作为詹姆斯作品中仅有的一本多情节长篇小说(multi 2plot novel ),《悲剧缪斯神》塑造了两个不同的艺术家形象。

论亨利丶詹姆斯早期作品中的道德主题

论亨利丶詹姆斯早期作品中的道德主题

论亨利丶詹姆斯早期作品中的道德主题亨利・詹姆斯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史上重要的奠基者,始终担任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不仅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影响后来的现代主义作家,也通过文学理论的著述来阐释现代主义写作的萌芽思想。

文学评论家利昂・伊德尔(Leon Edel)把亨利・詹姆斯的文学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开始写作短篇小说起到1886年为止,第二阶段是从1886年到1901年,从1901年起,是亨利创作的第三阶段。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强调小说必须认真地对待自己,然后才能期望公众认真地对待它。

尽管这种观点依旧带有道德说教的性质,甚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只是对于小说创作一种冠冕堂皇的“正名”而已,然而,在《小说的艺术》中,作者就安东尼・特罗洛普所提出的“可以让故事按照读者最喜欢的方式而产生改动变迁”所回应的“我承认,这种对于一个神圣职业的背叛,在我看来不啻是一种极大的罪行。

”可见,亨利・詹姆斯已经在倡议小说的“自主性设置”,并开始摆脱传统小说所具有的“自觉道德目的”作用,亨利・詹姆斯对小说创作真实性与符合逻辑性的引导,就是对当时小说创作的一种规范与比较苛刻的要求。

在确定小说具有独立描述空间的同时,把作者的地位与角色放到次要地位,而重视故事当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对小说文体学的叙事理论就有了更为明确的引导。

尽管亨利・詹姆斯出生于美国,但其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却是在欧洲逗留,因此,他的个人生活经历更使他能够成为一个冷眼旁观,直面现实的优秀观察者与记录者,尤其在经济变革与传统等级观念的混杂之下,作者不得不对复杂的欧洲价值观念感到忧虑。

而当时的亨利・詹姆斯恰当又适时地选择了一个真实而具有叙事限制的角度来对社会现象进行记录,就是通过对美国人物与欧洲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作为他创作的主要社会题材,如他早期的作品《黛西・米勒》、《一位女士的画像》、《德莫福夫人》等,亨利结合了自身的实际,尤其是欧洲文化与美国性格的冲突,因此,亨利的“世界主义”创作方式也融入了他在欧洲所遇到的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以及对欧洲文化的失望。

亨利·詹姆斯小说作品理论及其艺术性解读

亨利·詹姆斯小说作品理论及其艺术性解读

作者: 蒲红娟
作者机构: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10-11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1期
主题词: 亨利·詹姆斯 中短篇小说 小说创作 艺术性 叙事视角 小说作品 小说理论 长篇小说小说家 绘画艺术
摘要:亨利·詹姆斯(1843—1916)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一生写过许多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

其中,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等。

中、短篇小说中著名的有《戴茜·米勒》《华盛顿广场》《螺丝在拧紧》等。

文艺作品包括《霍桑评传》《虚构作品的艺术》等。

HENRYJAMES亨利·詹姆斯文学作品简介、赏析

HENRYJAMES亨利·詹姆斯文学作品简介、赏析

significance before
the inward events that
take place in a soul.
A new concept of the author
• James eliminates the
author and gives the
reader the illusion of
American heroes and heroines, who confronted European sophistication, either triumphed over it or were overwhelmed.
James’s literary criticism(文学 评论)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is contribution
Style – “stylist”
a. over-elaborate style b. Language: highly-refined, polished, (文雅)
insightful, accurate c. Construction: complicated, intricate
are not the liking of the common readers
being present at the
scene of action.
• He presents events and the minds of the characters directly,
without comments or
explanations:
Dramatize,
only
dramatize, is his lesson.

Henry__James美国文学作家亨利詹姆斯

Henry__James美国文学作家亨利詹姆斯

Frequent tour to Europe included London, Pari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mes„s life and writing. European art and culture, the trip exposed him to the erudition of European society. New and Old World values, a conflict that appears repeatedly in James‟s fiction as “the international theme.”
At last, Daisy was infected with a Roman fever. On her deathbed, she left a message expressing her loyalty to his love. But to Winterbourne, it‟s too late to repeat.

