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料实验报告要求
第九章 混料试验设计
三次式(d=3):
p
y bi xi bij xi x j rij xi x j ( xi x j )
i 1 i j i j
i j k
b
ijk i
x x j xk
由此看来,混料试验设计的(p,d)的Scheffe多 项式回归方程中,待估计的回归系数的个数, 比一般的p因素d次多项式回归方程要少。例如, 对于混料试验设计(p,2)的回归方程式,无 常数项和二次项。于是,减少了p+1个回归系 数,所以至少可以少做p+1次试验。
P 2 3 4
5 6 8 10
d 3 10 20
35 56 120 220
4 15 35
70 126 330 715
6 10
15 21 36 55
{3,2}(三因素二阶格子)试验计划表
试验号
1
X1
1
x2
0
x3
0
观测值
Y1
2
3 4
0
0 1/2
1
0 1/2
0
1 0
Y2
Y3 Y4
5
6
1/2
0
0
1/2
1/2
i 1 h 1 i 2
(3)
比较式(2)和式(3)可知,Scheffe多项式 没有常数项和平方项。这是因为,将约束条 件代入式(2),即可推导得到式(3)。
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实施细则
沥青混合料试验检测实施细则
10.9.1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级配检验
10.9.2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
9.2.1目的与适用范围
1.1、本方法适用于标准击实法或大型击实法制作沥青混合料试件,以供试验室进行沥青混合料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使用。
1.2、标准击实法适用于马歇尔试验、间接抗拉试验(劈裂法)等所使用的φ101.6mm×63.5mm圆柱休试件的成型。大型击实法适用于φ15
2.4mm×95.3mm的大型圆柱体试件的成型。
1.3、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时的矿料规格及试件数量应符合如下规定:
1.3.1、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在试验室人工配制沥青混合料制作试佣时,试件尺寸应符合试件直径不于小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4倍,厚度不小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的1~1.5倍的规定。对直径φ101.6mm的试件,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就水大于26.5mm。对粒径大于26.5mm的粗粒式沥青混合料,其大于26.5mm的集料应用等量的13.2mm~26.5mm集料代替(替代法),也可采用直径φ15
2.4mm的大型圆柱体试件。大型圆柱试件适用于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的情况。试验室成型的一组试件的数量不得少于4
个,必要时宜增加至5~6个。
1.3.2、用拌和厂及施工现场采集的拌和沥青混合料成品度样制作直径φ101.6mm的试件时,按下列规定选用不同的方法及试件数量:
1、当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小于或等于26.5mm 时,可直接取样(直接法)。一组试件的数量通常为4个。
2、当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大于26.5mm,但不大于31.5mm,宜将大于26.5mm的集料筛除后使用(过筛法),一组试件数量仍为4个,如采用直接法,一组试件的数量应增加至6个。
设计专家混料分析报告范文
设计专家混料分析报告范文
1. 引言
混料是指将不同材料或不同规格的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制造工艺。混料广泛应用于橡胶行业、塑料行业、冶金行业等多个领域。本报告旨在对某混料工艺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提高混料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2. 混料工艺流程
混料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投料、混合、包装等环节。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1. 原料准备:准备混料所需的各项原料,并根据比例要求进行称量和筛选。
2. 投料:将原料依次投入混料设备中,确保每种原料的比例准确。
3. 混合:开启混合设备,对原料进行充分混合,并加入所需的辅助剂。
4. 包装:将混合完成的物料进行包装,以便后续使用或销售。3. 混料分析结果
通过对混料工艺流程的详细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对混料的关键指标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具体结果如下:
3.1 原料准备
原料准备环节主要影响混料的成分准确性和质量稳定性。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测量结果,该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 原料称量误差较大:由于原料称量设备的不精确性,导致混料中各种原料的比例与设计要求存在一定差异。
- 筛选不彻底:部分原料经过筛选后仍存在杂质,影响混料的品质。
3.2 投料
投料环节是混料工艺中的关键环节,影响混合效果和生产效率。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 投料过程中存在漏料现象:由于投料设备的设计不合理,导致部分原料在投料过程中无法完全被投入。
- 投料速度不一致:投料速度的不一致性会导致原料比例的偏差,影响混料的品质。