Thank you!
黛丝米勒 Daisy Miller (1974)黛西· 米勒是个典型的美国姑
娘。她年轻,漂亮,热情奔放,无拘无束 ,同时又略显粗俗。作者在塑造她的动人 形象时,花费了不少笔墨。当她身着洁白 的平纹细布裙,撑着一把饰有绣花宽边的 太阳伞,睁着闪闪发亮的大眼睛,出现在 旅居欧洲的美国青年温特博恩面前时,小 伙子一下子就动心了。于是,他的眉光自 始至终追随着黛西· 米勒的身影,也就成 了自然而然的事。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动人 、天真活泼的姑娘,在欧洲游历期间,由 于单纯,直率,不拘小节,无视上流社会 的礼教,处处遭人物议,最后不幸染上恶 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自己的自由奔 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试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化观(全文)

试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化观(全文)

试论亨利·詹姆斯的文化观(全文)[摘要]欧美文化冲突是亨利・詹姆斯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他力图借此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美国文化模式,亦即欧美文化的完美结合,从而体现了他的相对主义文化观: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应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各自取长补短,和谐共处。

詹姆斯在处理异质文化时兼收并蓄的态度给处于各种文化剧烈碰撞的21世纪的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文化冲突;文化融合;文化观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亨利・詹姆斯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小说理论和题材的探索。

他的国际题材作品聚焦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试图发现人们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文化意识。

詹姆斯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刻画了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的过程,并试图将美国人的高尚、淳朴与理想主义和欧洲人的智慧、成熟与现实主义相融合以构建一种理想的社会,这正体现了他的相对主义文化观:文化是相对的,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应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各自取长补短,和谐共处。

这也是詹姆斯小说的精神向度之所在。

詹姆斯对理想文化的探索与追寻贯穿于他整个人生及小说创作过程。

正如E.M.Forser所说:“那种理想的文明社会正是亨利・詹姆斯及他的主人公梦想实现的,它既非欧洲,也非美国,而是一种信念……”文化“是两三个最为复杂的英语词汇之一”,各国学者在文化的定义上看法千差万别。

一些学者强调观念,认为文化通常意味着艺术、文学和意识形态,这种文化通常又被称作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而另一些则强调实践,指出文化乃社会成员共有经验的有机组合,是一个涵盖了价值判断、理解、思考和行动的标准的过程。

就詹姆斯笔下的文化而言,评论家可谓是众说纷纭。

一些评论家认为詹姆斯探讨的文化是单纯、无知、自由却又散发着商业气息的美国人所代表的美国文化和历史与艺术,世故与腐朽兼具的欧洲文化与其有具体差别。

哈罗德・比瓦将詹姆斯的文化视为高雅文化。

他说作为一个美国人,詹姆斯是高雅文化的局外人。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亨利詹姆斯的女性自由观word资料7页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亨利詹姆斯的女性自由观word资料7页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亨利詹姆斯的女性自由观一《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创作背景亨利?詹姆斯是美国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身于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詹姆斯的父亲让子女们从小就接触各种思想,鼓励他们对任何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童年时期,亨利?詹姆斯多次同家人去欧洲旅行。

欧洲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詹姆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萌发了他对不同国家的风尚习俗的兴趣。

他一生作品浩瀚,以小说为主,通过描写国际主题小说,促进了欧美文化的交流。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女主人公伊莎贝尔与三位迥然不同的追求者之间的故事。

女主人公伊莎贝尔一生追求自由独立,对婚姻的选择也是以此为标准。

由于她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女性,所以她对自由的向往更加强烈,她对自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立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及自我的确立。

伊莎贝尔正是在对她心仪的三位男士的选择之间在追求自己的独立。

亨利?詹姆斯通过对伊莎贝尔的刻画,表达了他的女性自由观。

二伊莎贝尔在自由之路上的摇摆和抉择面对三位追求者,伊莎贝尔对婚姻的选择暗示了其内心对自由的定义和追求。

首先,沃伯顿勋爵无法给予伊莎贝尔所渴望的自由生活。

他的爵位、议会席位,使他的生活大大地受到社会的限制,并依赖于已经确立的社会体系。

沃伯顿所代表的是贵族阶级和政府,他的身份是由他背后的社会体系所定义的。

如果成为沃伯顿勋爵夫人,所有沃伯顿勋爵所拥有的东西:贵族爵位和社会地位等,都将会强加给伊莎贝尔并代表她。

相应地,伊莎贝尔也会成为沃伯顿勋爵的代表,而不是她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当沃伯顿勋爵向她求婚时,伊莎贝尔感到“一个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地方巨子正在孕育着一个意图,要把她拉进他所生存和活动的体系中去,而这种生存和活动的方式不如说是令人反感地。

有一种本能,它并不专横,但是很有说服力,告诉她要抵制――它悄悄地对她说,事实上她有自己的体系和轨道。

”伊莎贝尔理想中的自由是个体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她要做自己的体系和轨道的主人;而沃伯顿只能给她一个早已存在、固着不变的体系,却没有留给她多大发挥的空间。

论亨利·詹姆斯"国际性主题"小说的创作心理

论亨利·詹姆斯"国际性主题"小说的创作心理

84论亨利•詹姆斯“国际性主题”小说的创作心理张 玲 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著名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国际性主题”小说中有两种人物形象,一种是具有纯真无邪的国际美少女,另一种就是老练圆滑的欧洲人,作家在各种阶段中的通过形象的比喻能够完美的塑造出这两种形象,根据历史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比喻,在道德情感的背后就能够表现出美国作家长期的自卑心理,本文则主要通过文章来分析小说的创作心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文化自卑;超越意识;创作心理亨利•詹姆斯的“国际性主题”小说主要是说明美国少女与欧洲这些老练圆滑的人的对比,通过高雅和文明的艺术手段将小说塑造成一个社会机器。

以此来讲述欧洲人的圆滑世故和卑鄙无耻的下流作风,通过小说描述来讲述他们的道德败坏。

同时,来反衬欧洲人的事故势力等。

同时还能反应出另一个作品《竞选州长》里不吝惜各种手段来达到目的,通过美国人和欧洲人不同形象的表现来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亨利•詹姆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德莫福小姐和梅尔夫夫人的太多是具有强烈反差的,从小就能够看得出德莫福小姐的歹毒和老谋深算的本性。

她的嫂子和她是同学,前者也是刻意的去挑选朋友,所有的集中点都能够找到这个人的缺点,甚至还能够通过缺点来诋毁她的荣誉。

德莫福小姐从来都是敢作敢为,是一个很精明的法国人,但是,从小最具备的长处就是缺少自身的特点,这也和所有高贵的人一样。

通过正常恋人的习惯性做法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理想化,对于这种高贵血统的人来说就只有盲目的崇拜,而具有其他品格的人却总是视而不见,并能够可以肯定得说正如他的品格的卓尔不凡,因为每一个人都想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梦里。

而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玛利亚却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嫂子当做朋友。

在她选择朋友的基础上通常都是试验品。

通过逐步设计好的陷阱来使他渐渐走进编好的骗局。

在玛利亚写给祖母的信中,强烈的表现出了被邀请到城堡里玩的喜悦。

随后也是欣然的前往,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将是一段危险旅程的开始,她发现了那座承包不是欢乐和高兴的地方,却是像个遗物一样在哪里,老太太也充分的预见灾难将要来临,劝慰性的给了她一些建议,因为老太太知道她的脆弱。

亨利·詹姆斯与小说的艺术性的开题报告

亨利·詹姆斯与小说的艺术性的开题报告

亨利·詹姆斯与小说的艺术性的开题报告亨利·詹姆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精细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而著称,同时也深受其叙述风格和思想深度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亨利·詹姆斯对小说艺术性的看法和贡献。

一、小说的艺术性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主要通过文字叙述来传达一种情感、思想、故事等。

这种方式与诗歌、戏剧等形式有所不同,但也因此给了小说更多的表现空间。

亨利·詹姆斯认为,小说作品的艺术性应该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1. 人物刻画。

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品的中心,他们的行为、思想、情感是作品的核心。

因此,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描写和刻画非常重要。

2. 线性故事结构。

一个好的小说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引人入胜,让读者从开始到结尾都保持着紧张的情绪和关注度。

3. 叙述风格。

小说的叙述风格是表现作品特定情感和思想深度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叙述方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深度,亨利·詹姆斯认为小说的叙述风格应该是“精雕细琢”的。

4. 意境表现。

意境是表示作品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最重要手段。

通过意境表现,小说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二、亨利·詹姆斯的贡献亨利·詹姆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批评家和思想家。

他对小说艺术性的观点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小说结构和技巧的研究。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作品以复杂的故事结构和多层次的叙述风格著称,他的文学批评作品也常常探讨小说的结构和技巧,其代表作品《艺术与真实》就对小说的结构和技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 对小说主题和思想深度的关注。

亨利·詹姆斯认为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故事,更应该是一种艺术品,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小说作品和文学批评作品都体现了他对小说主题和思想深度的重视。

3. 对小说人物刻画的探索。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作品中人物刻画的精细和深入也给后来的作家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摘要亨利?詹姆斯开创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其作品以人的内心世界为主要关注内容,致力于表现不同处境和不同地位的人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意识和心理的流动过程。

文章从现实主义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意识流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创作理论三方面,分析其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

关键词:心理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内心世界心理情绪亨利?詹姆斯,19世纪末期美国著名的心理现实主义作家,开创了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先河。

他的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对乔伊斯、福克纳、伍尔夫等著名的意识流小说作家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亨利?詹姆斯出生在纽约一个非常富裕的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和兄长都是当时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的创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詹姆斯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文化教育,从小就将詹姆斯送往欧洲接受历史悠久的欧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而这段游学经历的直接影响了亨利后来的创作。

他的作品常常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背景,多描写欧洲和美国贵族淑女和富翁巨贾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致力于表现欧美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他的小说被后来评论家称为“国际小说”之称。

亨利的小说创作虽然仍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但却与传统现实主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尤其表现在他看待问题和描写现实的角度上。

传统的现实主义以外部客观现实世界为表现对象,而亨利以人的内心世界为主要关注内容,致力于表现不同处境和不同地位的人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的心理和情绪。

他的代表作有《一个美国人》《贵妇人的画像》《黛西?米勒》等。

本文将以他的几部代表小说为例,具体剖析其小说的心理描写特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现实主义与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与亨利?詹姆斯同一时期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马克?吐温用辛辣的讽刺把美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丑恶和可悲的现象揭露出来。