3.3 混合
混合环节是混料工艺中的核心环节,决定了混料的均匀性和颗粒度。我们对混合过程进行了仔细观察和分析,并发现以下问题:
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技术规程
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技术规程
一、前言
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其强度和耐久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
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是评估混凝土品质的重要步骤,本技术规程旨在为混凝土混合料试验提供详细的技术要求和流程。
二、试验目的
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混凝土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和配合比,以提供
符合工程需要的混合料。
三、试验设备
1. 砂浆试验机
2. 筛网
3. 计量器具
4. 求和器
四、试验材料
1. 砂
2. 水泥
3. 石子
4. 水
五、试验流程
1. 砂的筛选
将砂通过筛网筛选,选择出粒径在0.15mm-5mm之间的砂。
2. 水泥的称量
将所需水泥量放入计量器具中,记录重量。
3. 石子的筛选
将石子通过筛网筛选,选择出粒径在5mm-25mm之间的石子。
4. 石子的称量
将所需石子量放入计量器具中,记录重量。
5. 水的称量
将所需水量放入计量器具中,记录重量。
6. 混合料的制备
将筛选好的砂、水泥、石子放入砂浆试验机中,按照配合比进行混合。混合时间为3-5分钟,混合完成后进行坍落度试验。
7. 坍落度试验
将混合好的混合料倒入坍落度锥中,每倾倒1/3高度用捣棒捣实一次,
直到倾倒完毕。将坍落度锥移开,用尺量取混合料的坍落度,记录坍落度值。
8. 试块的制备
将混合好的混合料倒入模具中,放置在震动台上震动2-3分钟,然后用平刀刮平表面。将模具放入阴凉处保持湿润,等待混凝土硬化。
9. 试块的检测
在混凝土硬化后的28天内,将试块取出进行强度试验。试块的强度应符合相应的工程要求。
六、质量控制
1. 混合料的制备应按照配合比进行,确保混合料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试验检测报告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试验检测报告
一、试验目的:
1、研究混合料矿料级配的适用性、工作性能与强度指标。
2、确定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种类与配合比。
3、测试矿料在混合料中的加工性能和抗剪强度。
二、试验方法
1、选用洛阳红花岗岩(可用其他破碎石)为骨料,按比例筛分,筛分等级为5mm以下、5-10mm、10-15mm、15-20mm、20-25mm。
2、每种筛分下选取1000g左右样品,进行含沥青工艺要求的干
燥处理。
3、取适量样品,按照混合配比与原材料配比进行搅拌。
4、对测得的样品进行分析检测:
(1)水分含量
(2)理论容重
(3)根据《公路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进行
抗剪强度测试。
三、试验结果
1、理论含量
样品号 | 5mm以下 | 5-10mm | 10-15mm | 15-20mm | 20-
25mm | 含量合计
-------- | -------- | ------- | -------- | ------- | ------- | -------
1 | 10.0% | 15.2% | 31.8% | 29.9% | 13.1% | 100.0%
2 | 15.3% | 26.1% | 18.9% | 21.0% | 18.7% | 100.0%
3 | 5.5% | 11.5% | 45.2% | 23.8% | 14.0% | 100.0%
4 | 12.1% | 34.0% | 26.0% | 14.7% | 13.2% | 100.0%
5 | 7.9% | 20.7% | 28.4% | 20.4% | 22.6% | 100.0%
混凝实验报告两篇
混凝实验报告两篇
一、混凝土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及砂浆抗折强度
混合料配比设计是混凝土施工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混凝土和砂浆的性能等。本次实验取一批采自实际工程的混凝土,经过观察和测量,确定混凝土用量和砂浆用量,分别为501(千克/立方米)和16(千克/立方米)。确定方式为配合比:沙子为石英砂、铝细粉、木炭粉前3:1:2、凝结剂为普通型熟料水泥,水灰比为0.8,湿法砂浆为基础,抗折强度测试,实验中抗力棒搅拌对施工更容易,施工时间促进凝结,抗折强度提高,其实验结果为2.4 Mpa ,符合实际工程要求。
二、混凝土组分比例设计与抗压强度测试
混凝土组分比例设计是混凝土配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也会影响其未来使用的寿命。在混凝坯中,砂子为石英砂、木炭粉及铝细粉,比例为3:1:2;凝结剂为普通型熟料水泥,水灰比为0.8,湿法混凝土的实验结果表明,其28d 抗压强度为42.6Mpa,达到工程要求。
通过上述两次实验,我们得出结论,混合料配合比精准,且砂浆及混凝土抗力强度达标,可用于实际工程中。
混凝土实验报告
混凝土实验报告
混凝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掌握混凝土的配制和振捣工艺,了解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二、实验原理
混凝土是由水泥、石子、砂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人造材料。在配制混凝土时,需要控制水泥、砂和石子的比例,以及控制水的加入量,以获得所需的混凝土性能。振捣工艺是为了除去混凝土中的气泡,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