豪威尔斯热衷于描写美国社会的日常生活,而亨利则另辟蹊径,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致力于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但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主义来进行创作。

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及其影响

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及其影响

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及其影响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1916年)被誉为美国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细致入微的社会观察而著称,对于后世文学进步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他的小说不仅呈现了一种细腻而精确的心理描写,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化。

本文将以《昔日的遗物》和《转轮》为例,探讨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以及其对文学界的影响。

詹姆斯的小说以心理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心里世界的深度探究来呈现作品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在《昔日的遗物》中,他通过对主人公斯特瑞斯更斯先生的思想感情和一系列行动的描写,机灵地刻画出一个往事缠身、心里挣扎的角色形象。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真实还原了主人公心里世界的复杂性和痛苦。

詹姆斯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在的冲突冲突和情感纠葛。

这种深度剖析人性的手法,使读者更容易投入到故事中,与小说人物产生共情。

在《转轮》中,詹姆斯接受了拟人化的叙事方法,将传统的小说叙述者设定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的角色。

通过奇特的叙述视角,作者深度剖析了主人公的心里世界和思维过程,以此揭示人物的动态变化和情感进步。

小说盘绕女主人公卡罗琳娜的角色展开,通过她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社会现象和人物干系的变化。

这种奇特的叙事手法,使读者更加贴近故事情节,并专注观察和沉思人物的情感变迁。

通过这些小说,詹姆斯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新的叙述方式和心理描写的方法,也对后世文学创作者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起首,他以心理描写为主线,强调人物心里的思想、情感和动机,从而使小说具有更加深度的人物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被后来的作家所进修和仿效,并成为现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其次,詹姆斯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干系进行了深度观察和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化。

他的小说不仅是个人心里的呈现,也是对社会普遍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剖析的方法,使他的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启示,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沉思。

亨利·詹姆斯的《本亚明·富兰克林》:文学与艺术的追求

亨利·詹姆斯的《本亚明·富兰克林》:文学与艺术的追求

亨利·詹姆斯的《本亚明·富兰克林》:文学与艺术的追求概述《本亚明·富兰克林》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于1904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主人公本亚明·富兰克林为线索,探讨了文学与艺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及其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说背景、情节梗概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义。

小说背景亨利·詹姆斯生于1843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最杰出且广受赞誉的美国小说家之一。

他以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而闻名,在小说中常探讨道德伦理、现实与理想、自由与责任等主题。

《本亚明·富兰克林》是他在后期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写作方式并更加注重意识流手法的代表作之一。

情节梗概第一卷小说讲述了本亚明·富兰克林从年轻时期到成年的成长历程。

在家人的期望下,他进入私立学校接受教育。

然而,他对传统教育和社会规范感到不满,并追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机会。

在与家人的摩擦后,本亚明决定离开家乡前往纽约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第二卷本亚明来到纽约后,开始接触艺术和文学界,并结识了一些知名作家和艺术家。

他深受他们的影响,对文学和艺术情有独钟,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内心世界,面临着探索个人风格和声音、突破传统限制以及获得认可等挑战。

第三卷本亚明逐渐获得成功并成为备受赞誉的文学家。

尽管如此,他仍然质疑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追求。

他陷入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面对着个人情感和道德选择的考验。

最终,本亚明决定以崇高的艺术追求作为自己的准则,并为此付出一切努力。

文学与艺术的追求《本亚明·富兰克林》是一部关于文学与艺术的追求的小说,在其中作者探讨了以下问题:1. 艺术与社会规范本亚明在成长过程中对传统教育和社会规范产生了怀疑并追求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机会。

他试图突破约束,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想法。

伊莎贝尔的自由观_亨利_詹姆斯的_一位女士的画像_

伊莎贝尔的自由观_亨利_詹姆斯的_一位女士的画像_

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陈 丽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一位女士的画像》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自由观。

伊莎贝尔对自由有自己特殊的定义,它意味着:独立自主,选择的权利,及自我的确立。

它是意识的自由,更多的意味着思想的而非行为的自由。

此外,伊莎贝尔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在追求自由和知识的同时,她并不反对社会的正统权威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传统价值及道德规范。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一位女士的画像》 自由自由是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例如,阿诺德・凯特尔认为《一位女士的画像》是部“关于自由的小说……展现了伊莎贝尔自由观的欠缺。

”①安东尼・马兹拉在对比小说的两个版本时指出,“在将伊莎贝尔完善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强调了她的自由和脆弱性。

”②爱琳・桑托斯认为,“伊莎贝尔试图维持一种理想把个人自由当作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基础。

”③本文试图对小说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自由观作一全面深入的分析,认为,伊莎贝尔对自由有自己特殊的定义,她的自由更多的是意识的自由而非行为的自由;而且,她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矛盾性。

一、特殊定义的自由对伊莎贝尔来说,自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生命所有尊严的总和,生活就意味着自由地体验人生。

自由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但伊莎贝尔对自由有特殊的定义独立自主,选择的权利,以及自我的确立。

首先,伊莎贝尔坚持独立自主,她自信、并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小说中,伊莎贝尔最初被提到是在杜歇夫人的电报中。

伊莎贝尔被描述为“颇能自主”。

当伊莎贝尔的表兄拉尔夫了解到她是如何来到英国时,随口说到,“她收留了你。

”④这刺伤了伊莎贝尔,她马上回答,“你的意思是她收养了我。

是的,她喜欢当保护人,她也待我非常好,但是……我更重视我的自由”(20-21)。

其次,伊莎贝尔坚持选择的权利,认为自由就是要能够有所选择。

美国文学课 亨利詹姆斯简介

美国文学课 亨利詹姆斯简介

亨利·詹姆斯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19世纪美国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大文豪。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

他的小说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了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等。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和《金碗》等。

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中文名亨利·詹姆斯外文名Henry James国籍美国出生日期1843年4月15日逝世日期1916年2月28日职业文学家主要成就写出大批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小说代表作品一个美国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等目录1简介2人物履历3成长经历4创作之路5相关评价6成就7名人评价8主要作品列表1简介编辑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年4月15日- 1916年2月28日、享年73岁),英国-美国作家。

他出身于纽约的上层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老亨利·詹姆斯是著名学者,兄长威廉·詹姆斯是知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詹姆斯本人长期旅居欧洲,对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上层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詹姆斯是同性恋者。

他与同时代的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保持着长期的友谊。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

他的小说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了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等:这表明作家对个人道德品质的浓厚兴趣。

詹姆斯著作有长篇小说《一个美国人》、《华盛顿广场》《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等。

中短篇小说有《黛西·米勒》、《阿斯彭文稿》、《螺丝在旋紧》、《丛林猛兽》以及一组描写作家、艺术家生活的中短篇小说如《真东西》、《地毯上的图案》等。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百科内容来自于: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英国以及美国的作家。

亨利·詹姆斯出身于纽约的上层知识分子家庭,父兄都是美国颇具声望的哲学家。

由于家境富裕,亨利·詹姆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多种语言。

詹姆斯本人长期旅居欧洲,对19世纪末美国和欧洲的上层生活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詹姆斯是同性恋者。

他与同时代的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保持着长期的友谊。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

他的小说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了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等。

生平简历亨利·詹姆斯作品亨利·詹姆斯1843年4月15日生于纽约;1862年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从1864年起开始文学创作;1869年游历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后,决定离开美国,移居欧洲;1875~1876年住在巴黎,结识了屠格涅夫、左拉、都德等作家;1878年后迁居伦敦;1879年中篇小说《黛西·密勒》使他一举成名;1881年出版的《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他早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品;1904~1905年曾回美国;1915年因不满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中立”态度而加入英国籍;成长经历亨利·詹姆斯詹姆斯出身于纽约一个有钱的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个哲学家、神学家,但为人专横粗暴。

长兄威廉健壮得如同运动员一般,后来成了令人敬畏的哲学家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詹姆斯的童年非常不愉快,他是在对哥哥的畏惧中成长起来的。

詹姆斯曾经跟家庭闹翻过,不过后来又修补了这种关系。

他在哥哥阴影笼罩下的成长,是怎样影响到他的内心世界,并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的,因为詹姆斯生性过于敏感。

笑声很少来自于詹姆斯,由于跟他友好的人过早去世,包括他的姐姐艾丽丝,他的表妹米妮·坦普尔,他活得一直很沉重。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述评