1. 水泥、石子、砂和水
2. 搅拌机、模具、振动台
四、实验步骤
1. 根据配比要求,准备好所需的水泥、石子和砂。
2. 将水泥、砂和石子按照一定比例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约为5分钟,使混凝土均匀混合。
3. 在搅拌过程中逐渐加入水,搅拌至混凝土的湿润程度符合要求。
4. 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模具中,并用振动台进行振动处理,以除去混凝土中的气泡。
5. 振动时间约为1分钟后,将模具中的混凝土平整整齐。
6. 将模具放置在恒温恒湿箱中,养护时间约为28天。
7. 养护结束后,取出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测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28天的养护后,将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测试,得到的结
果如下:
试件1:抗压强度为30MPa
试件2:抗压强度为35MPa
试件3:抗压强度为32MPa
Average: 32.33MPa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三个试件的抗压强度接近,说明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较好。但仍有固定试验试件,是不足的,可以考虑增加试件数量,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六、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混凝土的配制和振捣工艺。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水泥、砂和石子的比例,以及加水量。振捣工艺是为了除去混凝土中的气泡,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实验结果显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了设计要求。在今后的实际工程中,我们将用到这些实验技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稳定。
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原则)
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原则)
一、沥青原材试验:
1、取样批量规定:同一生产厂家、品种、标号、批号连续进场的石油沥青每100t为一批,改性沥青每50t为一批。
2、取样方法:每一批次送检一组,5kg/组。
3、送检要求: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密度、改性沥青离析性、弹性恢复。
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试验:
1、取样批量规定:同种配合比设计每单位工程一次。
2、取样方法:每个配合比依据设计要求的级配范围和粗集料最大工程粒径,确定三挡以上粗集料和一档细集料,原材料送检数量各40kg,矿粉10kg,进行配合比设计,原材料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更换。
3、送检要求:马歇尔试验、理论最大相对密度、油石比、车辙、劈裂试验等。
三、沥青混合料试验:
1、取样批量规定:每日、每品种检一次。
2、取样方法:每个配合比依据设计要求的级配范围送检,每次送检一组,每组50kg。
3、送检要求: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密度、马歇尔稳定度、流值、沥青含量/油石比、矿料级配、冻融劈裂、劈裂试验检测等。
混凝土配合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实验报告
混凝土配合实验报告
一、引言
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的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工
程的质量和耐久性。混凝土配合实验是为了确定最佳的材料配比,以满足工程
设计要求,并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可施工性。本实验旨在通过对混凝
土配合比进行调整和评估,探索不同配比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1. 确定混凝土的最佳水灰比;
2. 研究不同骨料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 评估不同配比下混凝土的可施工性。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
1. 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2. 骨料:粗骨料和细骨料分别采用碎石和天然河砂;
3. 水:采用自来水;
4. 混凝土掺合料:采用矿渣粉;
5. 实验设备:搅拌机、振动台、试验模具等。
四、实验步骤
1. 确定水灰比:按照设计要求,选择不同水灰比进行试验,如0.4、0.5、0.6等。分别将水泥、骨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直至均匀混合,
制备混凝土试件;
2. 确定骨料用量:保持水灰比不变,分别改变骨料用量,如减少细骨料用量或
增加粗骨料用量,制备混凝土试件;
3. 评估可施工性:根据实际施工需要,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观察其流动性、坍落度和振实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水灰比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水灰比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测试,得出不同水灰比下的抗压强度。结果显示,水灰比为0.5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最高,达到设计要求;
2. 骨料用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通过对不同骨料用量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测试,发现细骨料用量的减少会导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下降,而粗骨料用量的增加则会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混料实验
当有三个混料成分的时候,设P 是该三角形的一个内点,定义P到边X2X3的距 离为x1,到边X1X3的距离为 x2,到边X1X2的距离为x3,此时三个距离之和恰为 该正三角形的高 X1+X2+X3=1 见图a
若要建立M{3,2}单形重心设计,那么可以省略第七号试验,只进行六次试验,这 时与单形格子设计就相同了。
3、有约束的混料设计 在一些混料问题中,各个因子除了受到混料条件之外,通常还要受到其它约束条 件的限制。通常,约束条件包含因子本身的上、下界限制和因子之间的相互约束。
从试验设计角度来讲,只受下界约束的混料设计的因子空间同普通的混料设计一 样,仍为单形内的一个小单形;而受其它的约束的混料设计的因子空间却为单形 内的一个不规则的凸多面体,所以,有约束的混料设计可以分为有下界约束的混 料设计和其它约束的混料设计。 有下界约束的混料设计的因子空间仍然为一个小单形,与无下界限制时的单形 相似,并且是这个单形内的一个小单形。 如3种有下界约束的混料成分,其混料问题的因子空间如下,约束:
2、单形重心设计 在M{p,d}单形格子设计中,当d>2时某些混料设计中格子点的非零坐标并不相 等,这种非对称性会使某些点对回归系数的估计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改进这一点, Scheffe提出了一种只考虑有相等非零坐标的单形重心设计。 单形重心设计的试验点为1到P个顶点的重心,顶点本身就是重心,两个顶点 的重心是它们连线的中点,三个顶点的重心是它们组成正三角形的中心,……, P个顶点的重心就是该单形的中心。 这些试验点的坐标不依赖于d,通常我们选用饱和设计。在d=1或2时,单形 重心设计与单形格子是设计一致的,但是d>2后就不相同了。 譬如p=3时,M{3,3}单形重心设计共做2p-1=7次试验,试验点如下:
混料设计实验
混料设计实验
一、引言
混料设计,又称混合物设计,是实验设计的一种重要形式,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工程等领域。该设计主要针对由两种或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通过控制不同成分的比例,探索最佳的混合条件,以达到所需的性能或效果。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混料设计实验在许多领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在材料科学、制药工业、食品加工和农业生产等领域。
二、混料设计实验的基本概念
混料设计实验的核心在于通过调整多种成分的比例,找到最优的混合比例。这通常涉及三个主要因素:成分种类、成分比例和混合方式。在进行混料设计实验时,实验者需要明确实验目标,确定所需探索的成分和比例范围,然后通过适当的实验设计方法来确定实验方案。
三、混料设计实验的实验设计
混料设计实验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包括全因子设计、部分因子设计、中心复合设计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实验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混料设计实验的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混料设计实验的重要环节。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确定各成分对混合物性能的影响程度,以及最佳的混合比例。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响应曲面法等。在分析数据时,需要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MATLAB等,以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混料设计实验的应用领域
1.化学工业:在化学工业中,混料设计实验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领域。通过混料设计实验,可以探索不同化学成分的最佳混合比例,从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例如,在制备高性能陶瓷材料时,可以通过混料设计实验来优化陶瓷原料的比例,提高陶瓷材料的硬度和耐热性。
沥青混合料试验
沥青混合料试验
5.1 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击实法)
5.1.1 试验目的与适用范围
(1)本方法适用于标准击实法或大型击实法制作沥青混合料试件,以供试验室进行沥青混合料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使用。
(2)标准击实法适用于马歇尔试验、间接抗拉试验(劈裂法)等所使用的φ101.6 mm×63.5 mm圆柱体试件的成型。大型击实法适用于φ152.4 mm×95.3 mm 的大型圆柱体试件的成型。
(3)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时的矿料规格及试件数量应符合如下规定:
①当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小于或等于26.5 mm时,采用标准击实法。一组试件的数量不少于4个。