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述评

义中 ,他提 出小说价值 的高低 取决于 印象的强度 】 。由此 可 见,他认为评 判小说价值 的标准是是否有趣 和小说 印象的强 度 ,而这两个 观点实 际讲 的是一个意思 ,都是指小说是 否具 有 生命力 ,能否引起读者 的共 鸣 ,是评价 小说优劣 的唯一 标 准 ,但 引起共 鸣的方式则 是干变万化 ,没有 定论’ 的。他后 来 论述 到的真实 性标准 ,也是 从这 个意义上来谈 的。 从这 一评 判 标准 的 论述 出发 ,詹 姆斯 又 进一 步谈 到 了 作家 的创作 自由,认为 : “ 小 说家的优越地位 ,他奢华 的享 受 ,如 同他 的痛 苦 和责 任一 样 ,在 于作 为一 个创 作 的实践 者 ,可 以供他 尝试的东西 是没有 限度 的——他 的各种 可能 的 实验 、努力 、发现 、成功 ,都是没有 限度 的。”【 2 在 《 小说 的 艺术 》 中,他 明确 地提 出艺术 家要 有主 观 能动性 , “ 我们必须让 艺术家决定他 的课题 、他 的主 题, 以 及他 的d o n n e e ”,[ 2 只有让他 们 自由地选择 艺术风格 ,才 是 真正地尊 重他们 。詹姆 斯鼓励年轻 的作 家们要敢于藐 视、打 破权威制 定的条条框框 ,不拘泥于特 定的小说类 型,勇于创 新 ,因为 “ 这 种 自由是 一个 了不起 的特 权 ”。【 2 詹姆斯认 为 部小 说存 在的唯一理 由就是它确实 试图反映生活 ”,小 说 没 有 好 坏 之 分 , 只有 反 映 生 活 和 不 反 映 生 活 之 分 。而 对 小 说则定义 为 “ 一种 个人 的、直接 的对生活 的印象 ”I 2 】 ,但 现 实生活的标准 很难确定 ,因此在反映现 实生 活的形式上 ,小 说就 有极大 的主观性 ,詹姆 斯认为小说家是 根据 自己对生 活 的印 象 的感受 程度 来 反映现 实 生活 ,借 助想 象力 来捕 捉 生 活 的最模 糊的迹 象 。他 以英 国女作家 安・ 萨克雷 ・ 里奇 为例 , 说 明作 家可 以凭借 直接 的个人 的印象获得一刹那 的经验 ,通 过想 象力 “ 从 已经 看见 的东西揣 摩出从未见过 的东西 ”,从 而 “ 制造 出一个现 实 ”。【 2 生活 的真实和 艺术的真实 是不 同 的,作家 要 以具有 典型性 、全面 性为主要 目标进 行选 择 。詹 姆斯 并不认为大量 的细节描写就 可 以表现真 实,要给予读者 真实感 ,须抓住生活不 寻常 的节奏 ,给读者提供 “ 未 经重新 安排 的生 活” 。除 了客 观的现实生活 之外 ,小说家还 要关注 笔 下 人 物 的 心 理 状 态 。 他 提 出小 说 不 是 单 个 部 分 的组 合 , 而 是一个生命 有机体 ,主 题和形式 同等 重要。虽然詹姆 斯不 同 意小说具有 说教功能 ,唯一 的责任是 让人感到有趣 ,但还 是 坚持 “ 道 德观念 和艺术 观念是 非常接近 的 ”。【 2 艺术家通 过 “ 意识 ”和 “ 印象 ”接近生 活, “ 揭示 隐藏在生活背后 的哲 理 和道义 来 ,体现 出一种 ‘ 审美 的意识 ’” 。【 3 可见 ,詹姆 斯 是一位 具有道 德内涵的严肃的艺术家。 实际上 , 由小说本质特 点到评判标准 的论述 ,与 当时盛 行 的哲学和心 理学思想 ,如 弗洛伊德 心理 学 以及柏格森等 非 理 性哲学 的发 展,都有很大 关系 。而这一 论述为作家创作 自 由打下 了理论铺垫 ,为后来现 代主义文学对 于形式技巧创新 实验 的热衷开 了先河 ,可谓意义重大 。 另外 ,经常被 忽略 的一 点是,詹姆斯 的这 一小说理论实 际也为 更加 自由的读者阐释打 下了基础 。由于 小说创作本身 是一种 高度个人化 的过程 ,而小 说的评判标准 是读 者对小说 印象强度和生命力的感受 ,那么对于小说的评价也就成 为基于 读者个人生活经验 的高度个人化的产物。如果读者 自身 的经历 或者说 “ 前见”与小说 内容更能产生共鸣,他们对 小说 的感受 力就会更强,评价也会更高。这样一种更为灵活 自由的小说理

亨利·詹姆斯 生平简介

亨利·詹姆斯 生平简介

1.现代性 作品中,詹姆斯巧妙地运用“场景”来展示清情节,开创了戏剧手 法在小说运用中的先河。一方面场景为小说主要情节的设置和展开提供了 背景。另一方面它为小说构建了一个复杂又简单的结构,使得小说的人物 在其中得以尽情表现。戏剧创作手法的使用丰富了小说创作的技巧,把小 说创作提升到严肃的艺术创作高度,符合詹姆斯对待小说一贯的严肃态度; 此外,有限视角的应用也体现了詹姆斯表述技巧上的现代性。詹姆斯在创 作上运用了开放式结尾,多层次、多视角叙述等技巧。开放式结尾打破了 传统的同心圆叙述结构,造成一种意义的含混。多重视角叙述打破了单一 视角的限制及单调,达到了一种“立体观察”的特殊艺术效果。而这种视 点转移和复调叙述正是20世纪西方小说发展的基本方向。多重视角的运用 进一步加深了个体的间隔效果,这正是现代主义关于自我处境的根本观点。 詹姆斯的现实观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关心的的现实不是外在 客观的现实,而是内在主观的笔下人物心理的现实。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詹姆斯不论在小说创作的技巧上,还是 在技巧所体现出来的意识中,都表现出他作为一名现代小说家的现代性创 作特征。
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开拓者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了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的艺术生贵妇的画像黛西米勒螺丝在拧紧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
亨利· 詹姆斯