②当集料公称最大粒径大于26.5 mm,但不大于31.5 mm时,宜采用大型击实法。一组试件的数量不少于6个。
5.1.2 试验设备
(1)标准击实仪:由击实锤、φ98.5 mm平圆形压实头及带手柄的导向棒组成。用人工或机械将压实锤举起,从(457.2±1.5)mm的高度沿导向棒自由落下击实,标准击实锤质量(4 536±9)g。
(2)大型击实仪:由击实锤、φ149.5 mm平圆形压实头及带手柄的导向棒(直径15.9 mm)组成。用机械将压实锤举起,从(457.2±2.5)mm的高度沿导向棒自由落下击实,大型击实锤质量(10 210±10)g。
自动击实仪是将标准击实锤及标准击实台安装为一体,并用电力驱动使击实锤连续击实试件且可自动计数的设备,击实速度为(60±5)次/min。
(3)试验室用沥青混合料拌和机:能保证拌和温度并充分拌和均匀,可控制拌和时间,容量不小于10 L。搅拌叶自转速度70~80 r/min,公转速度40~50 r/min。
预混料配方实验报告
预混料配方实验报告
预混料配方实验报告
一、引言
预混料是一种将各种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适量的营养添加剂和药物,再进行加工制成的饲料产品。它具有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吸收、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业。本实验旨在通过调整预混料配方,探索最佳的配方组合,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生产效益。
二、实验方法
1. 饲料原料选择:选择玉米、大豆粉、鱼粉、骨粉、麸皮等常用饲料原料。
2. 配方设计:根据畜禽的营养需求和生长阶段,制定不同配方。
3. 配料:按照配方比例,将饲料原料精确称量。
4. 混合:将称好的饲料原料放入混合机中,进行充分混合。
5. 添加:根据需要,加入营养添加剂和药物。
6. 加工:将混合好的饲料原料进行加工,制成颗粒状或粉状的预混料。
7. 检测:对不同配方的预混料进行营养成分和物理指标的检测。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营养成分检测:对不同配方的预混料进行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灰分等营养成分的检测。结果显示,不同配方的预混料在营养成分上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确定最佳配方组合,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2. 物理指标检测:对不同配方的预混料进行颗粒度、水分含量、颜色等物理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不同配方的预混料在物理指标上也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确定最佳配方组合,提高饲料的生产效益。
四、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预混料的配方对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生产效益有重要影响。
2. 不同畜禽的营养需求和生长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配方。
3. 配方的调整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生产效益。
作业指导书-混料作业指导
作业指导书-混料作业指导
引言概述:
混料作业是制造业中常见的一种工艺流程,通过混合不同原料,可以制作出各
种不同的产品。混料作业的质量和效率对产品的最终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严格遵循指导书中的操作步骤。本文将详细介绍混料作业指导书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帮助操作人员正确进行混料作业。
一、混料前准备
1.1 确认原料种类和比例:在进行混料作业之前,首先要确认需要混合的原料
种类和比例,确保按照配方准确称量原料。
1.2 准备混料设备:检查混料设备的状态和清洁程度,确保设备无异物和杂质,保证混合过程不受干扰。
1.3 安全防护措施:操作人员需穿戴好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避
免接触有害物质和受伤。
二、混料操作步骤
2.1 启动混料设备: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启动混料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
2.2 逐步加入原料:按照配方要求逐步加入各种原料,注意控制加料速度和顺序,确保混合均匀。
2.3 混合时间控制:根据产品要求和原料特性,控制混合时间,避免过度或不
足混合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三、混料后处理
3.1 清洁设备和工作区:混料作业完成后,及时清洁混料设备和工作区,避免原料残留和交叉污染。
3.2 样品检验:取样检验混合后的产品,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3.3 记录和报告:记录混料作业的相关数据和操作过程,及时报告异常情况和处理措施。
四、质量控制
4.1 定期维护设备:定期对混料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和混合效果。
4.2 原料检验:定期对原料进行检验和评估,确保原料质量稳定和符合要求。
4.3 过程监控:建立混料作业的过程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作业效率和产品质量。
混料分析报告
混料分析报告
1. 引言
本报告对混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评估混料的成分和质量。混料是一种用