英国以及美国的作家 出身纽约上层知识分子家庭 被誉为西方现代心理分析小 说的开拓者 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 往的问题 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 了纯洁、聪慧的儿童 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 术家的孤独,作家的艺术生 活等
2.不确定性 小说的叙述结构是套层式,以两个外层叙述者的叙述展开,进而引出故事 的内叙事者—家庭女教师对发生在布莱庄园往事的回忆。这种多层叙述结 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小说意义的不确定性。再者,小说以内叙述者的叙 述结束,最终并没有回归到外层结构上来,因此套层叙述结构的不完整性 导致了读者对小说结尾的不同解读。此外,作者有意模糊小说的取材来源 并使用戏剧化手段使得该小说成为一个永远的谜团。詹姆斯在小说叙事中 隐退,以小说人物作为观察者,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对中心故事展开叙 述,然而观察者本身的可信度难以确定,故事的意义变得更加复杂;结局 悬而未决,冲突依然存在,矛盾未能解决。此外,故事由三个叙述者从各 自不同的七个层面转述,包含女教师的三个叙述层面,道格拉斯的两个层 面,框架叙述者“我”的两个叙述层面。多角度叙述使故事含义更加复杂, 进一步加剧了作品的不确定性。除叙述者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两个孩 子,格罗斯太太及布莱庄园的主人的种种“可疑”的语言行为表现是小说 的意义变得更加含糊不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1月第28卷 第1期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an.2007Vo l.28N o.1艺术与道德——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中的自由精神陈 丽,郑国锋(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摘 要:本文从人文道德的角度研究詹姆斯的小说理论,认为其中体现了自由的道德精神。

詹姆斯把小说定义为个人对生活的直接印象,同时认为艺术的道德价值在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本文根据克尔恺郭尔的观点,把自由定义为无限的可能性,指出在詹姆斯的理论中,正是个人对生活片刻的印象所引发的想象,个人视角的独特性,个人视角理解生活时所不可避免的困惑,表现了人生的广阔性、多样性和无限性,体现了追求自由的道德精神。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自由中图分类号:H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7)01-0074-04Abstract:T his paper pr obes the mor al dimension o f Henr y Jam es's nov el theor y,ar guing that James's novel theo ry represents a spirit of fr eedom.James defines no vel as a per so nal,direct impr essio n o f life,and insists that the mo ral sense of a wo rk of ar t depends on the ar tist's pr ime sensibility.Accor ding to Kierkeg aard,fr eedo m means possibility for po ssibility.T his paper,ther efor e,concludes that it is the imag inatio n ar oused by per sonal impr ession,the partic-ularity of perso nal impressio n,and the bewilderment w hich inevitably a cco mpanies the per so nal impressio n of life t hat gura nt ees the infinite possibility and plur ality o f life,embo dy ing a spir it o f freedom.Key words:Henr y James;nov el t heo ry;fr eedom 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以对小说形式和技巧的重视和不懈探索而著称,自珀西・拉伯克(Percy Lubbock)、韦恩・布斯(Wayne C Boot h)以来,都把詹姆斯看作是唯美主义者和形式主义者,着重探讨他的小说理论。

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从人文道德的角度研究詹姆斯的艺术理论。

这是最早可追溯到约瑟夫・华伦・比奇(Joseph Warren Beach)的T he M ethod o f H enry James,他系统研究了詹姆斯的艺术技巧,并认为小说家的技巧同他的伦理观具有内在一致性。

劳伦斯・霍兰德(L aurence Holland)的《视觉的代价:亨利・詹姆斯的技巧》(T he Exp ense o f V ision:Essays on the Craf t o f H enry J ames)对詹姆斯的小说及其纽约版序言(“Pref aces to t he New York Edit ion”) 进行研究,认为詹姆斯的小说形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含义。

萨拉・多尔蒂(Sarah B. Daughert y)在其《亨利・詹姆斯的文艺评论》(T he Literary Criti cism of H enry J ames)中也提到,詹姆斯对小说艺术的追求体现了他的人文精神;维维安・琼斯(V ivian Jones)的《批评家詹姆斯》(J ames the Crit ic)也持有类似看法。

最近的多萝茜・黑尔(Dorothy J.Hale)提出,詹姆斯的小说叙述理论中存在着牺牲自我,尊重他人的道德价值,并把詹姆斯的形式主义称为社会形式主义。

本文沿袭这一批评传统,认为詹姆斯的小说理论表现了一种追求自由的道德价值。

文章将从作家本人对艺术的道德价值的定义出发,研究他的小说理论与自由这一人文道德精神的关系。

小说的道德价值是19世纪英美文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詹姆斯的评论著作中也经常出现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詹姆斯一向反对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艺术,他在纽约版序言中说,有关小说的主题是否‘道德’的争论无聊空洞,衡量某个主题的价值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不是对生活有根据、真实、真诚、直接的印象和感受”(James,Literary Cr iticism II:1074)。

詹姆斯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道德或不道德的小说,只要小说来自于作家个人对生活直接和真实的观察,就是道德的。