于饲养动物的复合饲料,其成分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混料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混料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从而对其营养价值和品质进行评估。
2. 方法
2.1 样本采集
为了进行混料分析,我们共采集了10个来自不同批次的混料样本。这些样本
代表了混料的不同来源和制造批次。
2.2 分析流程
我们使用了以下步骤对混料样本进行分析:
1.样品研磨:将混料样品研磨成粉末,以便后续分析。
2.湿浸提取:使用适当的溶剂对混料样品进行湿浸提取,以提取其中的
溶解性成分。
3.过滤:对提取液进行过滤,以除去杂质和固体颗粒。
4.分析仪器:使用适当的分析仪器对提取液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混料
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3. 分析结果
经过混料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成分含量(%)
蛋白质18.5
碳水化合物50.2
脂肪10.3
纤维 5.7
矿物质 3.8
维生素 2.5
从上表可以看出,混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为18.5%,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50.2%,脂肪含量为10.3%,纤维含量为5.7%,矿物质含量为3.8%,维生素含量为2.5%。
4. 结论
根据混料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混料中蛋白质的含量较低,可能需要增加蛋白质的供应,以满足动物
的营养需求。
2.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动物生长。
3.脂肪含量适中,可以提供适量的能量。
4.纤维含量较低,可能需要增加纤维的供应,以促进动物的消化和健康。
5.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含量适宜,可以满足动物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需求。
混料8d报告
混料8d报告
一、问题描述
在生产过程中,发现混料工序出现了不合格品的情况,主要问题如下:
1.部分产品外观不良,有明显的色差和色斑。
2.部分产品表面瑕疵严重,影响了产品的整体美观度。
3.部分产品使用寿命较短,易出现老化、变色、裂纹等问题。
二、问题分析
经过对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出现不合格品的主要原因在混料过程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工人素质不高,操作失误。
2.混料机的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导致混料不均匀。
3.原料的质量不稳定,存在一定的色差和异物。
三、解决方案
1.提高工人素质,加强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减少操作失误。
2.购买新的混料机,并定期维护保养,确保混料的均匀性。
3.对于原料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我们将与供应商沟通,要求提供更加稳定的原料,并加强原料的检验工作。
四、措施效果
经过以上的改进和措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产品的外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色差和色斑问题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2.产品的表面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瑕疵问题得到了部分缓解,整体美观度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产品的使用寿命得到了一定的延长,老化、变色、裂纹等问题也得到了初步的解决。
五、结论
通过我们的努力,混料工序的问题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解决,产品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我们将继续加强管理和控制,确保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可靠的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混料罐实验
一、实验内容
1、工艺流程
进入PLC程序先开进料泵1,低液位报警,出料泵关,进料泵1开,混料罐液位上升至中间位置;中液位报警,进料泵1关,进料泵2开,混料罐液位继续上升至顶端;高液位报警,进料泵2关,混料泵开,混料罐液体闪动表示混料;3秒后,关混料泵,出料泵开。
2、输入要求
INPUT 00接高液位报警HLS1;
INPUT 01接中液位报警HLS2;
INPUT 02接低液位报警HLS3;
OUTPUT 00接HL1(表示进料泵1);
OUTPUT 01接HL2(表示进料泵2);
OUTPUT 02接HL4(表示混料料泵);
OUTPUT 03接HL3(表示出料泵);
3、编程流程:
图1 混料罐编程流程图
二、实验报告要求:
1、写出I/O分配表、程序梯形图、清单。
2、整理出运行和监视程序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改变定时器的定时时间后,重做实验记录更改参数后观察到的现象。
4、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中发现的问题、错误、故障及解决方法。
三、心得体会
2