接着,詹姆斯进一步阐释了小说的道德意义,在这一方面,最丰富、最具启发性的真理莫过于,艺术作品的“道德”意义完全取决于创作时艺术家所感受到的生活的多少。

很明显,问题在于艺术家的感受能力的性质和程度,这是他的主题生长发芽的土壤。

这土壤的品质和潜能,从这片土壤中能否成长出任何对生活的新鲜的、直接的印象,或多或少地表现了所显示的道德。

(James,L it-erary Criticism I I:1074)可见,詹姆斯把艺术的道德价值归为艺术家个人对生活的印象和感受能力。

这一观点在《虚构的艺术》(T he A r t of Fiction)一文中可以得到进一步印证。

在这篇文章中,詹姆斯驳斥了英国小说家贝赞特(Besant)认为小说必须具有“有意识的道德目的”的说法。

他说,“您的道德和您的有意识的道德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您能否界定您的含义,解释一下一幅图画(小说本身就是一幅图画)怎样才算道德,怎样才是不道德?”(James,Liter ary Criticism I:62)詹姆斯认为,不能把艺术和道德混为一谈,“艺术(就其最广泛的含义)指的是技巧;道德是完全另外一回事”(James,Li terary Criticism I:63)。

他说,艺术创作的“道德精神的本质是考察(生活的)整个领域……所有对生活的印象,所有观察和感知生活的方式,都在小说家的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James,L iterary Criticism I:64)。

詹姆斯的观点是,艺术只要是对生活真诚的观察和感悟,就是道德的。

在同一篇文章里,詹姆斯还说道:在某一点上,道德感和艺术感的确相临很近;这是很明显的事实,一件艺术品的最深刻的品质总是来源于艺术家的头脑。

如果艺术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fine intelligence),一部小说、一幅画、一尊雕塑,就会相应地带有其中的美和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詹姆斯来说,艺术的道德价值在于它是否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真实观察和感悟。

詹姆斯把艺术的道德价值和小说家个人观察生活时的感悟能力联系起来,艺术家的感悟越深刻,越敏锐,艺术品就越具有道德价值。

对于詹姆斯的艺术道德观,批评家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认为,詹姆斯把艺术的道德价值归为艺术家个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这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由的道德精神。

根据丹麦哲学家Kierkegaard的观点,自由意味着“可能性的可能性”(possi-bilit y f or possibilit y),即无限的可能性。

(Kierkegaard, 1973:38)詹姆斯认为,小说的根本价值在于反映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表现生活的无限延展性和可能性。

他经常把人生描述为无限扩展的、开放的、充满可能的。

而自由,即生活的无限延展性和可能性,正是通过艺术家对生活个人的、主观的、有限的印象和感受来实现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詹姆斯才宣称,艺术的道德价值在于艺术家个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一、印象(impression)、想象(imagination)与自由詹姆斯把艺术的道德价值与艺术家个人对生活的“强烈印象”和感受的多少联系起来,但个人的印象是片面的,而且受到个人具体视角的限制,如何能反映人生的无限和自由?詹姆斯的观点是,正是片刻的印象引起了丰富的想象,而想象超越了物质事实的束缚,能够真正反映人生的无限可能和自由。

同其他现实主义作家一样,詹姆斯认为“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反映生活”(James,Li terary Criticism I:46)。

他说,小说的最高价值是要反映现实的样子(the air of realit y) (James,Lit erary Criticism I:53)。

但他紧接着说,“现实的标准是很难确定的”,没有所谓绝对的客观现实(James,Lit-erary Criticism I:51)。

同长兄实验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一样,他认为“现实”总是通过人的观察和印象得到的,因此,他把小说定义为“个人对生活的直接的印象”(James,L iterary Criticism I:50)。

詹姆斯从来不把小说的目的描述为反映现实,而是反映“现实的样子”(the air of re-ality)或传达“强烈的幻觉”(int ensity of illusion)。

他说,“小说的价值在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直接印象,这一价值的多少也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印象的强烈程度”(James,Literary Criti cism I:50)。

如前所述,詹姆斯把艺术家对生活的“印象”的强烈程度,以及对生活的感受的多少,看作是艺术的道德价值,认为艺术作品的“道德”意义完全取决于创作时艺术家所感受到的生活的多少。

詹姆斯继而提出,当艺术家的头脑具有想象力时,就会获得更强烈的印象,能更深刻地感受生活。

想象力是“通过看到的东西猜测没有看到的东西,是追索事物的隐含意义,是通过部分把握整体”,是“获取并展现生活中‘最微弱的暗示’”(James,Literary Crit icism I:53)。

正是因为印象是片刻的,不全面的,所以才能够引发无限的想象。

詹姆斯认为,片刻的印象和丰富的想象力是比任何切身的真实体验更“深刻的力量源泉”(James,L iterary Criticism I:53),能够更深刻地反映人生。

印象(impression)即体验(ex perience);片刻的印象,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创作出好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